《谈美》读书心得体会4篇
《谈美》最新读后感心得五篇
《谈美》最新读后感心得五篇《谈美》是弗兰西斯·培根的一篇文章,这篇论美的短文写的十分精彩,笔墨不多,却说理透彻,且言语优美,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
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谈美》最新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谈美》最新读后感心得1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
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最近几天,我爸推荐朱光潜的《谈美》给我,我随意地翻了翻,发现除了书信没有其他的东西,觉得无趣就放了下来。
过了几天,当我翻到傅雷写的《傅雷家书》时,我突然想到,会不会《谈美书简》也是本很好看的书呢?我便带着怀疑的态度读了起来,读完后才感到,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这本书中,写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亲身经验以及他所总结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观点。
我觉得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许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东西的重要性。
我想如果只是单纯的把人生大道理写下来,我想不会有太多的人接受的。
聪明的朱先生便用书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美学感念,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看,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除此以外,这本书也诠释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让人百看不厌。
难怪我父亲在我看这本书之前就告诉我,如果你看了这本书,精神领域基本上就上了一个层次。
现在一感觉,真的是这样啊!小小的《谈美》,总共可能不到7、8万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渗透着朱先生亲身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得不感动你我。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优质8篇)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优质8篇)教学反思是一种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根据你的要求,从第一部分中随机选择一条:通过写培训心得可以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篇一以作者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进行阐述。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谈美》读后感14篇
《谈美》读后感14篇《谈美》读后感篇1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
从十五个方面来论述,有: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则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
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
从经济、科学、美感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但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中,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所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从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进行的阐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结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读完此书,更见朱先生对美、对艺术理解的功力。
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驻足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谈美》读后感15篇
《谈美》读后感15篇《谈美》读后感1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这种说法和我画画的理念不是不谋而合嘛!于是果断买了。
书的最后一句话说:“好书不老,常读常新”。
我读完了确实是这样的感受。
册子虽小,但是内容真的是太丰富了。
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种名家的画作,我没见多的画几乎占一大半。
我买的是电子版的书,里面的高清大图让我惊喜不已。
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写出好多心得,简直收获太多。
我自己从15年坚持每日画画到17年真的这样一天不落地实行后,我慢慢发现自己想要表达的绘画风格。
让我很开心的是,看我画的人也通过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
我的画的确是我的心借由画面表达的形象来表现我内在的情趣的。
这样的说法简洁而准确,非常棒。
朱光潜的众多身份里面不包含艺术家这个头衔,不过他的确知道艺术为何物,也知道做艺术的人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们常常说,我们应该抱有感恩之心。
我一直认为我们也很应该感谢一直努力的自己。
就因为自己的不断努力才会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会收获朋友们的时刻挂念。
去年也找了同龄人学了我需要学习的那部分画画技巧,收获了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朋友。
我明白了美在于创造,更在于辛勤和规划。
就拿我学画的那个美女举例,在别人眼里她成天就在吃喝玩乐。
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静地画画,为了拥有自己的独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
搬到新的工作室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
当然别人看到的只是她发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图。
这就像我刚毕业的时候看到有位同事带寿司当午餐时想的一样,她好有钱可以买寿司吃。
后来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寿司。
我现在出去和朋友们吃饭,她们都知道我做的饭很小资,一定要给我点颜值高的食物。
我分享的生活状态中的每一张美图,都是我自己亲手创造的生活,很多人认为我每天都是在创造美。
谈美这本小册子虽然内容不多,我却慢慢地读了挺长时间。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谈美》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
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美》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谈美》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朱光潜先生为人的准则,也是《谈美》一书最基本的观点。
书中这样比喻,当你走在一条河流的两岸,如果你在河岸的这边,你就会发现对岸的景色比这边的美,而当你走到了河的对岸时,你又会发现对岸的景色又要比这边的美。
对此,朱光潜这样说道:你在河的这边,对岸对于你来说是孤立的,你在欣赏它的时候是不受它的羁绊的,而这边的景色却因为你身处其中,为其所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俗世中的我们总抱着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心态,将它当做自己的垫脚石。
须知唯有独立绝缘地看待事和物,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方能体察其美,若怀实用性目的,则心态已失。
佛家经典《心经》的前三个字就是“观自在”,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跳出自我,就是美的获得。
全书也是以此为目的,把其中经历的各种过程、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
庭院中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
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棵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棵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做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就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也是作者通过本书向我们传递的思想方法。
《谈美》读后感
《谈美》读后感《谈美》读后感5篇《谈美》读后感1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
《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因为朱光潜先生把枯燥、复杂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
倘若如今“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们看见七十多年前朱光潜先生的作为,不知道他们是否会赧颜。
《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她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与你交谈。
读罢此书恍然大悟: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东西。
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大意——《开场话》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
医治社会腐浊、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药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
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话语使读者体验“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
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
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广之,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
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它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
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谈美》读后感篇1美是什么?常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
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适,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
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化的熟悉和思索!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是最令我诧异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讨论如何“免俗”。
假如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深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阅历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看法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到达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对一颗古松的三种看法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
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颜色。
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改变。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索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美感阅历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始终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由于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特别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
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也许就能体会到了。
《谈美》读书心得(精选5篇)
《谈美》读书心得(精选5篇)《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谈美》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谈美》读书心得精选篇1《谈美》是一本系统性的美学著作,是由朱光潜老先生所编著而成。
《谈美》一共收录了13封信,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美学方法研究;二是美学范畴研究;三是美学实践研究。
而我所选择阅读的是第八封:关于形象思维。
在第8封信中,朱光潜认为文艺创作应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
他认为形象思维就是想象,在西方,古罗马的菲罗斯屈拉特,近代英国的培根都强调过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屈原在《远游》中和杜甫在《咏怀古迹》里都使用过想象这个词。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进行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但它们的功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开动脑筋来掌握和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们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
不同的是它们所运用的形式。
思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掌握具体事物的形象,如声、色、形、味等,通常称之为感觉、印象、观念或表象。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经历了这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便显出不同的特点:形象思维把从感性认识得来的各种映象加以整理安排,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抽象思维是把许多感性形象加以分析和综合,求出每类事物的概念、原理或规律;形象思维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而抽象思维则由原始的感性认识飞跃到抽象的概念或结论。
文艺创作就不能单单依靠形象思维。
因为文艺不仅要用形象去思维,还要对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以造出典型形象,即新的形象整体。
文艺创作一般都有个构思阶段,思想情感白热化阶段,还有一个修改阶段。
于我们学设计专业的同学,了解这是很有必要的。
在创作时也要学会用形象去思维,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学了这么久的美学,也看过一些关于谈论美学的书籍,而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书简》是为了回答美学爱好者陆陆续续提出的问题而写成的,由于特定的读者对象,作者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让读者能够读懂看透,从而使艰深的美学概念、范畴、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所以作者没有采用学术专著的形式。
《谈美》读后感(精选9篇)
《谈美》读后感(精选9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美》读后感(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美》读后感篇1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这种说法和我画画的理念不是不谋而合嘛!于是果断买了。
书的最后一句话说:“好书不老,常读常新”。
我读完了确实是这样的感受。
册子虽小,但是内容真的是太丰富了。
尤其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种名家的画作,我没见多的画几乎占一大半。
我买的是电子版的书,里面的高清大图让我惊喜不已。
我甚至看一部分就能写出好多心得,简直收获太多。
我自己从15年坚持每日画画到17年真的这样一天不落地实行后,我慢慢发现自己想要表达的绘画风格。
让我很开心的是,看我画的人也通过我的作品看到了我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
我的画的确是我的心借由画面表达的形象来表现我内在的情趣的。
这样的说法简洁而准确,非常棒。
朱光潜的众多身份里面不包含艺术家这个头衔,不过他的确知道艺术为何物,也知道做艺术的人都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们常常说,我们应该抱有感恩之心。
我一直认为我们也很应该感谢一直努力的自己。
就因为自己的不断努力才会遇到自同道合的朋友,才会收获朋友们的时刻挂念。
去年也找了同龄人学了我需要学习的那部分画画技巧,收获了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朋友。
我明白了美在于创造,更在于辛勤和规划。
就拿我学画的那个美女举例,在别人眼里她成天就在吃喝玩乐。
然而我看到的是,她用心安静地画画,为了拥有自己的独立工作室,默默努力好久。
搬到新的工作室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
当然别人看到的只是她发出的享受生活的美图。
这就像我刚毕业的时候看到有位同事带寿司当午餐时想的一样,她好有钱可以买寿司吃。
后来才知道那是她自己做的寿司。
我现在出去和朋友们吃饭,她们都知道我做的饭很小资,一定要给我点颜值高的食物。
《谈美》读后感600字5篇
《谈美》读后感600字5篇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作《谈美》。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谈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谈美》读后感1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
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
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谈美》读后感6篇_1
《谈美》读后感6篇《谈美》读后感1这大抵是我第一次细细欣赏窗外的柳叶。
重阳日,青郁葱茏,鸟鸣其间,似轻盈的碧发;霜降时,几近澄黄,风雨飘摇,如金色的弯眉;小雪到,几许败叶,挂于枝头,像凌寒的枯蝶。
由盛而衰,皆是风景,各有其美。
然而往常只顾匆匆,无暇也无意欣赏身边之美、“附近”之瑰,便觉不出其中的趣味来,生活也似乎变得乏味了。
幸而近期捧起朱光潜先生的专著《谈美》,才意识到“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
所谓欣赏,在朱先生看来,也就是“无所为(wèi)而为(wéi)的玩索”。
欣赏、创作等艺术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人活动,而人自己高兴去活动,这时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受环境需要的限制,这时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
想想自己,拿起那支临帖的毛笔是多久之前?骑行郊野的那辆山地车已何去何从?手握彩铅绘制“神秘花园”的心境去哪儿了?“亦步亦趋”搭建乐高积木的兴趣还在吗?表面看,或许是被“有所为而为”的生活挤占、磨灭了吧。
其实是浑浑噩噩过着一种俗滥的生活,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
过生活如此,做事业亦然。
书中写道,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这种境界和追求,自己或许很难达到,但不失为一个努力方向。
朱先生还谈到一个“完全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书中写道,“人性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真善美又分别指代什么呢?书中说,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在实用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谈美》读后感篇1“慢慢走,欣赏啊!”美,是个人人都谈的话题,而朱光潜在《谈美》中,从专业的角度,全面地梳理了美学的真正含义。
他告诉我们,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需要我们脱离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需要我们移情于物,物我归一,需要我们的直觉与超脱,把握创造中的情感,需要我们超越联想、亲近自然,倾心游戏……美的事物,一半在物,一半在你。
独有美,但没有欣赏美、理解美的眼睛,美也终究是空洞、难以捉摸的。
这或许就是《谈美》想告诉我们的。
朱光潜先生在1932年写了《谈美》,而朱光潜先生却没有被尘世的纷乱与污浊蒙蔽具美感的双眼,虽然美与当时社会观念格格不入,他依然用一颗纯净无杂的心灵,一双明亮的眼睛,站在不一样的角度发现美、体会美,于浮躁之中,呐喊美。
而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吗?脱离世俗,欣赏美。
“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正是因为这“无为”的活动,人们才得以超越现实生活,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
蒋勋曾说:“如果我们把生活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空间,美如何进来呢?”《谈美》教会了我如何让美走进心灵。
以前去美术馆时,我总喜欢用“快感”来判断“美感”,而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美感并非如此。
上周去美术馆时,我尝试着用书中“移情于物”的方法欣赏以前我从未看明白的现代抽象艺术,虽不能说真正理解,却从不同风格的线条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感—或愤怒,或平静,或喜悦。
这种体会是我以前没有过的,以后我也将用《谈美》中的方法,欣赏生活中的美。
“慢慢走,欣赏啊!”《谈美》读后感篇2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
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
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
(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
《谈美》读后感6篇
《谈美》读后感6篇《谈美》读后感1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__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
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谈美》的读后感10篇
《谈美》的读后感10篇《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120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一):诗性中谈艺术书的封面颜色排版有简洁的美,只是翻开后看到的绘图多少让人失望和不舒服。
作者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不论怎么都不和绘图相搭,一下让人有些挫败。
虽说部分是理论的东西,但还是保留一种诗人的气质在文字间。
恰好读此书时在穿插《人间词话》看,相信作者也是在此书里找到一些灵感和寻思。
通篇谈美最终落脚点还是对人生和人心的修养。
用一种更纯粹的眼光和角度来发现和赞叹美。
《谈美》读后感(二):拜读4个小时看完这本书,做了目前为止最长的读书笔记,翻到最后一页1932年,顿时石化,真是经典文字的影响力超越时间。
发现居然是一本对艺术和设计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类图书后半部分操作性极强十分具体前半部分根据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的驳斥也是对进入美学相关行业的人员的提醒与纠正适合反复翻来思考通篇总结比之前看过的某些日本设计师翻译后的设计方法类的图书相比那些真是弱爆了这本参考性很强而且更贴近国情有些部分像我这种仅有中学古文基础的人看来也仍旧感到受益匪浅不禁赞叹当年的语文课本里面节选的内容真是太有水准了文字平实对一些问题态度还是很小心的所以容易被人接受在临走前两个月时间翻到这本书真是冥冥之中的万幸。
《谈美》读后感(三):对美的欣赏是一种智慧期末上自习劳逸结合的看完的一本书,民国大师的小品文果然不错,不到十万字把美啊艺术啊谈的很是透彻。
慢慢走,欣赏啊。
生命中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欣赏可能是用心去感悟,而不是单纯的用知识去考据与批评,对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吧。
看完感觉自己对美的认识又提高了许多,觉得自己更好看了呢,哈哈。
朱老说人生应该严肃与豁达兼具,看来自己还是豁达有余,严肃不足啊。
读书摘抄: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谈美书籍读后感(大全8篇)
谈美书籍读后感(大全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谈美书籍读后感(大全8篇)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谈美》读书心得
《谈美》读书心得《谈美》读书心得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美》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美》读书心得篇1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这不但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十分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此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
《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
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
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之后,文章又说明了美感与快感、与联想,与考证、批评与欣赏,与自然的联系与差别;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美的差别与一致;说明了艺术与游戏,创造与情感,格律、模仿对于艺术的意义;说明了天才与灵感、汗水与努力对于艺术的作用。
最后,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别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但其实“完美的人生见于这(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身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息息相关。
他警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
——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
“情趣逾丰富,生活也逾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句话出自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的第一品“雄浑”里最后四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它不仅是在讲诗歌风格,更是在讲艺术创作中我们情感的流动,“进”与“出”的应用之妙。
作者仍然以王昌龄的《长信怨》为例,给我们解释了联想并不是偶然的,联想并不是偶然的,有几条路可走时而联想只走某一条路,是由于情感的阴驱潜率。
作者进一步提出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为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我的理解,“人情”,即为创作者或者艺术主体的内心情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是看不见的河流,而“物理”,是事物本身具有或者被赋予了的情理,是看得见的东西。
在艺术创作中,这条“看不见的河流”和“看得见的事物”一定有一个或者几处相通的地方,相通方能相融为一气。
正如作者举的王昌龄的《闺怨》,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限遐想,历来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皆不完全相同,比如此刻的我,想到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那一定是我的内心受到了某种触动,《诗经》里的这句话就一下浮上心头了。
同理,大家都看到杨柳,都知道杨柳,当内心受到某种触动的时候,由杨柳而联想到的某个意象也会立刻浮上心头。
因此,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诗歌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帕格森所说,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
想起我们在必修四学习的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我们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生命的美丽可能正是在于它的时时变化,我们又时时在创造中,似乎我们一直都在享受、体悟生命的路上,每一分每秒又都不重复不雷同。
回首再读“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这句话,我不仅读到了关于艺术创作的方法规律,更读到了一种生命之美!那么,王昌龄既不是班婕妤,也不是“闺中少妇”,她何以能感到他们的情感呢?记得曾经和学生一起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学生当时就问我:“老师,温庭筠究竟是男的女的?他(她)怎么知道思妇的情怀,还写得这么细腻?”正如作者所讲,这又要回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老问题了,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
这是一种心灵的通感,有点类似我们日常所说的“共情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见宇宙间生命的联贯,诗人和艺术家的心就是一个小宇宙。
既然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那么,文艺作品有没有主客观之分呢?我们不妨思考,一首诗是主观还是客观作品?写自己的作品就是主观的?写别人的就是客观的?大家人容易发现这种划分很肤浅。
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须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也必须同时是主观的。
比如班婕妤的《怨歌行》,她拿团扇自喻,是主观文学,但她在作这首诗的时候,是跳开切身情境,看看自己的情感是什么样子,才发现它像团扇,这个过程她退处了客观地位,把自己的遭遇当一幅画来看,来观察。
这一刹那,她由弃妇变成了歌咏弃妇的诗人。
由此看来,实际人生和艺术之中是有一种距离的,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环其中。
”艺术创作中情感是流动的,主客观不是绝对的,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完整性,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综合之后,散乱的意象会变得协和整一,这种综合的原动力还是情感。
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
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印象而细论枝节。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
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最容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读罢此章,我们读懂了艺术创作中的“情”字,我们也能更加理解诗词的创作、赏析为何最后都会情感这个点,它可能既是艺术创作的起点,也是终点,还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连接点。
篇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在刚打开这本书时,我被这本书的目录所吸引,这里的每一章节都采用先说论据后表明观点的方法。
带着好奇,我看向书的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和“旁观者”同看一件事情,他们的想法大不相同,这就相当于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再说直白一些,便是人总是不满足于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
羡慕他人的境遇,就是由于自己与他人的境遇保持着一段距离,这也就是俗语所说“家花不比野花香”道理。
不要仅持有实用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或只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美感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标准,若只是抱有实用或科学的眼光看待,那么这件事仅仅是一个在实际生活中的工具。
我们要带着美感的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件事物;同时也说明了一件事物的美需要人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去看,“距离产生美”,结合适当的地方去观看事物便会显出它本身的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便很好地论述了这一观点,当站在庐山之中时,犹如井底之蛙,所望之处限制其中,只与这庐山保持一段距离,才能将其美景尽收眼底。
如果所在的位置不同,看待事情的观点便不相同。
如有一件极坏之事,就看你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了,若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也许事情便不会这样坏。
人通常也是这样,总是看着他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物品。
看着别人的东西显露出自己羡慕的表情,当他自己也拥有了这令他之前羡慕的物品时,反倒对这个物品不闻不问,早知如此,当时就应该与这个物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许得不到的才是它最美的时刻。
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间一定要维持一段距离,这个事物在此时是用美感的态度去看的,当你将其和实用强行牵制在一起,那么这个事物将会与他的原本形象有些偏差,因此,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需维持一段距离,将人从现实中拉出,使人能够更了解更好地去欣赏美。
当然距离一定要是适当的,距离小则很难将人从现实中拉回,距离远则相反。
总而言之,正如谈美所说,艺术是主观的,但他一定会加入客观化在其中,假设艺术是一位作者所写的文章流露出那动人的情感,他一定会加入客观的情感在其中,最终所写出的文章便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文章,也是一篇更为完美的文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主观的艺术需要与客观相结合才可更为清晰,主观的艺术需以实际保持距离,你才能够发现艺术的绝美之处,因此“当局者”和“旁观者”相结合,相帮助,美便会诞生,才可以谈美。
篇三《谈美》一书是在朱光潜先生在82岁的心血之作,他既是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生涯的一次归纳总结,又是与青年一代最亲近的交流。
他不单单是将几点星光散在了悠悠的过去,更是将一盏盏明灯微光指向了我们遥远的未来。
在这第七封信中,朱光潜先生在总结了美感的定义后,提出了“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美?”美是什么?这个答案仿佛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
它本身就是美的,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的。
朱光潜先生不这么认为,单纯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美丑,不会有统一的标准。
羊羔虽美,众口难调。
每一个人看到的高矮胖瘦在别人眼中不可能完全相同,朱光潜先生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让美本在物之说站不住了脚。
若用人心去定义美,仿佛又恰到好处。
但是朱光潜先生却仍能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举出一个个例子击碎错误的观点。
唯心的说法仿佛又陷入了冲突。
你的心认为《孔雀东南飞》美,可能由于他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的心又认为,美与道德和宗教的教训挂钩……成千上万种说法,根本找不到唯一的答案,唯心的说法,也不攻自破了。
当你心中对美的定义彻底失去方向时,朱光潜先生又在你思想的空缺处注入一杯清茶,缓缓流入。
他给予了美的定义: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两者结合的产物,缺一不可。
美既不是物体本身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由你的内心完全赋予的。
当物体具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时,他就具备了被发现成美的可能。
当一个人性分和情趣达到时,他就具备了发现具有创造成美可能性的物体。
朱光潜先生接着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娓娓道来他心中物我间的关系。
在“8线”实验中,用最直观现象的方式总结出了两点结论:1、最简单的事物也具备创造出美的可能性,即使是6道黑色的线。
2、心灵会将混乱的事物综合成整体,并对下一步进行“预料”。
第一点很好理解,既然最简单的事物都具备成为美的可能,那么所有物体基本都具备这个能力,只是人的性分和情趣能否到达罢了。
第二点看着晦涩难懂,但结合实验却很好理解。
看过前面6道整齐排列有“规律”的线,又看到杂乱无章的线,和自己的“预想”产生了偏差,便成了“不美”。
起初,我认为这种预想脱离了艺术,脱离了美感,因为美感是不加思索的,是形象的直觉,这算不得“美”。
孟实先生总能在我最困惑的时候,雪中送炭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替我解答疑惑。
简单的例子:“深夜下楼,无意料下一格都是台阶,突然到了平地,便是出乎意料。
”这种“预想”是不加思索的,没有经过大脑的修饰,只是思维的惯性,并不会妨碍到美,更没有脱离原本的艺术,这就是“规律和节奏”。
由浅入深,美和自然的联系便在孟实先生的引导下呼之欲出了。
自然永远不可能自己变成美。
它需要通过人心的艺术化。
单有自然万物,没有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浸润,没有人心的艺术化,它就称不得艺术,成不了美。
孟实先生举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就是最好例子。
真的是情人完美无瑕,国色天香堪比四大美女吗?先不否认确实有如此美丽的人,光论普遍大众,这不现实。
热恋的人都给自己的情人给予了自己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情人变成了一个理想化的变形,如同人与自然,情人就如同被理想化艺术化的自然。
被艺术化的自然就是自然与心灵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在这自然之中不存在什么美,但是却充满有创造美能力的事物。
等着我们用心灵与自然去创造的美有很多,你,愿意用心去与自然创造美吗?篇四这一章节从第六章的关于“自然美”的话题切入,通过阐释“自然美”与“自然丑”的区别,引出对“艺术美”与“艺术丑”意义的分析,在此提出艺术史上两种错误的主张——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通过分析这两种错误的主张探讨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的关系。
自然本来混整无别,许多分别都是从人的观点看出来的。
离开人的观点,自然无所谓真伪、善恶与美丑,自然界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
通常所谓自然美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是指事物的变态。
作者以生的美的鼻子为例,若鼻子的大小肥瘦高低件件都合适就是美得鼻子,若鼻子生的稀奇古怪,就是丑的鼻子,然而,美的鼻子之所以稀少就在于并非件件都合适,自然美的难得也在于并非样样都符合标准(常态)。
一般人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虽对象和成因不同,但其美是一样的,“自然丑”和“艺术丑”也是一样的。
然而,这却是一种普遍的误解,并由这种误解产生了两种错误的主张: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一脉相承,认为人工造作终究比不上自然,所以写实主义强调完全照实描写,愈像愈妙。
如此推理便知:你拿着手机随便一拍的景致,都比吴道子、唐伯虎那些画家画的更接近自然,那你就比吴道子、唐伯虎高明的多了?事实并非如此,艺术的最高目的若只在模仿自然,自然已经够美了,又何必有艺术呢?况且,美丑是相对的,如果自然全都美,那便没有美丑的比较,连“自然美”这个名词都没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