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语言领域教材《我的小鼓响咚咚》。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我的小鼓”,第二节“响咚咚”。

详细内容为通过学习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让幼儿感知音律美和语言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熟练地朗读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并理解其内容。

2. 培养幼儿对音律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并能够熟练地朗读。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音律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鼓、图片、卡片、录音机学具:小鼓、卡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敲小鼓,让幼儿感受小鼓的声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图片,讲解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内容,引导幼儿跟读,并解释儿歌中的难点词语。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分组让幼儿进行朗读练习,要求发音准确,富有感情。

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鼓的声音,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创新环节(10分钟)教师鼓励幼儿用小鼓和其他物品创作自己的儿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6. 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2. 重点词语解释3. 小组讨论:描述小鼓的声音4. 创新环节:创作自己的儿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图画和文字描述自己喜欢的一个声音。

2. 答案示例:我喜欢小溪流水的声音,它像一首美妙的歌曲,让我感到很舒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2024年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2024年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2024年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有趣的声响”,以“我的小鼓响咚咚”为主题,详细内容包含声音的认知、小鼓的使用、儿歌学习与创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小鼓,了解其基本结构,并学会正确使用小鼓。

2.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对语言节奏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儿歌学习与创编,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集体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歌的节奏感掌握,语言表达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

教学重点:小鼓的正确使用,声音与语言的协调,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鼓、鼓槌、儿歌音乐播放设备。

学具:每人一套小鼓模型、彩色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敲击小鼓,引导幼儿注意听鼓声,观察鼓的形态。

邀请幼儿轮流敲鼓,感受不同力度和节奏的声音。

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示范正确敲鼓的姿势,讲解小鼓的结构。

讲解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歌词,带领幼儿一起按节奏朗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小鼓敲击练习,引导幼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简单的节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儿歌创编,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

每组展示自己的创编成果,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集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正确敲鼓的方法和儿歌的节奏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中心:我的小鼓响咚咚右侧:小鼓结构图及正确敲击方法左侧:儿歌歌词及节奏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首关于小鼓的儿歌或画一幅小鼓敲击的画。

答案示例:儿歌创作可自由发挥,注重节奏感;画作需包含小鼓及敲鼓的幼儿。

2. 延伸作业:与家长一起用家庭物品制作小鼓,并尝试创作家庭版《我的小鼓响咚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反思:关注每个幼儿在敲鼓和语言表达中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组织家庭日“小鼓音乐会”,邀请家长参与,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增强家园合作。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班语言教材第四单元《音乐的世界》,具体内容为第二章《我的小鼓响咚咚》。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小鼓,学习用语言描述小鼓的特征和声音;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鼓的基本特征,学会用语言描述小鼓的样子和声音。

2.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3. 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小鼓,学会用语言描述小鼓的特征和声音。

难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鼓槌、图片、儿歌、故事。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实物小鼓,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小鼓的特征和声音。

2. 讲解:结合图片,讲解小鼓的来源、制作过程和用途,让幼儿对小鼓有更全面的了解。

3. 实践:播放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敲击小鼓,感受音乐的魅力。

4. 例题讲解:出示小鼓和鼓槌,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随堂练习: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画下自己心中的小鼓,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我的小鼓响咚咚》2. 内容:小鼓的特征:圆形、鼓面、鼓边、鼓槌小鼓的声音:咚咚、嘭嘭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小鼓,并用语言描述它的特征和声音。

2.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小鼓是红色的,鼓面有花纹,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咚咚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增加课堂互动,让幼儿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乐器店,了解其他乐器的特点,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互动的充分性2.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3. 教学评价的及时性4. 教学拓展的适宜性一、教学互动的充分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邀请展示、小组合作等形式增加课堂互动。

小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小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小班语言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前言小班语言教学涉及到幼儿个体发展和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需要细心耐心,与幼儿之间需要建立起自然轻松的互动关系。

好的小班语言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文介绍的教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小鼓响咚咚》教学反思小班幼儿学习的语言环境应该是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以启发其语言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这种环境需要教师多投入,多设计与幼儿的语言互动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这也是《我的小鼓响咚咚》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因素。

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模仿《我的小鼓响咚咚》歌曲。

2.从歌曲中认识到鼓的作用,掌握“咚咚”与“叮叮”的语音发音。

3.能够用适合的语言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发挥语言表达的潜能。

教学策略1.以歌曲《我的小鼓响咚咚》作为本次教学的载体,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语言的学习。

2.通过鼓的呈现形式,让幼儿对鼓的类型和演奏方式产生基本的认识,同时通过模仿和学习,掌握语音表达的技能和方法。

3.融入游戏与互动,鼓励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1.课堂开始:唱一首熟悉的歌曲,为后续复习和学习打下基础。

2.正式学习: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鼓,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并演示鼓的演奏技巧,让幼儿模仿和跟随演奏,体验鼓的乐趣。

3.歌曲教学:老师先唱一段,再由幼儿模仿。

通过唱歌、誊读、大声读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掌握歌曲的韵律和内容,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

4.复习巩固:请幼儿表演歌曲,单独或者小组表演都可以。

互相欣赏,加强对单词和歌曲的记忆。

教学效果1.获得了出色的教学效果:“我的小鼓响咚咚”是一首多音节的绕口令,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次顺畅的读出来,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同时,在鼓的演奏和模仿中,让孩子们有了自信的表现,形成了健康快乐的音乐环境。

2.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表达,扩大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强了其自信心和热情。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语言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声音》,详细内容为《我的小鼓响咚咚》。

通过学习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声响词,同时培养他们对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中出现的基本声响词。

2. 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声响的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故事学习,激发学生对生活环境中各种声响的观察和探索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响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图片、声响词卡片。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敲小鼓,让学生感受小鼓的声音,并引导学生用“咚咚”来形容。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讲解故事《我的小鼓响咚咚》,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声响词。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用声响词来形容。

4. 故事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中声响词的理解和感受。

5. 创作环节(10分钟)学生用画笔、彩泥等学具创作一幅与故事相关的画作。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响词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故事《我的小鼓响咚咚》2. 声响词:咚咚、沙沙、滴答、咕咚3. 学生作品展示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声响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

2. 答案示例:早上起床,闹钟滴答滴答地响。

我打开窗户,听到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

来到厨房,妈妈正在煮粥,锅里咕咚咕咚地冒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我的小鼓响咚咚》让学生掌握了基本声响词,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中。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声响,并用声响词进行描述,增强学生对声响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我的小鼓响咚咚》【一、教学目标】1.\t认识音乐节奏中的“长音、短音”并能够初步辨别。

2.\t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t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小鼓演奏动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奏感。

【二、教学内容】1.\t乐曲《我的小鼓响咚咚》2.\t乐器小鼓【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t认识乐曲节奏中的“长音、短音”并能够初步辨别。

2.\t学习指法和动作,进行小鼓的演奏。

【四、教学方法】1.\t听觉感知法2.\t示范讲授法3.\t学生自我合作学习法【五、教学过程】1.\t教师先示范小鼓的演奏动作,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2.\t学生跟着教师的示范,进行小鼓的练习,先练习“长音”,再练习“短音”。

3.\t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奏《我的小鼓响咚咚》。

【六、教学评价】1.\t教师观察学生掌握乐曲节奏的能力,评价学生的演奏水平。

2.\t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学习小鼓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了乐曲《我的小鼓响咚咚》,通过小鼓的演奏动作学习,让学生认识乐曲节奏中的“长音、短音”,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节奏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示范讲授,让学生观察我的演奏动作并模仿。

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先练习“长音”,再练习“短音”。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奏乐曲《我的小鼓响咚咚》。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绪。

他们通过观察并模仿教师的动作,逐渐掌握了小鼓的演奏技巧。

在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奏乐曲时,学生们按照乐曲的要求进行演奏,表现出了良好的节奏感。

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演奏乐曲。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其次,我还可以增加一些音乐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2024年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2024年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2024年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语言教育教材第四章《音乐与语言》,详细内容为《我的小鼓响咚咚》。

通过学习,让幼儿用语言描述小鼓的特点和声音,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小鼓的基本特点,知道小鼓的声音是由敲击产生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用语言描述小鼓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音乐和语言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学会用语言描述小鼓的特点和声音。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小鼓,用恰当的词语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鼓槌、音乐播放器。

2. 学具:画纸、彩笔、贴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敲击小鼓,让幼儿听声音并猜测是什么乐器。

(2)教师展示小鼓,让幼儿观察其外观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小鼓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2)教师示范用语言描述小鼓的声音,如“响咚咚”、“清脆”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提问,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小鼓的特点和声音。

(2)幼儿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描述小鼓的词语。

4. 小组活动(10分钟)(1)每组选一名代表,用语言描述小鼓,其他成员补充。

(2)教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5. 个人展示(5分钟)(1)教师邀请个别幼儿上台,用语言描述小鼓。

(2)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的小鼓响咚咚》2. 板书内容:小鼓特点:形状、颜色、大小小鼓声音:响咚咚、清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喜欢的小鼓,并用语言描述它的特点。

2.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小鼓是圆形的,红色的,敲击起来响咚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中,幼儿对描述小鼓的特点和声音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用词方面还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其他乐器,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声音,加强亲子互动。

2024年小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2024年小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2024年小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语言教育教材《我的小鼓响咚咚》,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有趣的声响”以及第六节“小鼓的声音”。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小鼓的特征,探索小鼓发出声音的方式;通过听、说、做等环节,培养幼儿对语言声音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小鼓的外形和声音特征。

2. 培养幼儿运用词汇表达对小鼓声响的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用恰当的词汇表达对小鼓声音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小鼓的特点,理解声音的产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一个,鼓槌一副。

2. 学具:画有小鼓的卡片,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关注小鼓的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猜测是什么物品发出的声音。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小鼓,引导幼儿观察小鼓的外形,说出小鼓的特征。

讲解小鼓是如何发出声音的,让幼儿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一张画有小鼓的卡片,用彩色笔在卡片上描绘小鼓的特征。

同时,每组轮流敲击小鼓,感受小鼓的声音。

4. 语言表达(10分钟)教师邀请幼儿用词汇描述小鼓的声音,如“响咚咚”、“清脆”等。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小鼓声音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小鼓的外形特点:圆形、鼓面光滑、有把手等。

2. 小鼓的声音特征:响咚咚、清脆等。

3. 声音产生的原因:鼓面震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喜欢的小鼓,并用词汇描述小鼓的声音。

2. 答案示例:我画了一个黄色的小鼓,它的声音是“响咚咚”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对小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语言表达环节,部分幼儿仍然存在词汇表达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练习。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班语言教材《我的小鼓响咚咚》章节,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动词“敲、拍、打、摸”,学习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通过儿歌学习,培养幼儿对语言节奏感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动词“敲、拍、打、摸”的用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培养幼儿对语言节奏的感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词“敲、拍、打、摸”的用法区别。

2. 教学重点: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学习,以及语言节奏感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图片、卡片、录音机。

2. 学具:小鼓、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敲击小鼓,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敲、拍、打、摸”四个动词,让幼儿在实际情景中感受动词的用法。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图片,讲解动词“敲、拍、打、摸”的用法,并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幼儿掌握情况。

3. 儿歌学习(15分钟)教师播放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引导幼儿跟读,并教授儿歌中的动词用法。

随后分组进行儿歌表演,培养幼儿的语言节奏感。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卡片,让幼儿用动词“敲、拍、打、摸”进行组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的小鼓响咚咚》2. 板书内容:动词:敲、拍、打、摸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动词“敲、拍、打、摸”各写一个句子。

2. 答案示例:我敲了一下小鼓。

他拍了一下皮球。

她打了一下桌子。

我们摸了一下小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儿歌学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动词“敲、拍、打、摸”的用法,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幼儿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动词表演大赛”,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动词用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2024年小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2024年小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2024年小班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语言教材第四章《音乐与童谣》中的《我的小鼓响咚咚》。

内容包括:学习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理解童谣的节奏和韵律,学会用简单的动作表现童谣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童谣的节奏和韵律,用动作表现童谣内容。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童谣,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鼓、铃铛、音乐播放器。

学具:每人一个小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敲击小鼓,感受小鼓的音色,引导学生关注小鼓的声音。

2. 例题讲解教师朗读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让学生注意听童谣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解释童谣中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童谣内容。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每组轮流朗读童谣,其他组员敲击小鼓伴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4. 动作表现教师示范用动作表现童谣内容,然后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动作。

六、板书设计1. 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2. 节奏:强弱强弱3. 韵律:押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朗读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并表演动作。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律美,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素养。

但在动作表现环节,部分学生动作不够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童谣,并用动作表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同时,加强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童谣的节奏和韵律,用动作表现童谣内容。

2. 作业设计:回家后,向家长朗读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并表演动作。

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在动作表现环节的协调性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教案: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一、教学内容1. 教材:幼儿园小班语言领域教材2. 章节:第二册《我的小鼓响咚咚》3. 内容:学习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了解鼓的特点和声音,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让幼儿感知鼓的特点和声音,学会用动作表现鼓的声音。

2.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让幼儿学会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并能用动作表现鼓的声音。

2. 难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铃铛、音乐播放设备2. 学具:幼儿自带小鼓、画笔、画纸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小鼓,引导幼儿观察小鼓的特点和声音。

2. 学习儿歌: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讲解儿歌的含义和节奏。

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4. 小组合作: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按照儿歌的节奏进行合作演奏。

5. 创意绘画:教师引导幼儿用画笔和画纸创作与鼓相关的画面,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展示环节:邀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动作和绘画作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六、板书设计1. 《我的小鼓响咚咚》2. 内容:鼓的特点、儿歌节奏、动作表现、小组合作、创意绘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人表演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并讲解儿歌的含义。

2. 答案:幼儿能够熟练地表演儿歌,并向家人介绍儿歌的内容和节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是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引入其他打击乐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和体验不同乐器的特点和声音。

同时,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打击乐器的集体表演,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理解和掌握鼓的声音并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是一个挑战。

幼儿园小班优质教案《我的小鼓响咚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优质教案《我的小鼓响咚咚》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优质教案《我小鼓响咚咚》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园音乐活动指导手册》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学习使用小鼓进行节奏敲击,通过有趣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节奏感和音乐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熟练地使用小鼓进行简单节奏敲击。

2.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集体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音乐兴趣,培养他们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简单节奏敲击,并能与同伴保持和谐合作。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音乐兴趣,提高他们节奏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鼓槌、音乐播放器。

2. 学具:每人一份小鼓、鼓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会邀请孩子们进入“小小乐队”,让他们拿起小鼓和鼓槌,一起为歌曲《我小鼓响咚咚》伴奏。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向幼儿讲解小鼓基本使用方法,演示正确敲击姿势和力度。

(2)教唱歌曲《我小鼓响咚咚》,让幼儿跟随歌曲节奏敲击小鼓。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按照指定节奏敲击小鼓,进行集体协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小鼓和鼓槌图案。

2. 写出歌曲《我小鼓响咚咚》歌词和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展示今天学到敲击小鼓技巧,并一起完成一首简单节奏敲击歌曲。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音乐兴趣浓厚,但在节奏敲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练习。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多设计一些有趣节奏游戏,提高幼儿节奏感。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尝试使用其他打击乐器,如沙锤、铃铛等,进行节奏创作和表演。

还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感受音乐带来快乐。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重点关注。

是教学内容选择与呈现,是教学过程中互动与指导,以及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呈现1. 教学内容趣味性:我选择一首富有节奏感和童趣歌曲《我小鼓响咚咚》,并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扮演小小乐队成员,增强他们参与感和兴趣。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班语言教材《我的小鼓响咚咚》。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我的小鼓响咚咚》的学习,章节为第一章“有趣的乐器”,详细内容为认识小鼓、学习小鼓的演奏方法以及小鼓的声音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小鼓这种乐器,知道它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方法。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小鼓的声音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鼓的演奏方法及声音特点。

教学重点:课文《我的小鼓响咚咚》的学习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鼓、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小鼓表演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小鼓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学习:(1)学习课文《我的小鼓响咚咚》,引导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内容。

(2)讲解小鼓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方法,让学生动手模拟演奏。

(3)分析小鼓的声音特点,让学生体验不同力度敲击小鼓产生的音色变化。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彩色笔在练习本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小鼓。

(2)分组进行小鼓演奏练习,互相评价,选出最佳演奏者。

4. 例题讲解:(1)出示题目:“请用‘响咚咚’造句。

”(2)分析题目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创作。

(3)展示优秀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的小鼓响咚咚》2. 主要内容:小鼓的基本构造小鼓的演奏方法小鼓的声音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响咚咚”造句。

(2)画一幅小鼓演奏的场景。

2. 答案:(1)例句:我拿着小鼓,用力敲击,小鼓响咚咚的,真好听。

(2)场景画:学生自由发挥,画出小鼓演奏的场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加强学生对小鼓演奏方法的掌握,增加课堂互动。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引导他们感受小鼓的音色美。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小鼓的知识,了解其他乐器,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声音》,详细内容为《我的小鼓响咚咚》。

通过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声音的基本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鼓的响声是如何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描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场景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界声音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小鼓响声的产生原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描述故事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图片、声音产生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彩色黏土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关于小鼓的歌曲,引导学生关注小鼓的声音。

2. 讲解:教师展示故事《我的小鼓响咚咚》,让学生跟随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探索小鼓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声音产生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碰撞产生的声音。

4. 互动:学生用画笔、黏土等学具,创作一幅关于故事场景的作品,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六、板书设计1. 《我的小鼓响咚咚》2. 内容:故事人物:小兔子、小猪、小熊声音产生:碰撞、振动小鼓声音:响咚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喜欢的故事场景,并描述其中的声音。

2. 答案示例:我画的是小兔子和小猪在草地上敲小鼓的场景。

草地上有很多小花,小兔子和小猪敲小鼓时,鼓声传得很远,让整个草地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实验和创作,让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原理,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细节,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其他声音产生的事物,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声音,激发他们对声音探索的兴趣。

同时,组织一次“声音主题”的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班语言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之声》,具体内容为《我的小鼓响咚咚》。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儿歌的内容、节奏和韵律,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并掌握其节奏和韵律。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儿歌节奏和韵律的掌握,以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感受音乐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音响设备、PPT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份儿歌歌词,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模拟击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播放PPT课件,展示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歌词,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讲解歌词中的节奏和韵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 音乐表现力培养(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用小鼓为儿歌伴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六、板书设计1. 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歌词2. 歌词中的节奏和韵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人展示本节课学到的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并为他们伴奏。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针对性指导。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如电视广告、动画片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儿歌节奏和韵律的掌握,以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

小班语言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小班语言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小班语言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一、教学目标1.理解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内容,感受其韵律美。

2.能够正确地朗读儿歌,尝试模仿小鼓的声音。

3.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儿歌内容,朗读儿歌,模仿小鼓声音。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鼓歌曲。

三、教学准备1.教具:小鼓、铃鼓、木鱼等乐器,图片卡片(小鼓、小猫、小狗、小鸡等)。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布置成小舞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小鼓,引导幼儿观察小鼓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2.教师敲击小鼓,让幼儿聆听小鼓的声音,引导幼儿说出小鼓的声音特点。

(二)儿歌学习1.教师带领幼儿朗读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2.教师逐句教唱儿歌,注意指导幼儿模仿小鼓的声音。

3.教师与幼儿一起合唱歌谣,巩固记忆。

(三)游戏活动1.教师将图片卡片分发给幼儿,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角色。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儿歌内容,用动作表演小鼓、小猫、小狗、小鸡等角色。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儿歌的乐趣。

(四)创作活动1.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鼓歌曲。

2.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小鼓的声音,如拍手、跺脚等。

3.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创作成果,互相欣赏、学习。

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儿歌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鼓励幼儿谈谈在活动中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小鼓,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儿歌学习奠定了基础。

2.在儿歌学习中,我注重引导幼儿理解内容,模仿小鼓声音,使幼儿更好地掌握儿歌。

3.游戏活动环节,我让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4.创作活动环节,我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小鼓声音,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5.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教案: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一、教学内容1. 教材:幼儿园语言领域课本第五册2. 章节:第二单元《我的小鼓响咚咚》3. 内容:学习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理解儿歌内容,能够正确朗读和表演儿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歌词,能够正确朗读和表演儿歌。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热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儿歌中韵律和节奏的掌握,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表演儿歌。

2. 教学重点:学生对儿歌内容的理解,能够正确朗读和表演儿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铃铛等打击乐器,儿歌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带小鼓或铃铛,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带上自己准备的小鼓或铃铛,教师播放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敲击乐器,感受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儿歌学习:教师出示儿歌课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儿歌,让学生熟悉儿歌的歌词和节奏。

3. 儿歌理解:教师讲解儿歌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儿歌的含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儿歌所描绘的场景。

4. 儿歌表演:教师引导学生用动作和表情表演儿歌,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与儿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儿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我的小鼓响咚咚,敲敲打打真开心。

小鼓声音响起来,咚咚咚,咚咚咚。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朗读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感受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让学生回家后,用儿歌中的句式“我的小鼓响咚咚,敲敲打打真开心。

”造句,并和家长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儿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

小班优秀语言教案及反思《我的小鼓响咚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语言教育教材《我的小鼓响咚咚》。

具体内容包括:1. 认识小鼓,学习小鼓的特点和功能;2. 学习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体验小鼓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鼓的基本特点,知道小鼓的用途;2. 学会演唱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歌词理解和记忆。

教学重点:小鼓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儿歌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鼓、图片、歌词卡片;2. 学具:小鼓、画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手持小鼓,引导幼儿观察小鼓的特点,讨论小鼓的用途,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解:教师向幼儿介绍小鼓的特点和功能,让幼儿了解小鼓的相关知识。

3. 儿歌学习:a. 教师带领幼儿朗读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内容;b. 教师演唱儿歌,幼儿跟唱;c. 分组演唱,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乐趣。

4. 实践活动:幼儿用画笔和画纸,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鼓。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歌词卡片,幼儿按顺序排列,巩固歌词记忆。

六、板书设计1. 小鼓图片;2. 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歌词;3. 小鼓特点及功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小鼓的特点和功能,并演唱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

2. 答案:小鼓的特点是圆形、有把手、能发出咚咚声;小鼓的用途是敲击发出节奏,用于音乐演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了小鼓的特点和功能,但在儿歌学习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歌词记忆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小鼓音乐会,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才艺,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同时,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其他乐器,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歌词理解和记忆;2.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3. 作业设计:作业的实操性和亲子互动;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幼儿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

2024年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班语言教材《我的小鼓响咚咚》。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小鼓的基本认识》,详细内容为小鼓的构造、功能及演奏方法;第二章《我的小鼓响咚咚》,学习儿歌及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鼓的基本构造、功能,掌握演奏小鼓的基本技巧。

2. 通过学习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协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语言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鼓演奏技巧的掌握,节奏感的培养。

教学重点: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的学习,小鼓的基本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鼓、鼓槌、教学PPT、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音频。

学生准备:小鼓、鼓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小鼓,引导学生谈论对小鼓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小鼓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教师通过PPT展示小鼓的构造、功能,讲解演奏小鼓的基本技巧。

(2)教师播放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引导学生学习歌词,并进行节奏练习。

(3)学生分组,每组一张小鼓,跟随教师一起演奏《我的小鼓响咚咚》。

3.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设置一个场景,如“小小乐队”,邀请学生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演奏。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简单的节奏练习题,讲解解题方法,并进行示范。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节奏练习题,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鼓的构造、功能、演奏技巧。

2. 儿歌《我的小鼓响咚咚》歌词及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一篇关于小鼓的绘画作品,并附上简短的介绍。

2. 答案示例:小鼓绘画作品,介绍内容包括小鼓的构造、功能及演奏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对小鼓的认识和演奏技巧掌握较好。

但在节奏感培养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精品教案反思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精品教案反思

小班语言《我小鼓响咚咚》精品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教材《幼儿语言启蒙》中第三章《有趣拟声词》,具体内容为《我小鼓响咚咚》。

通过学习这个有趣故事,孩子们可以解拟声词概念,学会用不同拟声词描述身边事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拟声词含义,能够听懂、会说、会用。

2. 培养孩子们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增进孩子们对语言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学会用拟声词描述事物。

重点:掌握拟声词概念,能听懂、会说、会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鼓、图片、故事书学具:画纸、彩笔、剪刀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带着一个小鼓进入教室,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我敲鼓声音。

然后让他们睁开眼睛,告诉他们这是小鼓声音,引导他们模仿鼓声。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展示故事书,让孩子们观察图片,讲解拟声词“响咚咚”。

让他们理解拟声词是形容声音词语,然后引导他们用其他拟声词描述图片中事物。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画纸和彩笔,让孩子们画出一个场景,用拟声词描述画中事物。

我会在一旁指导,帮助他们完成练习。

4. 分组讨论(10分钟)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他们画场景,互相分享拟声词。

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解答他们问题。

邀请孩子们上台展示他们作品,用拟声词描述画中事物。

其他孩子认真听,学习他们优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小鼓响咚咚》2. 板书内容:拟声词:响咚咚、滴答答、哗图片展示:小鼓、小溪、雨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拟声词描述你最喜欢动物或事物。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动物是青蛙,它呱呱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孩子都能掌握拟声词概念,学会用拟声词描述事物。

但部分孩子在表达时还不够自信,需要多鼓励和指导。

2. 拓展延伸:在下节课中,我会让孩子们带来他们最喜欢玩具或物品,用拟声词进行描述,进一步提高他们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小班语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教学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隹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通过欣赏、理解童谣内容,萌发对小鼓的喜爱之情,学习对童谣的理解、表现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语言活动课,快来看看《我的小鼓响咚咚》教案吧。

教学意图: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幼儿园的一切事物都是生疏的,新鲜的,他们对于如何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毫无经验。

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孩子社会性情感更显得尤为重要。

叮叮咚咚的拨浪鼓,晃啷晃啷的铃鼓,圆圆肚子的小红鼓,此类乐器更因其外形可爱、声音悦耳、节律感强等特点而深受幼儿的喜爱。

童谣《我的小鼓响咚咚》作品原型是歌曲《我的小鼓响咚咚》。

由于歌曲曲调优美,歌词诙谐有趣,又具有关心他人的含义。

小班语言文学活动《我的小鼓响咚咚》仿编童谣。

活动旨在让幼儿在学习、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仿编”。

使幼儿在体验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通过与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发展想象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欣赏、理解童谣内容,萌发对小鼓的喜爱之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对童谣的理解、表现能力。

3、技能目标:理解童谣内容,能清晰、有表情的朗诵童谣。

4、创造力培养目标:培养初步的知识经验迁移和仿编能力。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隹备:
1、知识准备:
自由玩小鼓并听小鼓的咚咚声。

2、物质准备:
小鼓,多媒体设备,课件: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图片及声音。

3、物质准备:
收集各种各样的鼓,装饰布置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的小鼓响咚咚》的音乐背景下带幼儿拍手唱歌坐好。

提问:小朋友们,刚才你听到歌词里面有什么?
二、展开教育
(一)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朗诵童谣。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童谣。

2、教师边做动作边朗诵一遍童谣。

3、幼儿跟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

4、请个别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童谣。

(4人一组,分2-3组)
(二)引导幼儿仿编童谣的后两句。

1、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

(根据6种图片如:开汽车、拍手、游泳、洗澡、跳高、唱歌说出6种相应的象声词)提问:小鼓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它做什么事情可以发出这样的声音呢?(当幼儿说出小鼓做的一种事情,教师出示相应课件图片及声音,请6个幼儿分别说出与6种声音相应的象声词及做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仿编童谣。

(三)根据以上方法教师引导幼儿自由仿编童谣。

三、活动结束
教师小结活动过程,带幼儿把自己编的童谣带回去给别的小朋友听。

四、活动延伸
幼儿在午睡时,同伴可以引导幼儿用关心他人,不影响他人的正确行为来表现。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附童谣:
我的小鼓响咚咚
我的小鼓响咚咚,
我说话儿它都懂,
我说小鼓响三声,
我的小鼓,咚,咚,咚!。

哎呦呦,这不行,
妹妹睡在小床中,
我说小鼓别响了,
小鼓说声:“懂,懂,懂”!。

相关信息:
童谣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童谣的教育价值:
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并且对儿重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我园的童谣教学,让童谣进驻我们的心田,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充实儿童的涵养,可以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度过一个智慧快乐的童年。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分三个环节。

在学习童谣环节中,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童谣。

幼儿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

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迁移生活经验,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快乐地完成了仿编学习。

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目标。

教师本身的示范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要学会大胆放开自己,让自己充分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

亲切的态度,夸张的语态,优美的歌声等等。

这些都是一节好的音乐活动所必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