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关系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关系问题研究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产业集群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手段。

城市化整体水平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标签:全球化;产业集群;城市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集群与城市化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
在全球化进程中,空间经济结构重组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区域发展模式,导致城市和区域体系发生变化。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石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区域因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所带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按照这一理论,全球化势必侵蚀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地区优势将会在国际贸易中逐渐丧失,区位替代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

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区域发展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区域内主体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相互依赖超越了地方自然禀赋而成为决定区域产业活力的关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个别快速成长的区域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吸引着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不断涌向这里。

这些区域包括多种多样的产业,不仅包括技术先进的新型产业部门,还包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其共同特征都是存在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又称企业集群,产业簇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

它是产业布局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地缘现象。

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下,企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区域治理,培育地方产业群并促使其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成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也一直在积极研究、提倡和推广产业集群战略。

(二)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管理、金融和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使城市成为世界经济的区域节点或全球节点,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刺激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
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发达国家的经济重构产生了新的国际劳动分工。

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向大都市集聚,产生所谓的“世界城市”;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转移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会,部分国家和地区凭借这个机遇迅速崛起,相应地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

21世纪全球城市化人口将达到50%,城市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加快城市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政府普遍追求的政策目标。

二、产业集群对城市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化进程
产业集群能够提升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集群有利于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产业群内部企业或组织的经济活动根植于本地化的社会网络之中,往往具有共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观念。

在一个人们相互之间背景和历史都清晰明了的“互识社会”之中,信任与承诺所致的人情信用往往比签字画押的现代合同更为可靠。

信任与承诺有利于减少机会主义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联系较强的企业因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的空间转移费用而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城市化集聚经济”效应。

产业群内地理、文化和组织的接近有利于个人、企业间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递、扩散与积累,加速创新的生成。

产业集群由于其较多的市场机遇、较低的运行成本和较小的风险等成为新企业选择这一区位的推动力,促进产业群的不断扩大,提升城市和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产业向城市集聚,产业集聚带动了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集聚,并进一步推动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以及城市其他行业的兴起和繁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批转移,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展,城市的辐射作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必将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财源,为城市化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撑。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
产业集聚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分离,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布局合理性、设施共享性,再加上集群内地理、文化和组织的接近,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降低,企业能够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

所以产业集群也是降低城市化成本的有效途径。

据调查,按照城市化的要求,产业集聚后,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

因此,凡是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如我国长江三角洲的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的东莞、中山等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密度最高的地区。

(三)产业集群为城市化拓展了地理空间
在大城市的近郊边缘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公路港、航空港等,产业的聚集已发展成为当地城镇的新区。

大城市产业集群形成后,集群的产业可能因土地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原因,会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周边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后,其城市化也会快速上升。

随着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在一些相距不远的城市中,相同的产业结构会把城市联系起来,形成城市群。

城市群形成后又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广大农村,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某些区域在种植业中一些商品性较强的养殖、花卉、药材及其初加工部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群;或依托某种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和深加工而形成企业集群;或在原来乡镇企业的基础上经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企业群,这些企业群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增强了城镇的经济实力,确立了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加速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四)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纯属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的复杂的城镇自组织系统,是城市外的集群。

而产业集群是城市内部的集群,是城市内部系统发展演化最基础的动力源。

城市群内部的各种层次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城镇群体演进的根本动力。

可以说产业集群是城市集群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镇群体空间在区域层面的大分散趋势继续成为主流,传统中心城市的作用被一种多中心的模式所取代,形成城乡交融、地域连绵的“星云状”大都市群体空间。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和演进与该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三、我国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城市化正进入加速阶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战略重心的转移,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综合竞争力极大提高,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高、改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全球化的加速,也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1998年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

根据诺瑟姆(RayM.Northam)的“S”型城市化发展轨迹理论,城市化发展速度为30%—70%呈加速状态,在50%时加速度达到最高点。

我国政府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中国的城市化将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正如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的:“2l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但城市化整体水平较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性城市、城乡发展存在严重的空间
失控等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它们不仅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影响到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在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

而广东依靠其临近香港的地缘优势、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建立“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并且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

在广大中部的一些农区,产业集群也初露端倪,如河北省清河县的羊绒业集群,河南省孟州市的皮毛加工产业集群、河南省长垣县的卫生材料和起重机械产业集群、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的钢卷尺产业集群等。

这些地区虽没有优惠的政策、优越的区位、雄厚的经济基础、高素质的人才或跨国公司的进入,但在当地独特的文化背景、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较低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成本还有产业集群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表现出巨大的适应性,在活跃当地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四、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推进工业化,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
在现阶段,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力点,主要还应放在加速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城镇化,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上。

城市工业发展方面,要加强专业化和协作分工,避免不同城市产业同构,甚至同城不同工业园区间产业同构而引起的激烈竞争。

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集群;老工业基地城市和工矿资源型城市,要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和产业转型;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积极发展与大城市衔接配套的互补型、延伸型产业集群,并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型产业集群;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形成旅游商品加工、销售、服务配套等企业集群。

(二)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城市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

随着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而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

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生产性服务的增加和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因此,要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规模优势,加强城市规划,将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园区规划统筹考虑、有机结合,通过加强水、电、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三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通过政府行为的硬方式创造发展企业集群的物质基础,制定相关的政策积极引导有竞争力的集群的发展。

改善广义的企业环境,如税收政策、各种规则、降低服务费用、简化管理以及保持良好的企业氛围,同时提供区域内企业发展的有关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信息的数据以及有关对集群参与者的建议与咨询报告,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和培训等。

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行为的自发方式,改进引导方式,与政府的软方式一起完善区域的产业文化,改变整个区域内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相关服务机构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工业园区是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手段。

我国各省市工业园区经过10多年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部分高新区已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

高-新技术园区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高技术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园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

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

同时还应加强园区高技术企业与大学的联系,一方面借助名牌大学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学可以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和衍生出高技术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