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

合集下载

以美术教育为基础,深化劳动教育美术教案

以美术教育为基础,深化劳动教育美术教案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今天的青少年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

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素质教育,自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而在劳动教育中,美术教育则可以作为基础,更深层次地帮助学生发展出创新和实践能力。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需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对各种图像的差异、表现形式和技法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作品背后的美学原理和思想内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敏锐的视觉、触觉、听觉等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美学创造能力。

在美术教育基础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将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结合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案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工具。

美术教案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有着许多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能够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具体的实践体验。

这种实践体验将会激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和创新的思考和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案教学的设计思路要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

学生在美术教案教学中,应该不仅仅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同时还需要通过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寻找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验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和启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美术教案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障碍。

这些问题可能源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认知差异等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适当地打破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采用更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例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带领他们进行更加具体和贴近实际的案例研究,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美术教育以及在其中深化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路径探析

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路径探析

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路径探析摘要:小学美术教育和劳技教育的整合不仅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时代发展趋势,还是综合培养学生的关键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小学美术教师们要着重研究两者的整合路径,提高两者教育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小学美术;劳技教育;整合路径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艺术,也创造出了美。

从古代的兵马俑、万里长城,到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再到现如今校园里的图书馆、展览室,都体现了人们的劳动技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由此可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整合劳技教育不是新鲜事。

整合美术教育和劳技教育,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艺术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既可以体会艺术美感又可以体会劳动艰辛,既能增强审美鉴赏素养又可以形成劳动技能。

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着重考虑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美术欣赏课,感受劳技创造美马克思直言,劳动创造美。

人们创造的美有很多种,包括了自然美、艺术美。

广阔的田野上,一层层麦浪向远方延伸,是人们劳动创造出来的自然美;艺术殿堂中美妙的剪纸和雕塑是人们劳动创造出来的艺术美;马路边上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是人们劳动创造出来的生活美。

美的形式丰富多样,都建立在劳动之上。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对真实生动的生活画面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提供,还因为其中艺术家先进的思想观点,而促进了欣赏者良好思想情感和审美鉴赏素养的形成。

新课程下,小学教师完全需要利用美术欣赏课落实劳技教育,利用两者的结合展现艺术和创造,启迪学生思想的同时滋润学生的心灵,优化美育的途中增强学生的劳技。

教材中提供的《民间玩具》《家乡的古建筑》《青花瓷》《秦岭兵马俑》等,都是建立在劳动上创造出来的美。

以欣赏《家乡的古建筑》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了解古建筑的特点和类型,运用白描等手法创作家乡的古建筑;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绘制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提高创作和构图能力;养成对古文化遗产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古建筑的持久热爱之情。

以美促劳 以劳育美——美术与劳技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以美促劳 以劳育美——美术与劳技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艺术教育185[作者简介:李芳(1970--),女,汉族,山东高密,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五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学段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

]文/李芳以美促劳 以劳育美——美术与劳技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摘要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这种融合教学所带来的便利。

不仅让美术教学更加开放,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和资源整合能力,多学科知识融合,增强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自信。

关键词 美术教学;劳技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通过劳动缔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则是最有效地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劳动意志、感受劳动艰辛、激发创造力的最好实施过程。

教学中将美术课堂教学中与劳动技术融合,能唤醒学生的劳动热情,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劳动、提升劳动技能,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1 赏析作品,感悟劳动创造美从古至今,讴歌劳动人民始终是美术创作的重要命题,以劳动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中是重要的学习领域,课堂上依靠“互联网+”,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们身临其境般走近艺术作品、多角度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参与作品的评述与讨论。

感悟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感受劳动人民的精神风采。

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唤醒学生劳动的意识。

在中国美术史上,劳动和劳动者始终凝聚着最感人的瞬间,是最美丽的风景。

欣赏王文彬的油画《夯歌》:表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在建设工地唱响了夯歌,明亮的阳光映照着她们俊美的脸庞和健康的身躯,画面上洋溢着劳动的欢乐,能感受到青年一代献身祖国建设的鉴定决心和美好理想。

画面如一首雄壮高亢的劳动协奏曲,是一幅催人奋进的作品。

而詹建俊的《潮》,画面重点表现了一位新时代农民形象,他手扶铁锹,昂首挺立,自信而豪迈地站在绿潮涌动、充满着希望的田野上,被风掀起的大衣弧线与身后绿潮的旋涡形成对应,简洁而富有强烈视觉对比的颜色营造出热烈明亮的色彩氛围。

以劳促美 幸福课堂——浅析劳技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思路

以劳促美 幸福课堂——浅析劳技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思路

-083-2021年第06期(总第258期)美育体育MEIYU TIYU引 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结合,自古有之。

最原始的教育模式便是在劳动过程中的实践传授,现代教育理念同样如此。

如果教育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小学劳技课程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可以开阔学生美术视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

高尔基曾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劳动创造了人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如今,劳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

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少年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应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以更好地完成劳动教育的教学任务。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各学科间的整合也进一步推进[2]。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校、学生、家庭与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

教师将劳技课程与美术学科有机结合,进一步实施综合教育,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地区的劳动技术与美术教学融合还存在课程安排、资源匹配、教学方法等问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从深层次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劳技与美术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劳技教育,是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以便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和创造力的发展[3]。

劳技课程包括体验劳动、手工制作等内容,其中的手工制作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劳技元素的融合探讨

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劳技元素的融合探讨

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劳技元素的融合探讨所谓劳技元素,代指劳动元素与技术元素的统称。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性格活泼,所以更加喜欢动手操作的课程。

因此,若想通过美术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手工课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手工教学缺乏新意,多以单一、枯燥的理论教学为主,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教师需要在手工课程中渗透劳技元素,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深入体会到手工课程的魅力,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当前小学美术手工教学的问题(一)教师教学介入的程度不合理对于小学美术手工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由于美术手工课的主角是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动手权利。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美术教师教学介入的程度不合理。

有的教师过分干涉学生的手工练习,对每个过程都要询问。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导致自己的实践过程束手束脚,甚至会成为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减少创新实践的灵性。

还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教学极端,对学生的实践过程不闻不问,只关注学生最后的实践作业。

当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遇到难关时,如果教师指导不及时,则会导致逐渐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二)实践过程多以模仿为主美术手工课程重在实践,而动手实践的趣味性在于勇敢尝试、探索未知。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组织的手工课程过于中规中矩,将教材作为学生动手实践的主要内容。

换言之,学生的手工创作只是将教材中的作品重新复制出来,缺少自由发挥的余地。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僵化学生的创作思维,影响到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三)手工课程的主题缺乏趣味性手工艺术的世界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结合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主题。

但小学生的阅历尚浅,思维理解能力比较薄弱。

对于一些陌生的事物,学生往往难以产生良好的学习代入感。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布置的手工实践主题过于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2]。

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作者:潘颖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4年第04期《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教育要探索在劳动课程中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中隐形的劳动教育功能,从而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的整体育人价值体系。

”这表明学科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深入探讨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彰顯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价值。

因此在跨学科背景下,需要立足学科特点,探索融合之道,同时培育初中生的美术素养和劳动素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新课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共通之处,使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存在可行性。

美术教育通过传授美术理论知识,赋予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更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则致力于培育学生具备全面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发挥创造力,取得劳动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综合来看,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的一致,两者的最终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者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而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初中美术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一方面美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美术教育强调审美素养的培育,而劳动教育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劳育美并蒂花开——浅谈劳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合

以劳育美并蒂花开——浅谈劳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合

以劳育美并蒂花开——浅谈劳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合发布时间:2022-12-21T08:44:06.10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8月第15期作者:马四维[导读] 劳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人们最美好的梦想都是通过辛勤的劳动实现的。

马四维西安经开第三小学劳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人们最美好的梦想都是通过辛勤的劳动实现的。

将劳动课和美术课二者有机融合,对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培养,以及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都是一个基本保证和重要途径。

而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实践与课堂参与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课中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快乐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切实感受劳动创造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审视纹理,劳美结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怎样的人”。

加之本学期开始,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出现在课堂中。

作为一门课程,劳动与传统的课程一样,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劳动教育课程与传统课程也有不同的地方,它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个性品质等。

正如劳动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改革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些足以说明劳动教育在当下占有重要地位。

而劳动课程的这些要求和特点与美术教学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是当下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品质,二者的融合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二、拓展理念,一以贯之2015年建校之初,西安经开第三小学就提出了“种子”文化,建构种子课程体系,将学生喻为种子,相信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该课程体系的根系支撑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只有当五育齐发力输送营养,种子才能够茁壮健康成长。

其中一条根系是培养“耕读”少年,这样的治学理念其实就是将劳动贯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劳育人、以劳化人。

我们试图通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创新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均衡输送养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摘要:目前的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不够紧密,吸引力不够大,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在美术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探讨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可能性,尝试构建“美术+劳动"课程体系,以期实现课程综合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五育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案例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教师如何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技能、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从而促进美育和劳育的共同发展?在素质教育,以及五育并举的背景之下,这些都是教师们比较关注的教育话题。

小学的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技能的习得,让劳动不仅仅是劳动,让美术不仅是美术,更多地关注劳动和美术创作带给幼儿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基于这些认识,本文对劳动教育和美术教学的融合进行了实践探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鉴赏作品,认识劳动在小学美术中,美术作品赏析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多多收集有关劳动的作品或者带领学生到美术馆中参观有关劳动主题的作品,让学生在参看后总结这些作品的特点,在对艺术进行赏析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例如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可以选择有关劳动的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结合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文字、视频为一体的特点,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入伏尔加河纤夫的生活,深刻理解作品中纤夫们的辛劳,学生置身其中,不仅可以感同身受的领会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也能够领悟到纤夫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劳动成果。

因为所选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纤夫的历史形成原因,消亡原因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纤夫的工作,从而认识到劳动人民的辛劳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让学生更有认同感。

二、根据学段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的融合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抓手。

中学劳动教育案例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

中学劳动教育案例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

中学劳动教育案例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案例概述本案例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融合劳技、美术、语文、音乐、计算机、历史等学科,进行整体开发与设计,将劳动教育与传统艺术学习相融合。

阳光中学主张教师能以系统视角综合思考并研发教学单元,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学习探究形式,使每节课之间既有接洽又各具特色,充分彰显融美入劳、以劳育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美融合单元化案例内容一、劳动教育“劳美融合”之整体思考劳技与美术这两门课程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初中阶段将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进行融合,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劳育结合审美的刺激和驱动,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力量的发挥,从而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美育也需要劳动实践作为载体,在劳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劳动教育中融入传统艺术的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审美体验对客观存在进行改造,即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劳动,这就决定了劳动实践中美的属性的必然性。

劳动教育中融入传统艺术的学习要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孕育美,创造有效的劳动价值强化美,营造良好的劳育氛围提升美,给予丰富的劳动机会实践美。

二、劳动教育“劳美融合”之目标描述1、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了解皮影艺术,撰写剧本,设计出符合剧本的人物形象,制作皮影道具与背景。

2、通过制作舞台、控制音乐、运动皮影、录音、配音,表演一台皮影戏,提高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审美和劳动素养。

三、劳动教育“劳美融合”之教学活动本案例在劳动技术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整体设计了包含9课时的教学单元。

以下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

各课时主要教学活动欣赏皮影(1课时)1.配合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及皮影实物引导学生认识皮影。

2.以交叉问答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作深入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自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辨皮影人物的不同特征。

4.了解本单元涉及到的工具和材料,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剧本创作(1课时)1.延续上节课的教学内容,了解皮影的后期制作步骤。

2.小组成员共同选择生活场景创作可行的皮影剧本,要求剧本积极向上,有意义。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摘要: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具有关联性,因为从古至今,美都是依靠劳动创造而来。

所以当前要推动劳美一体化,做好两种教育整合。

这就需要寻找切入点,合理整合,达到以劳促美,以美调动劳动积极性效果。

本文以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为探讨对象,在经验总结基础上提供整合路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劳技教育;整合引言:人类社会发展中美好事物,或者是具有审美价值艺术,需要通过劳动创造。

从这就能看出,美与劳动有密切相关。

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和劳技教育不能内割裂,而是要做好整合,使两个教育结合起来,以劳促美和民智,以美作为驱动力,促使学生去创造,积极进行劳动,热爱劳动和掌握基本技能。

这既有利于个体发展,又能推动社会进步。

1.引导学生欣赏,明确美是劳动创造而来回顾人类发展历程会发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创造而来。

以艺术为例,各式各样的雕塑、精美的器物、装饰画、剪纸等,虽然各有各的美,但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无论是现代美术,还是传统美术,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充满艺术美。

不仅可让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还能使其向善和明智,达到净化心灵作用。

学生在美术作品熏陶下,审美情趣会更好,将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之情。

这样就会积极创造,不再只是单纯想,而是将对美的追求落实到行动中。

最终在劳动中创造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所以,小学美术教育要与劳技教育整合,让学生明确两者关系。

平时要引导学生欣赏,使其在美术欣赏中,体会和感受劳动美,培养其通过劳动创造美的意识[1]。

长期如此,学生就会积极加入到创造美中,劳动意识会增强,能力也会提升。

比如在涉及到和青铜器相关内容,就要提前搜集精美的青铜器,在课堂中用多媒体展示。

一幅幅青铜器图片展示到学生面前,其会被吸引,感叹古人智慧,能够制作出如此充满美感的器物。

在了解青铜器特点同时,明确这些艺术美,是人民劳动创造出来的,凝聚了汗水和智慧。

学生在欣赏中体会劳动美,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还会从内心深处,形成劳动创造美的自觉性。

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分析摘要:劳动教育和美术学科是学校教育中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分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培养。

本文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通过对两者的特点和目标的比较,探讨融合的优势和价值。

最后,提出了促进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的策略和建议,以期在学校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两者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劳动教育;美术学科;融合;教育作用劳动教育和美术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两个重要领域,分别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培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两个学科往往被独立教授,缺乏有效的融合与互动。

本文旨在分析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并探讨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的特点和目标(1)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美术学科:美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通过美学教育和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其目标是聚焦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二、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必要性1.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而美术学科强调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者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又具备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将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操作与美术学科中的艺术表达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挥美术创造力。

例如,在手工制作中加入艺术元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通过开展综合性项目实践,将劳动教育和美术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完成具有艺术创意和实践操作的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将艺术欣赏纳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美。

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实践研究好嘞,咱们来聊聊“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这个话题。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如何把劳动和美育这两块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的教育更有趣、更有效。

大家都知道,劳动是个好东西。

不管是干点儿农活,还是参与社区服务,劳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你想啊,当一群小伙伴一起挖地种菜,泥巴飞扬的时候,谁还会在意手上沾了多少脏东西呢?反正大家都是一团泥,笑声中学会了合作,明白了付出的意义。

说到美育嘛,这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提升审美情趣。

比如说,课余时间组织个绘画活动,大家一起来画画,或者听听音乐,甚至是跟着老师学唱几首歌。

这种时候,心情就像打了鸡血,特别轻松愉快。

更有意思的是,把劳动和美育结合起来,简直就是锦上添花。

想象一下,孩子们在田间劳动,种下的小苗不仅仅是未来的蔬菜,还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嘿,田野里的每一片叶子,都是画布上的颜料,真的是太妙了。

劳动中自有一种美感。

比如,咱们看到农田里金黄的稻穗,心里是不是就会想起丰收的喜悦?这就是美育的力量。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能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感受到自然的美,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再说,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简直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

你说,谁能抵挡得住那种共同努力后的成就感呢?这种感觉,绝对比玩电子游戏要来得真实。

让我们看看学校里的一些实践活动。

最近学校组织了个“手工艺”大赛,孩子们不仅要自己动手制作,还得设计出独特的作品。

这个时候,劳动和美育又一次亲密接触。

你想啊,孩子们捏泥巴、剪纸、缝布,动手的过程就像在创作一件艺术品。

他们在劳动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同时又感受到作品带来的美感,整个过程乐趣无穷。

最逗的是,比赛最后还评出了“最佳创意奖”,大家笑成一团,互相开玩笑,简直是一场欢乐的狂欢。

说到这里,咱们不得不提一下家长们的参与。

如今,很多家长都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参与这样的活动。

你看,周末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农田里采摘,或者参加一些手工制作的课程,真是其乐融融。

初一劳动与技术与美术教案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

初一劳动与技术与美术教案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

初一劳动与技术与美术教案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教案标题:初一劳动与技术与美术教案——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2. 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能;3. 发挥创造力,将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完成一件独特的作品;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理论知识介绍(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

- 重点介绍手工材料的种类及常见的手工制作工具。

3. 实践操作(3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选择合适的手工材料和工具,开始进行手工制作。

-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4. 美术创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手工制作的作品,发挥创造力进行美术创作。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色彩、形状等美术元素,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5. 作品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并简要介绍作品的创作灵感和过程。

-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促进交流与合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手工制作与美术表现相融合。

四、课堂活动与学生作业1. 课堂活动:- 学生完成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作品,进行展示分享。

- 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学生作业:- 思考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对自己的启发,并写下相关的思考与感受。

五、板书设计初一劳动与技术与美术教案——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一、教学目标- 了解手工制作与美术创作的结合- 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能- 发挥创造力,完成独特的作品- 培养动手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2. 理论知识介绍3. 实践操作4. 美术创作5. 作品展示与分享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四、课堂活动与学生作业1. 课堂活动2. 学生作业六、教学反思- 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与改进方法。

浅谈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

浅谈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

浅谈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2013-08-16 | 陶行美术陶行知素质教育着重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力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创造力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培养学生把储存的信息及经验等加以组合,发掘出新的创意,美术课、劳技课是最具备条件的。

现代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法,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切技术的发明和发展,都是用双手创造出来的。

当然,一切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都离不开人类聪明的头脑。

双手的灵巧和头脑的灵活,是有如表里,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技术教育不仅能够训练和发展双手的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使人的头脑更加灵活,能够开发人的智力,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有大量事实可以说明的。

我们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论述过,美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早在1927年的《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中,提出的师范教育总目标(五条)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艺术的兴趣”。

在贯彻这一培养目标上,育才学校最为突出。

育才学校除开设音乐课、美术课外,又建立了艺术馆,绘画组的学生还成立了“育才美术团”。

1941年7月绘画组由古圣寺迁至重庆管家巷28号时,又建立了“儿童美术馆”,举办了“抗敌儿童画展”,得到各界好评。

为实施美育教育,陶行知对美育设施很重视。

美育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入手。

如在育才学校,陶行知看过莫扎特的《安魂曲》的演出以后,写信给育才学校全体师生说:“莫扎特的《安魂曲》,我于昨晚看过了,眼泪象泉水一样涌出来,随着眼泪而来的是浑身发出尼加拉瀑布无可比喻的力量。

”“你们如果愿意,进城来看《安魂曲》吧!看这出戏可以抵得上新春之课,科学年之课,甚至于终生之课。

幼儿园创意美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总结

幼儿园创意美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总结

幼儿园创意美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总结
创意美术,顾名思义就是充满想象力的、富有创造性的绘画。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幼儿对事物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及大胆的表现能力,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劳动教育与创意美术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学习劳动技能,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爱劳动、爱生活的良好品德,使他们乐于帮助别人,尊重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使美术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创意美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1.利用环境进行创意美术教育:如在班级布置“废物再利用”区域。

鼓励幼儿运用手中的各类材料,制作出新颖实用的产品或玩具。

并请家长参与其中,让他们懂得怎样珍惜自己身边的资源。

还要为幼儿提供书籍、报纸等阅读素材,不仅增强了幼儿阅读兴趣,而且极大地扩宽了幼儿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利用家园配合教育进行创意美术教育:让父母共同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共同营造民主、平等、温馨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们在园在家的表现,做到家园共育。

3.组织“创意美术”主题探究活动,把握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科学设计主题,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操作内容,安排适当的指导策略,完成既定的目标。

二、创意美术活动形式及原则1.由简单到复杂。

先训练较难的内容,然后逐步深入,一步一步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理解力。

2.由浅入深。

首先让幼儿感受体验,体会形象的优美和抽象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当前提问应避免难易混淆。

总之,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幼儿多看、多想、多说、多动手。


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手去描述、去记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劳动教育和美术教首融小结课活动小结

劳动教育和美术教首融小结课活动小结

劳动教育和美术教首融小结课活动小结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美术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融合这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我们开展了一次小结课活动。

本文将对此次活动进行全面详细的回顾。

一、活动背景劳动教育和美术教育是学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两个方面往往被独立对待,缺乏有效的融合。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我们决定开展一次小结课活动,以促进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劳动工具和材料,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通过美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和美术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主题:我们选择了“环保”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2. 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根据学校课程安排,我们选择了一个周末进行活动,并在校园内的露天场地进行。

3. 准备劳动工具和材料:为了让学生能够实际操作,我们准备了一些常见的劳动工具和材料,如锄头、铁锹、种子等。

4. 准备美术材料:为了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我们准备了画纸、颜料、画笔等美术材料。

四、活动过程1. 劳动教育环节:a) 介绍活动主题: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环保,并说明了环保的重要性。

b) 分组合作: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分配一块土地,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耕种和种植。

c) 实际操作:学生们穿上劳动服,拿起锄头和铁锹,开始进行实际的耕种工作。

老师和助教们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d) 总结讨论: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回顾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

劳动和美术融合教案

劳动和美术融合教案

劳动和美术融合教案教案标题:劳动和美术融合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劳动和美术的本质和特点。

2.探究劳动和美术融合的方式和方法。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4.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劳动和美术的关系,认识到二者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掌握劳动和美术融合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

3.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便携式投影仪和幻灯片。

2.相关艺术作品图片和教具。

3.创作材料和劳动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劳动和美术融合的视频或展示相关艺术作品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

2.引发学生思考:劳动和美术有哪些共同点?为什么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会有所帮助?理论讲解:1.介绍劳动和美术的定义和特点。

强调二者都涉及到创造性思维和技巧。

2.探讨融合的意义和好处,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劳动和美术融合的实践活动,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究:a.使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手工制作,如纸杯雕塑、石膏画等。

b.探索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如废品拼贴画、再生纸折纸等。

c.在团队合作中进行艺术性的场景搭建,如舞台布景、摄影棚搭建等。

分享和总结: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融合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困难和心得体会。

2.学生进行互动评价,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论和提问。

3.引导学生总结融合活动的收获,思考自己在劳动和美术中的成长和进步。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更多的劳动和美术融合活动。

2.推荐有关劳动和美术融合的书籍、网站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评价学生对劳动和美术融合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和总结报告,评估他们在融合活动中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教学过程和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该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和美术的综合认识,通过融合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技能。

与时俱进,美劳并轨——小学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教学对策

与时俱进,美劳并轨——小学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教学对策

与时俱进,美劳并轨——小学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教学对策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小学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小学美术课程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形式,具有潜力将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无缝融合。

研究表明,在劳动教育理念融合方面,可以强调美术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劳动精神等。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劳动教育理念;教学对策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加速,我国小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其中,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将劳动教育理念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成为了小学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同时,小学美术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

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美术教育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将两者融合,可以通过美术创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形式,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创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造型、手工等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提升美术表达的能力和技巧。

(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以体验到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和劳动的乐趣。

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勤劳的重要性,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学生勤奋、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引导他们在美术学习中持之以恒,追求自己的艺术目标。

美术创作需要耐心和毅力,学生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和反复修改才能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

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学习美术,学生能够培养耐心和毅力,在面对挑战时不轻易放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
2013-08-16 | 陶行美术陶行知
素质教育着重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力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方面,创造力是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培养学生把储存的信息及经验等加以组合,发掘出新的创意,美术课、劳技课是最具备条件的。

现代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法,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切技术的发明和发展,都是用双手创造出来的。

当然,一切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都离不开人类聪明的头脑。

双手的灵巧和头脑的灵活,是有如表里,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技术教育不仅能够训练和发展双手的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使人的头脑更加灵活,能够开发人的智力,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有大量事实可以说明的。

我们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论述过,美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早在1927年的《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中,提出的师范教育总目标(五条)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艺术的兴趣”。

在贯彻这一培养目标上,育才学校最为突出。

育才学校除开设音乐课、美术课外,又建立了艺术馆,绘画组的学生还成立了“育才美术团”。

1941年7月绘画组由古圣寺迁至重庆管家巷28号时,又建立了“儿童美术馆”,举办了“抗敌儿童画展”,得到各界好评。

为实施美育教育,陶行知对美育设施很重视。

美育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入手。

如在育才学校,陶行知看过莫扎特的《安魂曲》的演出以后,写信给育才学校全体师生说:“莫扎特的《安魂曲》,我于昨晚看过了,眼泪象泉水一样涌出来,随着眼泪而来的是浑身发出尼加拉瀑布无可比喻的力量。

”“你们如果愿意,进城来看《安魂曲》吧!看这出戏可以抵得上新春之课,科学年之课,甚至于终生之课。

”通过这样以诱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美的教
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陶行知一生所办的学校,都是坚持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并亲自带动和组织师生参加劳动。

晓庄师范学校开办,就是全校师生共同劳动建设起来的,开学后,师生又种菜、烧饭,打扫清洁卫生;在山海工学团,有工艺和农艺的生产劳动;在育才学校,学生进校后唱的第一首歌,就是“手脑相长歌”,还开设劳动技术课程,生产劳动是必修课,一般每周有二三节,从事开荒种地,果木经营,喂兔、养羊和修筑校园道路,美化环境等。

1943年冬,周恩来同志特派徐冰同志把一套南泥湾大生产图片送给了育才师生。

1944年育才学校办起了三个农场,为二百余名师生提供了许多农产品。

他在创办育才学校时就说:“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就必须给予适当的阳光、空气、水份和养料,并扫除害虫。

我们爱护和培养他们正如园丁一样,日夜辛勤地工作着,希望他们一天天生长繁荣。

”又说:“有特殊才干之幼苗一经发现,即从小教起。

”在此思想指导下,育才学校则根据儿童的才能与兴趣,把他们分为音乐、戏剧、文学、社会、绘画、自然六个组,因材施教,既得到普通文化知识的基础教育,又得到特殊才能的培养。

浅谈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整合(2)
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当然也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

从古代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故宫的博物院的艺术美到现在我们身边教室的美、校园的美、现代建筑的美,这些通过劳动技术取得成就,都体现了创造性劳动技术的崇高与永恒,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由此看来,美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本来就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把艰苦的劳动融入学生喜爱的美术创作中,在劳动中享受愉悦和美感。

在美术表现过程中渗透劳动的果实的来之不易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唤起大家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热情,是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从美术课为主题出发,我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欣赏课——感受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

”麦浪滚滚、阡陌纵横的田野,这是人造的自然美;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剪纸、雕塑,这是艺术美。

美之千万种,无不由劳动所创造。

优秀美术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广阔的、多样的、真实而
生动的生活画面,而且因为它蕴含着艺术家先进的思想观点和对生活的认识,能够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

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不自觉的积极推动时代的前进与发展。

二、利用绘画课——表现劳动创造美
不仅绘画艺术是劳动美的体现,而且绘画材料本身也是一种劳动的体现。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

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纸的制造还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

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纵观美术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关于劳动的绘画题材如《竹韵传情》,《我们的田野》、《小茶壶的世界》,都是要求学生用画笔表现自我劳动的喜悦情感,如在教学《我们的田野》一课过程中,我就从师生谈话开始,讲一讲在家里父母是多么的辛苦,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然而美术教育不应该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对劳动创造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再现劳动的场景,还应该让学生亲生体验劳动创造美的过程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手脑并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创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参与过程中,学生可充分体验到创造的艰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智慧之光,亲身领略到劳动过程的美。

三、利用制作课——体验劳动创造美
学生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智慧闪烁的过程,是一个劳动的过程。

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创造,我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给学生创设自由创作的空间,另一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亲近自然、发现自然中的奥秘。

如:《一粒种子》这一课要求让学生理解、体验生活中不同种子的色彩、形状所体现出的美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种子的色彩、形状来创作拼贴。

孩子们或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周围,还有这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可以通过自己的寻找、判断、实践来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对自然再现美也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关于劳技课程中美术课程的整合
一、泥工部分,原来的内容是用橡皮泥手捏泥动物、泥瓜果蔬菜、泥交通工具等。

后来改成了捏泥碗、笔筒等。

为什么改?因为强调“技术性”。

捏泥动物因不是写实的,而是变形的,因而出现了“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状况,个性化太强,没有技术标准,这只能放到《美术》学科中去。

把题材改成碗就不同了,由于实用的制约,碗必须做成圆口,要厚薄均匀,要光洁,这样技术含量就高了。

选择碗类,不仅技术性增强,艺术性也可充分发挥,我们运用求异思维的方法思考:可以做成光碗,也可做成外表有颗粒的、条子的,还可在碗外边用泥堆花、刻花、画花。

再以四脚凳为例,现代绘画,可以随意地将椅子画得四脚不一样长,现代雕塑也可把椅腿做得粗粗的、粗细不一样的,这样技术含量就低了且难看不具有美感。

我们现在强调技术性与艺术性并重,要求凳脚细,四脚一样长,怎么办?用塑料吸管做心棒,外面包上泥。

这泥干了会破裂怎么办?再在泥里加些纸筋类纤维、胶水,这样,一个工整的椅子就做好了。

这就是技术。

运用塑料管做凳脚柱心,运用泥土外的材料作为辅助材料,这也是美术课程中求异思维的拓展活动。

二、制作类。

在一些手工制作上,可以并鼓励自由组合和设计。

如“快乐的小鸟”“摩天大楼”“立交桥”“十五巧板”在组合时可以运用各自的创新意识,想象组合出各不相同的形象来。

至于手工的设计制作部分,则更要求发挥各自的创新能力,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象来,这与美术课的要求几乎是同出一辙。

我认为,把两门课程从整体把握,一起来看,注重两者的共性和差异,确实有利于两课教学相互促进。

相互联系,还能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