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密度、换水量和倒池培育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合集下载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娟姐)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娟姐)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包括牡蛎、鲍、乌贼和不常见的角贝、龙女簪等。

从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②、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③、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④、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⑤、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2、贝类的分类:多板纲、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掘足纲、单板纲、无板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环境因子分为两大类:生物因子(种间和种内关系包括饵料、敌害等)和非生物因子(即理化因子包括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盐、底质、潮汐等等)。

23、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与共生型: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4、贝类的摄食方式:依种而异,主要与其摄食器官的构造有关。

①滤食——瓣鳃纲的种类大都是滤食方式,一般口腔无齿舌、颚片和唾液腺等。

②舐食——腹足纲的鲍等、多板纲的石鳖等都属于舐食食性。

这类动物有发达的吻、口腔内有齿舌、颚片和唾液腺,齿舌带长,小齿数目多。

③捕食——头足纲的种类多属捕食食性。

5、贝类的食性:①滤食性②草食性③肉食性④杂食性6、贝类的食料种类:①浮游生物食性的食物种类②植物食性的食物种类③动物食性的种类④人工配合饲料第三章贝类的繁殖和发育1、性成熟年龄——贝类从受精卵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具有生殖能力的时间。

生物学最小型——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时的最小个体称为生物学最小型。

(性成熟年龄和生物学最小型都是衡量某一种贝类生殖力的指标。

)2、双壳类的生殖腺包括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等三个部分构成。

水产养殖学之贝类学复习题

水产养殖学之贝类学复习题

育苗的过程和方法:(1)亲贝入池的时间与处理:需将亲贝于春季繁殖期前移入室内,在控温条件下促进性腺成熟。

选择同龄中壳高5--6cm,个体大的1龄贝做亲贝,清除附着生物,洗去浮泥,水体中密度一般为80--100个/立方米,利用网笼吊挂在池中或置于浮动网箱中蓄养。

(2)亲贝培养的水温:在适温范围内(15 o C--28 o C),培养的水温越高,促进性腺成熟所需的时间越短。

亲贝培育时,应以海上取贝时的水温为基准,以每天提高1 o C左右为宜,逐渐提高到给定水温。

(3)利用藻类榨取液作为亲贝的饵料:在蓄养亲贝时,由于水温过低,饵料难以大量培养,可采用鼠尾藻等藻类榨取液作饵料,以补助或解决饵料不足的问题。

(4)采卵与选幼:一、性腺检查:亲贝经过一段暂养后,由于水温的增高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性腺特别饱满,性腺指数达18%,性腺表面的黑膜基本消失,卵巢呈暗粉红色,精巢呈乳白色,此时便可做好准备,等待采卵。

二、采卵:亲贝性腺成熟后,要稳定数目,禁止大换水和随意倒池,应采取底层进水、底层出水,水温保持恒定。

稳定数日后,再移入新注满水的池子,便可自行排放精、卵。

三、盐度对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盐度范围为17—35,适宜范围为22—23,最适为27左右。

四、选幼(选优):选优要及时,一旦发育到D形幼虫时,选优越快越好,否则精子死亡,水质恶化,影响胚胎和幼虫发育,影响附着变态及成活率。

(5)幼虫培育:一、培育密度:幼虫培养密度依据培养技术、管理水平、育苗池大小等而不同。

二、水温,幼虫的生长和发育,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速。

三、盐度:幼虫生存的盐度范围为18—39,适宜范围为21—23,最适为23左右。

四、投饵:等鞭金藻个体较小,是海湾扇贝幼虫良好的开口饵料。

五、管理:在幼虫培育过程中,充气、倒池、换水、抑菌、控光、水质检测、观测幼虫生长和发育等项常规管理工作同常温育苗。

(6)采苗及稚贝培育:海湾扇贝眼点幼虫出现率达40%左右,便可投放采苗器,其种类和方法与常温育苗相同,稚贝培育方法与常温育苗一样,由于是加温育苗,因此幼苗出池前需逐步降低水温至接近海水自然温度。

培育密度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 - 种养技术

培育密度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 - 种养技术

培育密度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种养技术通过不同密度偏顶蛤浮游幼虫培育试验,研究了培育密度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偏顶蛤浮游幼虫培育密度为3个/mL、5个/mL、8个/mL、10个/mL、12个/mL时,各组幼体的平均日生长速度依次为5.5μm,5.3μm,5.2μm,4.0μm,3.6μm,成活率依次为71.3%,70.5%,69.1%,56.0%,48.0%。

综合分析认为,在偏顶蛤人工育苗生产实践中,浮游幼虫密度8个/mL左右较为适宜。

关键词:偏顶蛤;浮游幼虫;密度;日生长;成活率偏顶蛤(Modiolusmodiolu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贻贝目(Mytioida),壳菜蛤科(Mytilidea),偏顶蛤属,俗称毛海红,是黄海北部的土著种,其个体较大肉肥厚,为人们喜食。

偏顶蛤与紫贻贝同科不同属,但其资源量并不丰富,大连地区市场价格是紫贻贝的7—8倍,这暗示着其繁殖和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某种制约因素。

截止到目前,偏顶蛤人工育苗技术还未成熟,苗种及成贝均来自自然,因此有必要在研究其繁殖和生长习性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该品种人工育苗工艺。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偏顶蛤的营养成分、性腺发育周期、个体发育以及生态因子对其幼虫和成体生长存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而培育密度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还未见报道。

笔者于2022年9月在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育种中心进行了相关试验,以期为偏顶蛤工厂化人工育苗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1材料与方法1.1种贝采捕种贝采用大连长海县海洋岛自然海域成熟无损伤个体,壳长(13.64±1.09)cm,壳宽(6.37±0.43)cm,肥满度(36.2±4.81)9/6,性腺指数(43.36±5.22)%。

1.2产卵孵化当年9月21日自然产卵,孵化水温19℃,每小时人工用翻水器搅拌一次,至担轮幼虫微量充氧。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0卷(2010年)总目次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0卷(2010年)总目次
第 1 期
【 究论 文 】 研
北 部 湾江洪 扇 贝养 殖 区 的污损 生物 …… …… …… …… …… …… …… ……… 栗志 民,刘志 刚, 黄文庆 , ( ) 等 1
短期饥饿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和几种消化酶的影响………………………王 辉, 强 俊, 李瑞伟 , ( ) 等 7 脂肪水平对厚唇弱棘蜊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宋理平, 韩 勃,冒树泉, ( 3 等 1) 摄食水平对卵形鲳 幼鱼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黄建盛, 陈 刚, 张健 东, 1 ) 等( 8 温 度对 大珠母 贝滤 水率 的影 响 … …… ……… … ……… …… ……… …… …… 刘 永 ,焦宗壶 ,张春 芳 ( 3 2) 飞 机草 提取 物对斑 马鱼 心 、脑 毒性 的病 理组 织学 影响 … … ……… …… 张孝 敏 ,陈柳 红 ,郑 润凯 ,等 ( 7) 2 尼 罗罗非 鱼体 重与 体维 可量 性状 之 间的关 系 …… …… …… ……… …… ……董在 杰 , 梁政远 , 明俊 超 , ( 2) 等 3 温 度对匙 吻鲟 胚胎 与仔 鱼发 育 的影 响 ……… …… …… …… ……… ……黄 洪贵 ,胡振禧 ,黄种持 ,等 ( 9 3) 凡 纳滨对 虾不 同生 长 阶段 食 物组成 结构 的研 究 … ……… …… …… …… 申玉春 ,齐 明 ,朱春 华 ,等 (4) 4 培 育密度 、换 水量 和倒池 培 育对珠 母 贝浮游 幼虫 生长 发育 和存 活 的影 响 黄 海立 ,符 韶 ,邓 陈茂 ,等 ( 0 5) 淡水 有核 珍珠 大面 积养殖 技术 研究 …… ……… …… …… …… …… …… …… ……… …… ………谢 绍河 ( 5 5) 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 O F 6 蛋白的表达、 R 12 纯化及抗体制备 ……………夏立群, 梁海鹰 , 江韶英, (9 等 5) 水温变动对 20 年西北太平洋柔鱼产量下降的影响……………………陈 峰 ,陈新军,钱卫国,等 ( 5 09 6) 虾类 微量元 素含 量 的主成 分分 析 …… …… …… …… …… …… …… ………朱 国萍 ,曹文红 ,章 超桦 ,等 (2) 7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地震反射相干分析研究…………………………………李灿苹,李敏锋 , 刘学伟 , (6 等 7) 喉部 结构 不对称 的微 喷管数 值 计算 … …… …… ……… … ……… …… ……… …童 军杰 , 爱 霞 , 谢 岑继 文 ( 】

影响马氏珠母贝植核育珠绩效的关键技术研究

影响马氏珠母贝植核育珠绩效的关键技术研究

影响马氏珠母贝植核育珠绩效的关键技术研究符韶;梁飞龙;邓岳文【摘要】本研究在海水珍珠养殖核心区域流沙湾,通过设置不同术前处理方法、不同配液进行小片保养和不同模式育珠三个实验,比较其对马氏珠母贝植核育珠绩效的影响.术前处理方法分别为抑制性腺、温度差促排、盐度差促排和对照组(A1、A2、A3、AD);小片保养分别为配液1号、配液2号、配液3号、和对照组(B1、B2、B3、BD);育珠模式分别为海区休养与育珠、池塘休养与育珠和池塘休养与海区育珠(C1、C2、C3).经休养、育珠结束后,比较其育珠绩效相关指标值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Ⅰ中各术前处理组间育珠贝的育珠绩效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处理组(A1、A2、A3)育珠贝的成活率、留核率、成珠率、优良珠率和育珠绩效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D)(P<0.05),其中温度差促排组(A2)具有最高的育珠绩效值;实验Ⅱ中各不同配液保养组间育珠贝的育珠绩效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细胞小片保养各组(B1、B2、B3)的育珠绩效值都显著高于对照组(BD)(P<0.05).其中配液1号组(B1)具有最高的育珠绩效值;实验Ⅲ中各不同育珠模式组间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C1)与(C2)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和(C3)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育珠贝的成珠率、优良珠率和育珠绩效值:(C1)与(C3)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和(C2)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池塘休养与海区育珠组(C3)具有最高的育珠绩效值.【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6(037)007【总页数】6页(P45-50)【关键词】马氏珠母贝;细胞小片;术前处理;养殖模式;育珠绩效【作者】符韶;梁飞龙;邓岳文【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25;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25;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广东湛江 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8.35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是我国南部沿海生产海水珍珠的主要珍珠母贝[1],其所产珍珠占全国海水珍珠的95%以上[2]。

贝类养殖学习资料-雷锋叔叔

贝类养殖学习资料-雷锋叔叔

一、贝类养殖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1、定义:研究贝类学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应用科学。

2、内容:生物学、苗种培育、养殖、增殖、加工等。

3、任务:①推广养殖新技术②开发养殖新品种③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④充实、提升学科理论存在问题:成活率低,生长变慢,生产不稳定。

原因:①种质退化,②场地“老化”,③环境污染。

多倍体诱导方法:①物理法:温度休克、压力处理、电脉冲等——破坏受精卵细胞微管,使微管解体,染色体不能向两极移动,极体不能放出,倍数增加。

②化学法A、细胞松弛素B(CB):破坏微丝,抑制细胞质分裂,阻止极体释放,形成多倍体; CB——致癌剂、水溶性差,用1%DMSO(二甲基亚矾)溶解,并用1%DMSO 海水浸洗受精卵,去除残留CB。

B、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破坏微管形成,非致癌性,水溶性;C、秋水仙素:阻止或破坏纺锤体,在植物中应用,动物少用;D、咖啡因:微管对Ca++浓度有依赖,太高或太低均会解聚。

③生物法:四倍体太平洋牡蛎+ 二倍体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率可达100%。

四倍体太平洋牡蛎+ 二倍体近江牡蛎异源三倍体。

多倍体检测技术①染色体观察:早期胚胎、担轮幼虫染色、压片。

优点:经典、准确;②流式细胞仪:DAPI、PI荧光染料对DNA—RNA具有特异性,被染色的细胞悬液通过仪器时荧光强度被测出,强度与DNA含量成正比;③显微荧光测定法:原理同上。

④极体观察法:对于极体易观察的种类,在2~4细胞期观察胚胎上极体数量,3N合子只能放出一个极体。

贝类选择育种的优势:①水产生物变异程度高,遗传操纵基础好;②多数品种仍属自然选择,人工选择有巨大潜力;③贝类的多产性使优秀个体交配所得同胞数目相当巨大,使选择强度大大提高;④贝类雌雄同体的自然受精或性变♀与其储存的精子受精,促进了完全近交系的产生;⑤种间杂交后代可以发育成熟并繁殖。

水的处理一、生物处理(一)微生物处理1、简易微生物净化:砂滤床、卵石、砂石,表面因有机物及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生物膜,成为微生物过滤器。

珠母贝人工繁育优化技术的研究

珠母贝人工繁育优化技术的研究

珠母贝人工繁育优化技术的研究劳赞;黄海立;符韶;邓陈茂;刘志刚【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09(033)010【摘要】The metamorphosis of settled larvae and survival of young shellfish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different operations: changing ponds, different kinds of settlement media, light intensive, water current and wash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nging ponds increased the metamorphosis of settled larvae and survival of young shellfish with survival density 0.41 shells/cm~2±0.08 shells/cm~2 of 20 d young shellfish when the larvae settlement dens ity was 2.18 shells/cm~2±0.50shells/cm~2. Metamorphic larvae density on settlement board, chord, net and small stone were 0.70 shells/cm~2±0.08 shells/cm~2, 1.38shells/cm~2±0.15 shells/cm~2 0.97 shells/cm~2±0.12 shells/cm~2 and 1.04 shells/cm~2±0.28 shel ls/cm~2, respectively. And the young shellfish survival densities were 0.36 shells/cm~2±0.06 shells/cm~2, 0.62shells/cm~2±0.07 shells/cm~2, 0.45 shells/cm~2±0.07 shells/cm~2 and 0.60 shells/cm~2±0.08 shells/cm~2. Settlement chor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larval metamorphosis and young shellfish survival. The metamorphic larvae density was 0.87 shells/cm~2 ±0.07 shells/cm~2 and the young shellfish survival density was 0.45 shells/cm~2±0.08shells/cm~2 when light intensity is 300 Ix to 600 Ix. High light intensity washarmful to larval metamorphosis and young shellfish survival. The larval metamorphic density was 1.08 shells/cm~2±0.07 shells/cm~2 and 20 d young shellfish survival density was 0.87 shells/cm~2±0.07 shells/cm~2. After washing, the larval met amorphic density was 1.64 shells/cm~2±0.19 shells/cm~2 and 20 d young shellfish survival density was 1.00shells/cm~2±0.12 shells/cm~2. Water current and washing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larval metamorphosis and young shellfish survival.%在室内水泥池分别进行了移池培育、不同种类附着器、光照强度、水流和冲洗对珠母贝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的研究,结果表明:附着密度为2.18个/cm~2±0.50个/cm~2时,移池培育,其变态幼虫密度为0.95个/cm~2±0.13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41个/~2±0.08个/cm~2,移池培育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附着板、附着绳、网片、小石块变态幼虫密度分别为0.70个/cm~2±0.08个/cm~2、1.38个/cm~2±0.15个/cm~2、0.97个/cm~2±0.12个/cm~2、1.04个/cm~2±0.28个/cm~2,稚贝存活密度分别为0.36个/cm~2±0.06个/cm~2、0.62个/cm~2±0.07个/cm~2、0.45个/cm~2±0.07个/cm~2、0.60个/cm~2±0.08个/cm~2,附着绳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光照强度为300~600 lx时变态幼虫密度为0.87个/cm~2±0.07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45个/cm~2±0.08个/cm~2,强光不利于幼虫的变态和稚贝存活;水流速为2.3 cm/s时变态幼虫密度为1.08个/cm~2±0.07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0.87个/cm~2±0.07个/cm~2,冲洗的变态幼虫密度为1.64个/cm~2±0.19个/cm~2,20 d稚贝存活密度1.00个/cm~2±0.12个/cm~2,水流或冲洗显著提高附着幼虫变态和稚贝存活.【总页数】5页(P31-35)【作者】劳赞;黄海立;符韶;邓陈茂;刘志刚【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54.3【相关文献】1.大珠母贝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J], 蒲利云;曾关琼;陈傅晓;谭围;隋曌2.我国大珠母贝人工繁育及育种研究进展 [J], 姜松;杨其彬3.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的饵料优化研究 [J], 邓正华;陈明强;王雨;黄桂菊;于刚;吴开畅;李有宁4.肉鸽人工繁育技术获成功——记肉鸽人工繁育技术发明人张言福 [J], 张炳衡;高彩霞5.两项研究项目:《华鲮的人工繁育与成鱼养殖技术研究》、《中华倒刺鲃全人工养殖与规模化成鱼养殖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鉴定 [J], 蜀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养殖密度_水层和养殖地点对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生长存活的影响_何毛贤

养殖密度_水层和养殖地点对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生长存活的影响_何毛贤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是我国南方海区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因其所培育的产品(珍珠)的珠宝属性,该养殖业成为一种具有特殊地位的养殖业。

苗种是水产养殖业的源头与根本,因而在近几年我国开始了其优良苗种及良种培育的科学研究,如何毛贤等[1]报道了定向选择培育快速生长品系的研究,王爱民等[2]报道了群体杂交提高本地种群生长的研究。

优质苗种或优良品种的特性除了优良的遗传特性外,其优良特性的充分表现还与其养殖方法、条件及养殖环境,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相关联。

国内外对贝类养殖方式、养殖笼具、养殖密度、养殖水深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研究均作过一些报道[3—8]。

本试验重点研究养殖密度、养殖水层和养殖海区对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生长存活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珍珠贝优良品种(系)的养殖方法、品种推广及育种目标的制定等养殖密度、水层和养殖地点对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生长存活的影响何毛贤,张红玉,袁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广东深圳518121)摘要:用通过壳高定向选择培育的第三代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的养殖密度、养殖水层和地点对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试验范围内养殖密度对体重增长有显著影响(p <0.05),高密度组(200只/笼)的生长较低密度组慢,密度与水层对生长无明显的交互作用。

水层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 >0.05),但对存活率的影响明显,2m 水深的存活率较高,且水层与养殖密度间有交互作用。

不同地点的贝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 >0.05)。

该研究结果将为珍珠贝优良品种(系)养殖技术的优化和品种推广体系的建立提供指导。

关键词:养殖密度;养殖水位;养殖海区;生长;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中图分类号:S968.3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70(2009)06-0068-04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a selected line in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rtensiicultured in different densities ,water layers and sitesH E Mao-xian ,Z HANG Hong-yu ,Y UAN Tao(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China ;Marine Biology Research Station at Daya Ba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zhen 51812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cultured density ,water layer and site on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selection for shell height in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rtensii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certain scope the cultured density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growth of total weight (p <0.05),namely oysters cultured in higher density grew more slowly than oysters in lower density ;however ,water layer had no effect on growth (p >0.05).There is no obv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density and water layer in terms of growth.While water layer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ensity and water layer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urvival rate ,oysters cultured at 2.0m water layer survived more than those at 1.0m and 1.5m water layers.Moreo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bsolute growth rate of shell height and total weight of pearl oyster cultured at the two sites (p >0.05).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help the practic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culturing methods and way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mproved seed in pearl oyster.Key words :cultured density ;water layer ;site ;growth ;Pinctada martensii Dunke收稿日期:2007-10-15;修订日期:2008-04-21。

马氏珠母贝种苗规模化繁育新技术及工艺

马氏珠母贝种苗规模化繁育新技术及工艺

马氏珠母贝种苗规模化繁育新技术及工艺孙小真;刘志刚【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0(034)010【摘要】对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换水、投附着基和饵料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不换水组的D形幼虫及壳顶幼虫的存活率,稚贝育成率以及D形幼虫、壳顶幼虫及稚贝壳长日生长率比换水组分别提高了15.3%、259.6%、186.5%、33.3%、34.2%、12.4%,且差异显著;(2) 第1、2次投附着板组的稚贝壳长日生长率均比一次性投附着板组快,第3次投附着板组的壳长日生长率比其他所有组均慢,且差异均显著.多次投附着板组的同一批次稚贝均匀度均比一次性投附着板组好,且多次投附着板组比一次性投附着板组的稚贝育成率提高了32.5%,稚贝存活率提高了19.3%,采苗量提高了35%;(3) 投喂虾塘水组稚贝存活率、育成率及壳长日生长率比投喂50%自溶酵母+50%小球藻组分别提高了28.1%、47.2%、35.9%,而投喂这两种不同饵料的稚贝阴干后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通过封闭不换水育苗、多次投附着板及投喂虾塘水中的生态饵料的方法可以高效地培育出健康的马氏珠母贝种苗.【总页数】6页(P62-67)【作者】孙小真;刘志刚【作者单位】湛江银浪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湛江,524008;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48【相关文献】1.‘农科180’番茄种苗组织培养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J], 赖呈纯;黄贤贵;范丽华;谢鸿根;郑回勇;陈华;刘波2.杂交鲂(广东鲂♂×团头鲂♀)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 [J], 林小植;陈建华;陈立宏3.浙江省淡水所突破马口鱼种苗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 [J],4.草莓脱毒种苗规模化繁育的成本核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J], 李晓亮;杨世先;张钟;王文智;周翠英;张军云5.安徽贵池“秋浦花鳜良种选育及种苗规模化繁育”项目通过验收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母贝人工育苗

珠母贝人工育苗

饵料: 湛江等鞭藻 (Ischrysis zhanjingensis) , 亚 心形扁藻 (Platymoras suhcordifonmis) , 绿色巴夫藻
(Pavlova vlydis) 及海洋酵母。 附着器: 黑色塑料片,规格 30cmx30cm,每串
13 片,片间距 lO cmo
1.2 方法
人工养殖及育珠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为尽 早在广东沿海开发推广这一优势品种,我们于 2005 年5 月 18 日 至7 月 13 日 在徐闻县大井苗场进行了珠 母贝人工育苗试验工作,并取得了成功。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幼 虫 发育期
藻 ( 个/ mL)
( 个/ mL)
10 0 - 2 0 0
珠母贝 (Pinctada margaritifera) 俗称黑蝶贝, 是
栖息在热带 、 亚热带海区, 靠足丝营附着生活的珍珠 贝类。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 库克群岛, 在中国的广东 、海南 、福建 、台湾等沿海也有分布 , 大多数个体均栖息在潮下带至数十米深的海底 〔 .珠 ’ 〕 母贝具有个体大、生长快 、对环境适应性强 、壳内珍 珠质色泽优美的特点 ,是唯一能生产黑珍珠的珍珠母 贝,贝壳还可制作高级贝雕和工艺品,是经济价值极 高的优良品种 〔 z)。目 前在南太平洋一带都是利用 自 然海区的天然母贝进行半人工养殖及育珠 ,并取得很 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广东海洋大学邓陈茂、 符韶等
3
讨论
(2) 换水与管理 幼虫人池三天内加满水, 随 后每天换水一次,开始时每天换水量 20%- 30%,此
后随幼虫的不断长大而逐渐加大换水量,附着后期天 换水量甚至达到 80%- 100%。对于日常管理,在整个 育苗过程中,除每天观察水温、水质 、幼虫活动情况 外 ,还要每天镜检两次,观察幼虫摄食及消化情况 , 以便随时调整换水量和投饵量。投放附苗器前, 进行

放养密度与生态因素对海水养殖贻贝苗种生长的影响

放养密度与生态因素对海水养殖贻贝苗种生长的影响

放养密度与生态因素对海水养殖贻贝苗种生长的影响近年来,海水养殖贻贝苗种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满足人类对贝类产品需求的重要来源。

然而,贝类养殖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平衡放养密度与生态因素对贝类苗种生长的影响关系。

本文将探讨放养密度和生态因素对海水养殖贻贝苗种生长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首先,放养密度是海水贝类养殖中的重要参数,它对贝类苗种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适当的放养密度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促进贝类苗种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导致贝类间竞争加剧,影响其生长速度和身体健康状况。

因此,合理控制放养密度是确保贝类苗种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生态因素也对海水贝类养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水质是贝类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

优质的水质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和食物供应,还能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水温对贝类苗种的生长也有着直接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温度适宜的水域可以有效促进贝类苗种的增长速度和养殖期间的存活率。

此外,适宜的水动力条件对贝类养殖也非常重要,它可以促进贝类苗种的食物摄取和扩散,增加养殖效率。

针对放养密度和生态因素对海水养殖贻贝苗种生长的影响,有几点优化建议:首先,需要合理控制放养密度。

可以通过科学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以确保贝类苗种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减少竞争。

同时,需要定期监测养殖环境,及时调整放养密度,以适应贝类苗种的生长需求。

其次,加强水质管理。

定期测试养殖水域的水质指标,确保氧气和食物供应充足,并做好水体的净化和处理工作,防止污染物对贝类苗种的不利影响。

另外,建议养殖场选择水质优良的区域进行贝类养殖,避免污染源的存在。

第三,优化养殖环境。

通过合理布置贝类养殖区、提供适宜的养殖设施和水动力条件,促进贝类苗种的食物摄取和扩散,增加养殖效率。

此外,建议养殖场合理设置遮阳网、防风网等保护设施,保障贝类苗种的生长环境稳定。

第四,加强病虫害防治。

定期进行养殖贝类苗种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问题。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考试试题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考试试题

海水贝类增养殖学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1、单体牡蛎:2、异常呼吸:3、耗氧量4、半人工采苗5、中间育成:二、填空:20分1、贝类唾液腺分泌的酶肉食性主要_____,藻食性及大多数为____。

2、瓣鳃纲贝类消化盲囊内分泌的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3、贝类的呼吸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贝类心脏搏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初级卵母细胞能产生____个卵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_____个精子。

6、贝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个纲。

7、海湾扇贝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牡蛎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牡蛎的采苗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扇贝养殖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答题:40分1、串耳吊养扇贝的优缺点2、简述栉孔扇贝的性腺分期?3、引起性变现象因素4、简述扇贝科的特点:5、腹足纲贝类的分类依据:6、海湾扇贝的生态习性是什么?7、影响栉孔扇贝半人工采苗菜苗量的因素有哪些?8、改进扇贝养殖技术提高产量的方法?9、采苗袋采苗技术的优越性:四、简述体20分栉孔扇贝人工育苗的幼体培育过程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单体牡蛎:即游离的、无固着基的牡蛎是在牡蛎幼虫出现眼点即具有变态能力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使之成为单个的游离牡蛎。

2、异常呼吸:是贝类在离水后能存活一段时间内的呼吸3、耗氧量: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俄的氧。

4、半人工采苗:在繁殖盛期,用人工方法向自然海区投放适宜的附着基,使其附着变态发育生长,获得养殖所需苗种的方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投稿须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投稿须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0年2月第30卷第1期目 次【研究论文】北部湾江洪扇贝养殖区的污损生物……………………………………………栗志民,刘志刚,黄文庆,等(1)短期饥饿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和几种消化酶的影响………………………王 辉,强 俊,李瑞伟,等(7)脂肪水平对厚唇弱棘鯻生长及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宋理平,韩 勃,冒树泉,等(13)摄食水平对卵形鲳鲹幼鱼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黄建盛,陈 刚,张健东,等(18)温度对大珠母贝滤水率的影响 …………………………………………………刘 永,焦宗垚,张春芳(23)飞机草提取物对斑马鱼心、脑毒性的病理组织学影响 …………………张孝敏,陈柳红,郑润凯,等(27)尼罗罗非鱼体重与体维可量性状之间的关系…………………………………董在杰,梁政远,明俊超,等(32)温度对匙吻鲟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 ……………………………………黄洪贵,胡振禧,黄种持,等(39)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食物组成结构的研究 …………………………申玉春,齐 明,朱春华,等(44)培育密度、换水量和倒池培育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黄海立,符 韶,邓陈茂,等(50)淡水有核珍珠大面积养殖技术研究 …………………………………………………………………谢绍河(55)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ORF162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夏立群,梁海鹰,江韶英,等(59)水温变动对2009年西北太平洋柔鱼产量下降的影响……………………陈 峰,陈新军,钱卫国,等(65)虾类微量元素含量的主成分分析……………………………………………朱国萍,曹文红,章超桦,等(72)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地震反射相干分析研究…………………………………李灿苹, 李敏锋,刘学伟,等(76)喉部结构不对称的微喷管数值计算………………………………………………童军杰,谢爱霞,岑继文(81)【研究简报】不同环境条件下无菌和自然带菌波吉卵囊藻生长的比较……………………李静红,黄翔鹄,李色东,等(88)罗非鱼成鱼半封闭围隔池近临界低温越冬技术……………………………………………李凌波,邱德全(92)3种鱼皮的基本成分及氨基酸组成分析………………………………………杨树奇,曾少葵,周春霞,等(97)期刊基本参数:C N44-1635/N*1975*b*A4*100*z h*P*¥8.00*1000*19*2010-02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V ol.30 No.1 Feb. 2010CONTENTSFouling Organisms in Jianghong Scallop Culture Area of the Beibu Gulf………………… ………………………………………………………… LI Zhi-min, LIU Zhi-gang,HUANG Wen-qing, et al(1)Effects of Short Period Starvation on Growth and Some Digestive Enzymes in Hybrid Tilapia Juveniles ……………………………………………………………………WANG Hui, QIANG Jun, LI Rui-wei,et al(7)Effects of Dietary Lipid Levels on Growth and Lipase Activities of Sooty Grunter, Hephaestus fuliginosus ………………………………………………………………SONG Li-ping, HAN Bo, MAO Shu-quan, et al(13)Effect of Ration Level on Growth and Energy Budget of Trachinotus ovatus Juveniles ……………………………………………… HUANG Jian-sheng, CHEN Gang, ZHANG Jian-dong, et al(18)Influence of Water Temperature on the Filtration Rate of Pinctada maxim a(Jameson) …………………………………………………………… LIU Yong, JIAO Zong-yao, ZHANG Chun-fang(23)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Heart and Brain in Zebrafish Exposure to Eupatorium Odoratum Extract …………………………………………………ZHANG Xiao-min, CHEN Liu-hong, ZHENG Run-kai, et al(27)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Body Dimension Measurements of Nile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DONG Zai-jie, LIANG Zheng-yuan, MING Jun-chao, et al(32)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Embryonic and Larvae Development of Polyodon spathula …………………………………………………HUANG Hong-gui, HU Zhen-xi, HUANG Zhong-chi, et al(39)Investigation on the Litopenaeus vannamei Diet Composition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hases ………………………………………………………………SHEN Yu-chun, QI Ming, ZHU Chun-hua, et al(44)Effects of Different Density, Water Changing Rate and Changing Ponds on Growth andSurvival Rate for Plankonic Larvae of Pinctada margaritifera(Linne) ………………………………………………………… HUANG Hai-li, FU Shao, DENG Chen-mao, et al(50)Technology of Large-Area Cultivation of Freshwater Pearl with nucleus ………………………………………………………………………………………………… XIE Shao-he(55)Expression, Purification and Antibody Preparation of 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ORF162 ………………………………………………………XIA Li-qun, LIANG Hai-ying, JIANG Shao-ying, et al(59)Influence of Variability of Temperature on Decline of Catch for Ommastrephes bartramii in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in 2009……………… CHEN Feng, CHEN Xin-jun, QIAN Wei-guo, et al(65)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n Trace Elements of Shrimp …………………………………………………ZHU Guo-Ping, CAO Wen-hong, ZHANG Chao-hua, et al(72)Study on Coherence Analysis of Seismic Reflection of Gas Hydrate Reservoir ……………………………………………………………… LI Can-ping, LI Min-feng, LIU Xue-wei, et al(76)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icro Nozzle from Asymmetrical Structure of Throat ………………………………………………………………………TONG Jun-jie, XIE Ai-xia, CEN Ji-wen(81)Comparison of Growth of Axenic and Nonaxenic Oocystis borgei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LI Jing-hong, HUANG Xiang-hu, LI Se-dong, et al(88)Overwintering Cultivation of Adult Tilapia near the Critical Low Temperature in a Half-closed Enclosure ……………………………………………………………………………………LI Ling-bo,QIU De-quan(92)Analysis of Proximate and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Three Fish Skins ………………………………………………………YANG Shu-qi, ZENG Shao-kui, ZHOU Chun-xia, et al(97)。

贝类增养殖学考试资料1

贝类增养殖学考试资料1

一、名词解释1、栉孔扇贝的海上过度:稚贝在室内经过10-15天的生长(壳长不超过1mm),然后移到海上继续培育,直到培育成壳高0.5-1cm的商品苗的过程称为海上过渡(一个来月时间)。

2、蚶豆培育:指将刚出库的人工培育稚贝或采捕到的壳长2~3mm大小的稚贝俗称蚶砂,经5—6个月养殖,壳如绿豆,规格为4000~10000粒/千克;或者经约1年养殖,壳长达到1~2cm的过程。

也称中间培育。

3、本鳃:水生贝类用鳃呼吸,鳃是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的,又被称为“本鳃”。

4、蛎苗抑制:就是根据牡蛎营固着生活并经常露空的生态特点,每天使蛎苗露空一定时间,使其处于最低生活限度的状态下,抑制其生长,锻炼牡蛎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培育为优质牡蛎,下海养殖后生长速度快,可缩短养殖周期。

5、单体牡蛎:自然海区的牡蛎是聚群在一起营固着生活的,所谓单体牡蛎,是指牡蛎不固着、单独的个体就能正常生活。

6、壳顶幼虫:直线铰合部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原来直线形态。

后期幼体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成棒状,尚欠伸缩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纤毛未摆动,面盘仍很发达。

足丝腺、组神经节和眼点逐渐形成,但此时足丝腺不具备分泌足丝的机能。

7、生物学最小型:生物学最小型是指第一次性腺成熟时的最小个体大小。

8、生长限度:贝类随着生长,个体达到某些限度后就不再继续生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大小和体形,这一限度称为贝类的生长限度。

9、贝类的性成熟年龄:是指性腺初次发育成熟时的年龄。

10、阶段生长型:是指一年生贝类在某阶段内快速生长,其贝壳的生长基本上是在第一年内完成,以后贝壳几乎不再继续生长。

11、出柱率:贝类如扇贝的闭壳肌湿重(或干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衡量闭壳肌的肥瘦程度,称为出柱率。

12、赶堆:一个潮水退潮时,把苗埕四周的蛤苗往中央空地集中,称做“赶堆”。

13、生长线:贝类贝壳上的生长线是它生长周期的标志,称年轮。

年轮可以作为鉴别年龄的根据。

14、贝类的露空时间:贝类这离开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贝类复习题(1)1

贝类复习题(1)1

贝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足丝:从瓣鳃类足部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强韧性硬蛋白纤维束。

瓣鳃纲是利用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上的。

2、不完全壳口和完全壳口不完全壳口: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完全壳口:草食性的种类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3、嗅检器嗅检器是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具有嗅觉的作用。

4、晶杆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它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事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5、墨囊乌贼等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地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即将墨囊内地黑色汁液喷出,使水浑浊借以逃脱。

6、文蛤的“跑流”文蛤常因水温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7、栉孔扇贝的海上过渡与中间育成海上过渡:当幼苗个体达到2毫米时,可装袋向海上过渡,直至将其培养成商品苗(0.5-1厘米)为止。

贝苗的中间育成又称贝苗暂养,指将壳高0.5厘米的商品苗育成壳高2厘米左右的幼贝的过程。

8、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

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9、贝类的滤水量、耗氧量、呼吸系数贝类的滤水量是指贝类的耗氧量是指贝类呼吸和非生物氧化所消耗溶解氧的数量。

贝类的耗氧量比一般游泳动物低得多,这就造成贝类能高密度分布和养殖的有利条件。

贝类的呼吸系数就是动物单位体重(一般以50公斤为单位)在1小时内排出的二氧化碳与消耗氧的比值。

10、缢蛏的“进埕附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螠蛏苗浮游期结束后即开始下沉附着在人工修筑的苗埕上,这一过程叫螠蛏的“进埕附着”。

11、鲜(干)出肉率和肥满度出肉率是指软体部湿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

出肉率=软体部湿重(或干重)/鲜贝湿重肥满度是表示贝类软体部肥瘦程度,它既可以作为衡量贝类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也可以作为衡量贝类生长的指标。

不同浮游生物密度对海水养殖贻贝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不同浮游生物密度对海水养殖贻贝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不同浮游生物密度对海水养殖贻贝摄食与生长的影响海水养殖贻贝产业是海洋养殖业中的重要部分,贻贝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药用,对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贻贝的生长过程中,浮游生物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浮游生物的密度对贻贝的摄食和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不同浮游生物密度对海水养殖贻贝摄食与生长的影响。

首先,浮游生物是贻贝的主要食物源之一。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主要由浮游植物如藻类、浮游动物如浮游动物浮游滤食者、拖曳者、浮游动物非滤食者等组成。

浮游植物是贻贝的直接食物来源,而浮游动物则是间接的食物来源。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并被贻贝摄食,供给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浮游动物则通过摄食浮游植物等方式,间接作为贻贝的食物。

因此,不同浮游生物密度对贻贝的摄食量和摄食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次,贻贝的摄食量和摄食效率与其生长速率和体重增长具有密切关系。

摄食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贻贝对食物的摄取量,通常用湖泊贻贝中的叶达索单位时间沉降的湖泊悬浮物量(mg L^-1 h^-1)来表示。

摄食效率是指贻贝从摄取的食物中摄取的能量比例,通常用摄食物的热值和排泄物的热值之比来表示。

贻贝的摄食量和摄食效率会受到浮游生物密度的影响。

当浮游生物密度较高时,贻贝容易获取更多的食物,摄食量和摄食效率相应增加,从而促进贻贝的生长和体重增长。

相反,当浮游生物密度较低时,贻贝很难获取足够的食物,摄食量和摄食效率相应降低,从而抑制贻贝的生长和体重增长。

此外,不同浮游生物密度对贻贝的生长速率和体重增长还与浮游生物种类的组成和生物量分布有关。

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和毒性。

例如,一些浮游生物(如渦鞭毛虫、裸藻属等)富含有机碳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能够为贻贝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和体重增长。

而另一些浮游生物(如赤潮藻、甲藻属等)则富含毒素,会对贻贝的生长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珠母贝浮游幼虫饵料的研究

珠母贝浮游幼虫饵料的研究

珠母贝浮游幼虫饵料的研究
黄海立;邓陈茂;符韶
【期刊名称】《水产养殖》
【年(卷),期】2008(29)1
【摘要】研究了湛江等鞭金藻、等鞭金藻OA-3011、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面包酵母、光合细菌单独及多种混合投喂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存活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投喂时湛江等鞭金藻、等鞭金藻OA-3011效果最好,幼虫壳长93 μm时可投喂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面包酵母、光合细菌不宜单独投喂;直线铰合期、壳顶幼虫的最适日投饵量扁藻为2 400cell/mL和5 000 cell/mL,湛江等鞭金藻为3 000 cell/mL和5 500 cell/mL,光合细菌为10 000 cell/mL和15 000cell/mL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光合细菌和绿色巴夫藻混合投喂对浮游幼虫生长、存活和变态有显著提高,出现壳初、眼点、附着和变态时间显著缩短.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黄海立;邓陈茂;符韶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66;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66;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31+6.9
【相关文献】
1.缢蛏浮游幼虫商品性饵料的研究 [J], 高世和;许振祖
2.扇贝浮游幼虫和稚贝的饵料异胶藻应用效果的研究 [J], 蔡友义;陈德敬
3.文蛤浮游幼虫期饵料的研究 [J], 陈冲;赵国成
4.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浮游幼虫饵料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J], 王一农;尤仲杰
5.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的饵料优化研究 [J], 邓正华;陈明强;王雨;黄桂菊;于刚;吴开畅;李有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研究

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研究

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研究谢绍河;梁飞龙;符韶;邓岳文【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3(29)2【摘要】为了提高海区养成期间大珠母贝的生长性状,2010年6月—2011年6月,设立了2个实验组分别比较了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

实验I水深设为4组:HA组:3m;HB组:6m;HC组:9m;HD组:12m;实验II笼具设为3组:BN组:盒形笼;CN组:锥形笼和LN组:柱形笼;在第90、180、270、360天,比较2个实验I和II内各组的成活率与生长性状差异。

结果表明:实验I,在第90、180、27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36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HD组具有最大的成活率;在第90、180、270、36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

实验II,在第90和18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270、360天各组间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LN组具有最大的成活率;在第90、180、27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在第360天各组间的平均壳高与体重差异显著(P<0.05),在第90、180、270、360天LN组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高与体重。

说明了大珠母贝合适的养殖水深为6~9m,幼苗到成贝的合适养殖笼具为柱形笼。

【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大珠母贝;水深;笼具;成活率;生长【作者】谢绍河;梁飞龙;符韶;邓岳文【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8.3【相关文献】1.马氏珠母贝养殖与育珠笼具的改进 [J], 符韶;邓陈茂;梁飞龙2.笼具形状对选育合浦珠母贝幼贝生长的影响 [J], 郝博飞;黄桂菊;刑孔武;黎火金;陈明强;李有宁;吴开畅;喻达辉3.XLP涂料对合浦珠母贝成活率、生长及附着生物量的影响 [J], 陈明强;李有宁;张殿昌;吴开畅;杨其彬;王雨;陈旭;江世贵4.贝龄对马氏珠母贝植核贝生长、成活率和育珠性状的影响 [J], 尹立鹏;邓岳文;杜晓东;王庆恒5.养殖笼具对马氏珠母贝育珠效果的影响 [J], 邓远球;符韶;邓岳文;梁飞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养殖装置和水流速度对黑蝶珠母贝足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养殖装置和水流速度对黑蝶珠母贝足丝生长的影响

不同养殖装置和水流速度对黑蝶珠母贝足丝生长的影响
佚名
【期刊名称】《渔业现代化》
【年(卷),期】2014(41)6
【摘要】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足丝为确保它们能附着在各自的基质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调研了水流相对强度和不同的养殖装置对黑蝶珠母贝的足丝分泌的影响.珠母贝在被迁移至低流速和高流速区域前,或“悬垂”或“安家”在袋网中.在迁移部署完毕之后的第5,10,15和20天,对两个区域中两种养殖装置内的珠母贝生长出的足丝进行计数.
【总页数】1页(P73-73)
【关键词】水流速度;珠母贝;足丝;装置;养殖;生长;蝶;相对强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5.215
【相关文献】
1.选择对不同系列马氏珠母贝第二代幼虫生长的影响 [J], 王爱民;石耀华;阎冰
2.养殖密度、水层和养殖地点对马氏珠母贝选育群体生长存活的影响 [J], 何毛贤;张红玉;袁涛
3.生物污垢的生成及其对养殖黑蝶珠母贝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J],
4.养殖水深和笼具对大珠母贝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研究 [J], 谢绍河;梁飞龙;符韶;邓岳文
5.我校邓陈茂教授等完成的“珠母贝(黑蝶贝)全人工养殖及育珠的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 [J], 符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期广东海洋大学学报V ol.30 No.1 2010年2月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eb. 2010 培育密度、换水量和倒池培育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黄海立1,符 韶2,邓陈茂2,刘志刚3(1. 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海洋高新科技园;2. 广东海洋大学珍珠研究所;3.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摘 要:以室内育苗池或玻璃缸养殖方式,研究了不同培育密度、换水量和倒池培育对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培育密度为0.8、1.2只/mL,直线铰合期时间分别为7.00、7.40 d,日均生长为5.16、4.87 µm,壳顶期时间分别为10.76 d和10.77 d,眼点期密度为0.58只·mL-1和0.60只·mL-1,差异不显著;日换水量分别为40%、60%、80%,直线铰合期时间、壳顶期时间、日均生长及眼点期密度差异不显著,日换水量40%能满足幼虫的生长和存活;壳顶初期进行倒池培育,能促进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其存活率。

关键词:珠母贝;浮游幼虫;变态;存活中图分类号:S968.31+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1-0050-05 Effects of Different Density, Water Changing Rate and Changing Ponds on Growth and Survival Rate for PlankonicLarvae of Pinctada margaritifera (Linne)HUANG Hai-li1, FU Shao2, DENG Chen-mao2, LIU Zhi-gang3(1. Zhanjiang Center for Aarine Technolog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25,China;2. Institute of pear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25, China;3.Fisheries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25,China)Abstract:Experiments were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growth and survival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density, water changing rate and changing ponds conditions in the glass tanks and indoor concrete po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time was 7.00 d in the D-stage larvae with density 0.8 shells•mL-1, 7.40 d with density of 1.2 shells•mL-1, daily growth rate 5.16 µm•d-1 and 4.87µm•d-1 respectively, early umbo larvae could develop into eyespot stage for 10.76 d with density 0.8 shells•mL-1, 10.77 d with density of 1.2 shells•mL-1,the density of eyespot larvae were 0.58 shells•mL-1 and 0.60 shells•ml-1,respectively, show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D-stage larvae and umbo larvae ,daily growth rate, eyespot stage density of larva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daily water change rate of 40%, 60% and 80%. Daily water changing rate 40% is fit for the growth and survival of larvae. Changing ponds when the larvae developed into umbo early stage remarkably increased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of planktonic larvae.Key words: Blacklip pearl oyster;planktonic larvae;growth;survival收稿日期:2009-00-00基金项目:广东省农业攻关项目(2007A020200006-3);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农业攻关项目(0810023)第一作者:黄海立(197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海水养殖。

E-mail:huanghaili90@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 (Linne)],俗名黑蝶贝,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区,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的塔希堤、库克、土阿莫土群岛,以及中国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沿海。

珠母贝大多栖息潮下带至水深数十米的海底[1]。

南太平洋地区多采用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人工养殖、育珠。

关于珠母贝的研究,国内进行了幼虫发育[2]、幼虫行为生物学[3]、浮游幼虫饵料[4-5]、亲贝培育[6]、人工育苗[7]、人工苗中间培育[8]、人工苗养殖[9]、天然贝插核育珠[10]等;国外进行了不同吊养方法中贝生长和存活[11]、附着物和捕食生物对稚贝生长和存活[12]、化学物质对幼虫附着的影响[13]、植核手术使用松弛素、灭菌剂和切口封闭技术对珍珠形成[14等,但促进珠母贝浮游幼虫生长和提高存活率技术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为更好开发利用这一珍贵贝类,2007年9月,笔者于海南省陵水县黎安港广东海洋大学珍珠试验站进行了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实验,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D型幼虫:在广东海洋大学海南陵水黎安港珍珠试验站取经室外水泥池催熟培育的亲贝,采用阴干刺激3 h + 藻液刺激1 h + 异性产物诱导,在产卵池排放,经3次洗卵,胚胎发育约24 h后而获得的D型幼虫。

幼虫发育正常,个体大小均匀,平均壳长89.3 µm。

饵料: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藻种取自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微藻培养室,室外水泥池单种培养4~5 d;光合细菌取自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微生物培养室,密度为20亿 mL-1。

育苗池:室内水泥池,长×宽×深为 6.8m× 3.5 m × 1.6 m,可调节光照度。

实验海水:沙滤,水温28~30.3℃,盐度30.4。

1.2 方法1.2.1培育密度对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8 000 mL的玻璃缸中加入海水6 000 mL,幼虫培育密度分别设置0.4、0.8、1.2、1.6只·mL-1,设3个平行组。

实验过程定时搅拌,每天换水30%~50%。

1.2.2换水量对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8 000 mL的玻璃缸中加入海水6 000 mL,幼虫培育密度为1.2只·mL-1,日换水量分别设置20%、40%、60%和80%,设3个平行组。

1.2.3倒池培育对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在室内育苗池结合规模化生产进行,幼虫培育密度1.2只·mL-1,前期(壳初前)每池均匀设置3个气石,中后期(壳初后)每池均匀设置6个气石,连续充气,日换水量30%~50%。

实验组设置:对照组为整个浮游幼虫培育过程不倒池;实验1组幼虫培育第6天,壳长达121µm、个别幼虫进入壳顶幼虫期时,进行倒池培育;实验2组在整个浮游幼虫培育过程每隔4 d倒池1次。

每组设3个平行组。

倒池前1 d,消毒好相邻的一个育苗池,加砂滤海水20 cm,停止充气2 h,幼虫集群在表层,采用虹吸的方法将幼虫(表层水)移至相邻的育苗池。

1.3 饵料投喂饵料种类和日饵料量参考文献[4],直线铰合期幼虫为湛江等鞭金藻1200mL-1 + 绿色巴夫藻1 000 mL-1,壳长达95 µm后日增加扁藻800 mL-1;壳顶初期幼虫为扁藻1 000 mL-1+金藻1 200 mL-1+细菌5000 mL-1;壳顶中后期幼虫为扁藻2000 mL-1+金藻2500 mL-1+绿色巴夫藻2 000 mL-1。

投饵前40%幼虫少胃,40%幼虫半胃,投饵1 h后60%幼虫饱胃为原则进行饵料量调整,每天9:00和15:00投喂。

1.4 观察方法及数据测量直线铰合期时间:指幼虫开始摄食至20%幼虫进入壳顶初期所经历的时间。

直线铰合期日均生长=(壳初幼虫平均壳长-开始摄食时幼虫平均壳长)/ 直线铰合期时间。

直线铰合期存活率 = 20%幼虫进入壳顶初期幼虫数/实验初始幼虫数。

壳顶期时间:指20%幼虫进入壳顶初期至20%幼虫出现眼点所经历的时间。

壳顶期日均生长 =(20%幼虫出现眼点幼虫平均壳长-20%幼虫进入壳顶初期幼虫平均壳长) / 壳顶期时间。

壳顶期存活率 = 20%幼虫出现眼点幼虫数/ 20%幼虫进入壳顶初期幼虫数。

投饵后1~2 h,各实验组随机取100 mL样品,用体积分数1%碘酊溶液2~3滴刺激幼虫下沉,收集幼虫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摄食和消化情况并测量大小,每个样品测量30只幼虫,并记录幼虫进入壳顶初期、眼点期时间及成活率。

1.5 数据处理对于测量和计算的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第30卷52行Duncan多重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培育密度对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不同培育密度浮游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铰合期时间随培育密度的加大而延长且差异显著(F = 44.409,P < 0.05),组间比较,0.4只·mL-1组、0.8只·mL-1组、1.2只·mL-1组之间不显著,1.6只·mL-1组推迟3 d进入壳顶幼虫期;直线铰合期日均生长随着培育密度的加大而减小且差异显著(F = 25.313,P < 0.05),组间比较,0.4只·mL-1组与0.8只·mL-1组,0.8只·mL-1组与1.2只·mL-1组之间不显著,1.6只·mL-1组明显生长慢;直线铰合期存活率随着培育密度的加大而减小且差异显著(F = 32.088,P < 0.05),组间比较,0.4只·mL-1组与0.8只·mL-1组之间不显著,1.6只·mL-1组存活率明显小;壳顶期时间随着培育密度的加大而推迟且差异显著(F = 128.333,P< 0.05);壳顶期日均生长随着培育密度的加大而减小且差异显著(F = 97.39,P < 0.05),组间比较, 0.8只·mL-1组与1.2只·mL-1组之间不显著,1.6只·mL-1组明显生长慢;壳顶期存活率随着培育密度的加大而减小且差异显著(F = 179.692,P < 0.05);眼点期密度随着培育密度的加大而加大且差异显著(F = 179.692,P< 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