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的外形及解剖
鳖甲鉴定
化学成分
主含骨胶原、碳酸钙、磷酸钙、 碘等。 50% 醇浸出物为 1.53 ~ 1 。 96% ; 95% 醇 浸 0.41 ~ 0.61% ; 水 浸 出 物 为 3.38~4.13%。
Carapax Trionycis
返回
来 源
采收 加工
产 区
性状 鉴别
显微 鉴别
化学 成分
理化 鉴别
含量 测定
Carapax Trionycis
鼋背甲外、内表面观
返回
来 源 采收 加工 产 区 性状 鉴别 显微 鉴别
鼋背甲背中部纹理
化学 成分 理化 鉴别 含量 测定 伪 品 附
同科动物缅甸缘板鳖 Lissemys punctata scutata (Schoepff)的背甲。本品呈长卵圆形, 明显上宽下窄,长13~20㎝,宽12~18㎝。外表面 浅灰褐色,密布颗粒状的点状突起。颈板1块,宽 翼状。内表面灰白色,颈骨略呈宽翼状,完整者可 见前缘板和后缘板,其第一后缘板明显小于第二后 缘板。
伪 品
附
鼋背甲
缅甸缘板鳖背甲 印度缘板鳖背甲
眼斑沼龟背甲
Carapax Trionycis
印度棱背龟背甲 山瑞鳖背甲
返回
来 源
采收 加工
产 区
性状 鉴别
显微 鉴别
化学 成分
理化 鉴别
含量 测定
伪 品
附
同科动物鼋 Pelochelys bibroni (Owen) 的 背甲。本品呈类圆形,长15~25㎝,宽15~25㎝。 外表面白色或黑色,有不规则较粗大的蠕虫状凹坑 纹理,椎板、肋板、颈板粗大,无缘板。内表面类 白色,可见较大的椎骨、颈骨、肋骨。
眼斑沼龟背甲内表面观
鳖
第8章鳖鳖Trionyx 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水鱼,在分类学上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
我国只有鳖、山瑞鳖和中华鳖3种。
它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具有诸多滋补药用功效,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可作为重要中药材料。
本章介绍的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的中华鳖。
第一节鳖的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鳖全身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头部略呈三角形,吻长而突出。
鼻孔位于吻前端。
眼小,颈长,躯干略呈圆形。
背部隆起有骨质甲,甲外裹以柔软的皮,皮肤上有颗粒状小疣,纵行排列。
腹面由竖骨一根、横骨数根组成,骨间由肌肉相连成一体;表层也裹有软皮。
体边缘部分柔软,称裙边。
头和颈能完全缩入甲内。
四肢扁平粗短,前肢5指,后肢5趾,其中3指(趾)有爪,指(趾)间有发达的蹼。
尾短小。
四肢和尾也有较强的伸缩力。
背部通常为暗绿色或黄褐色,腹面为灰白色或黄白色(图2~1)。
图2-1 鳖二、生活习性鳖喜栖息在江河、湖泊、池塘和山间溪流中。
鳖有“三喜三怕”的特点:一是喜阳怕风,在晴暖无风天气,特别是中午太阳光线强烈时,常爬到岸上或露出水面的岩石上晒背。
晒背有取暖杀菌洁肤作用。
二是喜静怕惊,生性胆怯机灵,稍有惊动便迅速潜入水中,多在傍晚时分出穴活动,在夜间环境安静之后活动频繁。
常爬到离岸不远的稻田、菜园中或山地上寻找食物,黎明前再原路返回穴中潜伏起来。
三是喜洁怕脏,鳖喜欢在清洁的活水中生活,水质不洁易引起各种疾病发生。
鳖用肺呼吸,水中的鳖只需将吻端的鼻孔和头上方突出的眼部露出水面即可完成呼吸和对外界的观察,隐蔽性很强。
三、食性与生长鳖是一种广食性动物,喜食动物性饵料。
幼鳖以水生昆虫、水蚯蚓、蝌蚪、小虾等为食。
成鳖摄食螺类、鱼、虾以及动物尸体和内脏,也食蔬菜、瓜果、杂粮等植物性饲料。
鳖是一种既贪食又残忍的动物,在饵料缺乏时,会发生互相残食现象。
鳖的摄食和生长适温为20~30℃,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6~30℃,在这一温度范围摄食旺盛、生长迅速,20℃以下摄食减少,15℃以下停止摄食、行动变缓,10℃以下潜入泥土中不食不动进入冬眠状态,33℃以上摄食也减少。
甲鱼、老鳖特征
甲鱼、老鳖特征
鳖的身体里近圆形或椭圆形,体表覆有柔软的革质皮肤。
背盘中间穹起向两边倾斜,
皮肤紧贴骨板。
背甲边缘为厚实的结缔组织,称为“裙边”。
裙边在水中上下左右波
动时,可以改变鳖的游动方向。
背色随生活环境改变,呈现不同保护色,使鳖在水中
活动时,难于被其他动物发现,为摄食和避敌带来好处。
蝮面光洁平坦,腹甲的各骨
板之间有间隙。
背甲与腹甲由韧带组织相连接。
鳖的头部前端呈三角形,鼻孔在三角形的尖端,便于出水呼吸。
口内较宽阔,无牙齿,上下颚覆有坚硬的角质鞘,形成角质板,以代替牙齿压碎坚硬的螺类。
颈部较长,活
动自如,平时头颈可完全缩进壳内,伸出时几乎可达自身的各个部位。
眼在头的上侧,眼窝稍微外突,视觉敏锐。
四肢扁平,有趾有蹼,内侧三指趾端有爪,既适于在地上
爬行、攀登和凿洞,也适宜于在水中游动。
尾较短,无鳞片。
鳖的内部构造可分为消化系统、骨髂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
统和排泄系统等。
这些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彼此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实
现其正常的生命活动。
甲鱼PPT
三、加温养鳖
(一)放养密度 (二)饲养管理 (三)及时分养
(一)加温养鳖各月的放养密度
月份 平均体重 放养密度 (克) (只/平方 米) 5 150 10-15 25 100-120 80-100 每平方米 重量 ( 千 克) 0.75 1.2-1.5 2.0-2.5
8 9 10
(一)加温养鳖各月的放养密度
第五节、敌害及病害防治
一、鳖的敌害及防治 二、鳖的疾病及防治
(பைடு நூலகம்)鳖的敌害及防治
(一)老鼠的危害 对鳖的危害最大 1.筑堤防止老鼠窜入池内 2.捕鼠或用药诱杀 (二)蚂蚁的危害 在池的四周灭蚁,清除蚁巢 (三)其他危害
二、鳖的疾病与防治
(一)鳖病的预防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环境条件的恶化,缺乏科 学的饲养管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 针 1.放养前鳖池的消毒 2.转池分养时对鳖体的消毒 3.保持饵料的新鲜 4.接种疫苗 5.防止水质恶化 (二)鳖病的治疗 1.传染性鳖病:腐皮病、红脖子病、白斑病、红底板病、水霉病、疖 仓病、出血病 2.侵袭性鳖病:累枝虫病、水蛭病 3.其他因素引起的鳖病:氨中毒、脂肪代谢不良症
(四)孵化管理
1.孵化基质及处理 (1)基质:河沙或黄沙,沙子粒径0.6~0.7 (2)用沙筛过筛,用水淘洗过滤后阳光下曝晒数日,或用20ppm的 漂白粉溶液消毒 2.鳖卵的排列 (1)室外孵化场:卵子可以排三层,但每层要交错排放 (2)室内:每盘2~3层,最上层覆盖3厘米厚的沙 3.温度、湿度的控制 温度达到37~38度,沙子温度35度,要通风降温,定期检查沙子的湿 度,不能在高温下洒水。 4.稚鳖的收集 用脸盆埋入孵化箱收集或自行爬行掉入室内水池
有关甲鱼的知识点总结
有关甲鱼的知识点总结生物学特征甲鱼的外观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硬壳,一个是身体构造。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硬壳。
甲鱼的硬壳是一种典型的特征,它由胚胎层、骨骼层和角质层组成。
这三层构造使得甲鱼的壳坚硬而有弹性,可以有效地保护其身体不受外界伤害。
此外,甲鱼的壳还有着美丽的图案和颜色,使得它们在外表上也颇具观赏价值。
其次,我们来看看甲鱼的身体构造。
甲鱼的身体分为头部、颈部、背部、腹部和四肢。
在头部,甲鱼有一个圆形的头部,有着发达的嗅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
颈部非常柔软,可以伸缩自如。
在背部和腹部上都有着坚硬的壳,在四肢上有着爪子。
此外,甲鱼的尾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造。
甲鱼的尾巴非常强壮而有力,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游动。
而甲鱼的肌肉非常发达,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姿势和速度。
甲鱼的生活习性也非常独特。
它们是一种冷血动物,它们的活动和食欲都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在寒冷的冬季,甲鱼会进入休眠状态,几乎不再进食和活动,待到春天来临时再度苏醒。
这种习性使得甲鱼不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是一种非常适应水域生活的爬行动物。
饲养管理甲鱼的饲养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由于甲鱼是水生动物,因此在饲养甲鱼时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水域环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水质的问题。
甲鱼需要的水质是清澈透明的、含氧量高的水质。
在饲养甲鱼时,需要经常更换水质,并定期清洗水槽,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
其次,我们来看看饲料的问题。
在甲鱼的饲养中,需要给它们提供适宜的饲料。
甲鱼的饲料主要是水生植物、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少量的水果和蔬菜。
在喂食时,需要适量的给甲鱼提供食物,不能给予过多的食物,以免对甲鱼的健康造成影响。
同时,还需要注意给甲鱼提供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它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甲鱼的饲养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饲养甲鱼时,需要提供一个宽敞的水域空间,摆放一些水草和岩石,为甲鱼提供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在水域中应该安装过滤设备和加热设备,以保证水质清洁和温度适宜。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鳖的养殖 ppt课件
脂 肪:采用脱脂鱼粉。投喂前加植物油,稚鳖+2%,
成鳖+5%。
碳水化合物:最多不超过20%。
维生素 矿物质
国产鳖饲料的问题: 激素添加过量 粘合剂过量 真蛋白偏低 维生素偏低
ppt课件
35
ppt课件
36
(三)影响饲料效率的因素
饲料效率概念:体重增加的重量与消耗饲料的重量之比,以 百分率表示。
是评价饲料利用率的一种指标。 1、配合饲料的加工技术
以8~10%为宜。
3)通气 与砂粒直径大小有关,以0.6~0.7mm为宜。
18
ppt课件
第三节 鳖的繁殖
(二)产卵与孵化 3、产卵场的设置与鳖卵的收集
ppt课件
19
第三节 鳖的繁殖
(二)产卵与孵化 4、人工孵化
20
ppt课件
ppt课件
21
鳖卵沙质孵化
海绵孵化
即将产出的鳖卵
室外简易孵化房
ppt课件
投喂量与次数:鲜活料投喂占鳖重的5~10%或15~20%, 人工配合料为鳖重的0.5~3%,一般1~1.5%。20~25 ℃, 下午4时投一次;25 ℃以上,上午(8~9时)、下午 (5时)各投一次。
管理:水质、水位、防病等。
17
ppt课件
第三节 鳖的繁殖
(二)产卵与孵化
1、卵子的类型及发育特点 属多黄卵。正常受精的精子,
ppt课件
1
鳖(Tviongx sinensis)的养殖
ppt课件
2
第一节 鳖的生物学特性
1、鳖的种类及地理分布 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 物亚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
鳖科
鼋属 鳖属
中华鳖 山瑞鳖
3 PPT课件
野生甲鱼辨识方法
野生甲鱼辨识方法野生甲鱼的辨识方法主要包括外观特征、生活习性、行为方式、栖息环境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下面将详细介绍野生甲鱼的辨识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识别野生甲鱼。
1. 外观特征:(1) 外形特征:野生甲鱼的头部扁平,呈三角形,具有硬质壳盖,壳盖上有明显的纵向线纹,背壳一般呈褐色或黑色,有时也会出现棕色、绿色或灰色,有的身上还带有黄色斑点。
体型圆胖,背部隆起。
(2) 头部特征:头部扁平宽阔,眼睛小且位于顶部,两侧有鼓起的骨块。
嘴部较宽大,下颌有角质突起。
(3) 四肢特征:四肢短小,前肢上具有爪,后肢没有爪,爪的形状呈圆状。
(4) 尾部特征:尾巴呈楔形,较长且宽度变窄。
2. 生活习性:(1) 栖息环境:甲鱼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环境中,特别是植被茂盛、水质清澈的地方。
喜欢在水底或浅水区域觅食,并在水中休息。
(2) 活动时间:野生甲鱼为冷血动物,喜欢在白天暖和的时候活动,晚上则常常埋身于水底或堆积物底下休息。
(3) 觅食习性:野生甲鱼以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为食,能够捕食小型鱼类、甲壳类等。
觅食时会伸出颈部,将猎物吞食。
3. 行为方式:(1) 日晒行为:野生甲鱼喜欢晒太阳,经常在陆地上或岩石上曝晒,以吸收更多的阳光和热量。
(2) 游泳方式:甲鱼游泳时以四肢划水,尾巴则用于稳定身体的平衡和方向控制。
游泳速度相对较慢,一般以漂浮的方式在水中前进。
4. 栖息环境:(1) 水质要求:野生甲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喜欢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环境,对水温和pH值的要求也较为严苛。
(2) 栖息地特征:野生甲鱼偏好砂底、泥底或岩石底的水域,以及植被茂盛、有洞穴或树根等隐藏处,以便在水下休息和觅食。
通过以上的外观特征、生活习性、行为方式和栖息环境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出野生甲鱼的身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甲鱼的种类繁多,辨识时还需与其他鱼类和龟类进行区分,以免出现误判。
对于辨识更准确的结果,建议找到相关的甲鱼专家进行鉴定。
鳖的外形及解剖
实验16 龟(鳖)的外形与解剖一、实验目的通过解剖龟(鳖)以及示范标本的观察,掌握爬行动物真正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活龟(或中华鳖);鳖或龟、石龙子的解剖标本;鳖或龟、石龙子、蛇等的骨骼标本。
三、实验器具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各种镊子、解剖针、放大镜、吸水纸、棉花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一)外形龟与鳖外形相似,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及四肢等5部分。
1.头和颈头部呈三角形,有1对鼻孔位于最前端。
鼻后有眼,眼具眼睑及瞬膜。
鼓膜明显,位于眼后。
口裂呈“人”字形,在腹面。
口内无齿,具角质鞘。
颈粗而长,转动灵活,可缩入背腹甲内。
2.躯干躯干部背腹扁平,具坚硬的背甲和腹甲(图16-1),背甲与腹甲之间以甲桥相连。
3.四肢和尾四肢和尾之表面被有鳞片,可缩入背腹甲内。
前肢5指,各指具爪;后肢5趾,趾间具蹼,除第5趾外,其余各趾均有爪。
尾细长,圆锥形。
(二)解剖1.麻醉将活龟的口腔张开,用细滴管向舌根的喉头开口处滴乙醚4-5滴,或用蘸有乙醚的脱脂棉球植入泄殖腔深处。
若不麻醉,活体解剖亦可,但需注意安全,以免被龟咬伤(可先用细绳绑紧龟的颈部)。
2.解剖将龟腹甲朝上,置于解剖盘内,用小钢锯锯断身体左右两侧背、腹甲相连的甲桥,使背腹甲分离。
再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割断附在腹甲上的肌肉、皮肤等,将腹甲整块去掉,即可暴露内脏器官。
背甲腹甲图16-1 龟甲骨板及盾片模式图(自张孟闻等)若解剖中华鳖,可直接用解剖剪从颈(或尾)的腹面剪开皮肤,然后向两侧剪开,将背、腹甲分离(注意背、腹甲在体侧接缝位于背面),同样去掉整块腹甲,以暴露内脏器官。
(三)内部结构观察1.循环系统心脏剪开薄的包心膜,暴露心脏,可见心脏由一心室二心房组成。
心室位于腹面,呈倒三角形。
心房位于心室前方,左右两心房由隔膜完全分开。
用钝镊子提起心脏,向前翻图16-2 鳖的消化及呼吸系统(自丁汉波)转,可见心脏背面中央为横置的椭圆形静脉窦,壁薄。
动脉心脏腹面无动脉圆锥,动脉弓直接由心室发出。
农家关于甲鱼的描述
农家关于甲鱼的描述引言甲鱼,又称鲍鱼、鳖鱼,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水生动物。
在农家中,甲鱼被视为一种美味佳肴和药膳食材。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全面详细地描述农家关于甲鱼的各个方面,包括甲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养殖技术、食用方法以及药用价值等内容。
甲鱼的外形特征甲鱼是一种体形扁平、背甲呈长椭圆形的爬行动物。
它的头部相对较小,四肢短小,适合在水中游动。
甲鱼的背甲呈现出黑褐色或深棕色,上面有着明显的纹路,看上去非常坚硬。
它的腹甲则为浅黄色或灰白色,相对较柔软。
甲鱼的尾巴较短,有助于保持平衡。
甲鱼的生活习性甲鱼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动物。
它们常常选择水质清澈、水流缓慢的河流、湖泊或池塘作为栖息地。
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们可以寻找到丰富的食物,并且相对较安全。
甲鱼是夜行性动物,白天常常躲在水中的泥土中或者水草丛中休息,到了夜晚才会活动。
甲鱼的繁殖方式甲鱼的繁殖方式是卵生的。
一般来说,甲鱼在适宜的季节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挖洞产卵。
雌性甲鱼会将卵埋在洞中,并用泥土和水草覆盖,以保护卵的安全。
卵的孵化时间一般为30-60天左右,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孵化出的小甲鱼会自行钻出土壳,并游向水中开始独立生活。
甲鱼的养殖技术甲鱼的养殖技术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技术。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饲养环境,包括水质、水温、饲养池塘等。
其次,要注意甲鱼的饲养管理,包括合理的饲料配方、定期清理池塘、保持水质清洁等。
此外,还需关注甲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
养殖甲鱼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获得丰收的成果。
甲鱼的食用方法甲鱼是一种美味的食材,在农家中常常被用来制作各种菜肴。
烹饪甲鱼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清蒸、红烧、炖汤等等。
甲鱼的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烹饪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适量的调料,使其更加美味可口。
甲鱼的药用价值除了作为食材之外,甲鱼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甲鱼的称呼【汉寿长寿鳖】
甲鱼的称呼
首先,甲鱼的一些名称:
中华鳖、鳖、水鱼、甲鱼、团鱼、王八、脚鱼;在湖南一般人都会说甲鱼、水鱼和团鱼;在四川叫王八、甲鱼;北京以鳖和甲鱼为主,其他地方大致相同。
甲鱼的身体部分结构:
裙边是甲鱼裙边是背甲边缘的那一圈软肉,含丰富的胶原蛋白;甲鱼背(壳)不同的环境生长的甲鱼,背上面的颜色也不一样,常见的黑、黄、青三中颜色在中药里龟板含胶质,脂肪及钙盐等。
动物实验表明,龟板具有抑制小鼠S
180、艾氏腹水瘤和腹水型肝癌的作用,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甲鱼腹部(肚皮)的软肉和裙边一样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甲鱼的脚(四肢)野生与人工饲养与吃食料的甲鱼差距很大在肌肉灵活上面能体现,肉质绷劲,吃起来爽滑,口感俱佳,脚鱼的称呼也是这么来的;
甲鱼内脏公鱼最补的就双肾,全都是海绵体很补不过一定要煮久一些一般都是最后吃的;
甲鱼脖子伸缩的数度能判断甲鱼的健康性与野性;一般会看的的逗一下就知道甲鱼是温室还是野外,吃活鱼还是吃饲料等;
甲鱼尾巴能看出甲鱼的公母,公鱼尾巴比较长,尾巴末端比较尖呈圆锥形;而母甲鱼尾巴很短,比较宽呈扁三角形。
1/ 1。
鳖
动物学史
动物学史
中国鳖类动物的养殖以中国台湾省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台湾省已开始养殖鳖,养殖户主要集中在台湾省 南部,年产近千吨,大陆几乎没有鳖类动物养殖。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鳖类动物的来源以野外捕捉为主,当 时因缺乏保护动物和持续利用意识,人们捕捞到何种类就食用和药用之。从文献记载和传媒报道来看,人们捕捞 的种类有山瑞鳖、鼋和鳖3种,数量以鳖居多。20世纪70年代末,由刘筠院士牵头,在湖南省汉寿县开展鳖人工 繁殖研究并取得成功,从此拉开了中国大陆鳖类养殖的序幕。回顾中国鳖类动物养殖历程,其发展过程历经3个转 型阶段,即从“捕捞型”到“养殖型”(1970-1990年);从“养殖型”到“数量型”(1990-1995年);从 “数量型”到“质量型”(1996年-)。
腹甲平坦光滑,可具7块胼胝,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腹甲后叶短小。
四肢较扁。第五指、趾外侧缘膜发达,向上伸展至肘、膝部,形成一侧游离的肤褶。其宽可达10毫米。前臂 前缘有4条横向扩大的扁长条角质肤褶,宽约10-22毫米,排列略呈品字形。胫跗后缘亦有一横向扩大的角质肤褶。 指、趾均具3爪,满蹼。
养殖技术
饲养管理
投喂的饲料是金甲牌生态甲鱼配合饲料,刚放养的前几天应少投饲料,一方面鳖种经过长途运输,体质有待 恢复;另一方面鳖塘水质经过培育,有大量的浮游动物、水蚯蚓等适口天然饵料可供摄食。3-5天后恢复正常投 喂,固定在食台投喂甲鱼配合饲料,日投喂量是鳖体总体质量的5%,分上、下午两次投喂,在8:00-9:00投喂1次, 占日投喂量的40%,16:00-17:00投喂1次,占日投喂量的60%,以投喂后1小时内吃完为度。投饵必须严格遵循 “四看”(即看水温、看水色、看天气、看鳖的吃食情况)、“四定”(即定时、定位、定量、定质)的原则, 一般晴天正常投喂饲料就行,遇到雷雨闷热天、连绵阴雨等恶劣天气时,要减少或停止投饵,根据天气变化和鳖 的吃食情况适时增减投喂量。越冬前一个月要添加蛋白质含量高的配合饲料投喂,增加体内营养物质积累,有助 于鳖鱼越冬。
解剖鳖实验报告
解剖鳖实验报告解剖鳖实验报告引言:鳖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动物,其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一直以来都备受科学家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鳖的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我们进行了一次解剖鳖的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鳖的知识。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择了一只活体鳖作为实验对象,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先用温水清洗鳖的外部,以去除表面的污物。
然后,将鳖放置在实验台上,使用手术刀和镊子等工具进行解剖。
实验结果:1. 外部结构:鳖的外部由头部、颈部、背甲、腹甲和四肢组成。
头部有一对眼睛和嘴巴,颈部可以伸缩自如。
背甲和腹甲是鳖的保护壳,由一系列骨板组成,它们通过腹股沟连接在一起。
四肢是鳖的运动器官,前肢有爪子,后肢适合游泳。
2. 内部器官:(1)消化系统:鳖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器官。
我们发现鳖的嘴巴内有锋利的咬合面,适合咬碎食物。
食道连接着胃,胃内有强力的消化酸液,可以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
肠道负责吸收营养物质,将未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2)呼吸系统:鳖的呼吸系统由喉部、气管和肺组成。
我们观察到鳖的喉部有一个可以伸缩的膜,可以控制空气的进出。
气管连接着肺,肺是鳖的主要呼吸器官,通过肺的表面进行气体交换。
(3)循环系统:鳖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我们发现鳖的心脏位于胸腔中,由三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和心室。
血液通过血管系统流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器官。
(4)泌尿系统:鳖的泌尿系统包括肾脏和尿道。
我们观察到鳖的肾脏位于腹腔内,起着排除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作用。
尿道负责将废物排出体外。
(5)生殖系统:鳖的生殖系统分为雄性和雌性。
雄性鳖有两个睾丸和输精管,雌性鳖有两个卵巢和输卵管。
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雄性鳖的睾丸较大,雌性鳖的卵巢内有一些卵泡。
结论:通过本次鳖的解剖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鳖的内部结构和器官功能。
鳖的外部结构和内部器官相互配合,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水产养殖新产品简介--鳖
投喂量应根据鳖的生长阶段和摄食情 况而定,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投喂 量不宜过多,以免残饵污染水质。
养殖管理
01
日常管理
每天巡查养殖池,观察鳖的生长情况、水质状况和摄食情况,及时调整
饲养管理措施。
02
疾病防治
定期对鳖进行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应做好养殖池的消毒工作
,预防疾病的发生。
03
捕捞与运输
03
鳖的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
养殖池设计
鳖养殖池应设计为长方形,长度 与宽度比例为2:1,水深保持在1 米左右。养殖池周围应设置防逃
设施,防止鳖逃逸。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更换水体,并 使用生物过滤系统进行水质净化。 水质的pH值应保持在7.5-8.5之间 ,氨氮含量应低于0.2mg/L。
温度控制
文化需求
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长寿、富贵 等,常被用于节庆、婚庆等场合。随着文化消费的升级, 鳖的文化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价格走势
受养殖成本、品质差异、季节等因素影响,鳖的市场价格波 动较大。近年来,由于养殖技术的提高和规模化养殖的推广 ,鳖的品质和产量得到提升,价格相对稳定。
然而,受市场供需关系、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鳖的价格仍 可能出现波动。养殖户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生产 和销售。
鳖的捕捞应在晴天进行,避免在高温或低温时进行。捕捞后应进行暂养
,去除泥沙和杂物。运输时应注意保持鳖的体力和环境的湿度、温度,
避免鳖受伤或死亡。
04
鳖的市场前景
市场需求
食用需求
鳖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深受消费 者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鳖的食用需求不断 增长。
鳖的养殖(1)精品PPT课件
生活习性
可简单的归纳为“三喜三怕”,即: 喜洁怕脏,喜阳怕风,喜静怕惊。在 自然环境中,甲鱼喜欢栖息于水质清 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 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向阳的岸边晒 太阳(俗称晒背),利用阳光中的紫 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 表的愈合,并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 进食物消化。甲鱼非常胆小,对周围 环境中的声响和物体的移动很敏感,
鳖的介绍与疾病防治及烹饪
组员:杨坤 陈廷峰 冯其林
第一章 鳖的介绍
鳖的种类
1、中华鳖:
鳖体躯扁平,呈椭圆 形,背腹具甲。通体 被柔软的革质皮肤, 无角质盾片。体色基 本一致,无鲜明的淡 色斑点。头部粗大, 前端略呈三角形。吻 端延长呈管状,具长 的肉质吻突,约与眼 径相等疾病也还 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讲述了。主要是常见的 疾病的防治。
第三章 甲鱼的烹饪
1、鳖的营养价值
甲鱼富含蛋白质、无 机盐、维生素A、维生 素B1、维生素B2、烟 酸、碳水化合物、脂 肪等多种营养成分。 此外,龟甲富含骨胶 原、蛋白质、脂肪、 肽类和多种酶以及人 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 素。
2、诺菌素或鱼病康,一次量,每1kg饲料,
2、白斑病
由霉菌寄生全身引起。症状 为鳖甲、四肢、裙边、颈部 均寄生霉菌,出现白斑,使 表皮坏死,产生溃烂。该病 主要危害3月龄以内的稚鳖, 死亡率很高。成鳖患此病后 死亡较少,但影响正常生长。 进行病鳖检查时,把整个鳖 浸入清水中,鳖甲上如有白 斑,即为此病。
2、膳食价值
人们喜爱食用甲鱼,因为它含有蛋白质、脂 肪、钙、铁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不可多得的 滋补品,尤以500多克重的母鳖为佳。母鳖体 厚尾巴短,甲裙厚, 肉肥,味最美,公鳖则 体薄尾巴长。
鳖肉具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 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它不但味道 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 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能够增强身体 的抗病能力及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功能,也是
中华鳖
• 卵及稚鳖常受蚊、鼠、蛇、虫等的侵害。产 卵点一般环境安静、干燥向阳、土质松软, 据研究观察,其距离水面的高度可准确判断 当年的降雨量。寿命可达60龄以上。[
人工养殖
• 由于中华鳖具有较大的食用及药用 价值,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人工养 殖。进行人工繁殖和养殖,养殖方 式主要有鱼鳖混养、池塘单养、工 厂化温室养殖等。在人工饲养环境 中,中华鳖喜食屠宰场的废弃物、 蚕蛹、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也能食 瓜果、菜叶以及人工合成的硬质颗 粒饵料。通过提供丰富的饵料,保 持适宜的生长温度使中华鳖不进入 冬眠,以及科学和工厂化的饲养, 中华鳖的繁殖率、孵化率都大大提 高,幼体经过一年多的生长即可重 达500克左右,使中华鳖这一自然资
• 治疗 • 用0.104%食盐加0.104%的小苏打浸浴48 h, 连用两个疗程。 • 用孔雀石绿017~1mg· L 浸浴24 h, 因孔雀石 绿毒性较大, 建议同时停食。病情严重者, 隔 天重复1 次。异氰尿酸,隔天1 次, 连泼3 次。 • 投喂诺氟沙星, 每100 kg 鳖每天喂8~12 g, 分 上下午两餐, 连服6 d。同时适当降低投饵率 。 • 饲料分成两餐投喂, 高温期上午6 时投喂, 2 ~3h 内要清理余料, 下午5 时投喂, 以4 h 吃 完为准。
• 成鳖的饲养过程一般从放养100克左 右的种鳖起,到养到500克以上出售 为止。此过程主要在室外完成,有 条件的可开展工厂化养鳖。放养密 度因鳖的规格不同而不同。要注意 的是应根据鳖的大小分档、分级饲 养,避免相互撕咬,影响生长;在 温室移入露天池塘时,两者的水温 差调节到上下不超过3℃,否则易使 中华鳖患病。中华鳖的体重为100克 的,每平方米放养3~5只;体重约 2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2~3只。成 鳖的饲料投喂方法、数量、次数及 种类与幼鳖基本相同,在饲养过程 中使用配合饲料比使用各种单项饲 料效果更好。在生长适温期内。可
鳖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鳖的内部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 学习解剖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要求1. 实验前预习相关解剖学知识。
2. 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3. 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实验现象。
三、实验器材1. 鳖1只(约500g)2. 解剖刀3. 骨折锤4. 剪刀5. 橡皮筋6. 镊子7. 解剖盘8. 纱布9. 纸巾10. 水盆四、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1只健康的鳖,体重约500g。
五、实验方法1. 将鳖放置在解剖盘上,用纱布包裹其头部,防止挣扎。
2. 用剪刀在鳖的后腹部剪一个小口,然后用解剖刀将腹部皮肤和肌肉切开。
3. 用手指轻轻将内脏器官从腹腔中取出,注意观察各器官的相对位置。
4. 将鳖的内脏器官依次进行解剖,包括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胃、肠、肺等。
5. 观察各器官的形态、大小和颜色,记录相关数据。
6. 用剪刀和骨折锤将鳖的头部和四肢剪下,观察其内部结构。
7. 清理实验现场,回收实验器材。
六、实验结果1. 心脏:呈长条形,位于鳖的胸腔中央,左右两侧对称。
心脏有四个腔室,包括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
2. 肝脏:呈棕红色,位于鳖的腹部,表面有大量的血管分布。
3. 脾脏:呈暗红色,位于肝脏的后方,体积较小。
4. 肾脏:呈红褐色,位于鳖的两侧,左右对称。
肾脏表面有肾小球和肾小管分布。
5. 胃:呈囊状,位于鳖的腹部,胃壁有皱褶,内有消化食物的痕迹。
6. 肠:呈白色,位于胃的下方,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
7. 肺:呈粉红色,位于鳖的胸腔,左右两侧对称。
七、实验讨论1. 鳖的心脏结构较为简单,与哺乳动物的心脏相比,没有明显的左右区分。
2. 鳖的肝脏体积较大,说明其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鳖的肾脏结构较为复杂,具有较好的排泄功能。
4. 鳖的消化系统与哺乳动物相似,但消化速度较慢。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鳖的解剖,使学生了解了鳖的内部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甲鱼(鳖)介绍及图片
甲鱼(鳖)介绍及图片概述:甲鱼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
共有20多种。
中国现存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斑鳖、鼋,其中以中华鳖**为常见。
甲鱼的外貌特征南方一些地方称为潭鱼、嘉鱼。
其头象龟,但背甲没有乌龟般的条纹,边缘有软状裙边,壳要比乌龟的软。
颜色墨绿。
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它的背腹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周围是细腻的裙边,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肢各生五爪,爬行敏捷,从外形颜色观察,甲鱼通常背脊和四肢呈暗绿色,有的背面浅褐色,腹面白里透红。
鳖与其它海龟的壳不同之处在于:骨质壳没有周边骨板,高纹理表层,没有角状外骨板以及松散连接的腹(腹甲)。
躯干略呈卵圆形,吻长,鼻孔开口于吻端,背部隆起有骨质甲。
四肢粗短稍扁平,为五趾型,趾间有蹼膜,雌体尾一般不达裙边外缘,雄体大都伸出裙边外。
有的巨鳖可达一米以上。
甲鱼吃什么鳖为水生杂食动物,喜食动物性饵料。
幼鳖以水生昆虫、水蚯蚓、蝌蚪、小虾等为食。
成鳖摄食田螺类,蛤蜊等软体动物、鱼、虾以及动物尸体(因追不到鱼),也食蔬菜、水果、杂粮等植物性饲料。
甲鱼的生活习性可简单的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洁怕脏,喜阳怕风,喜静怕惊。
在自然环境中,甲鱼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向阳的岸边晒太阳(俗称晒背),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并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进食物消化。
甲鱼非常胆小,对周围环境中的声响和物体的移动很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潜入水底。
甲鱼生性凶猛好斗,群体间侍强凌弱现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时会残食同类。
生长期间主要以肺呼吸,当水温低于15℃时,甲鱼就潜入池底淤泥开始冬眠,靠喉咙部的鳃状组织等辅助呼吸器官进行呼吸。
杭嘉湖地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后是甲鱼的冬眠期。
甲鱼的营养价值甲鱼,又称为团鱼或者鳖。
它的肉具有鸡、鹿、牛、羊、猪5种肉的美味,故素有“美食五味肉”的美称。
中华鳖原种与泰鳖的区分
中华鳖原种与泰鳖的区分中华鳖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这些地区为古代中原一带,中国亦称中原、中华,故得名中华鳖。
中华鳖有其固有特征:一、外部形态中华鳖扁平,呈椭圆形,体表覆盖有柔软的革质皮肤,有背、腹二甲。
背甲中央凸起,周缘内凹,两侧具有厚实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
腹甲较少,发育不完整,背部和腹甲之间有韧带相连。
头部有很多黑色细纹,鳖头的前端呈三角形,吻长而突出,中央隔开的外鼻孔在吻的前端。
眼小,生于头的两侧,视觉不发达。
口宽,上下颚有角质齿板,可压碎坚硬的螺、蚌类。
四肢偏平且短,前后各有5趾,内侧3趾有锐利如钩的爪,趾间有发达的蹼膜,既适于陆地爬行,又善于水路游泳。
尾呈扁锥形,背面暗绿色或褐色,随栖息环境而异。
腹面一般呈乳白色或略带微红,个别有黄点。
二、摄食特点中华鳖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
自然界的鳖以小鱼、小虾、蚯蚓、螺、蚌类以及动物内脏等为取食对象,少量的水生植物嫩茎和蔬菜、瓜、果是辅助食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养鳖专用饲料。
三、生理特性中华鳖有冬眠的特点。
它是变温动物,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体温的高低直接涉及它的活动能力和摄食程度。
它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28℃~32℃。
水温降至20℃时进入冬眠,冬眠一般在水深2米~3米左右的水底沙泥中度过。
当鳖选好越冬场所时,使用四肢旋转身躯,使全身进入沙中。
入泥深度随着体型的大小而异,最深不会超过30厘米。
鳖冬眠期间,不吃不动,呈假死状态,依靠咽喉部的鳃状组织吸取水中的溶解氧,以维持冬眠期最低微的生命活动。
此外在盛夏水温超过35℃时,鳖亦有伏暑现象,常群居于阴凉处或深水中。
四、种质资源几千年来,中华鳖主要衍生在长江、黄河流域。
特别是湖南洞庭湖和浙江一带。
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比较适宜中华鳖的生长。
这两个地区河流湖泊多,且春夏秋冬季节明朗,较适合中华鳖春苏、夏产、秋休、冬眠的生理特点。
人们曾称这里是中华鳖之乡。
鳖型b的外观特征描述
鳖型b的外观特征描述
鳖型b是一种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的爬行动物,属于鳄形目鳖科。
它们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包括身体形态、颜色、鳞片、头部结构等方面。
一、身体形态
鳖型b的身体呈椭圆形,背部略呈拱形,腹部平坦。
它们的身体长度通常在20厘米至50厘米之间,重量在1千克至10千克之间。
二、颜色
鳖型b的外观颜色多样,主要分为黑色、棕色和灰色三种。
其中黑色较为常见,棕色和灰色次之。
另外,在不同地区生活的鳖型b可能会有不同的颜色变异。
三、鳞片
鳖型b身上覆盖着坚硬而光滑的鳞片,这些鳞片可以保护它们免受捕食者的攻击。
这些鳞片通常呈扁平状,并且密集排列在身体表面。
四、头部结构
鳖型b的头部相对较小,并且与身体连接处略呈锥形。
它们有两只小
而圆润的眼睛,一张宽大的嘴巴和两只短小的前肢和两只强壮的后肢。
在头部的顶端,鳖型b还有一个小而圆润的鼻子。
五、其他特征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鳖型b还有其他一些独特的外观特征。
例如,它
们有一个坚硬而光滑的背甲和一个平坦的腹甲。
这些甲壳可以保护它
们免受捕食者攻击和环境影响。
此外,鳖型b还有一个长而灵活的尾巴,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游动。
综上所述,鳖型b具有多种独特的外观特征,包括身体形态、颜色、
鳞片、头部结构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得它们在自然界中具有明显的辨
识度,并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环境下生存。
鳖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鳖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鳖的形态特征
体呈圆形,体表覆盖柔软的革质皮肤,有背腹_甲,背甲火于腹甲。
颈长能伸缩。
吻长尖,口宽,下颚有角质突起,行使牙齿的功能。
鳖性凶猛,眼窝稍外突,视觉敏锐。
四肢短,趾间有蹼,有三个锐利如钩的脚爪。
背呈灰色,腹为乳白色,其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成为保护色。
雌鳖尾短.不露出甲外,背圆而厚;雄鳖尾长,露出甲外,体型稍扁。
生活习性
喜生活在江河、湖泊、塘库和较大的山涧溪流中,潜伏在泥沙底和岩石洞中,捕食鱼类和其他动物。
鳖属变温动物,其生活规律随外界温度变化,有冬眠的习性,春天3月山洞觅食,多于夜间活动。
鳖的食性
贪食,食性广,以小鱼、虾,水生昆虫和蛙类、蚯蚓、谷类、水草、藻类等为食。
繁殖习性
鳖是卵生动物。
当水温升到20℃以上时,开始发情交配。
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句进行第一次交配。
配后约两周开始产卵,多于夜间产卵,产于岸边松软的砂七内,雌鳖用后肢掏上挖穴,穴窝呈壶状,上狭下宽,穴口直径5-7厘米,穴深15-20厘米。
产卵于穴内,将卵堆成宝塔式,产完卵后覆十压紧。
一年产卵3-5次,每次产6-36枚,高者50-100枚.20龄雌鳖可年产卵200枚。
自然孵化率仅为50%;人工孵化率可达70%-80%,高者达9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6 龟(鳖)的外形与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解剖龟(鳖)以及示范标本的观察,掌握爬行动物真正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活龟(或中华鳖);鳖或龟、石龙子的解剖标本;鳖或龟、石龙子、蛇等的骨骼标本。
三、实验器具
解剖盘、解剖剪、解剖刀、各种镊子、解剖针、放大镜、吸水纸、棉花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外形
龟与鳖外形相似,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及四肢等5部分。
1.头和颈
头部呈三角形,有1对鼻孔位于最前端。
鼻后有眼,眼具眼睑及瞬膜。
鼓膜明显,位于眼后。
口裂呈“人”字形,在腹面。
口内无齿,具角质鞘。
颈粗而长,转动灵活,可缩入背腹甲内。
2.躯干
躯干部背腹扁平,具坚硬的背甲和腹甲(图16-1),背甲与腹甲之间以甲桥相连。
3.四肢和尾
四肢和尾之表面被有鳞片,可缩入背腹甲内。
前肢5指,各指具爪;后肢5趾,趾间具蹼,除第5趾外,其余各趾均有爪。
尾细长,圆锥形。
(二)解剖
1.麻醉
将活龟的口腔张开,用细滴管向舌根的喉头开口处滴乙醚4-5滴,或用蘸有乙醚的脱脂棉球植入泄殖腔深处。
若不麻醉,活体解剖亦可,但需注意安全,以免被龟咬伤(可先用细绳绑紧龟的颈部)。
2.解剖
将龟腹甲朝上,置于解剖盘内,用小钢锯锯断身体左右两侧背、腹甲相连的甲桥,使背腹甲分离。
再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割断附在腹甲上的肌肉、皮肤等,将腹甲整块去掉,即可暴露内脏器官。
背甲
腹甲
图16-1 龟甲骨板及盾片模式图(自张孟闻等)
若解剖中华鳖,可直接用解剖剪从颈(或尾)的腹面剪开皮肤,然后向两侧剪开,将背、腹甲分离(注意背、腹甲在体侧接缝位于背面),同样去掉整块腹甲,以暴露内脏器官。
(三)内部结构观察
1.循环系统
心脏剪开薄的包心膜,暴露心脏,可见心脏由一心室二心房组成。
心室位于腹面,呈倒三角形。
心房位于心室前方,左右两心房由隔膜完全分开。
用钝镊子提起心脏,向前翻
图16-2 鳖的消化及呼吸系统(自丁汉波)
转,可见心脏背面中央为横置的椭圆形静脉窦,壁薄。
动脉心脏腹面无动脉圆锥,动脉弓直接由心室发出。
在心室的前端中央可见3条动脉弓:左侧一条为肺动脉弓(其起点在心室右侧),出心室后即分为左、右肺动脉流向左、右肺。
中央一条为左体动脉弓(其起点在心室的中部),出心室后转向身体左侧。
右侧一条为右体动脉弓(其起点为心室的左侧),出心室后分为2条,其中一条转向身体右侧(仍称右体动脉弓),在心脏背面与左体动脉弓汇合成背大动脉,另一条再分为左、右总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分别供应头部和前肢的血液。
静脉由于静脉血管壁薄,不易观察。
左、右肺静脉在静脉窦前面汇合后注入左心房。
左、右前大静脉和后大静脉及肝静脉则汇入静脉窦,然后注入右心房。
2.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直肠、泄殖腔、泄殖孔)和消化腺(肝脏、胰腺)等组成(图16-2)。
口腔爬行动物的口腔与咽有明显的界限。
龟(鳖)口腔内无牙齿,上、下颌具有角质鞘。
口腔顶壁有硬腭,底部为一肌肉质的短舌。
在舌基后面有喉头突起,其上有纵行裂缝为声门,为气管在咽部的开口。
在口腔内侧的左右两角各有一耳咽管的开口。
咽和食道口腔深处为咽(喉头背面),下通食道。
剪开颈部皮肤可见食道较长,位于气管的背面,下连胃。
胃和肝脏肝脏位于腹腔前端、心脏两侧,黑褐色,分为左右两叶。
将肝脏右叶翻转可见绿色胆囊与之相连。
翻起肝脏左叶,可见背面弯曲的胃。
胃色浅,位于腹腔左侧。
胃前方与食道相连的为贲门,后端稍细小的部分为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
十二指肠和胰腺胃幽门末端稍紧缢,十二指肠为紧接胃幽门的由左向右移行的细管,呈“U”形弯曲,在其弯曲处有淡黄色、细长的胰腺。
胆囊和胰腺分别有输胆管及胰管能入十二指肠。
小肠和直肠十二指肠后有弯曲盘旋的小肠,小肠末端急剧膨大部分即为直肠(大肠)。
小肠与大肠交界处有短小的突起,为盲肠。
直肠通入泄殖腔,然后由泄殖孔开口于体外。
胃与肠由肠系膜悬垂于腹腔内,在十二指肠和直肠的肠系膜上(盲肠附近)有椭圆形、暗红色的脾脏,它不是消化器官,属淋巴系统。
3.呼吸系统
龟(鳖)呼吸器官的结构较两栖动物的更加复杂(图16-2),更能适应陆上生活。
能独自承担、完成呼吸功能。
气管和支气管气管长,由软骨环支持,在颈部与食道平行纵走,且能随颈的伸缩而伸屈。
支气管为气管后端之分支,分别进入左右肺。
肺肺发达,海绵状,内有许多肺泡,分左右两叶,紧贴于腹腔前端背壁。
副膀胱亦称泄殖腔囊,位于膀胱(其内一般充有液体)背面,是泄殖腔两侧向腹腔突出的囊状结构,为水栖爬行动物的辅助呼吸器官。
4.生殖系统
(1)雄性(图16-3A)
精巢(睾丸) 1对,卵圆形,黄色,与肾脏相并列。
精巢上方有副睾。
副睾属中肾残余部分,由精巢发出的许多细小的输精管弯曲而成。
输精管由副睾通出,向后通向阴茎基部。
阴茎泄殖腔腹壁形成一条黑色的沟状物,称阴茎,其前端为扁平卵形的阴茎头。
阴茎平常藏于泄殖腔内,交配时则突出体外。
(2)雌性(图16-3B)
卵巢 1对,位于腹腔后部,形状不规则,随季节不同有较大变化,一般为橙红色粒状物。
产卵期,有时在卵巢内可见成熟的卵。
输卵管 1对,为盘曲于卵巢两侧的白色扁平管,前端粘连于肠系膜,有漏斗状的喇叭
A B
图16-3 龟的泄殖系统
A.雄性;B.雌性。
(自王所安)
口。
其后段为子宫及阴道,后端开口于泄殖腔后部的侧面。
5.排泄系统
肾脏 1对,扁平状,位于生殖腺背面,紧贴在腹腔后端背壁上。
输尿管位于肾脏外侧,末端开口于泄殖腔。
膀胱在直肠腹面,呈囊状的二叶,开口于泄殖腔的腹侧(与副膀胱的开口相对)。
6.神经系统
剖开脑颅暴露整个脑部,可见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及延脑5部分。
大脑半球形状较大,嗅叶发达,后部稍掩盖的为间脑。
中脑成为大形的左右视叶。
小脑较发达,延脑在垂直的平面上形成一明显的弯曲。
具脑神经12对。
7.骨骼系统(示范)
龟和蜥蜴的骨骼均为硬骨,由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其中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部分。
(1)龟骨骼标本
头骨脑腔较两栖类膨大,眼窝间具眶间隔。
枕骨具1枚枕髁与颈椎相关节。
A
B
图16-4 龟的带骨及肢骨
A.肩带及前肢骨;B.腰带及后肢骨。
(自王所安)
脊椎第一枚颈椎为寰椎,第二枚颈椎为枢椎,其余多枚为普通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及肋骨常与甲板愈合。
尾椎游离。
附肢骨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前乌喙骨组成(图16-4A),无锁骨(演化为腹甲的
图16-5 石龙子的骨骼(自丁汉波)
图16-6 蜥蜴的肩带与前肢骨骼(自王所安)
上腹板)。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3对骨互相结合而成(图16-4B)。
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愈合,构成了封闭式的骨盆。
四肢骨属标准的五趾型四肢骨,无特殊变化。
(2)蜥蜴骨骼标本(图16-5)
脊柱颈椎8枚(同龟一样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保证头部能仰俯及左右转动。
胸椎和腰椎共22枚,均有肋骨相连,其中前5对胸肋与腹面的胸骨相连,构成胸廓。
荐椎2枚,其宽大的横突与骨盆相连。
尾椎数目多。
带骨肩带由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软骨和锁骨等组成,乌喙骨的一端连于胸骨、锁骨的一端连于上胸骨,可见肩带与肋骨、胸骨相连接(图16-6),较两栖类更为牢固。
腰带与荐椎宽大的横突相连,亦远较两栖类坚固。
五、作业与思考题
1.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有何适应性结构特征?为什么说它们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2.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