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电影观后感1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电影观后感1000字
本文为茶馆电影观后感10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很久就很向往话剧《茶馆》了,而且这次又是大腕云集:濮存昕、何冰、梁冠华、宋丹丹、冯远征等等,只看这些名字就让人热血沸腾了。但是看完了以后却有失望的感觉。
不能说这些人演的不好,都是很有实力、很资深的演员,技巧也很到位,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是激情吧!就想看一个美人,美则美则已,但缺少人气,像假人一样。感觉好像大家都没发挥出来一样,没有震撼人、感动人。
也看过一些其他青春一些的话剧。其实我偏爱经典话剧,总觉得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而新话剧就缺乏了时间的历练。青春的话剧虽然不够精致,完美,却给人以震撼。比如看《暗恋桃花源》的时候就一边哭的稀里哗啦,一边笑不可仰,真的过瘾!而看《恋爱的犀牛》的时候虽然现场没有哭,但看完以后却很震撼。
而此次看《茶馆》就像吃一道做的很精美的饭菜,用料考究,过程细致,但没什么味道。
说说几个主演给我的感受吧!
濮存昕真是大腕,一坐一说话很有气势,和杨立新一比,气势上就压了杨立新一头,表演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震撼人的,不过我觉得在《茶馆》中的表现比《白鹿原》中好。
梁冠华,可能演的人物比较符合他本人的气质吧,演的不错,感觉后来比开始演得好,尤其第三幕中的表现不错,但人物本身悲剧的气氛还是演的不够深入。
杨立新,说句实在话,我不太欣赏他的表演,看过他的几部话剧,总觉得他演的不够好,没有什么特点,太平实,不够有张力,单独看也许还可以,与水平较高的演员一对戏,气势和表演上就显出来差一些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许多人都称赞他的演技,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冯远征给了我惊喜,演的相当的不错。刚开始我都没认出他来,直到中场休息时,看到详细的演员表时才知道的。演的人物相当传神到位,我认为是整个戏中最出彩的演员之一了。
宋丹丹,一上场就有观众有反应了,有点像央视小品中的《相亲》。应该说宋丹丹演的老太太相当的有功底,非常自然,没有任何做作和表演的痕迹。可能是这个话剧给她的空间不大的缘故吧,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还有何冰。我猜何冰是地道的北京人,一口北京话相当的地道。人物也比较贴近他惯常演的角色,尤其是第三幕中的表现,相当的不错。
可能《茶馆》的背景距离现在有点远,又是在奥运刚结束,全国一片振奋中,体会不出《茶馆》中国不国,家不家的,民不聊生的状态吧。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第一幕茶馆的时代背景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应是《茶馆》在整场戏中最旺盛的时期,而眼前的茶馆依然是破落残旧,凌乱不堪的摆设,着眼见不着如何兴旺,但只闻吆喝声,欢谈畅饮声如雷鸣贯耳,演员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荣安乐的景象,这应是导演与舞台设计师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个人认知里,根据整个剧的主旋律,是不太认同这样的舞美设计的。顾此失彼,是我对这场设计的最大感受。设计者的意图很明确,象征性舞台背景,淡化背景并把焦点放在逐个演员的精彩细节里,若处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剧绽放异彩。可偏偏在第一幕与第二幕里,东歪西倒的简陋舞台布景与刚阳有力的时代演员那种依存关系中却是十分突兀,布景是舞台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馆》剧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热情棱角也因随着时代的冲涮被渐渐磨平,人变老了,
灯光变暗了,风气变得更混乱了,而舞台布景从一开始的凌乱到最后也是凌乱,贯穿整体似乎是没有什么变化,不能跟随剧情发展,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哑剧演员”。
这些,皆因是对剧本整体的时代规则把握力度不够准确,演员在其中表演已经是很难和上调子,观众的感觉更是像被盲目地牵扯到不相关的信息里进而不能投入气氛中。随着演员的时光穿越,舞台一开始就“歪倒架构”决定舞台只能作很微小的变化,此时演员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脱离了舞台的个人表演。直至最后一幕,曲终人定局,人物一个个黯然离散,最初混乱的社会没有改变,而是被更混乱的制度覆盖管制着,此刻歪斜的舞台与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点豁然开朗,找到路子的感觉。一开始就十分压抑的舞台气氛,到最后也是十分压抑甚至更加压抑,其中没有什么变化,倘若音乐旋律上也没作一些亮点为剧中提亮的话,观众的感觉除了审美疲劳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台设计的构思很优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是要与灯光紧密结合的,没有了灯光的塑造,表现主义就很难迸发出其隐潜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茶馆》剧本的创作形式决定了茶馆不必过多的灯光运用,不似莎士比亚剧作里,大段的读白大段的个人表演和多演区表演模式,莎剧无论在象征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舞台处理手法上都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而《茶馆》剧作最大
意义是历史时代背景的刻画,所以《茶馆》在上述的舞台上才显突兀,火候不足。运用表现主义舞台构思老舍大师的《茶馆》,在分幕剧中,需用心琢磨。
全剧不长,却把维新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横行的社会面貌通过人物的种种对话与关系中很巧妙地表露出来,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伟大。全剧不温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处,语言形象对人物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剧中出现了很多不党派不同社会立场的人,都最后都纷纷给了个结局,无论是悲,是喜,是庆幸,是失望,都还有下一代去延续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转月异,茶馆退场了,时代与人物矛盾的纠结依然继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