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式》
诗式
应该说,皎然诗学的归属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文学批评史、思想史写作的方法和观念问题。
早期的文学批评史基本上是作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而出现并由此获得存在价值的。
这也是早期批评史作者的一个共识,如郭绍虞就曾表示:“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因为这——文学批评,是与文学之演变有最密切的关系的。
”王瑶更说:“文学批评史正是一种类别的文学史,像小说史、戏曲史一样。
”受此观念的影响,早期的文学批评史在阶段的划分上往往与文学史相一致,并基本上采取了按年代、人物或流派编排史料的结构模式,一种类似于韦勒克所说的“学说志”的模式。
这样一种批评史在印证文学史方面的确不无助益,但过分强调批评史与文学史的一致而忽略了二者的区别,则显然有碍于研究的深化。
罗根泽说得好:虽然文学批评有助于了解文学创作,批评史有助于了解文学史,“但文学批评不即是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史不即是文学史”至于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思想史,其与文学史的差异恐怕还要更大一些。
如果说文学史主要是一种“事实的历史”,那么理论史和思想史无疑更多编著的成分,更需要编著者主体性的介入。
也就是说,对于理论史、思想史的研究,重点不在按时间先后描述批评活动的发生发展,而在探寻用以指导批评实践的文学观念及理论原则的变迁,因此,除了从总体上把握各个历史阶段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之外,还必须引入单元思想的概念,研究某种具体的文学思想及相关理论命题、范畴的发展演变,与其它文学思想的关联,等等。
简言之,批评史的撰写虽不能完全避免学说志的成分,但不能仅仅是学说志。
如果我们遵从早先批评史家的观念,强调以批评史去印证文学史,或者我们相信一定时期的文学理论总与文学创作的发展保持同步,那么皎然诗学思想当然可以归到中唐阶段来讨论,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唐文学思想表现之一端。
但如果着眼于文学理论自身的发展机制,着眼于某种诗学思想单元的形成衍变,那我们应该还有另一种选择。
《诗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诗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诗论著作。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研究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研究
皎然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诗学家,他的诗学理论对中国古代诗歌有着重要影响。
其代表作品有《诗式》。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
1.诗歌应具有自然、真实的表现手法,而非仅仅是文字组合。
2.诗歌应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类的共性和个性。
3.诗歌应该有艺术性,并能够触动人心。
4.诗歌应该具有韵律性和节奏性,并能够唤起诗人和读者的情感。
5.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并能够反映人类的本质和本性。
6.诗歌应该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7.诗歌应该具有美学价值,能够触动人的美感。
8.诗歌应该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和历史的变迁。
9.诗歌应该具有诗人个性和风格,能够反映诗人的性格和个性。
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学理论,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诗人和诗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其中融入了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诗歌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通过《诗式》这部作品,将禅宗思想与诗歌艺术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艺术的思考。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领悟上。
禅宗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白居易在《诗式》中提出了“志之静,心之净,情之淡”的境界,认为只有摆脱尘俗的扰乱,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心静、志坚定,才能真正洞察万象、领悟人生的真谛。
这种境界与禅宗所提倡的“无我”、“无相”、“无住”等概念相吻合,呼应了禅宗对个体境界的追求。
白居易还通过《诗式》对自然的观察与领悟,表达出对禅宗“悟道”的理解。
他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借助自然万物的映照,深入洞察了自然界中的真实和智慧。
他在《诗式》中通过描写花、鸟、树木等自然景物,以及描绘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情感之美,将禅宗的“大觉”与自然界的“大道”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思考人生的启示。
在艺术上,《诗式》也体现了禅宗思想的要点。
禅宗注重直觉与感悟,强调“破立离合的精神方法”,通过突破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抛弃繁杂的修辞手法,将心灵冲动与直接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
白居易在《诗式》中多次提到“直”的概念,他强调直接动情,寄情于物,把触动人心的情感直接倾注到作品中。
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与禅宗的境界相契合,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注重直接体验与领悟,强调觉悟的即时性和非概念性。
禅宗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诗式》是禅宗思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体现。
《诗式》是我国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讲究的一种格律,它要求诗歌的内容要简练、含蓄,诗句要凝练、有余音。
这种格律因其与禅宗思想的契合而被广泛应用于禅宗诗歌的创作中。
禅宗思想注重直观与寂静,主张将个体心灵与宇宙之间的联系融入到创作之中,而《诗式》通过其凝练的形式,有助于表达禅宗思想的内涵。
禅宗思想追求觉悟的直接体验,强调当下的感受与领悟。
禅师们常用禅语来启发禅修者的思维,这些禅语短小精悍,寥寥数字便能点破其中的哲理。
《诗式》与禅语相似,要求诗歌的语言简洁,点破主题的同时却意蕴丰富,以寥寥数字表达内心的宇宙。
禅宗思想主张顿悟与非概念性的体验,追求心灵的解脱与寂静。
正是这种寂静的内省,使得禅宗诗歌在极简主义的创作手法中找到了一种适宜的表现形式。
《诗式》要求诗人的表达要凝练、有余音,剥离冗余的修饰,以达到心灵的寂静与觉悟的意境。
禅宗思想强调当下的体验与领悟,也注重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禅师们经常通过自然景观来引导禅修者的思维,以达到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思考。
《诗式》也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极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考。
禅宗思想强调直接领悟与意象的表达。
禅宗禅师常会用一些比喻、隐喻的手法来启发禅修者的思维,进而领悟禅宗的哲理。
《诗式》在表达时也常常运用隐喻与意象,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比喻,勾勒出深邃的内心世界。
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
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一、皎然与《诗式》1.皎然,唐代诗僧。
生卒年不详。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
南朝谢灵运十世孙。
他的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
2.《诗式》概况(1)皎然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
《诗式》中有关诗境的论述是对殷璠、王昌龄诗境论的进一步发展。
(2)皎然诗论的中心、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在论诗歌的意境创造和已经透露出诗境与禅境合一端倪的诗歌美学理想方面。
二、皎然论诗歌的意境创造1.境中含情,情由境发(1)皎然认为诗歌的情与境是不可分离的,他在“辩体有一十九字”条中解释“情”字云:“缘境不尽曰情。
”这个“情”是指诗中之情,而非一般之情。
他强调诗中之情是蕴藏于境中的,是由诗人所创造的诗境来体现的。
(2)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常常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静神王,佳句纵横”的状况,实际上这是平素积累在神思兴旺时的一种爆发。
意境形成之后,看起来有如自然天成,不思而得,但它实是诗人历经苦思,至难至险,方始获得的一种成果。
皎然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熔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2.诗境与禅境的合一(1)皎然认为诗与禅是可以互相促进、和谐统一的,禅境对诗境的含蓄深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①他这种诗禅结合的审美理想,从创作上看有其实践基础,这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丰硕业绩,特别是王维创作的许多诗境与禅境融合为一的优秀作品。
②从理论上看,是接受了殷璠等的文学思想影响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2)皎然认为能否创造诗禅合一的诗境,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
其《诗式·辩体有一十九字》说:“夫诗人之锐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这“高”和“逸”是皎然对诗境的一种要求,它是诗境和禅境合一的审美理想的体现。
皎然《诗式》知识分享
皎然《诗式》皎然《诗式》《诗式》以十九字概括了诗体的分别,其中以“高”、“逸”为首,说明皎然论诗,上承钟嵘,反对雕绘,崇尚自然。
诗要做到“高”、“逸”,诗人应该具有胸襟淡泊的气性,即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
但他同时又指出,崇尚自然并非“不假修饰,任其丑朴”,并非“不要苦思”。
恰恰相反,取境之时必须“精思”。
惟有“精思”,才能洞察对象的底蕴,然后形诸文字,“始见奇句”;“观其气貌,有似等闲”,好象“不思而得”。
这就是“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
”《诗式》中论及的明势、诗有四不、诗有四探、诗有二要、诗有二废、诗有四离、诗有六迷、诗有六至、诗有七德诸条均是达到“高”、“逸”的方法,希望诗人能惨淡经营,出之自然。
对于既成的作品,皎然认为“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这里接触到了诗歌的形象所包孕的客观意义的丰富性。
他还认为高手之作,“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这就进一步说明,皎然已经意识到诗中的思想内容不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直白,而是借助于形象的真实描写显现出来的。
这些精到的艺术见解启迪了后来的司空图。
诗式卷一序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
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
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正其源。
今从两汉以降,至于我唐,名篇丽句,凡若干人,命曰《诗式》,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
若君子见之,庶几有益于诗教矣。
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
奇势在工。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
奇势互发。
古今逸格,皆造其极妙矣。
明作用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
时时抛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
[唐]皎然《诗式》
[唐]皎然《诗式》<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 ont:minor-latin">皎然《诗式》<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 ont:minor-latin">《诗式》是唐僧皎然所撰,以十九字括诗之体。
他著有《诗式》五卷,《诗评》三卷,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 ont:minor-latin">《诗式》以十九字概括了诗体的分别,其中以“<span style="fo。
诗式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共五
批评
诗要
《诗式》,唐代僧人皎然的理论批评专著,共五卷,作于贞元五年(789年),《新唐书·艺文志》、《宋 史·艺文志》均有著录,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也大量采录,虽非原书本来面目,但基本风貌都得到保存。 除第一卷总论诗歌创作的种种问题外,其余四卷分别论用事的各种方法及其优劣高下,并分别摘引前人诗句近五 百条以为例证。
读书笔记
古代文论有一点不好就是评判标准过于缥缈,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得让读者自己去悟,太挑人,不利于传承。
目录分析
1
卷一
2
卷二
3
卷三
4
卷四
5
卷五
作者介绍
暂无该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诗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皎然的《诗式》
2、气势飞动,具有动态之美
《诗式· 明势》“高手述作, 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 盘礴,千变万态。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 属。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 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3、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 痕迹
“文章宗旨”条说谢康乐为文“真于性情, 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评 李陵,苏武诗“天予真性,发言自高”等。
成 篇 之 后 , 观 其 气 貌 , 有 似 等 闲 ,
“ 取 境 之 时 , 须 至 难 至 险 , 始 见 奇 句
取 境 偏 逸 , 则 一 首 举 体 便 逸 。
” 取 境 偏 高 , 则 一 首 举 体 便 高 ;
“ 缘 境 不 尽 曰 情 ”
《 诗 式 》 中 有 :
一 诗 境 的 提 出
附录:
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董氏武陵集纪》“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 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和。” 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对“境”这一概 念的准确概括。“意境”不中国美学史大纲》:
“总之,‘象'与‘境'的区别,在于‘象'是某 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 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而 且包括‘象'外的虚空。‘境'不是一草一木一 花一果,而是元气流动的造化自然。”
写 冥 奥 之 思
状 飞 动 之 句 ,
采 奇 于 象 外 ,
《 诗 议 》
二 诗 境 的 特 点
1、“采奇于象外”
评谢灵运的诗说“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 词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 取兴各别。”在“重意诗例”条中说:“两重 意已上,皆文外之旨。”上承刘勰“隐秀”, 下开司空图“象外之象” “味外之旨”说。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之一,自然也融入了禅宗思想的内涵。
本文将从《诗式》的禅宗思想入手,探讨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以及对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塑造。
禅宗思想强调的是“无我”、“无相”、“无作”、“无住”、“无生”等禅诵,这些都是禅宗思想的核心要义。
在《诗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意境抒发和意象的凝聚,体现了禅宗思想中“无相”的精神。
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山水”、“花草”、“云雨”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但这些自然景物并不是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和抒发。
这种抒发是超越了外在形象的,更多的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这与禅宗思想中“无相”的理念是相通的。
禅宗思想还强调“无我”的境界,即超越了自我,超越了人我之间的界限。
在《诗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其实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境界。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在描绘猎人出行的场景时,其实是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超越了个人的经历,而是融入了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
这与禅宗思想中“无我”的理念是契合的。
禅宗思想追求“无作”的境界,即不作为不执着。
在《诗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诗人在面对人生的得失、快乐和痛苦时,往往能够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被世间的名利所累,不被情感的波动所困扰,而是超然于尘世之外,这种超然正是禅宗思想所追求的“无作”之境。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体现了诗人们超然于尘世的心境,表达了他们对于生命、时空、人我之间的深刻思考,为中国古典文学增添了灵性之美。
与此禅宗思想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加超脱于世俗之外,更加超然于人生的种种烦恼之外,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得失,去拥抱人生的挑战,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大理念。
17皎然《诗式》选录译文
古代文论重要作品译文(三)皎然《诗式》选录译文诗是各种微妙事物之花的果实(按,这里是以《诗经》作为诗歌的代表,故下一句说,《诗》是“《六经》之菁英”),是《六经》中的精英,虽然(不都是)圣人(按,指孔子)的(创作)功绩,但(其中的)美妙之处都是(符合)圣人的衡量尺度。
那天地日月,变化深奥莫测;鬼神之道,隐约微冥,(经过诗人的)精微思想的搜索,万事万物都掩藏不了它们的巧妙之处(而在诗中表现出来)。
(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立意必须奇险,出人意表,定句必须高标准,虽然说(这些)都是由我决定取舍,但(只要能如此,)取得的成果就若有神助。
至于像那些天真挺拔的语句,(好像)要与天地自然较量长短,(真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其中的奥妙)非作者自己是不能知道的!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
我恐怕“风雅”的传统逐渐泯灭丧失,就想探讨研究,用以矫正它(按,指诗歌创作)的源头。
现在,我从两汉以来到我们大唐,取其若干人的名篇丽句(加以分析考较),命名为《诗式》,使得那些没有创作灵性的人(能通过《诗式》)获得创作的灵性。
如果君子见知我的用心,也许会有益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吧!。
提示:提出写作《诗式》的宗旨,标出自己写作《诗式》的目的是希望人们能通过它获得创作的本领。
明势创作高手的写作,就好像登荆山和巫山,以观览三湘和鄢、郢的山川胜景,它迂回磅礴,变化万千,姿态各异(就好像文体开阖之态,创作思维变化之势);有的山势高耸入天,独立高峙,不与它山为伍,气势飞腾,连绵不断(奇妙的姿势在于好像是诗的工致),有的江河,长长的水流清晰可见,万里无波,突然又表现出高深迂复的形状(奇异的姿势就好像诗兴的互相生发):古今创作的超尘绝俗之作,都可以达到这种极其高妙的境界。
提示;以山川形胜的千变万化难以言状比喻古今超尘绝俗之诗作的境界的深微奇妙。
明作用?明四声音乐的乐章有宫、商、角、徵、羽五音的说法,没有听说(平、上、去、入)“四声”的说法,近代自周颙、刘绘才传出这种说法。
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2
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2三、皎然论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1.诗境要“采奇于象外”“情在词外,旨冥句中”(1)强调诗歌意境于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之外,必须使人联想起许多更为丰高的象外之奇景。
这也就是后来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皎然在评谢灵运诗时说:“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词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
”并认为这就是“隐秀”之意。
(3)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中曾引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此为皎然“情在词外”之来源。
又南朝刘宋时的宗炳曾在其《画山水序》中言“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此当是其“旨冥句中”之来源。
2.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1)皎然论诗首重一个“势”字,《诗式》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明势”。
势,本是指宇宙间各种事物的独特内在规律及其所呈现的态势。
皎然要求诗歌意境具有一种飞动之势,给人以神气腾涌、栩栩如生之感。
(2)“明势”中云:“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二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或极天高時,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
(奇势在工)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
(奇势互发)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皎然在这里用变化无穷、气腾势飞的山川形态比喻诗歌意境应当有的动态美、传神美,认为能达到这样流转自如、生气勃勃的境界,方为造极逸格。
3.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1)皎然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过程是不能忽视人工之作用的,但是诗歌意境形成之后,则决不能有人工斧凿痕迹,必须与造化争衡,有天真挺拔之妙。
(2)他在《诗式》总序特别指出:“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皎然对谢灵运诗评价高,固然有崇敬祖先之意,但也确实是欣赏其诗作“出水英蓉”的自然之美。
(3)他对诗歌艺术的声律、用典、对偶这些技巧,也竭力反对过分细碎,以致“伤乎天真”、“失于自然”。
皎然《诗式》中的风格论
皎然《诗式》中的风格论
诗式,又称诗体,是指具备特定的押韵、韵律、词汇和句子构式的文体,它从形式上来具有较为严格的规范,主要用于创作民间诗歌以及文艺作品中。
其中,韵律和押韵是诗式风格独特的突出也是最常用的特征之一。
一般来说,诗式风格在句子结构上集中凝聚,而词汇选用及调式更是体现出诗人想表达的意境等。
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合流江湖部书务,水陆垂钓空自伤,少年不识愁滋味。
其中,使用的词汇包括“合流”、“部书务”“垂钓”等写实意味的词,以及“愁”、“滋味”这样的显摆情绪的词,展现出苏轼感叹往昔的思维活动,这一切都很好的体现了诗式风格的形式特征。
而在古文创作方面,诗式风格更是受到唐代作家的追捧。
他们融合古典风格及成语,描写秀丽的山色山川与繁茂的森林,表达深沉的意境。
典型代表是李白的《春晓》,其中,使用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眠不觉晓”等造句,尤其是使用“春晓”、“晴空彩云层叠重”这样的象征性乃至隐喻式的词汇,更充分地突出了诗式风格独特的表达形式。
同时,诗式风格是文学创作和文艺创作的重要风格之一,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以及历史价值。
它不仅可以用来表现艺术传达的空间和色彩感,还可以具有某种特定的象征性,用以抒发诗人苦难的忧郁,感叹过去的传统文化或者表达新文化方面的看法。
而作者在创作时所用的词句,也是时代特有的文化符号,因而,可以通过这些文字活动来体现每个时代的民族性与特性,这又使诗歌创作加深了它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文艺欣赏的一种自然美学。
总之,诗式是文艺创作以及文学创作背景下,一种具有显示表现力的文体,它的形式特征在于严格的押韵、韵律与句式构建;其内涵是诗人用语言抒发思想情感与文化特色,并使之久负盛名。
皎然《诗式》版本及研究介绍
皎然《诗式》版本及研究介绍作者:姜彦臣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0期摘要:《诗式》一书,有五卷本、三卷本、一卷本之分别。
现代学者依据众多版本的《诗式》对书籍原貌进行整理和解读,目前在大陆学界,李壮鹰和张伯伟先生的研究较为深入,具有权威性。
有吴文治、张少康等人对《诗式》版本进行过考证。
关键词:皎然;《诗式》;版本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06-01唐代皎然整理的《诗式》在文学理论界占据重要地位,大都收录在诗话丛书中。
《诗式》作为“唐代诗歌理论史上最有分量的诗学著作”①,自宋代始就有辑录可供考证。
参考许连军对《诗式》的版本梳理,可将历代的目录学文献辑录《诗式》的作者、卷数情况进行整理,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自宋代始,目录学辑录书籍对《诗式》作者、版本已有所记载,说明当时朝廷及文人已经关注到《诗式》一书,将其编入藏书书目,并且在《诗式》卷数上有五卷、三卷之分。
元代目录书籍中所记载的《诗式》都是五卷,明代辑录《诗式》两卷。
随着时间推进,《诗式》的抄刻版本增多,清代对《诗式》版本的辑录中以五卷居多,并且出现了《诗式》一卷的记载。
自宋代至清代,官私书目中关于《诗式》卷数的记载以五卷为主。
图1所列书目仅记载了《诗式》的卷数及流传情况,而另有诗话丛书类书籍辑录了撰者所见《诗式》全文,与其他作品集纂成书,供后人阅读参校。
对于《诗式》版本流传问题的考证众说纷纭,在目前所能查到的文献中,主要有以下学者的几种观点:1.吴文治②:(1)五卷本:《十万卷楼丛书》;(2)一卷本,《中序》以后便不录:《唐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历代诗话》本。
2.张少康③:(1)五卷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所收即此本;(2)三卷本:《吟窗杂录》,卷八至卷十为《诗式》,其中“诗有五格”所包括的诗例占了绝大部分篇幅;(3)一卷本(实是五卷本的简本):如《续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等,何文焕《历代诗话》所收即此本,收入五卷本中卷一《中序》以前理论部分的内容,但删去其中所有的诗例,以及卷首总序。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诗式》是一种禅宗思想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表现深沉、内敛、静观的禅修境界。
下面将对《诗式》中的禅宗思想进行详细阐述。
禅宗思想起源于中国,是佛教的重要分支之一。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禅修实践,直接体验自性的本然境界,超越言语和思维的界限,达到超越一切对立,归本还源的境界。
禅宗强调即刻的觉悟和直接的体验,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内心的直觉而非外界的知识。
《诗式》以诗歌的形式表达禅宗思想,采用简洁、深邃的语言,寄托禅修者对自性境界的凝聚和抒发。
诗歌的形式通常是短小精悍、意味深长,以点化参悟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禅修境界。
第一,超越对立。
禅宗强调消解对立和矛盾,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诗式》中的诗句常常通过运用对立的手法,将截然不同的事物相互联系,以体现一切事物本质的一致性和无对立的境界。
《诗式》开篇的一首诗:“夕阳染红一片云,红色所向披彩霞。
彩霞渐变迷人姿,夕阳也不再吞吐。
”这里通过夕阳和云的对比,表现了红色在不同物体上的变化和互动,以展示一切事物本质的一致性。
第二,超越言语。
禅宗认为言语是有限和相对的,无法表达真实的自性和真理。
禅修者要通过禅定和内观的实践,超越言语和概念的界限,直接体验自性的本然境界。
《诗式》中的诗句经常采用象征、隐喻或无法直接解释的语言,以引导读者超越言语的限制,直接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境界。
《诗式》中的一首诗:“烟波泛远邈,空行佛负时。
虚堂藏幽影,无言犹点确。
”这里的烟波、佛、虚堂等都是隐喻或象征,通过这些语言手法,诗歌引导读者超越字面意义,直接感悟禅修境界。
内观与静观。
禅宗修行强调内观和静观的实践,即通过集中注意力,观察内心和外部现象,直接体验实相的本来面目。
《诗式》中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素材,通过对景物的精微描绘,引导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瞬间,超越过去和未来,呈现内心的空明和平静。
一首诗中写道:“风过林梢,轻轻吹动落叶;月明天地,静静照亮寂寞。
”通过对风和月的描绘,诗歌将读者引入内心的宁静和静观的境界。
皎然《诗式》
皎然《诗式》《诗式》以十九字概括了诗体的分别,其中以“高”、“逸”为首,说明皎然论诗,上承钟嵘,反对雕绘,崇尚自然。
诗要做到“高”、“逸”,诗人应该具有胸襟淡泊的气性,即所谓“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
但他同时又指出,崇尚自然并非“不假修饰,任其丑朴”,并非“不要苦思”。
恰恰相反,取境之时必须“精思”。
惟有“精思”,才能洞察对象的底蕴,然后形诸文字,“始见奇句”;“观其气貌,有似等闲”,好象“不思而得”。
这就是“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
”《诗式》中论及的明势、诗有四不、诗有四探、诗有二要、诗有二废、诗有四离、诗有六迷、诗有六至、诗有七德诸条均是达到“高”、“逸”的方法,希望诗人能惨淡经营,出之自然。
对于既成的作品,皎然认为“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这里接触到了诗歌的形象所包孕的客观意义的丰富性。
他还认为高手之作,“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这就进一步说明,皎然已经意识到诗中的思想内容不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的直白,而是借助于形象的真实描写显现出来的。
这些精到的艺术见解启迪了后来的司空图。
诗式卷一序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
虽非圣功,妙均于圣。
彼天地日月,元化之渊奥,鬼神之微冥,精思一搜,万象不能藏其巧。
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
洎西汉以来,文体四变,将恐风雅寖泯,辄欲商较以正其源。
今从两汉以降,至于我唐,名篇丽句,凡若干人,命曰《诗式》,使无天机者坐致天机。
若君子见之,庶几有益于诗教矣。
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腾势飞,合沓相属。
奇势在工。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
奇势互发。
古今逸格,皆造其极妙矣。
明作用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
时时抛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中的禅宗思想
《诗式》是唐代诗歌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集,其中借鉴了禅宗的思想,并与诗歌
创作相结合,成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理论著述。
禅宗强调“如来藏性本具,不染不净,静观自在”,即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成佛的潜质,只需要通过禅修等修行方法找到内心的本来面目,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平静
和自由。
在《诗式》中,刘勰认为诗歌创作也应该有禅宗的影响。
他主张诗人在创作时应该去
除虚华浮艳之词,而是追求诗歌内在的真谛和气息。
他特别强调“静坐一室,而心无旁骛,勿作诸念,待自然之精华潜发”,即创作时应该有清空自我、超脱情感的净化过程,让内
在的“精华”自然流露出来,达到思想和感情的统一。
此外,刘勰还注意到禅宗中关于“无我”的观念,认为诗歌创作也应该遵从这一思想。
他说“自我既灭,则自然灵动,心无所系,方达真无我之境”,即创作中要尽量避免自我
意识的介入,让诗歌表达自然流露,达到心与自然的合一。
综上所述,《诗式》中的禅宗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诗歌本真的内
在气息,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二是重视内在的净化过程,静心等待“精华”的潜发;
三是倡导诗歌创作中的自我超越和无我境界。
这些思想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以及禅宗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式》唐释皎然著林婉君输入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之盛,萦回盘礡,千变万态。
文体开阖作用之势。
或极天高峙,崒焉不群,气胜势飞,合杳相属;奇势在工。
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
奇势雅发。
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明作用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
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拋针掷线,似断而复续,此为诗中之仙。
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明四声乐章有宫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
近自周颙、刘绘流出,宫商畅于诗体,轻重低昂之节,韵合情高,此未损文格。
沈休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
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沉生弊法所媚,懵然随流,溺而不返。
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诗有四深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礡,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诗有二要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诗有二废虽欲废巧尚直,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词尚意,而典丽不得遗。
诗有四离虽期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诗有六迷以虚诞而为高骨;以缓漫而为冲澹;以错用意而为独善;以诡怪而为新奇;以烂熟而为稳约;以气少力弱而为容易。
诗有六至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诗有七德德,一作得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诗有五格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
直用事第三;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贬居第三。
有事无事第四;此于第三格中稍下,故入第四。
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
情格俱下,有事无事可知也。
李少卿并古诗十九首西汉之初,王泽未竭,诗教在焉。
昔仲尼所删诗三百篇,初传卜商。
后之学者,以师道相高,故有齐、鲁四家之目。
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
天与其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
《十九首》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
盖东汉之文体。
又如「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傅毅、蔡邕所作。
以此而论,为汉明矣。
邺中集邺中七子,陈、王最高。
刘桢辞气,偏正得其中,不拘对属,偶或有之,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与《十九首》其流一也。
文章宗旨康乐公早岁能文,性颖神澈。
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诗,发皆造极。
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直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彼清景当中,天地秋色,诗之量也;庆一作卿。
云从风,舒卷万状,诗之变也。
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拟邺中〉八首,〈经庐陵王墓〉、〈临池上楼〉,识度高明,盖诗中之日月也,安可攀援哉!惠休所评「谢诗如芙蓉出水」,斯言颇近矣!故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
建安制作,其椎轮乎?用事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
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
取象曰比,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意。
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义类同者,尽入比兴,〈关雎〉即其义也。
如陶公以「孤雪」比「贫士」;鲍照以「直」比「朱丝」,以「清」比「玉壶」。
时久呼比为用事,呼用事为比。
如陆机〈齐讴行〉:「鄙哉牛山叹,未及至人情。
爽鸠茍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规谏之忠,是用事非比也。
如康乐公〈还旧园作〉:「偶与张、邴合,久欲归东山。
」此叙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
详味可知。
语似用事义非用事此二门始有之,而弱手不能知也。
如康乐公「彭、薛纔一作裁。
知耻,贡公未遗荣。
或可优贪竞,岂足称达生?」此申商榷三贤,虽许其退身,不免遗议。
盖康乐欲借此成我诗,非用事也。
如〈古诗〉:「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曹植〈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又〈古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上句言仙道不可偕,次句让一作诮。
求之无效。
下句略似指人,如魏武呼「杜康」为酒。
盖作者存其毛粉,不欲委曲伤乎天真,并非用事也。
取境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
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
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
此亦不然。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
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精之于释,则彻空王之奥。
但恐徒挥斧斤,而无其质,故伯牙所以叹息也。
畴昔国朝协律郎吴竞与越僧元监集秀句,二子天机素少,选又不精,多采浮浅之言,以诱蒙俗。
特入瞽夫偷语之便,何异借贼兵而资盗粮,无益于诗教矣。
跌宕格二品越俗其道如黄鹤临风,貌逸神王,杳不可羁。
郭景纯〈游僊诗〉:「左挹浮邱袂,右拍洪崖肩。
」鲍明远〈拟行路难〉:「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时一作日。
天子尊。
念兹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骇俗其道如楚有接舆,鲁有原壤。
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
郭景纯〈游仙诗〉:「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
」王梵志〈道情诗〉:「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贺知章〈放达诗〉:「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
」卢照邻〈劳作诗〉:「城狐尾独束,山鬼面参覃。
」淈没格一品淡俗此道如夏姬当垆,似荡而贞;采吴、楚之风,然俗而正。
古歌曰:「华阴山头百尺井,下有流泉彻骨冷。
可怜女子来照影,不照其余照斜领。
」调笑格一品戏俗《汉书》云:「匡鼎来,解人颐。
」盖说《诗》也。
此一品非雅作,足为谈笑之资矣。
李白〈上云乐〉:「女娲弄黄土,抟作愚下人。
散在六合间,蒙蒙若沙尘。
」对句不对句上句偶然孤发,其意未全,更资下句引之方了。
其对语一句便显,不假下句。
此少相敌,功夫稍殊。
请试论之:夫对者,如天尊、地卑,君臣、父子,盖天地自然之数。
若斤斧迹存,不合自然,则非作者之意。
又诗语二句相须,如鸟有翅,若惟擅工一句,虽奇且丽,何异于鸳鸯五色,只翼而飞者哉?三不同语意势不同可知矣。
此则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语最为钝贼。
如汉定律令,厥罪必书,不应为。
酇侯务在匡佐,不暇采诗。
致使弱手芜才,公行劫掠。
若评质以道,片言可折,此辈无处逃刑。
其次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
若欲一例平反,诗教何设?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
吾示赏俊,从其漏网。
偷语诗例如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日月光天德」,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诗〉:「日月光太清」。
上三字同,下二字义同。
偷意诗例如沉佺期〈酬苏味道诗〉:「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取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
」偷势诗例如王昌龄〈独游诗〉:「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
」取嵇康〈送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品藻古来诗集,多有不公,或虽公而不鉴。
今则不然。
与二三作者,县衡于众制之表,览而鉴之,庶无遗矣。
其华艳如百叶芙蓉,菡萏照水。
其体裁如龙行虎步,气逸情高。
脱若思来景遏,其势中断,亦有如寒松病枝,风摆半折。
辨体有一十九字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才性一作情性。
等字亦然,故各归功一字。
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诗体、篇目、风貌不妨。
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辐归焉。
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如《易》之有彖辞焉。
今但注于前卷中,后卷不复备举。
其比兴等六义,本乎情思,亦蕴乎十九字中,无复别出矣。
高、风韵切畅曰高。
逸、体格闲放曰逸。
贞、放词正直曰贞。
忠、临危不变曰忠。
节、持节不改曰节。
志、立志不改曰志。
气、风情耿耿曰气。
情、缘情不尽曰情。
思、气多含蓄曰思。
德、词温而正曰德。
诫、检束防闲曰诫。
闲、情性疏野曰闲。
达、心迹旷诞曰达。
悲、伤甚曰悲。
怨、词理凄切曰怨。
意、立言曰意。
力、体裁劲健曰力。
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
远。
非谓淼淼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