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词,虚词

合集下载

实词虚词语文知识点汇总

实词虚词语文知识点汇总

而:1、连词(并列、递进、承接就、转折但、修饰)2、代词3、通假字(尔、如)乃:1、副词(才、就)强调(却、竟然、反而):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只、仅)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就是)承接(于是,就)2、用作代词(你的或者你,乃翁)乃:是其:万能代词---人称、指示代词1、他的2、他3、你的、你4、我5、指示代词:那、这做副词: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1、祈使语气:可2、揣测:恐怕、或许、大概、可能3、反问语气:难道、怎么其字可做你我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且:(连词、副词)①并列关系②递进关系2、副词:①将、将要以:1、介词(拿、用、凭、依据、按照、用....身份等)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2、连词(差不多等于而,可以用于并列、承接、修饰、递进等,但不能用于转折)承接是一个动作结束,然后接着另外一个动作之:1、动词:去、往、到、,到......去2、代词:代人、物、事,3、指示代词:这4、助词:的5、宾语前置的标志:何罪之有?6、放在主语、宾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可以省去7、定语后置:爪牙之利于:1、介词:在、从、到;在.....方面,从......中由于向、对,对于被于字可翻译到、在、从也可翻译对、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为:1、动词:做、作为,充当,变成,变为2、认为,以为3、判断词:是4、介词:被动,被,为....所5、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6、替,给7、对,向被动句:于、见、为、被见....于、为....所倒装句: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①动词宾语前置: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莫②疑问句:如:何、谁、孰、恶、安、焉沛公何在?③“之”字宾语前置,加重语气④“是”字宾语前置,加重语气介词宾语前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项伯东向走3、定语后置:村中少年好事者马之千里者4、状语后置:虽才高于世急于星火比.....高/急定语修饰名词,状语一般是副词,修饰动词、副词或形容词(表示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读文章技巧:1、圈点勾画----------人名、地名、时间词、时间起始结尾、评论性词句2、主线阅读,划分层次--------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结果如何3、巧抓关键--------注意人物传记的开头纪年性的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人物晋升与降职神话: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305篇,又称《诗三百》,用途和音乐“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重章叠唱答题思路:①内容②手法③结构④语言特色屈原:浪漫主义诗人,创立了“楚辞”,“香草美人”《离骚》《九歌》《楚辞》:最早的浪漫主义诗集,是西汉的刘向编辑的记录屈原和宋玉等人品的作品,刘向不是作者,而是编辑。

【语文】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详解和18个虚词

【语文】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详解和18个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详解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语文实词虚词

语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一、120个实词1、爱: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

《柳毅》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同上)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第六册:(无)2、安: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大全一、实词1. 名词- 定义:表示人、事物、地点、抽象概念等的名称。

- 示例:- 表示人的名词:“学生”“老师”“父母”。

- 表示事物的名词:“书本”“桌子”“花朵”。

- 表示地点的名词:“学校”“公园”“北京”。

- 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思想”“友谊”“文化”。

2. 动词- 定义: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等。

- 示例:-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跑”“跳”“写”“读”。

-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想”“爱”“恨”“喜欢”。

- 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生长”“变成”“提高”。

3. 形容词- 定义: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 示例:- 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大”“小”“高”“矮”“好”“坏”。

- 表示状态的形容词:“高兴”“悲伤”“安静”“热闹”。

4. 数词- 定义:表示数目和次序。

- 示例:- 基数词:“一”“二”“三”“百”“千”“万”。

- 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

5. 量词- 定义: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 示例:- 物量词:“个”“只”“条”“张”“本”。

- 动量词:“次”“回”“趟”“遍”。

6. 代词- 定义: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的词。

- 示例:-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

- 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

-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

二、虚词1. 副词- 定义: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等。

- 示例:- 表示时间的副词:“已经”“刚刚”“马上”。

- 表示程度的副词:“很”“非常”“太”“极”。

- 表示范围的副词:“都”“全”“只”“仅仅”。

2. 介词- 定义: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 示例:- 表示时间的介词:“在”“于”“从”。

- 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到”“从”。

- 表示方向的介词:“向”“朝”“往”。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例及虚词18个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例及虚词18个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例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cháo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的两个基本词类,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文言文,而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它可以表示一种实在存在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一种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它有单数和复数形式,还可以加上量词进行计数。

名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示例:吾闻古之圣王,若舟中之司舵者。

2. 动词: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语,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则用来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身份等。

示例:乐而不荒,哀而不痛,怒而不恚。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或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修饰名词或作为谓语进行修饰。

示例:松柏之茂也,不断终夏。

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示例:执志固不欲人之异已,持义固不欲人之非己。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它主要用来标示语法意义或构成语言的框架。

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词语,它通常出现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起到连接或限制作用。

介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等。

示例:圣人舜为司空,无射国之士。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分句或句子。

连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连接因果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等。

语文知识一:实词与虚词

语文知识一:实词与虚词

4、由于没有完成作业,所以电视就不能看。
5、只要没有完成作业,电视就不能看。 6、即使完不成作业,今晚的电视也还得看。 7、虽然没有完成作业,但是今晚的电视还是应该 看。
助词的概念
助词四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 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 助词的分类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如:的、地、得等)、 动态助词(如:着、了、过等)、语气助 词(如:呢、吗、吧等)三类。
连词的概念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
连词的性质 连词有的表示并列、选择、递进等关 系,有的表示因果、条件、假设、转 折等关系。连词有时也与副词合起来 表示语句的关联。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连词和表示关联的副词,并指 出表示哪种关系。 1、请老师和学生都来。
2、请老师或学生都行。
3、不但请老师来,而且请校长也来。
的、地、得(结构助词)
助 (其他助词) 们、所、似的 词
语 气 词
(询问语气) 吗、呢
的、了(陈述语气)
着、了、过(动态助词)
附着在词、短 语的后面,表 示一定的附加 意义
注 意
(祈使或感 啊、吧、呀 叹语气)
(附着在词语、句子 的末尾,表示语气)
拟声词: 指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 例: 沙沙、哗哗、乒乒乓乓 哇哇、噔噔
物量词(数词+物量词+名词)
丈 尺 米 两 磅 吨 亩元 角
量 词
动量词(动词+数词+动量词)
次 回 趟 遍 下 阵 遭 笔 口
我、你、他、自己……
(人称代词) 起替 代作 用
代 词
谁、什么、哪、怎样…… (疑问代词)
这、那、每、各……
(指示代词)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在短 语和句子 中表示某种关系或附加意义。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考实词与虚词一、16个虚词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2024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表示客观事物、情感、动作、状态的词语。

根据它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1. 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对象的词语。

名词具有性、数、格等语法标示。

名词的基本特征是可以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或补语等成分,具有一定的修饰词。

名词常见的变化形式有单复数、所有格等。

2. 动词:动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等的词语。

动词是一类最富有变化的实词,具备词语的时态和语态变化。

动词在句子中通常担任谓语,表示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名词和代词的词语,力求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性质、特征、状态或程度。

形容词的基本特征是可以做定语或表语等修饰成分,可以和名词或代词构成词组。

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原因等语义。

副词通常修饰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程度或频率。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或仅有轻微语义的功能词语,它们与语法结构有关,常常用作连接词或标志词。

虚词在句子中担任连接词、助动词、助词、标点符号等功能。

1. 连接词:连接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连接句子、词组和单词,起到衔接语言成分的作用。

连接词可以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接词、转折连接词、因果连接词、让步连接词等。

2. 助动词:助动词是用来帮助或限制主要动词的虚词。

助动词有“有、是、在、要、能、会、应该、必须”等。

助动词的功能通常是表示时态、语气、情态和否定等。

3. 助词:助词是一种虚词,用来标示实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词义关系。

助词主要包括主语助词、宾语助词、状语助词、定语助词和补语助词等。

4. 介词:介词是一种虚词,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目的等关系,介词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前,构成介词短语。

5. 代词:代词是一种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可以代替人或事物。

九年级语文《实词和虚词》课件

九年级语文《实词和虚词》课件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 伦。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 匠心。
❖ 连接词或短语:同 跟 或 以及
❖ 连接句子:不但……而且 既……又 如果……那么 因此 或者
连词运用特点:其前后内容可互换位置。这 一点是介词所不能的。(例:1,他不和她上北 京。2,他和她都上北京。1句中的”和”为介词, 前后词不能互换位置;2句中的”和”为连词, 他和她换位不影响大意。)连接句子时多成对出 现。
❖ 6.代词 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 例如: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 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 一回事!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理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人称代词:你 我 他 自己 别人 大家 疑问代词:谁 什么 多少 哪 指示代词:这 那 这些 那里 这阵子 小练习:用横线标出下列语段中的代词。 忽然间,他举起了翅膀:这翅膀拍起来比以前有力 得多,马上就把他托起来飞走了。他不知不觉地已经飞 进了一座大花园。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 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 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三只美丽的白天鹅 从树阴里一直游到他面前来。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 羽毛发出嗖嗖的响声。小鸭认出了这些美丽的动物,于 是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
❖ 小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副词.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 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 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 2.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 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 象等。 例如: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 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最实用七年级语文语法词性实词虚词部编本

最实用七年级语文语法词性实词虚词部编本

七年级语法:词性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实词:〔-〕名词人事名词:鲁迅、太阳、山;时间名词:春天、明年;处所名词:北京、学校;方位名词:上、下;抽象名词:品德、质量;判断技巧:1、能受数量词修饰;2、不受副词“不〞修饰。

〔二〕动词一般动词:走、看;存现动词:有、死亡、消灭;情态动词:爱、恨、怕、想念;判断动词:是;能愿动词:能、能够、愿、肯、敢;趋向动词:进、出、上来、去、上去;动词比拟复杂,有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了〞等里面“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确〞、“实在〞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这样做〔是〕好〞。

2.动词“有〞“有〞只当动词用,不能当副词用。

例如:请问,这里有卖钢笔吗?〔错〕请问,这里有钢笔卖吗?〔对〕3.助动词助动词是指动词中能放在“不X不〞〔不敢不〕格式里词。

助动词可以作谓语,如“这样做可以不可以〞、“完全可以〞。

但它们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者主观意愿与表示可能性、必要性等。

例如“我们一定[要]坚持原那么〞、“春天到了,天气[应该] 暖与了〞。

4.趋向动词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如“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

还经常用在别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

作趋向补语,如“拿<出> 一本书〞、“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

〔三〕形容词表形状、颜色:长、短、红、绿、笔直;表性质:好、坏、美丽、大方、软、平常;表状态:快、慢、生动;判断技巧:1、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2、一般可以受副词“很〞修饰,〔特殊情况:“雪白〞除外〕〔四〕数词表示数目多少叫基数词。

语文基础知识-----实词 虚词

语文基础知识-----实词 虚词
人称代词:你、我、他她(们)、别人、人家 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和事物 疑问代词: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问 (反问、设问)
虚词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 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表示程度:
很、最、极、挺、太、非常、十分、 更加、 几 乎、过于、稍微、越、分外、极其等
表示范围:
都、 总、总共、共、统统、只、仅仅、一齐、 单、就……
难道、究竟、偏偏、大约、何尝、竟然、不妨、 只好、难怪、明明
介词
介词起标记作用 表示时间处所方向:
从、 自从、到、往、在、由、至、趁 表示原因目的: 因、因为、由于、为了
表示方式、方法、依据、工具、比较: 按、按照、依照、靠、本着、用、通 过、根据、比 表示实施、受事:
被、给、让、叫、归、把、管
其他助词: 给、连、们
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 叽里咕噜、叮拎咚隆
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 啊、哎呀、咦、哎、喔 、呸
THE END
语气词
语气词常用在句末表示种种语气:
表示陈述语气:的、了、吧、着、也罢、也好 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啊 表示祈使语气:吧、了、啊
表示感叹语气: 啊
表示时间、频率: 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 刚、正、在、将要、立刻、马上、 顿时、渐渐、早晚、从来、终于、 屡次、还、再、常常、仍然、赶紧 等等
表示处所: 处处、到处、四处、随处
表示肯定、否定:
必须、准、的确、不、没有、未、别、莫、勿、 是否、不必、不曾 表示情态、方式: 大肆、肆意、特意、猛然、亲自、忽然、公然、 连忙、赶紧、悄悄、大力、独自、阔步、稳步 表示语气:
表意愿:肯、敢、要、愿 注:不能用在名次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加 着、了、过

06-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

06-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第一部分:120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一、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

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

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山东春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

山东春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

山东春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山东春考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实词:
1. 爱:喜爱、爱护
2. 安:安全、安稳
3. 被:被子、被动
4. 倍:加倍、倍数
5. 本:本来、原本
6. 鄙:卑鄙、粗俗
7. 兵:士兵、兵器
8. 病:疾病、生病
9. 察:观察、考察
10. 朝:早晨、朝廷
虚词:
1. 而:表示转折、并列、承接等关系
2. 之:的、助词
3. 以:用、凭借、因为
4. 于:在、对于
5. 者:……的人、……的事物
6. 所:……的地方、……的人
7. 乃:于是、就
8. 则:那么、就
9. 且:并且、而且
10. 为:做、作为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具体的归纳可能因教材版本和考试要求而有所不同。

语文实词虚词

语文实词虚词

语文实词虚词180个文言实词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考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考点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第一部分:120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单于壮其节,朝夕谴人问候武,而收系胜。

(《武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反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情表》)•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用法: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因而”•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廉蔺列传》)8.用法: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翻译为“以”,“以此”•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③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复音虚词【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二、“以”的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王岂以一璧之故欺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③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荆轲刺王》)2.表示处置。

译为:把•①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论》•②农人告予以春及《归去来兮辞》•③若舍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师》•④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⑤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3.表示工具。

译为:用,用来,拿•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昭王闻之,使人遗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④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⑤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师》4.表示凭借的手段。

译为:凭,凭借,靠,根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5.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荆轲刺王》6、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登泰山记》鼐•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传》(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而且”“还”“并且” 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③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来”“用来” 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论》•④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⑤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来”“而”或“不译”。

•①王必悦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师》•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致”“因而”。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情表》•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②焉用亡以陪邻?《烛之武退师》•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④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传》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春夜宴桃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

副词•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2.通“已”,停止。

•无以,则王乎?复音虚词【以为】(1)动词,认为。

•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可宜行。

⑵介词,把……当做,作为。

把……制成。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象郡。

•③將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④铸以为金人十二。

三、“之”的用法(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武传》•②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触龙说太后》•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鸿门宴》2、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二人称代词“你•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微太子言,臣愿得竭之。

《荆轲刺王》•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传》3.指示代词,这,这些,这样,那样•①阙以利晋,唯君图之•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

1.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定语+之+中心语。

•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衡传》•②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③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论》2、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中心语+之+定语+者中心语+之+定语•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主语+之+谓语•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行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

•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4.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师》•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5.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三)动词,往,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四、“乃”的用法(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这才”“再”等•①于是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传》•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今君乃亡走燕,燕畏,其势不敢留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晋。

《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荆轲刺王》5、表递进,翻译为“而、又”,“乃至、甚至”•①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解牛》•②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复音虚词【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歂臾》五、“其”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做“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传》•⑤屠大窘,恐前后受其害。

《狼》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③呜呼!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致斯乎?《祭十二郎文》3。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衡传》•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种”“这样”。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师》•②武帝嘉其义,……。

《武传》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③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武传》(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可要”“一定”。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下》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怎么样”“难道”“怎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