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共50页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6c12a3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b.png)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目前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大量的剩余劳动 力需要安排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 题。同时中国的农业建设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和素质较高的农民 而中国的现实情况与之很不适应。据统计全国每万名农业人口 只有6名农业技术员每666.67㎡耕地不到两名平均每个乡0.6名。 目前中国农村文盲占1/4具有初高中文化的仅有15。农业从业人 员素质偏低。中国占人口23%的文盲半文盲有92%在农村很难想 象农业现代化能建立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之上。农民文化素质低 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是不能充分利用 现有科技成果二是没有创新精神妨碍进一步吸纳新科技三是急 功近利目光短浅对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掠夺性破坏性 的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缺乏现代经营意识不利于农业 的产业化发展。
中国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党执政的一项重要 任务而明确提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改 革,对农村土地实行公有制,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下, 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随着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开 始进入“以苏联为戒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 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强调农业机械化建设和水利设 施建设,当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以这两方面建设为重点,全国掀起了一 股脱离国情和农业生产规律的,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热潮。上世纪六 十年代初,在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挫折之后,我党对农业现代 化提出要实行“四化” ,即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但是,由于农 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党的政治路线上的“左”的错误搅和在一起,使我国农村 所有制关系带上了超越阶段的倾向,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结果事 与愿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仅没有加快,反而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缓慢。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7694bb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9.png)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近代中国农业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也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象征之一。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农村地区长期进行,农业作为经济和社会的基础对于这次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的农业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外国商品的进口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中国农产品流通面临了严重的问题。
此外,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贪污也使得农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对农业的改革。
国民政府成立后,五四运动对于农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国民政府在1927年发布了《关于治理农业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利益的决议》,这个决议包括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等。
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首先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促使农业社会化。
1950年代,中央市场价格改革试点成功,奠定了农产品市场化的基础。
1960年代,中国农村普及了高产高效多作物经济的丰产高峰,取得了大丰收。
1970年代初期,全国农民合作化成功完成,标志着中国农业的集体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阶段的到来。
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中国农民逐渐摆脱了贫困和困难,政府推出了“两个基本”的方针,即建立基本农田和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
此外,中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全国性推广了精细化农业、现代化种植和动物养殖技术和旱作稻,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和农业经济水平。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电商行业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新的渠道。
新技术的应用也让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政府也加大了对于农村和农业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127c6b7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0.png)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近代农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从而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影响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农业所需的机械设备、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
例如,发明了蒸汽机和拖拉机等机械设备,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同时,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使得农业得以从化学肥料和农药中受益。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农业革命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农业革命是指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农民开始采用新的农业方法和技术的一系列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旋转耕作、肥料使用、饲养改进等。
旋转耕作的引入使得农民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肥料的使用则使得土壤肥沃度得以改善,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饲养改进则使得牲畜能够提供更多的动力和肉食,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从20世纪中叶开始,农业遗传学的发展使得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成为可能。
通过选择性育种和基因改造等技术手段,农作物的抗病性、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现代农业也逐渐引入了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等,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的产业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农业产业化政策。
农业产业化通过整合农业资源、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等手段,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例如,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兴起,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的集中化。
近代农业发展历史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带来了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我国农业30年发展历程]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30年发展历程]中国农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72fc9f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d.png)
[我国农业 30 年发展历程]中国农业发展历程2009 年,我们经受住了延伸全世界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金融风波的考验,公民经济仍旧保持安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列车之因此能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安稳行驶,与坚固的农业基础是分不开的。
农业对公民经济的支撑素来没有像今日这样牢固,亿万农民的心情素来没有像今日这样愉快,乡村社会发展素来没有像今日这样和睦。
我国农业乡村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期间农业政策的深刻改革,不停激发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久欠缺到供求总量大概均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市场目不暇接,此刻,老百姓亲身感觉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从农业部传来喜报:今年粮食总产有望超出 1998 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初次连续五年增产。
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变。
30 年前,城里人的食品还得凭票供应,很多生产粮食的人吃不饱肚子。
是小岗村农民的 18 个指印,启迪更多地域的农民进行“包产到户”的探究。
“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一亩地能多打几十斤呢 ! ”山西省寿阳县佰僧庄村农民李正华历历在目。
农民焕发了活力,土地焕发了青春。
数据显示, 1978 年~ 1984 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均匀每年保持了 7.7%的增添速度,此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中央支持了农民的开创精神。
从1982~ 1986 年,中央连续发出5个对于乡村发展的一号文件,确定了乡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和发展了乡村生产力。
包产到户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大锅饭”,使得农业发展超出了长久欠缺阶段。
历史的车轮驶入 21 世纪,中国经济连续快速增添势头不减,但是农业发展却堕入困境。
粮食栽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连续走低,农民增收迟缓。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兼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拟订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目标。
党中央连续下发指导农业和乡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拥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 全面撤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结束了2600 多年农民种地纳税的历史,逐渐成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固的反哺农业的投入体制;――开直补农民种粮之先河,逐渐推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买补助等制度:―― 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钱,农业市场化改革迈出重点步伐。
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历程PPT精选文档
![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历程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aa7faf631b765ce04081440.png)
2.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的内容 孙中山所主张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民生主义的 纲领之一。 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 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所拟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 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 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 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 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16
3.土地革命(1927-1937年)
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 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 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 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 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 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 制”。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 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 们积极参军参战,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
21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通过 了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 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 路线及其基本点。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了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 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 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22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国农业30年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30年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2beb53a6edb6f1aff001fb1.png)
我国农业30年发展历程作者:来源:《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10年第03期2009年,我们经受住了蔓延全球的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金融风波的考验,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列车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平稳行驶,与坚实的农业基础是分不开的。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稳固,亿万农民的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农村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和谐。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农业政策的深刻变革,不断激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米袋子满,菜篮子丰,农产品市场琳琅满目,如今,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从农业部传来喜讯:今年粮食总产有望超过199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五年增产。
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变。
30年前,城里人的食品还得凭票供应,许多生产粮食的人吃不饱肚子。
是小岗村农民的18个指印,启发更多地区的农民进行“包产到户”的探索。
“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一亩地能多打几十斤呢!”山西省寿阳县佰僧庄村农民李正华记忆犹新。
农民焕发了活力,土地焕发了青春。
数据显示,1978年~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央支持了农民的首创精神。
从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5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确立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包产到户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大锅饭”,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减,然而农业发展却陷入窘境。
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持续走低,农民增收缓慢。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
党中央连续下发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纳税的历史,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定的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开直补农民种粮之先河,逐步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农业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中国近现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中国近现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fb80603ba0d4a7303763a4e.p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ENLIGHTEN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 徐晓鹏
作者机构: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出版物刊名: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农业现代化;小农模式;现代农业技术;工业化
摘要: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且自始至终是小农模式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
无论从思想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互促互进的思想都只是停留在理念层次上,实际并未得到有效地运用,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在此基础上,指出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改变农民的附属地位,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体。
中国近现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中国近现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de0721102020740be1e9bd7.png)
和谐社会 ,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具有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1 相对于社会发展 的滞后性
传统社会是指进入近代社会 以前 的一段历史
时期 , 一般指明清 时期u ] 。从第 一次鸦 片战争到
1 0
河 南工业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第 1 0卷
向现代农业 的转变 , 成为 我 国政府 的奋 斗 目标 。
互 相促 进则 是我 国农业 发展 的必 备 条件 , 该 思 想
中 国在 现代 化 的发 展道 路上 也经 历 了一 系列 的挫
收稿 日期 : 2 0 1 4—1 0—1 4
考虑政治力量在其中发挥 的推动作用。
2 政 治力量 的推 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 在 国内外政治环境 的影 响之
下, 我 国政 府在 对 自身 实 际状 况 进 行 考 虑 的基 础
我 国政府始终 都在强调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
并 致力 于农 业 现代 化 建设 , 希望 通 过农 业 现 代 化 建 设最 终 实现 四个 现代 化 的发展 目标 。因为农 业
折, 其 中, 最为严重的破坏来 自于反理性、 反现代
化 的“ 文化大革命 ” 运动。改革开放 以后 , 我国走 上 了“ 四个现代化” 的发展道路, 并最终融人了全 球化的发展浪潮。然而 , 明朝 以后 , 在农业现代化 方面, 我国农业资本几乎没有明显的改进 , 同这些 资本形式相联结的技术绝大多数也是停滞 的, 只
第l 0卷 第 4期
2 0 1 4年 1 2月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b7eef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c.png)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化、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之一。
新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农业社会主义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一阶段,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卖给农民并实现家庭承包经营。
此外,还实施了农业和农村的社会化体制改革,解放农民和土地革命成果的实现,建立了农业合作社。
接着进入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一阶段,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的规划,加强了对农业的引导和调整。
实施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
同时,国家实行农业品种改良和新农村建设,通过大力引进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作物,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成为社会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中,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开放了农村市场,鼓励土地流转。
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接着又实施了家庭承包到“三权”分置政策、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此外,还实施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为农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之,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贯穿了整个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中国政府不断地通过制定政策和计划,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收入获得极大的提高。
今天,中国的农业正在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地向着现代化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4f0b0e5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65.png)
•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拓展农民收入来源
• 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促进农民素质提高
•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 提高农民教育水平
• 培养新型农民
03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
•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
改革开放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与发展
农业市场化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 农业价格体制改革
• 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业科技进步
• 农业科技研究与创新
•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种植业结构调整
• 林业、畜牧业、渔业发展
• 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 发展循环农业
• 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
提高农民素质与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 发展家庭农场
• 提高农民教育水平
• 发展农民合作社
• 培养新型农民
•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06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 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
普及农业信息化应用
• 发展农业物联网
• 加强农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 提高农业生产与管理水平
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 加强农业信息化政策与法规建设
• 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19017931783e0912a2162a78.png)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作者:长子中来源:《北方经济》2012年第01期一、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中国传统农业阶段,持续了近3千年,直到20世纪初期,由于工业制成品及其技术设施开始大量向农业输入,中国的农业开始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时期。
尤其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由于国际资本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渗透,再加上铁路迅速修建,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但是就具体而言,当时农业整体生产工具的落后,经营方式落后,加上技术、种子、肥料、水利基本建设等基本要素低劣;各地江河水患频发,旱、涝、蝗灾害每年不断;农业生产主要靠的是人力(肩挑手抬)和少量的畜力,全国90%的耕地不能灌溉,盐碱、涝洼地和荒坡成片。
农民完全是“靠天吃饭”;农业产量极低,亩产一般只有二、三百斤。
农民吃糠咽菜和逃荒要饭、卖儿鬻女的现象相当普遍。
因此,如何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大量增加粮食和农产品产量、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就成为当时中国农业发展、并向现代农业进军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早在30年代,当时著名的农学家钱天鹤提出了“农业与教育、科研、工业、商业、金融、贸易一体化发展的思想”,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未能有较大的发展。
此后,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袖思考的重大问题。
1944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人谢伟思谈话时指出:“中国农民的问题对于中国的前途来说是一个基本问题,不解决农业问题,中国的工业化就不能成功。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又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此后,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逐步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
”紧接着,在6月30日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又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3f851f57cfc789eb162dc806.png)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1、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1亿左右无地少地的贫雇农从地主富农手中没收、分配了3亿亩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7亿多亩上地,免去了每年约3.5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制度。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1955年以前,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组。
到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1.4万个,入社农户数的比重仅2%。
到1955年,在生产上已统一经营并参加秋收分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63.4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仅14.2%。
但是,1955年8月以后在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所谓“右”倾思想的政治氛围下,从中央到地方滋长了“左”的情绪,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
到1956年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87.8%。
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主义。
现代农业发展历程
![现代农业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f0613c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1.png)
现代农业发展历程
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候,农业
开始从传统的人力驱动型向机械化的模式过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1. 农业机械化的兴起:20世纪初,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
农民能够更高效地管理土地和农作物。
农业机械的使用包括耕种、收获、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规模。
2. 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应用:20世纪中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
广泛使用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化肥的施用可以提供农作物所需的养分,增加产量。
然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3. 基因改良和转基因技术的引入:20世纪末,基因改良和转
基因技术的突破使得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得以进一步提高。
通过引入耐旱、抗病虫害和抗草食性等基因,传统农作物得以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和气候条件,提高了食物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风险。
4. 可持续农业的兴起:现代农业进入21世纪后,可持续农业
逐渐受到重视。
可持续农业强调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环境友好的种植和养殖方式以及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兴模式,可持续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
展。
总体来说,现代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机械化农业、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应用,再到基因改良和可持续农业的兴起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带来了环境和社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fe244b4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e.png)
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时以来都遭到社会注重。
李嘉图曾经说过〝休息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两者的结合培育了最后的财富,推进了社会的开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农业的积聚又为工业提供了第一桶金1,抚育了工业的开展。
工业开展起来后,工业才为农业的开展的提供各种农业资料,如工具、化肥,反哺了农业开展和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彼此转化的进程,各国状况不一样。
中国从建国以来确立重工业开展战略,到2003年才基本完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花了半个多世纪,乡村基本上就是中国其他经济革新本钱的转嫁范围,自然就引发了〝三农〞效果,至今依然没有失掉处置。
本章就历史上中国农业开展、政策变化的进程,以及至今依然影响着中国的〝三农〞效果的由来及其处置方式作一复杂的引见和解说,一、中国传统农业的复杂回忆依据迷信研讨,大少数人都以为人类最后发源于非洲,然后向外分散,构成了当今全球的人类散布。
在此分散进程中,最后遭到天文环境的影响,在几大河流的冲积平原上构成了四大文明古国,以农业为中心开展起来,但随后的开展进程,这些文明古国逐渐构成了一个相对动摇的社会等级结构,由此招致该社会的经济开展很难越出超动摇的社会结构之外,出现了长时间的社会开展内卷化趋向,无法依托自身的优势过渡到工业社会,反而在自身开展进程中走向衰落或消亡。
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同的研讨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以中国和西方对比而言,比拟典型的有如下六种观念:韦伯的宗教决议论2、布罗代尔的技术决议论3、彭慕兰的资源决议论4、沃勒斯坦的国际剥削论5、麦戈伊的文明决议论6、诺斯的制度决议论7。
如此扑朔迷离的解答,至今依然没有失掉令人分歧认同的答案。
对此,我们就从中国农业开展进程入手,看看中国农业为什么在开展到高峰之后,没有转入工业的开展。
1.农业的发生开展进程中国农业的开展最后可以追述到女巫时代,随着家内休息的女巫在一个偶然的时机中发现农业后,人类逐渐脱离了以狩猎为主的游离生活,过渡到母系氏族,在水草丰厚的地域定居上去,末尾了动摇的农耕生活,农业发生〔伏羲〕,到神农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