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合集下载

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实践

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实践

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实践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生态危机不断加剧。

这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是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经济发展迅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频繁,这导致了许多地区的一些稀有资源已经被完全开采殆尽。

环境污染是生态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工业污染、化学物质排放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使得影响到全球的自然系统无法正常运转。

二、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态危机的认识日益加深,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人类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平衡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

只有通过平衡各方面的发展,才能够实现人类和环境的长期和互惠共生。

三、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1、开展环境教育。

通过大众媒体、活动、教育等方式普及环保理念,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2、推行新能源。

新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除了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我们普遍认知的能源外,还有一些发展前景很大的新型能源,如氢能、核能等。

这些新型能源的推广应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大方向。

3、加强污染防治。

加强环保工作,尤其是建立一项完整的污染预防、治理和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严格监督管理,增强执法力度,制定更加严苛的环保法律和法规。

4、改善生产方式。

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同时,降低物质和能源的使用强度,推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5、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生态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危机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危机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危机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旨在探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我们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危机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环境和非生物要素组成的复杂网络,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然而,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干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2.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扩张等人类活动使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水源被污染、生物栖息地被破坏。

这些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剧了生态危机的程度。

3. 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自然辩证法提出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这与当今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一致。

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4. 促进绿色发展为了减轻生态危机的压力,我们应推动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

只有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构建生态保护体系通过构建全面、均衡的生态保护体系,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

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

企业应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社会组织和个人应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6. 加强国际合作生态危机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来应对。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

国际组织可以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推动各国进行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和环保项目的开展。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分析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分析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一)人口的急剧增长“二战”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科学家推断世界人口大约将于21世纪中期超过90亿,于21世纪末超过100亿。

人口无限增长,地球将超载。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需求增大。

人类为了生存向自然过度索取,造成环境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二)科技的负面效应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人类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正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盲目征服自然,而忽视了科技的负面效应,使其负面效应扩大化,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三)现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消费主义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此种方式激起的人类欲望显然超越了地球的承受限度,这将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

同时,消费主义带动的无限消费欲望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垃圾过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转化限度。

实际上,正是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成了现代环境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资源枯竭和废弃物剩。

消费主义所采用的生活方式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四)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人为自然之主的价值观念。

这是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主体性不断增强。

这促使人类向着“主宰者”的中心地位逼近。

人类视自然界及其中生物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人类对自然不顾后果地掠夺、征服,自然伤痕累累。

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一味索取而没有给予必要的补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二、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根据上述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应提出相关的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有四点:○1适度控制人口的增长;○2对科学技术进行正面引导;○3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4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

论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对策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便遭遇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不仅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日常生活秩序,更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

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如何破解生态危机?这是我们人类必须认真探究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生态危机的根源 1、认识论根源生态危机的发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人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错误认识造成的。

近代工业革命,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初祸首,而近代工业革命是建立在近代主客二分认识论基础之上的。

近代主客二分认识论把人和自然决然分裂、对立开来,认为人是主体,是自然的中心,而自然则是客体,可以由人这个主体对其任意改造、宰割。

这种主客二分认识论仅仅把人当作目的价值,过分抬高人的地位,强调人类中心,过分贬低自然,把自然当作物,片面强调自然对人的满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了歧途,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而且随着近代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类主体性的过于张扬,结果导致了自然被肢解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2、人性根源人是自在存在物与自为存在物的统一体。

人的自在存在体现为人的生物性存在、肉体性存在,而人的自为存在则体现为人的精神性存在。

人的自在性存在体现为一种实存性和有限性,而人的自为性存在则体现为一种精神性和无限性。

正是由于人是一种自为性存在使其本身具有的精神性和无限性特质,使人对自身的需求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之中,处于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状态。

人的这种对自身需求无法满足的状态体现在物质上则表现为人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财富。

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用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无限性必然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开掘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3、发展观根源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就等于经济增长,发展就等于物质财富充裕,并且认为发展是天然合理的,是没有限度的,“能够做的”就是“应当做的”。

于是,人类就按照自己的欲望去对自然进行控制和改造,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

而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创造大多都是建立在耗费大量能源基础之上的,伴生严重的生态危机成为一种必然。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x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x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一、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一)人口的急剧增长二战”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急剧上升,科学家推断世界人口大约将于21世纪中期超过90亿,于21世纪末超过100亿。

人口无限增长,地球将超载。

人口的增长将导致需求增大。

人类为了生存向自然过度索取,造成环境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空间缩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二)科技的负面效应20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人类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自身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正是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盲目征服自然,而忽视了科技的负面效应,使其负面效应扩大化,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衡,最终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

(三)现代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消费主义支持大量生产一一大量消费一一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此种方式激起的人类欲望显然超越了地球的承受限度,这将破坏环境,造成生态危机。

同时,消费主义带动的无限消费欲望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垃圾过剩,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转化限度。

实际上,正是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成了现代环境问题的两个重要方面一一资源枯竭和废弃物剩。

消费主义所采用的生活方式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

(四)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人为自然之主的价值观念。

这是生态危机在认识上的总根源。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主体性不断增强。

这促使人类向着主宰者”的中心地位逼近。

人类视自然界及其中生物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人类对自然不顾后果地掠夺、征服,自然伤痕累累。

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人类对自然一味索取而没有给予必要的补偿,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二、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根据上述生态危机产生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应提出相关的生态危机应对策略,有四点:①适度控制人口的增长;辺对科学技术进行正面引导;③选择有益环境的生活方式;G4转变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我国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我国生态问题的成因及危害环境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严峻挑战。

目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了我国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了解我国目前有哪些生态问题,它的成因以及危害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集中精力去解决最急迫的问题,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空气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动物资源等方面,具体体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减小,水质污染,水资源缺乏,动物物种锐减,天然森林资源锐减,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湿地面积减少.放眼当前的世界,当前的中国,早已是满目疮痍,生态环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想只能问曾经和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是我们该醒醒的时候了,想想我们的草地、森林、空气、水,曾经的绿地变成荒漠,曾经的清澈变成浑浊,曾经广袤无垠变成大窟窿.它们为什么变成样了。

从政治方面来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不完善和资源价格政策的不合理性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关键因素。

生态环境立法不配套,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不清,相互配合不够协调,环境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少,技术手段差,执法不严,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低价或者无价的政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资源无价政策诱使人们单纯的追求经济产值和经济增长速度,不顾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从经济方面来看,人口的持续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是生态环境破坏重要因素.资源的需求量不断的增长,人们只有不断地向自然索取,但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我国技术水平不发达,是我们一直以粗放的经济方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目的,结果资源不仅大量浪费,而且给空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带来不可恢复的伤害,再加上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资金和认识不足,使问题逐日累积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生态危机成因及应对措施

生态危机成因及应对措施

生态危机成因及应对措施生态危机成因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视角雷雷(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1)摘要:生态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控制自然”观念、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

因此,作为我国来说,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建立起健康正确生态观,摒除异化消费,并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键字: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成因、应对措施一、生态危机的定义及成因 1、生态危机的定义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

生态危机一旦形成,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恢复。

因此,当他还处在潜伏状态时就应该提醒人们警觉起来。

12、生态危机的成因“生态马克思主义”(The Ecological Marxism)的危机理论不同于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把生态危机归于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观点,更多的是从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层面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深刻的分析。

2综合“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念,可以得出生态危机主要产生于以下原因:(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莱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

威廉・莱斯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是《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极限》莱斯主要从技术理性批判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两个维度探讨生态危机产生根源。

从技术 12http://baike.//view/771875.htm最后访问时间,2021年12月15日常艳:《生态危机的根源及解决路径》载《哲学百家》2021年第3期理性批判角度看,莱斯强调正是“控制自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非理性应用,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3莱斯通过考察“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演变,认为生态危机根源在于错误的自然观和技术观,而“控制自然”观念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根源。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化 的 能力 , 自然 界 已 不 堪 忍 受 人 类 的 掠 夺 和 破 坏
的 7 亿 h 减少到 3 6 m 8亿 h 吸 收 二 氧 化 碳 的 m,
能 力减 少 了一半 l 。联 合 国粮 农 组 织 2 1 _ 3 ] 0 1年 l 1 月 3 0日发 表报 告说 1 9 9 0年 到 2 0 0 5年期 间 , 界 世
的 生存 和命 运 。因此 , 要摆 脱生 态 危机 的 困扰 , 避
免 自然 界对 人 类 更 大 的 报 复 , 须 探 究 生 态 危 机 必
产 生 的根 源 , 而 寻找 应对 生态 危机 的策略 。 从
1 生 态 危 机 的 界 定 及 主 要 表 现
随着科 学 技术 的迅 猛 发 展 , 类 认 识 和 改造 人 自然 的能 力 不 断增 强 。 由此 , 高 扬 人 的 主 体性 在 的 同时 , 们 也逐 渐藐 视 大 自然 , 自然 看作 是 可 人 把 以任人 宰割 和役 使 的对 象 。然 而 , 当人 类 对 自然 界 的强 大 干预 超过 了 自然 界 的 自我 修复 和 自我转
关键 词 : 态 危 机 ; 现 ; 生原 因 ; 策 措 施 生 表 产 对
中 图 分 类 号 : 7 X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2 6 ( 0 2 0 — 1 20 1 0 — 7 7 2 1 ) 60 4 — 3
2 O世纪 以来 生 态危 机一 直 困扰 着 人 类 , 它像 高悬在 头 上 的达 摩 克 利斯 之 剑 , 胁 到 整 个人 类 威
和 发 展 的 现 象 。 人 与 自然 共 处 一 个 生 态 系 统 , 人
类 早期 人 口数量 的增 长是 缓 慢 的 ,二 战” “ 以来 , 全

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路径

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路径

循环经济
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 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污染。
生态农业
采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可持 续农业方式,保护土壤、水源和
生物多样性。
改变消费观念与行为
绿色消费
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低碳、可再生的产品,鼓 励使用可持续材料和制品。
节约资源
倡导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减少不必要的能源 消耗。
共享经济
04
未来展望与行动倡议
未来生态危机趋势预测
气候变化加剧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将进一步加剧, 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热浪、干旱、洪水和飓风 等。
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预计 未来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对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和功能造成影响。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弹性,包括森林、湿地、水域
、草原等各类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抵御能力。
03
转型能源和产业结构
加快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
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发展,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倡导各界共同参与生态危机应对
自然资源过度消耗
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导致资源枯竭 和环境破坏。
可再生资源超限利用
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可再生资源在人类过度利用下,超过其再生能 力,导致资源匮乏。
资源战争和环境冲突
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可能导致国家间资源争夺和环境冲突,威胁全球 和平与发展。
02
生态危机的根源
工业化进程
大规模资源开采
工业化进程中,对自然资源( 如矿产、森林等)的大规模开 采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途径

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途径

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途径摘要: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大自然的统治和掠夺到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西方国家普遍现代化的背景下显现出新的更加复杂的形势,生态危机也日益突显。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各方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严重挑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因而,试图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危机;中国生态问题;根源;解决途径生态社会主义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新学派。

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这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和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实质,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视角下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他们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同追求生态利益的最大化,二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相容的。

正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资本不断扩张的内驱力,驱动着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市场的需求。

这样就造成了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导致了人的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引起了生态危机。

“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既造成了人的异化,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最终造成了生态危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主要的社会矛盾。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2.中国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3.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4.解决的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哪些?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生态危机与应对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生态危机与应对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生态危机与应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引起了涉及全球范围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

生态系统生态危机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问题之一,它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环境方面,还牵动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存在危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一、生态系统的危机问题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存续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其营养素与材料的循环、能量的流动与物种间关系的调节对环境的质量十分重要。

生态系统的生态危机是指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等方面发生变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使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生态价值,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

1.水资源危机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也是各种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农业需求的上升,水资源短缺成为全球普遍问题。

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和污染,导致水质恶化,水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最终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物多样性危机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但是随着不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生境破坏、物种灭绝现象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气候变化危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和广泛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水文循环、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导致物种分布、生长、繁殖等方面发生变化,更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气候变化也加剧了干旱、洪水、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应对之策1.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环境保护是生态系统中的必要环节,各国应加强环保法规和监管措施,鼓励环保科技和环保意识,减少污染和浪费,恢复和提高环境质量。

2.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各国应动员社会资源,推广绿色技术,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协调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是什么

中国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是什么

中国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是什么自然环境是中国珍贵的财富之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形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能源需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利用等方面。

这些问题是严峻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分析中国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是什么,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想法。

一、自然环境破坏的原因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把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用于生产和建设,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物种消失、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

以下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1.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化进程迅速,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加速了社会进步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商用建筑的建设、排放尾气、水和大量的垃圾、城市公园的明显缺乏,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实际效果还有待考证。

2. 用地和水资源的消耗中国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有时过度使用这些资源。

水资源的消耗过度也一直是中国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农业、能源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了水资源的消耗量超出了可再生水资源的补给能力。

3. 散户化耕作、乱伐滥砍、草管放牧中国大力发展农业,以满足国内民生的需要。

但是,目前中国农业还存在种种不合理因素。

例如散户化耕作、乱伐滥砍、草管放牧、化肥过度施用等行为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

二、中国生态危机的表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和国际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些生态问题不仅会影响中国自身的环境,也会影响到全球的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

1. 水污染中国水污染严重影响国内大量的饮用水和生物类群。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许多地区的水污染已经超乎想象。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生态危机的成因及其解决方法

人类进入 20 世纪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显示了科学技术强大的社会功能,它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极大进步,明显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它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

然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意味着幸福、享乐和希望,它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对外在自然的严重破坏,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出现。

那么何谓生态危机?关于生态危机的本质,学术界有过争论,主要是由于学科研究对象的不一致而有不同的界定。

比如,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危机的实质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失衡状态,这是一个狭义的自然科学问题。

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哲学视角中,所谓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空气污染严重。

(2)水体污染和淡水危机。

(3)森林和植被减少。

(4)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5)物种灭绝。

(6)能源和其它资源短缺。

(7)气候变暖、臭氧层变薄。

(8)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从根本上说,生态危机的产生是人类的生存之“道”没有遵循生物演化的唯物主义学说。

也就是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容纳量和容纳度,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破坏了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平衡。

人类是生物圈的一员,生物圈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支撑的最重要的环境。

生物圈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社会的技术性新陈代谢从这个简单的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一方面以生物圈作为生存的家园和发展的资源,一方面又用人类创造的文化技术来适应、改造和干扰生物圈。

人类社会的这种生物性的新陈代谢和技术性的新陈代谢,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巨大的。

人口压力对于日益减少的地球资源的影响,地球表面四处蔓延的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当今地球上所有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破坏,都是人类社会对生物圈影响的结果。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有三个事实:一是生态学所揭示的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事实;一是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以人为主体而主动和能动的进行关系建构的事实;还有就是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构和演变中出现的关系紧张与对抗,即生态环境危机这一事实。

走出生态困境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探析

走出生态困境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探析

走出生态困境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探析摘要:当今,全球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的难题,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正确处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发展的压力又必须应对生态困境的挑战,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走出生态困境,坚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困境;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q-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类无节制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种种过度发展的恶果如物种灭绝、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等现象,已经逐渐地蔓延开来,越来越强烈地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环境和人类的未来。

环境问题己从区域性扩展为全球性,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演化为第二代环境问题,从影响当代人的生存恶化到危及后代人的生存。

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我国生态困境主要表现在人口问题、资源、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过快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和总体人口质量有待提高;资源、能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和人均占有量逐渐减少。

人力资源总的态势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且劳动力素质低下。

由于经济发展的驱动,虽然中国能源工业一直在稳步发展,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还存在许多问题: 以消耗型资源为主;能源分布不均导致运输压力过大;能源环境治理难度大和均能耗低,能源强度高。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危机,污染严重,日益短缺。

如何看待当前生态危机以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出路

如何看待当前生态危机以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出路

如何看待当前生态危机以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出路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到并日渐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向世人敲响警钟,这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因此,探寻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现状、解决对策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危机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一、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现状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摄氏度。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他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的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

我国的生态危机及解决办法

我国的生态危机及解决办法

我国的生态危机及解决办法一、我国的生态危机现状我国国土面积居全球第三位,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心,南至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

国土面积9,596,96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9,326,410平方千米,水域面积270,550千米。

人口为13亿,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

我国还拥有包括温带,寒温带,亚热带,高山,丘陵,湖泊,森林,海洋等众多的生态类型,孕育了各种生态类型中的大量物种,使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都居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潜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一、沙漠化吞噬北方2004年,当亚洲第一大沙漠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枯竭时,赖此水生存的“沙漠楔子”、“沙海之舟”、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天然屏障——民勤绿洲陷入生死边缘。

民勤曾有大禹治水到此才大功告成的说法。

再看今日民勤,一亩亩良田变为荒漠,一个个村落沦为废墟,再面对一群群背井离乡的生态难民,有专家预言,民勤绿洲将在十几年内消失,民勤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进而,北方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将连成一片。

北方——这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成了沙的前沿和沙的海洋。

目前,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沙化面积不断扩张,20世纪90年代前5年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后5年平均每年则高达3436平方公里。

二、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锐减我国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全国第一次遥感调查结果356万平方公里增加了10万平方公里。

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

50年来,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多万亩;每年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

这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无疑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论中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资信研10-8班地质工程钟娟娟Z1001011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是所有人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坏境是否宜居,空气是否清新,水是否清澈,天是否蓝……晋朝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如今成了现代人追求的梦想……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并日渐重视重视的名词——“生态危机”,如今正给世人重重地敲着警钟。

生态危机,无疑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黄沙漫天、空气污染、河流污浊、水土流失、旱涝频发、物种濒危……而且,更为严峻的是:一切还在继续恶化之中……生态危机不是自古就有的,当然也绝不是凭空出世的,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个人认为,造成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可归于两大方面: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和认知层面欲统治与主宰自然的思想根源。

首先,从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方面来看,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界索取其所需,这本无可厚非。

但若需所过度,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那接踵而来的便只有矛盾和危机了。

1、人口问题引发生态危机。

自从人出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存环境的安定、和平与富足化趋势发展,人口数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资源总量上来看,我国亦是一个资源大国,但若涉及人均资源占有量问题,我们的大国地位就要拱手让人了。

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引发人口数量的过多过快增长,这便要求有更多的资源与之相配套,因而对矿产的开采力度逐年加大,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数量给地球造成了更多的污染与破坏。

浅析生态危机的成因及解决路径

浅析生态危机的成因及解决路径

浅析生态危机的成因及解决路径作者:陈亚韩赞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5期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本文正是基于此,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路径,以期对当下的生态危机起到推动作用。

Abstract: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risis, to analyze the causes, proposes the solution path, with a view to the present ecological crisis played a role.关键词:生态危机;成因;解决路径Keywords: ecological crisis; causes; solution path.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的频发,生态危机的严重加剧,使得人类的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人类对自我生存产生强烈的忧患,因此,分析和解决生态危机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生态危机的语义分析所谓生态危机是指科学技术在当代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是,这种强大力量在运用不当和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又会造成不良后果,引起一系列人和人的未来的极其复杂的问题,产生由高生产、高消费所引起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生态危机。

[]主要表现为坏境污染现象的屡禁不止、全球气候变暖、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物种急剧消失、能源危机咄咄逼人、人类生活质量普遍下降等。

地球的生态危机及其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生态危机及其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生态危机及其原因是什么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破坏。

地球上的森林正在迅速消失,河流、湖泊、海洋受到了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反映了我们面临的地球生态危机。

接下来我将探讨一下地球生态危机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类是地球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活动所引发的污染、破坏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例如,森林砍伐不仅导致了物种的灭绝,而且还导致了严重的土地侵蚀和气候变化。

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空气质量恶化和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也导致了紫外线的加剧,进一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其次,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生产加工过程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噪音等污染物也不断增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城市化也带来了各种问题,例如城市的扩张导致了大量的土地使用,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也因此受到了威胁。

另外,城市的交通拥堵、工业废气排放等问题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全球化和人口增长也加剧了地球生态危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的竞争加剧。

很多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而进行了竞争和掠夺,导致了森林的消失、自然资源的耗尽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何应对地球生态危机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全球环保意识。

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破坏的行为。

其次,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例如植树造林、控制工业废气、废水排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等。

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政策鼓励绿色经济的发展,降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最后,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寻找替代能源,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等都是有效的措施。

总之,地球的生态危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需要增强环保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危机的成因及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1中国生态危机的现象 (1)1.1环境污染 (1)1.2生态恶化 (2)2生态危机的成因 (3)2.1爆炸的人口引发生态危机 (3)2.2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4)2.3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 (5)2.4生态保护监督机制不健全引发生态危机 (5)2.5对自然生态价值观念的缺失引发生态危机 (6)3摆脱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7)3.1融入世界大潮,凸显中国特色 (7)3.2完善“一二三四工程”体系 (7)3.3构建新的“耦合”动力体系 (9)3.4构筑“三个平台” (10)4实例:太湖蓝藻的爆发与治理 (11)5总结 (12)6参考文献 (13)1中国生态危机的现象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明显,森林减少、草地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一个又一个的危机接踵而来,不仅打破了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幻想,而且也使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就黯然失色。

这种巨大的生态压力,将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条件,并且它将不断演化为21世纪上中叶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障碍。

以下将详细列举几个我国当前较为显著的生态危机问题。

1.1环境污染(一)大气污染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的大气环境状况:2013年,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全国酸雨污染总体稳定,但程度依然较重。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按照新标准开展监测,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SO2、NO2、PM10、PM2.5年均值,CO日均值和O3日最大8小时均值进行评价,74个城市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4.1%;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中国气象局基于能见度的观测结果表明,2013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上年增加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中东部地区雾和霾天气多发,华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雾和霾日数范围为50~100天,部分地区超过100天。

2013年,473个监测降水的城市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为44.4%,酸雨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27.5%,酸雨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比例为9.1%。

(二)水污染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在经济增长8%的形势下,2013年,全国水质量总体变化不大,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

滇池、太湖和巢湖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海河流域污染严重。

在水污染如此严重的同时,我国缺水现象却十分普遍,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

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缺水。

水污染加剧了淡水资源危机,这不仅会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河流和湖泊的污染、枯竭而灭绝。

1.2生态恶化(一)水土流失我国对耕地的过度利用和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长期以来超过了生态系统的阈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成果,中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0.72%。

其中,水力侵蚀129.32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165.59万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进入河流、湖泊,降低了调蓄能力,造成洪旱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还会使大量泥沙倾入河道,导致河床抬高,河流泛滥改道。

黄河在花园口以下河床已高出地面8米~10米,成为地上悬河,威胁着十几条交通干线、上百座城镇、上千万人口和近7000万公顷农田的安全。

(二)土地荒漠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国家,总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3%,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共9个省区,形成南北宽600公里,东西长4000公里的荒漠带。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每年正以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

据统计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约332万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危害的人口有近4亿,农田1500万公顷,草地1亿公顷,以及数以千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和铁路、公路交通等。

(三)草地退化严重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国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有0.3公顷,为世界人均面积的一半。

中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三化草原面积已达13500万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我国有8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为33100万公顷。

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西部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草地退化面机不断扩大。

西北地区沙漠逐渐扩展,荒漠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生态危机的成因2.1爆炸的人口引发生态危机在明朝初年,中国人口仅仅为6000万左右。

在进入清朝后,我国人口开始骤然加速,到鸦片战争开始的1840年,我国人口达到了41000万。

虽然鸦片战争,以及之后的中日战争减缓了我国人口的增长势头,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以后,中国进入了有史以来幅度最高、增长最快的人口膨胀时期,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人口就突破了13亿大关。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数量的急速膨胀,不仅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挑战,而且给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为了养活增加的人口,必然要扩大用于生产粮食的农耕地和牧场,从而造成耕地资源压力。

高密度的人口,日益紧张的人地比例关系,一方面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一高二低的特征:即高的土地生产率,极低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农副产品商品率。

另一方面,对相对贫乏、潜力有限的农业资源造成持久的巨大压力,并超出合理的承载极限。

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考察委员会研究,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生产力一年生物生产量约为5000亿公斤粮食,其合理人口承载量为12.5亿,超载人口约为1亿人。

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会造成对土地生态系统破坏,加快土壤矿物和肌机质的枯竭和土壤结构的破坏,造成土壤退化,形成水土流失。

(二)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必须增加水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消耗。

而且由于人人都在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使资源的消耗量增大。

随着人均所得的提高,能源消耗量也在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成正比。

然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像水、土壤、森林这样的再生资源,还是矿产、金属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源匮乏问题。

没有能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一片黑暗,没有矿产资源,我们生活将无所适从,自然资源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今他们却日益面临枯竭。

对于各种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削短了生态系统的再生与修复时间,使得为人类提供资源的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三)为了生存和生活地更美好,人类不断地制造着众多工业品,结果在为人类所利用的工业品生产的同时,许多不能为人类利用而且对环境有巨大污染作用的废物也随之产生。

于是,随着人类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类所处的环境的质量却越来越差。

过多的废弃物排放和过多的破坏行为,无疑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结果形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2.2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小康社会,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也造成了诸多生态问题。

(一)工业化引发生态危机。

马克思指出:“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汤恩比也说过:“人类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有序下去,自身也要在必需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归根结底必须和自然共存。

”由此可见,人其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动不能超过自然界所能接受的范围,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人类想要发展,必须和自然界的发展同步。

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实施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国家及政府起初对生态环境并没有太大重视,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发展起来,他们将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三废”通过各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去,使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目前,我国仍处于资源型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优势。

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人类活动本身就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特点。

而具有大规模、快速、高效特点的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进而导致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呈现明显增大趋势。

这样一来,我们极易陷入“经济发展越快,生态危机就越严重”这一怪圈。

人的索取与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有增无减,引发并加剧生态危机。

(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将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它只注重经济数量的扩张,而忽视经济质量的提高。

具体表现为“四高三低”,“四高”是高积累、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三低”是低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出。

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

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致使江河断流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同时又使农田营养物质流失,水体的富营养化。

粗放的生产方式还包括不合理的开垦和一些地区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已使农业日渐成为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大户。

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

2.3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引发生态危机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

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正是这种不同于生物本能的行为,通过改变自然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实践活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实现了由自然史到人类社会史的转变,在地球上建立了不同于一般生物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伴随着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科学技术也随之产生。

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人类的历史证实“科技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到可以成为能造福人类的法宝,反之,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

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这种不合理应用使之成为大量生产和利润至上的工具,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进而成为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的帮凶。

2.4生态保护监督机制不健全引发生态危机(一)我国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立法体系不完善。

在中央和地方都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设置的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都散见于各个有关法律之中。

另外,我国单行法规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都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