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题文)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小题。

(13分)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名之者谁?名: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
(3)杂然而前陈者。

杂:
2.(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小题3)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
4.(小题4)《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5.(小题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1.374.(1)取名,命名(2)消散(3)纷繁杂乱
3.376.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

⑵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5.【小题3】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小题4】【小题4】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小题5】【小题5】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解析】
【分析】
1.37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此题注意“名”,是一词多义,取名,命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76.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得”“ 寓” “芳”“发”,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小题3】由日出到暮而归可知顺序是时间顺序。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小题4】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是人情之乐,写宴饮,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

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言文阅读
蛛与蚕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

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

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

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①,百宫绂绣②,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

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日:“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有删改)注:①衮龙:龙袍;②绂绣:一种官员的礼服; (③枵腹:空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我固.自杀(____)
(2)遂.为文章(____)
(3)孰.非我为(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然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
(2)为人谋或为汝自谋,宁为我!
3.文中的蛛与蚕分别指的是哪一类人?
【答案】
1.固然(接着)就哪一个
2.(1)既然如此.那么你巧妙的技艺,正好用来自杀,(这)不是太愚蠢了吗?(2)替别人打算,还是替自己打算,(我)宁肯为自己!
3.蛛:指利己不利世的人;蚕:指利世不利己的人。

1.考查理解常规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1)结合上文“蛛语蚕曰”的内容分析,“固”是固然的意思;(2)根据对话情景和所积累实词含义分析“遂”是“就”的意思;(3)前文所罗列之物,“衮龙”、“绂绣”均为丝织物可知,该句为反问句,故“孰”的意思是哪一个。

注意平时多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作答时结合具体语境写出正确解释。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注意翻译时,字要一一对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句式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换,使句子流畅;(1)然:既然如此;以:用来。

(2)为:替;谋:打算。

3.考查对文中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此类题目时,先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含义,最好能正确的翻译成现代文,这样更便于理解文章。

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句或词语进行分析作答。

本文由蛛与蚕的对话中可知,蛛不顾他人感受,只为自己享乐;而蚕到死都在为别人忙碌,从不为自己考虑。

由此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蜘蛛跟蚕说:"你饱食终日,一直到老。

丝吐成经纬(织成茧),颜色黄白灿烂,于是将自己裹缚。

养蚕的妇人将你们放进沸腾的水中,(你们)就丧失了性命。

但是,你们的巧只适合用来自寻死路,不是太蠢了点吗?"蚕回答蜘蛛说:"我的确是自寻死路,(但)我所吐的丝就成了花纹和彩绣,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百官祭祀礼服所绣的服饰,哪样不是我做成的呢?你是空着肚子营造(网),口吐经纬(的丝)、织成罗网,在那上面等待着。

看见蚊虫蜂蝶经过,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

巧是巧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就做我。

啊,世界上像蚕一样不像蜘蛛一样的人太少了!
3.文言文阅读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

”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注解)①行县:出行属县。

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

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

⑤居官:担当的官职。

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

⑧傅:推诿。

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
D.辞.不受令(辞:言辞)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

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放纵);B项正确;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犯过错);D.辞.不受令(辞:推辞)。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解释为:因为;A项的“以.”解释为:因为;B项的“以.”解释为:用,把;C项的“以.”解释为:来;D项的“以.”解释为:拿、向,用。

故选A。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罚”,刑罚;“过”,过失。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得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结合“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 得出: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得出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

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

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

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

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

”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

”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

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

”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

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

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

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

”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

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

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

”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4.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
..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岁月
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如同
C.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
D.言和.而色夷和:谦和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
..的一项是
A.有司业、博士
..
..为之师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时用心
..之盛而骄乡人者
..于学甚劳D.诋我夸际遇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
1.A
2.A
3.C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中的“岁”是指“每年”,不是“岁月”。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掌握。

A.“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中的“博士”是指当时掌管经常传授的学官;现在的意思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作者赠他这篇文章,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强调学习的“勤”,来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

所以,C项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5.(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
(2)小惠未编编:
(3)必以信信:
(4)必以情断之之:
(5)智虽弗及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实情(4)代指案件、案情(5)够,达到
2.(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3.对话(语言);对比
4.①鲁庄公任人唯贤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
【分析】
选自《左传》作者:左秋明年代:春秋时期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徧”通“遍”是“遍及,普遍”;“间”是古今异义词,“参与”的意思;“之”是代词,指案件。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鄙、谋”两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是、则、可”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

把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

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

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

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

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
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

庄公说:“我处理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6.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②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5.《爱莲说》但给了你哪些做人方面的启示?
【答案】
1.①多②树立或立
2.D
3.(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4.应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花正衬,牡丹反衬,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5.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或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
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中注意:蕃:多。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植:树立。

2.A.少/鲜艳。

B清香/清澈。

C.通气/通向。

D.都解释为“听说”。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注意: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与写作特色的能力。

解答时,必须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体会写作技巧,并联系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面衬托”,是指两物属于同类物,作者评价倾向一致,比如本文中作用对“菊”和“莲”都是持肯定的态度,所以前者是对后的正面衬托;而作者对“牡丹”是持否定态度,“牡丹”对“莲”就是“反面衬托”。

“写法的作用”,不外乎是为了强化所写物的形象特点,或对文章主旨起到“突出”作用。

即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菊作正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莲的高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本文作者表现的情操,联系生活实际,从“洁身自好”等方面感想即可。

如莲不慕荣利、洁身自好、正直、美名远扬,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具有君子之德,保持高洁的操守,不随波逐流。

【点睛】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澄渊博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

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

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

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①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②,单于以与苏武。

”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注释)①隶事:引用典故。

②服匿:盛酒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