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路由表)

合集下载

wifi工作模式的通俗易懂的讲解

wifi工作模式的通俗易懂的讲解

一、wifi工作模式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wifi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移动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

2. wifi工作模式Wifi的工作模式包括基本的Infrastructure模式和Ad-hoc模式。

二、Infrastructure模式1. Infrastructure模式的特点在Infrastructure模式下,设备通过无线路由器连接到互联网,无线路由器充当了网络的控制中心,设备通过路由器连接到互联网。

2. Infrastructure模式的工作原理- 设备通过wifi连接到路由器- 路由器通过有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到互联网- 设备通过路由器访问互联网资源3. Infrastructure模式的优点- 网络稳定性高- 网络覆盖范围广- 支持大量设备同时连接4. Infrastructure模式的应用场景- 家庭、企业、公共场所的无线网络- 移动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三、Ad-hoc模式1. Ad-hoc模式的特点Ad-hoc模式也称为peer-to-peer模式,是一种直接设备之间通信的无线网络模式,设备之间可以直接通信而无需通过路由器。

2. Ad-hoc模式的工作原理- 设备之间直接建立无线连接- 设备之间直接通信传输数据- 设备之间可以共享资源3. Ad-hoc模式的优点- 自组织性强- 灵活性高- 适用于临时网络组建4. Ad-hoc模式的应用场景- 临时性的设备间通信- 网络覆盖不便的情况下四、其他wifi工作模式1. Mesh模式Mesh模式是一种用于覆盖大范围的无线网络模式,通过建立多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来实现整个网络的覆盖。

2. Client/Server模式在Client/Server模式下,一个设备作为服务器提供网络资源,其他设备作为客户端通过wifi连接到服务器访问资源。

五、总结Wifi工作模式是无线局域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工作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了解和掌握不同工作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无线网络的搭建和应用。

名词解释 路由条目

名词解释 路由条目

名词解释路由条目
路由条目是网络路由协议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定义了网络中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路径信息。

每个路由条目都包含了一系列关于路径的详细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路由器决定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向。

一个路由条目通常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1.目标网络地址:指明该路由是用于哪个网络或主机。

2.下一跳地址:指明数据包应该被发送到的下一个路由器的地址。

3.接口:指明数据包应该从哪个网络接口发送出去。

4.路由的优先级:用于在存在多个可用路径时确定最佳路径。

5.路径的度量值:一个数值,用于描述路径的成本或质量,例如带宽、延迟或可靠性等。

路由条目在路由器中形成一张路由表,路由器会根据这张表决定如何转发接收到的数据包。

当路由器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它会检查该数据包的源和目标地址,然后在路由表中查找匹配的路由条目。

一旦找到匹配的条目,路由器就会按照该条目指示的方式转发数据包。

在网络中,路由条目是由路由协议动态学习的。

常见的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BGP等,它们通过交换路由信息来建立和维护路由表。

这样,每个路由器都能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路径信息,从而确保数据能够正确、高效地传输到目标。

IP协议 (通俗易懂),IP协议的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IP地址分类,IP数据包分片,IP数据报格式。

IP协议 (通俗易懂),IP协议的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IP地址分类,IP数据包分片,IP数据报格式。

IP协议(通俗易懂),IP协议的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IP地址分类,IP数据包分片,IP数据报格式。

「主页」:士别三日wyx「简介」:CSDN top100、阿里云博客专家、华为云享专家、网络安全领域优质创「专栏简介」:此文章已录入专栏《计算机网络零基础快速入门》本章重点1.IP协议的作用是什么?2.IP地址分类有哪些?3.IP数据包为什么分片?怎么分片?IP是一种「不可靠」的「端到端」的数据包「传输服务」,主要实现两个功能:数据传输和数据分片。

一、IP地址IP协议根据「IP地址」将数据传输到指定的目标主机,就像你寄快递的时候需要提供一个收货地址一样。

IP地址是全世界唯一的 32 位「二进制」数,通常用4位点分十进制来表示。

在 cmd 中执行 ipconfig 命令,查看本机的IP地址:为了便于寻址以及层次化构造网络,每个IP地址分为「网络号码」和「主机号码」两个部分,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使用同一个网络号码。

1)IP地址分类IP地址分为A、B、C、D、E五类。

A类地址第一段是网络号码,剩下三段是主机号码;B类地址前两段是网络号码,剩下两段是主机号码;C类地址前三段是网络号码,最后一段是主机号码;类别IP范围子网掩码描述A类(1~126)1.0.0.1 ~127.255.255.254255.0.0.0共有126个网络,每个网络有1600万台主机,适合大规模的网络。

B类(128~191)128.0.0.1 ~191.255.255.254255.255.0.0共有16384个网络,每个网络有6万台主机,适合中等规模的网络。

C类(192~223)192.0.0.1 ~233.255.255.254255.255.255.0共有209万个网络,每个网络有254台主机,适合小型网络。

D类224.0.0.0 ~ 组播地址类别IP范围子网掩码描述(224~239)239.255.255.255E类(240~255)240.0.0.0 ~255.255.255.254保留地址2)私有IP地址A、B、C类地址中,分为公有IP和私有IP。

通俗易懂 ipv6

通俗易懂 ipv6

通俗易懂 ipv6
IPv6,全称为“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中文名为“互联网协议第6版”,它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IPv6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IPv4地址资源枯竭的问题。

IPv4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互联网协议,由于早期的设计缺陷,IPv4地址数量有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地址资源已经接近枯竭。

而IPv6则采用了128位的地址长度,理论上的地址数量是2的128次方个,这个数字之大,几乎可以认为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完全不用担心地址资源枯竭的问题。

IPv6相比于IPv4,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

首先,IPv6的设计更加简洁高效,可以减少网络中的路由表大小,提高路由器的转发效率。

其次,IPv6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支持IPSec (互联网协议安全),可以对通信内容进行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此外,IPv6还支持更多的多播功能,可以更好地支持流媒体、视频会议等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IPv6的普及可能并不会直接带来什么变化,因为大部分的网络应用并不需要用户去关心使用的是IPv4还是IPv6。

但是,随着IPv4地址资源的枯竭,以及IPv6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IPv6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了解IPv6,对于我们理解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ospf的四种特殊区域(通俗易懂)

ospf的四种特殊区域(通俗易懂)

stub(末节区域):使用的前提:如下图示,非骨干路由和其它路由协议(静态、EIGRP、RIP...)均要与骨干路由直连。

作用是:把一个非骨干区域配置成stub区域,而stub区域路由器将从其它协议重分布到OSPF的路由条目(OE1、OE2)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

如下图所示:在R1、R2(即ABR)上配置,配置命令如下:R1/R2:router ospf 1area 100stub结果是:由于R2既是处于area 100,又处于area 0,所以,当“show ip route ospf”的时候,只有R1上的OSPF路由条目(OE1、OE2)会被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路由,而R2上的路由条目是不会被替换的。

当然,此图右边使用的是EIGRP,也可以使用除OSPF外的其他路由协议,因为,我们要在R3上做“路由重分布”。

totally-stub(完全末节区域):使用的前提条件和stub的一样,只是totally-stub要更“狠”,它的作用是:将从它路由协议重分布到OSPF的路由条目(OE1、OE2)及OIA(区域间学习到的路由)全部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但配置命令与上述还是有一点点差别的:R1:router ospf 1area 100 stubR2: router ospf 1area 100 stub no-summary结果:也是只有R1上的所有OSPF路由条目(包括OE1、OE2机OIA)被替换成了一条默认路由指向骨干路由。

nssa和totally-nssa的使用前提是一样的,即当OSPF区域跨非骨干区域连接到骨干区域时,如下图所示,RIP跨了area 10连接到了area 0。

而两者的作用有点不同。

nssa(次末节区域):作用是将从连接骨干区域出口的其它路由协议重发布来的(OE1、OE2)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配置命令:R2和R3:router ospf 1area 10 nssaR4: router ospf 1area 10 nssa default-information-originatetotally-nssa(完全次末节区域):作用是将从连接骨干区域出口的其它路由协议重发布来的(OE1、OE2)及区域间学习到的路由(OIA)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

2021-04-25RabbitMQ七种队列模式应用场景案例分析(通俗易懂)

2021-04-25RabbitMQ七种队列模式应用场景案例分析(通俗易懂)

RabbitMQ 七种队列模式应用场景案例分析(通俗易懂)七种模式介绍与应用场景简单模式(Hello World)做最简单的事情,一个生产者对应一个消费者,RabbitMQ相当于一个消息代理,负责将A的消息转发给B应用场景:将发送的电子邮件放到消息队列,然后邮件服务在队列中获取邮件并发送给收件人工作队列模式(Work queues)在多个消费者之间分配任务(竞争的消费者模式),一个生产者对应多个消费者,一般适用于执行资源密集型任务,单个消费者处理不过来,需要多个消费者进行处理应用场景:一个订单的处理需要10s,有多个订单可以同时放到消息队列,然后让多个消费者同时处理,这样就是并行了,而不是单个消费者的串行情况订阅模式(Publish/Subscribe)一次向许多消费者发送消息,一个生产者发送的消息会被多个消费者获取,也就是将消息将广播到所有的消费者中。

应用场景:更新商品库存后需要通知多个缓存和多个数据库,这里的结构应该是:•一个fanout类型交换机扇出两个个消息队列,分别为缓存消息队列、数据库消息队列•一个缓存消息队列对应着多个缓存消费者•一个数据库消息队列对应着多个数据库消费者路由模式(Routing)有选择地(Routing key)接收消息,发送消息到交换机并且要指定路由key ,消费者将队列绑定到交换机时需要指定路由key,仅消费指定路由key的消息应用场景:如在商品库存中增加了1台iphone12,iphone12促销活动消费者指定routing key为iphone12,只有此促销活动会接收到消息,其它促销活动不关心也不会消费此routing key的消息主题模式(Topics)根据主题(Topics)来接收消息,将路由key和某模式进行匹配,此时队列需要绑定在一个模式上,#匹配一个词或多个词,*只匹配一个词。

应用场景:同上,iphone促销活动可以接收主题为iphone的消息,如iphone12、iphone13等远程过程调用(RPC)如果我们需要在远程计算机上运行功能并等待结果就可以使用RPC,具体流程可以看图。

sdn通俗易懂

sdn通俗易懂

sdn通俗易懂SDN通俗易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已经成为网络领域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SDN呢?SDN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架构,它通过将网络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使得网络管理变得更加灵活和可编程。

传统网络架构中,网络设备(如交换机和路由器)既负责数据转发,又负责网络控制和管理。

这种集中式的网络管理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络功能的扩展困难、网络配置复杂、网络维护成本高等。

而SDN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SDN的核心思想是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分离。

控制平面负责网络的管理和控制,而数据转发平面则负责实际的数据包转发。

通过这种方式,SDN实现了网络的集中管理和控制,使得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集中的控制器对整个网络进行灵活的管理和配置。

在SDN架构中,网络设备变得更加简单,只需要负责数据转发,而网络控制器负责网络配置和管理。

网络控制器可以通过与各个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来控制网络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网络进行动态配置和管理,从而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SDN架构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操作系统(NetworkOperating System,NOS)。

网络操作系统是SDN架构中的软件平台,它负责运行网络控制器并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网络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使得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对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

SDN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SDN架构使得网络的管理和配置变得更加灵活和可编程。

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网络进行动态配置和管理,而无需手动配置每个网络设备。

其次,SDN架构可以实现网络功能的快速扩展和升级。

通过添加或修改网络控制器上的应用程序,网络管理员可以轻松地引入新的网络功能。

此外,SDN 架构还可以降低网络的维护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以太网原理通俗易懂图文说明课件

以太网原理通俗易懂图文说明课件

• 交换机接收完数据包的前64字节(一个最短帧长度),然后根据头信息 查表转发。
• 结合了直通方式和存储转发方式的优点。
第20页/共44页
20
全双工简述
全双工简 述
. 1.实现全双工的物质保证 . 2.全双工对以太网技术的影响 . 3.支持全双工的设备
第21页/共44页
21
自动协商
双工方式 全双工 半双工
为什么使用L2会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以太网的安全性?
第25页/共44页
25
课程内容
第一章 以太网基本概念 第二章 HUB和L2交换机出现 第三章 VLAN和L3交换机出现 第四章 GE/10GE以太网出现
第26页/共44页
VLAN的起源—— 基于端口分组
VLAN的起源——基于端口分 组
解决广播泛滥问题的主导思想:将没有互访需求的主机隔离开

29
解决办法(二) ---单臂路由
解 决 办 法(二) --- 单臂路由
使用支持VLAN属性的路由器连接不同的VLAN
前提: VLAN和IP子网间是一 对一的关系
10.110.10.0
工程部 VLAN
10.110.20.0
市场部 VLAN
10.110.30.0
销售部 VLAN
SWITCH
第30页/共44页
以太网原理---CSMA/CD
• CS :载波侦听。 •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 MA :多址访问。 •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 CD :冲突检测。
• 边发送边检测,发现冲突就停止发送,然后延迟一个随机时间之 后继续 发送。
冲突的检测: 由于两个站点同时发送信号,经过叠加后,会使线路上电压的摆动值超

OSPF的特殊区域--stub及totally-stub及nssa及totally-nssa详解

OSPF的特殊区域--stub及totally-stub及nssa及totally-nssa详解

OSPF特殊区域详解(通俗易懂) OSPF有四种特殊的区域。

为了进一步学习,我在网上查看了其他同道中人写的OSPF 的特殊区域,说实话,看了半天,实在是没看懂,看得脑袋晕晕的,正好这些天上课在讲这个,而或许是因为网上没有总结的很巴适,所以,老师都是在课堂上与我们一起总结的,我们是用GNS3模拟的。

因为写的比较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没有太多的书面官方语言,因此,对于有写的不足之处,请大家指出,共同进步。

首先,OSPF的特殊区域,顾名思义,是只有OSPF协议才有的,所以,RIP啊、EIGRP 啊、BGP。

这些协议就没得了,最重要的是,是只针对OSPF中的非骨干区域的。

那何谓非骨干区域呢,相信同道中人都理解哈,即:area不是0的为非骨干区域,那area是0的就理所当然地为骨干区域。

而OSPF特殊区域的重要作用就是优化路由表条目,节省了网络在查询路由条目做的大量的计算的时间。

果真做了实验后,我滴神啊,那个路由条目真真儿的是减少了大大的多。

好了,现在来介绍OSPF的四大特殊区域吧!!!对了,忘提了,在咱们配置OSPF的四大特殊区域之前,需要将整个网络配置成功,配通。

stub(末梢区域):使用的前提:如下图示,非骨干路由和其它路由协议(静态、EIGRP、RIP...)均要与骨干路由直连。

作用是:把一个非骨干区域配置成stub区域,而stub区域路由器将从其它协议重分布到OSPF的路由条目(OE1、OE2)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区域。

如下图所示:在R1、R2(即ABR)上配置,配置命令如下:R1/R2:router ospf 1area 100stub结果是:由于R2既是处于area 100,又处于area 0,所以,当“show ip route ospf”的时候,只有R1上的OSPF路由条目(OE1、OE2)会被替换成默认路由指向骨干路由,而R2上的路由条目是不会被替换的。

当然,此图右边使用的是EIGRP,也可以使用除OSPF外的其他路由协议,因为,我们要在R3上做“路由重分布”。

交换机配置基础(通俗易懂,68P))

交换机配置基础(通俗易懂,68P))

Version
12.0(5.3)WC(1),
--- System Configuration Dialog ---
At any point you may enter a question mark '?' for help. Use ctrl-c to abort configuration dialog at any prompt. Default settings are in square brackets '[]'.
Continue with configuration dialog? [yes/no]:
交换机/路由器配置与管理
对于还未配置的交换机,在启动时会询问是否进行配置, 此时可键入“yes”进行配置,在任何时刻,可按ctrl+c组合 键,终止配置。若不想配置,可键入“no”。 下面设置交换机的管理IP地址,以实现用telnet会话来连接 访问交换机。因此回答“yes”,继续配置对话。
2.2.1 通过Console口连接交换机
对于首次配置交换机,必须采用该方式。对交换 机设置管理IP地址后,就可采用Telnet登录方式 来配置交换机。
对于可管理的交换机一般都提供有一个名为 Console的控制台端口(或称配置口),该端口 采用RJ-45接口,是一个符合EIA/TIA-232异步串 行规范的配置口,通过该控制端口,可实现对交 换机的本地配置。
Enter IP address: 192.168.168.3 Enter IP netmask: 255.255.255.0 Would you like to enter a default gateway address? [yes]: yes IP address of default gateway: 192.168.168.1 Enter host name [Switch]: student1 The enable secret is a one-way cryptographic secret used instead of the enable password when it exists. Enter enable secret:myswitch

NA基础讲

NA基础讲

通俗易懂<<路由与交换>>路由和交换是网络世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传统的交换发生在网络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则发生在第三层,网络层。

在新的网络中,路由的智能和交换的性能被有机的结合起来,三层交换机和多层交换机在园区网络中大量使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路由和交换的基本概念,分为网络层次结构、交换、路由和全交换园区网络四个部分。

网络层次结构网络参考模型的定义给出了清晰的功能层次划分。

最常被提及的是ISO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簇。

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按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层模型或七层结构。

网络功能分层的直接好处是这些层次可以各司其职,由不同厂家开发的不同层次的软硬件设备可以配合使用。

一个层次的设备更新或软件重写也不会影响到其它层次。

TCP/IP协议体系中的各个层次和ISO的参考模型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如下图所示:OSI中间一层,即第四层执行传输功能,它负责提供从一台计算机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承上启下的一层,在它的下面有三层,都是与数据传输相关的功能;上面也有三层,提供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功能。

OSI下三层中。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实际的传送数据信号,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网络内部的帧传输,而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网络间的计算机寻址和数据传输。

OSI上三层中。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最高的层次,它负责提供用户操作的界面,因特网中常用的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等都是这一层提供的。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数据的表示,比如发送数据之前的加密,接收数据时的解密,中英文的翻译等等都是这一层提供的功能。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和终止网络的数据传输,计算机名字转换成地址的工作也在这层完成。

路由迭代——精选推荐

路由迭代——精选推荐

静态路由如何进行路由迭代?静态路由如何进行路由迭代?从本质上看,路由的迭代过程就是进行路由替换。

在某一台设备上,当去往目的地址的“下一跳”不能直接匹配到该设备的出接口时,可以通过一次或几次路由替换找到转发的出接口。

满足上述条件的路由集合,统称为迭代路由。

静态路由叠代时,路由器定位最终路由,报文可以正常转发。

静态路由支持路由迭代,即只要配置的下一跳的网段可达,静态路由就可以生效。

举例来说:原有路由表:Destination/Mask Protocol Pre Cost Nexthop Interface2.0.0.0/8 DIRECT 0 0 2.0.0.10 Ethernet0/02.0.0.10/32 DIRECT 0 0 127.0.0.1 InLoopBack0再配置多条路由,这些路由的下一跳不属于直连网段,但这些路由都可以生效:[ar28two] ip route 40.0.0.0 255.0.0.0 2.0.0.11[ar28two] ip route 50.0.0.0 255.0.0.0 40.0.0.1[ar28two] ip route 60.0.0.0 255.0.0.0 50.0.0.1[ar28two] dis ip routing-tableRouting Table: public netDestination/Mask Protocol Pre Cost Nexthop Interface2.0.0.0/8 DIRECT 0 0 2.0.0.10 Ethernet0/02.0.0.10/32 DIRECT 0 0 127.0.0.1 InLoopBack040.0.0.0/8 STATIC 60 0 2.0.0.11 Ethernet0/050.0.0.0/8 STATIC 60 0 40.0.0.1 Ethernet0/060.0.0.0/8 STATIC 60 0 50.0.0.1 Ethernet0/0静态路由在找不到出接口时,可以叠代到其他路由。

bgp路由协议通俗易懂

bgp路由协议通俗易懂

BGP路由协议通俗易懂一、什么是BGP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在互联网上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它是一种有状态的、路径矢量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之间的路由选择。

BGP协议负责在不同自治系统(AS)之间传递路由信息,使得互联网能够正常运行。

二、BGP的作用BGP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互联网中的不同自治系统之间进行可靠而有效的路由选择。

它通过交换路由信息,将对外的路由信息传递给其他自治系统,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路由更新和路由通告。

BGP的主要作用有:1. 选择最佳路径BGP通过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的属性来选择最佳的路径。

这些属性包括AS路径长度、下一跳、自治系统间的链路质量等。

BGP通过权衡这些属性来决定信息传递的最佳路径,使得网络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得以提高。

2. 实现自治系统间的互连BGP协议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实现自治系统间的互连。

一个自治系统是一个管理单元,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或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BGP协议通过传递自治系统间的路由信息,使得不同自治系统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和交流。

3. 支持多路径路由选择BGP协议支持多路径路由选择,即一个目的地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路径。

这样可以增加网络的冗余性和可靠性,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4. 支持策略控制BGP协议支持策略控制,使得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和控制网络的路由策略。

通过配置不同的路由策略,可以实现流量控制、负载均衡和安全防护等功能。

三、BGP的工作原理BGP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建立BGP邻居关系BGP邻居关系是指两个运行BGP协议的路由器之间建立的连接。

BGP邻居关系可以是内部邻居(同一自治系统内的两个路由器之间)或外部邻居(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两个路由器之间)。

邻居关系的建立是通过BGP Open消息交换和状态机的状态转换来完成的。

2. 交换路由信息一旦邻居关系建立,BGP路由器就会开始交换路由信息。

路由通俗理解

路由通俗理解

路由通俗理解路由是计算机网络中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信息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是实现网络互联和数据传输的核心机制。

本文将从通俗的角度出发,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解释路由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一、什么是路由?路由,顾名思义,就是寻找一条合适的路径来将数据从发送者传输到接收者的过程。

类比于生活中的导航系统,我们开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借助导航来寻找最佳路径。

同样,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器就是我们的网络导航,它通过解析目标地址,选择最优的路径将数据包转发到目标主机。

二、路由的工作原理1. 路由表路由器工作的基础是路由表。

路由表包含了大量的路由项,每个路由项包括目标网络地址、下一跳地址和输出接口等。

当路由器接收到一个数据包时,它会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查询路由表,找到下一个路由器的地址,并决定通过哪个接口发送给下一个路由器。

2. 路由的选择路由选择是路由器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过程。

路由器根据网络之间的距离、速度、拥塞程度等因素,计算出最佳路径,确保数据包可以按照最快、最稳定的方式进行传输。

这个过程称为路由算法,常见的算法有距离向量路由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等。

3. 数据包转发一旦找到了最佳路径,路由器就会将数据包转发给下一个路由器。

转发过程中,路由器会根据转发表中的信息,确定下一个路由器的地址,并将数据包发送到相应的输出接口。

这样,数据包就顺利地在网络中传输,最终到达目标主机。

三、路由与子网划分在网络设计中,常常需要将大型网络划分成小的子网,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网络。

子网划分后,每个子网会有一个独立的网络地址,而路由器会根据路由表来决定如何将数据包传递到目标子网。

四、路由的分类1. 静态路由静态路由是由网络管理员手动设置的路由信息。

它的优点是简单明了,不易出错;缺点是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配置路由表,维护工作较大。

2. 动态路由动态路由是通过路由协议自动学习和更新路由表的路由方式。

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有RIP、OSPF、BGP等。

路由器交换机培训PPT学习教案

路由器交换机培训PPT学习教案

路由器交换机培训PPT学习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次培训的目标是让学员熟悉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功能和配置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常见网络场景下的设备配置和故障排除,提高网络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网络基础知识回顾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OSI 七层模型和 TCP/IP 四层模型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的概念2、路由器的原理和功能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路由表的构成和作用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配置方法3、交换机的原理和功能交换机的工作原理VLAN 的概念和配置方法生成树协议的原理和配置4、路由器和交换机的连接与配置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接口类型和连接方法通过命令行界面进行设备的基本配置5、网络安全与访问控制ACL(访问控制列表)的原理和配置端口安全的配置方法6、故障排除与维护常见的网络故障类型和排查方法设备的日志分析和性能监测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 PPT 演示和讲解,让学员理解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的网络场景案例,分析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应用和配置方法。

3、实践操作在实验室环境中,让学员亲自动手进行设备的配置和故障排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示例,引出路由器和交换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网络基础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 OSI 七层模型和 TCP/IP 四层模型的关系,让学员明白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通过举例说明 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的作用,帮助学员理解网络中的地址分配和数据转发。

路由器原理用形象的比喻解释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比如将路由器比作交通警察,负责指挥数据的流向。

详细讲解路由表的构成和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的配置方法,通过实际的配置示例让学员掌握路由的配置技巧。

交换机原理将交换机比作一个智能的分发中心,能够根据 MAC 地址快速准确地将数据发送到目标端口。

重点讲解 VLAN 的概念和作用,以及生成树协议如何防止网络环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白话

计算机网络技术白话

计算机网络技术白话计算机网络技术,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其实它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通网络一样,只不过这个网络是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那些事儿,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

首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简单来说,就是把多台计算机通过某种方式连接起来,让它们能够互相通信和共享资源。

就像我们城市的交通系统,把不同的区域连接起来,让人们可以方便地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

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两大类: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

局域网就像是我们小区内部的道路,覆盖范围比较小,比如一个学校、一个公司。

而广域网就像是连接不同城市的高速公路,覆盖范围更大,比如互联网。

接下来,我们说说网络的基础设施。

就像公路需要有路基、路面、交通标志一样,计算机网络也需要有硬件和软件。

硬件包括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它们就像是道路上的指示牌和交通灯,确保数据能够正确地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

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网络协议等,它们就像是交通规则,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方式和步骤。

说到网络协议,它就像是不同地区之间的语言,确保不同计算机之间能够顺利地交流。

最常见的网络协议是TCP/IP协议,它规定了数据如何封装、地址如何分配、数据如何传输等。

数据传输的过程也很有意思。

想象一下,你要给远方的朋友寄一封信,你首先需要把信写好,然后封装到信封里,写上地址,贴上邮票,最后通过邮局寄出。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也是类似的,数据被分成一个个小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有自己的地址信息,然后通过路由器等设备,最终到达目的地。

网络安全是另一个重要的话题。

就像我们在路上行走需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交通事故一样,网络也需要安全措施来防止数据泄露或者被恶意攻击。

常见的网络安全措施有防火墙、加密技术、入侵检测系统等。

最后,我们来聊聊互联网。

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连接了全世界的计算机,让我们能够访问任何地方的信息,进行远程通信和协作。

remote address通俗易懂

remote address通俗易懂

remote address通俗易懂Remote Address通俗易懂在我们日常的网络使用中,经常会涉及到Remote Address这个概念。

那么什么是Remote Address呢?简单来说,它是指网络上与你的设备进行通信的其他设备的地址。

也就是说,当你在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或者进行其他网络活动时,你的设备需要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而这些设备的地址就是Remote Address。

Remote Address通常以IP地址的形式存在。

IP地址是一种用来唯一标识网络上设备的地址。

它由一串数字组成,以点分十进制的形式表示。

比如,一个IP地址可以是192.168.0.1。

在网络通信中,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IP地址,通过这个地址可以找到设备所在的位置,从而实现网络通信。

IP地址分为公网IP地址和私网IP地址。

公网IP地址是指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通信的IP地址,可以用来访问互联网上的其他设备。

而私网IP地址是指在局域网中使用的IP地址,只能在局域网内进行通信。

私网IP地址一般由路由器分配,而公网IP地址则由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分配。

每个设备在网络中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

通过IP地址,设备可以找到其他设备并与其进行通信。

当你在浏览网页时,你的设备会向远程服务器发送请求,请求中包含了你的IP地址和其他相关信息。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会将网页的内容返回给你的设备,然后你的设备会将网页显示出来。

除了IP地址,Remote Address还可以包含端口号。

端口号用于区分设备上不同的网络服务。

一个设备可以同时提供多个网络服务,每个服务都有一个唯一的端口号。

比如,HTTP服务的端口号是80,HTTPS服务的端口号是443。

当你访问一个网站时,浏览器会使用默认的端口号(一般是80)与远程服务器建立连接。

Remote Address在网络通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远程地址,设备可以互相识别并进行通信。

无论是浏览网页、发送邮件还是进行其他网络活动,都离不开Remote Address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意义上的交换是第二层的概念。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是在网络内部传输帧。所谓"网络内部"是指这一层的传输不涉及网间的设备和网间寻址。通俗的理解,一个以太网内的传输,一条广域网专线上的传输都由数据链路层负责。所谓"帧"是指所传输的数据的结构,通常帧有帧头和帧尾,头中有源目二层地址,而帧尾中通常包含校验信息,头尾之间的内容即是用户的数据。
在整个网络刚刚启动时,桥对网络的拓朴一无所知。这时,假设A发送数据给B,因为网络是广播式的,所以桥也收到了,但桥不知到B在自己的左边还是右边,它就进行缺省的转发,即在另外一块网卡上发送这个信息。虽然做了一次无用的转发,但通过这个过程,桥学习到数据的发送者A在自己的左边。当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发上。当A再发送数据给B时,桥就不进行数据转发了,与此同时,C可以发送数据给D。
OSI中间一层,即第四层执行传输功能,它负责提供从一台计算机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之间的可靠数据传输。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承上启下的一层,在它的下面有三层,都是与数据传输相关的功能;上面也有三层,提供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功能。
OSI下三层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实际的传送数据信号,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网络内部的帧传输,而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网络间的计算机寻址和数据传输。
路由
路由器是网络间的连接设备,它重要工作之一是路径选择。这个功能是路由器智能的核心,它是由管理员的配置和一系列的路由算法实现的。
路由算法有动静之分,静态路由是一种特殊的路由,它是由管理员手工设定的。手工配置所有的路由虽然可以使网络正常运转,但是也会带来一些局限性。网络拓扑发生变化之后,静态路由不会自动改变,必须有网络管理员的介入。缺省路由是静态路由的一种,也是由管理员设置的。在没有找到目标网络的路由表项时,路由器将信息发送到缺省路由器(gateway of last resort)。而动态的算法,顾名思义,是由路由器自动计算出的路由,常说的RIP、OSPF等等都是动态算法的典型代表。
路由是第三层的概念。网络层在Internet中是最重要的,它的功能是端到端的传输,这里端到端的含义是无论两台计算机相距多远,中间相隔多少个网络,这一层保障它们可以互相通信。例如我们常用的PING命令就是一个网络层的命令,PING通了,就是指网络层的功能正常了。通常,网络层不保障通讯的可靠性,也就是说,虽然正常情况下数据可以到达目的地,但即便出现异常,网络层也不作任何更正和恢复的工作。
四种最常见路由协议是RIP、IGRP、OSPF和EIGRP。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路由信息协议)是使用最广泛的距离向量协议,它是由施乐(Xerox)在70年代开发的。当时,RIP是XNS(Xerox Network Service,施乐网络服务)协议簇的一部分。TCP/IP版本的RIP是施乐协议的改进版。RIP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实现原理还是配置方法,都非常简单。RIP基于跳数计算路由,并且定期向邻居路由器发送更新消息。
? 灵活的管理。更改用户所属的网络不必换端口和联线,只该软件配置就可以了。
VLAN可以按端口或MAC地址来划分。
有时,我们需要在交换机所构成的网络上保持VLAN的配置的一致性。这就需要交换机之间按照VTP(VLAN Trunk Protocol,VLAN骨干协议)交流VLAN信息。VTP协议只在骨干端口(Trunk Port),即交换机之间的端口,上运行。
全交换园区网络
传统的园区网络是路由器加交换机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交换机负责网络内部的传输,划分VLAN以保证二层的安全性和灵活性,路由器则完成网间的寻址和数据转发工作。
通常,路由器的性能比交换机要差一些,因为路由器是基于软件的查表转发,而交换机可以实现硬件的直通式转发。但在传统的园区网络中,路由器并不会成为网络的瓶颈。因为80%的数据量是在网络内部的通讯,只有20%的数据是做远程访问,也就是说,大多数经过交换机的信息并不经过路由器。这就是传统网络的80/20流量模型。
网络层次结构
网络参考模型的定义给出了清晰的功能层次划分。最常被提及的是ISO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簇。
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按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层模型或七层结构。网络功能分层的直接好处是这些层次可以各司其职,由不同厂家开发的不同层次的软硬件设备可以配合使用。一个层次的设备更新或软件重写也不会影响到其它层次。TCP/IP协议体系中的各个层次和ISO的参考模型有大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通俗易懂<<路由与交换>>,好文章!,请固顶(方便大家)
[这个贴子最后由yuxiaodan在 2002/09/11 03:10pm 编辑]
路由和交换是网络世界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传统的交换发生在网络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则发生在第三层,网络层。在新的网络中,路由的智能和交换的性能被有机的结合起来,三层交换机和多层交换机在园区网络中大量使用。本文将介绍一些路由和交换的基本概念,分为网络层次结构、交换、路由和全交换园区网络四个部分。
收敛是路由算法选择时所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收敛时间是指从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变化到网络上所有的相关路由器都得知这一变化,并且相应地做出改变所需要的时间。这一时间越短,网络变化对全网的扰动就越小。收敛时间过长会导致路由循环的出现。
在上述几种域内路由算法中,RIP和IGRP的收敛时间相对较长,都是分钟数量级的;OSPF要短一些,数十秒内可以收敛;EIGRP最短,网络拓扑发生变化之后,几秒钟即可达到收敛状态。
数据链路层涵盖的功能很多,所以又将它划分为两个子层, 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层和LLC(Logical Link Control,逻辑链路控制)层。常见的局域网和城域网的二层标准是IEEE的802协议。而在广域网中,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级链路控制)、PPP(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和Frame Relay(帧中继)等协议都有广泛的使用。
交换
谈到交换的问题,从广义上讲,任何数据的转发都可以称作交换。当然,现在我们指的是狭义上的交换,仅包括数据链路层的转发。做网络的人理解交换大多是从交换机开始的,电路交换机在通信网中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做帧交换的设备,尤其是以太网交换机的大规模使用则是近几年的事情。
理解以太网交换机的作用还要从网桥的原理讲起。传统以太网是共享型的,如果网段上有四台计算机A、B 、C和D,那么A与B通信的同时,C和D只能是被动的收听。假如将缆段分开(即微化),A、B在一段上,C、D在另一段上,那么A和B通信的同时,C和D也可以通信,这样原有10M的带宽从理论上讲就变成20M了。同时,为了确保这两个网段可以互相通信,需要用桥将它们连接起来,桥是有两块网卡的计算机,如下图所示:
另外还可以将路由算法分为DV和LS两种。DV(Distance,距离向量)算法将当前路由器的路由信息传送给相邻路由器,相邻路由器将这些信息加入自身的路由表。而LS(Link State,链路状态)算法将链路状态信息传给域内所有的路由器,接收路由器利用这些信息构建网络拓扑图,并利用图论中的最短路径优先算法决定路由。相比之下,距离向量算法比较简单,而链路状态算法较为复杂,占用的CPU和内存也要多一些。但是由于链路状态算法采用的是自身的计算结果,所以比较不容易产生路由循环。RIP是DV类算法的典型代表,而OSPF是LS的代表协议。
EIGRP是IGRP的增强版,它也是CISCO专有的路由协议。EIGRP采用了扩散更新(DUAL)算法,在某种程度上,它和距离向量算法相似,但具有更短的收敛时间和更好的可操作性。作为对IGRP的扩展,EIGRP支持多种可路由的协议,如IP、IPX和AppleTalk等等。运行在IP环境时,EIGRP还可以与IGRP进行平滑的连接,因为它们的度量方法是一致的。
交换机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VLAN(Virtual LAN,虚拟局域网)。VLAN的好处主要有三个:
? 端口的分隔。即便在同一个交换机上,处于不同VLAN的端口也是不能通信的。这样一个物理的交换机可以当作多个逻辑的交换机使用。
? 网络的安全。不同VLAN不能直接通信,杜绝了广播信息的不安全性。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桥可以减少网络冲突发生的几率,这就是我们使用桥的主要目的,称作减小冲突域。但桥并不能阻止广播,广播信息的隔绝要靠三层的连接设备,路由器。
按照缆段微化的思想,缆段越多,可用带宽就越高。极限情况是每一台计算机处在一个独立的缆段上,如果网络上有十台计算机,就需要一个十端口的桥将它们连接起来。但实现这样一个桥不太现实,软件转发的速度也跟不上,于是有了交换机,交换机就是将上述多端口的桥硬件或固件化,以达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性能。
交换机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避免交换循环,这就涉及到了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分支树协议)。分支树协议的功能是避免数据帧在交换机构成的网络中循环传送。如下图所示,如果网络中有冗余链路的话,STP协议现选出根交换机(Route Bridge),然后确定每一台非根交换机到根交换机之间的路径,最后,将此路径上的所有链路置成转发(Forward)状态,其余的交换机之间的连接就是冗余链路,置为阻塞(Block)状态。
OSPF协议是80年代后期开发的,90年代初成为工业标准,是一种典型的链路状态协议。OSPF的主要特性包括:支持VLSM(变长的子网掩吗)、收敛迅速、带宽占用率低等等。OSPF协议在邻居之间交换链路状态信息,以便路由器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LSD),之后,路由器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SPF(Shortest Path First,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计算路由表,选择路径的主要依据是带宽。
IGRP是CISCO专有的协议,只在CISCO路由器中实现。它也属于距离向量类协议,所以在很多地方与RIP有共同点,比如广播更新等等。它和RIP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度量方法、负载均衡等几方面。IGRP支持多路径上的加权负载均衡,这样网络的带宽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另外,与RIP仅使用跳数作为度量依据不同,IGRP使用了多种参数,构成复合的度量值,这其中可以包含的因素有:带宽、延迟、负载、可靠性和MTU(最大传输单元)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