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种养结合模式,其将传统的稻田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与效益进行深入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理选择种养结合的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种养组合方式,比如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其次是科学施肥和保护作物,合理利用养殖废弃物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再者是有效防治病虫害,采用生态农业方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分析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
从经济效益来看,该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生态效益方面,可以保护水土资源、减少农药残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在社会效益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稳定和和谐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利用稻田、鱼塘和其他农作物结合种养,相互促进,形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技术以生态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为特点,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理念是“三位一体”,即农业、养殖和种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种互补协调的生态系统。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传统的稻田农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或虾,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生长周期中的沼气、有机肥、废弃物等资源,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稻田生产力,并且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稻田和渔塘结合起来进行种养的农业生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放养鱼类;渔塘也可以种植水稻,实现了农、渔的良性互动。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以农业的综合化、集约化为发展特点,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将稻田与渔塘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效益互促,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在实践中,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和广阔前景的农业生产模式,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必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发展现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其发展现状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推动和完善。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实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东省的一些水稻种植区已经开始引入渔业,使得农田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养殖鱼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在发展现状方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民的收入。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正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各地政府和农民也越来越重视这种种养模式的实施与推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将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在稻田里同时养殖渔、禽、畜多种动物,通过循环利用资源,达到提高农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这种模式充分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减少生产的环境污染,对于加强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和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家,水稻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各个省份。
然而,传统的稻田种植只能单一产粮,效益有限。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诉求更高的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
二、模式原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田里同时养殖渔、禽、畜动物。
稻渔模式通过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协调稻田的生态环境和存在的其他生物链,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利用模式。
在稻田生长季节,鱼儿、蛙类等水生动物可以栖息于田中,利用水体中富含的营养物质生长。
同时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能够起到松土肥田的作用,提高土壤的肥力。
稻田周边养殖禽畜,可以利用稻田放牧,将禽畜粪便和农田剩余秸秆等有机物补充至稻田,为稻田提供充足的营养。
这样的循环利用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益,还减少了农田对外氮、磷等化肥的需求,减少了化肥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模式特点:1. 生态友好:稻渔模式将农田、水体和养殖动物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循环。
农田和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可以滋养养殖动物,养殖动物的粪便又可以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
2. 资源协调利用:稻渔模式在农田中实现了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养殖动物资源的协调利用。
水稻需要水分生长,而鱼类又可以利用稻田水体为生长提供营养。
鱼类在稻田中的活动也能够松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
3. 经济效益显著:稻渔模式改变了传统农田的单一经营模式,通过综合种养,提高了农田的生产效益。
鱼类、畜禽的养殖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农村可持续发展:稻渔模式兼顾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了对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依赖,减少了农田的环境污染。
稻+生态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报告

稻+生态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稻+生态综合种养是指将稻田与养殖业相结合,通过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的一种生态种植模式。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食品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稻+生态综合种养的发展情况,探讨其优势和前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发展现状我国稻+生态综合种养的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
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其中以江苏省的兴化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最为发达。
在农田中开展鱼塘养殖、蟹苗养殖、虾蟹稻作等生态种养项目,形成了以稻田为核心的多元化种养产业链。
稻+生态综合种养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优势特点1.资源共享:稻田和养殖业可以相互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鱼塘的废水可以作为施肥农田的水源,稻田的秸秆可作为养殖床料,形成良性循环。
2.生态环保:通过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残留物含量,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产出效率高:稻+生态综合种养可以同时获取稻谷和养殖产品,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开展生态综合种养项目,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稻+生态综合种养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稻+生态综合种养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
政府应继续制定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种养项目,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生态综合种养是一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种植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通过资源共享、生态环保和产出效率高等优势,稻+生态综合种养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汉中市南郑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汉中市南郑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引言】【一、概况】南郑区农业资源丰富,自然环境适宜农业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指将稻田与养殖场相结合,实现养殖种和农作物之间的互利共生。
南郑区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较早,是全国农业农村部确定的六个示范区之一【二、优势】1.资源优势:南郑区拥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适合稻田和养殖场的相互结合。
2.市场需求:稻渔综合种养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对于绿色、环保、健康的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3.增加农民收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可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三、问题与挑战】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目前南郑区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完善。
2.技术水平有限:南郑区的农民对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了解和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在技术培训和推广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3.市场营销不畅:南郑区的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市场营销渠道较为单一,缺乏品牌宣传和推广,需要加强市场开拓。
【四、对策与建议】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需要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2.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政府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了解和应用程度。
3.拓宽市场渠道: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和农民合作,建立直销和电商渠道,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产品。
4.加强品牌宣传: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农民建立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结论】南郑区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拓宽市场渠道,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
以此为基础,南郑区农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农民的生活也将得到显著改善。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的显著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产业现状目前,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在一些地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养殖户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稻田的水利设施、防逃设施等不够完善,影响了养殖效果。
3、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养殖户以个体经营为主,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市场竞争力较弱。
4、品牌建设不足优质的稻渔产品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有待提高。
二、发展目标1、短期目标(1-2 年)加大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稻渔综合种养条件;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中期目标(3-5 年)提高产业化程度,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知名的稻渔产品品牌;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3、长期目标(5 年以上)实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使其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重点1、优化种养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探索和推广适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如稻虾共作、稻鱼共生、稻蟹共养等。
2、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量和质量。
3、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稻田的水利设施、防逃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培育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稻渔综合种养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独山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推广思路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本人通过调研独山县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一些推广工作思路及建议,就下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能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发展现状独山县位于贵州南部,毗邻广西的南丹县,农业总体水平较低。
现有耕地面积25万亩,其中稻田面积20万亩,保灌面积9.9万亩,其中适宜养鱼的保水田3.5万亩,经过四十多年来的推广,稻田养鱼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000亩,近五来年稳定在1.8万亩左右。
20世纪80年代,独山县开始推广发展稻田养鱼,先后通过推广“平板式”、“垄稻沟”、“稻+鱼+菜”、“稻+鱼+果”等各种模式项目实施,稻田渔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各级部门的认可,群众很满意。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先后引进了建鲤、彭泽鲫、福瑞鲤、松浦镜鲤等优良品种,在县鱼种场进行扩展繁殖、然后推广到各乡镇开展稻田养殖。
单位产量由几公斤上升到15公斤,2022年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达220吨。
稻田养鱼充分利用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并把种植业与养殖业完美结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改变了以前单种水稻收益不高的局面,也解决了单纯养鱼造成与粮争地的现象,又增加了土地肥沃度,创造了双赢的局面,稳粮促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1、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加强完善。
很多田间水利基础配套的设施设备不足,水利、电力、交通、规范沟渠等基础设施缺乏,尤其是水源工程、输排水工程不完善不配套,每逢伏旱,位于坡地上的稻田基本会缺水干裂,甚至一些坝区稻田也会缺水干旱;由于处于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十分丰富,一旦遇持续降雨,易发生洪涝灾害。
2、产业技术水平低,综合种养意识需要提高。
独山县稻渔综合种养多以散户为主,在当前进行养殖的过程中,其所选择的养殖方法仍旧是传统的、粗放的养殖模式,即:人放天养。
在养殖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导致其养殖技术和养殖效果在当前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难以满足人们对养殖的实际需求,甚至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由于其养殖质量较差,更多是以传统的养殖经验为主,而忽略了养殖过程中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其产业化水平相对低下。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实施方案

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实施方案一、引言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稳粮、促渔、增效、生态等多方面的优势。
为了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发展现状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地区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一些养殖户盲目跟风,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品牌建设滞后等。
三、发展目标1、面积目标:在未来X年内,将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扩大到X亩。
2、产量目标:实现水稻和水产品的产量同步增长,水稻亩产量不低于X公斤,水产品亩产量达到X公斤。
3、质量目标:严格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达到绿色、有机标准。
4、效益目标:提高农民的综合收入,每亩稻渔综合种养田的经济效益比单纯种植水稻增加X%以上。
四、主要措施1、科学规划布局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稻渔综合种养区域。
优先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地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2、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1)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
(2)推广先进适用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如稻虾共作、稻鱼共生、稻蟹共养等。
(3)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不断完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体系。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灌溉和排水畅通。
(2)修建防逃、防漏设施,提高养殖池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建设配套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
4、强化质量安全监管(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检测和监测。
(2)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和饲料的使用,推广绿色防控和生态养殖技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稻田养鱼产业是一种融合了农业与渔业的新型产业模式,它利用田间地头的积水资源,将沟、塘、坑、堰、沼泽等禁用于灌田浸润的稻田中,养殖鱼类,实现陆水共生,资源互补,有效利用水域资源,提高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
稻田养鱼产业一方面提高了农田的农产品价值,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对鱼类需求,促进了当地农渔民的收入增加,是一项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
本文将对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进行探讨。
一、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1. 前景广阔稻田养鱼产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以及对水产品种需求的不断增加,稻田养鱼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丰富、土地富饶,稻田养鱼产业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2. 发展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稻田养鱼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着以下问题:(1)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导致了资源的低效利用;(2)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种养技术不够成熟,稻田养鱼的养殖效率和养殖品质有限,不足以满足市场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3)共生效应不足。
稻田养鱼和稻田种植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共生关系,不能充分体现出稻田养鱼的综合效益。
二、稻田养鱼产业发展对策1. 引进先进技术要提高稻田养鱼的养殖效率,必须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
养鱼产业已经有了很多的技术手段可以借鉴和引进,比如网箱养殖、循环水养殖等,可以提高稻田养鱼的养殖效率,提高产出。
2. 制定政策扶持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让稻田养鱼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加强科研技术支持科研技术是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强对稻田养鱼的科学规划和研究,推动行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4. 加强培训培训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养殖技术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经营稻田养鱼产业。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创造了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注重综合利用资源,协调发展渔业、养殖业、耕种业等农业生产方式的模式。
本文将分析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的发展情况。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受到了黑龙江省资源、市场、政策、技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而且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外,商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养殖、种植业的发展,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政策保障和金融支持。
同时,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如微生物技术、遗传技术、信息技术等,也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能够改善水稻生产中养分缺乏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而且也能通过养殖富余的水产品,提高农民的收入。
因此,稻渔综合种养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二、优势和特点黑龙江省的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1.提供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益稻渔综合种养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农民在养殖水产品的同时,也可以为水稻提供宝贵的有机肥料,并间作其他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
稻渔综合种养形成的多种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2.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方式,不仅能够节约大量淡水资源,而且也可以在水稻种植后,将富余的养分、渣滓、鱼粪等作为肥料用于其他农作物的生长,减少了对化肥的需求,充分利用农业的废弃物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风险。
3.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稻渔综合种养可以在同一块地上同时进行水稻栽培和水产品养殖,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而且水中的微生物、藻类等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助力水产品养殖,通过互补的作用,促进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在稻渔综合种养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技术不成熟稻渔综合种养需要协调种植、养殖、农业、水利、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技术知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度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指将稻田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机遇的年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受到了来自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农民的生产造成了影响。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需要针对气候变化做好应对措施,提高抗灾能力,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面临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满足市场需求。
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利用量也在增加,资源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需要开发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面临种种挑战的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也迎来了许多机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政策环境越来越有利。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1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也面临着发展机遇。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质量,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021年,随着公众对健康饮食的重视,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可以借助有机种植和绿色养殖的理念,提供高品质、安全、健康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开辟健康产业发展之路。
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面对挑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需要加强合作,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该省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了解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情况,本次调研深入到黑龙江省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一、发展概况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种养模式。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能够提高稻作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增加渔业产值。
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据统计,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已达到1000个,总面积达到100万亩。
二、产量和效益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通过对基地的实地考察和采访了解到,与传统种养方式相比,稻渔综合种养的稻谷产量平均提高了30%,鱼类养殖收益平均提高了50%。
这主要得益于稻田提供的充足的养分和水源,以及鱼类的排泄物对稻田的肥料作用。
三、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为了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向基地提供技术支持。
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稻渔综合种养,并组织专家开展培训和指导工作。
政府还提供补贴资金用于鱼苗的购买和养殖设施的改造。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一些农民对稻渔综合种养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影响了渔业收益。
由于鱼类对稻作的损害,一些农民遇到了鱼苗被稻作吃光或稻谷被鱼类破坏的问题。
这需要加强农民的科技教育和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科学种养水平。
五、发展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种养技术水平;2.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知度;3. 科研机构和大学要加强与农民的合作,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4.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基地的种养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六、结论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和生活质量。
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8 新农村 2019.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作研究·乡村产业·
化运营的较少,能达到“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 范区”创建面积要求的经营主体更是凤毛麟角。 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低,表明养殖所需资源分 散、集中度不够,难以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形成 合力和集聚效应,对稻田养殖区域化布局、标准 化生产、产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等构成制约。
(3) 三次产业融合度不高 全省从事综合 种养的主体与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与乡村旅游 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品牌较少,知名度不高, 流通渠道不宽,产品附加值增幅不大。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方案与措施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方案与措施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方案与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现状目前,稻渔综合种养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了水产品的供给,促进了农民增收。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品牌建设滞后等。
二、产业方案(一)科学规划种养区域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稻渔综合种养区域。
优先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稻田进行开发。
(二)优化种养模式1、稻虾共作: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小龙虾可以为稻田松土、除草、吃害虫,其排泄物还能为水稻提供肥料。
2、稻鱼共生:在稻田中放养鲤鱼、鲫鱼等鱼类,鱼类可以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同时其活动有助于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促进水稻生长。
3、稻蟹共养:在稻田中养殖螃蟹,螃蟹可以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其爬行活动还能起到松土的作用。
(三)加强技术创新1、研发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良品种,如抗倒伏、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和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水产养殖品种。
2、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如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3、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四)完善基础设施1、加强稻田的改造和建设,建设标准化的田埂、沟渠、防逃设施等,确保稻田的蓄水、排水和养殖安全。
2、配备必要的养殖设备,如增氧机、投饵机、水质监测仪等,提高养殖的自动化水平。
(五)强化品牌建设1、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2、打造特色品牌,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网络宣传等方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合肥市位于中国的中部,是安徽省的省会。
由于其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农田条件,合肥市具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优势。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合肥市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效益较低。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
政府应当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研发投入,吸引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
还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培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种植和养殖设备。
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市场开发不充分。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渠道,合肥市的农产品销售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对策。
政府可以设立农产品抽检站,对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并给予合格产品的认证和标志。
可以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产品信息发布、订单交易等服务,方便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易。
政府还可以组织农业农村产业推广展览会,为农产品提供展示和销售的机会。
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合肥市的水体和土地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绿色种植养殖。
具体对策包括:加强农田和水体的监测,定期检测水质和土壤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推广有机农业和养殖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合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指在稻田中开展鱼类养殖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水资源,实现了农田的多功能利用。
随着人们对生态农业的重视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探索,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本文将从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我们来谈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目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江南水乡一带,特别是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这些地区的稻田中不仅可以种植水稻,还可以养殖鱼类,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同时也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来分析一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前景。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在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在江南水乡,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水资源,提高土地的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同时也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我国很多地区,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生产,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要想实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良好发展,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综合运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题。
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换代,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统一规划和管理,目前在一些地区,由于农业生产中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浪费和产能不足。
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农业生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需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稻渔综合种养研究综述与展望

渔综合种养依靠水稻和水生动物互利共生原理ꎬ 利用
业定义ꎬ 国外专门针对稻渔进行研究的只有包括孟加
水生动物取食等来防控病虫草害ꎬ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拉国在内的小部分的亚洲国家ꎬ 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
量ꎬ 可以有效减轻农业污染ꎬ 提高农田生态效益ꎮ
发展中国家主要围绕稻渔共作收益展开研究ꎬ 大多数
4 2 2 稻渔综合种养的环境效应
稻渔综合种养不但提升了稻田产出的经济效益ꎬ
整整提高了 10 倍 [9] ꎮ 丁伟华在稻渔种养模式的生产
成本总投入和投入结构分析中发现ꎬ 在成本投入上ꎬ
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带来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
同一时期内稻渔综合种养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单作ꎬ 在
一系列的社会效应ꎮ 在相关的稻渔综合种养研究中ꎬ
经济产出上ꎬ 稻渔种养模式均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单作
探索出一条产品安全、 生产高效、 资源节约、 环境友
展ꎮ 在水稻种植密度设计上ꎬ 相关研究表明ꎬ 宽行窄
粮双收” 的双重发展ꎮ 与国外相比ꎬ 我国稻渔综合种
与此同时ꎬ 国外相关研究也表明降低水稻种植密度可
好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ꎬ 实现 “ 水田两用” 和 “ 渔
养历史较为悠久ꎬ 早在 2000 多年前就在四川、 陕西
-虾 - 鱼 - 稻的种养模式效益要高于前者 [11] ꎮ 孟草等在
都表明ꎬ 稻渔种养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增产、 增收、 增
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研究中发现ꎬ 与传统水稻
效ꎬ 贵州通过实施稻渔种养实践表明ꎬ 在稻田中进行
单作相比ꎬ 虽然稻渔综合种养的水稻平均产量减少了
渔类养殖ꎬ 可以降低水稻空壳率ꎬ 提高水稻干粒重ꎬ
目前其转移和减排机制还缺乏进一步的研究ꎮ 袁伟玲
出的土地流转、 集约化种植、 污染防治、 建设美丽乡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稻渔综合种养是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利用稻田的水域资源进行养殖,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情况,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一、种养业发展现状1、资源优势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水利条件,适宜发展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
全省水域面积约为30万公顷,其中有利于稻渔综合种养的水域面积占比较大。
黑龙江省还有大片的良田和沼泽地,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资源。
2、产业规模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已有一定的规模,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哈尔滨市等地。
据统计,目前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年产量可达100万吨。
种养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和经济支柱性产业。
3、科技支撑在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得到了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不断应用到产业生产中,大幅提高了产业效益和质量。
采用了智能化的水产养殖设备,高效的水稻种植机械等,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面临的问题1、产业壮大需加大投入尽管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不小,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部分地区在资金、技术和市场开发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需加大对产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
2、产业生态问题在快速发展的也出现了一些产业生态问题,如水质污染、养殖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需要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力度,确保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农民素质问题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但目前还有一部分农民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影响了种养业的发展。
需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种养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的一种模式创新。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稻渔综合种养在这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本报告将对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为相关农业部门提供参考。
一、发展概况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同时也是水产养殖大省之一。
在近年来,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在黑龙江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据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目前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已经达到了XX万亩,水稻与水产的综合产值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特别是在一些水稻丰产区和适宜养殖的水域,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
二、发展优势1. 地理条件优越:黑龙江省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是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理想之地。
2. 政策支持力度大: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政策,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技术水平较高:在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下,黑龙江省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的支持,为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存在问题尽管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 产业链短缺: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链相对不完善,缺乏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模式。
2. 信息不畅通:一些农户缺乏种养技术的信息渠道,对种养管理略显粗放。
3. 生产成本高: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一些农户在实际生产中成本偏高。
4. 市场营销不畅:部分地区缺乏统一的市场营销平台,农产品的销售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发展建议五、发展前景随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黑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前景依旧广阔。
未来,稻渔综合种养将更加趋向于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为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传统种植模式的生产效益降低,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大。
稻鱼综
合种养成为新模式,环保、绿色、增效特点明显,经济效益高。
本文研究中,重
点探究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发展对策
在近几年发展中,受到国家宏观粮食政策调整,劳动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
多数地区实行的“稻-油”、“稻-麦”种植模式的效益降低。
“稻-渔”综合种
养模式,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转型,走向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保证产业扶
贫工作的开展效果。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初具产业化规模,所以本文探究全
新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实现“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发展。
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的问题
1.1主体规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是养殖主体比较少,多为小
户种养主体,需要进一步提升集约化、组织化水平。
稻田发展进程中,“稻-渔”综合种养的条件差,且道路、水电设施只能满足原有种植模式,渔业养殖所需的
电力容量、进水管渠、道路交通与之前不同,基本上很难满足基础设施的要求。
1.2缺乏完善的种养模式,繁育能力低
多数地区实行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还是采用自繁自养方式,并没有
分开繁育与养殖体系,所以会出现鱼的抗性低、种质退化,面临严重的病害,对
品质与产量的危害大。
此外,各地区没有形成专业的渔业繁育基地,要进一步提
升苗种产业能力。
1.3经营模式单一,流通加工产业落后
养殖地区缺乏水产批发市场,养殖主体需要找中间商收购,主要为鲜活销售。
受到总体养殖产业的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加工技术落后,很少进行精加工、深加
工处理,所以无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但是部分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层数,开展休闲垂钓、水产深加工产业、苗种繁育销售等,市场前景广阔。
注重
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开发特色餐饮业,成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兑现方式。
1.4品牌营销意识薄弱,品牌建设不足
“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缺乏品牌意识、主体意识,只是关心养殖生产工作,不太关注品牌创造。
部分养殖人员在品牌建设中,仅仅停留在商标注册、无
公害认证环节,缺乏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产品品牌。
2、“稻-渔”综合种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技术服务不足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要求养殖户掌握种植技术、养殖技术。
但是农技
推广人员,要么只懂种植,要么只懂养殖,种养复合型人才缺失。
机构改革之后,部分地区的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出现无机构、零编制、非专业的现象,无法为产
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综合服务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差距大。
社会化服务能力
不足,苗种供应、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很难满足种植户的需求,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的限制大。
2.2土地流转缓慢
第一,土地流转信息流通不足:多数农民外出打工,或者经营副产,因此对
土地承包的意愿不足。
经营者具备扩大经营的需求,然而信息渠道缺失,会加剧
土地流转难度。
第二,土地流转意识薄弱。
种植户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种植资源,所以
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不愿意流转土地,或者采用短期转包方式,很难实现产业
化发展。
第三,保证机制不足:部分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缺乏配套的土
地流转政策,且指导性文件、操作办法缺失,导致流转方式处于盲目、无组织状态。
农民自行开展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的流转合同,甚至存在“口头约定”情况,很难保证双方的权责。
耕地管理政策影响下,减缓了土地流转进度,对产业化发
展的影响明显。
2.3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多数地区没有设立“稻-渔”综合种养的资金,但是扶持资金对综合种养产
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即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但是却对种植户提出较多要求,
比如种养规模要达标,多数中小种植户很难获得资金扶持。
此外,部分种养区域
的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很难实现机械化生产,再加上苗种采购费用、田间改造费用比较高,当资金支持不足时,则会对农户参与积极性产生影响。
3、“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对策
3.1制定产业标准与政策
各地区应当联合实际情况,由政府主导进行规划,建立种养模式的产业标准、政策,鼓励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出台政策性文件,加大对综合种养的扶持力度,营造积极的产业环境。
充分发挥出村、镇委员会的
职能,积极与种植户沟通,保证经营主体、农户的经济效益,处理土地流转困难
问题。
3.2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力度
针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应当建设推广人才体系,增加财政资金的投
入量,培育新型农技推广人员。
地区农业农村局应当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制定支
持政策、发展规划,形成跨领域、跨学科的专家团队。
深入探究“稻-渔”综合
种养的问题,基于市场导向,将农民增收作为目标,建设良种生产体系,筛选水
产养殖品种、水稻种植品种,设置技术试验区,从而扩大水稻、水产的覆盖率,
形成高效的综合种养模式。
3.3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组织种植户参与综合种养的培训活动,使其懂得种植知识、养殖知识。
通过
线上、线下培训方式,能够为种植人员提供多种技术服务。
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突破技术服务壁垒,以手机信息、微信公众号方式,随时向种植户推送种养
知识、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
此外,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提供
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产品销售等服务。
3.4注重品牌建设
采用政策、奖补、市场拓展等方式,建设综合种养品牌,完善综合种养产品
标准,加大质量管理与控制力度。
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加大公众对种养产品的
认可度、认知度,从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通过综合种养密实,可以提升优质产品、优质产地的属性,建设具备影响力、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将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品牌优势,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实力。
3.5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通过奖补、建补、贴息贷款方式,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联合等
经营主体。
引导新型产品经营主体,不断激活发展,加强发展能力,提升生产的
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建立和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小农户进入到市场,增加
经济效益。
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技术支持、优质服务等措施,可以吸引经
营人才、社会资本入驻,扶持经营良好、管理规范的经营主体,从而形成地区龙
头企业。
将农户、家庭农场作为联合体,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动力。
3.6加大种质供给保障力度
种质资源成为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要保障种质供给。
以地区农业科
研院所、水产发展中心作为依托,建设良种生产体系,培育水产养殖品种、水稻
种植品种,从而做好技术试验工作,不断扩大水产品种、优良水稻的覆盖率,维
护苗种的质量与安全。
生产和管理苗种时,应当提出科学的管理模式与措施,确
保水稻品种适宜地区种植,提升水产苗种的自给率,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的
产业化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水稻种植效益持续下降,挫伤了农
民种植的积极性。
提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后,既可以维护水稻种植效益,还能够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农业、渔业的双赢。
所以在未来发展中,希望
进一步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正亮, 张耀. 红河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家科技, 2018, 000(005):1-2.
[2]杨家强, 赵琼英, 王云艳,等. 保山市稻鱼综合种养发展策略分析[J].
山西农经, 201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