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合集下载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水稻的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稻栽培的现状以及如何实施高产栽培来进行阐述。

一、水稻栽培的现状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积广泛且产量稳定。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水稻栽培存在着一些问题。

水稻栽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稻作密度大、株高矮、口感好,产量高,而北方地区稻作密度小、株高高、口感差,产量低。

这主要是由于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合稻作栽培,而北方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合稻作栽培,因此北方地区的稻作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需进一步优化。

水稻栽培存在高产稳产难的问题。

虽然我国水稻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由于种植结构单一、传统种植方式、土壤质量下降等原因,导致高产稳产难。

水稻栽培的高产稳产是提高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的关键。

水稻农药使用过多。

为了防治水稻病虫害,农民普遍采用农药进行喷洒。

长期的农药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二、高产栽培的建议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推进高产栽培是必须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1、科学选用优质种苗:优质种苗是高产栽培的基础。

选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品种进行栽培。

在选用种苗时,应注意其水稻生长期短、抗倒伏性强等优点。

2、合理施肥:水稻对养分的需求较高,适量施肥能够提高产量。

根据土壤条件和水稻生长期的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3、合理管理水田:水稻栽培需要保持稳定的水分条件。

合理管理水田,做到浸种、渗灌和保墒,保证水稻的根系吸水保持适度的水分状态。

要根据水稻生长期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水位和水量,以提高产量。

4、控制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

通过选择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合理的灌溉管理、轮作休闲和间作等方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种植效益措施

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种植效益措施

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种植效益措施作者:沈才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27期沈才芳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的支持。

水稻种植作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水稻的产量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笔者分析我国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提出一点看法,希望能为广大农户带来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当前水稻栽培技术的不足之处1、水稻品种选择不恰当有许多水稻种植户在购种时没有按照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目标选择提品种,而是道听途说,盲目听信别人,存在从众心里,品种选择单一,这样如果该品种对本地气候或土壤不适应的话就更容易引起病虫害爆发,从而影响水稻种植效益。

2、种植方法不恰当,机械设备太过欠缺目前,一些偏远山区没有普及机械化种植。

此外,插秧深度或水稻种植密度不合适都会对后续收割量产生影响。

3、播种时间和灌溉控制存在问题有些农户没有掌握合适的时间播种,使得水稻产量降低。

还有些农户对水稻的灌溉量不当,这也不利于水稻的健康成长。

4、施肥不科学单一使用无机肥,特别注重氮素肥料,轻磷钾肥料,更不注重有机肥料的施用,此外无机肥过多施用还会产生农田污染造成土壤酸化。

二、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1、选择恰当的水稻种植品种不同地区的农户必须综合本地的地势高低、土壤状况、栽培季节、天气情况,以及品种的特性和栽培目标,结合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选择适合自己种植的品种,若种植面积大,应选择多个优良品种搭配种植,可以避免水稻栽培出现大面积病害爆发的情况,可以有效遏制病害的传播面积。

具体而言,水稻的种类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优质型,二是高产型,三是抗病型。

对于水稻农田海拔普遍在三百五十米以下的地方,应该种植一些生育期中等且有较强的抗逆性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而对于四百米到五百米高海拔的地区,需要栽植水稻成熟周期中等的水稻品种类型,而海拔地处五百五十米以上的地方,可以选择种成熟周期中等或较为早熟的水稻品种,也可以将二者搭配起来,一同进行栽种。

水稻栽培技术现状及提高种植效益的解决措施

水稻栽培技术现状及提高种植效益的解决措施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作用。

所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水稻栽培技术,依靠科学技术及先进机械,以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和效益。

与此同时,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要根据栽培区域的具体状况,合理制定水稻栽培技术规程,从而推动水稻栽培产量及质量的提高,为我国人民群众创造健康及安全的粮食作物。

本文首先对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简单阐述,其次分析了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优化措施,以期为相关单位以及个人提供借鉴价值。

一、水稻栽培技术的现状水稻历来是我国南北方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我国是水稻的生产大国,每年的水稻需求量也超过了1.2万亿吨以上。

同时我国也是水稻食用大国,有数据资料表明,在我国有超过6亿多人将水稻当做了主食并常年食用,水稻种植业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中源远流长,因地理优势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首个栽培水稻的国家。

随着我国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相关农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我国水稻种植区不断扩大,有利的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农业科技的推动下,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均耕地很少,且农村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农业机械化的程度相对较低,我国同全球主要农业国家栽培技术水平之间仍具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我国水稻生产在产量和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所以,相关人员一定要坚持探索提高水稻栽培质量的办法,合理减少栽培成本,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生产在世界的影响力,巩固我国水稻品质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目前在种植上有许多原因已经成为制约水稻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笔者搜集和整理资料,发现以下因素:一是气候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了光照、气温、水分以及自然界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决定水稻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

水稻具有感温性和感光性,适合的温光条件能促进水稻生长,进而提升产量和品质。

稻田养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措施

稻田养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措施

稻田养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措施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09年第21期稻田养殖,是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

我国约有水稻田2440多万公顷,其中在目前条件下可养鱼面积约1000万公顷,但全国现在已养殖稻田面积仅占1/10,才100多万公顷,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巨大。

1.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率。

种稻养鱼,既可以收获相当数量的水产品,又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促使稻谷增加一成以上:特别是发展稻田生态渔业,可以形成种养结合,具有“i增一节”的功能,即:增粮、增鱼、增收、节水。

据四川调查,规范化稻田养鱼比常规种稻,每亩可增收水产品100公斤,田埂可增收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250多元,新增蓄水能力200立方,还可有效节约劳力资金:四川资阳市政府提出r规范化稻田养殖的“118"工程,即:l亩稻田中,用1分田开挖鱼凼,1分田加宽加同田埂种植柠檬、柚等名优水果或蔬菜,8分田种植水稻,实现稻鱼果(菜)综合立体开发。

他们还提出了根据地貌及土壤特征分别采取“721”工程模式和“442"工:程模式。

即:稻田种植、沟凼养殖和田埂种菜(果)在稻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2:1和4:4:22.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稻田养殖,可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民摆脱贫困,让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农民走上小康如江苏淮安市2008年5 5万亩稻田养殖平均亩毛利2170元,全市产值在10万元以上的稻田养殖大户达200家。

其中金湖县银集镇团结村稻田养殖龙虾0.2万亩,亩利润2380元。

全村人均增收0.68万元。

3推进西部渔业开发,稻田养鱼在西部渔业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资料显示,西部稻田养鱼的面积占全国稻田养鱼面积的比例达44%以上,来自稻田的水产品产量占西部地区养殖水产品总产量的20%。

发展稻田养殖,有利于西部地区的食物安全保障,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有利于集雨抗旱,保持水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持续发展战略。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水稻的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一直是农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水稻栽培现状和高产栽培建议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水稻栽培现状1. 水稻产量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种植业的发展,全球水稻产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9年全球水稻产量达到7.1亿吨,较10年前增加了20%。

特别是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水稻主产国,产量持续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2. 水稻栽培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水稻产量不断增加,但水稻栽培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是水稻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产量。

再者是水稻栽培技术相对滞后,没有及时应用新技术。

最后是耕作方式和施肥管理不合理,导致土地退化和产量下降。

二、高产栽培建议1. 合理选择种植地点水稻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0-35摄氏度,较适宜温度为25-32摄氏度。

在中国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可以选择适宜的地点栽培水稻,增加产量。

在北方地区也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品种,通过调整播种时间和管理措施,提高产量。

2. 积极防治水稻病虫害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白粉病等,虫害有螟虫、稻飞虱等。

要积极预防和控制水稻病虫害,选择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 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也不断涌现。

比如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水稻的精准种植,利用大数据分析土壤情况和植株生长状况,优化管理措施。

还可以采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料等新技术,促进土地肥沃,增加产量。

4. 合理施肥管理水稻对养分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对氮肥的需求最大。

合理的施肥管理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在施肥上,应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和水稻生长期进行科学施肥,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增加土地养分,提高产量。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度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度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指将稻田和渔业两种产业进行联合种养的一种模式,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和技术,实现生产的多样化和高效化。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面将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发展现状分析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我国各地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许多农户纷纷加入到这一产业中,探索出了一条稻渔综合种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规模比去年增长了20%以上,产值也相应增加。

2.技术创新不断推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推进。

农业科技人员结合最新技术手段,研究出了一系列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新技术,如智能水稻播种机、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稻渔综合种养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3.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市场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食品的安全与品质,对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需求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存在问题分析1.资源短缺目前,我国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中存在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户往往面临种植和养殖空间不足的困境;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也存在着瓶颈,限制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品质管理不够规范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中,一些农户因为技术水平不够高,导致品质管理不够规范,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有些农产品存在着农药残留过高、水质不达标等问题,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风险。

如何加强品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成为当前亟待提升的方面。

3.市场竞争激烈随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许多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水稻的种植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种植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一是种植面积的扩大。

随着人类口味的变化和需求的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的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6亿公顷,其中中国是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家。

二是品种的改良。

近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使得水稻的品种不断改良。

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优良新品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高。

在中国,不断得推出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使得水稻产量不断刷新纪录。

三是种植技术的创新。

水稻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水稻机械化种植、放养鱼类共生养殖、气候控制温室种植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是生态种植的重视。

由于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水稻种植逐渐转向生态种植。

生态种植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水稻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的青睐。

水稻种植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这将为水稻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水稻的种植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升级,水稻的种植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遗传改良技术培育更加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推广机械化种植以提高生产效率;应用智能农业技术提高水稻的管理和监测能力等。

生态种植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水稻的生态种植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的应用将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水稻的进一步加工和价值提升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对米饭的需求将在质量、口感、营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作者:张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23期在农业的发展中,水稻是非常重要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水稻在品种培育和育秧技術有了很好的发展,提升了水稻产量,但是在一些落后农村山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对于水稻栽培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主要对水稻栽培现有的状况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中,水稻种植业是非常重要一部分,对人们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水稻在品种培育和育秧技术有了很好的发展,提升了水稻产量,但是在一些落后农村山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对水稻栽培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对水稻栽培现有的状况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1、水稻栽培现有的状况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水稻栽植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现阶段的水稻栽植中,新型栽植方式更多的体现在优质和高效特征。

对于水稻栽培中,对育秧方式有所改变,更多倾向于湿润育秧,使得水稻育秧质量得到很好的提升。

另外在水稻栽培中,通过塑料软盘的辅助,可以更好的提升水稻秧苗的质量,从而更好的促进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在水稻高产栽培中,通过使用联用化肥和有机肥,通过使用联用化肥可以满足水稻生长需求,摆脱了对传统化肥的依赖,提升了水稻产量。

另外在水稻灌溉中,为了更好的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通过不断应用新型水稻灌溉措施,更好的提升水稻产量,促进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水稻种植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化的机械,可以有效降低水稻栽培劳动强度。

另外在水稻种植中,通过适量增加除草剂,可以有效避免中耕除草的各种弊病,更好的提升水稻产量。

2、我国目前水稻栽培存在的具体问题①插秧密度缩小在水稻栽培中,如果插秧密度比较小,就会对影响水稻产量。

如果在水稻栽培中,如果插秧密度比较小,机会导致秧苗成活率有所下降,对水稻产量产生很大影响。

②给肥料技术缺乏合理性在水稻栽培中,如果在施肥上缺乏合理性,也会对水稻的成长造成影响,影响水稻产量。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农作物之一。

水稻种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种植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我国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适宜水稻生长的地区较多。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约2000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约3000万公顷,保持在全球第一的位置。

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为我国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水稻品种逐渐多样化。

在过去,我国种植的主要是传统的水稻品种,如籼稻、粳稻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国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抗病虫、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如杂交水稻、超级稻等。

这些新品种具有优异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稻种植技术逐步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推广使用化肥、农药和生物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水稻的产量。

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管理手段的引进和应用,可以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

水稻种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仍然存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对水稻种植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

对于水稻种植的发展前景,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将推动水稻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水稻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利用遗传工程和基因编辑等技术,可以培育更加适应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耐逆性和品质。

农业机器人和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可以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水稻全程机械化和精细化将成为发展方向。

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和成本的增加,推行水稻全程机械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推广使用水稻育秧机、收割机等设备,可以减少人工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栽培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而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水稻栽培的现状和高产栽培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和建议。

水稻栽培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土地资源的浪费。

由于传统的水稻栽培方式往往采用水田栽培,土地利用率低下,造成了大量土地的浪费。

二是种植结构的单一。

我国水稻种植主要以籼稻为主,而粳稻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这导致了粳稻供不应求的情况。

三是栽培技术水平不高。

一些农民在水稻栽培中缺乏科学的栽培技术指导,以及缺乏高效的农机具和施肥技术,这导致了水稻产量无法达到最大化。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一是推广高效栽培技术。

包括水稻直播、保水保肥等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二是推广粳稻种植。

粳稻相对于籼稻来说,产量和质量更高,对土壤的适应性也更广泛。

推广粳稻种植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总产量。

三是加强推广高产栽培新品种。

培育适应本地特点的高产新品种,提高抗病虫害和适应性,是提高水稻总产量的重要途径。

四是建立科学的栽培管理体系。

对于水稻的灌溉、施肥、除草等管理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栽培技术的精细化和高效性。

水稻栽培的现状存在问题,但通过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培育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要加强水稻栽培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以提高水稻栽培的精细化和高效性。

这将有助于我国水稻栽培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稻产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水稻栽培的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当前水稻栽培现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一、水稻栽培现状1. 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普及,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较大。

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水稻栽培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包括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3. 高产栽培技术普及不足:尽管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但是高产栽培技术在一些地区的普及还不够,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

二、高产栽培技术建议1. 种植适宜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如适应湿润气候的早、中、晚稻种植适宜。

2.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3. 合理密植:在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加大水稻的密植度,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4. 合理用水:在干旱地区,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尽量减少水分的损失,提高水稻产量。

5. 种植育秧技术:采用优良的育秧技术,确保水稻幼苗的健康成长,为后期的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6. 病虫害防治:加强水稻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病害和虫害的存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保证水稻生长健康。

7. 科学管理:采用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及时除草、中耕松土等,保证水稻充分吸收养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8. 技术培训:加强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利用农技人员和农业大学的力量,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浅议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措施和建议

浅议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措施和建议

浅议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措施和建议作者:李志安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4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迅速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

单一种植水稻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稻积极性,部分中低产稻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稻田流转中“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比较突出。

另外,由于生产方式粗放,化肥、农药使用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影响江河水质。

近年来,农业部鼓励适宜地区在传统稻田养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

一、稻渔综合种养的原理和特征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突出了以粮为主。

水稻成为发展的主角,提出了田间工程不得破坏稻田耕作层、工程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水稻种植穴数不减等技术要求。

同时,积极发展有机稻,大幅度提升水稻收益,使水稻效益和水产效益达到平衡,从机制上确保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

二是突出了生态优化。

生态环保是绿色有机品牌建设的前提保障,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通过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有机生态产业的发展。

三是突出了产业化发展。

通过引进河蟹、小龙虾、中华鳖、泥鳅等名特优水产品种,带动稻田产业升级,促进了规模化经营;采用了“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经营模式,突出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二、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历程及现状(一)发展历程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新模式。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水稻是我国的主食作物之一,是人们餐桌上的重要主食之一,也是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水稻栽培现状及高产栽培建议,关乎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大局。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前水稻栽培的现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高产栽培建议,以便更好地发展水稻生产,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一、水稻栽培现状1. 土壤肥力下降:随着水稻种植的不断循环,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土壤结构疏松,土壤肥力不足,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2. 地膜覆盖不够广泛: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水稻生长,但目前地膜覆盖的面积还不够大,很多地区还没有普及地膜覆盖技术。

3. 技术水平不高:农民水稻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很多地区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模式,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二、高产栽培建议1. 科学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科学合理施肥,合理配比化肥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

可以采用覆盖种植模式,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护土壤。

2. 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水稻生长,减少水分蒸发,减轻水稻生长期间的干旱胁迫,增加水分利用效率。

应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提高水稻产量。

3. 种植优质稻种:选用优质水稻种子,通过优良的品种选择,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能,提高产量。

可以推广水稻良种,不断提高水稻品质。

4. 合理管理水田:水田管理对提高水稻产量至关重要,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保持水稻适宜的水分需求,避免过度灌溉和干旱胁迫。

合理排水,保证水稻生长期间的排水畅通,防止积水,减少病害发生。

5. 加强科技指导: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水稻栽培技术的宣传和指导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加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广现代化的水稻种植技术,提高水稻产量。

6. 加强病虫害防治:水稻栽培中,病虫害是产量影响的一个主要因素,要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治,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导致环境污染。

7. 合理轮作休耕:在水稻种植轮作中,合理安排休耕的时间,恢复土壤肥力,合理安排轮作种植,减少土壤退化,提高土壤肥力。

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分析及对策探讨

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分析及对策探讨

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分析及对策探讨【摘要】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提高稻米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该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种植结构不合理、施肥不当等。

为此,本文分析了广西稻田综合种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优化种植结构、科学施肥等措施。

展望未来,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关键词】广西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前景展望、总结、未来发展、局限性、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是中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之一,稻田种养一体化模式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存在着种植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制约了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既是解决当前种养问题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举措。

本文选取广西稻田综合种养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其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广西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进而推动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改善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广西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提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3 研究意义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其发展对于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广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从而为提升广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供建议,进而展望广西稻田综合种养的未来发展前景。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年第07期中国是农业大国,水稻在中国粮食作物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水稻种植行业显著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水稻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分析了中国水稻栽培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促进中国水稻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1中国水稻栽培技术现状中国水稻分为杂交水稻、矮杆水稻,这两种水稻主要以旱地育苗的方式来进行种植。

影响水稻质量和产量的因素较多,如秧苗种植过密、秧苗数量较少等原因都会对水稻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在对秧苗进行施肥时,大多数农户仍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没有应用新型水稻施肥方式,导致施肥效果较差。

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户知识水平较低,不了解新型的水稻生产技术,严重影响了水稻质量及产量。

2水稻栽培存在问题2.1选种不当目前,中国大部分水稻均由农民自行种植,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没有使用新型生产技术种植水稻。

很多地区的农民常年种植同一水稻品种,很容易出现病虫害大面积感染的问题,影响水稻效益,增加农民经济负担。

种植水稻时,需根据种植地区的土质、气候及水文特征来综合选择种植品种,保证水稻种植效益。

其次,水稻品种自身生长周期对于水稻质量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农民在选种时,需尽量选择抗旱能力和抗病能力較强的品种,从而保障水稻产量。

2.2播种时间不当若播种时间过早,会延长水稻的种植时间,若播种时间过晚,水稻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导致其无法正常生长。

因此,在播种水稻时,一定要选择好播种时间,尽量避免自然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

2.3育苗技术水平较差由于农民缺少科学的水稻种植知识,导致水稻育苗技术不合理、不科学,在种植水稻时容易出现秧龄时间过长、秧苗间隙较小的问题,导致水稻无法健康生长,其次很多农民没有对育苗工作加强重视,甚至直接忽略育苗工作,导致水稻质量和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模式与展望

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模式与展望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引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现代技术模式之一,具有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优点。

兴安盟现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和品牌认证,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增收1000万元,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兴安盟大米”的绿色名片。

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产业
扶贫模式与展望
史福成 晓英 张鹏
盟有组织的稻田养鱼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是单纯以获取鱼产量为主,效益较低。

本世纪初,随着土地流转和效益农业的兴起,稻田养鱼再次一、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基本模式
兴安盟位于北纬46°大兴安岭南
麓生态圈、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
带,适合一季作物生长,所以稻渔综
合种养方式只能是稻渔共作。

鱼、斑点叉尾鮰、锦鲤等。

以鲤鱼为
例,可以投放体长3cm的夏花,到秋
天养成规格为200g/尾~250g/尾的秋片
鱼种;也可以投放尾重100g左右的春
片鱼种,到秋养成规格为500g
商品鱼。

前者对稻渔工程的标准要求。

发展稻田种养的几点建议

发展稻田种养的几点建议

发展稻田种养的几点建议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第31期文/ 王武稻田种养新技术是对传统农业的突破,能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环境破坏、土壤板结等种种问题,也为渔业生态养殖带来了新机遇。

但现实操作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科学发展稻田养鱼,提出以下建议:更新观念。

发展稻田种养新技术,不是弄几只蟹、几条鱼吃吃的小事,而是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革农业种植结构的大事。

正确定位。

水稻要从单一的种植结构调整为“水稻+n”的结构;即发展种养结合,以提高土地承包者的积极性。

在这个“n”中,水产是首选。

发展稻田种养技术,必须坚持以稻作为主体。

只有不占用稻田种植面积,粮食不减产,甚至增产,发展稻田水产养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整合资源,建立科技平台。

开发稻田种养新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相关的学科与产业,构成“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才能健康地运行。

为此,建议将“稻田种养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列入农业公益性科研项目,给予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以便整合全国各地人才,在水稻主要种植区,建立一大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示范基地,凝聚科技人才,联合攻关。

探索“稻、蟹(虾、鱼)共生”的机理, 建立“科、种、养、加、销”相结合的新模式。

鼓励农民实施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规模化、连片生产是稻田种养新技术的生产特点。

因此,要抓住种植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鼓励农民实施土地流转,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成立新的生产关系,逐步做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创造良好条件。

瞄准大米中高档市场,生产有机大米、优质大米,以配送方式直接供应消费者。

市场上,有机大米的价格比普通大米高5 ~ 20 倍,而有机稻的稻谷价格比常规稻谷高3 ~ 4 倍。

稻田种养新技术的生产工艺就要求禁用农药,不用化肥,这符合生产有机大米、优质大米的基本要求。

兴安县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及种植效益提升策略

兴安县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及种植效益提升策略

兴安县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及种植效益提升策略作者:张雅丹来源:《南方农业·下》2024年第04期摘要广西兴安县水稻种植面积较广,但是种植过程中受到种植户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的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还需要加强对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便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种植水平。

为给种植户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从选择品种、科学育苗、大田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水稻栽培技术,探讨了加强宣传培训,提升种植户对水稻栽培技术的认识;创新工作方式,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视农机化应用,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等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种植效益;广西兴安县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24.08.018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综合经济实力,水稻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实践证明,水稻生长期间会受到环境、田间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种植效益下降。

因此,需要加强栽培技术的科学应用,以便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实现基层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兴安县水稻栽培现状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东经110°14′~110°56′、北纬25°17′~25°5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积温多,霜期短。

全年平均氣温为23.5 ℃,年降水量1 000~1 200 mm,光照充足,具备良好的土壤肥力和自然环境,因此非常适宜农业生产。

兴安县常年盛产香稻、果蔗、木薯、花生、石瓜、荔枝、八角、玉桂、杉木、水鱼、毛蟹、瘦肉型猪、肉牛、鸡鸭及禽蛋等,是桂林市“菜篮子”之一。

水稻是兴安县主要农业生产作物,已经成为当地种植户实现经济收入提升的重要渠道。

2022年,兴安县水稻种植面积1.97万hm2,水稻全产业链产值稳步提升。

近几年,兴安县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但是种植过程中还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水稻种植效益下降,比较突出的是种植户水稻栽培技术比较落后。

兴安县中低产田(地)现状与改良措施

兴安县中低产田(地)现状与改良措施

兴安县中低产田(地)现状与改良措施陈艳春【摘要】按照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和分级标准,利用兴安县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耕地生产潜力评价,以此评价结果为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 310-1996)的划分标准,应用兴安县测土配方施肥属性数据库,划分出兴安县中低产田(地)类型及面积,并对兴安县中低产田(地)类型及障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良利用措施.【期刊名称】《广西农学报》【年(卷),期】2010(025)003【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中低产田;现状;改良【作者】陈艳春【作者单位】兴安县农业局土肥站,广西,桂林市,45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湘桂走廊要冲,以低山、丘陵为主,中山、台地及喀斯特地形为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气候条件优越[1]。

全县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果及其它经济作物为辅。

2008年全县耕地面积34 032.3hm2,其中水田16 930 hm2,占耕地面积的49.7%;旱地4 757 hm2,占耕地面积的14.0%;园地 12 345.3 hm2,占耕地面积的 36.3%。

水稻播种面积 28 184 hm2,总产量 165 621 t,是桂北粮食主产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2005年以来,我们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对兴安县中低产田(地)类型及障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同时提出了中低产田(地)改良利用措施。

1 中低产田(地)划分1.1 划分依据与方法按照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规程和分级标准,利用兴安县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耕地生产潜力评价,从而划分出兴安县中低产田(地)面积。

1.1.1 建立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广西区专家技术组的指导下,组织兴安县有关专家结合本地实际反复研究讨论,筛选出立地条件:障碍因子、耕层厚度、成土母质;耕层理化性状:pH、质地;耕层养分状况: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土壤管理:排水能力、灌溉能力等四大类共10个因素组成兴安县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作者:暂无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0期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8℃,
年降雨量1814mm。

无霜期296天,境内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水田29万亩。

人均有粮570kg,可利用养鱼等综合种养稻田面积16万亩,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广西
禾花鲤鱼生产基地。

1. 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1.1 规模与产量:2016年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9万多亩,产量2000多吨,占全县
水产品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禾花鲤鱼是我县传统农产品。

1.2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1. 2. 1 传统模式:加高田埂,或在田中间挖一条浅沟。

在进、处水口安装好栏鱼设施,
在插秧后放鱼即可,这种养殖模式占我县全部稻田养鱼面积的90%左右,产量占80%左右。

1 .
2 .2 坑沟模式:在稻田一角挖鱼坑,面积约8~15m2,深0. 8~1m,田中间挖0.8m宽,0.3~0.4m深鱼沟与鱼坑相联通,鱼沟根据田块大小形状挖成“一”“十”字型,这种模式约占
全部稻田养鱼面积5%,产量约占10%。

1 .1 .3 田改鱼塘模式:利用地势低洼,(有的有地下泉水,)常年排水不通畅的低产稻
田改成养鱼池塘,在水稻栽培期间降低水位,栽培抗倒状,苗势高的水稻品种,稻谷收获后加
高水位继续养鱼,这种模式约占全县稻田养鱼面积3%,产量约占5%。

1.1.4 垄稻沟模式:垄宽2~3m,沟宽0.3~0.5m,沟深0.2~0.4m,田埂四周挖围沟,宽
0.3~0.5m,深0.2~0.4m。

这种模式我县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流行。

后来由于操作困难,较少采用。

1 .1 .5 围沟式:即在田埂四周挖 0.5~0.8m宽,深0.8~1m的围沟,中间挖“十”字型鱼
沟与围沟相连。

1 .1 .6 其他模式:稻—鱼—荸荠模式,稻田种稻、养鱼再种荸荠,景观—荷花—鱼,利
用稻田种植荷花养鱼形成观赏渔业等。

1.3 稻田综合种养主要水产品种:①禾花鲤,②泥鳅,③大闸蟹,④小龙虾,⑤鳖类,⑥
蛙类。

2. 稻田综合种养效能分析与评价
2.1 稻田综合种养总体分析与评价
2 .1 .1 稻田综合种养:“一水两用”
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稻田资源,通过稻田综合种养还能增加稻田肥力,减少稻田虫害密度,
减少农药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 .1 .2 所有从稻田综合种养中产生的水产品都具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绿色”、“无公害”、品质好、群众认可度高,与其它方式生产的同类水产品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2.2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分析与评价
2 .2 .1 传统稻田养鱼模式优点: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投资大量人力、财力、最容易大面积推广。

缺点:单位面积。

鱼产量较低,难以提高单产,与水稻栽培管理的矛盾(如
晒田、施药、施肥)难以解决。

2 . 2 . 2 坑沟模式优点:水体增大,鱼产量容易提高,与水稻栽培管理上的矛盾可以全部解决,缺点:挖鱼坑、鱼沟、人力物力投资大,大面积推广有一定难度。

2 .2 .
3 垄稻沟模式优点:水体增大,鱼产量高,与水稻栽培管理无矛盾,垄厢的边缘优势能使水稻增产明显。

特别适合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稻田。

缺点:起垄、挖沟人力投入较大,并且每年都需要重复挖沟起垄,大面积推广有一定难度。

2 .2 .4 田改塘模式此模式是把特定地理位置的稻田(不适宜种稻)改造成鱼塘,由低效益的稻田变成高效益的鱼塘。

2 .2 .5 围沟模式优点:水体增大,鱼产量高,与水稻种植管理无矛盾。

缺点:挖掘鱼沟、清淤需要大量人力,并且不宜于用农田机械化操作。

2.2.6 其他模式稻—鱼—荸荠,景观—荷花—鱼等模式是在稻田综合种养的传统模式上的升级版。

2.3 稻田综合种养水产养殖品种效能分析
2.3.1 禾花鲤:正宗的稻田禾花鱼价格达到30~40元/kg,超过泥鳅、黄颡鱼、鲶鱼、叉尾鮰、青鱼等中高档鱼类。

缺点是上市时期集中,影响销售价格。

另外禾花鲤个体少、肉刺多,外地顾客消费不习惯。

禾花鲤消费形成地域性局限。

2.3.2 泥鳅:泥鳅喜逃,善于逃跑。

防逃设施必须万无一失(大多数养殖失败者都是在防
逃这一关失守),此外,苗种来源尚存一些困难,较高的苗种成本也会降低泥鳅养殖的效益。

2.3.3 大闸蟹:我县2015年到2016年连续两年进行稻田养殖大闸蟹试验(稻田面积30亩),大闸蟹产量虽然达到了40kg/亩,但苗种成活率低,成活率30%,个体小,很多大闸蟹未完成五次脱壳,无法形成优势产品。

2 .3.4 淡水小龙虾:2013年我县开始稻田试养淡水小龙虾,但未获得成功。

主要原因是
防逃设施简单,平时巡查不严,导致全部逃走绝收,另外,稻田水浅,无处藏身影响小龙虾脱
壳亦是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致命弱点,需要进一步探索改进养殖模式。

2 .
3 .5 鳖类、蛙类:品种主是要中华鳖、黄沙鳖、虎纹蛙、牛蛙、本地青蛙等,与禾鱼鲤、泥鳅养殖的稻田混养,可以获得较高的养殖效益,鳖类、蛙类养殖防逃、防盗最为关键。

3 . 对发展我县稻田综合种养的几点建议
加大对稻田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高稻田综合种养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能力;继续加大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试验、探索、改善稻田条件,提高稻田
综合种养效益和水平;继续加大稻田养殖品种的试验探索,特别是泥鳅、青蛙、田螺、黄鳝等
本地稻田、河沟常见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