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二节 人口迁移》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二节,关于人口迁移的学习,教材主要从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入手,讲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特点,重点介绍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方式,尤其是国际人口迁移;第二部分是学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求学生结合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第三部分是以我国为例学习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区域认知:通过不同时期国际和国内的人口迁移示意图,了解国际和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综合思维:根据图文资料和结合实例,能够综合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资料和身边案例,能够说出影响周边人迁移的因素。
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迁移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1、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2、不同时期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4、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教师准备:导学案、课件、投影仪等学生准备:提前预习完成导学案。
【新课导入】15世纪到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势美洲“新大陆”等未开放地区。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人口大多从贫穷的落后地区移向富裕发达地区。
这些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新课讲授】承转: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在学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它有哪些类型。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讲解一、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改变居住地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2、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注意: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离开原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过渡:了解了人口迁移及其类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吧。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人口机械增长(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2)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3、人口迁移的影响从明清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华北大批的迫于生计的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其中尤以山东人为多。
这股移民大潮,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
这两次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思考: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闯关东”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雁南飞”对东北地区有什么影响。
1、“闯关东”增加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但由于人口大量迁入,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问题突出。
2、“雁南飞”使人口迁出,缓解了东北地区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对区域其他方面的影响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 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1、“推力”因素: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
2、“拉力”因素: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
3、迁移阻碍:距离远近、语言相同/不同、文化和民族宗教信仰差异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往往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基础因素。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2.学会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趋势,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分析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地理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2.培养实证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增强实证研究能力。
3.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教授学生运用图表、地图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问题,培养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注重价值观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在高一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对人口分布、城市化等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然而,在人口迁移方面,学生的认识尚浅,对迁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缺乏实证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习积极性。
2.强调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人口迁移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人口迁移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原因、特点以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趋势等知识点。
-人口迁移对家庭的影响有哪些?
-家庭成员对人口迁移的看法和态度是什么?
-家庭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视频观看:观看与人口迁移相关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例如《中国人口大迁移》、《城乡巨变:人口迁移的喜与忧》等,并撰写观后感。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3. 能够分析实际案例,解释人口迁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解释人口迁移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和相关概念的解释。
2. 准备相关视频和案例资料,用于课堂讨论。
3. 准备地图和笔,用于课堂小组讨论和记录。
4.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讲解和学生自我检测。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迁移。
2. 新课教学:(1)首先,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式。
(2)接着,讲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
(3)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决策过程和决策因素,深入理解人口迁移的实质和影响。
(4)最后,介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利弊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决策过程以及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4. 课堂练习: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人口迁移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在课堂管理上,将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同时,注重课堂纪律和安全,确保课堂环境的和谐、有序和安全。
《第二节人口迁移》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什么是人口迁移。
分布介绍了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机械增长的概念。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引入推拉理论,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简述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及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区域认知:了解国际以及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
综合思维: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本地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和人生观。
1.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 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师准备:挂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定义: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的三个判定标准:①空间位移——迁出地到迁入地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春节期间的“民工流”不是人口迁移,属于人口流动。
【知识窗】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人口迁移(跨越国界)、国内人口迁移(未跨越国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率: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0:人口净迁入;人口机械增长率<0:人口净迁出。
区域人口的变化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决定。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工作、收入、医疗、教育、食物、和平、城市生活……人口迁移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拉力: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等等推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等人文因素经济、政治、战争、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等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必修2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知识上必须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2、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动因理论; 3、从综合性的角度分析评价人口迁移和地理环境
之间的关系。
1、通过学习展示,让学生学会对案例的分析和总
结; 学生学习能
2、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知识所指内容 力分析
中,深入实践相关的知识;
3、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必修 2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必修 2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
称
移》
1、从人口迁移的概念入手,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
流动的不同; 教材分析
2、举例分析、归纳总结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
3、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小结:人口迁移的概念
4、问题:本地的小明在外地就业,是否属于人口
迁移?
5、学生互动、辨析,从而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 教学过程
动。
6、视频简介“百万三峡移民”Βιβλιοθήκη 7、问题:导致人口迁移的原因
8、学生互动研讨,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9、图片展示:某地移民前后的景观对照
10、突出“人口迁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节知识的着眼点是了解基本的概念,同时能正确
教学策略选 领悟身边的正常人口迁移现象,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
择与设计 初步的阐述这类现象。所以教师在实施教育的策略上,
主要基于两点:
1、培养学生的对地理概念和现象的基本理解的核
心素养;
2、注重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实践的习惯。
1、导入:视频介绍“闯关东”
2、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时间发生的背景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对应课标要求“(学生)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行为动词是“描述”,属于了解水平;主题内容是“人口迁移”,后置限定是“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体现“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文字、图片、数据资料,重点让学生根据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1)学生起点水平: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与人口相关的知识,并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也掌握了一些图表阅读分析的能力。
同时,上节课对“人口分布”的学习为本节课“人口迁移”提供了知识基础,“人口分布”从某种程度上是“静”,而“人口迁移”则是“动”,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以动态的眼光观察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特征,有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2)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上唤醒学生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比如城市的学生可以观察自己周围的进城务工人员,思考他们进城务工的原因;农村的学生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在外务工,自己的定居地是否有人已在外定居。
学生的身边有很多“人口迁移”的例子,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地理进行引导,体现生活中的地理。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地理1新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位于教材的起始单元,也是人文地理知识的开始,“人口”部分是为后面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环境与发展打下基础,属于基础章节。
本节内容由“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组成。
“人口迁移”的第一个课时,教师需要完成两个教学因子的教学,“什么是人口迁移”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一个教学因子涉及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身边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教学因子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可以先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理解推拉理论,再通过材料提示让学生思考影响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最后通过教材中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一章 人 口 第二节 人 口 迁 移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原因之一。
在当今社会人口迁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对该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本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
通过案例和活动探究,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分析,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多列举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理解。
1、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影响2、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多媒体 自制教具导入新课:每年的春运是全国大规模的人口移动,这种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或外出旅行的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
(展示2017年的春运场景图片)图1.10 2017年的春运场景(教师板书)一、人口迁移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教师分析人口迁移要素:空间:改变居住地、跨越行政区界线时间:达一年以上(承转)判断人口迁移要遵循上面几个要素,在生活中哪些案例属于人口迁移呢?学生举例回答,教师点拨(过渡)人口迁移会使得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教师讲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设问)怎样来判断一个地区的人口是迁入还是迁出呢?教师讲述: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为人口净迁入区区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为人口净迁出区(过渡)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这样的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探究活动: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图1.11)图 1.11 人口迁移产生的不同影响举例提示:从迁入地和迁出地,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来探究(承转)从探究活动,我们认识到人口迁移会对人口的迁入区和迁出区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人们发生迁移呢?教师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承转)要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请注意字数要求,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章节内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人口的基本概念、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数据分析和图表解读能力;同时在初中阶段对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有所体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深层次原因、规律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于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地区发展、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交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讨论报告:
a.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b.如何解决人口迁移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问题;
c.人口迁移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包容。
4.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我眼中的人口迁移”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悟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理解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地图、图片、案例等。
2. 制作课件:包括相关观点、影响因素、案例分析等。
3. 收集实际人口迁移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讨论。
4.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和了解人口迁移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观点,理解其决定因素。
2. 分析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3.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导入:展示图片(移民搬迁场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离开家乡迁移?2. 新课讲解:(1)讲解人口迁移观点及特点;(2)讲解决定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个人意愿等);(3)通过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4)讲解我国人口迁移的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3. 学生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变化,并预计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
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该地区的影响,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5.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迁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挑战。
6. 安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案例,尝试分析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人口迁移案例。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复杂的地理因素综合起来思量,诠释特定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学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
1.2 人口迁移【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 了解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学习重难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1.概念:指人们变更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迁移和迁移两种类型。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原理)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的差异,的变化。
2.人文因素: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
②,,,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为主。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等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呈现新的变化:;,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20世纪70年代以,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近年来,由于等原因,西亚、北非的大量难民迁往。
(2)国内人口迁移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其中,20世纪50年代,为了开发边疆,国家有组织地的各类人员达百万之众。
改革开放以后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大量迁移;同时,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二、合作探究1.如何区分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各有何影响?三、当堂检测1.近现代世界人口主要迁入地有()A.中国B.美国C.印度D.英国2.导致我国20世纪7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A.自然灾害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C.民工潮D.城市化3.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的是()A.水土流失B.地震C.洪涝灾害D.大型工程建设4.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得人口迁移()A.频率越来越小B.范围越来越小C.规模越来越大D.距离越来越近5.由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A.较高的保密性B.较强的组织性C.较长的距离D.较长的时间6.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①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②东南部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③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迁入城市④农村大量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A.工作机会多B.生活困难,质量低C.公共设施不足D.失业率、犯罪率高8.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对我国人口的影响是()①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加②人口数量减少③人口素质提高④初婚年龄提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9.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二节人口迁移》
教案:《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指导】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正确评价人口迁移的影响。
2、简述推拉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结合图表,说明国际人口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原因等。
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环境因素与人口迁移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分析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区域认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世界和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针对大规模人口迁移后出现的各种经济或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重点难点重点: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难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策略:“分层教学”和“导学用合一”。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应用学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我国春运期间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导入。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1、概念:(B理解)学习活动1(创设情境):读下图,图中不同颜色的区域代表不同的行政区,A1、B1、C1等代表居住地的变更。
学习活动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图文材料(P8第1自然段),完成下列要求:(1)说出人口迁移的定义,归纳出人口迁移的3个判断标准。
(2)说出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划分依据。
学习活动3(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所学内容。
要点如下:(1)定义: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判断标准:空间位移(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居住地);时间限度(时间较长)。
(2)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教学活动4(应用学习):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否)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博学位;(是)3、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否) 4 、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是)5、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是)6、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是)7、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否) 8、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地理高一必修第2册第1章第2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课题人口迁移单元第1章学科地理年级高一教材分析《人口迁移》是人教版必修2的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分布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
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综合思维: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3.区域认知:能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4.地理实践力: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PPT上展示熙熙攘攘的车站人流照片。
图中熙熙攘攘的人都是当地人吗?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减吗?为什么不同肤色和民族的人会出现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走西口、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过渡]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探究吧!通过照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学习效率。
讲授新课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分组探讨:1.在我们所见所闻中,都有哪些人口流动现象?有哪些人口迁移现象?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什么区别?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属于什么呢?2.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人口迁移数量的多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最后老师总结: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例如:探亲访友、出差、旅游、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
学生分组探讨并做好相应成果记录。
采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合作人口迁移: 就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例如:①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②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人口迁移判断的标准:1.须改变定居地2.改变定居地需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3.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人口迁移的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和国内迁移,国内迁移分为省际和县级迁移。
1 2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2005年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解读:行为动词:举例说明。
属于理解水平,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
认知内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生学习完本节内容后,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017年课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解读:行为条件:运用资料。
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该内容。
行为动词:描述。
属于了解水平。
相对于2005年的课程标准来说,2017年课标就本节内容来说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低,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
认知内容: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要求学生学完本部分内容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结合老课标的要求和考情,我将本节课学生达到的最低标准定为,学生能够在真实案例中说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二)学情分析:1. 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面对的学生,大概是15~16岁,该阶段的学生非常自信,但也因此很容易产生自满的情绪。
本节课学习的《人口迁移》学生非常熟悉,甚至该现象就发生在自已身边,自己身上。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因为太过简单而轻视这部分内容,教师应该适当提出具有难度的问题,改变学生的想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思维发展。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该节课属于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学习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与本节课要讲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巩固。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人口迁移现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学生会非常容易接受这部分知识。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节课以先给学生呈现影响因素,再引导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整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关注与同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在推动区域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口迁移中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讲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时,我会引导学生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迁移政策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同时,我会教育学生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面对人口迁移现象时,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身边有哪些人口迁移的现象吗?它们是怎样的过程?”以此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讨论,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及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在课堂总结环节,我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以此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人口迁移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会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问题:
-请分析这两个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你认为这些人口迁移现象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6.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整理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3.调查当地的人口迁移状况,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一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理解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掌握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特点及影响,提高对历史与地理学科交叉内容的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口迁移,培养公平、公正、包容的人口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人口迁移的本质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其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及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口迁移现象。
-历史人口迁移事件:介绍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
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
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组讨论一下,哪些因素能影响人口迁移?2分钟后我们交流讨论,看哪个组总结的又快又准又全面,现在开始。
”
(巡视,聆听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予以引导)
(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就回答的情况给予点评,其他小组补充,最后老师补充)
师:“黑板上展示的自然灾害、水土流失都属于什么力?”
生:“推力。
”
师:“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都属于什么力?”
生:“拉力。
”
师:“但整体来看它们都属于哪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生:“自然因素。
”
师:“人口迁移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随时间的推移,自然因素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小,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因此——”生:“自然因素是影响早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
师:“而人文因素当中,最能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因素是——”
生;“经济因素。
”
师:“请大家结合刚才我们讲述的内容,对照黑板老师总结的影响人口的因素进行记忆、整理。
”
师:“接下来,人口迁移的分类,相信大家在预习时已经明确了,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请同学起来读一读它们的定义。
”师:“请你直接做一下随堂检测的题目,以下哪些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生回答,生点评)
师:“国际人口迁移经历了几个阶段,15世纪前,人口迁移多局限于大陆内部,随着经济、航海、造船能力的提高,以及新大陆的发现,国际人口迁移开启了新的轨迹。
”
(PPT展示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动态图,并请学生找出不同阶段的主要迁出地、迁入地,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
师;“在人口普查登记的过程中,经纬的奶奶说,她小时候虽然住在上海,但自己的母亲曾在山东青岛居住过,还经常哼唱一首儿歌,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为什么呢?要想解开这个疑问,必须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
(播放视频“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并带领学生总结特点,展示建国后、改革开放后新中国人口迁移路线,引导学生探究原因。
)师;“阅读短文,思考材料中提到了哪些国际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学生点评,老师补充)
师:“结合材料,思考人口迁移的影响,小组讨论,2分钟后交流。
”(巡视,聆听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予以引导)(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知识建构)
师:“全国“抢人大战”再升级,青岛争取人才又放大招。
搜集相关信息,了解青岛人口迁移的情况,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青岛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
师:“本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课后完成课后作业及练习,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