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与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育学与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教育学与美学皆脱胎于早期的哲学,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学科渊源及学科关系,无数学者曾努力尝试明确界定二者或深或浅的关系,但其过程之艰辛复杂,让众人之美好愿望夭折于求解的路途中。教育学与美学的关系演变经历了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教育审美学三个阶段,其中折射了人们对教育学与美学认识层次的变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具体应用到观念的转变。
教育技术学为何一直得不到众人的认可,与教育技术领域工作者对于美的把握程度不无关系。美是一条很好的线索,提示你关于学习者的兴趣点、兴奋点,从而捕捉到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及方法。
四、 教育学与美学结合的意义
美是精神世界的氧气,是心灵深处的一缕清风,到处弥漫着它的倩影;缺少它,生命会难以维系,世界也会黯然失色,了然无趣。教育,无论是从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无论是从师生关系,还是生生关系;无论是从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到处闪现着美的痕迹。发展到如今,难以具体限定何为教育学范畴,何为美学范畴。二者似是血肉相连,永远无法达到血不沾肉,肉血分离的境地。
由此可见,教育学与美学已发展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境地。脱离教育谈美学犹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无法实践;避开美学仅论教育犹如不会思维的机器人,虽然能完成各种任务,却领略不到做事过程中的美,算不得高雅难逃凡俗之命运。本文将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探讨教育学与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一、 教育学与美学概念上的契合
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教会人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判断美,创造美的过程。运用美的原则与规律来促进教学教育过程亦是一种教育常态,更是一种智慧的闪现。一个不懂美的人,无法将教育弄好;一个只谈美不懂教育的人,无法继承发扬美,无法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教育学与美学的结合的可能性,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给了我们很好地启示。教育过程中不应有枷锁,而应追求自由的唯美;教育过程中不是权威地张扬,而是打破等级桎梏的求真。教育学与美学灵魂地碰撞总能激起人们思维的火花,坚定人们求真向善的决心与信念。运用美实施教育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一种自然习惯,同时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美能力“为终极目标。
教育学与美学像是哲学的两个孩子,二者既是兄弟姐妹情同手足,也是竞争对手,会因争宠而互相挤对。而随着它们的成熟成长,更懂得要携手联合才能找到适合彼此的最优出路。只有注重“美“的运用,才会逐步消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与弊端。将机械化地死记硬背化为灵活可知的有生命的知识;将无视个体差异的同规格教学转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将教师一口喂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师生共存的参与式学习,这是教育学与美学结合的最大收获与意义,也是其最美的诉求。
这种对话的方式,也就是教育领域常常提及的“互动“中 的一种。互动的一来二往,增进了信息的容量,丰富了信息的内容,拔高了内容的深度,促进了二者对于美学认识的心灵共鸣。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式的传道授业而获得的,教师更多地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领悟知识的内涵而不是一味死记硬背或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囫囵吞枣。
二、 教育学与美学灵魂的碰撞
1. 教育活动应孕育着美
我国正面临着教育体制改革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的“转型动荡“期,这一举措并非一朝一夕的设想与口号,折射出的是人们对于“美的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应试教育为何弊端重重,适应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究其本源应该为不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将所有学习者同等对待,同一口径规格培养;忽视了个体差异,无视了个性美;将人机械化,漠视了学习者自身感受美、探寻美、发现美的本性和本能。一言以敝之,则是剥夺了学习者自由追寻真、善、美的权利。
2. 对美的追寻需要教育的催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与本能,教育活动应该尝试着帮助学习者感受美,判断美,欣赏美,创美,提升学习者对美的感知能力。
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皆为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美的追寻需要一定的能力,一个不学无术无恶不作的人领略不到美的真谛,一个脱离社会没有思维的人不懂得感受美欣赏美。教育成为永恒的话题,是因为它教人辨真假,知善恶,分美丑。经过教育的催化与洗礼,人们对于美的感知能力才会频频提升,故有“先知书而后达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
三、 教育学与美学的结合给教育技术学的启示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一门二级学科,它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学的繁荣程度。现阶段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多地在于各种新技术的堆砌,重在是否使用新技术,而没有深入研究如何用好各种新技术的问题。譬如众所周知的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并没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教师更多地将其视为电子板书,将教学内容从黑板上搬上了大荧屏,省下了粉笔板书的时间。在放映PPT课件时,不考虑课件之间的间歇时间;字体的选用、颜色的搭配、图形的镶嵌、版式的布局等等也没有遵照学习者的审美特点与感知能力,造成学习者的审美视觉疲劳及思维的混乱。教学内容之美,过程之美,方式之美,从何谈起。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若缺乏美的体验,学习兴趣地培养则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违背了教育技术学“促进学习者学习,提升教学效果“的初衷。
2.对话形式创造美的享受
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是一种教育形式,同时也创设出无尽的“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二者心灵平等地交流,态度友好地沟通,信息深入地交换,思维活跃地互渗,无不创造出对知识求真的态度,对人性求善的诉求,以及对过程求美的愿望。
苏格拉底对于希庇阿斯的每一个新的结论,不刁难,不压制,不嘲讽,而以一种相对轻松温和的口吻表达自身观点,从而给对方新的启发与参考,不断推动对方寻求新视点,提升对“美“的认识。对话全程处处彰显着平等与思维的自由,表露着无尽的教育美。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的探讨,最后得出“美是难的“的结论,归功于二者的深度对话,即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与人精神契合与敞亮。这一结论并非信手拈来,而是经过一番抽丝剥茧式地追问与思考才得来。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美的教育,教育内容是美的,教育方式是美的,教育过程是美,教育者是美的。到如今,仍然有不少人将教育与美孤立开来,认为美是各类艺术家们的事情,与平民百姓并无牵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以“真“与“善“双标准来衡量其成功与否;而“美“则成为“神灵“,是凡夫俗子不必追求的事情。
在蔡元培看来,“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故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由此可见,智育犹如人的上肢,美育仿似人的下肢;上肢发达确能完成诸多任务与难题,但没有健全的下肢则在人生的路上难以远行;仅有下肢便会退化做“细活“的能力。若要和谐自由的全面发展,必定要培育健康的四肢,才拥有完整的人格与人生。
1. 对话内容折射出美学概念的深化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进行了一系列追问及反复推敲,对于美的概念进行覆盖式地破旧立新,不断提出新的概念,却又不断地被新问题否定。从具体事物,如“小姐就是美““、母马就是美“、“陶罐就是美“,逐层抽象到“黄金的装饰就是美“,一直到“美就是有用的“、“美就是恰当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美就是有意义的快感“等等。每一概念地提出,内涵都稍有延展,但逻辑上仍存有死结,有无法包罗说明的“美“。不可否认,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的对话,其内容之深度明显提高,对于美的认识也从抽象到具体,由个别到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