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读书好时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是读书好时光

我的父母都是一所乡村中学的老师。在上世纪的70年代,校园里都是平房,紧贴围墙青石砌成的一排就是教工宿舍。每家有两间房,对面还有个被称作锅屋的小房子,旁边随意种些枣树梨树,春天有花秋有果子。从出生开始,我就在这园子里生活,听上下课的敲钟声,看夹着书本的老师学生。也是在这里,我开始了自己最初的阅读时光。父亲是语文老师,是乡里人都敬重的先生。我在年幼?r就知道,他的课上得很好,班级学生的成绩也很好。在家里他很少做家务活,总是在书桌上忙着备课,批作文,有时还要一笔一画地刻写蜡纸,然后去推油墨给学生印张讲义做。

这些时候妈妈也不过来,我们更是不能吵闹,哪怕再好奇,也只能在一边看。弟弟往往待了一会儿,就被门外呼喊着要去揪槐花或者是逮蚂蚱的小伙伴招了出去。我心里有些看不

起这种野,就留在一旁。对

父亲做的那些眉批旁注、圈点勾画当然不懂,但那种安静到近乎庄严的气氛吸引着我。偶尔得到帮他压住纸角或者递本词典的特权,我都会暗暗地高兴好一会儿。有时候爸爸也叫我们一起坐下,念些现在看来浅显易懂的句子:“谁知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他会细细地讲其中的意思,似懂非懂间,我们记住了好些。

后来,爸妈从不多的工资里省出一点,给我们订了《小朋友》和《儿童时代》,之后又换成了《少年文艺》。那些阅读的记忆都很模糊了,依稀印象中《小朋友》类似于今天的绘本,颜色鲜艳,图画多而文字少;《儿童时代》也是彩色的,但有了一篇篇小文章;《少年文艺》虽然也有插图,但是文章多而且长,读来很过瘾。我们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儿有着和这个乡村校园里完全不一样的风景和故事。于是每天放学回家,我们就赶紧做好作业。晚饭后伙伴们陆陆续续地来,围着小桌子看书,多的时候要挤上七八个小脑袋。大家都安安静静地看,有时候也会为某处突然笑闹起来。开卷有益,到了三年级初学写作文,“麦苗咕咚咕咚地喝饱了水,努力地挺直了腰杆……”一次晨会时,这篇写春雨的作文被校长从大喇叭里读了出来,那份惊喜和骄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今天想起来也还是暖暖的。

每次到市里,新华书店都必去,去了就会带喜欢的书回来。那些书实在吸引人,每次决定买什么都是艰难的。我们就尽量拖延在书店的时间,把短篇的多看一点儿。书还是一点点地买回来了,先是《365夜故事》,厚厚的上下两册,我们翻来覆去地看。然后是一套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淡绿色的封面,每个故事都扣人心弦,其中那本《海的女儿》

我已不记得自己到底读了多少遍,有多少次热泪盈眶。接着又来了冰心、鲁迅、朱自清、泰戈尔、列夫?托尔斯泰……属于我们的新书橱终于要添置了。那时早已把一间房隔成前后两小间。弟弟住外面,还有八仙桌和凳子;我住里面,还有缝纫机和衣橱。我们都抢着想要那书橱,但都放不下,最后还是放到了爸爸的书桌旁。于是那些期刊和书都有了整齐排列的去处,还添上了从爸爸的书架中移来的四大名著、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还有《辞海》等等。至于不知怎么跑来的《家庭医生》,则是无形中补了学校里没有开设的生理卫生课……反正有大把的时间,我们就自由自在地看,伙伴间也要讨论争辩,比如三国谁的本领大?相持不下,就去找大人评理,园子里多的是老师。

书越来越多,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把那些翻乱了的书刊一起拿出来,擦干净橱格,再仔细把书归类放回去。有时候理着理着,突然被某一本吸引,就拿着看起来,甚至会完全忘了时间。虽然初中作业多了,但是成绩好坏似乎并没有什么要紧,也没有什么课外辅导班,大家在一起读书的时间还是很富裕的。而那些文字组合变化带来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美好意境,让这时的我们开始更多地感到其中的妙处。爸爸教我们自己抄下这些句子,时常看看,慢慢体会。要好的伙伴会相互传看,爸爸偶尔也指点一二,从格式到内容。虽然被批评的时候多,但我们全都服气,不知不

觉地这本子也就丰实起来了;而能得到些表扬的,就往往是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尤其是作文。

读了高中,我的文科优势更明显了些,尤其是语文,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最高。也许是这个原因,老师时常会免去我的作业,让我帮他一起改几篇作文,或者说“还不如看看这个”,递给我一本书,“一个月差不多能看完吧!”书很杂,从诗选到美学到文艺评论,读每一本,都仿佛是一次精神的旅程。后来高考揭榜,我的语文是全市最高,老师自得地说这得归功于他让我改作文和读闲书。这是后话了。学校里时间紧张,要读课外书只能自己想办法。那时起床铃是六点,那么我就五点起身,在宿舍里静静点起一支蜡烛,天气好的时候就到路灯下看。读书笔记另选了厚厚的本子,除了继续把喜欢的文字大段抄写下来,写心得,还兼带着记录一点日常,这本子就成了和自己笔谈的地方。也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讲讲读的书,互相点评一下那些涂鸦。有时还比赛默写成语、名句,看谁写得又多又快。或者是把一大张数学草稿纸摊开,选一本政治或者历史书,从书名开始,到书中的章、节,再依次默写出各节中的大问题、小知识点,包括列举的小事例。默好了竖起来看,犹如枝繁叶茂的一棵树,比谁记得细密不出错。

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发现,书读得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于是就越想去读更多的书。这样的无形推动充满了乐

趣。虽然凭着仅有的高中教材和有限的课外阅读,还远做不到自在阅读融会贯通,但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因为老师的推介和自己阅读的增加,我对文字的感情更加深厚。读书也不再限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随着视界逐渐打开,开始觉得自己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目光被拉长了。尤其是在功课紧张的时候,努力地挤出时间来读更多的书,似乎是获得了某种暂离当下的超脱,同时感到了宁静的幸福。

大学到姑苏,千里之外,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长卷见故事,深巷有名园。原是从书中读来的江南,忽然间就置身于其中了。前身为东吴大学的苏州大学,校园一年四季美如画境,又自有着一份厚重沧桑。因为是文科基地班,一入学就有大量专业课,也有很高的阅读与写作要求。往事历历在目:第一次听先生讲外国文学史时的震撼无言;第一次借满16本书兴奋得夜读未眠;第一次到当时的蓝色书店一直流连到打烊;和同学组织一起寻访藏书楼旧址,把整本《诗经》仔细地抄完;在沧浪亭的晨曦里读苏舜钦的诗……这些都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我也选择了做语文老师,一直都没有离开充满书香的校园。读书,教书,和学生们一起读更多的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所有有书相伴的日子,都自有一份好况味。而那已渐行渐远的学生时代,真是读书的好时光,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弥足珍贵。科技大发展的今天,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