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的变化资料

合集下载

1956~2000 年淮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

1956~2000 年淮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

1956~2000年淮河流域径流的变化趋势分析刘翠善1,2,张建云1,2,王国庆1,2,贺瑞敏1,2(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29;2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南京,210029)摘要:利用淮河流域9条河流共11个主要控制站1956~2000年的年径流和汛期、非汛期径流资料,运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分析了各控制站径流量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年径流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淮河上游的班台站和王家坝站径流未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淮河干流的蚌埠站和中渡站以及支流的蒋家集站径流呈减少趋势,但并不显著;其它站自1979年以后径流减少趋势显著。

汛期径流变化特征与年径流基本一致;非汛期径流一般在径流为减少趋势时的减少幅度较年径流大。

就某一河流而言,下游站的径流减少趋势较上游站明显。

径流减少将影响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淮河流域,径流量,Mann-Kendall检验,变化趋势1 引言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洋温度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渐上升的观测中可以看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明显的。

最近100年(1906年~2005年)的温度线性趋势为0.74℃。

全球温度普遍升高,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

气候变化在亚洲引起的最严重的潜在威胁是缺水。

在中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大江大河流域,预估可用淡水量将会减少,到21世纪50年代,由于气候变化,加上人口的增长,以及因更高的生活标准而对淡水日益增多的需求,可能对10亿以上的人口产生不利影响[1]。

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2],驱动降雨、蒸发等水文要素的变化,进而影响径流的变化。

近年来,已有大量文献对径流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3-9]。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兼顾南北地区水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研究淮河流域径流变化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安徽省近60年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

安徽省近60年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

安徽省近60年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作者:王涛刘承晓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01期摘要采用安徽省15站近60年来的降水资料,研究了季节和年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雨日、降水量“南多北少”,雨强中北部地区相当,皆小于南部地区;雨日数南北在冬春季相差较大,降水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雨强上南北在春季相差较大;雨日、降水量及雨强在年和季节上基本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2)时间演变上,雨日在减少,降水量、雨强在增多(大),且表现为两阶段的变化特征;小波分析显示约10 a的年代际周期变化,雨日上存在、降水量上在衰减、雨强上则不明显,约5 a、3 a的周期变化存在较多;雨日在春秋季减少明显,降水量春秋季减少,夏冬季增加但不明显,雨强尤以夏冬季增大明显;无论是年还是各季节的时间演变上,降水量与雨日、雨强均呈显著正相关,但雨日与雨强之间相关性则差些.关键词雨日;降水量;雨强;安徽省;周期中图分类号P416.2;P467文献标志码A0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6].干旱、暴雨、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不仅与降水量有关,而且还与雨日、雨强有关.较早的研究更多偏重于降水量,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对雨日特征及变化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7-17].文献[7-8]指出中国年雨日明显减少,尤以夏季雨日减少最明显,空间上东北、华北、西南地区减少最多.东北地区年总雨日数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日数减少,雨强增强主要体现在小雨和暴雨强度的增强[9];在鲁西南、华南、云南、青海等地,降水日数同样明显减少,降水强度增加[10-13].苑文华等[14]指出降水量和不同强度降水日数的异常变化是形成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顾骏强等[15]指出近40年浙江省降水量增加的同时,雨日数没有同步增加,且年总降水量及年总雨日数的长期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几乎相反;王颖等[16]指出江苏的年、四季雨日也在明显减少且东部比西部减少更多,雨日与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也不完全一样.因此,研究降水量的同时,雨日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只有综合研究雨日和降水量才能更好地体现降水的本质.有关安徽省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讨论还较少见文,本文利用近60年的记录资料对安徽省年、季节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变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到一些雨日、降水量及雨强变化的规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近60年来的降水资料来源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数据集》,15个站点分别是砀山、亳州、宿州、阜阳、寿县、蚌埠、滁州、六安、霍山、合肥、巢湖、安庆、宁国、黄山和屯溪站.雨日的定义为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 mm的日数.雨强的定义为逐年降水量除以对应时段的雨日,用来表示每个雨日的平均降水量.春季为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安徽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平坦,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丘岗绵延,其西南部为大别山區;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则以山地为主,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 860 m.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导致局地气候差异性较大.1.2方法1.2.1线性倾向率和趋势系数[18]计算气象要素的倾向率b和气象要素的时间序列与自然数数列之间的相关系数r(称为趋势系数).用xi其中a为常数,b为回归系数.回归系数b的符号表示气候变量x的趋势倾向,b 值的大小反映了上升或下降的速率,即表示上升或下降的倾向程度.b>0表示随时间t的增加x 呈上升趋势,b<0则表示x呈下降趋势.趋势系数r表示变量x与时间t之间线性相关的密切程度,当r>0时,b>0,说明x随时间t呈上升趋势;当r<0时,b<0,说明x随时间t呈下降趋势;|r|越接近于0,x与t之间的线性相关就越小,并要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1.2.2小波分析[18]应用小波变换对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已有许多,并对其来源及理论有详细的说明,这里仅给出小波变换中Morlet小波的基本公式:2雨日、降水量及雨强的空间分布特征2.1年均值的空间分布由各站点多年平均雨日的空间分布(图1a)可见,安徽省年雨日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黄山(179 d)最多,这应与该站点1 840 m的海拔有关;宁国(154.8 d)与屯溪(151.69 d)降水日数较多,在150 d以上;砀山(83.06 d)与亳州(86.38 d)降水日数最少,在90 d以下.此外,霍山(139.71 d)与六安(123.61 d)也较多,反映了安徽省年雨日也存在“山区多,丘陵及平原地区少”的特点.由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1b)可以看出,安徽省年平均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年降水量最大在黄山(2 331.8 mm),其他降水量较高站点有屯溪(1 709.27 mm)、宁国(1 432.38 mm)、安庆(1 409.35 mm)、霍山(1 362.76 mm),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较小降水量出现在砀山(756.51 mm)和亳州(802.4 mm).北部与南部年降水量相差近1倍.将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除以雨日,得到年平均雨强分布(图1c).可以看出,安徽省雨强最强位于黄山,达到13.03 mm/d,其次屯溪(11.27 mm/d)与安庆(10.96 mm/d)雨强较大,合肥(8.59 mm/d)、巢湖(8.71 mm/d)、寿县(8.79 mm/d)及六安(8.89 mm/d)雨强较小.安徽省雨强的分布特点:中北部地区雨强相当,皆小于南部地区.2.2季节均值的空间分布站点各季节的雨日空间分布(图2)显示:“南多北少”的特点贯穿四季,但夏秋季节南北雨日数相差较少,冬春季节相差较多;就各站点而言,春夏季节的雨日数多于秋冬季节,而“山区多,丘陵及平原地区少”的特点则出现在冬春季节.各季节的降水量空间分布(图略)显示,四季中“南多北少”的特点同样明显,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节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当,而在中部地区春季降水量多于秋季.各季节的雨强空间分布(图略)显示,春季南北雨强差异最为明显,冬季次之,夏秋季节差异较小;就各站点而言,中南部地区雨强基本呈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北部地區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计算年平均雨日、雨强、降水量之间空间分布的相关系数(表1),可见雨日较雨强而言,与降水量变化更相关,空间分布特征上也较为一致.一般而言,有降水就有雨日,年平均雨日应与降水量空间分布是一致的,雨日与降水量空间分布一致性特点在华南[11]、江浙[15-16]等多地都有呈现.年平均雨强与降水量、雨日的空间分布相关系数表明,降水量对雨强的影响比雨日对其的影响大.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表2)与年变化上是相同的,仅冬季降水量对雨强的影响比雨日对其的影响略小.3.1年值的时间变化图3a是各站年雨日数算术平均后的时间演变.可见,近60年来安徽年平均雨日为119 d,1964、1975年最多(140 d),1978、1995年最少(97 d).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年雨日以1.35 d/(10 a)的速率减少(趋势系数为-0.225),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减少趋势不明显.5 a 滑动平均显示,安徽雨日存在明显的“偏多—偏少”两个变化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雨日偏多(>119 d)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雨日偏少(<119 d)阶段.各站点的年雨日变化也都呈现线性减少变化(表3),但减少速率不一.其中砀山、亳州、宿州及滁州减少趋势特别明显,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图3b是各站年降水量算术平均后的时间序列.可见,近60年来年平均降水量为1 166.7 mm,1991年降水量最多(1 587.3 mm),其次为1956年(1 506.1 mm),1978年降水量最少(702.8 mm).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年降水量以8.3 mm/(10 a)的速率增加(趋势系数为0.083),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增加趋势不明显.5 a滑动平均显示降水量存在“偏少—偏多”两阶段变化,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降水量偏少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降水量偏多阶段.图3c是各站年雨强算术平均后的时间序列.可见,近60年来年平均雨强为9.57 mm/d,1956、1991年雨强最大(12.6 mm/d),1978年雨强最小(7.34 mm/d).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年平均雨强以0.17 mm/((10 a)·d)的速率增加(趋势系数为0.266),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增加趋势明显.5 a滑动平均显示,安徽雨强存在明显的“偏小—偏大”两阶段变化,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雨强偏小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雨强偏大阶段.各站点的年雨强都呈现线性增加趋势(表略),增加速率不一.巢湖增加趋势明显,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4为年平均雨日、雨强、降水量之间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相对空间分布而言,雨日变化在时间上与降水量变化更为相关,而与雨强变化之间几乎无相关性.雨日的小波变换(图4)显示整个时段内10~12 a的周期振荡逐渐衰减成8~10 a的周期,这个周期振荡过程对应了5 a滑动平均的波峰、波谷变化,说明雨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此外,1955—1975年,还存在5~6 a的周期变化;1980—1995年,4~5 a的周期逐渐衰减成3~4 a的周期;1965—1990年存在2~3 a的周期,1990年后2~3 a周期不明显.降水量的小波变换(图5)在1965年之后,8~10 a(10 a左右)的周期振荡逐渐衰减至6~8 a的周期;1955—1975年6~8 a的周期逐渐衰减至5~6 a的周期;2~4 a的周期在2005年之前一直存在,2005年之后则不明显.总体显示出时段内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减弱的过程,变化以2~4 a的高频振荡及6 a左右的年际变化为主.逐渐衰减至5~6 a的周期;1955—1970年3~4 a的周期逐渐衰减成2 a左右周期;1980—2000年,3~4 a的周期再次出现.总体显示出雨强不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多以2~4 a的高频振荡为主.3.2季节值的时间变化在四季雨日的时间变化上(图7),春、夏、秋三季的雨日数在减少,且春秋季节的减少趋势明显,趋势系数分别为-0.606、-0.347,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夏季雨日减少与冬季雨日增加的趋势则不显著,说明安徽省年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春秋季节.5 a滑动平均显示,春秋季节雨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80年代末期之前多处于近60年的雨日均值之上,之后雨日多处于均值之下.在四季降水量的时间变化上(图8),春秋季节降水量在减少,从而引起春秋季节雨日数的减少,而夏冬季节降水量在增加;与雨日变化区别的是,四季降水量皆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四季降水量变化的趋势系数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四季雨强的时间变化上(图9),四季的雨强都在增加,夏冬季节的增加趋势明显,趋势系数分别为0.446、0.384,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春秋季节的雨强增加趋势则不明显.5 a 滑动平均显示,夏冬季节雨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多处于近60年的雨强均值之下,之后雨强多处于均值之上.2.2季节均值的空间分布站点各季节的雨日空间分布(图2)显示:“南多北少”的特点贯穿四季,但夏秋季节南北雨日数相差较少,冬春季节相差较多;就各站点而言,春夏季节的雨日数多于秋冬季节,而“山区多,丘陵及平原地区少”的特点则出现在冬春季节.各季节的降水量空间分布(图略)显示,四季中“南多北少”的特点同样明显,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节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当,而在中部地区春季降水量多于秋季.各季节的雨强空间分布(图略)显示,春季南北雨强差异最为明显,冬季次之,夏秋季节差异较小;就各站点而言,中南部地区雨强基本呈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北部地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计算年平均雨日、雨强、降水量之间空间分布的相关系数(表1),可见雨日较雨强而言,与降水量变化更相关,空间分布特征上也较为一致.一般而言,有降水就有雨日,年平均雨日应与降水量空间分布是一致的,雨日与降水量空间分布一致性特点在华南[11]、江浙[15-16]等多地都有呈现.年平均雨强与降水量、雨日的空间分布相关系数表明,降水量对雨强的影响比雨日对其的影响大.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表2)与年变化上是相同的,仅冬季降水量对雨强的影响比雨日对其的影响略小.3.1年值的时间变化图3a是各站年雨日数算术平均后的时间演变.可见,近60年来安徽年平均雨日为119 d,1964、1975年最多(140 d),1978、1995年最少(97 d).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年雨日以1.35 d/(10 a)的速率减少(趋势系数为-0.225),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减少趋势不明显.5 a 滑动平均显示,安徽雨日存在明显的“偏多—偏少”两个变化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雨日偏多(>119 d)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雨日偏少(<119 d)阶段.各站点的年雨日变化也都呈现线性减少变化(表3),但减少速率不一.其中砀山、亳州、宿州及滁州减少趋势特别明显,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图3b是各站年降水量算术平均后的时间序列.可见,近60年来年平均降水量为1 166.7 mm,1991年降水量最多(1 587.3 mm),其次为1956年(1 506.1 mm),1978年降水量最少(702.8 mm).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年降水量以8.3 mm/(10 a)的速率增加(趋势系数为0.083),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增加趋势不明显.5 a滑动平均显示降水量存在“偏少—偏多”两阶段变化,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降水量偏少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降水量偏多阶段.图3c是各站年雨强算术平均后的时间序列.可见,近60年来年平均雨强为9.57 mm/d,1956、1991年雨强最大(12.6 mm/d),1978年雨强最小(7.34 mm/d).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年平均雨强以0.17 mm/((10 a)·d)的速率增加(趨势系数为0.266),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增加趋势明显.5 a滑动平均显示,安徽雨强存在明显的“偏小—偏大”两阶段变化,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雨强偏小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雨强偏大阶段.各站点的年雨强都呈现线性增加趋势(表略),增加速率不一.巢湖增加趋势明显,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4为年平均雨日、雨强、降水量之间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相对空间分布而言,雨日变化在时间上与降水量变化更为相关,而与雨强变化之间几乎无相关性.雨日的小波变换(图4)显示整个时段内10~12 a的周期振荡逐渐衰减成8~10 a的周期,这个周期振荡过程对应了5 a滑动平均的波峰、波谷变化,说明雨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此外,1955—1975年,还存在5~6 a的周期变化;1980—1995年,4~5 a的周期逐渐衰减成3~4 a的周期;1965—1990年存在2~3 a的周期,1990年后2~3 a周期不明显.降水量的小波变换(图5)在1965年之后,8~10 a(10 a左右)的周期振荡逐渐衰减至6~8 a的周期;1955—1975年6~8 a的周期逐渐衰减至5~6 a的周期;2~4 a的周期在2005年之前一直存在,2005年之后则不明显.总体显示出时段内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减弱的过程,变化以2~4 a的高频振荡及6 a左右的年际变化为主.逐渐衰减至5~6 a的周期;1955—1970年3~4 a的周期逐渐衰减成2 a左右周期;1980—2000年,3~4 a的周期再次出现.总体显示出雨强不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多以2~4 a的高频振荡为主.3.2季节值的时间变化在四季雨日的时间变化上(图7),春、夏、秋三季的雨日数在减少,且春秋季节的减少趋势明显,趋势系数分别为-0.606、-0.347,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夏季雨日减少与冬季雨日增加的趋势则不显著,说明安徽省年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春秋季节.5 a滑动平均显示,春秋季节雨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80年代末期之前多处于近60年的雨日均值之上,之后雨日多处于均值之下.在四季降水量的时间变化上(图8),春秋季节降水量在减少,从而引起春秋季节雨日数的减少,而夏冬季节降水量在增加;与雨日变化区别的是,四季降水量皆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四季降水量变化的趋势系数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四季雨强的时间变化上(图9),四季的雨强都在增加,夏冬季节的增加趋势明显,趋势系数分别为0.446、0.384,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春秋季节的雨强增加趋势则不明显.5 a 滑动平均显示,夏冬季节雨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多处于近60年的雨强均值之下,之后雨强多处于均值之上.2.2季节均值的空间分布站点各季节的雨日空间分布(图2)显示:“南多北少”的特点贯穿四季,但夏秋季节南北雨日数相差较少,冬春季节相差较多;就各站点而言,春夏季节的雨日数多于秋冬季节,而“山区多,丘陵及平原地区少”的特点则出现在冬春季节.各季节的降水量空间分布(图略)显示,四季中“南多北少”的特点同样明显,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季节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当,而在中部地区春季降水量多于秋季.各季节的雨强空间分布(图略)显示,春季南北雨强差异最为明显,冬季次之,夏秋季节差异较小;就各站点而言,中南部地区雨强基本呈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北部地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计算年平均雨日、雨强、降水量之间空间分布的相关系数(表1),可见雨日较雨强而言,与降水量变化更相关,空间分布特征上也较为一致.一般而言,有降水就有雨日,年平均雨日应与降水量空间分布是一致的,雨日与降水量空间分布一致性特点在华南[11]、江浙[15-16]等多地都有呈现.年平均雨强与降水量、雨日的空间分布相关系数表明,降水量对雨强的影响比雨日对其的影响大.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表2)与年变化上是相同的,仅冬季降水量对雨强的影响比雨日对其的影响略小.3.1年值的时间变化图3a是各站年雨日数算术平均后的时间演变.可见,近60年来安徽年平均雨日为119 d,1964、1975年最多(140 d),1978、1995年最少(97 d).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年雨日以1.35 d/(10 a)的速率减少(趋势系数为-0.225),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减少趋势不明显.5 a 滑动平均显示,安徽雨日存在明显的“偏多—偏少”两个变化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雨日偏多(>119 d)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雨日偏少(<119 d)阶段.各站点的年雨日变化也都呈现线性减少变化(表3),但减少速率不一.其中砀山、亳州、宿州及滁州减少趋势特别明显,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图3b是各站年降水量算术平均后的时间序列.可见,近60年来年平均降水量为1 166.7 mm,1991年降水量最多(1 587.3 mm),其次为1956年(1 506.1 mm),1978年降水量最少(702.8 mm).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年降水量以8.3 mm/(10 a)的速率增加(趨势系数为0.083),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增加趋势不明显.5 a滑动平均显示降水量存在“偏少—偏多”两阶段变化,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降水量偏少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降水量偏多阶段.图3c是各站年雨强算术平均后的时间序列.可见,近60年来年平均雨强为9.57 mm/d,1956、1991年雨强最大(12.6 mm/d),1978年雨强最小(7.34 mm/d).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年平均雨强以0.17 mm/((10 a)·d)的速率增加(趋势系数为0.266),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增加趋势明显.5 a滑动平均显示,安徽雨强存在明显的“偏小—偏大”两阶段变化,即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雨强偏小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雨强偏大阶段.各站点的年雨强都呈现线性增加趋势(表略),增加速率不一.巢湖增加趋势明显,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表4为年平均雨日、雨强、降水量之间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相对空间分布而言,雨日变化在时间上与降水量变化更为相关,而与雨强变化之间几乎无相关性.雨日的小波变换(图4)显示整个时段内10~12 a的周期振荡逐渐衰减成8~10 a的周期,这个周期振荡过程对应了5 a滑动平均的波峰、波谷变化,说明雨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此外,1955—1975年,还存在5~6 a的周期变化;1980—1995年,4~5 a的周期逐渐衰减成3~4 a的周期;1965—1990年存在2~3 a的周期,1990年后2~3 a周期不明显.降水量的小波变换(图5)在1965年之后,8~10 a(10 a左右)的周期振荡逐渐衰减至6~8 a的周期;1955—1975年6~8 a的周期逐渐衰减至5~6 a的周期;2~4 a的周期在2005年之前一直存在,2005年之后则不明显.总体显示出时段内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减弱的过程,变化以2~4 a的高频振荡及6 a左右的年际变化为主.逐渐衰减至5~6 a的周期;1955—1970年3~4 a的周期逐渐衰减成2 a左右周期;1980—2000年,3~4 a的周期再次出现.总体显示出雨强不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多以2~4 a的高频振荡为主.3.2季节值的时间变化在四季雨日的时间变化上(图7),春、夏、秋三季的雨日数在减少,且春秋季节的减少趋势明显,趋势系数分别为-0.606、-0.347,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夏季雨日减少与冬季雨日增加的趋势则不显著,说明安徽省年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春秋季节.5 a滑动平均显示,春秋季节雨日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80年代末期之前多处于近60年的雨日均值之上,之后雨日多处于均值之下.在四季降水量的时间变化上(图8),春秋季节降水量在减少,从而引起春秋季节雨日数的减少,而夏冬季节降水量在增加;与雨日变化区别的是,四季降水量皆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四季降水量变化的趋势系数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四季雨强的时间变化上(图9),四季的雨强都在增加,夏冬季节的增加趋势明显,趋势系数分别为0.446、0.384,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春秋季节的雨强增加趋势则不明显.5 a 滑动平均显示,夏冬季节雨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多处于近60年的雨强均值之下,之后雨强多处于均值之上.。

1961-2001年江淮地区最高、最低温度及日较差变化分析

1961-2001年江淮地区最高、最低温度及日较差变化分析

1961-2001年江淮地区最高、最低温度及日较差变化分析(九江市气象局余观林付科英)摘要利用统计预报中的最小二乘法计算江淮地区六省64个气象站点1961年到2001年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进而分析了这41年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特点。

结果表明:1)近40年来江淮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有明显降温趋势、最低温度总体有上升趋势,特别是冬季普遍增温明显。

2)由于平均最高温度下降或上升趋势不大,平均最低温升高,表现出昼夜温度变化的不对称性,导致全区温度日较差普遍明显变小。

3)无论最高还是最低温度都是60年代末出现最低,70年代末一次小高峰,2000年至今最高。

温度日较差则是60年代最大,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最小。

4)平均最高温的分布与经纬度成45°交角,平均最低温呈纬向型分布。

5)极端高温出现的日数有上升趋势,极端低温出现日数有减少趋势关键字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较差变化趋势1 引言近年来,由于经济日益发达,人们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从而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产生广泛影响。

全球气候在过去100a 中变暖了0. 3- 0. 6℃, 在近40a 中变暖了0. 2- 0. 3℃。

国外一些深入的研究结果指出, 全球陆面温度的升高过程中多数地区的最低温度升高明显高于最高温度的升高, 因而表现出一种日夜增暖的不对称性, 使得日较差变小。

IPCC 第一工作组首席科学家特别号召各国开展最高最低温度变化研究, 因为这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气候变化规律及探讨气候变化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Karl 等最近对全球最高、最低温度研究结果表明, 近40 年全球平均温度的变暖过程中, 表现出明显的日夜温度变化的不对称性, 并使得日较差呈变小的趋势[2]~[5]。

Johns利用中国东部部分资料发现城市测站的年平均温度增暖比农村测站明显偏高[6]; Portman指出, 在中国北部平原人口密度大的城市热岛效应偏差也大, 这种偏差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春夏季比秋冬季更大一些[7]。

蚌埠历史分析报告

蚌埠历史分析报告

蚌埠历史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将对中国安徽省的蚌埠市进行历史分析。

蚌埠市是安徽省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该省的七大城市之一。

通过对蚌埠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城市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2. 城市概况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55′至33°32′之间,东经116°42′至117°27′之间。

总面积5654.59平方千米,辖区下辖3个市辖区和4个县。

蚌埠市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

同时,蚌埠市还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之一。

3. 历史背景蚌埠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的春秋时期。

在这个时期,蚌埠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蚌埠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和手工业城市。

在清朝时期,蚌埠成为徽商的中心之一,徽派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4. 经济发展蚌埠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和农业。

工业方面,蚌埠市主要以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为主导,拥有多家知名的重工业企业。

农业方面,蚌埠市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等。

近年来,蚌埠市也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如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逐渐崭露头角。

5. 城市规划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蚌埠市积极进行城市规划。

目前,蚌埠市已经确定了多个城市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

其中,重点项目包括城市交通网络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

蚌埠市还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6. 文化遗产蚌埠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

其中,蚌埠的徽派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富有艺术感的设计而闻名,蚌埠市的徽派建筑群集中分布在市区内多个地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7. 名人故里蚌埠市是众多名人的故乡,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

安徽气候特征

安徽气候特征

82
六安
74 73 78 合肥 肥东
肥西
全椒
90
巢湖
83
6 18
庐江 桐城
6
无为
88
霍山
72
舒城
含山 和县 马鞍山 90 当涂
87 86 83
芜湖
35
6 6
铜陵 繁昌
6
芜湖县
97 116
庐江 桐城
95
无为
7
郎溪
90
89 71
铜陵 繁昌
86
芜湖县
59
郎溪
27
岳西
25
17 22
潜山 太湖
14 25
枞阳 安庆
(四)旱涝急转
受典型季风气候的影响,全省降水量不仅存在明显的 年际变化,年内分布也极不均匀,往往出现“前涝后 旱”、“前旱后涝”,甚至导致“旱涝急转”现象。 例如1991年全省夏季大涝之后,9~12月出现连续3个 月的秋冬连旱,造成“前涝后旱”;1982年6月中旬之 前,全省持续干旱少雨,6月下旬开始降水迅速增多, 并且7~8月降水异常偏多,导致严重洪涝,出现“旱 涝急转”。
60 40
泗县
20 10
天长
明光
0 -10 -20
黄山市
安徽省各地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极端气候事件变化: 冬季低温日数减少,极端最低气温升高,全年无霜期变长 ;近10年来高温日数增多、极端最高气温升高; 倒春寒、寒露风明显减少; 小雨日数减少,暴雨日数增多,极端强降水概率增加; 雾霾日数增多。
江淮之间:以蔬菜、水稻、棉花、小麦为主;
沿淮淮北: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为主。
砀山 肖县 淮北 毫州
16

空气中PM2.5问题的研究

空气中PM2.5问题的研究

空气中PM2.5问题的研究作者:邵晴晴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17期摘要:空气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关注,依据蚌埠市PM2.5的各项监测数据,参照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标准和要求,对蚌埠市对空气中各污染物的相关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PM2.5与PM10,氮氧化物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检验,建立PM2.5 与CO、SO2、NO2、PM10等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建立高斯扩散模型,刻画出蚌埠市空气中PM2.5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该地区进行污染的评估,最终得出含有风力、湿度等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最后运用对比法,将实际检测出来的数据与模型计算出来的模拟值进行比较与检验,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AQI;Pearson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8.17.0911 引言随着我国GDP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增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引人关注。

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方式出现问题,传统工业发展方式较为守旧落后,主要能源消费以煤炭石油等为主,必然导致大量的废气污染物排放。

这对建设绿色循环经济产生了一定破坏作用,不利于生态良好发展,不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废气排放,管控不当使空气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近几年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威胁。

通过对PM2.5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和分布与演变规律分析可以找到治理PM2.5的更科学便捷的方式,从而对其他地区的空气污染治理有前车之鉴,提供了应用范例。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对空气检测监管也十分关注,相应的政策也得到出台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污染管理方式也已明文规定,特别是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采用空气质量指数这个概念,将其作为污染治理中空气检测的指标,主要包括对空气中的颗粒物、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 等6 项的检测。

蚌埠家乡介绍

蚌埠家乡介绍
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
3
同时,蚌埠还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业 等产业,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8
教育与科研
蚌埠拥有多所高等院校, 为地方培养了大量人才
蚌埠的科研实力也十分强 大,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 实验室,涉及领域广泛
这使得蚌埠在科技创新方 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9
交通与物流
A
蚌埠的交通 网络发达, 公路、铁路 和水路等交 通方式齐全
6
总结
蚌埠,这座充满活力和 魅力的城市,正以其独 特的优势和不断发展的 实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 人来到这里
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 美食家、还是寻求发展 的人士,蚌埠都能满足 你的需求并提供无限的 可能性
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座城 市的未来发展,共同见 证它的辉煌
-
请老师批评指正!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 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春秋战国时期,蚌埠是 楚国的重镇,具有重要
的战略地位
秦朝统一六国后,蚌埠 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城

2
01
蚌埠位于淮河中 游,地理位置优 越
地理环境
02
这里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雨量 充沛
03
蚌埠还是中国南 北地理分界线上 的重要城市,具 有独特的地理意 义
3
5
美食文化
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 蚌埠的美食文化也十分丰富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蚌埠的烧 饼夹里脊,这是一种将烧饼和 里脊肉夹在一起的小吃,口感
香脆,回味无穷
此外,还有蚌埠的豆腐脑、麻 辣烫等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
6
总结
7
经济发展
1
蚌埠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近年来,蚌埠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工业 城市,大力推动制造业、电子信息业

编辑部

编辑部

《蚌埠统计年鉴—2011》编辑委员会主编:黄善岐副主编:柏立堂王兆峰马江涛杜娟陈宝庆谢海辰郭守和朱琴施跃何平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齐晓红张茂芳杨元开杨桦陈功懿孟芹玲侯晓杰郭鸥高丽萍谢贞敏谢忠董晓莉《蚌埠统计年鉴—2011》编辑部总编辑:黄善岐副总编辑:柏立堂王兆峰马江涛杜娟陈宝庆谢海辰郭守和朱琴施跃何平责任编辑:马江涛编辑:(以姓氏笔画为序)于军生王永刚刘娟刘丹刘革建刘毅许俊祥沈毅沈奇初张玉兰张从振陈建强郑文忠易澄胡璠亮赵银波洪春夏敏曹亚博喻新华编辑说明一、《蚌埠统计年鉴—2011》是一部全面反映蚌埠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本年鉴收录了全市2010年经济和社会方面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主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

二、《蚌埠统计年鉴—2011》的资料来源:市、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蚌埠调查队及业务主管部门的年报数,其中部分资料由专项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式取得。

三、《蚌埠统计年鉴—2011》全书共分特载和19个篇章及附录,即综合;国民经济核算;人口;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固定资产投资;能源生产和消费;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物价指数;城乡人民生活;城市概况;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国内贸易;对外经贸和旅游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和其他。

由于统计制度及实施方法的变化,请在使用前阅读各篇章的简要说明。

四、本年鉴部分合计数(全市数)与分项数(分地区数)或相对数的计算单位因取舍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五、本年鉴使用符号说明:“…”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空格”表示无该项统计数据;“#”表示主要其中数。

六、本年鉴在编辑中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蚌埠统计年鉴—2011》编辑部。

淮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

淮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

而降水集中度 D ct 和集中期 P ct 如下式进 行计 算:
n
70
旬 月
D ct = Rt
i= 1
R t i ; P c t = arct an ( R x t / R y t ) ( 4)
80
候 旬 月 候 90 旬 月
1. 3
降水 z 指数 降水 Z 指数作为评价气候旱涝的一个常用指 , 在我国旱涝的科研和工作中也有着广泛的
2
2. 1
结果分析
淮河流域年内降水不均匀性特征 表 3 列出了淮河流域 5 个代表站不同年代的降
水年内分配不均匀性 , 图 1 为 45 年平均的候和月降
428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 19 卷
图1 F ig . 1
候 ( 左图 ) 、 月 ( 右图 ) 降水年内分 配不均匀性系数分布
Distributio n of N on - unifo rmity Coefficient o f Pentad ( left) / M o nthly ( rig ht) P recipitat ion 表4 T ab. 4 淮河流域降水年内分配的集中度 Precipit ation Concentr ation Deg ree Ov er Huaihe Riv er Basin
[ 7] [ 4~ 6]
资料来源于河南省气象科技档案馆, 其他 3 省的 29 个站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资 料均为 1961~ 2005 年的候、 旬、 月降水量资料。 降水量年内分配特征的标度有多种不同方法, 常规采用各月、 各季等占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和距平 百分率等。本文分析淮河流域降水的年内分布, 采 用降水不均匀性系数、 降水集中度和降水集中期等 [ 3~ 7] 指标 。对于 气候 旱涝 分 析, 则 采用 降水 Z 指 数[ 1 2~ 14] 。 1. 1 降水不均匀性 由于淮河流域季风气候的特点 , 降水年内分配 上的不均匀性特征非常突出。综合反映降水年内分 配不均匀性的特征值的指标很多, 本文采用年内分 配不均匀系数[ 5, 7] C u t 来衡量。 Cu t = t = 1 , 2, 1 n

[应用]蚌埠勘察文字

[应用]蚌埠勘察文字

1、前言蚌埠百乐门置地有限公司拟在蚌埠市延安路以西,东海大道以北,铁路专用线东侧兴建百乐门国际文化经贸广场。

拟建小区位于蚌埠市新城综合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社区服务设施齐全,建成后必将成为屹立于珠城的又一地标性建筑。

本项目建成后的效果见下图。

图1-1 拟建项目鸟瞰效果图受建设方委托,安徽水文工程勘察研究院承担了该项目的详细勘察阶段工作。

由于场地、天气及方案调整等原因,本次勘察工作分别于2011年8月7日、8月31日和11月7日分三次进行,11月15日全部结束,正式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于2012年3月16日提交。

1.1 场区交通、地理位置拟建小区位于蚌埠市新城综合开发区,延安路以西,东海大道以北,铁路专用线东侧。

拟建场区交通、地理位置见下图。

图1-2 拟建场区交通位置示意图1.2拟建建筑物性质拟建小区总占地面积5.1064 万m2(约76.6亩);建筑占地面积2.4462 万m2;总建筑面积约37.32万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7.42万m2、地下建筑面积9.9万m2。

主要由住宅楼、商业用房、娱乐、SOHO、写字楼及配套设施组成,所有建筑物底部均附设两层地下车库。

多层建筑设计采用框架结构,高层建筑设计采用框剪结构,地下车库为箱式结构。

主要建筑物特征及参数见表1-1。

主要建筑物特征、参数一览表表1-11.3勘察等级依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1.4 勘察工作执行的依据、勘察目的及工作方法1.4.1 勘察工作执行的依据、主要技术标准:(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2)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4)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5)行业标准《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6)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7)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8)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 120-99);(9)行业标准《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 04:88);(10)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 111-98);(1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0112-87);(12)《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324-2001);(1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14)《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15)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建筑平面布置图。

资料安徽省蚌埠市沱湖介绍

资料安徽省蚌埠市沱湖介绍

安徽省蚌埠市沱湖介绍:沱湖位于淮河左岸,五河县境内,湖盆为郯庐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积水而成。

居沱河的下游,北纳沱河、北沱河、唐河来水,总来水面积2983平方公里,全为平原区。

沱湖原从五河县城东侧向南直接入淮河,1951年实施的淮河中游五河以下干支河分流工程,堵塞了入淮口,改经氵崇潼河向东注入洪泽湖。

50年代初,汛期受淮水顶托倒灌,湖面积最大为358平方公里,容积8.6亿立方米。

现沱湖从泗县的樊集至五河县新沱河上口,长约21公里,平均宽1.5~3.0公里,湖底高程11.0~11.5米,水位为13.0米时,湖面积40平方公里,容积0.37亿立方米。

湖水呈淡绿黄色,透明度0.2~0.35米,PH值8.3,矿化度203毫克每升,为碳酸盐类钙组I型水。

盛产鱼虾,1985年以来,人工养殖河蟹成功而闻名。

具灌溉、滞洪、水产之利。

沱湖沱湖为一手掌形河迹洼地型浅水湖泊,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缘的五河县西北部,呈南北走向,其北接沱河,下经潼河入淮,南北长约25km,东西宽约1-5km不等,中心位于东经117049//,北纬33012//,属于北亚热带与南暖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

湖水常年平均深度在1米左右,最深处2-3米,水位变化在12.0-15.5米之间,正常水位(13.0米)湖区面积约为6万亩,水位在15.5米时,湖面可达12万亩,其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

沱湖是镶嵌在淮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皖北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基地,沱湖湖岸弯曲,淤泥深厚,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质优于Ⅱ类接近I类水的标准),湖底水草丰茂,浮游动植物种类较多,供饵力强,天然的水资源环境为优质的鱼虾蟹的生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鱼蟹虾从苗种供应到上市商品的生产,各种生产设施完备,全乡有鱼苗场一处,大水面2万多亩、围栏网3万亩,网箱500多亩,连片精养种、成鱼塘1000多亩,稻田养殖1300亩,其水产品年产量为10000多吨(名特优水产品占30%左右),产值6000多万元,渔业产值占全乡农业产值的40%左右。

蚌埠的基本资料

蚌埠的基本资料

蚌埠基本资料1、蚌埠市简介地理位置蚌埠市,隶属于安徽省,地处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国家统计局重点房地产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之一,是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工业基地之一。

蚌埠市辖4个行政区,分别为蚌山区、龙子湖区、淮上区、禹会区,所属县包括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总人口共计367.81万人。

图1:蚌埠市位置图蚌埠------火车拉来的城市1911年12月7日,津浦铁路全线通车,蚌埠正式开埠,这个只有500户人家的渔村古渡,一时间人口剧增,商贾沓至,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蚌埠地处津浦铁路南段浦口到徐州的中点,不管南北哪头发车,当晚只能到达蚌埠,火车均需在这里加煤加水,旅客在这里住宿休息,蚌埠就自然地形成了“宿站”。

1911年5月,津浦铁路局正式设立蚌埠车站,蚌埠又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到20世纪30年代初,这个依山傍水的渔村人口已经激增到十万,商埠完全形成,很快成为皖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

蚌埠开埠后,以盐粮起家,百货、棉布、五金、烟草等各类交易日渐繁盛,辐射区域达周边20多个县,金融业也随之发展,中国银行最早在蚌埠设立汇兑所,使蚌埠成为当时皖北地区早期的金融活动中心。

1947年,蚌埠正式建市,人口达到30万。

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完成了由商贸型城市向工业型城市的转变,成为安徽省举足轻重的工业城市。

到70年代末,已形成轻纺为主,包括烟草、机械、冶金、化工、医药、电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时至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正式运行,京沪高速铁路和京福高速铁路在蚌埠交汇,为蚌埠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崛起注入了新的动力。

图2:蚌埠市中心图交通蚌埠市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公路运输中心,皖北高速公路的中心城市。

所以皖北的高速公路皆是由蚌埠扩散,目前蚌埠市的高速外环正在形成,公路运输四通八达,蚌埠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高标准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与国道、省道相联结。

京台高速公路(G3)、宁洛高速公路(G36)、蚌合高速公路(S17)、蚌五泗高速公路(在建)、徐明高速公路(在建),蚌埠绕城高速公路(含高铁连接线)(在建)。

蚌埠市酸雨污染趋势分析及对策

蚌埠市酸雨污染趋势分析及对策

Y oHa a a l n j ( eguE vrn e t o ir gSai , eg u2 30 C ia B n b ni m na M nt i t o B nb 3 00, h ) o l on tn n
Ab ta t Ac o d n o t e s t t s o r cp tt n mo i r g d t u n e” l v nh F v s r c : c r i g t h t i i f e ii i n t i aa d r g t a sc p ao on i h E e e t ie—Ye r i e g u Ci a” n B n b t y.r - e v ai g t e tmp r la d s aild sr u i n o e a i a n p l t n i e g u C t .B n b t fa i an c u e cd e l h e o a n p t iti t ft cd r i ol i n B n b i n a b o h uo y e g u Ci o cd r i a s s a i y
酸雨 的污染 状况 。 1 2 降水 监测 结果 . 1 2 1 酸 雨空 间变化 分析 . . 20 0 6—2 1 0 0年蚌 埠市 的监 测
站 、 器厂 、 动工 具厂 3个降水 监测 点 , 采集 到 降水 样 衡 风 共
品 85个 , 中测得 p 0 其 H值小 于 56的酸雨 样 品 39 , . 9 个 酸
通 过 20 — 00年 即 “ 一 五 ” 间蚌 埠 市 大 气 降水 监 06 2 1 十 期
测 , 蚌埠 市酸 雨污 染 的 现状 及 其 变 化进 行 研 究 , 对 分析 酸 雨 形成 的原 因 , 为蚌埠 市 的环境 管理 提供基 础数 据 。

蚌埠变化演讲稿二年级

蚌埠变化演讲稿二年级

蚌埠变化演讲稿二年级蚌埠变化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蚌埠市的一名二年级学生。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蚌埠这座城市的变化。

蚌埠是一个美丽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它在过去的几年里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

首先,蚌埠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宽阔整洁,环境优美。

城市的绿化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到处都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美丽的花草。

这些变化让我们的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一个宜居的家园。

其次,蚌埠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校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现在我们有了更加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先进的教学设备。

老师们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他们用心教书,严格要求我们,让我们在学习中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绩。

此外,学校还加强了对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培养,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蚌埠的交通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我们的城市修建了许多新的道路和桥梁,公交车和地铁线路也得到了拓展和加强,使得我们出行更加便捷。

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出行效率,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最后,蚌埠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们的城市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现在,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清洁整洁,空气也变得更加清新。

我们的居民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普及。

总的来说,蚌埠这座城市在过去的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建设、教育事业、交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城市感到骄傲,也有责任为我们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蚌埠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蚌埠是什么字怎么读

蚌埠是什么字怎么读

“蚌埠”读音:bèng bù蚌埠是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1947年元旦)。

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

民国时期曾是安徽军政府驻地和凤阳县政府驻地;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381.25万,境内山水相连,四季分明。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誉。

扩展资料:史前时期,今蚌埠(含市区及所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下同)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

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安徽省辖地级市,地处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与宿州市、淮北市接壤,南与淮南市、滁州市相连,东与滁州市和江苏省宿迁市毗邻,西与亳州市、淮南市搭界。

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

截至2021年,全市下辖4个区、3个县,总面积5951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蚌埠市常住人口331.7万人。

史前时期,今蚌埠(含市区及所辖怀远、五河、固镇三县,下同)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

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过今禹会区境内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战国时期,今蚌埠曾分别为徐方、鲁、宋、吴、越、楚等国邑地。

秦朝时期,秦王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属九江郡曲阳县、钟离县等县分领;今淮河北岸怀远、蚌埠、固镇、五河地域为泗水郡蕲、徐等县分领。

南宋时期,至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分钟离县(今凤阳县)置怀远军和荆山县,辖今怀远县及蚌埠市区西部、固镇县一部,今蚌埠市区东部属濠州钟离县;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军及五河县。

南宋、金对峙时期,今固镇县先为宿州蕲县、灵璧县及泗州虹县分领,后为宿州、灵璧、荆山、五河等县分领。

民国时期安徽蚌埠并未开埠

民国时期安徽蚌埠并未开埠
・江淮流域史研究・
民国时期安徽蚌埠并未开埠
吴元康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 为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而被迫 开放的商埠,通常称为“约开口岸”或“约开商埠”,上 海、广州、天津、汉口、重庆、芜湖等城市均属于此类。在 这些口岸,列强通常设立租界,攫取领事裁判权、土地承 租权、行政管理权、关税权、警察权、市政权等特权。另 一种为中国政府自行宣布开放的通商口岸,通常称为 “自开口岸”或“自开商埠”。由于自开商埠系中国政府 主动开设,此类商埠的主权当然完全归诸中国政府。它 们概不设立租界,其土地所有权、行政管理权、警察权等 统归中国官厅掌握。这一类商埠有吴淞、岳州、南宁、武 昌、济南、浦口、郑州、无锡等城市。如果存在民国时期 安徽蚌埠开埠史实,那它应当属于第二种类型。 自开商埠始于清末。它本系清政府为了阻止列强 的觊觎而主动采取的举措。为了强化自开商埠的管理, 清政府出台了一些相关法规,但这些法规均带有地方个 案色彩,未具普遍性指导意义。民国肇建后,随着自开 商埠的地方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民国北京政府倍 感制订统一法规的必要。1915年内务部会同农商部、财 政部、税务处等部门共同草拟《自辟商埠开办章程》,修 正后经大总统正式公布。依据这一章程,各自开商埠设 立商埠局进行管理;划定商埠范围,商埠局测勘商埠四 至界址,绘具详细图说,咨明本省最高行政长官派员勘 定并报内务部核定;商埠局常年经费由中央承担,但市 政建设等事项经费须自行举办税源解决;商埠内可设立 海关等机构;本国人与外国人均可居住贸易,但外国人 以商埠界内为限,界址以外不得租赁房屋,开设行栈 等①。 现在的问题是:民国时期蚌埠到底有没有开埠?关 于这一问题,史学界现存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随着
①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蚌埠的变化
蚌埠市的名片~淮河文化广场
淮河文化广场文化气息相当浓厚,会展中心、图书科技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物分别坐落于此,会展中心旁边的小山上的人头像,是被放大了的“陶塑文面头像”。

“陶塑文面头像”是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距今7000年左右,为国家一级文物,淮河流域是我们国家最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让这个雕塑站在这里,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要更好地去学习,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的人在古代的时候就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发明了很多工具,也留下了好多思想上的财富。

蚌埠:淮河岸边的明珠
一个在上个世纪80年代熠熠生辉的淮畔名城,在经历最近20多年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早已是遍体鳞伤、千疮百孔!但一个崭新的蚌埠:一个以淮河文化广场雕塑群、火凤凰雕塑、腾龙雕塑、以及锥子山气象塔为象征的新蚌埠正在淮河岸边快速崛起!
蚌埠市所辖区域:
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设市,直属安徽省,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属皖北行署,今固镇县分属宿县、五河、灵璧、怀远4个县。

1983年7月,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由宿县地区改划属蚌埠市至今。

蚌埠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新中国六十岁了,六十年沧桑巨变。

在这六十年间,共和国从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如今的社会经济繁荣,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党和政府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就业水平,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从最初的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历史跨越,现正向富裕型迈进。

同样,蚌埠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也比翼齐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蚌埠市公共交通的变化:
交通行业有关人士认为,无论是城市公共交通,还是日益多样化的个体出行,在近5年间都已产生明显变化。

交通设施的发展速度虽然快,但仍赶不上车辆的日新月异,机动车增加的同时给城市道路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随着蚌埠市区划调整和新城区建设,城市空间空前拓展,人口也跃升至80多万,“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在新的发展时期已显得尤为重要,也自然成为珠城交通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