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
土家文化
浓郁的土家文化制作人:心净自然凉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家文化的乐园①简介②历史由来③服饰④居民习俗⑤文化⑥饮食习惯简介•族名“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历史由来•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居民习俗•“女儿会”被誉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情人节”。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谈情说爱的日子,农历五月初三在大山顶的响板溪,七月十二在石灰窑举行。
旧时,土家女儿平素不得出门,唯七月初九这天云集于会,故称“女儿会”。
为心上人献上情歌!土家族的建筑文化•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的文化底蕴丰厚,其中礼仪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土家族人民重视礼仪,注重人际关系,为了传承和弘扬土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家族形成了独特的四大礼仪。
一、过大年礼仪过大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展示土家族礼仪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土家族的过大年仪式中,民众会穿上盛装,参加康巴夜市的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会以羊肉、鸡鸭、鱼虾等丰盛的食物招待亲友和远方来访的客人。
同时,民众还会挑选出一位品德高尚、声望较高的长者来主持这个仪式,称为“仆什”(土家语),他会带领大家进行祈福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二、结婚礼仪土家族的结婚仪式历时三天三夜,吸引了村里的人们来观礼。
婚礼前,新郎需要探望新娘家,送上婚礼必备的“彩礼”(嫁妆)。
而后,新娘和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装,进行盛大的婚礼。
新娘会穿着白色的汗衫、红色的法腰和土家寨的特色婚饰。
在仪式中,新娘会从新郎家接回一个装满“爱心和智慧”的“婚筐”,象征着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同时,新郎新娘还会参加“抢红”,这是一项新娘亲友要拦截新郎的仪式,以展示新娘家庭的力量和新郎的决心。
结婚仪式结束后,亲友还会开展传统的婚宴,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祈福。
三、葬礼礼仪土家族对待死者的葬礼十分重视,他们认为葬礼是人生最后的重要仪式。
在土家族的葬礼仪式中,亲友和村民会穿上黑色的衣服,披麻戴孝。
葬礼一般由父母或兄弟姐妹主持,他们会为死者叩头、哭丧、烧纸钱,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葬礼期间,亲友还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亡者安葬祥和、魂灵得到安宁。
四、过年庙礼仪每年农历春节期间,土家族会举行特殊的过年庙礼仪,这是土家族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敬仰之情的方式。
在这个仪式中,村民们会穿上汗衫、法腰等传统服饰,以身份识别分层。
村长或族长会带领村民们前往土家族的祖庙或祠堂,供奉祖先。
在祭祀过程中,村民们会献上酒、食品和鲜花,同时进行祈福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土家族人们来年平安幸福、风调雨顺。
土家文化
咚
咚 喹
吹牛角
野喇叭
西兰卡普
毕 子 卡
谢谢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孟兹黑”,一个古老而 新兴的民族。“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 “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土家人“经过 千百年以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获得正式的 称谓。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武陵山、大娄 山余脉的溪洞间,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
摆
手 舞
梯马
梯马起源于 原始社会前 期,属于巫 文化的范畴, 人们寄希望 于它带来风 调。
3
城之时抓 壮丁,有个名叫“咚咚”的土家族小伙子 被抓走了。他走后,已身怀有孕的妻子巴 列遭到狠心婆母的百般虐待。孤独无助的 巴列每日登山北望,苦盼夫归。她信手扯 根小竹,削成竹笛,吹唤丈夫“咚咚归” 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她不停地望着、 吹着、盼着,最后竟死于山上。人们同情 她,也为她的精神所感动,便纷纷仿制她 吹奏的竹笛,替她呼唤亲人“咚咚归”。 后来,这种竹笛便被称为“咚咚喹(归) ”了。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土家族人中保持着活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土家族的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家族的民俗土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土家族的婚俗和葬礼。
结婚在土家族中被视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婚礼上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比如抬新娘时要进行抢新娘的游戏,新郎要通过挑战来证明自己的爱意。
而土家族的葬礼则注重守孝和守殡,丧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二、土家族的服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美丽,能够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和生活习惯。
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服装是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绣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而男性则穿着短襦和长裤,通常配有马褂、袍子等。
土家族的服饰十分色彩斑斓,绣花、刺绣等工艺技巧使其更加精美。
三、土家族的饮食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有一些特色小吃和饮品。
土家族人民喜欢吃辣椒,将辣椒加入各种菜肴中,使得菜肴更加有特色。
此外,土家族的美食还有螺蛳粉、杂碎、油茶等,这些美食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非常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四、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著名的有歌舞和木偶戏。
土家族的歌舞以独具特色的舞蹈和悠扬动人的歌声为主,代表作品有《木板假歌舞》、《小苗土娃》等。
而土家族的木偶戏则是通过木偶的表演和配乐来展现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和艺术享受。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受到一些挑战和冲击。
然而,土家族人民依然传承和尊重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努力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土家族的村庄,感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魅力,这也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总结起来,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含了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的文化解析一、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过程的反映。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边区 ,其土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山地农耕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精神财富 ,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现在国内有关土家文化旅游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 ,主要是集中在湘鄂渝黔地区,也存在着上述民族文化旅游的问题。
民族文化是群体意识 ,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很多约定俗成民族文化形式 , 不论婚俗民俗,还是饮食民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传承性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民族成员所特有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为与其他民族群体相区分的标志之一。
它是土家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
它集中表现了土家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并成为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 ,而土家族文化则是土家族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是土家民族的根基和标志 ,虽然土家文化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思想、言语和气质,也可以说成是人的外化。
民族文化犹如一条历史的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向未来 ,处于不停顿的发展之中。
土家文化的流失纵观历史,在清朝时期是对土家文化流失有很大的影响: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的开发并不局限在经济领域 ,而且还渗透到文化方面。
他们对土族文化进行改造和变革 ,同时向土家族地区广泛推行汉族文化。
禁止摆手舞,禁止土家族传统信仰崇拜,改变土家族服饰,改变土家族传统交际方式,改变土家族婚姻习俗等,在一定程度上,土家族文化的某些要素受到破坏。
清政府向土家族地区大量输入汉族文化 ,在促进土家族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受破坏 ,如自由恋爱方式、自由交往方式、民族信仰等受到限制;土家族语言在汉族文化强烈冲击下 ,消失不少。
土家族民俗文化
土家族民俗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包括节日庆典、传统服饰、音乐舞蹈、饮食习俗等方面,它们既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传承祖先智慧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
节日庆典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欢庆节日,庆祝活动常常以音乐舞蹈、民间歌曲、竹竿舞、步云山、封坛等形式举行。
其中,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花山节”,这个节日源自土家先祖封山立志的传说故事,每年正月十五举行。
花山节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饰,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歌舞,以及各种有趣而富有挑战的民间竞技活动。
传统服饰在土家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土家族的传统服饰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男性常穿袍衫及紧身裤、长筒靴等,而女性则以长袍和半裙为主。
他们在服饰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花纹的装饰,如用蓝、黑相间的花纹装饰衣领、袖口等。
传统服饰的保留和传承,不仅反映了土家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也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土家族音乐舞蹈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激昂的旋律而闻名,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传统乐器如芦笙、打击乐等常被用于音乐演奏中。
土家族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田园舞”、婚礼上常见的“红缨舞”,还有英勇豪迈的“刀马旦”等。
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还是集体庆典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交流和娱乐角色,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形式。
土家族的饮食习俗深深扎根于他们的生活中。
土家族以农耕为主,辛劳劳作需要丰盛的餐食来满足体力需求。
土家族的饮食偏向酸辣口味,以腌制食材和腌制菜肴为主,如酸辣鱼、腊肉、酸菜等。
此外,土家族还有独特的酒文化,制作出了以土家族传统工艺发酵而成的米酒。
土家族人民喜欢用米酒来招待客人,并在节庆和重要场合中饮用。
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融汇着土家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土家族文化
•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 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 滚两三道花边,衣袖 比较宽大,下面镶边 筒裤或八幅罗裙,喜 欢佩戴各种金、银、 玉质饰物。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 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 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 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 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 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 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 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 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 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 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
•
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 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 等,吃大米较少。喜腥膻, 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 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 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 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 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 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 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 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 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 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 习俗。
吊脚楼为土家 族人居住生活 的场所,多依 山就势而建, 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 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 佳屋场,后来 讲究朝向,或 坐西向东,或 坐东向西。
பைடு நூலகம்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 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 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 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 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 井大院。
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
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领 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 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 统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 大作用。
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 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 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 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 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 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为一 个单一的民族。
土家族文化
一、土家族服饰
3、小孩服饰
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 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 “冬瓜圈”, 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 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 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 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外,还 在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 “十八罗汉”等银菩萨。
4、沿河土家八仙
五、沿河土家山歌
1、沿河土家山歌简介 土家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形 成并传唱的,以传递土家族历史记忆、社 会发展、军事战争、宗教信仰、民族情感、 民风习俗、生产生活等信息为内容的歌曲 总称。
2、种类 沿河土家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 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 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 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独特。 按题材和劳作的方式分类,土家山歌有号子、 砍柴歌、翻山歌、打渔歌、田歌等,被统称为劳动 歌。歌者主要是为了消除孤独、疲劳与传递情感, 内容多为鼓劲、协调、调侃、逗趣,表现和传达劳 动的愉悦与节奏,传递美好的爱情。 土家山歌也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土家 人在红白喜事、祭祀请神、修房建屋、男女谈情等 活动中,也要唱山歌。按风俗分类,有梯玛神歌、 跳丧歌、哭嫁歌、仪式歌等。 按唱腔分类,有高腔、平腔和低腔山歌。按歌 唱形式分,主要有独唱、对唱、组合唱、一领众合 唱等。
3、沿河“土家八仙”传说
龙清潭——麻阳河里的仙子——沿河旅游资 源未开发的处女地。 我们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下游西岸边,有 个叫天门槛的地方,沿着这道门,转过九十 九道弯,翻过九十九座山,跨过九十九条河, 爬过九十九根坎,就可以到达一个叫龙清潭 的地方。 龙清潭里有两个潭,潭的四周野草四季常青, 从没凋零之态,景色实在迷人。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跟着小编来看吧。
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
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
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
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
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
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
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
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地处中国的中南地区,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地方。
土家族作为湘西地区主要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从土家族的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来揭示文化艺术的精髓。
一、传统婚俗土家族婚俗是土家族文化最为鲜活、生动的体现之一。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上,有着许多让人独特而深刻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在土家族婚礼中,新郎需要经过“招亲”、“合亲”等一系列动作和仪式,以示对新娘的真挚情感和对新家庭的尊重。
而在婚礼中,土家族的人们还会进行土家族特有的舞蹈表演,歌唱等,以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二、建筑风格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的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外墙的选材多采用石块,墙壁上还会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壁画。
特别是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吊脚楼悬挑在山坡上,巧妙利用了自然地形,既能够抵御洪水和野兽的入侵,又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三、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文化艺术中最为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土家族的歌曲和舞蹈既有激情四溢的民歌舞,也有叙事性强且感人至深的大型舞剧。
例如,土家族的“跳花鼓”是一种富有活力和独特韵味的舞蹈形式,常常用于庆祝丰收和喜庆的场合。
跳花鼓舞者手持花鼓,脚步灵活舒展,以独特的节奏和动作表达着土家族的喜悦和豪情。
四、传统节日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是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如土家族的春节、端午节和农历八月十五等。
在这些节日里,土家族的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和祭祀祖先等传统仪式,以表达对传统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总结起来,文化艺术的精髓体现在传统婚俗、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等方面。
这些特色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艺术,对于丰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推动民族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家族的文化习俗(土家族的传统风俗)
土家族的文化习俗(土家族的传统风俗)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土家族的文化习俗,以及土家族的传统风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土家族的民俗特点有哪些?2、土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3、土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4、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民俗特点有哪些?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洗神节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饮食习惯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土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
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扩展资料:族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土家族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字土家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是土家族人民的母语。
土家文字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字形式,使用简洁而且富有特色。
这种文字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承。
二、风俗习惯土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家族人民的婚俗。
土家族的婚礼被认为是人生大事,婚礼程序繁复而隆重。
在婚礼上,新郎会乘着花轿,由举着红伞的花童引领,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
而在新娘家,也会有精心准备的接亲仪式,有舞狮表演和舞龙等活动,喜庆热闹。
三、舞蹈音乐土家族的舞蹈音乐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阳春白雪舞”最为著名。
这种舞蹈源于土家族的劳动生活,舞姿热情奔放,动作敏捷大方。
同时,土家族的音乐也充满了特色,如土家族的竹笛、芦笙和锣鼓等乐器,都是土家族人民在各种仪式和庆典活动中常用的乐器。
四、建筑艺术土家族的建筑艺术以土家楼为代表,土家楼是土家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
土家楼外形独特,结构稳固,通常是木结构和花岗岩砌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土家楼的建造需要许多人合作完成,可以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精神。
五、节日庆典土家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苗年”和“芦笙节”。
苗年是土家族人民过农历新年,是他们的重要传统节日。
在苗年期间,土家族人民会进行祭祀仪式,表演舞蹈音乐,与亲朋好友一起欢庆。
芦笙节是土家族人民对芦笙这一传统乐器的特殊纪念活动,人们会组织芦笙比赛和演奏表演,以表达对土家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土家族传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对土家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舞蹈音乐、建筑艺术以及节日庆典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习俗文化礼仪
土家族习俗文化礼仪土家族人特别会享受生活,土家族居住的地方,大都风景秀丽,比方湖南的张家界、湖北的恩施、再比方达州宣汉的大巴山。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土家族风俗文化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关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饮食礼仪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
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始终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始终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
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在节日或待客时,酒是必不行少。
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而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
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
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
腊肉也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
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
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
为表示对客人敬重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
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
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
土家文化
女子服饰
• 头包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 不包人字路形。上衣布:一、大襟, 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 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 镶花边。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 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 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 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 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 1.65厘米,镶三条细边。四、结 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 衣),这种衣长而大。 女鞋较讲 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 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 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 蜜蜂。
土家族服饰文化
•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 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 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 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男子服饰
• 男子头包青丝帕或青 布,白布帕2至3米, 包成人字路,没有完 全盖住头发。较古老 的上衣叫“琵琶襟”, 安铜扣,衣边上贴梅 条和绣“银钩”,后 来逐渐穿满襟衣(多 指中年以上者)和对 胸衣,青年人多穿对 胸衣,正中安五至七 对布扣。裤子是青、 蓝布加白布裤腰,鞋 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鞋底厚。
土家歌曲
•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 情歌、哭嫁歌、摆手歌、 劳动歌、盘歌等。在调式 上﹐徵﹑羽调式较多﹐宫 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 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 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 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 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 不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 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 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 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 结合﹐富于吟诵性。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
土家族历史与发展土家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沿革土家族起源于古代巴蜀地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夏、商、周时期。
在西周时期,土家族是巴蜀地区的主要居民之一,他们当时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居住在山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二、文化传统土家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服饰、婚俗等方面。
土家族有独特的土家话,是一种属于汉藏语系的分支语言。
土家族人民善于歌舞,他们的歌曲多以劳动、爱情和生活为主题,节奏欢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土家族的服饰也非常独特,男性多穿短衣马裤,戴斗笠、草帽等;女性则穿着彩色上衣和绣花蓬蓬裙,头戴银饰,非常鲜艳夺目。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念,更是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的表达。
土家族的婚俗也十分独特。
传统的土家族婚礼有祭神、合婚、抬娘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传统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三、经济发展土家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由于土家族居住在山区,土地资源较为有限,森林资源丰富,因此木材加工、林业和畜牧业成为了土家族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此外,土家族还以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家族人民逐渐涉足其他行业,如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等。
土家族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土家族人民还利用自己的手工艺技巧,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四、现代发展当代土家族人民积极融入社会主流,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土家族地区的交通、能源和通讯条件,改善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土家族青年人才,推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土家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传统婚嫁、葬礼、节日等习俗,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
一、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土家族的传统婚嫁习俗独具特色,以其庄重而民俗色彩浓厚的仪式而闻名。
在土家族的传统婚礼中,通常会有一系列的环节,比如彩礼交换、迎亲队伍等。
彩礼交换是土家族婚礼中的重要程序,新郎需要准备一笔丰厚的彩礼来送给新娘的家人,以示尊重和感激。
在迎亲队伍中,新娘通常会坐在装饰华丽的花轿上,由众多亲朋好友护送到新郎家中。
整个过程庄重而热闹,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二、土家族的传统葬礼习俗土家族的葬礼习俗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体现了对死者的崇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土家族葬礼中,亲友们通常会举行隆重的送葬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葬礼期间,还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比如撒地、撒尘、挂笺等。
撒地是指丧家人在出殡时将一些土壤洒在路上,象征着祭奠亡灵并祈求亡灵的归属。
撒尘则是为了避邪和祓除不祥,具有驱邪的意义。
挂笺则是亲友们在逝者的墓前悬挂纸条,用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三、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土家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火把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其中,火把节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土家族群众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沿街行进,庆祝丰收和祈福。
火把节不仅是土家族人民展示自己的热情和喜庆的时刻,也是人们祈求吉祥和幸福的重要渠道。
此外,火把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比如土家族舞蹈、歌曲等,充分展示了土家族的文化魅力。
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他们的劳动精神、家族观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习俗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土家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和自豪。
正是这些传统习俗,使土家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并且丰富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面貌。
希望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土家族是中国著名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区。
本文将重点介绍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带您了解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历史渊源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历史始于唐朝年间,形成于明朝。
土家族的先民始祖为巨石先民,他们在长江上游一带繁衍生息。
明朝时期,土家族因与明朝抗战有功,逐渐得到官方认可并得以正式登记,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族谱和家谱。
二、土家族文化1.婚礼文化土家族的婚礼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悔婚门”和“败婚门”。
悔婚门是指新娘出嫁前回到家中暂住数日,借此来悔婚。
败婚门则是指在婚礼前,新郎必须先被新娘的家人逼到绝境,以此来测试新郎对新娘的真爱。
2.祭祀文化土家族有着非常严格的祭祀文化,每年秋天都会举行“邛神节”、“祈年祭”等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明、扫墓、燃烧爱的纸钱等,以此来祈求幸福安康。
3.民俗文化土家族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在饮食方面,土家族人喜爱吃毛肚、泡水鱼等辣味美食,在服饰方面,则以“兽头”为代表,色彩鲜艳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音乐文化土家族的音乐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歌、乐器、舞蹈等表演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土家山歌和土家舞蹈。
三、土家族文化传承土家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是土家族人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形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使得土家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四、旅游推介湖南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游客可前往张家界、凤凰古城、沅江土家民俗文化旅游区等地,亲身体验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此留下难忘的旅游印记。
总之,土家族作为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将土家族文化融入旅游推广中,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更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
关于土家族的风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等地。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一、土家族的婚姻习俗土家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彩、娶亲和娶妻。
在纳彩阶段,男方要送一些彩礼给女方,并与女方的家人商量婚事。
娶亲阶段是婚礼的重头戏,男方要带着一支锣鼓队和舞狮队,高歌助兴,热闹非凡。
娶妻阶段是男方正式将新娘接回家中,并举行隆重的迎亲仪式。
二、土家族的服饰习俗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多彩,男女装束各有特点。
男子通常穿着黑色长袍和白色长裤,头戴蓝色布帽,腰间系上一条红色腰带。
女子则穿着色彩斑斓的对襟蓝色上衣和白色长裙,头上戴着精美的银饰,如银花、银耳环等。
土家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三、土家族的节日习俗土家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家族的新年——“吃新节”。
在这一天,土家族人会合家团聚,共同享用美食,如酸汤鱼、酸白菜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并进行民俗游戏和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了新年,土家族还有丰收节、花山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
四、土家族的民俗习惯土家族有许多独特的民俗习惯,例如“拜堂”、“吃酒”等。
拜堂是土家族婚礼上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要在堂前向天地、祖先行拜礼,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
吃酒则是土家族人们在庆祝喜事时的常见习俗,人们相互敬酒,祝福对方健康幸福。
此外,土家族还有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如锣鼓舞、花鼓舞等,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热情和豪放的性格。
五、土家族的信仰习俗土家族的信仰习俗非常丰富,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
土家族人相信祖先和自然神灵,认为他们能保佑人们平安顺利。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喜庆活动,土家族人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神灵祈福。
此外,土家族还有一种独特的信仰形式——土司信仰,土司是土家族的领袖,人们对土司寄予了极高的崇敬和信任。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鼓子
八宝铜铃舞
社粑粑舞
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原始宗教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 多种形式。 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巴普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 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 土家族认为廪君死后化为白虎,故敬祭白虎,各地都有白虎庙,廪君即是相王天 子,本名巴务相,故白虎庙、廪君庙、相王天子庙皆是供奉同一人,家里神宪上 所供白虎神位,实则也为供奉廪君。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 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土家族的名胜古迹
• 土家族摆手堂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河东乡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摆手堂,始 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摆手堂是土家族 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集会场所。 • 来凤县现存摆手堂3处,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摆手堂。此堂占地500余 平方米,呈长方形,大门形似牌坊状。在大门与神堂之间,有一条石铺 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墙壁是石块砌成,屋面覆盖人字披黑色 布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拱飞檐,显得古朴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 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 二年维修摆手堂时所立。 • 老司城位于猛洞河漂流景区上游,这里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 来留下的众多古文化遗址,也是湘西历代土家族土司王经营了八百多年 的历代古都。千年祖师殿、彭氏宗祠、摆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 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馆”,是一处寻幽 觅古揽胜的旅游胜地。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 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 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 我给你送一个丝帕子 女:要你一个丝帕子 干啥子? 男:戴在妹手上,行路又好看, 做客有人瞧,我的干妹子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给你 送一根金簪子 女:要你一根金簪子干啥子? 男:插在妹头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 人瞧,我的干妹子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给你 送一件绸衫子 女:要你一件绸衫子干啥子? 男:穿在妹身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 人瞧,我的干妹子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给你 送一对金戒指 女:要你一对金戒指干啥子? 男:戴在妹手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 人瞧,我的干妹子 男:黄四姐 女:你喊啥子? 男:我给你 送一双丝袜子 女:要你一双丝袜子干啥子? 男:穿在妹脚上,行路又好看,做客有 人瞧,我的干妹子 女:哎呀我 的哥,你送上这么多! 男:东西这个少了些, 你不要这么说。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
•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 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 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 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 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 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 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 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 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黄 四 姐
土家族的舞蹈
• 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学造型主要是三类:首先是 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 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这些 美学造型特点,体现着历经多重文化洗礼的丰厚 的艺术精神积淀。 • 1 摆手舞 • 2 跳丧舞 • 3 花鼓子 • 4 八宝铜铃舞 • 5 社粑粑舞
土家族的人口分布
•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 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 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 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 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 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 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
土家族的语言文字
•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 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 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 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 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 汉文。
土家族的饮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 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 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 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 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 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 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 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人最爱吃三下锅儿、合渣、八月瓜、粑粑(糍粑)腊肉、粽子、水酸菜炖肉、 起渣、包谷粑粑、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 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 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面(绿豆磨面制成的面条),米粉(用大米等原料 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别香纯);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 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舍巴节
“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 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 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 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数种。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 者上万,少者数百,摆手时以鸣大锣、击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 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土家族的起源
• 土家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 的乌蛮的一部;甚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 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根 据复旦大学对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结果显示,土家族父系血统以阿尔泰 血统为最,约占28%(大致为匈奴和鲜卑等民族);其次为百越25%;作 为土家语言文化主体来源的藏日缅反而在三大来源中位居第三,占21% (羌氐);除此之外还有汉14%、苗瑶7%以及印欧5%(应当为五胡中的羯 族和月氏人)。通过史籍记载(土家族于唐朝后期才正式出现于史籍 中)、语言学研究(土家语中的阿尔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结果以 及土家族自身史诗记载,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 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 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尽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 藏缅民族,藏缅文化才是毕基文化的核心,与和族、缅甸族(缅族)、 藏族、彝族、曼尼普尔族、克伦族、若开族、景颇族(克钦族)、白族、 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纳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 门巴族等均为兄弟民族,较早来到东亚的藏日缅民族一员,从而否定了 以上各假说。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 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才兴 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 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 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 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
赶年节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 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 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 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 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 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 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 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 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 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 “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牛王节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 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牛王节十分热闹, 各家各户提前 一天将牛梳洗干净,喂精饲料,角上系一朵大红花, 一早牵着去赶歌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壮。传说多少年, 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间日子苦,终日劳作,仍吃不饱,就悄悄盗了仙 谷给人间,这事让守谷神发现了,告到玉帝那里,玉帝一气之下将神牛打下 凡间,让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从那以后,牛就陪伴人们耕田了。人们不忘 神牛盗仙谷之恩,就将“仙谷”改为“盗谷”,日后又将“盗谷”改为“稻 谷”。 神牛盗仙谷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将这天定为“牛王节”,以 各 种形式予以庆祝,这便是牛王节的来历。
五月节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 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 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 “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 “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 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 “端阳”。
土家族服饰
•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 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 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 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
西南卡普
西南卡普是土家织锦土家语称,是土家族 古老的手工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 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在土 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 开始 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 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 妆。因而,土家姑 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 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