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剧《蔡文姬》的语言特色

合集下载

论梨园戏《蔡文姬》中的人性化书写

论梨园戏《蔡文姬》中的人性化书写

论梨园戏《蔡文姬》中的人性化书写
施珍妮
【期刊名称】《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
【摘要】泉州籍国家一级编剧王仁杰在新世纪初创作了梨园戏《蔡文姬》的剧本,用人性化的书写生动塑造了东汉末年的女性人物蔡文姬。

全剧充满人文关怀,闪烁着人文精神。

在这一部新编历史剧中,不仅可以从蔡文姬这一女性人物身上看到她所陷入的情感泥淖与文化困境,还可以从中探讨王仁杰所践行的“返本开新”的创作理念。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施珍妮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梨园戏新编历史剧蔡文姬
2.生命苦旅——读王仁杰梨园戏新作《蔡文姬》
3.从反性别装扮、女性化书写到人性化历史书写——《色·戒》小说电影比较研究
4.情欲的诗意书写——评福建泉州梨园戏实验剧团的《董生与李氏》
5.阶级话语视阈中的人性化战争书写——关于冯德英长篇小说《苦菜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向传统戏曲学习的一点体会——谈《蔡文姬》舞台设计过程中的学习心得

向传统戏曲学习的一点体会——谈《蔡文姬》舞台设计过程中的学习心得

几乎 全落 入 写 夹

是 画 得 最多 的一个景 为 了 表 现 长安郊 外 蔡 琶 墓 , , 畔 也曹 用 过 翁 仲和 石 羊 之 类汉 代陵 墓 的 投舒 和 文 姬在 入 梦 后
的 景物 等

, 因 而 顾此 失 彼 总党 不能两 全其 美 , 我 国的 傅 获戏 曲对 于舞 台空 简 的运 用 很有 一
这 锡 景 的 塞外
,
手持族 旗 的仪仗 队 次 第登 锡
时 、 他仍 手里 的放旗
,
,
站 立成 为 一 个大弧 形

情翎
既 耍 表 琪辽阴的 草 原 荒漠
,
,
又 要表 现气 魄雄
莲 同 舞 台上 部 的鳗 幌 图 案
,
律 的 南匈 奴 的 弯 康
朋 在 哪儿 ? 尚厢

,

但 由于 舞 台空简 的限 制

反复 穿 插
,

排列 祖 合的 仪
,

也 要求 纵写 意 为 主
,

因 而 老 虑 舞 台 殷舒 由于 缺 乏 握 脸 我 开 始 在
,
。、
仗 队 行列
,
配 以 庄 严 雄 像的 晋 乐 整齐 肃 穆的 步 法
,
表 现 了 单于 为 接 待 汉 使 所殷 的威 仪 隆重 的 国 宴

,
创作 第一 幕 景 的 时 候就 碰 f j 了 简题 l
,
一 件都 让观众看 得 清清 楚楚 才 算 有 真 实 感
只 抬观 众 看 个别 的地 方

有时

,
而 更 多的 地 方 是蒙蒙 眺
,

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

论《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戏剧冲突

从《蔡文姬》的戏剧冲突中看蔡文姬的形象摘要:历史喜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在一九五九年的春天创作的。

《蔡文姬》是围绕“文姬归汉”这一中心事件来展开的,而蔡文姬的人物形象是通过种种戏剧矛盾冲突来得到展现和丰满的。

本文将先论述《蔡文姬》剧本的矛盾冲突,再在此基础上分析蔡文姬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

关键词:《蔡文姬》戏剧冲突矛盾人物形象一、引言:《蔡文姬》剧本选用了“文姬归汉”的故事,所以《蔡文姬》的戏剧冲突便是围绕“文姬归汉”这一中心事件来展开,随着中心事件的发展,使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并得到解决,从而逐步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

二、正文:1、《蔡文姬》一剧的戏剧冲突,是围绕“文姬归汉”这一中心事件来展开的。

按戏剧冲突发展的线索来看,“文姬归汉”是条主线。

(1)“走”与“留”的矛盾《蔡文姬》一开场便是矛盾。

这展示了蔡文姬陷入了“归汉”与“留于匈奴”的矛盾中。

她自言自语:“怎么办呢?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在失眠中,她的《胡笳十八拍》已经做到第十二拍了。

“喜得生还呵逢圣君,嗟别二子呵会无因。

十有二拍呵哀乐均,去住两情呵难具陈。

”这是子女之情,夫妻之情与乡土之情、民族之情的矛盾。

也是家事与国事的矛盾。

这便是《蔡文姬》戏剧冲突的开始。

由于赵四娘的规劝,和她愿意留下来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使蔡文姬去留的矛盾很快得到解决。

可是其中又隐伏着另一个更为严重的政治性的矛盾。

副使周近到南匈奴后,“盛气凌人,全不把人看在眼里。

”他竟私下对左贤王说:“你要不把蔡文姬送回汉朝,曹丞相大兵一到,‘立地把你匈奴扫荡!’”这对文姬归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而左贤王回到家里,既忧心也愤怒。

蔡文姬也说:“如果还有大兵随后,那就是不义之师……如果是那样,我要当面告诉他,我决不回去,死,也要死在匈奴!”幸而正使董祀,作风正派,通情达理,及时解释误会,化解了危机。

他说:“曹丞相是要在文治上做一番大事业,他是看中了你的文才,才来接你回去的。

也谈《蔡文姬》的艺术真实

也谈《蔡文姬》的艺术真实

作者: 张毓茂;潘显一
出版物刊名: 郭沫若学刊
页码: 92-96页
主题词: 蔡文姬;艺术真实;《屈原》;戏剧冲突;外国戏剧;剧中人物;二字;艺术感染力;艺术质量;历史真实
摘要:<正> 对史剧《屈原》和《蔡文姬》的研究,于今可说是相当充分、全面了。

那种认为这两部史剧“同样成功”的观点,我们已经感到它不太有说服力。

很明显,《蔡文姬》给人的启示较《屈原》少,艺术感染力不够。

有外国戏剧专家看完《蔡文姬》的演出的评语是:“沉闷”。

我们认为,这“沉闷”二字,并不象有些论者所认为的,只是针对其结构问题,而且说出了《蔡文姬》的根本毛病——以“情”带“戏”,最后成了“以情代戏”。

戏剧无“戏”,没有能够称
为“戏眼”的核心戏剧冲突,作家对剧本、对剧中人物即使再有感情也是没有决定性意义的。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

对戏剧《蔡文姬》的评论:《在冲突中演绎的波澜壮阔》政治法律系政本一班袁敏学号:*********离乡十二年,人世几多变化。

遥望那一片故土,心下茫茫。

连襟之义,骨肉之情潸然不顾。

史卷漫漫,几多文华出自巾帼?正当重睹芳华的美丽景象奇幻地闪动时, 深红的大幕徐徐闭起来了。

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我走出了剧场。

归途中,那灰色的蒙古小凳,那凄惨的墓碑、那蔡文姬最后的两声冤枉·~…种种景象,不断地在眼前浮动,不断地在我耳边响起。

在这样朴素的背景前,伴着那大漠的空旷雄浑的音乐,戏剧缓缓拉开了帷幕,那是忠心报效祖国的才女蔡文姬的深沉歌声,那是励精图治的曹垂相的激情吟诵……那么美,那么深情,使人心头充满了温暖,抑制不住地想倾吐一下自己的思绪。

这,已是多年没有的事情了。

今夜,看了《蔡文姬》,我重新体验到了艺术欣赏所带来的快乐。

五十年代末,在停止作剧十多年后,郭老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剧《蔡文姬》。

这是一出交响乐般的诗剧。

郭老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发挥艺术想象力,这首华丽的交响乐章, 以文姬归汉撰修《续汉书》为主旋律,奏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自从看完学校自己演的蔡文姬后,这出剧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忘怀。

这出戏展现的是东汉末年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从对抗、冲突到理解、融合的波浪壮阔的画卷。

可以说,无论思想内涵和艺术创造都很有自己的特点。

特别是白雪塑造的蔡文姬,独具一格,别具风采,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实实在在又血肉丰满,令广大观众感到可亲、可近、可敬、可爱而又可信。

众所周知,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她博学多才,妙于音律,精工书法,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诗人。

汉兴平年间,天下大乱,蔡文姬没入匈奴为左贤王王妃,在胡12年之久并生有一子一女。

建安八年,曹操遣使赎蔡文姬归汉。

可以说,蔡文姬的身世,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深思而又发人深省的传奇故事,可史书的记载却是少而又少。

这样一来,虽然给编剧带来一定的困难,可供凭借的史料不多,却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很大的想像和虚构的余地。

蔡文姬历史剧

蔡文姬历史剧

蔡文姬历史剧
《蔡文姬》是郭沫若1959年完成的一部五幕历史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蔡文姬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剧情介绍
《蔡文姬》是郭沫若1959年完成的一部五幕历史剧,讲述距今2000多年前的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请,从南匈奴返回汉朝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

同年由北京人艺建院"四巨头"之一的焦菊隐搬上舞台,成为名噪一时的名剧。

点评
话剧《蔡文姬》不论从舞台演出的流畅、和谐、完整所体现出来的诗意化和人物的鲜明个性,还是从舞台美术设计的恢弘场面以及精致漂亮的服装制作中,都可以看到导演焦菊隐先生的"创新"精神,即他为实现话剧民族化而吸收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话剧创作中去的艺术美学追求。

次的《蔡文姬》在演出上取得了成功,无论是表演还是导演,都让观众看到了当年经典作品的重现。

然而由于时代不同,演剧观念有所转变,日益更新的舞台技术不断发展,那末仅仅是对经典的回忆已经无法令观众满足。

许多年轻观众不了解该剧的创作背景,无法理解该剧的内涵,,更无法体会当年焦菊吟导演对该剧的舞台创作所作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

而一些年长的观众则更用此次复排版的《蔡文姬》与老版相比较,感觉变化极少,且演员功力有些不足。

《蔡文姬》是北京人艺的代表作品,也是焦菊隐导演艺术的成功之作。

该剧在当年曾第一次把话剧这个舶来品与中国民族演剧风格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民族风格化话剧的先河。

其舞台设计在当年也可谓大胆创新,具有表现主义美学。

在今天,它所能留给观众的呈现和感觉虽然有些过时,但是其文学的底蕴以及导表演艺术的内涵仍然是教科书一样的基础范本。

重评《蔡文姬》

重评《蔡文姬》

重评《蔡文姬》
孙焕英
【期刊名称】《戏文》
【年(卷),期】2001(000)005
【摘要】由郭沫若编剧、焦菊隐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首演于42年前。

它的最后一场演出,距今也20年了。

最近,该剧由苏民作复排导演,北京人艺的一批新演员作了复排演出。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孙焕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92
【相关文献】
1.重原典,重逻辑:学术史之第一部诗经写作史——评木斋《先秦文学演变史》 [J], 刘毓庆
2.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重评”与“初评”辨 [J], 张振昌;栗华
3.评郭沫若的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J], 张毓茂
4.声情并茂重睹芳华——昆剧《蔡文姬》观后 [J], 孙浩然
5.重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的“评” [J], 胡忆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蔡文姬

蔡文姬

《蔡文姬》看了《蔡文姬》,体验到了艺术欣赏所带来的快乐。

五十年代末,在停止作剧十多年后,郭老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剧《蔡文姬》。

这是一出交响乐般的诗剧。

郭老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发挥艺术想象力,这首华丽的交响乐章, 以文姬归汉撰修《续汉书》为主旋律,奏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自从看完学校自己演的蔡文姬后,这出剧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忘怀。

这出戏展现的是东汉末年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从对抗、冲突到理解、融合的波浪壮阔的画卷。

可以说,无论思想内涵和艺术创造都很有自己的特点。

特别是白雪塑造的蔡文姬,独具一格,别具风采,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实实在在又血肉丰满,令广大观众感到可亲、可近、可敬、可爱而又可信。

众所周知,蔡文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她博学多才,妙于音律,精工书法,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诗人。

汉兴平年间,天下大乱,蔡文姬没入匈奴为左贤王王妃,在胡12年之久并生有一子一女。

建安八年,曹操遣使赎蔡文姬归汉。

可以说,蔡文姬的身世,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深思而又发人深省的传奇故事,可史书的记载却是少而又少。

这样一来,虽然给编剧带来一定的困难,可供凭借的史料不多,却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很大的想像和虚构的余地。

这出戏演绎的视角很独特,它避开了人们习惯关注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把观众的视线引向文姬归汉后的一段情感历程。

隐约之中又有一条暗线,即曹操敬重文姬的文才,有意使文姬完成其先父未了的《后汉记》。

《蔡文姬》最直观的成就即其人物象的成功塑造。

首先,本剧中彻底颠覆了历史和文学史上曹操负面的奸臣面貌,赋予他崭新的明君形象。

其次,剧作对蔡文姬的形象刻画达到了后出转精的新境界。

表演者将历代戏曲作品中各自着重刻画的蔡文姬的旷世才情、婚姻悲剧、慈母情怀以及流落之苦、离别之痛、思念之悲熔于一炉,陶钧熔铸,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又精彩八面的蔡文姬形象。

话剧作为视觉艺术,更加注重营造环境的氛围。

节令时辰、人物活动和戏剧冲突,都要在典型环境中展现和发展。

需要写些历史剧——兼谈昆剧《蔡文姬》

需要写些历史剧——兼谈昆剧《蔡文姬》
,

管 怎 样 曹操总是 封 建社会 的 一 个 人 物 评 为 治世 之 能 臣 乱 世 之 泉雄 未必 妥 当 ; 但 把 他 打 扮成 很 时 髦 的 革命 家 道理 的 情
需 要 写 些 历 史 剧

戏 盖 上江 记 图章
,
, , “
兼 谈 昆剧 《 蔡 文 姬 》
罗 竹 风
江 青 掠夺 了 文 艺 工 作 者 创 作 的 八 个 自称 所 谓 样 板 戏
, ,
飞 秦 桧 包拯
,



海瑞 宋 江 李 连 等 等 一 大





,


群人 几 乎 没 有不 是通 过 看 戏 而 后 相识 的
教 训 从 而 端 正 政 策 联 系 群 众 赢得 了 中
国 有 史 以 来 的 最 好 声誉

人 民 抗争 封建 统 治者 的暴 庚 清官 的 公正
,
廉 洁 奸 臣 贼 子 的 残 忍 丑 恶 它 就会成 为 传
, ,
这 不 过是 举 个 例 子 而 已
郭 沫若
,
。 、 、

播 历 史 知识 提 高 群 众 觉 悟 分 清 是 非 曲直
我 们 部 队进 入 城 市

, ,
以 闯王
在 人 民 身上 的沉 重包 袱 而 在 新社 会 以 历
;
李 自成 进 北 京 后 部 下 的 昏昏然
,
, ,
纷 纷然
史 唯 物 主 义 观 点 实 事 求 是 地 整理 继 承 和
发 扬这份 遗 产 通 过 历 史 剧 表 现 民族 正 气
, , ,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和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从20世纪代到50年代,共创作了《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十一部历史剧。

这些剧作,精选历史题材,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开辟了我国历史剧古为今用的新道路。

剧作《屈原》巧妙地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呼风唤雨的热望,毁灭鬼神的愤怒,从精神上动员人民投身于反对国民政府反动派卖国投降的斗争,唱响了一曲时代的响遏行云的战歌。

《蔡文姬》注重情节构思和人物虚构,具有浓郁的诗的意境,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见解和创作风格的作品。

这两部剧作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较集中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地分析探讨。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郭沫若自幼便接受浪漫主义风格的感染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19,他赴日留学,虽然是学医学,但却沉醉在浪漫主义诗人歌德、拜伦、雪莱、泰戈尔等文学的作品中。

19开始文学创作,最初试笔的《别离》、《新月与白云》等新诗,就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作家的创作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以描写理想生活图景为主的浪漫主义特色一旦形成,出现在其历史剧中,当然是水到渠成。

再者,历史剧这一题材的本身就蕴涵着浪漫主义的因素,正如郭沫若所言:“话剧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用话剧这种体裁来写历史剧,这种做法就包含着浪漫主义在内。

”(一)让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历史剧的创作应当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

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历史剧创作中有其广阔的天地。

郭沫若也认为:“我们写古人所能凭借的材料都是很有限的,那就要求历史剧作者发挥想象力,把很少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创作历史剧应当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时间是()A、1949年7月2日B、1949年8月1日C、1949年10月1日D、1949年12月2日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时间是()A、1949年10月1日B、1950年5月3日C、1952年3月3日D、1956年5月2日3、《红旗谱》的作者是()A、陆文夫B、邓友梅C、梁斌D、陈翔鹤4、杨沫的代表作品是()A、《青春之歌》B、《黑白》C、《苇塘纪事》D、《东方欲晓》5、《三家巷》中作者着意刻的一个中心人物是()A、区桃B、陈文雄C、陈文婷D、周炳6、茹志娟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是()A、《百合花》B、《静静的产院》C、《剪辑错了的故事》D、《如愿》7、《回延安》的作者是()A、艾青B、臧克家C、郭小川D、贺敬之8、《阿诗玛》这部长篇叙事诗是()A、满族B、蒙古族C、壮族D、彝族9、被称为“语言大师”的是()A、曹禺B、老舍C、叶圣陶D、沈西蒙10、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A、诗集B、小说C、散文集D、戏剧11、下列作品是舒婷的有()A、《回答》B、《致橡树》C、《纪念碑》D、《雪白的墙》12、《乔厂长上任记》的作者是()A、蒋子龙B、陈世旭C、茹志鹃D、方之13、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是()A、长篇小说B、中篇小说C、短篇小说D、小小说14贾湘农是党的领导者形象,这个形象出自小说()A、《三里湾》B、《创业史》C、《红旗谱》D、《青春之歌》15、《有的人》是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作者是()A、臧克家B、艾青C、何其芳D、公刘16、历史话剧《蔡文姬》共有()A、三幕B、四幕C、五幕D、六幕17、刘白羽的代表作是()A、《红太阳颂》B、《伟大的创业者》C、《日出》D、《长江三日》18、郭小川原名()A、郭恩大B、郭苏C、郭登云D、郭湘云19、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发表于()A、1978年B、1979年C、1980年D、1981年20、《沉重的翅膀》获矛盾文学奖是第()A、一届B、二届C、三届D、四届二、多项选择1、下列属于报告文学的有()A、《歌德巴赫猜想》B、《大雁情》C、《三门李轶闻》D、《月迹》2、下列属于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作品的有()A、《人到中年》B、《蝴蝶》C、《狗日的粮食》D、《天云山传奇》3、建国后写成的剧本有()A、《一只小马蜂》B、《茶馆》C、《蔡文姬》D、《关汉卿》4、下列作品是古华的有()A、《杏妹》B、《芙蓉镇》C、《莽川歌》D、《贞女》5、巴金是现当代著名的()A、诗人B、小说家C、戏剧家D、散文家6、刘白羽散文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是()A、1949至1958年B、1959至1965年C、1979年10月以后D、136至1949年7、田汉改编了京剧()A、《白蛇传》B、《文成公主》C、《西厢记》D、《谢瑶环》8、《吐鲁番情歌》是一组以爱情为题的短诗,包括()A、《苹果树下》B、《葡萄成熟了》C、《金色的麦田》D、《告诉我》9、王愿坚的小说有()A、《党费》B、《七根火柴》C、《映山红》D、《三人行》10、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有()A、《东方》B、《李自成(第二卷)》C、《将军吟》D、《冬天里的春天》11、下列属于“先锋文学”的有()A、《我别无选择》B、《透明的红萝卜》C、《我是谁?》D、《冰河》12、郭沫若解放后创作的历史剧主要有()A、《蔡文姬》B、《武则天》C、《屈原》D、《虎符》13、下列属于“写实文学”作家的有()A、刘亚洲B、郑义C、梁晓声D、残雪14、下列属于赵树理作品的有()A、《小二黑结婚》B、《李有才板话》C、《铁木前传》D、《荷花淀》15、下列人物出自《青春之歌》的有()A、林道静B、林红C、江华D、卢嘉川16、《草木篇》这组托物咏怀散文诗包括()A、《白杨》、《梅》B、《藤》C、《仙人掌》D、《毒菌》17、下列属于少数民族叙事长诗的有()A、《格萨尔》B、《阿诗玛》C、《嘎达梅林》D、《吐鲁番情歌》18、《茶馆》里的人物有()A、王利发B、秦仲义C、常四爷D、祥子19、“天安门诗歌”的艺术特点有()A、朴素真挚B、壮烈悲愤C、机智泼辣D、形式多样20、下列属于知青作家的有()A、韩少功B、张承志C、史铁生D、贾平凹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浅析话剧《蔡文姬》之“美”

浅析话剧《蔡文姬》之“美”

学 习 、借 鉴 。
似 于 戏 曲 中 的 念 白 ,可 以 达 到 “在 叙 事 中抒 情 ,在 抒 情 中
郭 沫 若 作 品 — — 五 幕 话 剧 蔡 文 姬 》 ,写 于 1959年 , 叙 事 ” 的 效 果 。
用磅礴的气势和浪漫的情调重新解构 了 “文姬归汉”这一历
第 一 幕 ,蔡 文 姬 就 面 临艰 难 的情 感 选 择 , “怎么 办 呢 ?
戏剧众论
23
《戏剧之家》2017年第 24期 总第 264期
浅析 话剧 《蔡文姬 》之 “美 ’’
曹 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100048)
【摘 要 】在戏剧 多元化发展 的当下 ,话剧 与戏 曲、舞蹈等诸 多艺术 门类相 互 学习、借 鉴 已经不是新 鲜事 ,
更为 重要 的是如何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蔡 文姬》是话剧 向戏 曲学习的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型作 品 ,重温 学习探 索,并化戏 曲 “写
蔡 文 姬 的 情 节 以 史 实 “文 姬 归 汉 ” 为 线 索 ,从 结
谷 等 在 东 京 发 起 春 柳 社 并 公 演 茶 花 女 》 第 三 幕 为 开 端 , 构 上 来 说 弱 化 了戏 剧 事 件 进 展 的 过 程 ,重 点 在 于 刻 画 人 物
直 到 1928年 才 由戏 剧 家 洪 深 正 式将 Drama一 词 确 定 为 “话 在 特 定 情 境 的 内心 活 动 , 从 而 凸 显 人 物 的性 格 特 征 。 对 蔡
戏 曲的韵味 ,体 现 出了写 实与写 意相结 合 的美学 特征 。同 奴 的 儿 女 。 他 们 总 是 一 时 一 刻 都 离 不 开 我 的 心 。 我 离 开 他 们

《蔡文姬》浪漫主义艺术成就和特色论略

《蔡文姬》浪漫主义艺术成就和特色论略
尽管也曾遭遇政治文化风雨侵袭浪漫主义屡被打压处境尴尬且话剧是综合性艺术形体庞杂自由受限浪漫艰难但那毕竟是结束战乱翻身解放民气沸腾的狂热时代是建设发展根除贫困播种理想的火红时代剧作家被火热的政治文化风潮激发了高涨的社会热情和创作热情创作了抒发时代豪情和革命激情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理想的剧作
郭沫若学刊 2 0 1 7年第 1 期 ( 总第 1 1 9期)
身发展 , 也促进了文学大家族繁荣; 既以显赫的艺术成 就赢得 了较大的审美反响 ,也为促进社会变革和历史 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世纪末出现沉寂, 并且无论
话剧是综合性艺术 , “ 形体” 庞杂 , 自由受限, 浪漫艰难 , 但那毕竟是结束战乱 、翻身解放、民气沸腾的狂热时 代, 是建设发展 、 根除贫困、 播种理想的火红时代 , 剧作
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移植中国时间不长 , 就在 2 0 世
头似乎盖过了其他艺术门类。 虽说时过境迁浪淘尽 , 留 下 的艺术珍 品、 精 品十分有 限, 但我们走进历史现场 , 打捞浪漫主义剧作 , 仍有值得珍视的发现。 尽管也曾遭 遇政治文化风雨侵袭 , 浪漫主义屡被打压处境尴尬 , 且
纪中国文学史上 占据了重要位置。它挤出了中国传统 戏 曲而跻身四大文学体裁者 ,盖因在较长时间内有过 辉煌 的历史 , 出现过很多重要 的作家作品。 既完善了 自
禁忌虚饰在创作 中灌注生命 内涵 ; 或者说在将个性 、 自 我统统视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强行清除、无视个体生 命 的时代 , 他积极 响应号召放逐 自我 、 放弃名誉 , 把 写 作径直地 当作敷衍外界 、 发言表态的方式 。 无论 “ 忘记” 还是 “ 放弃” , 也无论视个体生命为“ 蔡文姬》 浪漫主义艺术成就和特色论略
石 兴 泽 ( 聊城 大学 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 5 2 0 5 9 )

请来曹丞相 批判“三突出”——谈话剧《蔡文姬》的人物形象

请来曹丞相  批判“三突出”——谈话剧《蔡文姬》的人物形象

请来曹丞相批判“三突出”——谈话剧《蔡文姬》的人物形

杨桂欣
【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79(000)004
【摘要】&lt;正&gt; 郭沫若同志说,他创作话剧《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曹操翻案”。

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演出此剧的时候,他老人家一边看,一边流泪,非常激动地对曹禺同志说:“《蔡文姬》我是用心血写出的,蔡文姬就是我。

”现在,对于《蔡》剧的主题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为曹操翻案,有的认为是蔡文姬“重睹芳华”,还有的则认为是表现民族团结,等等。

这些意见谁对谁不对,谁更接
【总页数】5页(P25-28,34)
【作者】杨桂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逢人每听说曹公" --《蔡文姬》谈片 [J], 冯锡刚
2."贪吃蛇"游戏--话剧《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形象简析 [J], 黄溪
3.游走,追求——话剧《天堂有多远》之人物形象创作谈 [J], 孙丽萍
4.舞台人物的"落地"与"悬空"——谈我在话剧表演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J], 石岗
5.论新时代话剧演员的艺术修养——兼谈《平凡的世界》孙少安人物形象塑造 [J], 李俊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蔡文姬》

《蔡文姬》

《蔡文姬》《蔡文姬》是1959年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艺创作的一部四幕历史剧,主要描写了距今两千多年前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

1959年焦菊隐先生将这部戏搬上舞台,当年一经亮相,便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

在“文革”结束后不久的1978年,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演这部剧时,观众人山人海,居然将广场前的南墙挤塌。

在这部戏中,郭沫若先生以磅礴的气势和浪漫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形象,同时也以简练的笔墨对曹操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一洗旧舞台上白脸奸臣的形象,展现在话剧舞台上的是一位风韵潇洒的诗人和明辨是非的政治家。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创作背景• 3 艺术特色• 4 作品分析• 5 相关词条• 6 参考资料《蔡文姬》-简介汉末,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名儒蔡邕的女儿文姬,流离在敌军之中,幸亏遇到南匈奴左贤王把她拯救,且与她结成夫妇。

后来虽生了儿女,但是文姬一直在怀念着故土,怀念着她死去的父亲。

过了十二年,汉丞相曹操,他原和蔡邕是旧友,也知道他有续修汉书的志向,但蔡已去世,曹操惋叹之余,因而想起了颇有才名的文姬,于是派董祀,周近为使者,往南匈奴迎她回来,让她继承蔡邕的遗志...... 《蔡文姬》-创作背景郭氏在其《〈蔡文姬〉序》中,曾经有过非常明白和确切的说明。

据他自己说,目的有二:第一、通过写蔡文姬这个人物,宣泄自己一种特定的感情。

第二、通过写曹操这个人物,替曹操翻案。

另外,郭沫若写作《蔡文姬》的动机还有一点,并没有自我说明。

但从其创作倾向上来看,是非常醒目的。

这一点,就是历史为现实服务,通过《蔡文姬》来增进今天的民族团结。

郭沫若又是怎样来写《蔡文姬》的呢?郭氏在其《〈蔡文姬〉序》中,对此也说得非常肯定。

这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忠实于历史。

“我在写作中是尽可能着重了历史的真实性。

”第二,不联系现实。

“我没有丝毫意识,企图把蔡文姬的时代和现代联系起来”。

《蔡文姬》-艺术特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何不见我独漂流——话剧《蔡文姬》漫谈

何不见我独漂流——话剧《蔡文姬》漫谈

何不见我独漂流——话剧《蔡文姬》漫谈西汉时期,汉王朝为了维护汉匈关系,便派宫女王昭君出使匈奴,与其和亲,从而留下了昭君出塞的传奇故事以及“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哀婉嗟叹。

到了东汉末年,一代才女蔡文姬也如王昭君一样,流落匈奴。

然而,蔡文姬却比王昭君幸运,后来被丞相曹操用重金赎回,并将她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这便是广为流传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家喻户晓的才女蔡文姬佳人薄命,满怀悲愤,她渴望落叶归根,又不得不抛弃儿女,在回归故土时那种取舍之间的痛苦抉择令人心生不忍。

“东风应律呵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呵布阳和”。

1959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根据文姬归汉的故事创作了一出历史话剧《蔡文姬》,讲述了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请,从南匈奴返回汉朝,并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

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四巨头”之一的导演焦菊隐先生搬上舞台,使之成为名噪一时的佳作。

六十多年来,北京人艺曾三次排演这部历史话剧,著名演员朱琳和徐帆更是先后饰演了蔡文姬的经典形象。

薄命才女悲愤赋诗蔡文姬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才女,尽管史书对她记载不多,但是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千古流传,被演绎成了小说、戏曲、话剧及影视剧等。

至今,那个满腔悲愤的文姬形象仍然活跃在舞台之上。

蔡文姬原名蔡琰,陈留(今河南杞县)人,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并写得一手好诗,素有才女之名。

起初,她嫁给了河东(今山西)的卫仲道,可嫁过去没多久丈夫就病逝了,也没有生下孩子,于是蔡文姬就只好回到了陈留家里。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

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向来喜爱文学的曹操,常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上的交流,曹操“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将她用重金赎回来之后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蔡文姬》演出在继承戏曲傳統中的創新精神

《蔡文姬》演出在继承戏曲傳統中的創新精神

作者: 楊村彬
出版物刊名: 上海戏剧
页码: 2-5页
主题词: 蔡文姬;中曹;汉魏;象戏;胡茄;主要人物;关汉卿;心板;天下无敌;剧中人物
摘要:<正> 气势雄偉,热情澎湃,古朴而又生气充沛,簡单而又鮮明有力。

用这些話还不足以准确道出《蔡文姬》这一台演出的优点,不如借用剧中曹氏父子論詩所牵涉到的詞句:“汉魏风骨”四个字倒可以表出一些特具的风貌。

或者,干脆用剧中曹操讀到文姬作品《胡笳十八拍》时說出的評語:“好大的气魄.有胆力.說得出.”这台戏更适合用这句話来贊揚。

看过一般話剧和中国傳統戏曲的观众都会这样承认吧:这台戏是話剧。

不錯,是話剧;它又有些象戏曲,但它并不是戏曲。

对的,它的巧妙就在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话剧《蔡文姬》的语言特色
班级10涉外(2)姓名嵇会学号20101004233
摘要: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曾引起巨大轰动,但很快便销声匿迹,其语言的非口语化是重要原因,而深层的原因是郭沫若创作时过强功利性的介入。

关键词:话剧《蔡文姬》非口语化功利性
围绕《蔡文姬》的语言争议较小,一般认为其语言是诗性的,但作为话剧《蔡文姬》的演出可谓昙花一现,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话剧是典型的舞台艺术,直接面对观众,强调剧场效应,因此强调口语。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写到“元杂剧之视前代之进步……其二则由叙事体变为代言体也。

……独之杂剧于科白中叙事,而由之全为代言。

……而后我国之真戏曲出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4章指出:“埃斯库罗斯最早把演员由一名增至两名并削减
了歌队的合唱,从而使话语成为戏剧的主干成分。

”“念白的产生使悲剧找到了符合其自然属性的规律。

”这个所谓“符合其自然属性的规律”就是指“最适合于讲话的一种“节奏”。

洪深在发表的文章中强调:“话剧的生命就是对白。

”成功的话剧语言具有动作性即表演性,话剧通过排演来展示矛盾,推动剧情发展,语言必须有表演性。

成功的话剧语言还要有包蕴性,既精炼又富于暗示性,有丰富的潜台词。

如《雷雨》中侍萍的话:“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好的戏剧语言既成功推动剧情的发展,又巧妙揭示人物的心理,进而塑造丰满的形象。

分析发现《蔡文姬.的语言大多不是口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物称呼的非口语化。

蔡文姬的儿子叫伊知屠牙师,女儿叫昭姬,她却直接叫儿子伊知屠牙师,叫女儿昭姬小妹。

话剧是场上之曲,最贴近生活,而生活中父母一般不直呼儿女全名,大多用简称或昵称。

优秀的戏剧中人物的称呼是高度生活化的。

如《雷雨》中侍萍、大海、鲁贵都喊四凤为凤或凤儿,而周朴园和繁漪都喊周冲为冲儿。

《蔡文姬》中其他人物间的称呼也不是口语。

董祀是
文姬的表弟,却称文姬为文姬夫人;曹操和卞后都说文姬是自己的侄女,却都喊文姬为文姬夫人,更离奇的是文姬一会儿喊卞后为婶母,一会儿喊卞后为婶母娘,一会儿喊大婶,感觉很乱。

《雷雨》中人物关系复杂但称呼繁而不乱,繁
漪当面叫朴园,当着四凤的面却说老爷,繁漪和周萍都喊侍萍鲁奶奶,周冲喊大海鲁先生,大海喊周冲为少爷。

其中的人物关系复杂但称呼全都符合生活的逻辑,还随着场合的改变发生微妙的变化。

第二:人物单句台词的非口语化。

(第一幕)《蔡文姬》我认为无望的希望竟公然达到
了。

赵四娘:一个人谁也要思念自己的故土,我要让我自己把你们妈妈爱儿女的情感承担下来
董祀:听说你已经有侄儿侄女了。

(第二幕)单于:实在也是对于我们南匈奴至诚友好的一种表示。

……现在已经如像一家,……
去卑:我看时间不待了。

(第三幕)左贤王:但我想,也可以不必那么轻生吧。

董祀:这难道不是又一件天大的喜事?
(第四幕)曹操:我想请问你,……
蔡文姬:这都由于我只沉沦与自己的悲哀,没有余暇顾及别人,我真是万分有罪。

(第五幕)卞后:你在《续汉书》的撰述上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材料。

剧中有大量的书面语,还有些句子不通顺。

口语是话剧语言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陈瘦竹先生认为“台词来自日常口语,台词的口语化是剧作家根据人物性格,而将日常口语加以提炼的结果。

”他认为“曹禺的语言来自生活,经过反复锤炼,表面看来都是极普通的日常语
言,但是随处带有鲜明的性格,这种性格化的语言,无疑是他的语言艺术的独特成就之一。

”《蔡文姬》曾引起巨大轰动,现在备受冷落和语言的非口语化有莫大关系。

综上可知《蔡文姬》的语言基本上是非口语化的,口语化是话剧演出的基本要求,这决定了《蔡文姬》不太适合表演,也许这是剧作很快淡出话剧舞台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