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新城_产城融合_的研究_以青浦新城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人/亿元产值吸纳劳动力
1994年
2000年
1.39
0.68
1.39
0.68
0.95
0.27
0.93
0.28
0.82
0.38
0.77
0.36
0.4
0.2
0.71
0.22
0.44
0.17
0.48
0.16
0.17
0.08
0.29
0.2
0.43
0.21
0.54
0.23
0.73
0.34
0.59
0.24
0.39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
上海新城 33
表5 上海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与就业人口素质的关系(单位:万人)
受教育程度
交通运输、
批发
仓储和邮政业 零售业
不识字 或识字很少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大学本科 研究生 大专及以上人力资本占 该行业就业人口的比例
0.4
33 17.6 14 3.5 2.3 0.2
第三产业 0.08 -0.02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2005年人口1%抽样调查、上海统计年鉴 (2006、2001)计算而成,为负数说明该产业劳动密集程度高。
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就业弹性系数,以万元产值吸纳 的就业人口计算,从我国平均水平来看,2000年第三产业 每百万元产值吸纳的就业人口为65人,轻工业为34人,重 工业为18人(表1)。据此,对就业贡献较大的是第三产业 和轻工业,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单位产值吸纳劳 动力数量最多。据胡鞍钢等人的研究,将工业中的不同行业 吸纳劳动力能力做纵向对比,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工业行业 劳动力吸纳能力都成下降趋势。如果将上海数据与全国其他 省份进行比较,选取就业结构偏差系数指标②,2005年上海 第三产业偏差系数小于0,为-0.02(表2),在各省、自治
郊区产业园虽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产业发展 需要的主要是少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以及大量的年轻工 厂工人。而郊区目前的本地居民及市区导入人口中的劳动 力文化素质偏低,且年龄结构偏大,难以满足产业园区用 工需求。另外,他们也没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因为即使不 工作,他们也有不少其他收入来源,如城镇居民低保、房 租、失地补偿等,基本生活能够有所保障。因此,对于工 资水平不高或苦、脏、累的工作,他们一般不会考虑。郊 区产业发展所形成的用工空缺为外来流动人口所补充。来 沪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工资相对较低、工作时间长、工作 条件差的制造加工与建筑业等基础产业①。以青浦区为例,
作者简介 林 华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三所,工程师,硕士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
上海新城 31
图1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据青浦区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青浦工业区从业人口 约为11万,其中约有9万外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82%。 产业园区虽然与青浦新城毗邻而建,但发展各自为政,新 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远远滞后于产业园区,与总体规划 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因此,上海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上 海郊区新城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在评估新城建设情 况的基础上,对全市新一轮郊区新城规划的战略导向和目 标展开深入研究。并将“产城融合”作为促进郊区新城建 设的重要战略方针。
林华
摘要 Abstract
关键词 Keywords
针对上海郊区新城普遍存在的“产城不融合”现 象,从“产城融合”概念的实质内涵出发,研究产业 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就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 影响等普遍规律,并应用于青浦新城实际案例,指出 新城发展的关键问题,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新城建 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口集聚形成互动,形成产业与人 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是上海郊区新城 “产城融 合”的必由之路,并提出青浦新城实现产城融合的具 体途径。
2 “产城融合”的实质与内涵
“产城融合”,就其实质而言,首先应是居住和就业的 融合,产业区和城镇区融合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产业结构是 否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产业劳动分工是就业者年龄、受 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分异的基础,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基础。产业结构决定城市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口构成 决定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城市规模、居住模式、生活配 套设施的供给等诸多关键问题(图1)。
32 上海新城
上海城市规划 | 2011 | 5
图2 上海三次产业人口受教育程度
图3 上海大专及以上人力资本占该行业就业人口的比例
区、直辖市中最低,充分显示了上海服务业较强的就业吸纳 能力。就业结构偏差系数越小,反映单位产值吸纳劳动力能 力越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其他城 市低,而是因为上海第三产业主要是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 而其他城市第三产业呈现资本密集性特征,劳动参与分配所 得比例较低,人均第三产业收入也相应低于上海。
0.11
0.23
0.1
0.87
0.36
0.06
0.03
资料来源:胡鞍钢等,2002,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 (1949-2001),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表2 2000、2005年上海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差系数
年份 2000 2005
第一产业 -0.81 -0.84
第二产业 0.1 0.29
8.5%
2.9
15.4 55 36.2 7.4 3.7 0.3
9.4%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社会 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 社会福利业
教育文化 艺术及广播 电影电视业
科学研究 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国家机关 和社会团体
0
0.1
2.1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0.2
0
0.3
0.1
1
6.4
0.8
1
0.2
1.3
0.9
4.9
29.9
产城融合 | 产业结构 | 就业结构 Urba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 Industrial structure | Employment structure
1 “产城融合”概念的缘起
城市发展的动因是产业集聚,产业和城市是不可分割 的。与农村相比,城市产业集中度较高,可以提供更多的 就业机会,因而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 城市成为巨大的人口集聚中心。人口集聚不仅为产业发展 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而且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导致 金融、贸易、通讯、运输以及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第三 产业的发展反过来推动城市的繁荣,进一步集聚城市人 口,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城市本 身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的发展始终与产业发展同步。 “产城融合”不是一个新名词,更不应成为一个新概念。 但是,从上海新城发展的实践来看,“产城不融合”又恰 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产 69.3 48.9 67.7 69.6 63.6 61 54.5 65.5 49.4 61 40.1
三产 30.5 50.7 31.8 29.4 33.2 37.2 41.7 31.1 37.8 36 59.8
资料来源:各区统计年鉴2009
表4 上海按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 (单位:万人)
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 比,上海郊区普遍存在产值规模偏小的问题。将上海郊区三 次产业比重与上海平均水平相比,第三产业比重相差24个百
表3 2008年上海郊区三次产业比重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松江区 金山区 青浦区 南汇区 奉贤区 崇明县 郊区平均 上海平均
一产 0.2 0.4 0.5 1 3.2 1.8 3.8 3.4 12.8 3 0.1
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上海市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而成
分点(表3)。因此,郊区产业用地规模远大于中心城,但 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规模远小于中心城。不能提供相应 的就业岗位,也是郊区新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2.1.2 三次产业与就业人口素质的关系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采用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这一 指标来衡量就业人口素质(图2)。
受教育程度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大学本科 研究生
合计 26.1 142.1 344.5 215.5 45.63 43.3 4.7
一产 15.6 37.4 34.8 5.5
2 1 0
二产 4.4 45.5 186.8 99.7 2.23 12.8 1
三产 6.1 59.2 122.9 110.3 41.4 29.5 3.7
2001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明确了郊区是上海新时期城镇发展、生产力 布局调整和基础建设的重点。明确浦东新区、漕河泾高新 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和嘉 定、宝山、金山、闵行、松江等九大市级工业区,将作为 上海工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基地。紧随其后上海市政府提出 以嘉定、青浦、松江市级工业区为试点,降低上海的商务 成本,在上海郊区布置了面积为173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 青浦区工业园就是其中之一。
30 上海新城
上海城市规划 | 2011 | 5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
Discussion on the“ Urba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in the Suburb of Shanghai ——Taking Qingpu New City for Example
不同门类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总量和结构均有很大差异, 相应的城市服务配套功能也有所不同。
2.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2.1.1 三次产业与就业总量的关系
表1 工业主要行业亿元产值吸纳劳动力
行业
石油采选 煤炭行业
造纸 印刷业 纺织业 服装业 食品加工 食品制造业 饮料工业 医药制造业 石油加工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 汽车工业 机械行业 化学行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 电力行业 建材行业 烟草行业
上海正处在产业结构快速调整阶段,传统制造业吸纳新 增劳动力的能力正在下降,从绝对数值的纵向比较来看, 2000-2005年,在上海市域总人口上升基础上,二产从业人 员大幅下降,由371.7万人下降为335.9万人;从就业结构偏 差系数来看,第二产业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大幅下降,表 明制造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正在逐步萎缩,第三产业成为名 副其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For the phenomenon of “urban and industrial area separation” in the suburb of Shanghai,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oncept of urba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then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general law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n the impac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applies the genneral law to practical cases——Qingpu.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issues of the new city development is high-tech industry bring about high-quality population accumulation, forming a virtuous circle of industry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the only way of development of new ci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to achieve urba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从表4可以看出,上海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 的分配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素质相对较高: 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的劳动力)约 有79.8%集中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仅集中了约17.1%的高 层次人力资本,主要为研发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中等层次 的人力资本(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一、二、三 次产业间的配置比例大体为7:51:42,而具有小学及以下 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配比关系大致相当,为 32:30:38。在第三产业中,从就业绝对值来看,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