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顶山学院2013~2014学年
第二学期
题目: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分析
课程: 宏观经济学
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年月日
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分析
摘要:失业问题,是总供求矛盾的反映,是宏观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当多的国家,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高等教育的产品之一,大学生只有与相应劳动结合并为社会和个人带来效益时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而失业的存在使得人才资源闲置浪费,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发挥。本文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现状、问题与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对解决失业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字:大学生,失业问题,宏观经济,高等教育
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我们处于一个需要人才并不断涌现人才的时代。按理,在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水平总体不高的形势下,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
力市场无疑会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其就业不应成为太大的问题,而事实却并非
如此。
一、大学生失业现状
大学生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半年内没有找到工作
岗位,而且没有继续接受教育或培训,且正在主动寻找工作的经济社会现象。2014年5月13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就业工作任务十
分艰巨。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就
业难,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其二,某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由此看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失业可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一般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愿就业,有业不就,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属于失业的范畴;非自愿失业则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愿意就业,却无业可就。而选择性失业,既不同于自愿失业,因为这些人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且在积极地寻找工作;也不同于非自愿失业,因为这些人并非无业可就,而是挑肥拣瘦,宁可失业也不愿“屈尊就嫁”。简言之,
选择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动放弃某一或某些就业机会,而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的状况。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选择性失业在许多社会群体中都存在,当前在部分大学毕业生中尤为突出。总来看,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于己于国都不利。就大学毕业生而言,选择性失业的弊端主要有:它意味着在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起始阶段遭受挫折,对个人心理和成长道路都有负面影响;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壮志未酬”,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尚无回报,已经成人却未能自食其力;韶华流逝,后续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择业难度有增无减。当然,也有个别大学生在走出选择性失业的低谷之后,最终找到了较为可心的工作,利益大于代价。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极少。就国家而言,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性失业与某些单位的缺岗现象和低素质员工的顶岗现象并存,既造成了人才浪费,不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也不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已是“老生常谈”,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各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办学者、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适应这种“新常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破解大学生就业这道难题。
二、失业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能力不足。现阶段的部分大学生为应试而学习,快考试了才端起书本念书,大学四年处于一种漫无目的的混日子状态,因此学习不优秀、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有很多;另一方面,一些高学历的人也不一定有高能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已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择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失业”与“农民工短缺”,就业无门与空岗无人,这种强烈反差的关键在于择业观念有偏差。许多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存在问题,他们认为高学历就不应该进车间,不愿从基层做起。国家机关招人不多却受追捧。调查结果表明,有 30.3%的大学生最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依旧位列就业选择首位。而国家机关的用人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仅为
3.9%,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民营企业,愿意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高达 39. 2%,在用人需求中排第一位。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首选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
仅为 8.6%,远远低于国家机关、外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国有企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据统计,近 50%的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因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吃苦耐劳水平而被淘汰。麦当劳、好利来等一些知名企业表示,由于不能承受基层的艰苦锻炼,在试用期就被解聘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
(二)高校原因
1.人才培养与需求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基于政府为导向的而不是基于市场为导向的,从而导致一些专业设置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而偏离市场需求,造成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不均衡现象。
2.高校的管理模式。大学生入校后,各高校一般采取放任的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监管。很少开设基于未来人生规划和社会实践的课程,培养出的大学生素质单一、适应社会能力及实践能力低下,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意识。
3.实习期太短、缺乏监管。高校一般规定的毕业实习期为 1- 3 个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短短的一个月或三个月的实习期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帮助。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只是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并没有接触到实质性的工作内容,实际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4.高校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提供就业的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办理就业手续方面,而针对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重要环节重视不够,使一些毕业生一旦毕业就失去方向,找不到准确的定位。
(三)社会制度原因
基于我国社会二元构成,户籍制度的管理也是城市和农村分离的二元管理,且户口的变迁很困难。而户口在我国与一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权利相关,使得大学生都不愿意去农村艰苦地区工作,费尽心思也要留在城市从而获得大中城市的户口。经济发达地区就出现了人才供大于求,并造成用人条件盲目拔高的人才高消费问题;而不发达地区却招不到相应的人才,出现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这种状况在短期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整个社会的观念导向就存在问题,城乡歧视,城乡发展矛盾始终存在,而个人谋求更好的发展也无可厚非。在社会制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者提供更多优惠条件的情况下,整个职业追求的导向还是大中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次就业终生在岗的比率大大降低,就业的趋势走向短期就业或多次就业,这有利于人才流动,调整资源分配。而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