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人生50大最高境界,历事练心,对境修行
人生50大最高境界,历事练心,对境修行京博国学原创,微信首发,今日头条作为第二发布平台一、圣贤的十大最高境界1、儒家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
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
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2、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3、佛的最高境界:眼里有佛,心中无佛化眼前万千殊异于无,以心中之灵元本思,行千万善门,方得大善之门。
4、孔子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而不逾距孔子将七十岁称为“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为什么?到了这个岁数,一方面所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已经被人内化为自己内心的规则;另一方面人的内心冲动已经减弱到不逾矩的程度。
这是人生的最佳状态,既完完全全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又不违反社会行为规范,也不会做任何令良心不安的事情了。
孙悟空最初天马行空,妄想打破一切规矩,心灵极度自我膨胀。
后来经过被压五指山,和伴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修行,直至功德圆满,而他头上的紧箍咒也随之解除。
这便是一种隐喻:一个人如果能够修行成功,便能超过外界加给他的一切管控,从而自我约束,即便自由自在地行事也不会逾越规矩,由此,才达到真正的自由。
5、老子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顺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
6、庄子的最高境界:物我两忘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所见的一切,都带上个人的色彩。
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
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学派提倡道德修养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根本。
在儒家道德修养体系中,有以下几个基本部分:一、仁爱仁爱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仁爱包含“人本主义”的思想,即人是万物之灵,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儒家强调,个人必须从自身开始修养,以体验到自己内在的美好,从而促进对他人的爱和关注。
二、礼仪在儒家道德体系中,礼仪占有重要地位,指的是一定的社交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些规范在实践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交往。
儒家认为,礼仪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缩小等级差异,从而使社会更加平等和和谐。
三、忠诚忠诚是儒家重要的品质之一,指的是对个人的信用、信任、担当和承诺,表明了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和珍视。
儒家认为,忠诚具有自律性和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四、孝敬孝敬在儒家思想中是指对长辈的尊重和敬仰,传统意义上指对父母的孝顺。
儒家认为,孝敬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来源之一,曾经被誉为“孝道”。
五、廉洁廉洁是指不受贪欲和附庸的影响,保持道德高尚和纯洁。
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体系中,廉洁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儒家认为,一个人必须拥有清高的品质,让贪婪和诱惑远离自己,以维护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六、诚实诚实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的重要品质之一,代表了一个人身心持重、真实和不虚伪的品质。
儒家认为,诚实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也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基础。
七、道德自我完善在儒家的道德修养体系中,强调个人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道德自我完善是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通过持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们可以达到人道的最高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类价值。
《论语》论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 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用呢?做 人,没有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 什么用呢?”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尧曰》
孔子说:“不懂天命,不可 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 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 能了解别人。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论语》20篇,谈 论“仁”的有58章,用“仁”字109次。“仁”字 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释为“从人,从二”, 古人造这个字,半边是“人”字,半边是“二”字 (指复数、多数),《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 “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也可以说是一种人 际关系学。 仁又是孔子最高的理想人格,人的道德情操修 养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仁学又是道 德论。 在天下推行“仁”,是孔子的最高理想。一 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仁”的境界,被称作“仁 人”,是世界上最高尚的人;“天下归仁”,人人 都具有“仁”的道德情操,那便是天下为公,世界 大同。
三、孝悌为仁之本
•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情感、理念和实 践,以亲爱自己的父母为首要。孔子把孝 悌作为做人的首要一条。 • 以孝治天下 • 孝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 孝是“无违” • 孝是尊重与传承
四、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论语》开头就讲三种乐:“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人不 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并把“乐”作为 “知”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 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在“知”的问题上, 知之、好之、乐之三种 由浅入深的境界, 亦是由社会性向自然性转 化的过程, 用《老子》的话来表述就是“人 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p class="MsoNormal" align="center"style="margin-top:0cm;margin-right:13.9pt;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45.35pt;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center;text-indent:-45.35pt;line-height:20.0pt;tab-stops:189.0pt;layout-grid-mode:char">仁“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仁者”是对有仁德之人的称乎。
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
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道术兼修,道是道理,术是谋术。
道是做人的原那么,是不变的,术是做人的技巧,是需要多变的。
只讲原那么是迂腐的,只讲技巧是浅薄的。
用现代话讲,就是做人的战略和战术要统一。
这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有到达事业顶峰之美妙感受,大多数人的失败,正是因为只学习外在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的修养,由此迷失了方向,降低了追求。
道术兼修也可以叫道术合一。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分不清道与术的区别,甚至以为术就是道,或者只空谈道,而不懂术,结果寸步难行。
做人的道理是道,生存的技能是术。
现在年轻人太过于学习技能或专业,而忽略了学做人,或者学了一些做人的技巧,而没有注重内心境界的提升,并且也没有把品德和技巧两者合一。
其实,术无道那么不立,心道为本,道术合一,那么无坚不催也。
很多人以为,成功主要是靠我自身的技能,然后我再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
认为成功是80%靠技能,20%是靠做人。
但是实际情况是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做人与技能的比例其实是有一个年龄阶段的分配。
人在年少的时候,要多学本领,技能是进入社会的入场券。
但是以后,做人就占了主要。
从总的人生来说,80%是靠做人,20%是靠技能。
大学教授只讲道,空谈战略,而生意人只讲术,只讲赚钱。
结果大学教授还比不上一个小学文化的生意人赚钱多。
做人的境界是道,做人的技巧是术。
很多政治家只注重权谋之术,没有追求的人自然会成为贪官,而真正做大事的人讲道的,例如历史名臣,都是同时也注重自身修养的,例如曾国藩等。
道可以让人成圣,术可以让人成王。
心中没有大道的人注定难成大事;更不要说成贤成圣;纵然一时成事,也只能是混世魔王或乱世枭雄,终为世人所不齿。
很多人就以为个人成功是需要学习做人的技巧,以为80%靠技巧,20%靠品德,其实品德和境界才是主要的。
80%靠品德,20%靠魅力。
人的理想是道,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术。
道是方向,术是实现道的途径。
人活着需要吃饭,但是人不能为吃饭而活着。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想。
其中的“道德”“仁”“礼”思想、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髓。
它启迪着人们自觉修身道德达“仁”,完善自我,去追求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字:《论语》道德仁爱孝道教育和谐价值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解析10 《论语》十二章1、常识:《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
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 )第一章子曰:“学()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重点字词解释:(1) 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时习:时常地复习。
(3) 说:通假字,音ua,愉快.(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将学习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10.《论语》十二章
拓展延伸:
1.归纳本课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温故知新 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作业
背诵《论语》十二章后六章
学海风暴第十课
文言文词语学习方法:
“单”变“双”: 学—— 学习 朋—— 朋友 温—— 温习 乐—— 快乐 师—— 老师 知—— 知道
文一遍,重点字词解释一遍
研读文本: 问题探讨:
1.第一章谈到了哪三个方面?
2.第二章强调治学的人要怎样做?
谈到了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修 养三方面。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 多反躬自省。
3.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那么 1)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11.第十一章讲了什么?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第十二章讲了什么?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把握主旨: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 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 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 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本课来 自它的节选部分。
夯实基础:
给加色字注音: lú n yuè yù n chuán
xǐng
yú jǔ
论语 罔
huì
说 殆
juà n
愠
dān
传
三省
逾矩
hào
wǎng dà i
箪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gōng
dǔ
zāi
诲人不倦
曲肱
笃志
哉
整体感知:
孟子“浩然之气”思想浅谈
孟子“浩然之气”思想浅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浩然之气”是他道德意志和道德目标修养的最高境界。
简要概述了孟子“养浩然之气”思想的形成,对其内容性质、修养方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现象进行了大致讨论,最终回归中国哲学史,对其意义进行了阐发。
标签:孟子;浩然之气;道德修养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面对战国时代七雄割据争霸天下的动荡不安和道、墨两家激烈的学术竞争,在继承孔子和稷下黄老学派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伦理道德气论思想——“浩然之气”说。
孟子该观点的提出,既指明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德意识修养之路,也在中华文明史上树立了一个无比崇高的伟大精神目标,供炎黄子孙世代瞻仰效仿。
一、“浩然之气”思想的形成来源中国哲学史中有关于“气”的思想,早在孟子的“浩然之气”说提出之前就已存在,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国语·周语》中记载:“幽王二年,西周山川皆震。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由此可见,关于“气”的论述最早当归为周代道统。
继周代道统之后,《易传》中的阴阳二气感应说、与古代卜筮活动相关的望气占气说等观点都为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观点中的“气”尚且局限在自然之气的范围内,还未达到精神的层面。
真正为孟子“浩然之气”说提供主要理论思想依据的是孔子的“血气三戒”说和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
《论语·季氏》中记载:“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有关“血气”的观点并不是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其性质也应归为自然之气一类。
但孔子针对于此观点阐发的通过人的理性去控制自然本性的思想,无疑为之加上了一层伦理道德的色彩,对孟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稷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一向是学界公认的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直接来源。
有关道德修养名言警句80句
有关道德修养名言警句80句1. 道德修养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2. 道德修养不仅是为了别人好,也是为了自己好。
3. 人应当以善良为标准行事,而不是以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行动准则。
4. 不管别人如何对待你,你都应该保持善良的心态。
5. 做人要有底线,不能轻易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
6. 人的道德修养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直品质。
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8. 要懂得感恩,感恩家人、朋友和社会给予的一切。
9.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身价、地位和财富,而在于你对别人的帮助和关心。
10. 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打扰别人的幸福。
11. 人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要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12. 德行和人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本。
13. 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底线,那他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14. 做人要讲究信用,合作伙伴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15. 做人要有信念和原则,不能轻易动摇。
16. 做人要有耐心,不悔过去,不忧虑未来,只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17. 要有自律能力,不给自己挖坑,也不给别人添麻烦。
18. 道德修养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不能止步不前。
19. 做人要守约,言而有信,不随意违背自己的承诺。
20. 做人要有良好的言行举止,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
21. 做人要知恩图报,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22. 做人要正直,遇事不能搞两面派。
23. 做人要有同理心,多为他人考虑,关心他人的需求。
24. 做人要有慈悲心,对待他人要宽容、谅解和宽恕。
25. 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要违法乱纪。
26. 做人要守时,不要让别人等待。
27. 做人要有勇气,勇于正义,勇于担当。
28. 做人要有节制,不能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29. 做人要有公正心,不偏心,不偏袒。
30. 做人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受他人欺骗和蛊惑。
31. 做人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贪图暂时的享受。
32. 做人要有责任感,尽力帮助别人,尽可能不给别人添麻烦。
我是这样认识和践行“厚德”优秀品质
我是这样认识和践行“厚德”优秀品质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些事物,可能仅仅是几个字,一句话,却对我们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人云:“厚德载物”。
这四个字正是我们炎黄子孙一代代传颂,亘古不变的中华传统美德。
什么是“厚德”?我想,“厚德”就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博大宽容的胸怀,等同于《》中的泛爱众,又近于《老子》中的“上善若水”。
记得小时候,爸爸常常教育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人处世,不能光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这便是“厚德”。
以前,姥爷也给我讲过“宰相肚子能撑船”的故事。
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从善如流,对属下宽容厚爱,这也是“厚德”。
岁月如流水。
生活的点滴,在时间的磨合下,促使我心中早早就扎下了“厚德”的种子。
的确,一个有德的君子,应该做到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在附中教职员工的食堂上,刻着《周易·坤》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后一句话颇为深刻!古代认为,只有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担重大任务。
我时时默念这一句话,以此来勉励自己做人要宽容,有道德修养。
记得有一次,我在班委改选会上再次竞选学委时,有同学质疑我为什么半个学期以来没出一次班刊,这可谓揭开了旧伤疤。
回想起上半个学期,我为这班刊真是操碎了心,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我从自己写稿到策划征稿,忙了好几个晚上。
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宣传委员说好要帮我给班刊排版插图,却因她要组织楼道板报,抽不开身,班刊也就不了了之。
现在面对同学的询问,我立刻感觉脸上发热,心中有苦难言,刚想与他展开辩论,却突然想起了教工食堂上刻的《周易》中那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必要像大地那样包容世间万物。
长期以来,我一直努力以君子的道德水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竟为这点小事心存芥蒂而不检讨自己的过失,想到这,我不禁深吸一口气,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并向大家保证我马上重新找会排版的人,出第一期班刊。
待我说完坐下时,只见刘老师微微地点了点头。
自律比他律更重要
开辩陈词: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外因是矛盾次要方面。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而自律的地位无可厚非。
第二,自律是他律的基础。
他律必须通过自律内化于内心,外见于行动,才得以实现;没有自律,他律再美,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因此,自律是基础,他律只是对自律的辅助和补充。
第三,自律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自律要求我们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律是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多管的目的是少管,管的最终目的是不用管;他管的目的是自己管。
因此,他律的终结目的是自律,自律是归宿,他律只是手段,自律才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
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自我管理,像人民的好法官姜霜菊、神奇的操作手刘二伟、村队的好书记祁昌岱等。
第四,自律优点众多,优势明显,势在必行。
其一,自律以人为本,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其二,自律的主动性,易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自律的柔性、软性、暖色,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自律就是遵循法度,自加约束。
《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唐张九龄《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宋苏辙《西掖告词》之十五“朕方以恭俭自居,以法度自律,宜得慎静之吏,以督缮治之功。
”明李东阳《石公墓志铭》:“虽居官久,家无赢赀,亦以俭自律,不少变。
”自律是行为主体按照自身的要求或内在的规则主动、自觉地约束自身。
简而言之,自律就是自己约束、管理自己。
自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是主流。
第五。
,自律是他律的载体,没有了自律,他律就没有了对象。
就如警察和小偷,有了警察,小偷还是存在呀!而小偷这个主体,不去通过自律去实现,还是无计可施,他律显然没有了意义。
社会主义的有些犯罪者,自甘堕落,知法犯法,尽管有法律的严格管理,还是滑向犯罪的深渊。
“莲出于淤泥而不染”完全是由于自身的约束力使其不改变高贵的情操。
道德修行:人生最高境界的幸福
道德修行:人生最高境界的幸福时间:2013-07-18 09:18来源:弟子规文摘作者:弟子规文摘点击:413次世人无不在有限的人生中不停的追求着幸福。
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在哪里?世俗中有许多人认为金钱能给人带来幸福,所以穷其一生都在拼命的追求金钱。
俗话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有些人虽然贪欲心很强,在生活中使尽了损人利己的手段,却由于命中无德,始终都与金钱无缘,一生都在贫困潦倒中挣扎;也有许多人通过投机取巧、欺诈隐瞒等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金钱,但是却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折磨与因果报应的天理,金钱在给人带来了短暂的快乐之后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是非与烦恼,它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由此看来,即使拥有了物质财富,也并不意味着就拥有快乐与幸福。
其实,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快乐的时候通常不是得到物质财富的时候,而是在精神上超脱一切物质的束缚与烦恼的时候,或能抑制自己的七情六欲,而不被其奴役的时候;这时,即使他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也仍然可以得到长久永恒的幸福与快乐。
因此,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有信仰的修炼人不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生的目标,而是以庙宇或道观为家,积德行善,以苦为乐,最后功成圆满,修成正果。
人的幸福与物质财富无关,却与人的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五千年辉煌的都与道德有关,中华就是道德,道德修养才是做人的根本。
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其各自的都是建立在道德之上。
“德” 是中国的核心,他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的本质。
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
所言“仁者”,意即道德高尚之士。
“寿”则有两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
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远超过常人。
道家的老子则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损害健康而与幸福和快乐无缘。
修养最高境界的四句话
修养最高境界的四句话修养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精神层面的过程,它是一种内在的修炼和外在的表现。
人的修养需要时间和精力的积累,需要不断地努力和追求。
以下是四句能够体现修养最高境界的中文名言。
第一句,正心、诚意、虚心、恭敬。
这句话是杨讷《理学拾遗》中的名言,是人们在修养中应当牢记的四个关键词。
所谓“正心”,是指要保持心境坦荡、信念坚定、心态平和;所谓“诚意”,是指要以真心对待人、对待事、对待自己;所谓“虚心”,是指要谦虚、学习、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所谓“恭敬”,是指要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社会和自然。
第二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
所谓“修身”,是指要培养自己的品德、修行自己的品格;所谓“齐家”,是指要秉承家庭道德,树立家庭责任感和爱心;所谓“治国”,是指要成为有责任心的国家公民,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所谓“平天下”,是指要追求世间和平,呼吁人们心怀仁爱、和平相处。
第三句,以德化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言传人。
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四种教育方法,是一种高度完善的教育思想。
所谓“以德化人”,是指通过以德的高度来感化、教育和激励人们,使人们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所谓“以情感人”,是指通过情感的渗透来引导人们,让人们感觉到真挚的情感;所谓“以情动人”,是指通过情感的杂交,达到吸引人的价值用处,使效果更佳;所谓“以言传人”,是指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向他人传达知识、形塑品质、引导道德。
第四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话是道家的崇高境界,即超脱尘世的人,不会沉迷于物质和情感之中。
所谓“不以物喜”,是指不能过于沉迷于物质世界里的物欲享受和物质财富,不被物质所迷惑;所谓“不以己悲”,是指不能因为自己的情感而丧失自己的理智,不能被自己的一时悲痛所压倒,需要沉着冷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修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懂得超脱物质和情感的束缚,以更平和、从容、释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论“慎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论“慎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单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情,它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因而是每个社会个体所需要共同奋斗的。
人是“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历史是由社会人共同创造的,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志。
和谐社会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每个社会个体的努力,因而,个人素养的提高尤为重要。
而“慎独”作为人生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便不言而喻。
一、何谓“慎独”“慎独”是一种人生道德修养,是一种道德至高境地。
它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刻伴随道德主体。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意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修身的关键是修心。
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一语首见于《庄子·天下篇》,意为,只有具有圣人的才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想要达到圣人的才德,要从修心做起。
而在这其中,“慎独”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和制高点。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刘少奇对“慎独”做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
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于厚德话题的600字作文
关于厚德话题的600字作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作者为各位老师家长学生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欢迎下载!关于厚德话题的600字作文篇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题记初次看到这个题目真的不知道怎么写,用心体会了一段时间终于明白了期间的含义。
我们是炎黄子孙,秉承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任重而道远。
我们传承古仁人的志誓,只为中华的文明。
我们的文圣,一代师表,孔子重学。
而学,最重要的是德。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无德比无才跟更可怕。
就像二战时期的毒气战,那是聪明的人类发明的。
人类是多么的有才,但那些毒气害死的都是人类。
现在一些发达的汽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就因为聪明的有才的人类自以为有保险,出了事有保险担着。
呵,在才的后面掩盖着是那磨灭的德。
做学问,更重要的是修身。
使自己变得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仁人。
为人为事三思而后行。
90后的我们在成年人,老年人眼中是任性的,是放纵的。
我们也因为我们的放纵,我们的任性做过不少后悔的事。
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
也许一是的冲动自己会高兴点,但事情过后往往伴随的是后悔,是后悔莫及!因为冲动,在云长败走麦城,惨遭杀戳之后,作为兄长,作为一国之君的刘备,不是励精图治,以图大业,而是逞一时之快,欲扫平东吴为弟复仇。
结果呢?还不是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
弄得个,白帝城托孤。
如果昭烈帝慎思,不任着性而来,有可能统一三国的是他,而不是司马家族。
笃行,是要求学子们学有所用。
如果只是空洞的学习课本知识,而不去亲身实践,那我们学的只是死知识。
那是一种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知识。
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谈何治天下。
天下之大,良才何多,真正能治理天下,真正能修身之后治国平天下能有几人。
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
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表现在十个方面即"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说文》讲:"人言为信”。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
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
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
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
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
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
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
"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
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
求同存异。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礼用之,和为贵。
”(《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
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
”(《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
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
"十德”可分为两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一组;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为一组。
10个字内涵外延,相对区别,难免有交叉,主要取其本意、主意。
"十德”既有内向的,就自身内心修养而言的;又有外向的,从与他人关系、社会关系、改造世界而言的。
每组各字之间,均有次序,相互对应,仁忠、义孝、礼节、智勇、信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概括更加完整、丰满、全面。
孟子认为,"四德”不是平行的,"仁”是之首,是"四德”之根本,"信”贯穿;新"五德”,"忠”为首,是根本,"和”贯穿。
"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核心思想。
"和”也是贯穿"十德”整体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
"十德”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现实性。
"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价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经济,有政治,有实践,有家庭,有国家。
"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是要义,是精华,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伦理规范。
"十德”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十德”是个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标,是崇高的境界。
每个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彻底做到,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往之、为之奋斗之,不懈努力,不断地接近,直到永远!"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至德要道。
中华民族坚持"十德”、弘扬"十德”、追求"十德”、实践"十德”,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是非常和谐的,我们的国家一定是非常发达的,我们的民族一定是非常强盛的,我们的人民一定是非常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