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4bf7a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6.png)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发展和文学作品风格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文学的定义、分类、发展规律、创作技巧等方面。
以下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1.文学的定义:文学是通过语言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想象力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具有表现和传达人类普遍情感和意义的功能,能够触动读者的感情和思维。
2.文学的分类:文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内容分类(史诗、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按表现手法分类(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
3.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演进规律,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运动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文学流派。
4.文学作品的要素和风格:文学作品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在这些要素的安排和表现上有所不同。
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思方式、叙事手法、语言运用等来理解其风格特征。
5.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在其中可以找到对人类生活、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人类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6.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可以设定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
了解不同的批评方法,可以帮助解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7.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8.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世界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对于文学概论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
例如《唐诗三百首》、莎士比亚戏剧集、《圣经》、《童年的故事》、《战争与和平》等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理解,可以建立起对文学发展规律、文学作品解读、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扎实基础,提高对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2bff8cf524ccbff121845b.png)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知识主线主题:什么是文学方法: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理论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本节从梳理这个过程入手。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一)讨论:1、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感物说”、“模仿说”。
2、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史一种教化的手段:“实用说”3、重视主体和情感,突出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表现说”4、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客观说”(二)结论:以上文学观念存在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也就是说,随着文学的发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
二、审美与文学(一)讨论1、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忽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又以它的人文内涵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对象。
3、在美学上,把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4、所谓的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人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
(二)结论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学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另一层含义始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
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https://img.taocdn.com/s3/m/4add0f1810a6f524ccbf8532.png)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00a3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0.png)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文艺创作基本概念1.文学的概念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和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的统称。
2.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表现性、综合性、历史性等特征。
3.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内容包括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4.文学艺术的分类文学艺术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5.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叙事、抒情、议论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文学流派1.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包括诗、赋、曲、剧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2.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流派包括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3.文学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文学流派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三、文学理论1.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分析和探讨。
文学理论可分为文学美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等不同的理论。
2.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包括文本批评、历史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不同的方法。
3.文学批评流派文学批评流派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批评流派。
四、文学史1.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可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2.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3.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文学史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周期、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的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全面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流派、理论和历史,有助于深入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对于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bccb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4.png)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引言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人们用以理解和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
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本文将对文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帮助学生复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第一章:文学的定义和特征文学的定义是多元的,既包括狭义上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包括广义上的口头文学、传统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等。
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文字表达、审美价值和言说功能。
文字是文学的基础单位,文字的选择和运用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审美价值是文学的核心特征,包括情感共鸣、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等。
言说功能是文学作品传递信息、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第二章: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的口头传统,随着进化和历史的演变,文学发展成了书面传统和口头传统两个分支。
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时期和阶段,如原始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现代文学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反映出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第三章:文学的类型和体裁文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和体裁,如史诗、戏剧、小说、诗歌等。
每种类型和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审美标准。
史诗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来表达崇高、纯洁和伟大的价值观。
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来传递情感、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形态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是近现代最重要的文学类型之一,通过叙事方式刻画人物心理、揭示社会现实和反映个体命运的种种可能。
诗歌是对抽象思维、感情和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与表达。
第四章:文学的主题和风格文学的主题是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可以分为人性、爱情、自然、社会等不同维度。
文学的风格是指作者在创作中运用的语言、叙事方式和形式结构。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个体作家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第五章: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社会相互交织,文学既反映社会现象、思潮和价值观,又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
文学概论总结
![文学概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5819812453610661ed9f4e5.png)
1、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文学理论通常是指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之类问题的研究,包括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它以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
具体而言,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范围。
它虽然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这些现象往往是作为例证出现的。
②文学批评通常指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往往是静态的)的研究;③文学史则按照年代的顺序将具体的文学批评连接在一起的一个序列,对文学史的研究则是对历史进程中文学文本演变及其影响关系的探究。
联系:①文学理论如果不以具体的文学作品的批评和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为基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就无法得以充实。
②反之,如果没有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的指导和观照,文学批评的开展就没有一个普遍性的原则和标准可供尊循,而文学史的编写也因其无所遵循而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③所以,这三者之间常常是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的。
2、文学本质论以及其他讨论:⑴文学本质论:文学的本质在于其具有“文学性”。
文学是以精致语言书写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因为,首要的问题不是如何去研究文学,而是要弄清楚文学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其他讨论:3、文学理论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文学理论?4、文学语言的不同之处:文学语言突出说文学语言拟陈述说文学语言歧义说5、文学语言突出说、拟陈述说、歧义说?①文学语言突出说:语言的突出旨在克服人们阅读文本时的自动化倾向,即那种见惯不惊、习以为常的状态,使之感到文学语言独有的惊异和陌生化的表现力。
②文学语言拟陈述说:科学陈述是为了传递某种真实的信息,而诗的陈述目的不在指称什么事实,而是为了引起某种情感和态度的效果,这就是文学的陈述。
③文学语言歧义说:指文学语言以含糊不清为目标,在其表达方式和理解方面维护语言的歧义性和模棱两可现象。
文学概论部分知识点
![文学概论部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82ffa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c.png)
1.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状,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它的结构有三个层次,分别为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
从语言层上看,它以语言以及它的符号来记录文字,作为构筑文学形象的体系。
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正是文学文本语言层拥有的特性。
它还能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技巧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在审美价值上的艺术追求。
而非文学文本一般比较客观,大多为说明解释性质的,缺乏在艺术上的审美性。
从现象层的角度看,它是一个文学形象体系,是读者构筑起来的一个超越日常语境的审美语境。
而非文学文本很少有审美语境。
从意蕴层来看,它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并且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他所蕴含和显示的审美意味上,而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它的意蕴很少有审美上的意义。
2.文体的形成是文学意识成熟的一种标志,是文学发展相对成熟、文学观念趋向自觉、文学理论逐渐完善的标志。
规范性是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体裁不同,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就会不同,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就像有些散文可以改写成诗歌一样。
虽然每个字都是一样的,但是带给我们的感觉却不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创作来说,写作时就有了规范,不会写出“四不像”这样的文章,并且我们也要遵循不同体裁的具体要求,例如诗歌,有押韵的规则,这样能更好的规范我们的写作行为。
对于接受来说,我们能在欣赏文本的时候根据规则快速判断它的体裁,并找到较好的赏析方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3.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对语言的执著追求使它与日常语言有了明显区别。
诗歌在节奏、押韵、字句数上有固定的要求。
诗歌没有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也可以不遵循事理的逻辑,这样它在抒发时就拥有了较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情感轨迹进行描写,这其中就会有很多的省略、伸缩、交叉、颠倒,打破了按部就班的顺序,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
在我看来,它在不断继承发展到现在,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所以有些地方会与日常语言背离。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73ced3f4b35eefdc9d33302.png)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9942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8.png)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文学研究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观点以及主要流派和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章节的内容入手,对文学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文学的基本概念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文学是人类用语言艺术化地再现生活的产物,它具有语言艺术性、形式美和思想性等基本特征。
文学的功能包括审美功能、思想性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等。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文学作品的分类和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第二章:文学的发展历程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时期。
而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文学的理论观点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包括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研究理论等。
其中,文学创作理论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文学创作的方法、创作的技巧和创作的原则等内容;文学批评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学批评的方法、批评的原则和批评的标准等内容;文学研究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等内容。
第四章:文学的主要流派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文学的经典作品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奥德赛》、《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96156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d.png)
(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表现,是 在语言蕴藉中表达和呈现特定意义的过程。表现意味着借助语言蕴藉而 使潜藏的意义得以彰显,从而可与他人相沟通。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 角。个体在这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别主体,而视角是指人观察事物的 角度,以个体为视角,是指文学从个体角度去透视世间万物。第三,文 学指向生存体验。文学的个体性具体地体现在生存体验上。生存体验是 个体对具体生活世界的深层直觉。它是对于生活中某些过程的瞬间性深 层透视、领悟或洞察,有可能在人的记忆中刻下深深的印记,令人激动、 愉快或回味再三。
第四,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以“兴”为核心的中国体验论体现了如下独具特色:
10.语言论 11.文化论
第一,文学是对“志”、“情”或“兴”的表达,即是对个人的独特 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第二,文学创作依赖于“感兴”和“伫兴”,即要求作者不仅善于 寻求个体体验,而且善于把这种体验储存在心中以便期待某种瞬间的艺 术领悟和发动;
第三,文学作品是“兴象”的结晶,即要通过语言创造出充满体验 的活生生的形象;
第四,读者阅读要以“兴会”去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体验; 第五,文学理论或批评不应是逻辑式或推论式的,而应是体验式的。 文学语言论是把文学视为一种语言符号,并强调运用语言学模式去 第二节 加以研究。这诚然有助于认识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这一更本特点,但是, 一、历史上的文学 同样应看到,语言不是文学唯一因素,而只是文学的各自具有不可缺少 观念 作用的众多因素之一。如果把语言的重要性无限加以夸大,那必然会导 5.语言论 致对于文学片面理解。 文学文化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出现懂得十分关注文学的文 第二节 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 一、历史上的文学 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 观念 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文化论是一种以语言论为基础但更注 6.文化论 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文化倾向。在文学文化论看来,文学是作为直 接的语言现象存在的,但它是更广泛而又根本的文化现象的显示。 文化论的特点: 第一,在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上,文学文化论主张文学是一种文化形
文学概论上册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4a9c0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6.png)
文学概论上册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对文学发展历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对文学的系统性认识和批评能力。
本文将对文学概论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发展的历程、文学的类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等内容。
一、文学的定义1. 文学的概念和范畴:文学是人类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思想、观念和体验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2. 文学的美学特征:文学具有语言、音韵、节奏、形象、意象等审美特点,通过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3. 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具有想象和创造的特点。
4. 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具有反映社会生活、传播文化价值观念、塑造人们情感和思想的重要作用。
二、文学发展的历程1. 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口头传承和祭祀仪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学逐渐演变为书面表达的形式。
2.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史诗、民歌、诗经等,代表作品有《诗经》、《论语》、《楚辞》等。
3.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以宗教题材为主,包括圣经故事、传奇故事、骑士文学等,代表作品有《巴别塔》、《阿拉伯的传说》等。
4.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文学发展的转折点,文学作品以个人感情和人文主义为主题,代表作品有《达芬奇的密码》、《伊丽莎白女王》等。
5. 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近现代文学逐渐走向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更加关注个人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三、文学的类型1. 诗歌:诗歌是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鲜明的节奏、押韵和形象语言为特点。
2. 散文:散文是自由散漫的文学形式,包括散文随笔、散文小品、散文杂文等,以抒情、抒怀、议论等为主题。
3. 小说: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叙事形式,以虚构的情节、人物和事件为载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叙事技巧。
4. 戏剧:戏剧是文学中的一种表演形式,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是文学和表演艺术的结合。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208acd42336c1eb91a375dfc.png)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理论导引》系王先霈总主编的文艺学系列教材之一,这套文艺学系列教材包括《文学理论导引》、《文学批评学导引》、《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欣赏导引》,以及与这套教材配合的教学辅助工具书《文学理论批评术语词典》。
文艺学系列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文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阐释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文学的性质、特点、功能和文学活动的规律。
根据这个定位,国内的文学理论教材一般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本质论、文本构成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导引》大体上也是围绕着上述内容展开讨论的。
但是在编撰这本教材时,我们同时又考虑到了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考虑到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在阐释的重点和讨论的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和调整。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事实的阐释和概括,而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特点,造成了中西文论中的诸多差异。
正如爱尔兰学者泰特罗所说,“西方诗学和东亚诗学之间的基本区别来自一个事实,即西方诗学受亚里士多德所陈述的模仿观念控制,这种观念来源于戏剧这个文类,同时也建构了戏剧这个文类;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诗学基于‘情感-表现’的观念,这种观念被认为支配了抒情文类,一方认为真理主要来自于一种独立客观的外在现实,另一方则认为真理乃出于读者或作者的内在情感。
”1虽然文学和理论上的这种差异在近现代文学活动中逐渐缩小,但是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
确认这一事实是想说明,不同的理论系统或理论观点与不同文学事实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论域和界限。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在这本教材中,我们在阐述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时,尽可能地介绍和引述古今中外的不同观点,目的就在于扩大视野,通过比较给大家认识和思考问题提供一个开阔的空间。
我们想通过这种阐述方式强调,在文学理论的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需要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文学概论》知识要点
![《文学概论》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af3a263968011ca30091b6.png)
第四章文学发展论
一、术语:
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劳动说
二、知识:
1、目前探讨文艺起源通行的做法和途径是什么?
2、劳动说的基本内涵.
3、我们对待祖国文学遗产的原则.
4、我们对待外国文学遗产的原则.
四、思考题:
l、怎样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怎样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三、思考题:
1、灵感的本质是什么?灵感有哪些特性?
2、什么是形象思维?它与抽象思维的关系如何?
3、形象思维的心理机制如何?情感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
4、想象在形象思维中的地位如何?
5、怎样看待文学创作中的议论成分?这是否违反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
6、作家的整体素质包括哪几个方面?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4、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辨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5、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6、何谓意境?它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7、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
8、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文学功能论
一、术语: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
6、简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7、简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8、简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9、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七章文学作品论
一、术语:
文学作品的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题材素材
主题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二、知识:
1、文学体裁分类的“三分法”和“四分法”。
2、“题材无差别论”。
3、“题材决定论”。
3、文学鉴赏的条件有哪些?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9f6466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7.png)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2、一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共时← ----- --------→历时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虚静"说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神思"说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滋味"说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物感"说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妙悟"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性灵"说袁枚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也.."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神韵"说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神韵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神到"、"得意忘言".."出入"说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3、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着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4、文学符号学5、文学价值学6、文学信息学7、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1、康德18世纪德国着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主要着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0判断力批判 1790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2、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主要着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着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1、文学活动论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人学"2、文学反映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艺术生产论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特殊性的一面:文学的审美特征5、艺术交往论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做为活动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一、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文艺摹仿说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如德谟克利特..西方传统:柏拉图: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中国传统:周易o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二、作者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1、中国传统"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2、西方传统★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三、作品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形式主义文论1.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 "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2、英美新批评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3、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四、读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 ;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五、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马克思:"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哈贝马斯:"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活动与文学活动一、人类活动的性质1、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id对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2、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动物对事物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生命本能的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是多样化的: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意的人的活动的多种意义:经济技术、革命实践、审美创造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3、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值三、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精神活动的分类: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来分:1、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2、宗教性或幻想性的精神活动3、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道德意识;伦理观念4、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艺术;文学精神活动与经济基础关系来分:1、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如逻辑学和语言学2、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观念性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巫术仪式..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 :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巫术有两条原理"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宗教发生说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赫尔德: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格罗塞 :艺术的起源: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实践活动追寻外在目的;审美活动以情感表达为内在目的;游戏介于二者之间.. 格罗塞把艺术也当成一种宗教..★游戏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斯宾塞、席勒:"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力的游戏;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德国学者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劳动说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该派认为劳动是文学产生的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中考证了舞蹈动作来自采集种子的劳动活动..二、文学的发展1、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的探讨★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黑格尔的理念: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idea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有由精神外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生长的要求;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它..★弗莱 :循环动因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从一百多个俄罗斯神话与民间故事分析出三十一种功能;各个不同的民间故事无非是这三十一个功能不同组合下呈现的不同样式..★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俄狄浦斯神话流传中形成了不同变种;不同"版本";它们都体现出大体相似的"主题";即"过分强调人的血缘关系与过低估价人的血缘关系"的矛盾..该神话的不同变种无非是由同一些纸屑组合成了不同图像..2、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惟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3、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第一节、文学的含义一、文学概念三义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美的艺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电影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如一些政论散文..二、文学作为文化在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通常被作为一般文化形态即广义文学看待..1、魏晋前;文学泛指一切文章"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文学、德行、言语、政事为孔门四科;诗有多方面作用;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2、古希腊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三、文学作为审美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成为特殊审美形态..1、中国魏晋时期;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文史正式分家..曹丕典论o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陆机:"诗缘情"钟嵘:"滋味"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2、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查里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fine art之中;手工艺、科学不再是"艺术";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美的追求;四、文学作为惯例1、惯例;在这里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无意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2、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如..威廉斯便条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2、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3、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4、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审美形象的含义及特征: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像、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文学中的理性: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理性的力量;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形象与理性小结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3情感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的特征: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它们而显现文学也是认识的: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情感与认识小结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4小结文学具备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语言活动..。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c8cb8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4.png)
文学概论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学的定义与特点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
2. 文学的特点:言语性、创造性、审美性、社会性、情感性、历史性、综合性等。
二、文学的分类1. 根据形式分类:散文、诗歌、戏剧等。
2. 根据内容分类:文学作品可以分为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
三、文学的发展阶段1. 原始文学:口头文学、神话、传说等。
2. 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等。
3. 中世纪文学:骑士文学、宗教文学等。
4. 文艺复兴文学: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等。
5. 近代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
四、文学流派1. 古典主义: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精神、规范和形式为准则。
2. 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感情、想象和自然。
3. 现实主义: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
4. 自然主义:研究人的本性、环境对人的影响。
5. 象征主义:强调象征和寓意。
6. 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主题进行颠覆和创新。
7.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社会、文学和文化的种种问题。
五、文学理论1. 结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
2. 形式主义: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意义构成。
3. 修辞学:研究文学语言的修辞特征和修辞手法。
4. 印度诗学:又称考试齐拉善论,强调文学作品的修饰和词藻。
5. 文学批评:根据文学作品的要素和价值进行评判。
6. 话语分析: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和符号的构成和意义。
六、文学批评方法1. 形式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和意义构成。
2. 结构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的意义。
3. 修辞学批评:研究文学语言的修辞特征和修辞手法。
4. 印度诗学批评:又称考试齐拉善论,强调文学作品的修饰和词藻。
5. 文化批评:从文化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6. 心理批评: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
七、文学作品分析1. 作品内容:主题、情节、人物、环境和情感等。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ef199e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a.png)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对于理解文学的本质、特点、创作、欣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文学概论重点内容的归纳:一、文学的本质1、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形象。
语言的运用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通过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和独特的修辞,作者塑造出各种文学形象,传达深刻的内涵。
2、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社会现实、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它既可以直接描绘社会现象,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来折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
3、文学具有审美性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更在于通过艺术加工,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审美性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多个方面。
二、文学作品的构成1、题材与主题题材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具体内容,如爱情、战争、历史等。
主题则是作品所蕴含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作者通过题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2、人物形象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
成功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命运轨迹,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3、情节情节是作品中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过程,它决定了作品的节奏和吸引力。
情节的设置要有合理性、曲折性和完整性。
4、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人物和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条件,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文学创作1、创作动机与灵感创作动机是作者进行创作的内在动力,可能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或个人的情感需求。
灵感则是创作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作者在瞬间获得独特的创作思路。
2、创作方法常见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现实主义注重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浪漫主义强调抒发情感和想象,现代主义则追求形式创新和对传统的突破。
3、创作过程包括素材积累、构思、写作和修改等阶段。
在素材积累阶段,作者广泛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构思阶段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初步的创作思路;写作阶段将构思转化为文字;修改阶段则对作品进行完善和优化。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0ec1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fa.png)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文学概论是一门介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和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历史发展。
以下是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的核心知识点。
1.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具有想象性、言辞性、综合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2.文学的分类和风格:文学可以按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按语言划分为汉文学和外国文学。
按内容可分为哲学文学、社会文学、心理文学等。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化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现代批评等。
这些理论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则、解读方法和社会意义等。
4.文学批评方法:包括生物批评、心理批评、历史批评、文化批评等。
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揭示作品与作家、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5.文学史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文学史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按地域可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
了解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6.文学作品的解析和文本分析:包括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把握作家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7.名著和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解读:重点学习和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骆驼祥子》等,分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8.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可以通过比较和交叉学科的方法来研究。
9.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是社会的产物,也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社会的价值观、思潮和文化风貌。
10.文学与个人的关系:文学作品可以启迪人的心灵,传递人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增长阅读者的见识和审美能力。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45acd34b35eefdc9d3338f.png)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王桃令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
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
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1、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2、最初的文学观念: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是在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后的事情。
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1广义与狭义之分;○2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文学的理解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解释。
4、艾布拉姆斯研究文学的坐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5、艾布拉姆斯的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6、中国“感悟说”文学观: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例: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7、“模仿说”的含义(来源、形成):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世界的再造和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8、“实用说”的含义: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
从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这个思想促成了中国“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形成。
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9、“表现说”的含义: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10、“客观说”的含义: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1、对“什么是文学”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1各种文学观的形成受到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2文学本身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
12、文学观念的共识:审美性13、狭义的文学观——审美的文学观。
审美文学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二、审美与文学1、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性的两方面的理解:○1语言形式是否具有“美”的特征,是各民族早期文学观共有的特点。
○2文学审美性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人类社会实践最基本最一般的性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
2、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实际上具有双重内容和意义:○1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2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又成为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
3、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4、文学是“人学”的两层含义:(1)第一层含义就是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从这层含义看文学作品的两个层面:○1第一项是实际呈现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活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2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
(2)第二层含义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
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5、文学是“人学”的依据:源于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1、虚构的重要性: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属性。
2、虚构的含义:当现实生活的材料一旦脱离了原有的联系,背作家置于作品所设置的关系中,它们就形成了新的内容、新的意义;这就是虚构。
3、文学虚构的意义:以“孤立”、“隔离”的方式,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他是从文学应该高于现实生活的角度,从文学是对现实生活审美把握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的想象和虚构的。
4、文学虚构性与审美性的内在联系(互动关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
5、文学的主体性的含义: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特征。
文本的意向性,是由作者“捣毁”的世界和由他“重建”的世界共同组成的,由此形成了文学的重要属性,称之为主体性。
6、怎样理解文学的真实性:○1文学真实性的实质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艺术真实并不等同生活事实。
○2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神似”有“以形写神”和“离形得似”两种见解。
“以形写神”把形似视为实现神似的前提和条件。
“离形得似”认为“神似”必须“离形”。
○3西方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以“模仿”论的文学观为基础,偏重于强调文学形象与摹写对象的契合,二者的相似性与符合度是其判断文学真实与否的重要标准。
西方的艺术真实论是本质真实论。
7、怎样判断文学的真实性:○1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这是艺术真实最基本得要求;○2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满足对真实情感的需要,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3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是指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一、文学形象的含义1、文学形象性的含义:○1总体上看:文学用感性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而不是用概念的语言文字表达。
○2用“意象”或者“象”来描述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美学和诗学概念。
○3形象的含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
○4“形象”的概念逐渐被“意象取代”,“形象”开始成为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用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专指诉诸于视觉想象的物象。
二、语言、形象、意象1、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意象2、语象的含义: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3、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特点的含义:所比的事物需要有相同之处,否则无法相比;所比的事物又需要不同之处,否则无法相分。
“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4、描摹型的形象的特点: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
5、文学理论中意象的含义:指一种意识之象,表示残留在感觉中的映像。
文学理论则把意象视为文学形象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6、意象与描摹形象的区别:作家的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是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7、意象创造上中西方文论的倾向:○1中国文论“意象”的倾向: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2西方文论“意象”的倾向: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8、思想情感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得主要对象。
9、抒情写意文学形象的特点: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10、王夫之论“意”与“象”的关系:○1王夫之明确的把“诗”和“志”、“情”、“意”加以区别。
“诗言志”,“诗缘情”,但是“志”、“情”、“意”并不等于诗;○2对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情景说:“情”和“景”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审美意象的创造不能孤立地写景,另外一方面,审美意象也不可能仅由情来构成,无景之情也是“虚情”,直接表达情感有时候反而容易流于空泛,难以感动他人。
11、意境的含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1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特点是情景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
○2意象在形象结构第二个层面的展开是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
○3意象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1、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的特点2、间接性的含义: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一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的被感知。
3、心象性的含义: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
4、概括性的含义: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5、符号性的含义: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使我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一、文学和语言1、语言对于文学的作用:○1形成文学特征;语言的艺术;○2形成文学语言的基本观念——语言工具类○3推动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效表达的修辞2、根据表现媒介不同给艺术的分类: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3、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传统文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观念的不同,即是传统文学理论基本上是在修辞学的层面上讨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关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的范畴。
而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内来研究。
4、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的集中体现在结构、话语和互文性对文学活动的制约上:○1结构的含义: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2话语的含义: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其特点是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语言单位或文化代码。
○3互文性的含义: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1、文学活动中“言意矛盾”的为三种类型:○1“文文不逮意”。
“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A.“意”丰“言”寡 B。
意义太多,太复杂,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
○2“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3“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
这类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