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理论,我国]我国零售业过度竞争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零售业过度竞争理论综述

【摘要】结合制造业的过度竞争的理论分析,本文将从零售业的角度入手,针对零售业的竞争特征,介绍零售业过度竞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分析零售业过度竞争产生的原因并对已有的判断标准进行总结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关键词】零售业过度竞争理论判定

一、过度竞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日本学者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过度竞争是:在低集中度的产业中,尽管许多企业的利润率很低或者陷入赤字状态,但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和企业却不能顺利的从该产业中退出,使低或负的利润率长期继续。小宫隆太郎对于产业过度竞争的产业状态的描述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我国学者曹建海认为如果一个市场不断爆发价格战、广告战、商业间谍战等恶性竞争,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过度竞争的标志。看一个市场竞争是否有序竞争还是无序竞争,关键是看这种竞争结果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还是带来“自杀性”、“毁灭性”效果。

二、零售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分析

我国零售业目前出现过度竞争的原因主要有从消费者角度考虑,从零售业进出壁垒与竞争过程角度考虑的,也有从地区政府保护的角度考虑的。

从消费者角度考虑,理性的消费者很少会选择跨区域消费,就一个区域消费而言,消费群体和消费偏好是相对稳定的,一定时期内需求量是有限的。当零售行业的实际供应量超过市场饱和点上的供应量,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时,过度供应必然会引起企业间为争夺市场份额进行恶性竞争。

从零售业进出壁垒与竞争过程角度考虑。

我国零售业进入壁垒比较低:具体到我国,产业规制松动,财税体制长期不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地方政府的竞争,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劳动就业等,往往会鼓励企业进入,在政府规制方面存在的壁垒较低。另外,零售业的技术性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低也较低,进入成本低这一十分具有吸引力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资本、人力涌入零售业,另外,投资主体多元化也是造成我国零售业过度竞争的重要原因,许多大型外资零售商的进入,让本已拥挤的零售业市场更加充满竞争力。

在竞争方面,在多个在位者的市场结构中,当在位者制止进入时,不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只会发生过度投资。这一方面的制度性原因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结构性冲击与产

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的盲目性;国有企业经营者权利与责任不对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企业行为的短期性等。

在退出壁垒方面,其一是企业投资本身存在的退出壁垒,如资产专用性壁垒、沉没成本,资金障碍(囤积的商品,人工遣散费,店铺租金等也阻碍了企业的退出)、内部战略联系、感情障碍等。其二是制度性壁垒,如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的退出壁垒高。在企业想要退出时,有些政府会形成阻碍,零售业能够带动当地就业,当企业处于亏损或者低利润状态时,政府会在税收等方面给与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这间接的阻碍了企业的退出。还有利益相关者的阻碍,由于商品一般采取赊销的方式从供应商获得,企业退出过程中商品的降价促销必然会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供应商在力求收回资本的前提下必然希望拖延企业退出时间。

三、零售业过度竞争的理论判定

以制造业为参考,中国学者肖怡曾在《广东省零售业过度竞争的评判标准及政策思考》中提出以市场集中度,进入退出壁垒(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相对费用和特有资源),市场竞争手段,企业经营效益等指标作为很亮零售业过度竞争的理论判断。

也是基于制造业的视角,出于政府规制的政策目的,一些关于判断产业过度竞争标准的文献,多出自于日本和我国这类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国家的学者。尤其是日本的原通产省,曾一度热衷于为规制过度竞争而制定判断标准。如何判断一个产业的市场是否进入了过度竞争状态,以往文献以制造业为观察对象而提出的判断标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二,要素流动标准。行业内企业的表现为,即使面临低收益的压力,那些本来具有潜在流动力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企业等),仍不能顺利地向其他产业转移,这些要素脱离原来所在行业的过程非常缓慢。这是过度竞争之所以会损失竞争效率、不利于资源配置的根本原因。

第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行为标准。在存在过度竞争的行业中,企业的竞争行为多具有“自杀性”、“毁灭性”的特点,价格战、广告战、商业间谍战等异常激烈。

四、零售业摆脱过度竞争的对策分析

要减少或者摆脱我国目前面对的零售业过度竞争问题,应从政府与企业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应由政府引导,进行产业规制,提高进入壁垒与市场集中度,促使零售业的产业升级;于此同时,还应适当降低由政府造成的退出壁垒,用合理的方法推动就业,避免以“为促进充分就业”为借口而造成的资源滞留与浪费,从而提高竞争效率。

另一方面,在位企业应当提高品牌意识与重视创新,提高服务与产品的差别化,提高非价格竞争优势等,避免盲目、过度投资与短期目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