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一、文学作品类1.题目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解释,一般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例:《窗》——病房的窗;心灵的窗。
《苦夏》一一暑热难耐;坚韧的苦斗。
《那一抹金黄色》——秋叶高挂的美景;满眼的美丽,满心的欣喜;由叶研发的对生命历程的感悟。
《花开的方向》——母亲的花开放的西方;母亲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方向。
(有时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也从本义和引申的角度去解释。
例:《神圣的沉静》一文中“沉静”有神态的平静镇定,心态的平和淡定两层含义;《因为和你平坐过》一文中“平坐”既指一起蹲着吃饭,又指平等相处平等对待;《寒冷也是一种温暖》一文中“沉甸甸的”既指书有一定的分量,又指朋友的情谊深厚及大师的精神伟大。
)2.题目的作用揭示文章的内容;揭示文章线索;暗示文章主旨;用特定的形式激发读者的兴趣。
例:《清净之莲》的题目用清净之莲比喻人的内心纯净柔和,并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以此为题,又引发读者的想象。
3.概括事件41:《蚕豆》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情如何(围绕中心)伙伴跟我索要豆子,我和弟弟比赛抛吃豆子。
52:我经常和民工一起蹲着吃饭,平起平坐,后来他们帮助我搬沙子,只象征性地收了3100元。
6.人物形象分析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去概括,从作者的态度去选择用词:胖子——随和、活泼、易于满足;瘦子——倔强、执著、追求精神7.人物描写方法角度:正侧——例:划线句子的作用,划线句子写了人们对宋濂作品的推重,是对宋濂的侧面描写,衬托出宋濂学术水平之高。
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6.人物心理的揣摩设身处地(联系前后发生的事)例:妻子“愣”是“我”与他们斤斤计较,他们却只象征性地收了100元。
“我” “愣” 是“只因一起蹲着吃”就如此看重,用少收钱来回报我。
例:母亲心理想:花又开了……7.环境描写作用(写景角度:正、侧;不同感觉器官)渲染气氛,衬托心情,衬托人物形象;(小说)推动情节发展“枫叶红遍”,“火红的枫叶一片片飘飞”“两次枫叶的目的是什么”一是交代事情发生的季节和背景;二是用枫叶的火红衬托民工内心的善良以及我的感受。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题型(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
结尾是一篇*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题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题型(二)、文中内容有什么作用?(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答题术语】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题型(三)、*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解题思路】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答题模板
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答题模板1如何回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2鉴赏类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这类问题也有可能是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答题模板!
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答题模板!1.本文主要介绍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15个题型,包括概括类问题和作用类问题。
2.概括类问题主要包括文章线索、文章概括、段落概括和事物特点等方面,需要注意准确、清晰、简洁地回答问题。
3.作用类问题主要包括文章标题、加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等方面,需要注意灵活运用答题思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回答。
4.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注意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和修正格式错误,以保证文章的整洁和准确性。
拟人化是一种描写手法,通过赋予事物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其情状,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则是通过让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事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感情。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大小、速度、性能等,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则是通过强烈的语气表达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则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对问题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文章的主旨。
引用诗句或故事传说则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或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则是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文章中,不同位置的段落有不同的作用。
开头可以引出下文,点明文章所要描写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或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中间段落可以承上启下,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结尾可以总结全文,解释全文主旨,照应前文或文章标题,引人深思。
当文章中使用了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时,可以分析其描写手法和作用。
人物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表达其心理、品质等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可以烘托出一种气氛,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当文章中使用了对比、象征、伏笔等表现手法时,可以分析其作用。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象征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伏笔可以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照应和烘托是文章中常用的手法,它们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条理,突出主题,表现环境和情感。
在阅读理解中,我们需要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包括标题和加点词语的含义,以及画线句子的含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文章对我们的启示。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答题模板,学会就是高分!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16个常考题+答题模板,学会就是高分!01.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02.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初二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16个常见题型+答题方法
初二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16个常见题型+答题方法01.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02.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积累)【一】记叙文一、记叙的六要素(概括情节、事件、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事件内容规范: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人+事】二、记叙的线索(概括行文的思路、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时间(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关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地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关注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人物(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关注主要人物)事物(以某一个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事件发展变化(关注事件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线)情感发展变化(关注体现人物心理或情感的词语,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暗线)三、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1、※插叙作用(1)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2)突出人物……性格;(3)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4)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5)突出中心……;2、倒叙作用(1)开篇点题;(2)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引出下文……内容;(4)使结构更紧凑;(5)情节上,避免平铺直叙,增强生动性。
四、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以“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作用:(1)使文章更真实;(2)叙述亲切自然;(3)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人称:(以“你(们)”的口吻展开记叙)作用:(1)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2)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以“他、她、它(们)”)作用:(1)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2)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于叙事议论;(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题型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1)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增强故事的真实性;(2)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3)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主题】五、修辞手法:【答题思路:(1)手法(2)表达效果+内容(3)情感(4)情节】1、※比喻、拟人:把……比作……(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情感,(为下文……作铺垫)。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方法(实用完整版)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其方法一、概括情节1.简介概括主要内容:提取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常规格式:谁+干什么+结果(有时候过程里包含结果)。
其他要素,如果重要也要放进去。
2.围绕某个人写了什么事/概括关于某个人的事:主语便要是“某个人”。
例如:关于儿子的事——儿子负债后,在父亲卖房的帮助下走出困境。
3.结合示例,补充情节:参照示例格式,比如都是四字短语,那么回答的时候也要用四个字。
4.有时候补充类题目,也会让补充心情、感受等: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圈画,结合提示,锁定区间,从文中找答案,文中没有再自己归结。
二、标题1.标题的含义:手法(常见有一语双关,既指,又指;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表现..,表达..;拟人,把..当人来写,表现..,表达..等)+表层:即字面意思,一般对应文章内容。
例如:“爸爸是一盏灯”字面意思即“爸爸用善意的谎言引领儿子走出森林”+深层:即比喻义或结合主旨谈。
表现了……特点、形象,表达了…情感2.标题的作用:内容:手法(一语双关,比喻,拟人等)+表层: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了写作对象,交代了写作顺序,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等+深层:表现了……特点,形象,表达了……情感,揭示主旨。
)结构:线索艺术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引发读者的思考;化用或引用诗句,有诗意;有画面感;……三、句段的作用题目看到“作用”,基本都是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思考。
1.开头作用:内容:(有时候有手法,例如对比,或与下文的…形成对比,也要答出)写了……,表现了……,表达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揭示主旨。
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写……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艺术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有时开头写景,那么结合环境描写来作答)2.结尾作用:内容:(有时候有手法,例如对比,也要答出)写了……,表现了……,表达了……,揭示主旨,深化或升华主旨,结构:点题,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的…,总结全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式
第七种: 第七种: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 是哪一类人的代表, 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 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 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 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 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 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 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 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 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 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 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 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 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 统一等等。 统一等等。
第三种:“由……说开去”的文 ……说开去 说开去” 第三种: 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1.一般是由 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4.议论 反思.辩证看待。 议论.
现代文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 文的作用。 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1.交待时间 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交待时间.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2.通过烘托 铺垫引出下文。 通过烘托.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 3.描述某场景 现象为后文的议论. 描述某场景. 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 4.与下文作对比 反衬, 与下文作对比. 更突出。 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 5.引发读者好奇心 吸引读者兴趣, 引发读者好奇心, 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答模式
修辞作用题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 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 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 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例: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 例: (2008年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 》 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 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 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 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 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 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 的代名词。
含义题的解答之二 句子含义题的解答 1、准确审题 ①分析被理解的句子,看是什么样性质的句子: 含蓄句、概括句、修辞句、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 主旨句、情感句、复杂句等。 ②分析题干,弄清答题方向、答题内容和具体要 求:阐述含意、揭示原因、分析作用、概括要点、言 外之意。 2、分析方法 句子的位置、结构、修辞,字面意、寓意,作用 (内容、结构)。 3、根据问题,把握答题要点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 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 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 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 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 写的作用和好处。 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 主题得到深化。
(完整版)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 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1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2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察学生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以及鉴赏评价能力。
概括起来大致有八种类型:一、词语理解型常见题型:文中某个词有什么含义?答题模式:词语的含义= 表面义+ 深层义(比喻义:找本体;象征义:找象征对象;反语义:将褒贬互换;双关义:分清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代词或具有指代义的非代词:承前就近原则,找阐释句。
)原则: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二、句子理解型命题特点: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段首总起句、段末总结句、过渡句;(4)统摄全篇,即文眼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常见题型: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答题模式:句子含义=分析关键词、修辞、结构+分析主题、情感三、把握思路、分析结构型考点要点: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材料的方法和手段,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分析文章内容在结构上的作用和构思技巧。
常见题型:(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怎么的特点?(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5)某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如果将文章某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文章思路结构=结构行文特点(术语)+概括文章内容知识储备:结构包含的元素:(1)段落和层次;(2)过渡和照应;(3)开头和结尾;(4)线索和顺序思路展开方式:(1)时空的转换;(2)情感的发展;(3)说理的推进;(4)对象的变化;(5)事理的演变文章结构方式及作用:(1)总分式:简单明了,完整严谨。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课件
提高语文素养
•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
• 为答题技巧的提升打下基础
未来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发展趋势
答题技巧将更加多样化
•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考试形式的变革,答题技巧将更加多样化
• 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答题方法
答题技巧将更加智能化
•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在答题技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率
结合原文进行答题
• 紧扣原文,避免脱离原文
•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保持冷静和耐心
• 在答题过程中,保持冷静和耐心
• 遇到难题时,仔细分析,逐个排除选项
答题技巧的提升策略
多做练习
• 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答题技巧
• 熟悉各种题型的答
选择题答题技巧
• 仔细分析选项,排除干扰项
• 结合原文内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简答题答题技巧
• 抓住关键词,简要回答问题
• 注意保持答案的简洁明了
论述题答题技巧
• 明确论点,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和论证
• 注意论述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03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选择题答题技巧
01
仔细分析选项
• 排除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
• 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 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各类题型的考查重点
选择题
• 重点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手法的把握
•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简答题
• 重点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论述题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_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_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_现代文阅读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示例:◆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不超过80个字)(5分)◆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
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
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
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
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答题指导做试题时,应分两步走。
先根据试题要求仔细阅读文字材料,整体把握文章的要旨。
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格式及中考常考考点(1)
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的答题格式及中考常考考点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常考题型的答题格式:1.概括情节或主要内容:一件事(四要素):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多件事(两要素):什么人+做了什么事2.赏析句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①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描绘了……的情景,表达了/抒发了/烘托了……的情感/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②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赋予了……(对象)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描绘了……的情景,表达了/抒发了/烘托了……的情感/心情。
③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节奏感强,有力地表现了……(对象)的……特点,强调了……的内容/主旨,抒发了……的情感。
④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强调了……的特点,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情/情感。
⑤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回环往复,充满语言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表现了……的特点,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⑥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强调了……的特点,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
⑦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感情强烈。
⑧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注:①修辞手法要判断完整;②基本思路:修辞+内容+情感。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答题格式:运用……(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做什么事的样子/情状/情景),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心情)。
注:①人物的描写方法要判断完整;②动作描写要提炼出动词;③基本思路:描写方法+内容+性格/心情。
(3)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答题格式:“词语”的意思是……(本义),在句中指……(语境义),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情感/心情)。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一、现代文阅读题型1. 概括题概括文章内容这种题型呀,就像是给文章做个超级简短的小总结。
你得把文章里那些重要的事儿、人、情节啥的都找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它们串起来。
比如说写人的文章,你得说出这人是谁,干了啥好事或者坏事,有啥特点。
写事的文章呢,就得说清楚啥时候、在哪、谁干了啥事,结果咋样。
就像我们看一个小故事,然后跟小伙伴讲这个故事的大概一样,不过要讲得简洁明了哦。
2. 赏析题这题可有趣啦。
如果是赏析句子,你要看看这个句子用了啥修辞手法,像比喻啊,拟人啊,排比啥的。
要是比喻,你就说把啥比作啥,这样写有啥好处,比如让句子更生动形象啦。
如果是赏析词语,你得看这个词在句子里的作用,是不是让这个句子更有画面感了,或者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了。
比如说“那只小狗欢快地奔跑着”,“欢快”这个词就很能体现小狗的心情,让我们能想象出小狗那开心的模样。
3. 含义理解题这种题有时候有点烧脑呢。
如果是理解词语的含义,你得先看看这个词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结合文章上下文去想它在文章里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比如说“绿色”这个词,字面就是一种颜色,但在有的文章里可能表示环保啊、生机啊之类的。
要是理解句子的含义,更要好好读上下文啦,可能这个句子表面说一回事,实际在表达更深层次的东西呢,就像有些人说话有话里有话一样,我们得把那层隐藏的意思找出来。
4. 作用题要是问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可能是引出下文啦,设置悬念吸引我们继续读下去。
中间段落可能是在推动情节发展,就像故事里的一个小转折或者小递进。
结尾段落呢,可能是总结全文,或者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让我们读完文章还能回味好久。
要是问某个句子的作用,也差不多这个思路,在结构上或者内容上起啥作用,要分得清哦。
5. 人物形象分析题这就像是给文章里的人物画个像。
你得从文章里找关于这个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能让我们知道他长啥样,动作描写能看出他是个啥样的人,比如动作很敏捷的可能是个很灵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内容型: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1)通过..夜来香和昙..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分)(1)通过...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2)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3)通过...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或行文思路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二、结构型:【提问方式】文章的题目是“已经写了……(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内容)”?【答题模式】(1)看位置(与写作重点相关、相似的内容)A.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前,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对象,更利于人们接受;为下文做铺垫;烘托写作对象。
B. 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后,则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2)看手法(与写作重点相反、相对的内容)A.对比、反衬。
B.突出、强调……【答题示例】(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4题)焰火的变奏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
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
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
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
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开头..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答: a.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b.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05年全国卷《张家界》)问:作者题目..是.张家界,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地方山的特点?答:作者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张家界的山个性十足,既陡且险的特征。
(2010朝阳一模《危险的生命》17.文中..对喀尔喀老牧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要点一:表明牧人们对黑锅火山充满敬畏。
(2分)要点二:与金叶树形成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金叶树在火山面前傲然生存的美。
(2分)【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写……【答题模式】在回答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时,必须兼顾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1)形式方面:结构上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结尾;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交代时代背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照应题目;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含蓄婉转,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文采,耐人寻味;引发思考。
(2)内容方面为表达某种意思【答题示例】(09全国一卷《彩色的荒漠》)14. 文章第一段....,谈谈作者这样写有...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什么用意。
(4分)答: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09全国二卷)14.第二段中...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分)答: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08全国一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08全国二卷《马缨花》)16.作者要写马缨花,却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答: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
(每点3分)【提问方式1】文章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答题模式】(1)划分文章层次(2)归纳层次层意如:A.记叙文:归纳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时间+地点)人+事B.说明文:归纳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C.议论文:归纳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么样用什么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3)过渡连缀层意(可以借助“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词语)【提问方式2】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答题模式】(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结构是如何安排的?(2)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前后照应,使得文章首尾勾连,结构圆合,浑然一体;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有很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答题示例】(07湖北卷杨闻宇《日月行色》)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分)答:(1)女主人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三、表现手法型:【提问方式】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07全国卷1《总想为你唱支歌》)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问:16.文章第五段(上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比喻: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拟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这样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09全国一卷《彩色的荒漠》)17.(6分)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8分)答: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思路: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6、描写:①、正面描写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2000年全国卷《长城》)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修辞手法型:(熟识高考考纲规定的八大修辞手法,特别要弄清各种修辞的表达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将什么比做什么,将什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