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编制
清朝的皇帝与后宫生活
清朝的皇帝与后宫生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作为皇帝,与后宫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清朝皇帝的后宫生活。
一、后宫的组成和规模清朝皇帝的后宫由皇后、嫔妃、妾室、宫女等组成。
其中,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享有最高地位和尊荣;嫔妃是皇后之下的次妻,地位次于皇后;妾室数量较多,地位低于嫔妃;而宫女则是为后宫女性服务的仆人。
后宫的规模不断扩大,清朝早期一般规定皇帝娶一位皇后、二位嫔妃和六位妾室,但后来不断增加。
例如,康熙帝时,曾娶皇后、10位嫔妃和17位贵妃,总计达28位。
这一规模之大,使得清朝后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后宫之一。
二、后宫的设计和管理清朝后宫的设计十分讲究,整体建筑布局以及内部空间的分配都经过精心规划。
后宫主要包括女监、后庭和后苑。
女监是后宫的主要建筑,是各种妃嫔的谋生地,也是她们居住的地方。
后庭是供皇帝与妃嫔会见和休息的场所,一般设有书房、娱乐厅和花园等。
后苑则是皇帝和妃嫔们游玩的场所,采用类似园林的设计,有池塘、假山和茂盛的花草树木。
后宫的管理分为内务府和太监两个部分。
内务府负责后宫的日常事务,如妃嫔的起居饮食、服装打扮、仪仗仪礼等。
太监则负责维护后宫的安全和秩序,同时监督妃嫔日常生活。
由于后宫内外的人员严格控制,后宫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几乎与外界隔绝。
三、后宫生活的制度和礼仪清朝后宫生活有严格的制度和规矩。
妃嫔们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定执行。
每天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张,有醒、早朝、午朝、夜朝等固定的仪式和活动。
妃嫔们参与的活动种类繁多,如舞蹈、音乐、织绣、插花等。
在礼仪方面,后宫生活极为注重规矩和等级。
每一个妃嫔在后宫都有明确的地位和称谓,以便区分高低。
例如,皇后被尊称为“皇后仙”,嫔妃称为“嫔”,贵妃称为“贵妃娘娘”等。
同时,后宫内还有严格的服饰制度,不同地位的妃嫔要穿着不同的服饰。
此外,后宫内的相互称呼也有规定,太监在口称妃嫔时要使用特定的稱謂,以显示统治者的威权和尊荣。
中国清朝后宫编制资料
清圣祖孝诚仁皇后
清圣祖孝昭仁皇后
清圣祖孝懿仁皇后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
清高宗孝贤纯皇后
清高宗继皇后
清仁宗孝淑睿皇后
清仁宗孝和睿皇后
清宣宗孝慎成皇后
清宣宗孝全成皇后
清文宗孝贞显皇后
清穆宗孝哲毅皇后
清德宗孝定景皇后
溥仪婉容皇后
废后:
清太祖孝烈武皇后(在顺治朝被追夺皇后谥号、罢出太庙。)
后妃统计
两位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清朝开国皇后、首位皇太后
慈禧太后:在下诏由溥仪继位后,慈禧成为清朝第二、也是最后的太皇太后。
十一位皇太后:
清顺治朝:皇太后(徽号无载)、
清顺治朝:昭圣皇太后
清康熙朝:仁宪皇太后
清康熙朝:慈和皇太后
清雍正朝:仁寿皇太后(雍正帝未正式上徽号即逝世) 金印
嫔有金册、无金印
贵人、常在及答应,无金册、金印
宗亲贵族妻妾清廷对宗亲的妻妾都会按制度进行册封,对封号、待遇和人数有详细的规定。
封号如下
亲王妻封“福晋”,妾封“侧福晋”(限封四人)。
世子、郡王妻封“福晋”,妾封“侧福晋”(限封三人)。
长子、贝勒妻封“夫人”,妾封“侧室”(限封两人)。
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妻封“夫人”,妾封“侧室”(限封一人)。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妻封“夫人”,妾无封。
奉国将军妻封“淑人”,妾无封。
奉恩将军妻封“恭人”,妾无封。
皇子和皇女
宫女主条目:清朝宫女
清朝后宫中的宫女主要来自内务府选秀女。内务府每年选一次秀女,对象为上三旗的满族女子,年龄约在12-15岁不等。同样的在经过和秀女几乎相同的手续后,被选中的秀女便入宫成为宫女,并分配至各宫殿服务,服务期间等级和年资可按月得到赏钱(薪资)。
清代后宫后妃及宫女的制
清代后宫后妃及宫女的制清朝的后宫情形是: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大姨太)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其次为妃(三姨太,四人),其次为嫔(四姨太,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人数不定),其次为常在(六姨大,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七姨太,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
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
在这方面,清朝比起来最有“仁政”。
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是“仁政”。
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
婢作夫人,要慢慢来。
选进来的秀女就不同。
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
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宫廷。
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
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皇后分到宫女十人,皇贵妃、贵妃分到宫女八人,妃嫔分到宫女六人,贵人分到宫女四人,常在分到宫女三人、答应分到宫女二人。
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
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
在八旗子女内部“选秀女”形成定制以后,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轻的旗籍女子被选到宫中,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这些女子中挑选,有的秀女还有可能要配给皇帝的近支宗亲。
选择作为后妃的秀女有严格的条件。
清制规定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凡年龄在13至16岁,身体健康无残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须参加阅选。
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经过选秀女这一关之后,才能论及婚嫁。
清朝皇帝的后宫结构
清朝皇帝的后宫结构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
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
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
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贵人(五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4人)常在(六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3人)答应(七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2人)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宫次:皇后坤宁宫东宫西宫位次:皇后(1)皇贵妃(2)贵妃(2)妃(4)嫔(9)贵人(数名)常在(数名)答应(数名)。
后宫
清朝的后宫
清朝后妃等级:皇后→皇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住地: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
清朝宫女的配额:皇太后宫女12人
皇后宫女10人
皇贵妃宫女10人
妃嫔宫女 8人
清朝宗室:努尔哈赤的父亲以下即努尔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孙叫宗室,系黄带。
清朝觉罗: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以下的子孙叫觉罗,系红带。
宗室的爵位分为十二等级:
清朝皇子人数统计:
一共有113个
八个铁帽子王:(一般的王位继承是要递降一级的,
比如:亲王的儿子以后继承时就是个郡王,以此类
推,除此八个王位继承不递降而是世袭。
)
这些是开国时立下战功的六个亲王和两个郡王。
后面还有四个亲王也是王位世袭:
清朝格格(公主)人数统计:
一共有82个
除吴应熊娶到皇太极的女儿除此,没有一个
公主嫁给汉人。
清朝格格(公主)等级:皇后之女称为固伦公主(相当于亲王,年俸白银一万两。
),其他的妃嫔之女称为和硕公主(相当于郡王,年俸五千两)。
【2019-2020】清朝后宫编制-范文word版 (2页)
【2019-2020】清朝后宫编制-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清朝后宫编制
TAG:清朝后宫编制
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
从超品:侧皇后/侧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以封号为准
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
从一品:侧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
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
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
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
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
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
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
正四品:婕妤(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九品以下妃嫔)
从四品:容华(4)
庶四品:嫔(5)
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
余各2名)
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
后妃、皇子、公主 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
后妃、皇子、公主最全清朝后宫等级制度一览表一、后妃等级太宗初始,定“一后四妃”的后宫制度,除立有皇后外,还有分局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妃;世祖入关后,完善后宫制度,皇后居中宫坤宁宫,设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锺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合称“东西十二宫”,后妃亦按等级分为中宫皇后【母仪天下掌凤玺】皇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贵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妃:【按封字一字、二字、三字递增】嫔贵人常在答应在同等级的妃嫔中,两字封号的妃嫔要稍高于一字封号的妃嫔,同理,三字封号高于二字封号二、后妃礼仪1、自妃位以上可为一宫主位,居于东西十二宫正殿中,管束一宫嫔妃,有升降宫内嫔妃的权利2、若一宫尚无主位时,便由宫中位分最高者暂管宫内事务3、后宫嫔妃每日上线需至太后、太妃、皇帝、皇后与所居宫中主位娘娘处请安,其他高位处可视情况而定,4、嫔妃若是犯了小错,可在自己宫中禁足,不得侍寝,禁足天数由主位妃嫔决定,但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将人禁足,不管是陷害还是确实犯错,要有确实的证据。
三、后妃的自称与她称1、嫔以上可称娘娘,或主子,对上自称臣妾,对下自称我、妃位以上居主位者可自称本宫,2、贵人以下称呼职位即可,如X贵人,或X常在等,对上自称奴婢、XX氏,对下自称我四、秀女选秀1、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
2、选秀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清朝后宫妃嫔的八个等级
清朝后宫总分为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答应只能有一名宫女侍候。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淑妃 德妃 贤妃 惠妃 丽妃 华妃
妃
侧妃
嫔 (顺仪 顺容 顺华 、修仪 修容 修华 、充仪 充容 充华 )
清代后宫佳丽,按名位、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月银、服饰、伙食标准、服务人员数额、住房面积及其装修水平,还有仪仗的规模等等,都各有相应的规格。皇太后每年的津贴,累计有二十两黄金,二百两白银。皇贵妃每年八百两银子,配八名女佣;贵妃六百两,八名女佣;妃三百两,六名女佣;嫔二百两,六名女佣;贵人一百两,四名女佣;常在五十两,二名女佣;答应三十两,二名女佣。
舀子、锡池、锡火壶、锡里儿冰箱(贮冰用)、锡屉钴、铁火钳子,各两个;银勺、银茶壶,各三个;铜瓦高脚灯、锡茶碗盖、锡背壶、铁火罩、铁座更灯、磁渣斗、羊角把手灯,各四个;金碗、铜签盘、铁火炉,各五个;金碟、铜剪烛罐,各六个(付);银茶瓯盖、镶银象牙筷子、锡壶,各八个(付);银碗、银匙、锡盆、香几灯,各十个;银背壶十三个,漆茶盘十五个,戳灯二十个,漆皮盒二十五个,漆盒二十六个;银盘、银茶壶,各三十个;黄瓷碟四十个;各色瓷碗、瓷碟,各五十个;黄瓷盘八十个;黄瓷碗、杯,各一百个。慈禧太后在后宫称王称霸,所有供应往往超标,有些东西专门为她制作。她的寑宫中,夜晚亮如白昼,灯放在十几个紫檀木制作的架子上。那灯架子,凤舞龙蟠,雕工极其精美细腻。
皇后有十二名女佣,一年的津贴为一千两白银。分配给皇后的“耐用消费品”,件件工艺精湛,在一般的“工艺美术品商店”里,都难得一见。其中有:玉盏金台、金方、金茶瓯盖、嵌绿松石金匙、镶金象牙筷子、银方、银盂、铜遮灯、铜簸箕、银八卦炉,各一个(付);金执壶、金匙、金云包角桌子、洋漆矮桌、银火壶、银锅、银罐、铜提壶、铜八卦炉、铜手炉、铜
清朝后宫编制
清朝后宫编制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从超品:侧皇后/侧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以封号为准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从一品:侧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正四品:婕妤(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九品以下妃嫔)从四品:容华(4)庶四品:嫔(5)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2名)正六品:姬(6)从六品:贵人(16)庶六品:美人,才人,淑人(美人大)(6)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良人大)(12)从七品:淑女,常在(淑女大)(12)庶七品:宝林(12)正八品:选侍(不限)从八品:舞涓(16)庶八品:答应(16)正九品:御女,采女(御女大)(不限)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更衣大)(不限)庶九品:娘子(不限)正十品:秀女(不限)清朝格格编制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世子及郡王这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清朝的后宫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贵人(五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4人)常在(六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3人)答应(七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2人)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公主对于皇上、皇后、生母自称“儿臣”,称皇后为“皇额娘”,称自己的生母为“额娘”或“额颞”,庶出公主称其他妃嫔(地位在“嫔”以上,包括“嫔”)为姨娘,嫡公主称其他妃嫔(地位在“嫔”以上,包括“嫔”)为X(姓/封号)妃/嫔,地位在“嫔”以下,公主一律称其职位,称王爷为“皇叔”,另外,公主有赐居宫殿的可以自称“本宫”;有封号而没有赐居宫殿的可以自称“孤”,没有封号也没有赐居宫殿的可以自称“本主”/“本小主”注:“小主”是清廷后宫中一个级别的女人的自称,一般是贵人居多,但皇帝的女儿(其母地位低微,即使在怀孕后也没得以提升)也是有在这一级别的!第一级固伦公主皇后所生之女固伦满语为天下第二级和硕公主皇妃所生之女和硕满语为地方第三级和硕格格亲王之女汉语为郡主第四级多罗格格郡王及世子之女汉语为县主第五级多罗格格贝勒之女汉语为郡君第六级固山格格贝子之女汉语为县君第七级格格公之女汉语为乡君第八级统称为宗室女“格格”一词,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
清朝贵胄之家女儿 的称谓。
关于清代,清代的格格,不是公主。
凡是尊贵人家的小姐,都称格格。
亲王的女儿,称多罗格格,郡王的女儿,称固山格格。
皇帝的女儿,称和硕格格,也称和硕公主。
清朝后宫等级
清朝后宫等级
展开全文
第一级别:皇后,皇帝的唯一正室,只能1人,分10名宫女陪伴你。
统称为“凤凰”。
第二级别:皇贵妃,皇帝除正室第一人,一般皇后在的时候不设皇贵妃。
也只1人,分8名宫女给你。
仅次于皇后,当然也很难。
第三级别:贵妃,设2人,每人分8名宫女。
第四级别:妃,设4人,每人分6名宫女。
第五级别:嫔,设6人,每人分宫女6名。
第六级别:贵人,人数不定,每人分宫女4名伺候。
第七级别:常在,人数不定,每人分3名宫女伺候。
第八级别:答应,人数不定,每人分宫女2人。
第九级别:宫女和官女子,就是丫鬟,其实官女子就是专门为皇帝准备的宫女,在宫里没有品级。
宫女除非被皇帝宠幸过,25岁以后都可以离宫回家。
可以看出,清朝的后宫制度也是非常复杂的,以后看电视剧的时候可要甄别清楚啊。
清代后宫辈分“排排站”
清代后宫辈分“排排站”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火爆,让大家的目光又转移到了清代后宫,下面笔者以清代乾隆朝为例,大致说说后宫那些事儿,清乾隆后宫的编制如下:设立皇后一人,十名宫女服侍;皇贵妃一人,八名宫女服侍;贵妃两人,八名宫女服侍;妃子四人,六名宫女服侍;嫔六人,六名宫女服侍;贵人人数不定,四名宫女服侍;常在人数不定,三名宫女服侍;答应人数不定,两名宫女服侍;最后是宫女,虽地位最低下,但有被皇上临幸而上位的可能。
魏璎珞就是从宫女一步步升职到皇贵妃,直至死后被追封为皇后。
清朝后宫编制
清朝后宫编制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从超品:侧皇后/侧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以封号为准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从一品:侧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正四品:婕妤(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九品以下妃嫔)从四品:容华(4)庶四品:嫔(5)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2名)正六品:姬(6)从六品:贵人(16)庶六品:美人,才人,淑人(美人大)(6)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良人大)(12)从七品:淑女、常在(淑女大)(12)庶七品:宝林(12)正八品:选侍(不限)从八品:舞涓(16)庶八品:答应(16)正九品:御女,采女(御女大)(不限)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更衣大)(不限)庶九品:娘子(不限)正十品:秀女(不限)清朝格格编制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六、“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中国清朝后宫编制资料
清朝后宫,此页面叙述的是清朝帝王后宫的相关制度。清朝后宫中除皇 帝外,还有他的妻妾、儿女、母亲,服务的宦官、宫女以及其他为皇室服务的仆役。
皇后和妃嫔
后金建立初期,努尔哈赤的妻妾尚无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编制。正室称大福晋,首任大福晋称嫡 福晋,继室称继福晋,侧室称侧福晋,如孝慈高皇后。出身较低称庶福晋。后来正室称大妃,首 任大妃称嫡妃或元妃,如太祖元妃。继室称继妃,如太祖继妃,侧室称侧妃,出身较低称庶妃。
为后的。
八旗选秀女 秀女每三年一选,各旗适逢选期时,需为旗中适龄的未婚女子编交名册,之后统一送入宫中备选。 在选秀日期订定后,再由各旗将旗下各族女子分成数辆马车载往宫中进行初选。初选以外貌仪态 为主,由总管太监每数人一组的进行。初选通过者,可留下写有姓名的木牌子(称留牌子)。复 选除了更加严细的审视皇后 清圣祖孝恭仁皇后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 清高宗孝仪纯皇后 清宣宗孝穆成皇后 清宣宗孝静成皇后 清文宗孝德显皇后 清文宗孝钦显皇后
十七位生前册立的皇后(废后以 斜体字 列出): 清太宗孝端文皇后 清世祖孝惠章皇后 清世祖废后 清圣祖孝诚仁皇后 清圣祖孝昭仁皇后 清圣祖孝懿仁皇后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 清高宗孝贤纯皇后 清高宗继皇后 清仁宗孝淑睿皇后 清仁宗孝和睿皇后 清宣宗孝慎成皇后 清宣宗孝全成皇后 清文宗孝贞显皇后 清穆宗孝哲毅皇后 清德宗孝定景皇后 溥仪婉容皇后
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太妃 前朝后妃 先朝嫔御随侍在和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一旁时,若皇帝来访则须立即回避,除非先朝嫔御和皇 帝皆年逾五十才能相见面,这是为避免乱伦(如唐高宗与武则
天)。
皇子和皇女 宫女主条目:清朝宫女 清朝后宫中的宫女主要来自内务府选秀女。内务府每年选一次秀女,对象为上三旗的满族女子, 年龄约在 12-15 岁不等。同样的在经过和秀女几乎相同的手续后,被选中的秀女便入宫成为宫 女,并分配至各宫殿服务,服务期间等级和年资可按月得到赏钱(薪资)。 这些宫女在宫中服务五到十年不等,便放出宫回家(除非期间受宠幸而成为妃嫔),在她们出宫 的同时,便由新选进宫的宫女接替。而在宫中服务的期间,若是有幸得到赏赐,出宫也可一并带 走,而依惯例,清宫在宫女出宫时会送上数十两银子,作为出宫后的妆奁,因此入宫为婢,不但 可按月得到赏钱、又可顺便学习宫中的规矩,因此许多富贵人家,都视为一种婚前的新娘修行。 但如果在服务期间身有重病、犯下大错、过于笨拙等,则立即遣送出宫。
清朝后宫编制,清朝后宫秘史
清朝后宫编制,清朝后宫秘史一、清朝后宫嫔妃的名称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
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
清朝在关外太祖称帝之前,对于国君的后宫尚无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编制,因此后宫位号都很简单:国君之正室称大福晋,嫡娶的大福晋称嫡福晋,国君之继室称继福晋,国君之侧室称侧福晋,出身较低的侧福晋称庶福晋。
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
在清太宗于关外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时,同时订立了五宫制(又被称为崇德五宫):中宫为清宁宫皇后,并以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正位中宫;东宫为关睢宫宸妃;次东宫为麟趾宫贵妃;西宫为衍庆宫淑妃;次西宫为永福宫庄妃。
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
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
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
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
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
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清代后宫生活最新揭秘数百年来,素有“六宫粉黛”、“后宫佳丽”的宫廷妃嫔们,生活状况究竟有何神秘?在被高高的宫墙所隔离的神秘世界内,她们的衣食起居、言谈举止,是否如一些宫廷剧所述那样?近日在故宫东路永和宫展出的《清代妃嫔展》可能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些问题,记者为此还专门采访了相关专家,将深藏宫中的妃嫔们的哀怨闲愁经历告诉读者,以揭开笼罩在她们身上的神秘面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后宫编制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从超品:侧皇后/侧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以封号为准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从一品:侧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正四品:婕妤(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九品以下妃嫔)从四品:容华(4)庶四品:嫔(5)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2名)正六品:姬(6)从六品:贵人(16)庶六品:美人,才人,淑人(美人大)(6)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良人大)(12)从七品:淑女,常在(淑女大)(12)庶七品:宝林(12)正八品:选侍(不限)从八品:舞涓(16)庶八品:答应(16)正九品:御女,采女(御女大)(不限)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更衣大)(不限)庶九品:娘子(不限)正十品:秀女(不限)清朝格格编制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世子及郡王这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宗室爵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贤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功臣世爵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公,分一至三等,超品;候,分一等候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候,超品;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子,正一品;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恩骑尉,正七品。
军政制度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
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
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六部清朝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灌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南书房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问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
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
由于南书房“非崇斑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军机处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
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
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
汉军绿营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
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
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
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
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
清朝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
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长期由政府供养,游手好闲,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
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练军与防军。
光绪中叶后,因甲午战争惨败,防、练军均又改为次要的巡防队,由袁世凯编练新军,作为主要国防力量。
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
在上述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著特殊亲密关系中受封,属於恩封。
和硕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和硕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和硕睿忠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词义:世袭: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汉朝开始,官职已经不能被世袭了。
虽然现实中官职的授予多集中在现有的官僚家族成员中,也留有某些世袭的痕迹,但是在法律上的由某个家族世代担任特定职务的制度被废除了。
罔替:从魏晋时代开始,世袭被进一步区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
前者的意思是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者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後者的意思是世袭次数有限、而且每承袭一次,承袭者只能承袭较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
目录1.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礼亲王[1]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子和硕礼烈亲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为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
为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
代善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
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
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郑亲王[2]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
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
顺治初年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不久即遭多尔衮排挤,生生被踹了下来。
多尔衮去世后与苏克萨哈一同清算多尔衮,也算是报了仇。
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睿亲王[3]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
多尔衮因作战智勇有谋,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崇德七年参加松锦大战,大获全胜。
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
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实际上是他一手打下了大清的万里江山,他也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且在顺治四年停止了其御前跪拜,顺治顺治六年底为皇父摄政王,在官方文件中与皇帝同格抬写,是“太后下嫁”迷案的男主角。
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外五里迎接。
多尔衮死后被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神附太庙。
后来苏克萨哈与济尔哈朗攻击他种种不法,顺治即废其皇帝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鞭尸,家产人员入官,世人即称其“睿王”或“墨尔根王”,此后128年间无人敢议论此事。
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
其身后有一女东莪,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五子多尔博之后孙淳颍继承爵位。
睿亲王世袭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4]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睿亲王多尔衮同胞幼弟。
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使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
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
顺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5]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
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
豪格因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
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