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晶状体病(课件备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状体病
第一节概述
晶状体能将光线准确聚焦于视网膜,并能通过调节作用看清远、近物体,这都是在晶状体保持高度透明的基础上实现的。任何先天或后天性的因素,例如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营养障碍等,引起的晶状体混浊使其透明性下降,称为白内障(cataract)。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晶状体混浊且矫正视力低于0.5者才称为白内障。
第二节白内障
一、白内障的病因学及分类
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如衰老、物理损伤、化学损伤、手术、肿瘤、炎症、药物(包括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代谢性或免疫性疾病,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晶状体的组织结构、干扰其正常代谢而使晶状体混浊。此外,晶状体或眼球的发育异常以及某些先天性全身性综合症,都可以导致晶状体的形成异常而致白内障。
白内障有下述多种分类方法:
1、根据病因①先天性;②老年性(年龄相关性);③并发性;④代谢性;⑤药物
及中毒性;⑥外伤性;⑦后发性。
2、根据发病年龄①先天性;②后天获得性。
3、根据晶状体混浊部位①皮质性;②核性;③囊下性。
4、根据晶状体混浊形态①点状;②冠状;③板层状等。
5、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①未熟期;②膨胀期;③成熟期;④过熟期。
二、白内障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视力下降晶状体周边部的轻度混浊可不影响视力,而在中央部的混浊,即使范围较小、程度较轻,但也可以严重影响视力。在强光下瞳孔收缩,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此时视力反而不如弱光下。
2、对比敏感度下降在高空间频率上的对比敏感度下降尤为明显。
3、屈光改变核性白内障因晶状体核屈光指数增加,晶状体屈折力增强,产生核性近视,原有的老视减轻。若晶状体内部混浊程度不一,尚可产生晶状体性散光。
4、单眼复视或多视晶状体内混浊或水隙形成,使晶状体各部分屈光力不均一,类似棱镜的作用,产生单眼复视或多视。
5、眩光晶状体混浊视进入眼内的光线散射所致。
6、色觉改变混浊晶状体对光谱中位于蓝光端的光线吸收增强,使患者对这些光的色觉敏感度下降。晶状体核颜色的改变也可使患者产生相同的色觉改变。
7、视野缺损晶状体混浊使白内障患者视野产生不同程度的缺损。
(二)、体征晶状体混浊可在肉眼、聚光灯或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定量。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具有其体征性的混浊表现。
(三)、晶状体混浊的描述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Ⅱ是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资助的一项分类方法。其方法是将瞳孔充分散大,采用裂隙灯照像和后照法,区别晶状体混浊的类型、即核性(N)、皮质性(C)和后囊下(P)以及核的颜色(NC)。
(四)、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标准该标准将核硬度分为以下5级:
Ⅰ度:透明,无核,软性;
Ⅱ度:核呈黄白色或黄色,核软;
Ⅲ度:核呈深黄色,中等硬度核;
Ⅳ度:核呈棕色或琥珀色,核硬;
Ⅴ度:核呈棕褐色或黑色,核极硬。
三、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这个术语现已逐渐被“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所取代,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80岁以上的老人,白内障的患病率为100%。它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病变。
老年性白内障分为3种类型:皮质性、核性以及后囊下性白内障。
(一)、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 cataract)
1、初发期(incipient stage)裂隙灯下,晶状体皮质中可见到有空泡和水隙形成。晶状体周边前、后皮质出现楔形混浊,呈羽毛状。
2、肿胀期(intumescent stage)或未熟期(immature stage)晶状体混浊加重,皮质吸水肿胀,晶状体体积增大,前房变浅,有闭角型青光眼体质的患者此时可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以斜照法检查时,投照侧虹膜在深层混浊皮质上形成新月形阴影,称为虹膜投影。患者视力明显下降,眼底难以观察清楚。
3、成熟期(mature stage)晶状体肿胀消退,体积变小,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此时晶状体完全混浊,呈乳白色,看到钙化点。视力可降至手动或光感,眼底不能窥入。
4、过熟期(hypermature stage)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成乳白色颗粒(Morgagni 小体),棕黄色的核因重力而下沉,称为Morgagni 白内障。核下沉可使患者觉得视力突然提高。
①进入房水的晶状体蛋白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葡萄膜炎——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②晶状体皮质颗粒或吞噬了晶状体皮质的巨噬细胞容易在前房角积聚,堵塞小梁网,产生继发性青光眼,称为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phacolytic glaucoma)。③晶状体容易出现脱位或移位,脱位的晶状体或晶状体核堵塞瞳孔区,也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二)、核性白内障(nuclear cataract)
一般40岁左右开始,进展缓慢。初期核为黄色,与正常人的核硬化不以区别。随病程进展核的颜色逐渐加深而成黄褐色、棕色、棕黑色甚至黑色。早期由于核屈光力的增强,患者可出现晶状体性近视,远视力下降缓慢;后期因晶状体核的严重混浊,眼底不能窥见,视力极度减退。
(三)、后囊下白内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
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白内障合并存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可看到后囊下由许多黄色小点、小空泡、结晶样颗粒构成的盘状混浊。早期即可表现出明显的视力障碍。
四、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congenital cataract)指出生前后即存在、或出生后才逐渐形成的先天遗传或发育障碍的白内障。新生儿中先天性白内障的患病率为0.5%左右。
(一)病因学研究按其致病原因,先天性白内障可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原因不明三类,三者各占1/3。
1、遗传因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多见。
2、环境因素母亲妊娠期(尤其前3个月)的病毒性感染,是导致胎儿发生白内障的最重要因素。妊娠期营养不良、盆腔受放射线照射、服用某些药物(激素、水杨酸制剂、抗凝剂等)、患系统疾病(心脏病、肾炎、糖尿病、贫血、甲亢、手足搐搦症等)、维生素D缺乏等,都可导致胎儿晶状体发育不良。
3、原因不明多为散发性,难以确定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二)形态学常见的有膜性、核性、绕核性、前极、后极、粉尘状、点状、盘状、缝状、花冠状以及全白内障等。
(三)治疗单双眼完全性白内障或位于视轴中央、混浊明显的白内障,应在出生后及早手术,最迟不超过6个月。对双眼视力在0.3以上的,可酌情决定手术与否以及手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