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王宏1964年1O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地区强光闪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位温州籍的科研人员的功劳。
多年过去,关于原子弹的机密逐步解除,沈惠泉近日回温州探亲,向记者讲述了原子弹研发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莫名其妙被转学今年68岁的沈惠泉身体单薄,脸庞清瘦,说话语速较慢,脸上总挂着微笑,外表显得比实际年龄老。
他说自己来温州暂住,在亲戚家里接受采访不方便,坚持大热天坐公交车出来接受采访,是位善解人意的老人。
1937年,沈惠泉出生在市区木杓巷。
1955年从温州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上大三的那年,有一天,学校党支部书记把沈惠泉叫到办公室,了解他的出身、海外关系等家庭背景。
让他意外的是,书记告诉他,因为国家建设需要,他和另外一些同学将被选送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学习,但具体学习什么专业,连学校的老师也不知道。
听到这个消息,沈惠泉没来得及疑问,就兴奋得想跳起来,北京大学是他当初考大学的愿望,再说是国家需要,沈惠泉马上同意了学校的安排。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
北京大学校园内,学生政治运动也一浪接一浪。
沈惠泉兴冲冲到北京大学报到后,学校老师说,他们要先去农村锻炼,地点就在北京的门头沟。
门头沟当时还是十分荒凉的农村,沈惠泉到了那里以后,在一户农家里住了下来。
可那户农家没有多余的床,他只好找来几块木板拼凑起一张“床”。
在门头沟,沈惠泉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挖土、种地、种菜、挑水,什么农活都要干。
很快,他的手上就磨出了一个个茧。
“但是更让我们焦虑的是,学校没有告诉我们要劳动多长时间,难道把我从复旦转学过来就是为了种地吗?”回忆起当初的这段生活,老沈坦言,当时因为年轻,难免对此有些顾虑。
第一堂是保密课经过一个月的锻炼,沈惠泉回到了学校。
“原来那一个月的劳动,是锻炼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回到学校,沈惠泉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原子能研究。
而这个专业全国只有北大和清华两所大学才有设置,属于尖端的科技领域。
9个国家,2070次核试验,第一枚核武器爆炸地点在哪里?
9个国家,2070次核试验,第一枚核武器爆炸地点在哪里?
一、1964年10月16日,爆炸当量2万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从第一次核试验到1996年最后一次核试验,中国共进行45次核试验。
二、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场爆炸成功,苏联在这里共进行了456次核试验,其中340次为地下核试验,116次为大气层核试验。
三、1945年7月16日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实验基地爆炸(三一点),尽管几十年年过去了,这里仍然被铁丝网紧紧围住,因为:小心,内有辐射!
四、1952年10月,英国在澳大利亚沿海的一艘船上试爆原子弹成功,一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
五、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北非撒哈拉沙漠阿尔及利亚境内的雷岗试验基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总共进行了210次核试验。
六、1998年印度在拉加斯坦邦萨尔沙漠的地下引爆了首颗原子弹。
七、1998年巴基斯坦在KohKambaran核试验基地引爆,该处的地质主要由花岗岩构成,有厚达一千米的天然岩石保护屏障。
八、1974年以色列第一次大气层核试验是跟南非合作的在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具体情况不详。
九、2006年10月9日位于咸镜北道的丰溪里核试验场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丰溪里有一座海拔2200多米的万塔山,可谓是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核试验条件。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19课同步测试卷AB卷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19课(A卷)及答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19课(B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1.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是在A. 1961年B. 1962年C.1963年D. 1964年2.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时间是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3.“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讲这段话的是A.华罗庚B.钱学森C.赵忠尧D.邓稼先4.率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的是A.美国B.苏联C.日本D.德国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马克思D.邓小平6.新中国在航天运载火箭、核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有①成功爆炸原子弹②成功爆炸氢弹③成功发射卫星④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不同用途的卫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A.1983年B.1984年C.1986年D. 1988年8.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是A.6年B. 8年C. 9年D. 12年9.“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是谁的题词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10.九年义务教育属于A.高等教育B.小学教育C.基础教育D.中等教育二、能力培养(共6分)历史诊所(请指出下列各题中历史描述的错误所在)11.小红问:“小明同学,你知道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的时间吗?”小明答道:“1998年。
”诊断结果:12.小华问:“小明同学,到2001年,全球上网用户已达到多少人吗?”小明答道:“6亿。
”诊断结果:13.小红问:“小明同学,你知道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时间吗?”小明答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
”诊断结果:三、牛刀小试(共12分)14.(3分)请列举17课中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15.(4分)请写出倡导863计划的四位老科学家。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自从原子弹的发明以来,中国一直追求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之后,中国终于在1964年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本文将介绍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时间、背景和重要意义。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
这一天,中国在新疆的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成功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
实验名称为“596号”,表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始于1955年,由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亲自发起。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科学家终于在1964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
背景上,中国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发生在冷战时期。
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间正陷入核武器竞赛,中国希望通过拥有核武器来保护国家安全和主权。
中国政府认为,只有具备核威慑力量,才能够在国家安全面对严峻挑战时,对外交政策产生更大影响力。
中国之前的决策者相信,核武器的拥有可以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以确保中国不会受到侵略或恐吓。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使中国成为仅有的五个自主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中国政府在与其他大国进行外交谈判时的筹码。
其次,中国的核武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使中国进一步确保了国家安全和主权。
最后,中国的原子弹爆炸还让世界意识到,中国不再是弱小的国家,而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应受到重视。
中国之后继续发展核技术,于1967年成功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核武器能力。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的“核不扩散”政策,意味着中国不会将核武器技术传播给其他国家,并承诺将在核裁军方面继续努力。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在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通过拥有核武器,确保国家安全和主权,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课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 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 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 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 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 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 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 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体裁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 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 己的生平(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他传)。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或写人的记叙文,而 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 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 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亲密的朋友。挚,诚恳。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 人非常感动。可,值得。 (xiǎn) 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鲜为人知: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当之无愧: 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 锋芒毕露:
爱显露自己的才能。毕,全,完全。 (rú) 妇孺皆知: 形容人人都知道。孺,小孩子。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语出诸葛亮《出师表》。小心谨慎, (jū cuì 过度劳累) 贡献除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杨振宁
预习资料
1964年10月16日
1964年10月16日:蘑菇云腾起的那一刻
1964年10月16日:蘑菇云腾起的那一刻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9年第05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而起,那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信号。
这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美国把代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两颗原子弹相继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瞬间毁灭了两座城市,让全世界见证了原子弹可怕的威力。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南瓜”也试爆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等领导人坚持认为,中国也要有原子弹,原因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为12项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同时部署了两个更大的项目:原子弹和导弹。
1954年,一部表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牧民新生活的电影《金银滩》公映并引起轰动,然而半年之后,这部电影却被悄然封禁。
真实原因是,在金银滩这片草原上将出现一块神秘禁区,那就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221厂,也称青海矿区。
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战士奔赴此地,他们隐姓埋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最终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关,研制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并装备部队。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于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1959年6月,苏联终止合同并撤走专家。
所以,当时的原子弹工程便定名为“596工程”,立志要造“争气弹”。
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
第1课《邓稼先》课件1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有 改动。这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 回忆录性质的传记。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 病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 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 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 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
邓稼先
问题探究
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 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 有时还会这样。
问题探究
“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
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继续工作,能
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 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根据各种书面的、 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 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传记的基本特征是具 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字词学习
宰割( zǎi ) 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 cuì ) 奠基(diàn)
妇孺皆知( rú ) 孕育( yùn )
体会人物品质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感受邓稼先的优
秀品质。
1. 在文中勾画邓稼先让你最感动的事件或语言,并进
行批注。
2. 用“从
(事、言),我感受到了一个______
的邓稼先”的句式说一段评述性的话。
体会人物品质
从他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
从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我 感受到了一个心系国家的邓稼先。
“两弹”元勋......阅读附答案
“两弹”元勋......阅读附答案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名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原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上面文字划分为两部分,并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画线的句子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选文原话回答“他是当之无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述“‘两弹’元勋”这个小标题的表达作用。
《邓稼先》超级实用精品资料包-1.ppt
他们是 同乡、同学 情同手足的 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 容,准确把握课文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2. 文中的小标题 提 示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一、填空:
邓稼先 ,他 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 被张爱萍将军称为 两弹元勋 “鞠躬尽瘁, “__________”。他的一生可以 死而后已”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 话来概括。
氢 弹 爆 炸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中国于 1967 年 6 月 17 日由飞机空 投 的 300 万 吨 级 氢弹试验获得圆 满成功。从爆炸 第一颗原子弹到 爆炸第一颗氢弹, 中国只用了2年 零2个月的时间, 其速度是世界上 最快的。
杨振宁和邓稼先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 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 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杨振宁 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 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 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 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 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 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 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 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 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 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因为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 人物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起点高。 把人物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 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的命运 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 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一 定的高度。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解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杨海鹏知名媒体人年初,毛泽东指示全党全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
大庆和大寨成为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
5月,《毛主席语录》开始印行。
7月,“中央文革小组”的组织在京成立。
美国轰炸越南北方,战争烧到中国家门口。
毛泽东预言世界大战迟早要爆发,是故要求迁徙沿海企业,在内陆地区搞战备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自1955年以来,中国咬紧牙关,不惜国力秘密研究原子武器。
按陈毅元帅的话说:“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
中国跨过核门槛,从此不再屈从别人的“船坚炮利”,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被压抑的民族自尊,也随之释放。
在冷战环境下,是否拥有核武器,是大国一最重要的标识。
与核爆同一天,另一惊人的消息从莫斯科传来:苏共领导层将赫鲁晓夫赶下台。
中国代表团旋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纪念活动。
但苏共的新领导“三驾马车”认为两党交恶责任在毛泽东,高层会谈不欢而散。
此后四分之一世纪,两党两国执戈相向。
年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基层演变为“夺权斗争”。
很多基层党组织,被错误地打成“反革命集团”。
[新中国成就档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是爆炸时的火球。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其中,以“两弹一星”即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成果最为显著。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两弹元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 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 说说们的事例或成就。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 (她)写一篇小传。(200字左右) 2.将文中所划单词和课后单词抄两遍, 并解释含义。 3.练创考中1~4题和阅读题。
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 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 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 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 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 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 2) 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 (1) 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 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 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 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提 示
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 无私奉献
邓 稼 先
2、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具有超凡的创造能 力,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 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1-2)引文: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 踪”写到邓稼先,引出邓稼先失踪的一段经历。 第一部分: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从此销声匿 迹。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 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项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励,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 事迹。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 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 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 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 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顾迈南,女(1931年-)山东章丘人.1950年参加工 作,1953年进新华社.1962年任专职科学记者,以大 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界发生的许 多重大事件.其中的长篇通讯和特写,新华社播发 后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与人合作写了6集电视 剧《华罗庚》,出版了专著《中国科学家的奋斗 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优选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ppt(共19张PPT)
邓稼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科学研究的?这对 突出人物有何作用?
只是一片庄稼地、 大戈壁的风
自然环境: 刀霜剑、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
政治环境: 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
物质条件:科技人员寥寥无几、没有大型计算机
,等等。
作用: 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烘托作用。
找出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 语言、动作、典型事例。
③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 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 绘。
细节一:手摇计算机
细节二:地下核试验
探究主题
文章记叙了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 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 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的可贵精神。
,鞠躬尽瘁的可贵精神。 法国:1960年2月13日;
---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代价的事迹。
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 ②邓稼先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 重点写敬业精神。 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
顾迈南,女,新华
社专职科学记者,报道
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
在庆祝会上晕倒,一量血压竟然是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多重大事件。她与人合
---身先士卒,献身精神
---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②邓稼先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作写了6集电视连续剧
《华罗庚》,出版了专著 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 文章记叙了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身先士卒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小知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小知识导言中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大国之一,它的科技实力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发展备受瞩目,尤其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和科技实力带来了巨大提升。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过程以及相关的一些小知识。
1.核武器的威力与重要性核武器作为一种高度破坏性的杀伤性武器,具有巨大的威慑力量。
其爆炸威力可以达到数万吨级T NT当量,对敌方军事及生产设施的摧毁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2.原子弹的背景和原理原子弹是一种利用核裂变引起的连锁反应来释放巨大能量的武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引起轻核的聚变,再进一步产生巨大的爆炸。
这种强大的爆炸威力源于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以及聚变反应的能量释放。
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历程:3.1第一阶段:科学研究和筹备(19551958)中国在核物理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中国开展核武器研发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中国积极开展核物理、高压物理、核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为真正的核武器研发做好了准备。
3.2第二阶段:原子弹方案的制定(19581964)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发展核武器,并组建了核武器领导小组。
通过国内外的搜集和研究,中国制定了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原子弹研发方案。
3.3第三阶段:实验爆炸(19641967)这个阶段是中国进行实验爆炸的关键阶段。
中国选定了以新疆罗布泊为核试验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核试验。
其中,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研发出第一颗原子弹。
4.原子弹的影响和意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对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中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增强了国家的核威慑力,有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外号为何是邱小姐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外号为何是邱小姐作者:宋炳寰来源:《人民文摘》2015年第08期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前后,我被派到一个临时组成的代号为177的专门办公室工作了一个月,这是一个与原子弹爆炸试验密切相关的机构。
上传下达国家顶级机密177办公室的任务是,在二机部部长刘杰领导下,与核试验现场的核试验委员会办公室(代称是“20号办公室”)进行密切联系,及时向中央有关首长的办公室及军内外有关部门报告、传递有关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重要情况,并向20号办公室传达中央领导的指示。
当时,这些信息都是国家顶级机密。
177办公室共有5名成员,主任是二机部办公室厅主任张汉周,当时我在国防科委任参谋,从事核武器研制、试验的组织管理工作,也是成员之一。
请示爆炸时间用暗语1964年10月15日上午,第一次核试验党委常委会确定16日15时为“零时”(原子弹起爆的具体时间)。
会后,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和核试验现场副总指挥刘西尧,于12时签署了一份报告(电话报告稿)。
中午12时刚过,我接到20号办公室主任李旭阁的加密电话,内容是:“82、林、83、84、85:经党委常委会研究,根据血压情况,零时定为正点减四,十五丈。
请指示。
”署名分别是“11”和“12”。
其中,82是周总理的代号,林是林彪,83、84、85分别是贺龙元帅、聂荣臻元帅、罗瑞卿总参谋长的代号,11是张爱萍的代号,12是刘西尧的代号;血压,是气象的暗语;正点减四,十五丈,是10月16日15时的暗语。
总理审阅文件时邓颖超主动离开12时05分,我向刘杰部长、张汉周主任汇报了电话报告的内容。
刘杰命我另纸抄正一份不含密语的电话报告记录,派我和他的秘书李鹰翔乘专车前往周总理办公室,送呈报告。
我俩到达周总理军事秘书王亚志办公的房间不久,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就进入房间,总理亲切地同我俩握手,然后从李鹰翔手中接过由我抄正的那份报告,坐在王亚志的办公桌前,聚精会神地审阅。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故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故事作者: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7年第11期国防尖端武器装备不但代表着综合国力,而且代表着军队现代化的程度。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为世界5个(美、苏、英、法、中)有核国家之一。
本文要讲述的,就是毛泽东与两弹一星的故事。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由于没有强大的国防,成了任人撕咬的肥肉,要使新中国成为谁也啃不动的硬核桃,真正站得住、不受人欺负,就要有尖端武器。
毛泽东在1958年6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
”早在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就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说:“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
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因为我们一向的方针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是消极防御的。
”第二年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
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此后,毛泽东又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发展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既努力争取苏联的帮助,引进“两弹”技术,少走弯路,又强调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从培养人才、建立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扎实起步。
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于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这一年,成立了以万毅为部长的国防部第五部,负责领导特种部队的组建工作;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不久国防部第五部合并到国防科委。
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中相关作文
中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中相关作文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从此,中国步入了拥有核武器国家的行列,我们不再惧怕任何大国的核威慑。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我国于1955年开始筹建核工业。
1959年,苏联撤走了支援中国的专家,中国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工业。
1962年,我国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负者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在大家的努力下,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我国的核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成为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我国的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
核武器研究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同样度过了每天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时期。
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谈何容易。
除了要突破科技领域中的无数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那就是国家当时正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
可以说中国人勒紧了裤带,把原子弹研制出来,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务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放光芒。
远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百万大军在那里从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那里大戈壁的客观条件本身就很艰苦了,在三年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曾经出现过断炊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罗布泊本来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树叶、沙枣树籽,甚至骆驼草,几乎都被他们拿来充饥了。
这里我想起当时的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的一段话:“我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请求你们立即搞一点粮食和副食支援我们的试验基地吧,我们的科技人员太辛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今天的朋友们,你们可曾想到过曾经有过如此困难、如此忍饥挨饿的人把原子弹搞出来。
有了他们艰苦奋斗的闪光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强大中国。
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原子弹爆炸后,第一时间看到的能量是闪光,科学家把它叫做光辐射,有极强的亮度,但是它比起从事我国原子弹事业的科技人员的内心的闪光,也只是第二位的。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10月16日,这一天定格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这一天,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开创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先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也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利益。
然而,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外部压力,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许多技术设备都需要从国外引进。
同时,国内也存在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如何确保这一被高度机密的研究项目的安全进行,确保原子弹成功研制呢?1950年,中国领导人决定将原子弹研制的机构迁往新疆,以确保技术安全和机构保密。
而为了确保原子弹的安全运输,中国领导人也决定采取了绝密运输的方式,将原子弹运送到新疆前线试验场。
准备工作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极其重要。
在行动之前,中国国家领导人曾与研究机构、军队高层等多次商讨,并确定了一个为期数月的运输计划。
同时,为了确保原子弹的安全,也进行了多项技术安全措施的准备,如引进先进的气压舱、隔离装置等。
运输时也实行了多重保密措施。
原子弹的载体由两部分组成,被加密后分别运往两地,防范盗窃、丢失等风险。
同时还采取了多项拦截滞留并行踪迹调查、乘警等措施,为了确保原子弹安全到达目的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原子弹终于成功研制。
这颗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可达10万吨TNT相当,足以摧毁一个大城市。
中国也因此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仅在国防实力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为维护中国基本的安全利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历史虽已过去,但人们对于绝密运送原子弹的安保工作的赞叹依旧不断。
在现今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安保方式不断更新,但每一个时期都需要合理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运载历程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运载历程作者:刘旭来源:《世纪风采》2020年第01期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新疆罗布泊地区寂静的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接着伴随一声巨响,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大火球垂直跃上天穹,由红变黑,黑里透红,团团火焰和烟云翻滚着,同时一根粗壮的尘柱平地拔起,片刻后在空中翻卷的烟云开始转为雪白,地面上涌起的尘柱不断蹿高,最终烟云与尘柱连成一体,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宣告了催人奋进的“59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工程获得圆满成功。
这一声惊天动地的炸雷,让中国人彻底挺直了腰杆,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遥远东方的力量。
众所周知,包括原子弹在内的中国“两弹”试爆,都是在新疆的罗布泊地区进行的,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其研制的地点却是远在2300多公里之外的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的金银滩。
将原子弹从研制地运往试爆场,在当年堪称为绝密运送。
今天,我们通过逐渐解密的资料,可以大致了解到这趟非比寻常的“旅途”的些许情况。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的基地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召唤下,我国数百名顶尖科学家、数万名的解放军战士和建设工人,怀着热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从祖国各地秘密赶往青海省西宁市以北102公里处,那是海晏县一个叫做金银滩的地方。
这些人员从此像“人间蒸发”一般走进了国家的绝密档案,他们隐姓埋名30多年,从事一项长时间鲜为人知的伟大工程——为国家研制核武器。
他们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将金银滩打造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即二二一厂,也就是后来人们口中神秘的“原子城”。
现在根据解密档案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于1956年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二二一厂,1957年开始在全国选址,1958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批准了选址报告。
随即,居住在金银滩的1715户农牧民被动员迁出,从此这片总面积达1170平方公里的草原便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邓稼先--朱黎蓉制作
这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把 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背景上。
阅读第六部分: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 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 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 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 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 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 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可歌可泣: (xiǎn)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锋芒毕露: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 人非常感动。可,值得。 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
爱显露自己的才能。毕,全,完全。 (rú) 妇孺皆知: 形容人人都知道。孺,小孩子。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语出诸葛亮《出师表》。小心谨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贡献除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 1.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 2.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这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以邓 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 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 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 取得的。
朗读《中国男儿歌》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作者为什么要向导演建议用儿时从父亲 口中学到的一首歌?
令人倍感悲愤;又写“站起来了” 的现实,令人扬眉吐气,在这种心 理的转折中,读者对促成转变的人 和事自然产生强烈的预期,作者在 这个时候将邓稼先引出来,不仅醒 目有力,而且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