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核心素养,必须力戒“功利性”教学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核心素养,必须力戒“功利性”教学行为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达成相辅相成。高

中物理学科所蕴含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是现代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纠正应试背景下的“功利性”教学弊端,是教学

改革走向核心素养培养新时代的必然追求。

关键词:物理观念物理思维“功利性”教学

本文所述的“功利性”教学行为,是指应试教育背景下为单纯追求考试分数而

采取的诸多简单化的、有违学生认知规律和不利于学生潜能发展的教学行为。考

试本身无可非议,无论对学生实施学业成绩测评还是学校及社会对人才做选拔,

都离不开考试,因而对学生实施考试训练和应考教育都是必要的。但是必须看到:那种单纯的以应对考试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的“功利性”教学行为,跟以培养学生

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的科学性教学行为,两者的实施路径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功利性”教学拼速度,赶进度,重结论,轻过程

“拼速度,赶进度”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一定程度上讲,这与当前许

多学校采用的统考或联考评价机制有关。区域联考确定考试进度的一个共识似乎

是“赶前不赶后”,个别学校采取增加课时数或利用节假日补课的措施,使教学进

度赶前了,于是就会制订出联考的不甚合理的进度。迫于考试评价的压力,上课

时教师拼命赶时间、赶进度,新课教学时往往只用少量时间告诉学生知识的结论,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用练习和作业代替了讲解与探究。由于省

去了探究概念和寻找规律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一知半解,既没有认识上的飞跃,更谈不上抽象能力的培养。甚至学生在没有真正弄清知识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就

生搬硬套地模仿应用,题目勉强解对了,教师也就认为学生“学会了”“理解了”。

大量的练习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甚至有的练习还

可能会覆盖到考试的有些题目,很容易使学生在短期的考试中获得高分。但由于

对知识生成的物理情景缺少深刻理解,久而久之,对许多知识的“本源情景”印象

淡漠。随着所学概念、规律(公式)的增多,很容易出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概念、规律相互混淆甚至张冠李戴,解题时乱套公式,解题思路似是而非、貌合神离。

这就是许多同学高一、高二成绩尚好,一到高三便出现成绩下滑、高考学习突感

困难的根本原因。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总是提醒学生“这个要记牢,那个要记清”,而一

旦遇到知识本源的问题,便会似是而非起来,常常错误百出。

二、“功利性”教学只盯考点,盯所谓“重点”,忽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学校的备课组常常是统一进度、突击上完重点要

考的章节,而对其他一些认为是“非重点”的内容,做了“不讲”或者“让学生看看书

即可”的随意处理。这些做法无疑导致了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完整。

以选修3-2第四章“电磁感应”为例,这是高中电学中的重要内容,普遍受到

教学与考试的重视,然而在高三总复习的综合阶段,学生所暴露的问题仍然不少。客观地讲,电磁感应现象与电路及动力学的许多知识相联系,题目综合性强、难

度大,但是分析学生的困惑所在,有一种情况值得反思,那就是本章第5节“电

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及后面的“互感和自感”“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等内

容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

教材的前四节分述了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些无疑是本章重要的规律,因而通常在前四节学习过程中大都会边学边练,扎

扎实实抓“落实”。学完前四节,在许多老师看来本章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了,后

面的几节似乎是“非重点内容”了。殊不知在高三却发现,学生遇到一个具体的电

磁感应问题时,并不能识别和区分这是“两类情况”中的哪一类,对“感生电场”“感

生电动势”“动生电动势”这些概念以及公式E=和E=Blv的联系和区别,都不是

很清楚,常常出现解题时“物理建模”错误,以致盲目套公式求解,或在选用规律

时犹豫不决“绕弯子”,作答费时费力。

在笔者看来,第5节“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是在学完楞次定律和法拉

第电磁感应定律之后,对电磁感应现象的高度归纳和概括,是认识上的再深入。

理解了本节内容,回头看所有的电磁感应现象,“居高临下”如明镜一般透亮,每

每产生“万变不离其宗”之感;反之,形形色色的电磁感应问题总让学生觉得眼花

缭乱,难以应对。同样,遇有涉及“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应用类问题时,不少学生作答也是含含糊糊,说不清楚。这是学生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欠缺的

典型表现。

三、“功利性”教学把练习和考试视为教学的“法宝”,但简单、机械的重复性

练习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

这里先看一个例子,在“恒定电流”一章有这样一道常见的考题:

原题:在如图(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12V,电源内阻为1.0Ω,

电路中的电阻R0为1.5Ω,小型直流电动机M的内阻为0.5Ω,闭合开关S后,电

动机转动,电流表的示数为2.0A.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14W

B.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1.0V

C.电动机产生的热功率为4.0W

D.电源输出的电功率为20W

本题考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牵涉到电路中内电压、外电压、各种功

率的含义与计算,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动机为非纯电阻用电器,即电动机消耗的电

功率等于其内阻产生的热功率和输出的机械功率之和。

正确答案为D。

学生初解此题大都把电动机视为纯电阻来处理,从而导致错解,订正过后似

有所悟,但过一段时间后再遇此类题目,仍有不少学生再次出错。就这样,从高

二到高三,“纠正——出错——再纠正——还出错……”,于是教学中就有了“含电动

机电路的计算”这样的专题训练出现,即把类似的题目弄个十题、八题,整合在一张试卷上让学生做,直到学生会套用求解的“格式”,不再“解错”为止。这样的训练

方式效果可靠吗?答案是否定的。比如后来遇到如图2、图3所示的类似题目时,发现学生依旧没把它们跟“电动机模型”联系起来,依旧错把电路视作纯电阻电路

来处理。

笔者查证,高中物理中的电动机问题最早出现在选修3-1“恒定电流”一章里“焦耳定律”这节的例题之中,原题是这样的:“一个电动机,线圈电阻是0.4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