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跨营证券业的利弊分析与法律监管

合集下载

金融行业的跨境交易风险与防范策略

金融行业的跨境交易风险与防范策略

金融行业的跨境交易风险与防范策略一、引言金融行业的跨境交易是全球化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跨境交易面临的风险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探讨金融行业的跨境交易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

二、跨境交易风险的分类跨境交易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1.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国际货币汇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等因素的波动导致的风险。

跨境交易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市场风险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不稳定、经济衰退、自然灾害等。

2.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中一方未能按时或完全履行合约义务所产生的风险。

跨境交易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易参与方,其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存在差异,信用风险相对较高。

3.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操作失误、内部控制不足或技术故障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跨境交易涉及多个环节和市场主体,操作风险的发生可能影响交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交易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不同,或涉及到国际法的适用问题,导致的风险。

跨境交易需要遵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而这往往存在法律风险。

三、跨境交易风险的防范策略为了降低跨境交易风险,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策略。

1.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监控和管理措施。

这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风险管理团队、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等。

2. 加强尽职调查:在跨境交易中,尽职调查是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

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应对交易对手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包括了解其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信用记录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风险分散的策略,通过与多个交易对手合作来降低信用风险。

3. 强化内部控制:操作风险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减少。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分析与思考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分析与思考论文

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分析与思考论文农村商业银行是服务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其经营范围主要局限于当地乡镇及农村地区。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跨区域经营的需求和机遇。

本文将对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进行分析和思考,探讨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动因和机遇1.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跨区域经营可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跨区域经营,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拓宽服务范围,为更多的农民、农业企业和农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资本压力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跨区域经营可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收入来源,缓解资本压力。

3. 技术创新跨区域经营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通过引入先进的金融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二、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挑战和问题1. 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需求存在差异,农村商业银行需要面对不同地区的文化、政策和行业特点。

如何适应和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是跨区域经营面临的首要挑战。

2. 风险管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面临更大的压力。

不同地区的风险特征和风险偏好存在差异,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能力,防范跨区域经营带来的风险。

3. 品牌建设跨区域经营需要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何在不同地区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竞争力,是农村商业银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发展思路1. 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明确跨区域经营的目标和路径。

战略应从服务定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考虑,为跨区域经营提供指导和支持。

2. 加强合作与整合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

银行证券业务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银行证券业务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券 业 务 的 运 行 。从 而 通 过 立 法 、 法 使 得 颁 布 的 法 律 、 规 望 取 得 基 金 的托 管 人 资 格 和 代 销 资 格 。 司 法 银 行 为 证 券 公 司 提 供 融 资 支 持 。银 证 业 务 的 开 通 , 为 对 金 融 体 系 产生 法 定 的约 束 力 , 靠 法 律 制 度 、 律 规 定 来 依 法
和约束 , 即政 府 监 管 。其 次 , 针 对 银 行 或 证 券 公 司等 金 融 它
( ) 行参 与 证 券 业 务 的 “ 制 失 灵 ” 求 银 行 证 券 业 1银 控 要
机 构 如 何 从 自身 制 度设 计 来 实 现 金 融 监 管 目标 也 有 相 关 法 务 监 管 。 律 规 定 , 过 设 定 规 则 来 规 范 金 融 机 构 的 运 行 , 金 融 机 构 通 使 银 行 业 自诞 生 之 初 便 是 一 个 高 风 险 的 行 业 , 行 家 们 银 既 适 应 市 场化 要 求 , 能 达 到 监 管 目标 , 又 即市 场 化 监 管 。 也 深 深 意 识 到 这 一 点 , 多 跨 国 银 行 的 管 理 层 很 早 就 试 图 许 在 银 行 内 部 构 筑 防 范 金 融 风 险 的 “ 波 堤 ” 但 即 使 是 采 取 防 ,
的 结 果 。在 金 融 一 体 化 和 金 融 自由化 浪 潮 中 , 证 混业 的发 展 对 我 国现 有 的 分 业 监 管 体 制 的挑 战 会 越 来越 大 , 果 不 及 时 银 如 对现 有 的监 管 体 制 进 行 调 整 , 可 能形 成 交叉 监 管 、 复监 管 以及 监 管 的真 空地 带 , 而 暴 露 出 监 管 机 构 缺 乏 协 调 、 融监 就 重 从 金 管政 出 多 门 、 管 成 本 协 调 成 本 过 高等 问题 , 响 我 国 的金 融监 管效 率 , 至 危及 我 国金 融 体 系的 稳 定 。从 市场 竞 争 、 监 影 甚 市场

银行跨境业务了解银行跨境业务的机会和挑战

银行跨境业务了解银行跨境业务的机会和挑战

银行跨境业务了解银行跨境业务的机会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银行跨境业务日益成为金融行业的焦点。

银行跨境业务指的是银行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金融交易和服务的活动。

这一业务领域既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也面临着重重的挑战。

一、机会1. 扩大市场和客户基础银行跨境业务可以帮助银行扩大市场范围,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通过建立跨境合作伙伴关系和网络,银行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加业务量和收入。

2.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跨境业务要求银行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跨国资金转移、外汇交易、国际贸易融资等。

这促使银行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3. 优化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通过跨境业务,银行可以将资金和其他资源有效地配置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从而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跨境业务还能够分散风险,减少银行在单一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暴露。

二、挑战1. 法律和法规的复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均有其独特的法律和法规,这给银行跨境业务带来了复杂性和挑战。

银行需要熟悉并遵守当地的法律和法规,确保业务操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外汇风险和市场波动跨境业务涉及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银行需要管理外汇风险,以应对汇率波动和市场风险。

不稳定的外汇市场和不可预见的政治、经济事件可能对银行的跨境业务造成负面影响。

3. 风险监管和合规管理跨境业务需要符合各国监管机构的要求,包括资本充足度、风险管理和合规性等方面。

银行需要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制度,确保业务运营符合监管要求。

4. 信用风险和反洗钱风险跨境业务涉及不同国家的客户和合作伙伴,其中存在着信用风险和反洗钱风险。

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建立有效的反洗钱控制措施,防范信用和合规风险。

总结:银行跨境业务既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银行需要充分了解和应对这些机会和挑战,通过扩大市场、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散等方式,实现跨境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银行还需加强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和反洗钱措施,确保业务运营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商业银行的跨境业务与外汇管理

商业银行的跨境业务与外汇管理

商业银行的跨境业务与外汇管理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跨境业务越来越受到关注。

跨境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各种金融服务,包括贸易融资、外汇业务、国际支付等。

而外汇管理则是指商业银行在跨境业务中对外汇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

本文将重点探讨商业银行的跨境业务与外汇管理。

二、商业银行跨境业务的意义商业银行跨境业务的发展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加强金融合作以及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商业银行的跨境业务可以提供便利的贸易融资服务,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资金支持。

其次,跨境业务还可以促进国际支付的便利化,降低支付成本,为国际贸易提供更加高效的支付方式。

此外,商业银行的跨境业务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跨境业务的挑战商业银行的跨境业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跨境业务涉及多个国家的法律和监管要求,商业银行需要了解和遵守各国的法规,同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其次,跨境业务还存在着汇率波动的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来降低汇率波动对业务的影响。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的跨境业务布局。

四、商业银行外汇管理的重要性外汇管理是商业银行跨境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外汇管理制度,包括外汇风险管理、外汇交易控制、外汇流动性管理等方面。

外汇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规范跨境业务的操作,降低外汇风险,保障银行及客户的权益。

同时,外汇管理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增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

五、商业银行外汇管理的措施为了有效管理和监督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了外汇协商和合作机制,加强各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其次,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确保商业银行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开展跨境业务。

此外,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推动跨境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业务效率和安全性。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

跨国银行引入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研究概要

跨国银行引进:利弊分析与监管措施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龚明华摘要:本文对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及发展中经济引进跨国银行的利弊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在进行跨国银行监管措施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家监管跨国银行的目标模式,并就我国加入WTO后实施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银行发展中经济金融监管跨国银行(Multinational Banks)1超越国境、在世界各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开展全球性金融服务已成为当今金融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已加入WTO的今天,关于跨国银行功过是非的理性分析及按照我国政府开放银行业的有关承诺应采取的对策研究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跨国银行的形成机理研究迄今为止的有关跨国银行形成和发展原因的理论研究,大体上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的。

2一是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油美元流动和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等国际金融的角度来分析跨国银行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是从产业组织等微观角度,分析跨国银行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比较利益。

关下稔·奥田宏司(1985)从国际资本移动论出发,将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原因综合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是由于两次石油危机产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促进了欧洲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聚集了大量的国际游资。

而在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前期,发达国家出现长期的经济不景气,这些富裕资金在发达国家没有适当的使用渠道,最终流向资金短缺、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二是由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产生了辛迪加贷款等形式,使得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资金成为可能,并且参与贷款的每一家银行的信用风险得以降低,促进了跨国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三是由于浮动利率制度的建立,因利率变动而产生的利率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向发展中国家融资的收益率要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五是对一些经济增长较快、表现比较突出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所谓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银行都有较好的主观评价。

深交所博士后工作站

深交所博士后工作站

深交所博士后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是深交所为形成人才双向选择机制、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课题研究机制,经国家人事部批准于年月正式成立的专门从事人才培养与课题研究的学术性机构,是我国金融证券业第一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也是我国金融证券业第一家企业独立招收培养博士后的工作站。

截至年,工作站已招收了批近名博士后,目前在站博士后人。

工作站是目前我国金融证券业进站、出站人数最多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工作站办站条件得天独厚,职业发展机会广阔。

拥有证券图书、报刊、文献齐备的资料室和阅览室,中外文期刊多种,财经、金融、证券类电子数据库多种,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交易所建立了广泛的研究信息交流渠道,拥有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背景资料;工作站为每一位博士后配备了现代办公用品齐全的独立办公室,博士后因课题研究需要到证监会、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上市公司调研的条件较为便利;工作站与综合研究所合署办公,博士后与研究人员课题讨论、合作、互动渠道畅通;深交所成立了博士后联谊会,为在站和出站博士后之间架设了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

工作站建站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运作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博士后招收机制、课题立项机制、成果考核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构建和优化了博士后研究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出站报告评价标准体系,在提高博士后研究成果质量、增强博士后综合素质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形成了办站特色。

工作站注重课题的原创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目前已完成博士后研究报告余份,较多研究报告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在完成一系列高水准博士后研究报告的同时,工作站为我国金融证券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截至年底,工作站已有批共余名博士后完成课题研究并经考核合格出站。

工作站出站的博士后,每一批都是金融证券机构争相聘任的高级人才,相当数量的出站博士后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资深研究专家。

工作站的工作得到了管理部门的肯定。

浅论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利弊分析

浅论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利弊分析

浅论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利弊分析摘要: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关系--即商业银行是否有权从事证券业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造成两种对立的金融管理体制,即分立体制与合并体制。

合并体制的优越性表明了它可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利益,而新型金融工具的发展给银行业造成的强烈冲击和理论上的两难也只有靠合并体制予以解决。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面临金融业白热化竞争的情况下,参与证券业是明智的选择。

关键词:混业资源共享阶段性选择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是金融系统中的两个分支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分分合合的历史。

世界上对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关系设计和实践上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分业经营模式,即银证分离。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只是单一从事存贷款、发行银行债券和授信业务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能从事证券的发行和承销、保险、信托,更不能从事金融衍生业务和各种创新的金融业务。

另外一种是混业经营模式,即银证融合。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可以从事金融领域内的各项业务。

一、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的动因分析与利益所在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商业银行向外扩张的动因之一是其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分业经营的管制是无效的。

这是商业银行扩张的内在动因。

在银行业务逐渐成熟的情况下,直接融资业务处于迅速发展的成长阶段。

因而证券市场的快速扩张就成为一个必然的现象,相伴而来的则是间接融资市场的日趋萎缩。

在此背景下,如果禁止银行进入证券市场,将使其伴随着总体市场的缩小而日益萎缩,最终陷入某种困境中。

经济学上的实证研究认为,金融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比一般行业平缓,因而具有更大的规模经济潜力;同时,金融行业的资产专用性在降低,这意味着金融行业的同一资产完全可适用于不同金融业务,说明金融业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作为金融业中资产规模最大、资力最雄厚的银行业,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追求,远甚于其它金融行业,因而对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积极性最高。

商业银行的证券及投资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的证券及投资银行业务
实现可持续发展。
运营特点
业务转型的运营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持续创新和优 化实现业务的升级和转型。
优势与局限
业务转型具有前瞻性、灵活性的优势,但可能面临转型成 本、人才短缺等问题。
03
CHAPTER
证券及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 管理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总结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变动(如利率、 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而导致投资
创新模式下的运营特点是以产品创新和科技应用为驱动,通过提供 差异化、高附加值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优势与局限
创新模式具有灵活、创新的优势,但可能面临风险控制、合规挑战 等问题。
业务转型
业务范围
业务转型是商业银行在证券及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应对市场变化和 竞争压力的一种策略,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服务品质等方式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总结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债务人违约的可能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资金 损失。
企业信用风险
企业可能因经营不善、市场环境变化或其他原因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或债券本息。
主权信用风险
国家政府可能因财政困难、政策调整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履行对外债务 ,影响商业银行持有的国际金融资产价值。
流动性风险
在某些情况下,借款人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偿还债务,导致商业银行面 临流动性压力。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总结
操作风险是指因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不完 善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内部欺诈
员工故意违反规定或滥用职权导致的损失。
系统故障或缺陷
技术或信息系统的故障可能导致业务中断或 数据丢失。
外部事件
如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可 能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和资产造成影响。
04

银行跨境业务与风险管理

银行跨境业务与风险管理

银行跨境业务与风险管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跨境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境业务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因此,银行在开展跨境业务时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以保证业务的安全和稳定。

跨境业务指的是银行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金融交易活动,包括跨境支付、资金管理、外汇交易、贸易融资等。

跨境业务的发展旨在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和服务。

然而,在跨境业务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包括违规交易、汇率波动、跨境支付延迟、政治不稳定等。

首先,银行在进行跨境业务时需要遵守各国法律法规。

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对跨境业务有一系列规定,包括合规要求、反洗钱、反恐融资等。

银行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负责了解和遵守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业务流程和规范。

同时,银行还需要不断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策略,以降低政治风险带来的影响。

其次,汇率风险是跨境业务中常见的风险之一。

不同国家的货币存在着汇率波动,这对银行的资金流动和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

银行应建立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进行多种货币的交易、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对冲、加强对汇率市场的研究和分析等。

此外,银行还应定期进行资金盘点和风险评估,确保资产负债的匹配和风险控制。

第三,跨境支付风险是银行在跨境业务中需要重视的风险之一。

由于不同国家的支付系统和结算规则的不同,跨境支付可能面临支付延迟、支付异常等问题。

银行应加强与国内外支付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支付通道和网络,提高支付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银行还应加强对支付风险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支付中的问题,保障客户资金的安全和正常流转。

最后,政治风险是银行在跨境业务中需要高度关注和防范的风险。

不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制度和政策稳定性对银行业务有重要影响。

银行应加强对政治风险的研究和评估,建立政治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及时应对政治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

机构监管及功能监管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启示

机构监管及功能监管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启示

机构监管及功能监管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启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金融行业间的国内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公司靠传统的业务已无法扩大利润增长来源,金融创新和监管规避急剧发展,传统的三大金融领域(银行、保险和证券)及金融产品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很多国家纷纷踏上了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实行混业经营,进而开始调整监管模式之路。

一、什么是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所谓机构监管,是指为履行政府监管职能而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由不同的监管当局机构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实施监管的一种金融监管方式。

机构监管适用于分业经营。

并由专门的金融监管法规对金融业中的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机构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监管。

比如我国就是典型的机构监管的国家。

设立了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三家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和信托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

比如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三家监管分局对银行和信托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

对机构监管的界定其实包含着两层面涵义:其一。

在总体的市场层面上,机构监管强调的是立法者应当将市场上所有的金融机构按行业类别加以分类。

进而使不同的法律规范及监管规则适用于不同的金融机构;其二。

在个体的机构层面上,机构监管则代表着必须将机构整体作为监管的对象。

而无论其经营何种金融业务。

而所谓功能监管是指依据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和金融产品的性质而设计的监管,具体讲,就是将金融监管从通常地针对特定类型金融业务(针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转变为针对特定类型金融业务(针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分别加以监管),而对“边界性”金融业务亦明确监管主体。

同时加强不同监管主体间合作地监管制度。

据说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地罗伯特・默顿教授最先提出来的。

新加坡是第一个实现功能监管的国家,而美国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最终确定了功能监管的框架。

二、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优缺点比较分析相较于功能监管。

金融毕业论文 外国证券投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金融毕业论文 外国证券投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及对策分析

外国证券投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及对策分析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深化,发达国家相继取消了外汇管制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了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

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的步伐,逐渐开放了本国的资本项目。

这极大地方便了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开辟了资本跨境流动的新时代。

一方面,资本跨境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快速上升;另一方面,资本跨境流动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私人资本的融资渠道上,以国际证券投资方式为代表的国际间接融资在规模上超过了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证券化的趋势。

国际证券投资的流入对东道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将产生何种影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投资环境下应对外国证券投资带来的风险,将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不断需要深化了解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外国证券投资,风险分析,利用外资对策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eping of finance liberaliza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cancelled the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one after another and in the early 1990s have realized to exchange freely under the capital project. Meanwhile,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also sped up the pace of finance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openness, opened countries capital project gradually, which causes that the capital inflows and flows out conveniently and opens up a new era of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On the one hand, the speed and the scale of the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rise fa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s and the structure of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are also having the huge change. On private capital financing channel, internatio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has surpassed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scale,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 shows the trend of securitization.What impact will be on the host countries especially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international portfolio investment flows and how to make use of foreign capital in the complicated investment environment will be the problem which we need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and solve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development.KEY WORDS: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 risk analysis, utilization strategy of foreign capital国内外文献综述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定义,外国投资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外国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国证券投资(FPI,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外国其他投资(FOI,Foreign Other Investment)。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



引 言
三、 商业银 行经营的两种模 式特点及各 自利弊 的比较
经济 全球化 的发 展 , 带动 了金融 自由化和 全球化 的不断深
分业 经营 、 分业 管理得 以长期存在 是有其 自身优势 的。分 业 经营 的优点 在于 : 业 务分工 明确 , 有 利 于培养 不 同业 务 的专 业技 术和专业 管理水平 以及监管机 构监管 ; 分业 经营通过 限制 银行 从事某些业 务还能 降低银行 经营管理 的难度 , 在一定程 度 上 弥补金 融监 管及金 融机 构 自我约束 机制 与管 理体制 等方 面 的不 足 , 起 到有效 防范风险 、 维持金 融体 系稳 定的作用 , 有利 于
浅谈我 国商业银 行经 营模 式的选择
专 ( 苏州 大 学 东吴 学 院 , 江 苏 苏州 2 1 5 0 2 1 )
摘 要: 银 行 业是 一个 国家经济风 向的指 南针 。 长期 以来 , 我 国银行 业 一直 实行分 业 经营制 度 。 这一 制度稳 定 了市场 , 降低 了金 融 风险 , 有利 于银行 业 的健 康发展 。但 同时也使 得 商业银 行 小 而分散 , 业务 单调 , 不利 于满足 客 户的 多层 次需 求及银 行 业务拓 展 ,
相 比与分业经 营模式 , 混 业经营 的优 点在于 : 第一 , 混业 经 营可有效 地控 制金融 风险 , 降低 自身 的非 系统性 风 险 , 保持 商 业银行 和整个金 融体 系的稳定 。第 二 , 混业制度下 银行对企 业
提供 包括 投资在 内的全方 位 的金融服 务 ,既有 利于企 业 的发
新形势下银行业 健康发展 的安全和效 率 , 要靠新 的利润增 长点 和多元化 的资产组合 , 改变资金 来源 主要 依靠存款 的单一

银行工作中的跨境业务和外汇交易解析

银行工作中的跨境业务和外汇交易解析

银行工作中的跨境业务和外汇交易解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银行业的跨境业务和外汇交易变得愈发重要。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承担着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交易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银行工作中的跨境业务和外汇交易进行深入分析。

一、跨境业务的背景和意义跨境业务是指银行与境外客户之间的金融业务活动。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境业务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银行通过提供跨境支付、跨境结算、跨境融资等服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利,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同时,跨境业务也为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业务增长的机会。

二、跨境业务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 法律和监管的挑战跨境业务面临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监管要求,这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合规经营,银行需要了解并遵守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确保业务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此外,银行还需要与监管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监管政策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风险管理的挑战跨境业务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汇率风险,这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货币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等,以降低风险并保护自身利益。

3. 技术和信息安全的挑战跨境业务需要银行具备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银行需要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确保客户的数据和资金安全。

同时,银行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客户体验。

三、外汇交易的基本概念和流程外汇交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币兑换活动。

外汇交易具有高流动性、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是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汇交易的基本流程包括报价、成交和结算三个环节。

银行通过报价提供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客户根据市场行情决定是否成交,成交后银行进行结算,完成交易。

四、外汇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操作技巧1. 风险管理外汇交易具有较高的风险,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银行需要进行市场分析和风险评估,了解市场行情和风险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法律监管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法律监管研究

营证券、 保险和信托业务等。 2商业银行综合性经营的利弊分析。世界发达国家金融 .
监管体制下, 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是由中央人民银行和银监 会共同监管。 上市商业银行在发行监管和公司监管两方面主
业的经营模式从混业到分业再回到混业 . 说明混业经营有它 的优势; 同时, 主要的发达国家如美国、 日本 、 英国等在实现
为: 商业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和综合化 . 以及商业银行跨业经
作 者 简 介 : 红 梅 (9 5 , . 西 宝 鸡 人 , 北政 法 大 学研 究 生 , 安 财 经 学 院 学报 编 辑 部 编辑 , 究方 向: 济 法 。 任 I7 ~) 陕 女 西 西 研 经
丝兰

民 主 与 法制
中 图分 类 号 :S 23 F B .3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两 个严峻的问题 :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还要不要走综合经营的道 路; 一是对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应放松还是严格监管。第一 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前提,只有确定走综合经营的路子, 才 能确定监管问题。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 中国银行业综合 经营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如果综合经营成为不可逆转的 潮流, 监管就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另一大挑战。银行业在一国 金融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稳定兴衰直接影响着 国乃至国际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作为金融体系的核 心——商业银行的改革与有效的监管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专业经营而言, 混业经营的相对概念是分业经营。() 3综 合经营是金融主体的主业和兼营业务共同开展。 相互促进的
门长期探讨的金融术语。混业经营的概念学界有很多的说 法:1所谓混业经营, () 是相对分业而言, 是指银行、 证券、 保 险、 信托等金融机构互相进入对方一个或多个业务领域甚至 非金融领域, 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E 2 由范围经济理论引  ̄ ) I ( 发, 所谓混业经营, 是指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多样化和服务 领域不局限于单一对象, 而扩展至信贷、 保险、 证券等各领 域。2 ) _3 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除了可以继续经营传统的银 ( 行业务之外, 还可以兼营证券 、 保险、 信托及其它衍生金融业 务, 然后投资于另一企业, 并不断循环下去。[ 3 1 这些概念从不 同的角度阐述了混业经营的概念, 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第

证券行业的政策环境与法律法规

证券行业的政策环境与法律法规

证券行业的政策环境与法律法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证券行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障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来规范证券行业的运作。

本文将着重探讨证券行业的政策环境与法律法规,以分析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和作用。

一、政策环境的作用与重要性政策环境是指国家或地区在证券行业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关政策、计划和指导方针等因素的总和。

政策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投资者的信心。

一个完善的政策环境有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增加市场流动性。

同时,政策环境还可以引导和规范证券业务,防范风险,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二、证券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作用证券法律法规是指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规范运作而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和法律条文。

其中包括国家层面的证券法、证券监管法规,以及交易所和监管机构的规章制度等。

证券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强制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透明和稳定。

三、中国证券行业的政策环境与法律法规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迅速,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也相应跟进。

中国证券市场政策环境的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政策支持: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繁荣。

2. 金融体制改革:中国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证券市场的体制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信力。

3.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监管,对证券公司和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提高,以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4. 投资者保护: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投资者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打击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提高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水平。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
经济危机中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是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 1933年,美国《格拉斯-斯第格尔法》 1948年,日本《证券交易法》
典型代表: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特点:这种分离并不是依靠法律规定的,而是一种由历史自发形成的自然状态
背景:新技术革命和金融创新浪潮风起云涌,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金融市场的全球联系日益增强,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在内外压力的推动下,纷纷对本国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破商业银行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界限,出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趋势。
管理 高管参与
缺乏必要的素养经验
我信任你
日本企业文化
大藏省和日本银行风险管理不严
日本当局
检查人员没有抓住在大和银行内部不法行为的线
美联储
该行在美国的 18家机构全部驱除出去 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 后果:
限制 管理 意识 加强对海外机构人员的管理 银行自身对风险防范的意识 对高层及交易 员的权利进行 限制 启示
01.
银行业与证券业运行模式的利弊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
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与融合的发展史
从起源来看,银行业与证券业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国际贸易和共同的组织基础
四个阶段的发展历史
Himart
分离-融合-再分离-再融合
20世纪70
年代以来的
现代融合阶段
1929-1933年
经济危机后的
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
1
德国的全能银行最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可以涉足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外汇、期货、衍生性金融产品业务,还包括保险、项目融资、投资咨询、证券经纪、基金管理、抵押、租赁等金融业务。德国也因此成为混业经营体制的典范。19世纪时新统一的德国对证券转让征收转让税,为了逃避税负,股票所有人大多将股票存托于银行,由银行代其进行交易,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银证融合传统。

银行跨境业务风险管理

银行跨境业务风险管理

银行跨境业务风险管理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银行跨境业务日益频繁和复杂。

跨境业务为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

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银行在跨境业务中稳健运营、保障资产安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银行跨境业务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

首先是信用风险。

由于跨境交易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其信用状况的评估可能存在困难。

不同国家的信用体系和法律环境差异较大,增加了判断客户信用风险的难度。

如果客户无法按时履行还款义务,银行可能面临资金损失。

其次是市场风险。

汇率和利率的波动是跨境业务中常见的市场风险因素。

汇率的变动可能影响跨境资金的价值,而利率的变化则会影响资金成本和收益。

例如,当本国货币贬值时,银行的外汇资产可能会缩水;利率上升可能导致借款成本增加,影响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

操作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跨境业务涉及复杂的流程和多个环节,包括跨境支付、清算、外汇交易等。

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如系统故障、人为错误、欺诈行为等,都可能导致业务中断、资金损失或声誉损害。

法律风险在跨境业务中尤为突出。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各不相同,银行可能因对当地法律不熟悉或违反相关规定而面临法律诉讼和罚款。

政治风险也是银行需要考虑的因素。

国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贸易摩擦、政府政策的变化等都可能对跨境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某些国家可能突然实施外汇管制或贸易限制,影响资金的流动和业务的开展。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风险,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加强客户信用评估。

充分利用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结合自身的风险评估模型,对跨境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同时,要密切关注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和政治动态,及时调整信用额度和风险策略。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银行应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如远期合约、期权、掉期等,对汇率和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

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实时跟踪市场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背景商业银行是金融服务行业中重要的一环,其业务范围涉及资金存储、贷款投放、外汇交易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跨区经营成为了一种趋势,但与此同时,跨区经营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跨区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稳健经营。

跨区经营存在的风险商业银行跨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风险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时,面临的地域风险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灾害等。

政治风险包括政府政策变化、战争等,经济风险包括货币贬值和经济衰退等,社会风险包括犯罪和社会动荡等,而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台风等。

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银行的经营和利润状况。

2.法律风险商业银行跨区经营时,需要遵守不同地域的法律法规,如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需要遵守当地的金融监管要求。

法律风险可能包含行政处罚、诉讼纠纷等。

3.信用风险商业银行跨区经营需要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规模,但扩大业务规模同样也会面临风险的增加,尤其是信用风险,特别是在不同地域的贷款投放方面。

4.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操作风险涉及到内部控制不当和操作失误等。

跨区经营则增加了银行内部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这将增加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

防范跨区经营风险的措施商业银行为了防范跨区经营风险,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科学合理的跨区经营策略商业银行应该在充分协商和研究后,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明确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防控规定。

2.完善跨区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跨区风险管理制度和机构体系,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内部控制等方面确保跨区风险管理到位,并完善内部风险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

3.控制风险承受能力商业银行应该制定贷款投放额度和信贷标准,通过对客户的信用评估,明确风险承受能力。

4.加强内部监督和合规管理商业银行应该对跨区业务加强内部监督和合规管理,建立业务和风险管理框架,加强交叉审核,确保业务合规性和风险可控性。

跨国银行准入东道国证券业的思考(DOC 14)

跨国银行准入东道国证券业的思考(DOC 14)

跨国银行准入东道国证券业的思考(DOC 14)跨国银行准入东道国证券业的思考作者:蔡奕【摘要】即便是在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国家里(如美国),银行本身虽无法透过“防火墙”进入证券业,但它可以以直接或间接控股其附属公司的形式变相地绕过上述屏障,进入证券市场,参与证券业务,因此,在实行分业经营模式的国家中,同样也存在着跨国银行准入证券业务的法律问题。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银行业与证券业关系的制度设计也存在差异,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类制度模式:一是混业经营模式(亦称为银证融合模式),在此模式下,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可以跨营证券、保险、信托、金融衍生业务及其它新兴金融业务;二是分业经营模式(亦称为银证分离模式),即银行只能从事存贷款、信用交易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能跨营证券、保险等其它业务。

理论界有种意见认为,在实行严格分业管制的国家里,商业银行被禁止参与证券业务,因而也就不存在跨国银行准入证券业的问题。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便是在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国家里(如美国),银行本身虽无法透过“防火墙”进入证券业,但它可以以直接或间接控股其附属公司的形式变相地绕过上述屏障,进入证券市场,参与证券业务,因此,在实行分业经营模式的国家中,同样也存在着跨国银行准入证券业务的法律问题。

一、跨国银行准入东道国证券业的利益冲突及其危害混业经营体制下存在的利益冲突一直是分业经营的支持者反对银行融合的有力理由,跨国银行特有的国际背景则加剧了利益冲突的复杂性。

力图建成所谓“金融超市”(financialsupermarket)的跨国银行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one-stopshopping),广泛涉猎资金管理、证券经纪、证券发行与交易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中的证券业务可能与跨国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潜在的利益冲突,导致银行客户的利益由此受损,并危及东道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其实,归根到底,跨国银行准入东道国证券市场的利益冲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Asymmetrie Information)而引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跨营证券业的利弊分析与法律监管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银行业与证券业关系的制度设计也存在差异,大体上可区分为两类制度模式:一是混业经营模式(亦称为银证融合模式),在此模式下,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可以跨营证券、保险、信托、金融衍生业务及其它新兴金融业务;二是分业经营模式(亦称为银证分离模式),即银行只能从事存贷款、信用交易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不能跨营证券、保险等其它业务。

理论界有种意见认为,在实行严格分业管制的国家里,商业银行被禁止参与证券业务,因而也就不存在银行跨营证券业的问题。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即便是在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国家里,银行本身虽无法透过“防火墙"进入证券业,但它可以以直接或间接控股其附属公司的形式变相地绕过上述屏障,进入证券市场,参与证券业务,因此,在实行分业经营模式的国家中,同样也存在着银行跨营证券业务的法律问题。

之一:银行跨营证券业的动因在大多数国家中,银行资本是最强大也是最有政治“捕获力"的金融资本。

近年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服务法律变革,如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和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游说“院外集团"(lobby groups)所推动的。

银行为何不满足其固有的存贷和授信业务,意图染指证券业务,并极力推动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呢?深入分析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1、出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素的考虑。

经济学上的实证研究认为,金融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比一般行业平缓,因而具有更大的规模经济潜力,同时金融行业的资产专用性在降低,这意味着金融行业的同一资产完全可适用于不同金融业务,说明金融业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作为金融业中资产规模最大、资力最雄厚的银行业,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追求,远甚于其它金融行业,因而对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积极性最高。

2、出于竞争因素的考虑。

银行跨营证券业所考虑的竞争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因素。

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为银行的金融产品开发和业务市场开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银行能够根据市场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强金融创新,拓展服务范围,增强其竞争力。

另一是制度性竞争因素。

银行业的竞争不仅是市场主体的竞争,还受制于各国的银行管理制度,各国在制度宽严上的差异,容易使银行业产生“制度性竞争扭曲"现象。

以欧美国家为例,由于长期以来美国顽固的分业经营模式与欧陆的全能银行模式存在明显的制度性落差,致使美国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日渐衰微,国际排名一跌再跌,为了在制度性竞争上重现均势,美国银行业动用其政治影响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再游说国会,最终促成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出台。

3、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

金融界有句格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里",银行业特有的高风险性使其对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需求尤为强烈。

与其他行业或金融业的其他部门相比,银行的外部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银行将对全球各地分散存款人的流动性债务,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从而具有较高的负债比率,对外部资金来源和公众信任存在严重的依赖性。

银行跨营证券业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优势互用、劣势互补,从而缓冲或规避银行业日渐放大的风险因素。

此外,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金融通讯与金融数据处理成本,金融工程技术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为混业风险控制提供了新颖有效的手段,法律界传统分业管制“坚冰"的破除为银行跨营证券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正是基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使银行一改以往小规模渗透证券业的谨慎作风,大规模地跨营证券业,一时间金融并购浪潮风起云涌,以银行资本为主的多元化金融集团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黄金时期。

之二:银行跨营证券业的组织模式银行采取何种模式进入证券市场,受各国经济状况、金融历史、文化观念及监管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

即使是银行业与证券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在准入形式上也往往根据本国的国情作出迥异的选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组织模式:(一)以美国为代表的银行持股公司模式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格拉斯-斯第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以下简称G-S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在业务上必须严格分离,从而奠定了此后半个多世纪美国银行分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尽管有G-S法的严格限制,但试图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银行业并没有放弃进入证券市场的努力,它们一直伺机绕过G-S法所确立的“格拉斯-斯第格尔墙"(Glass-Steagall Wall)从事证券业务。

在此情势下,银行持股公司便应运而生。

根据美联储的定义,银行持股公司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一家或多家银行2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公司。

在某些情况下,尽管公司持有的股权低于25%,但它能通过其它方式有效控制银行董事会的选举,并有能力对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施加决定性影响,这样的公司也可称之为银行持股公司。

1956年出台的《银行持股公司法》规定,银行持股公司可获准在其它金融业务中设立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closely related)的子公司,如证券经纪人贴现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

持股公司的设立并非为了控制银行,它本身也并非经营实体,而是银行用于实现跨业经营和扩大经营地域的一种变通形式。

1999年11月,在经历了漫长的辩论之后,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并经克林顿总统签署成为正式法律。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关银行分业管制的法律规范作了突破性修订,废止和修改了诸如《格拉斯-斯第格尔法》、《银行持股公司法》等一大批在美国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金融法律,在放弃分业走向混业的道路上“整合"了美国的金融法制。

与人们预先的猜测不同,该法并没有废止银行持股公司这一分业经营模式下银行变相从事证券业务的组织形式,而是从法律上减少既往立法对银行持股公司在金融业务上的限制和要求,确立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相互参股和业务渗透的合法性,将传统的银行持股公司升格为“金融控股公司"。

(二)以日本为代表的异业子公司模式二战之后,日本长期实行银行业务与证券、信托、保险业务分离的分隔管制,日本监管当局的分业管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和配置;(2)防止过度竞争,保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3)避免重蹈二战之前日本银行业过度集中和利益冲突的覆辙。

日本1981年《银行法》将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限于存款、贷款、票据贴现和外汇交易,相应地日本的银行也被区分为三类:(1)承担商业银行业务及提供短期金融的一般银行;(2)从事5-7年期资本投资的长期信用银行;(3)提供长期资本投资服务的信托银行。

其中,主要从事证券投资信托业务的只有信托银行。

随着金融服务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日本的银行业迫切需要使用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多样化服务,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于是,跨业准入的放宽便成为日本金融改革的首要议题。

1998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被称为日本版“金融大爆炸"的标志性法律——《金融体制改革法》对以往的证券交易法与银行法作了重要修订,该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允许银行、证券、信托三种不同形态的金融机构能够以“异业子公司"的形式相互渗透,实行业务交叉,即银行可设立一个从事证券业务的子公司;证券公司也可设立一家银行子行;银行或证券公司可设立信托子公司;但不允许保险公司参与其它金融业务。

1998年《金融体制改革法》允许日本银行可以异业子公司的形式从事全能化金融业务,并对该模式作了详细的法律规定:1、日本的异业子公司模式既不同于美国式的银行持股公司制,也有别于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是一项独特的银行跨业准入模式。

母行须建立子公司并控制子公司50%以上的股本方可参与其它业务。

2、新设异业子公司的业务活动范围须受一定限制。

例如银行的证券子公司在设立之初不得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3、建立“防火墙"制度,例如要求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或证券公司与其银行子行在进行交易时贯彻“无关联"原则。

4、商业银行可从事资产抵押类的证券交易及私募发行业务。

5、扩大解释对“证券"的法律定义,以涵盖股票、公司债券、商业票据等诸多领域,适应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需求。

(三)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模式德国的全能银行最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可以涉足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存、贷、汇业务,投资银行的债券、股票、外汇、期货、衍生性金融产品业务,还包括保险、项目融资、投资咨询、证券经纪、基金管理、抵押、租赁等金融业务。

德国也因此成为混业经营体制的典范。

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具有深厚的经济、历史、文化背景。

历史上德国重工业的诞生就得到银行强有力的业务支持,二者形成了难以分离的血肉联系。

19世纪时新统一的德国对证券转让征收转让税,为了逃避税负,股票所有人大多将股票存托于银行,由银行代其进行交易,从而形成根深蒂固的银证融合传统。

尽管德国银行法也允许银行通过设立子公司的形式参与证券业务,但德国银行显然认为这种作法既不经济又繁琐累赘,而宁愿自身直接从事证券业务。

德国全能银行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宽了银行的利润来源,多元化经营客观上也有分散风险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银行“做大做强",成为跨国银行普遍青睐的跨业准入形式。

之三:我国银行跨营证券业模式选择与法律监管(一)我国商业银行跨营证券业的模式选择如前所述,在商业银行跨营证券业的组织形式上,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全能银行制、银行持股公司制、异业子公司制三种主要模式。

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主要是看哪一种模式最契合中国的国情,最符合商业银行证券业务的发展特点。

我国现行的金融经营体制,实际上属于分业体制下的业务交叉,而非混业经营体制,这决定了以金融混业经营为生存环境的全能银行制在我国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首先,全能银行制不符合我国《商业银行法》关于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投资的禁止性规定,商业银行不可能以“联合型"的独立法人资格兼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其次,由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制演化为全能银行制,是一个剧烈的制度性变革,涉及金融资源重组、监管体制变革、社会观念更新等诸多方面,从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来看,体制性变革的风险是最大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对此应审慎行事;再次,全能银行制将非银行金融活动的高风险引入社会金融公共安全网中,为最终贷款人增加了负担,并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传导性风险,在缺乏存款保险安全网的我国,全能银行经营失败或倒闭的风险造成的损害尤其严重;最后,根据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规定及我国的入世承诺,我国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在入世后5年内基本适用“国民待遇",如果此时引入全能银行制,无疑外资银行是最大的受益者,国内银行无论在规模、资源还是经验上都难以与跨国银行相抗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