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 树脂基复合材料(1):基体树脂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介绍(1):模压成型工艺模压成型工艺是复合材料生产中最古老而又富有无限活力的一种成型方法。
它是将一定量的预混料或预浸料加入金属对模内,经加热、加压固化成型的方法。
模压成型工艺的主要优点:①生产效率高,便于实现专业化和自动化生产;②产品尺寸精度高,重复性好;③表面光洁,无需二次修饰;④能一次成型结构复杂的制品;⑤因为批量生产,价格相对低廉。
模压成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模具制造复杂,投资较大,加上受压机限制,最适合于批量生产中小型复合材料制品。
随着金属加工技术、压机制造水平及合成树脂工艺性能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压机吨位和台面尺寸不断增大,模压料的成型温度和压力也相对降低,使得模压成型制品的尺寸逐步向大型化发展,目前已能生产大型汽车部件、浴盆、整体卫生间组件等。
模压成型工艺按增强材料物态和模压料品种可分为如下几种:①纤维料模压法是将经预混或预浸的纤维状模压料,投入到金属模具内,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成型复合材料制品的方法。
该方法简便易行,用途广泛。
根据具体操作上的不同,有预混料模压和预浸料模压法。
②碎布料模压法将浸过树脂胶液的玻璃纤维布或其它织物,如麻布、有机纤维布、石棉布或棉布等的边角料切成碎块,然后在金属模具中加温加压成型复合材料制品。
③织物模压法将预先织成所需形状的两维或三维织物浸渍树脂胶液,然后放入金属模具中加热加压成型为复合材料制品。
④层压模压法将预浸过树脂胶液的玻璃纤维布或其它织物,裁剪成所需的形状,然后在金属模具中经加温或加压成型复合材料制品。
⑤缠绕模压法将预浸过树脂胶液的连续纤维或布(带),通过专用缠绕机提供一定的张力和温度,缠在芯模上,再放入模具中进行加温加压成型复合材料制品。
⑥片状塑料(SMC)模压法将SMC片材按制品尺寸、形状、厚度等要求裁剪下料,然后将多层片材叠合后放入金属模具中加热加压成型制品。
⑦预成型坯料模压法先将短切纤维制成品形状和尺寸相似的预成型坯料,将其放入金属模具中,然后向模具中注入配制好的粘结剂(树脂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成型。
汽车中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在汽车中的应用一、汽车用复合材料简洁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视,汽车对于重量、噪声、耗油等方面的要求的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高档轿车的附加功能越来越多,又会增加轿车质量。
汽车的轻量化会可以降低油耗、节省能源、保护环境、改善汽车性能。
图一展现了各类不同汽车的车重和它们的百公里油耗比照状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车重平均削减100kg,汽车的百公里油耗削减0.7L。
值得提示的是,汽车部件的能耗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原材料能耗、加工能耗和运载能耗,图一所示的只是运载能耗。
汽车轻量化设计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更换新材料。
在现代的众多材料之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模量高、耐疲惫、本钱低、减振和降噪性能良好、耐腐蚀和尺寸稳定等优良性能,生产耗能只有钢材的50%-60%,是Al、Mg 材料的70%・80%, 其实不仅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以上几点特点,用复合材料替代传统材料,普遍表现出质量小、耐腐蚀、易修补、噪声小、燃油消耗低、成型工艺便利、易回收采用,已广泛应用与制造汽车车身、车门、发动机罩、油底壳、保险杠、板弹簧和驱动轴等。
例如: 美国的Pontiac Fiero轿车采纳纤维增加塑料车身,车重削减了80%o下面概述一下各种复合材料在汽车上面的应用。
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目前应用与汽车工业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主要有AI或Mg基的颗粒或者短纤维增加的材料,特点是: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磨性好,导热性好,热膨胀系数低。
金属基复合材料适合制造汽车的制动器耐磨件,如制动盘等。
现在的汽车制动盘大多采纳铸铁制图一:汽车能耗与重量关系造,但是用铝基复合材料替代铸铁可以减重50%-60%,同时制动距离短,提高导热系数,制动过程中的大量的热量能够散发出去,提高了抗热震性能。
在反复连续制动的工况下外表温度基本维持在450℃,而铸铁刹车盘外表温度高达700C,止匕外,摩擦系数更为稳定。
金属基复合材料还广泛用于制造轻质连杆和活塞。
浅谈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浅谈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摘要:树脂基复合材料作为新型复合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许多行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日趋完善,各种新的成型方法不断出现,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对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做了简单介绍,分别探讨了几种成型工艺,并分析了聚氨酯树脂基成型工艺的影响因素,以供大家参考。
材料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材料的革新将会推动产业进步,从而带动人类生活不断提高。
由于具有比强度、耐疲劳、各向异性和可设计性等诸多优点,树脂基复合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与多个行业,并成为衡量某些行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
1 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简要分析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就是将增强材料在预定的方向上进行均与铺设,使其能够符合制品的表面质量、外部形状以及尺寸。
同时还应尽量降低孔隙率,将制品中的气体彻底排净,确保制品性能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在进行相关操作时,还应选择与制品生产相符合的制造工艺和生产设备,降低单件生产制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相关人员的操作便捷性以及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原材料准备阶段,包括了树脂基材料、增强材料和成型模具;第二个阶段是准备阶段,包括了胶液配制、增强材料处理和模具准备;第三个阶段是成型工序阶段,包括了成型作业、固话和脱模三个步骤。
2 几种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分析2.1 拉挤成型工艺分析复合材料拉挤成型工艺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在实际生产中逐渐运用了拉挤成型工艺。
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拉挤技术又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树脂胶液连续纤维束在湿润化状态下,通过牵引结构拉力,在成型模中成型,最后在固化设备中进行固化,常用的固化设备有固化模和固化炉。
拉挤成型工艺的制品质量十分稳定,制造成本也很低;生产效率也很高能够进行批量化的生产。
2.2 模压成型工艺分析模压成型工艺是一种较为老旧的工艺,但是又充满不断创新的可能,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潜力。
(完整版)复合材料的种类及特点
复合材料的种类及特点用塑性材料将另一种高强度的纤维按受力方向粘接在一起,以获得一定的综合性能,这种材料则被称为复合材料。
但是在近年来复合材料的定义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复合在一起,并获得了新性能的材料都可以称其为复合材料。
基体一般为一种连续相的材料,它把纤维或者是粒子等等的增强材料固结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在不同的基体和不同的增强材料下可以组成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分类方法有四种:第一种则是利用构成材料进行分类;第二种则是按照复合性质进行分类; 第三种则是利用复合效果进行分类;第四种则是按照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通过这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制备成型的复合材料进行有规律的分类。
在我国复合材料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其首要的原因则是由于能源的短缺,不少陆地资源陆续出现枯竭的现象,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带来的工业化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都会造成环境恶化等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将步入高度的信息化社会,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最后是我国国防事业的大力发展,在这些方面上都提供了复合材料发展的机遇。
在复合材料领域中,由高比强度、比模量的高性能纤维作为增强体的树脂基复合材料被称为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它一直是发达国家对复合材料应用和研究的主体。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可设计性强,抗疲劳断裂性能好,耐腐蚀,结构尺寸稳定性好以及便于大面积整体成形的独特优点,充分体现了集结构承载和功能于一身的鲜明特点。
所以在研究领域发展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项课题。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中包含有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和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
其中热固性树脂基体在制备过程中产生交联反应,在理想的交联反应中不但能形成体型交联结构,而且在交联反应中能形成附加的刚性环结构,大大提高了热固性复合材料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使用,所以在大多数己经成型的研究中热固性树脂己经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在航空航天领域、能源工业方面、电子工业方面、体育日用品方面、建筑结构工程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pa66检测标准
pa66检测标准PA66检测标准是指对聚酰胺66(Polyamide 66,简称PA66)进行检测时所采用的标准和方法。
PA66是一种常见的高性能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候性和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纺织、电力等领域。
为了确保PA66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相关的检测是必要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PA66检测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物理性能测试标准:- GB/T 1040-2006《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包括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模量等。
- ISO 178:《塑料断裂扫描电镜显微镜检验判断抗冲击性联合加载的判定》:用于评估PA66的抗冲击性能。
- GB/T 9341-2008《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组成材料性能的测定》:用于进行PA66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2. 热性能测试标准:- GB/T 1633-2000《塑料电气绝缘材料燃烧性能通用试验方法》:用于评估PA66的燃烧性能,以确定其在火灾中的安全性。
- GB/T 25052-2010《高性能工程塑料水分测定》:用于测定PA66中的水分含量,以评估其对热性能的影响。
- GB/T 13531-2005《塑料玻璃转移温度的测定》:用于测定PA66的玻璃转移温度,以评估其耐热性能。
3. 化学性能测试标准:- GB/T 8806-2008《塑料挥发性及可溶性物浸出的确定》:用于测定PA66中挥发性有机物和可溶性物的含量,以评估其化学稳定性。
- GB/T 2951.3-2008《绝缘和护套材料灭弧性聚苯基酯、聚酰胺和聚酰胺-聚酰胺共聚物》:用于评估PA66在高温下的耐化学品性能。
- GB/T 9342-2008《树脂基复合材料基体树脂的分析试验方法》:用于检测PA66复合材料中树脂的含量和组分。
4. 环境性能测试标准:- GB/T 2423.17-2008《电工电子产品湿热试验试验Ka:热(H)》:用于评估PA66材料在高湿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中国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
中国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生意社4月22日讯我国FRP/CM(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肇始于1958年。
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开始是为国防配套的,1978年后,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需求导向,生产社会化,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所需的FRP/CM日益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原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局)对我国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起了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中叶,我国即已研发与生产火箭发动机壳体、导弹头部、火箭筒、枪托、炮弹引信、高压气瓶、飞机螺旋桨、贮罐、风机叶片、农用喷雾器、撑杆、弓、跳水板、滑翔机尾翼等多种玻璃钢制品。
1965年10月,国家科委、国防科委、建材部联合召开全国玻璃钢工作会议,并举办展览会。
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莅临参观。
这期间,引进英国UPR(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线,促进了我国UPR及其复合材料制品生产的技术进步与普及,对日后我国基体树脂及GRP的发展起了启茶油鸭技术蒙和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发30年来,引进了纤维缠绕管道与罐生产线(包括工艺管、夹砂管、高压管、卧式与立式贮罐)、拉挤、SMC/BMC、RTM、连续采光板及LFT-D生产线等装备;引进了环氧树脂与不饱和聚酯生产软硬件。
我国在吸收日、美技术之后,自行研发,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玻纤工业。
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工业已为中国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我国玻璃钢产量跃居世界第二历经50年、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的30年,通过自主创新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FRP/CM在中国已成为朝阳产业。
神舟飞船上天,其返回舱主承力结构,低密度SMC等FRP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标志着我国复合材料科学技术已臻世界先进水平。
1986年~2007年,我国玻璃钢(热固性)增长近160倍。
总量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超过德国,本世纪初超过日本,热固性玻璃钢已超过欧洲总和。
如今金浩茶油广告,我国FRP/CM年产量已超过日本、西欧,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复合材料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修订稿
复合材料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复合材料概论总思考题一.复合材料总论1.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①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②1)组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2)优良特殊性能;3)可设计性;4)材料和结构的统一2.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优点)是什么?——请简答6个要点(1)比强度,比模量高(2)良好的高温性能(3)良好的尺寸稳定性(4)良好的化学稳定性(5)良好的抗疲劳、蠕变、冲击和断裂韧性(6)良好的功能性能3.复合材料是如何命名的如何表述举例说明。
4种命名途径①根据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的名称来命名,如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②(1) 强调基体: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2)强调增强体:碳纤维复合材料(3)基体与增强体并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4)俗称:玻璃钢4.常用不同种类的复合材料(PMC,MMC,CMC)各有何主要性能特点?5.复合材料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层次分几类,各表示什么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层次如何,各包括哪些内容 3个层次答:1、一次结构:由集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其力学性能决定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几何和界面区的性能;二次结构:由单层材料层复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三次结构:指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2、①单层材料设计:包括正确选择增强材料、基体材料及其配比,该层次决定单层板的性能;②铺层设计:包括对铺层材料的铺层方案作出合理安排,该层次决定层合板的性能;③结构设计:最后确定产品结构的形状和尺寸。
6.试分析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答:①20世纪40年代,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大量商品化生产以后,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成为具有工程意义的材料。
至60年代,在技术上臻于成熟,在许多领域开始取代金属材料。
复合树脂
常用的增强材料包括无机填料和长纤维
填料的种类有石英、玻璃粉、陶瓷粉、玻璃纤 维粉等。
无机填料的外形、粒度及添加量对材料的力学 性能、操作性能、透明性能及抛光性能有很大 影响。
填料与树脂基质的折射率应匹配。
填 料 的 电 镜 照 片
填料的表面处理
连续相(基质)与间断相(填料)的界面对树 脂的临床表现有关键意义。界面结合越好,树 脂性能越好。 目的:使填料粒子与树脂基质能牢固连接,使 应力能从塑性的聚合物移到刚性的无机填料。 将填料与树脂结合的物质称为偶联剂。常用的 是有机硅烷,如KH-570
树脂基复合材料 (resin-based composite
materials)
概念
是以可聚合树脂为基体,以无机填料或 纤维为增强材料的一类复合材料,包括 了复合树脂、聚酸改性复合树脂、纤维 增强树脂复合材料。
涉及牙齿牙合面修复
2型
牙齿其他部位修复
化学固化 3类 外部能源固化
双固化
组成
树脂基质(resin matrix):赋予良好的操作性。
ADA27号标准复合树脂的吸水性(37°C/wk) 应小于0.7mg/cm3
通过酸蚀处理和使用粘结剂增加复合树 脂与牙体组织的粘接性。
操作性能
化学固化型:操作时间短 可见光固化型:分层固化 复合树脂需与粘接剂联合使用
技术敏感性 (technique sensitivity)
塑形 粘结
应用
充填修复 修复体修复 复合树脂核修复
超微填料复合树脂:用于非应力承受区, 而特别是美观要求高的前牙。
混合型复合树脂
纳米填料复合树脂
流动性(flowable)复合树脂:固化前具 有较大的流动性。
可压实(packable)复合树脂:操作性能 好,主要用于后牙较大缺损的修复。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2
19
四、袋压成型工艺 袋压成型是最早及最广泛应用于预浸料成型的工艺之一。 将纤维预制件铺放在模具中,盖上柔软的隔离膜,在热压 下固化,经过所需的固化周期后,材料形成具有一定结构 的构件。 袋压成型可分为三种:真空袋压成型、压力袋压成型和热 压罐成型
▼当沉积到一定厚度时,用辊轮压实,帮助纤维进一步浸 透树脂,排除气泡,
▼再进行加热或常温固化, ▼固化后脱模即获得制品。
17
喷射成型的工艺参数
☆喷射成型工艺参数主要有:
树脂含量:制品中树脂含量应控制在60%左右; 喷雾压力:当树脂黏度为0.2Pa·s,树脂罐压力为
0.05~0.15MPa时,雾化压力为0.3~0.35MPa;
(1)轮鼓缠绕法
适用于实验室的研究性工作或小批量生产
5
(2)陈列铺排法 湿法:许多平行排列的纤维束或织物同时进入胶槽,浸渍 树脂后由剂胶器除去多余胶液,经烘干除去溶剂后,加隔 离纸并经辊压整平,最后收卷。 干法:熔融态树脂从漏槽流到隔离纸上,通过刮刀后在隔 离纸上形成一层厚度均匀的薄膜,经导向辊与平行排列的 纤维或织物叠合,通过热鼓时树脂熔融并浸渍纤维,再经 过辊压使树脂充分浸渍纤维,冷去后收卷。
2.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性能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其成型工
艺与其它材料加工工艺相比也有其特点: (1)材料的成型与制品的成型是同时完成的,复合材料的
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航空材料)
➢碳纤维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 1)中等模量高强度碳纤雏T800、T1000, 2)高模量碳纤M50J、M60J; 3)工业用廉价碳纤维。
➢增强材料的基本形式有纤维丝束、编织布和针织布。
结构成形工艺
➢ 成形工艺是将原材料转化为结构、将设计的结构图样转变为实物的必经 之路。提高制造技术水平,降低制造成本是扩大复合材料应用的重要措施。 以下主要介绍热固性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成形的工艺方法及其技术 特点。
➢树脂基复合材料由树脂基体与增强纤维组成。
1. 热固性树脂基体
1)环氧树脂基体 2)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 3)聚酰亚胺树脂基体
2. 热塑性树脂基体 树脂转移成形工艺(RTM)用树脂基体 低温低压固化(LTM)树脂基体
增强纤维
➢ 增强纤维是复合材料承载主体,选定纤维品种及其体积含量,即可预估出复 合材料沿纤维方向(纵向)的力学性能。
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
➢在复合材料结构件成形过程中,树脂基体参与化学反应并固化成形为结构。 其固化工艺决定了结构件成形工艺和制造成本。 ➢树脂基体对纤维起支撑、保护作用并传递载荷。因此,树脂基体性能直接 关系到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压缩性能、横向(90。)性能和剪切性能(包括有碳纤维、芳纶(Kevlar’)、玻璃纤维和硼纤维等。
➢碳纤维由于其性能好、纤维类型和规格多、成本适中等因素,在飞机结构上应 用最广。
➢芳纶性能虽然尚佳,但在湿热环境下性能有明显下降,一般不用作飞机主承力 结构,多与碳纤维混杂使用。
➢玻璃纤维由于模量低,仅用于次要结构(整流罩、舱内装饰结构等),但其电性 能、透波性适宜制作雷达罩等。
02-3树脂基复合材料(2)
铺层2次固化的拼接方法:
先按一定铺层锥度糊制各层,使其形成阶梯形,达到 一定厚度后(不超过7mm),在阶梯上铺放一层“无胶平纹 玻璃布”。固化后撕去该层玻璃布并保证拼接面的粗糙度 和清洁。然后糊以下各层。
对于大表面制品糊完后应覆盖玻璃纸或 薄膜,使与空气隔绝。
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
分为:凝胶阶段 定型阶段(硬化阶段) 熟化阶段(完全固化阶段)
室温固化配方1: 不饱合聚酯树脂: 过氧化甲乙酮溶液 环烷酸钴溶液
100份 2份
1~4份
室温固化配方2: 不饱合聚酯树脂: 100份 5%过氧化苯甲酰糊 4份 N,N’-二甲基苯胺溶液 1~4份
(2)环氧树脂胶液配制
配制方法:
先将稀释剂及其他辅助剂与 树脂搅匀,使用前加入固化 剂搅匀。
室温固化配方: 环氧树脂E-51: 稀释剂 三乙烯四胺
n= A m(f kf+ckr)
A-制品总厚度;mf-纤维单位面积质量;kf-纤维的厚度常数; kr-树脂的厚度常数; c-树脂与纤维的质量比; n-增强材料的铺层层数。 对中碱纤维布: 0.4厚 mf=0.340Kg/m2
0.2厚 mf=0.230Kg/m2
若有填料时,kT是厚度常数,c2是填料与纤维质量比。则:
手糊成型模具
材料:木材、石膏有、水泥、玻璃、玻璃钢、石蜡、 金属等; 结构:有凸模、凹模和对模三种不同形式
模具设计原则: 1)符合制品精度要求; 2)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要容易脱模; 4)质量轻、成本低、材料易得;
5)设计要满足产品要求;
玻璃钢模具
平整度高,光洁度高。
要求:
(1)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 (2)具有一定硬度、耐热性能承受树脂固化放热的收
树脂基复合材料
Thermoset Resins--Hand Lay-Up
低压成型法。一般在35-680KPa范围内。 1、适用于:生产试制品,或机械强度要求不高的大型制 品,或小批量、大尺寸、品种变化多的制品生产。一般 用来成型船体、小型游泳池、贮罐、大口径管、客车部 件、波纹瓦等制品。 2、优点:操作简便,所用工具和工艺设备简单,专用设 备少,不受制品尺寸限制,成型费用低。 3、缺点:工艺受作业人员水平、经验和劳动态度的影响, 质量不稳定,且劳动条件差,制件强度较低。 4、所用树脂:一般采用室温或中温,不需加高压即能固 化的树脂配成胶液,黏度较低,以利于与纤维或织物浸 透。 一般适用不饱和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 5、所用增强体:纤维、低初始粘度 性能好
除气 放热 相对脆
热塑性树脂
Thermoplastic 韧性 重复利用 粘结性好 独特的修补能力 高粘度
热固性树脂
在常温下一般是液体或固体。液体状树脂在初受热时, 黏度变低。固体状树脂在初受热时,会变软,甚至成为 液体。它们可以塑制加工成一定的形状。随着加热的继 续或加入固化剂后,会逐步凝胶以至固化成型。再加热 也不会软化。即它的变化(相变)是单向的。这类树脂 中所包含的高分子聚合物属于体型网状结构。例如:不 饱和聚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呋喃树脂等。
Thermoset Resins--Compression Molding
(3)模塑料的预热 为了保证制品的质量与改善模压的工艺条件,有时在 模压前先对模塑料加热。加热的目的不仅是进一步去除水 分及挥发物,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模塑料的温度,缩短固 化时间,增加料的流动性,并可降低成型压力。用预热过 的模塑料压制出的制品其力学、电气、化学性能和尺寸稳 定性均有提高。 (4)装料量的计算 模压工艺中大多使用封闭式模具结构,为确保制品尺 寸,需要进行准确的装料量计算。实际上要做到这点是相 当困难的,一般是先进行粗微略的估算,经过几次试压后 找出较准确的装料量。装料量应等于制品的体积乘以密度, 再加上(3-5)%的挥发物、飞边、毛刺等损耗。由于制品 结构往往相当复杂,制品体积计算既烦琐又不易精确,因 此常采用估算法。
1复合材料概述
一、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简称CM)概述1.1复合材料的由来人类制造、利用复合材料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世界范围内,复合材料的发展过程可表示为:古代近代现代。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粘土、石灰和砂粒混合,制成所谓的“三合土”,来夯筑城墙,或做地基,其原理是用粘土和石灰做基体,砂粒做骨架,得到坚固、防水的建筑材料。
而人们所熟知的钢筋混凝土,则是一种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已具有上百年的历史。
它是以水泥作为基体,可形象地理解为“肉”;以钢筋作为增强材料,可理解为“骨骼”。
水泥有很好的抗压强度和耐腐性能,但抗拉性能不好,而钢筋的抗拉性能很好,但不耐腐。
将钢筋包裹在水泥中,得到“筋肉”组合,其性能远超水泥或钢筋单一材料。
近代最早的复合材料是1909年出现的用酚醛树脂混合木粉热压成型的电木。
1932年在美国出现了第一块玻璃纤维增强聚酯复合材料。
后来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开始在军用装备上得到大力发展,1942年美国首先研制出玻璃纤维增强聚酯军用飞机雷达罩,1944年又研制出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机身和机翼。
学术界开始在20世纪40年代使用“复合材料”这个名称来称呼玻璃纤维增强聚酯。
二战结束后,复合材料得到迅速发展,继手糊工艺之后,缠绕工艺、预混工艺和真空袋压工艺相继出现。
1940年至1960年间,玻璃纤维增强聚酯复合材料迅速发展,可称为第一代复合材料。
1960年至1980年间,随着碳纤维、石墨纤维和芳纶纤维等高强度、高模量增强纤维的出现,先进复合材料开始发展,称之为第二代复合材料。
1980年至1990年间,出现了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即第三代复合材料。
1990年后,第四代复合材料开始出现,主要是功能性复合材料,如机敏复合材料、仿生复合材料、隐身复合材料等。
我国的复合材料开始发展于1958年,主要引进前苏联的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技术。
首先用于军工制品,而后逐渐扩展到民用。
1958年以手糊工艺研制了玻璃钢艇,以层压和卷制工艺研制玻璃钢板、管和火箭弹,1961年研制成用于远程火箭的玻璃纤维-酚醛树脂烧蚀防热弹头,1962年引进不饱和聚酯树脂、喷射成型和蜂窝夹层结构成型技术,并制造了玻璃钢的直升机螺旋桨叶和风洞叶片,同年开始纤维缠绕工艺研究并生产出一批氧气瓶等压力容器。
复合材料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由于金属基复合材料需要在高温下成型,所以在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金属基体与增强物在高温复合
过程中,处于高温热力学不平衡状态下的纤维与金属之间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在界面形成反应层。
3.常用的聚合物基体有哪些?三种常用热固性树脂各有何主要特点?各自主要适合于哪种(些)增强纤 维? 答:1.作为复合材料基体的聚合物的种类很多,经常应用的有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及各 种热塑性聚合物。
二.常用的浸润剂有石蜡乳剂和聚醋酸乙烯酯两种,前者属于纺织型,后者属于增强型。石蜡乳剂 中主要含有石蜡、凡士林、硬酯酸和受压汽油等矿物脂类的组分,这些组分有利于纺织加工,但严重地阻 碍树脂对玻璃布的浸润,影响树脂与纤维的结合。因此,用含石蜡乳剂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必须在浸胶 前除去。聚醋酸乙烯酯对玻璃钢性能影响不大,浸胶前可不比去除。但这种浸润剂在纺织时易使玻璃纤维 起毛,一般用于生产无捻粗纱,无捻粗纱织物,以及短切纤维和短切纤维毡。
碳化硅/钛,钨丝/镍基合金复合材料可用于喷气发动机叶片,转轴等重要零件。 ②金属基复合材料组成特点
由于增强物的性质和增强机理的不同,在基体材料的选择原则上有很大差别。对于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的强度和模量,但对于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
决定性的影响。
③基体金属与增强物的相容性
-1-
安徽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料 111 班 材料,克服了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热性差和不到电、导热性低等不足。
⑤80 年代开始逐渐发展陶瓷基复合材料,采用纤维补强陶瓷基体以提高韧性。主要目标是希望用以制 造燃气涡轮叶片和其它耐热部件。
二、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
1.复合材料中聚合物基体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 个作用 答:①把纤维黏在一起,并使纤维位置固定;②分配纤维间的载荷,并使载荷均衡;③保护纤维不受环境
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中主要是手糊工艺、喷射工艺以及 模压工艺以及一些新型工艺上使用。目前国内品牌 还是主要集中在蜡基的脱模剂以及聚乙烯醇等自配 置的脱模剂,而该领域目前的问题是胶衣预喷涂在 模具上,脱模剂不能对胶衣有影响。有些制品会有 二次喷漆的操作,但是脱模剂的迁移少,二次加工 的简单化仍然是客户选择脱模剂的一个重点。
热固型树脂基复合材料
国内主要竞争对手 内脱模剂:
树脂基复合材料中主要是拉挤型材以及部分模压型 材上使用。竞争对手集中在广东以及常州、石家庄 等地一些国产品牌,价格在20几元, 在不饱和树脂 的拉挤型材比较好用,但是涉及到酚醛树脂和环氧 树脂也可以使用,但是会出现部分产品缺陷。
热固型树脂基复合材料
建筑/基础设施 建筑 基础设施 广告牌 格栅 栅栏 水沟和排水渠 扶手 板材 屋顶承重梁 水处理 平台 楼梯 隔板 格栅 扶手 交通运输 公路防护栏 高速公路防眩板 地铁三轨防护罩 桥梁封闭系统 桥面板弯曲拉挤型材 电子电工 电缆桥架 绝缘部件 梯子部件 灯杆 透频构件 线路系统 天线罩 电缆保护管 梯子 体育用品 帐篷杆 工具手柄 其它
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
定义:
基体材料为树脂,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 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通过不同的工艺组成的复合 材料。
优点: ★ 轻质高强 ★ 突出的防腐性能(通过采用不同的基体树脂) ★ 电绝缘性优良 ★ 隔热蔽音 ★ 安装维护简便 ★ 外观颜色可自由选择
树脂基复合材料 主要用途:
热固型树脂基复合材料
生产工艺
缠绕工艺 拉挤工艺 手糊工艺 模压工艺 真空辅助成型工艺 喷射工艺 RTM工艺 热压罐工艺
热固型树脂基复合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能使引发剂降低分解活化能,降低引发温度的物 质称为促进剂。
引发剂-促进剂体系称为引发系统 常用的引发剂-促进剂体系有:
过氧化苯甲酰-叔胺体系 过氧化环己酮-环烷酸钴
A 过氧化苯甲酰-叔胺体系
第二节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原料
增强体 基体树脂 助剂
一、树脂
热固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
1、热固性树脂
热固性树脂是以不饱和聚脂、环氧树脂、酚醛树 脂等为主
不饱和聚酯
含有不饱和双键的聚酯的总称, 由不饱和二元酸、饱和二元酸与多元醇经缩聚而得到, 基本结构如下:
O
O
O
O
H [O G O C R C ]m[O G O C CH CH C ]nOH
2、化学性质
1)主链上的双键可以和乙烯基单体发生共聚交联反应,转变 成不溶、不熔状态。
2)主链上的酯键可以发生水解反应,酸或碱可以加速该反应。 若与苯乙烯共聚交联后,则可以大大地降低水解反应的发 生。
3)在酸性介质中,水解是可逆的,不完全的,所以,聚酯能 耐酸性介质的侵蚀;在碱性介质中,由于形成了共振稳定 的羧酸根阴离子,水解成为不可逆的,所以聚酯耐碱性较 差。
1963年前后在美、法、日等国先后开发了高产量、大幅宽 、连续生产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板材生产线.
拉挤成型工艺的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中期实现了连续 化生产,70年代拉挤技术又有了重大的突破,除圆棒状制 品外,还能生产管、箱形、槽形、工字形等复杂截面的型 材。
进入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先进复合材料(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 简称ACM)。这种先进复合材料具 有比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更好的性能,是用于飞机、火 箭、卫星、飞船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理想材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原理:
固化是通过引发剂引发聚酯分子中的双键,与可聚 合的乙烯类单体(如苯乙烯)进行游离基共聚反应,使线 型的聚酯分子交联成三维网状的体形大分子结构。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过程即它与乙烯类单体共聚的过 程,共聚反应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
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 (1) 链引发: ❖ 一般有三种方式 ❖ a 、引发剂引发(如过氧化苯甲酰) ❖ b 、引发剂和促进剂配合使用(如过氧化环己酮- ❖ 萘酸钴)引发 ❖ c 、紫外线照射引发 ❖ 树脂被引发后,双键打开,形成“游离基” 。
波音-767大型客机:机翼前缘、压力容器、引擎 罩等构件。
树脂基复合材料在中国的发展
1958年:手糊工艺、层压和卷制工艺; 1961年:研制玻璃纤维-酚醛树脂烧蚀防热复合材料 1962年:引进不饱和聚酯树脂、喷射成型和蜂窝夹层结构成型 技术;同年开始纤维缠绕工艺研究并生产出一批氧气瓶等压力 容器。 1970年:用玻璃钢蜂窝夹层结构制造了一座直径44m的雷达罩。
在70年代树脂反应注射成型(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 简 称RIM)和增强树脂反应注射成型(Reinforced Reaction Injection Molding, 简称RRIM)两种技术研究成功。
1972年美国PPG公司研究成功热塑性片状模型料成型技术 ,1975年投入生产。
苯乙烯的优缺点:
优点:
粘度低;与树脂有良好的共混性,能很好的溶解 引发剂、促进剂;苯乙烯双键活泼,易于进行共聚反 应;价格便宜,材料来源广。
缺点: 沸点较低(145℃),易挥发,有一定毒性,对人体
有害。
用量对性能的影响: 苯乙烯用量过多:胶液稀,操作时易流胶;制品
固化收缩率大。 苯乙烯用量过小:树脂胶液粘度大,不易使用;
4)聚酯链末端上的羧基可以和碱土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
物[例如MgO,CaO,Ca(OH)2等]反应,使不饱和聚酯分 子链扩展,最终有可能形成络合物。分子链扩展可使起 始粘度为0.1~1.0Pa·s粘性液体状树脂,在短时间内粘 度剧增至103Pa·s以上,直至成为不能流动的、不粘手 的类似凝胶状物。树脂处于这一状态时并未交联,在合 适的溶剂中仍可溶解,加热时有良好的流动性
G:多元醇,R:二元酸,n、m聚合度。
不饱和聚酯的树脂体系 :
交联剂 :烯类单体,包括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二乙烯 基苯等。 引发剂:打开交联剂分子和不饱和聚酯分子链上的双键, 开形成自由基,发生自由共聚反应,达到交联固化的目 的。引发剂一般为过氧化物。 增稠剂 :调节其粘度(碱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如 MgO, CaO, Mg(OH))
60m稳定性,调节适用期, 常在聚酯树脂中加入阻聚剂。(一般在树脂生产过程 中就加入)
❖ 最常用的阻聚剂有:对苯二酚、叔丁基对苯二酚、硝 基苯、亚硫酸盐等
空气中的O2和水分有明显的“阻聚”作用
自由基与苯乙烯的反应速度比自由基与O2的反应速度 慢104倍,一般聚酯树脂制品固化时,表面应覆盖聚酯薄 膜。若不用薄膜覆盖,也应使成型表面形成与空气隔离 的物质如蜡类,否则自由基与周围空气中的O2 、H2O反 应,耗去大部分自由基,造成表面固化不完全而发粘。
B 酮过氧化物-环烷酸钴引发体系
也是不饱和聚酯树脂低温固化最常见的引发体 系,环烷酸钴对聚酯固化速度的影响见下表。
引发剂及用量 2%过氧化甲乙酮 2%过氧化甲乙酮 2%过氧化环己酮 2%过氧化环己酮
促进剂及用量 0
0.01%环烷酸钴 0
0.01%环烷酸钴
固化时间 48×60min
84min 28×60min
引发剂的反应速度。 一般情况下引发剂用量增加,反应速度增加。用量
过少,反应速度慢,甚至固化不完全;用量过大,反应 速度过快,放热峰过高,影响产品质量,而且成本高。
引发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0.5~2%之间。
促进剂
常用的引发剂其临界温度均在60℃以上,说明单独使 用有机过氧化物,不能满足不饱和聚酯树脂室温固化 的要求。
辅助剂
交联剂、引发剂、促进剂、阻聚剂、增稠剂、光敏剂等。 交联剂
要求:高沸点,低粘度,能溶解树脂、引发剂、促进剂、 染料等,反应活性大,能使共聚反应在室温或较低温度下 进行,能与树脂共聚形成均相共聚物。
常用交联剂: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烯基甲苯、 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常 用的是苯乙烯。
M1 、M2——分别代表乙烯类单体、聚酯分子; ~m1 •——代表乙烯类单体形成的游离基; ~m2•——代表不饱和聚酯形成的游离基。
❖ (2) 链增长
❖ 聚酯分子双键及乙烯类单体双键被引发后,就会 进行链增长反应,有如下四种形式的链增长反应。
~m1•+M1
K11
~ m1•
~m1•+M2 ~m2•+M1
4份
10%二甲基苯胺苯乙烯溶液 1-4份
固化制度:室温(不低于15℃)固化 8-24h 脱 模,然后固化时间7天,也可以采用加热后固化。
环氧树脂:
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的有机 高分子化合物。
环氧基团位于: 分子链的末端 分子链的中间 成环状结构。
可与多种类型的固化剂发生交联反应而形成不溶、不熔的具 有三向网状结构的高聚物。
过氧化环己酮(混合物) 过氧化甲乙酮(混合物)
OH
O
OOH
OH
CH3 C2H5
OOH C
OH
过氧化物的特性指标: 以活性氧含量; 临界温度; 半衰期
①活性氧含量 表明可以产生自由基量的指标。
名称
过氧化二月桂酰 过氧化甲、乙酮 过氧化环己酮 过氧化苯甲酰 异丙基苯过氧化氢 过氧化二叔丁基
活性氧含量%
树脂基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概述
历史简介 性能特点
一、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历史
1932年在美国出现; 1940年:手糊成型(玻璃纤维增强聚酯的军 用飞机的 雷达罩)。 1944年3月在莱特-帕特空军基地试飞成功一架以玻璃纤维 增强树脂为机身和机翼的飞机。
1946年纤维缠绕成型技术在美国出现。
1949年:模压成型技术研究成功。
K12
~ m2•
K21
~ m1•
~m2•+M2
K22
~ m2•
通过上述反应形成了新的游离基。
(3) 链终止
链终止反应就是指体系反应的终止过程。
在此体系中,存在“偶合终止”反应,当共聚反应 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随反应进行体系中出现凝胶现象, 粘度增大,大分子活性链的运动受到阻碍,这样就减弱 了偶合终止反应,而此时单体分子仍可以自由扩散,自 由基还在不断形成,链增长反应仍然继续进行,而且速 度加快,即出现“自动加速效应”,体系急剧放热,温 度可达150℃以上。以后进一步共聚反应,体系逐渐形成 三维网状结构,黏度更大,限制了单体的扩散,使聚合 速度下降而终止反应。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常用配方 ❖ 热固化配方 (无促进剂)
不饱和聚酯树脂(含苯乙烯) 100份 60%过氧化二苯甲酰糊 2~4份
❖ 冷固化配方
配方a:
不饱和聚酯树脂(含苯乙烯) 100份
50%过氧化环己酮 10%萘酸钴苯乙烯溶液
4份 1-4份
配方b:
不饱和聚酯树脂(含苯乙烯) 100份
50%过氧化二苯甲酰糊
叔胺类物质能大大提高过氧化苯甲酰的反应速度。 常用叔胺的反应活性顺序: N,N二甲基对甲苯胺 > 二甲基苯胺 > 二乙基苯胺
叔胺促进剂对固化速度的影响
叔胺类 0
二乙基苯胺 二甲基苯胺 N,N二甲基对甲苯胺
用量
0.2% 0.2% 0.2%
20℃固化时间 10天 30分钟 18分钟 4分钟
注:上述实验是,不饱和聚酯树脂+1%过氧化苯甲酰
同时固化不完全,制品的软化温度低。用量一般在 30~40%。
引发剂
引发剂可以产生自由基,引发树脂体系进行固化反应。 引发剂一般为过氧化物,其通式为 ROOR`。引发剂的主 要类型有:氢过氧化物、酸过氧化物、酮过氧化物、酯 过氧化物、二酰基过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