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三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圣才出品】

第10章课程与教学系统结构10.1复习笔记一、课程与教学系统概述课程与教学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共时态要素和理念、目标、内容、组织、方法与评价等历时态要素,构成的特殊复合体。

(一)课程与教学系统的要素和特征课程与教学是既有比较稳定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空间组合要素,又有理念、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和评价等时间进程要素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系统。

这些要素本身变化多样且复杂,要素之间又构成了异常复杂的关系,产生着复杂难控的相互作用。

1.要素从空间结构看,组成课程与教学系统的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大要素,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如图l0-1)。

图10-l课程与教学系统的要素及结构模式图(1)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研制者和教学实施的组织者,其基本作用就是在特定环境里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2)学生学生通过定向于内容的专门学习,逐步地将学习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成果。

(3)内容内容既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也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中介。

(4)环境环境是指影响具体教育教学过程的各种条件,包括媒体、活动和狭义环境等。

教育教学环境,一般分为课堂或班级、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

2.特征课程与教学系统与一般系统有本质区别,具有以下特征:(1)独特性作为课程与教学系统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等,是由人类在诞生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所创造的产物,这决定了该系统的独特性。

(2)组合性组合性,是与累加性相对应的。

①两者的不同含义a.累加性特征指一个要素不论处在系统复合体内部或者外部都一样的那些特征,因而,只需要把要素在孤立状态中已知的特征和行为累加起来就可以得出。

b.组合性特征则指课程与教学系统具有依赖于系统复合体内部特有关系的特征,因此不仅必须知道要素,而且还需要知道要素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和把握这样的特征。

②两者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之所以表现出“教师”独有的行为特征,是和学生、内容与环境有关的,因此在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我们既要理解和把握这些要素,又要理解和把握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学习方式)【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学习方式)【圣才出品】

第23章学习方式一、单选题1.教学模式具有()。

A.操作性B.直观性、完整性和稳定性C.完整性D.稳定性【答案】B【解析】教学模式,是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及其操作体系。

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完整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2.学习方式的特点不包括()。

A.创造性B.多样性C.独立性D.科学性【答案】C【解析】学习方式,泛指各种教与学的组织实施方式,它使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采用各种可能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以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并建构知识经验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方式具有“创新性”“主动性”“科学性”“多样性”“整体性”,以及“知行统一性”等特点。

3.角色扮演属于()。

A.简单的学习方式B.混合的学习方式C.有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答案】A【解析】简单学习方式,是指一种教学活动以一种学习形式开展,与具体而单一的方式和方法相联系。

如讲演、讲授、练习、提问、讨论、演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问题探究和个别指导学习等。

4.先行组织者,是()的主要策略。

A.学习方式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有意义接受学习【答案】D【解析】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呈现学习任务本身之前,所呈现的一段引导性材料,这段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都较高,并能与学生已有知识和观念联系起来,其作用是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条联系的桥梁。

它是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策略。

5.在自主学习中,发挥(),最终能让学生内化教师的外部言语,成为自己的老师。

A.元认知B.内部言语的作用C.教师调节D.交互性教学【答案】B【解析】当外部的教师教授策略转为学生自己掌握内部言语的能力时,教师的作用转向监控,使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主题,最终让学生能内化教师的外部言语,成为自己的老师。

6.基于任务的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是()。

A.任务的结构化B.整合身份C.目标的具体化D.协作教学与评价【答案】C【解析】基于任务的课堂合作学习的步骤包括目标的具体化、任务的结构化、协作教学与评价、小组表现的监控和师生的总结与反馈五步骤。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本质【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本质【圣才出品】

第3章课程与教学本质3.1复习笔记一、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一)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1.课程与教学自身因素(1)课程与教学传统课程与教学传统是课程与教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禀赋或历史限定,它决定课程与教学从哪儿来。

(2)现行课程与教学现行课程与教学是一种现实形态,是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现实条件,它决定课程与教学发展从哪儿开始。

(3)课程与教学材料课程与教学材料是一种物化形态,是传统的和现行的课程与教学的一种特殊表现。

其中的教学材料,特别是课本或教科书,是主流传统的载体,表征着课程的现状。

(4)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是对传统和现状进行系统认识的成果,它源自过去和现在,但却指向未来,建构着人们的理想,决定着课程与教学发展可能和应该到哪儿去。

2.教育领域因素(1)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教育的特殊认识结构,包括在一定社群中流行并反映了该社群在政治上、社会上、道德上和宗教上的偏好与兴趣的、相互依赖的有关教育的信念、观点、原理和思想等。

面对知识的价值问题时,教育意识形态就会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看法和行动,从而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

(2)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学制既影响课程的宏观结构、各学段关系,也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决定不同类型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性质与特点。

(3)个人知识“个人知识”指的是课程情景中的教师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

它的主要问题包括师生的认知结构,师生的新经验如何与一般生活经验整合等。

“个人知识”不仅影响课程与教学的结构,而且决定师生是否愿意以及是否能够接受新的课程与教学。

3.学习原理(1)发展心理学原理发展心理学原理对课程的宏观结构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2)学习心理学原理学习心理学原理,不仅对微观的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形式结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且直接孕育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教育内容)【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教育内容)【圣才出品】
3.人们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现代教育内容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 【答案】知识 技能与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 【解析】人们对教育内容的组成成分,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现代教育内容主要由知识、 技能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等组成。 4.当代知识概念的丰富内涵涵括了______、______、______和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 【答案】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 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 知识与社会的关系 【解析】当代知识概念,已经形成了丰富内涵,涵括了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知识与 认识者的关系、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
【答案】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解析】能力指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质。能力有多 种类型:①根据表现形态不同,分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②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则分为一 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性来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动手操作能力 日常生活实践能力 职业活动实践能力 人际交往实践能力 【解析】实践活动有多种内容和形式,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性来看,实践能力主要 包括动手操作能力、日常生活实践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实践能力。
2.课程内容范畴的主要课题是( )。 A.课程内容的概念界定 B.课程内容的选择 C.课程内容的结构 D.课程内容的概念界定、选择和组织 【答案】D 【解析】在研制课程材料过程中,一门具体课程或科目中的内容概念界定、内容项目选 择并将其组织成一门具有连贯性的学习课程,是课程内容范畴的主要课题。
3.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2 / 19
圣才电子书

【答案】D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4章课程与教学理论4.1复习笔记一、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期1.简单介绍(1)时间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从学校课程与教学产生到16世纪的数千年中漫长的萌芽时期。

(2)局限性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这个时期的研究普遍是一种哲学行为,充其量是对整体教育问题加以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独立学科的出现。

(3)代表作中国的《学记》,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或末期(即公元前221年前),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论专著;古罗马昆体良所著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

2.主要特点(1)人们十分重视教育内容及其分科等问题。

在中国,有人已开始用“课程”一词来描述有关问题。

(2)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念,经历了巨大变迁,从职能主义,到宗教道德主义,再到人文主义。

而在中国,从职能主义到了宗教人伦道德教育,就已停滞不前。

(3)课程与教学认识成果,包含在整个教育理论甚至哲学理论中,不仅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领域,就连最基本的学科、科目、课程与教学等基本概念都尚未形成。

如西方称“三艺”“四艺”或“七艺”;而中国则有“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4)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尚不突出,教育内容直接来自主流文化,课本就是经典著作。

(二)建立期1.简单介绍(1)时间课程与教学论在欧洲诞生,从出现雏形到基本成熟,经历了从l7世纪到20世纪初持续三百年的建立期。

(2)背景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社会急剧变革,大量的贫民需要接受教育,极大地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教师不够,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需要,产生了班级授课制,因而课程与教学理论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专门的学科领域。

2.主要特点(1)拓宽了问题领域在深入探讨已有的“怎样教学”和“为什么教学”问题同时,课程与教学论加强了对“教学什么”问题的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课程与教学是什么”的新问题。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学方法【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21章教学方法21.1复习笔记一、教学方法概述(一)有效教学的概念1.定义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采用适当措施提高教学效能,同时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从而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影响因素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学生及其使用的方法。

它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密切相关。

(1)教学效能感①内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功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所具有的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

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变量,教师教学效能感一般包含两个成分:a.一般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学和教的关系、对教学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等一般性问题的主观判断。

b.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②影响因素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以及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③培养的途径教学中设法让教师多体验成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多进行积极有效的言语鼓励;提高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归因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④与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区别a.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监督;b.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c.教学行为是教学策略的外显;d.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育观念的核心成分,教育观念是教学监控能力的心理背景,教学策略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水平的指标,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师素质的客观指标。

(2)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①定义教学风格是指教师个人的态度、价值、个性、先前的经验以及资源的可用性相整合的结果。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②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关系a.学习风格需适应教学风格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b.教学风格需适用于学习风格教师必须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适应各个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课程规划与设计)【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课程规划与设计)【圣才出品】

第12章课程规划与设计一、单选题1.课程设计是课程规划的()。

A.结果或产品B.过程C.活动D.重点【答案】A【解析】课程设计既指课程规划,即研制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又指课程规划过程的产品,即独立存在的实体和课程决策过程的结果。

2.课程设计是包含()于一体的概念。

A.教师和学生B.学校和社会C.过程和产物D.学校和家庭【答案】C【解析】课程设计作为特定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设计课程的活动,此时,“设计”为动词,课程设计也就是课程规划;二是指这种设计活动的产品,此时,“设计”为名词,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课程方案”。

因此,课程设计是包含过程和产品于一体的概念。

3.课程设计的两个基本维度是()。

A.范围和顺序B.广度和深度C.水平组织和垂直组织D.关联性和平衡性【答案】C【解析】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各种内容进行组织与开发,所以有水平组织和垂直组织两个基本维度。

课程设计的水平组织,涉及课程及其内容的横向安排,要求课程工作者形成“范围”和“整合”观念;垂直组织,则聚焦于顺序性和连续性,关涉课程成分的纵向排列。

4.课程设计的范围维度,主要指课程内容的()。

A.范围和顺序B.关联性和平衡性C.水平组织和垂直组织D.广度和深度【答案】D【解析】范围,关涉课程的垂直结构,主要指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课程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各种各样促进学生致力于学习的教育经验。

5.属于学习者中心设计的是()。

A.大范围设计B.核心设计C.生活领域设计D.活动经验设计【答案】D【解析】活动经验设计属于学习者中心设计。

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主张以儿童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为中心设计课程。

6.核心设计属于()。

A.学科中心设计B.学习者中心设计C.问题中心设计D.活动经验设计【答案】C【解析】问题中心设计,是指把重点放在现实中个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问题上的课程设计。

一般来说,这一类设计基本上要预先计划。

问题中心设计可以分为生活领域设计和核心设计两类。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校本课程开发)【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校本课程开发)【圣才出品】

第17章校本课程开发一、单选题1.当代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向是()。

A.中央集权B.地方分权C.学校自主D.课程分权【答案】D【解析】权利过分集中和分散都不利于教育计划的实施,改革的目的是试图根据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集权和分权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和最佳的结合点与生长点,即为课程分权。

2.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有()。

A.校长和教师B.教师和课程专家C.校长、教师和课程专家D.学校师生员工、教育行政官员、家长、校外专家及社区人士等【答案】D【解析】校本课程开发是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课程决策过程,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和智慧,有助于实现教育决策特别是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3.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的课程决策过程。

A.开放民主B.教师C.学校D.校长【答案】A【解析】校本课程开发是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开放民主的课程决策过程,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和智慧,有助于实现教育决策特别是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4.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从开发主体、开发范围和()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A.参与时间B.活动方式C.学校内部自发D.学校外部指令【答案】B【解析】根据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活动方式三个维度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分类,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网络结构。

5.以分析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为主要依据来开发校本课程的模式属于()。

A.情境分析模式B.学生需求模式C.问题解决模式D.目标主导模式【答案】A【解析】情境分析模式是指校本课程开发以分析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和核心的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应该优先考虑学校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开发什么样的课程。

6.补充课程包括()。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B.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C.集体提升课程与个别提升课程D.综合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答案】C【解析】补充课程包括群体性提升课程和个别性提升课程。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课程与教学基础)【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课程与教学基础)【圣才出品】

第2章课程与教学基础一、单选题1.课程与教学基础,专门探究来自()的主要影响因素。

A.课程领域外部B.教学领域内部C.课程与教学领域外部D.课程与教学领域内部【答案】C【解析】课程与教学基础,专门探究来自课程与教学领域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

这些影响因素几乎涉及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知识领域,主要有历史、哲学、文化及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等,它们对课程与教学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奠基作用。

2.西方“原始”形态的课程与教学,以古代苏美尔人的()的课程与教学为典型代表。

A.宗教学校B.文士学校C.原始学校D.文法学校【答案】B【解析】“原始”课程与教学以古代苏美尔人的文士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为典型代表。

教学材料和工具是泥板;泥板内容是覆盖了当时当地具有的所有知识;教育方法是反复而繁重的作业外加高压强制手段体罚;教学阶段分为:“理论”教学,以教学语文、数学和司法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到管理机关和寺庙等机构进行“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政府、寺庙和王公贵族家里需要的忠诚地从事书写、记账、测量土地、观测天象、治病和断案等知文识字的文士。

其基本取向是职能主义。

3.西方“艺术”形态的课程与教学,以()课程与教学为典型代表。

A.七种自由艺术B.三种自由艺术C.四种自由艺术D.六艺【答案】A【解析】七种自由艺术包括以语法、修辞、辩论术(逻辑)构成的三艺和以音乐、算术、几何、天文构成的四艺,外加体操,强调在甄别和筛选的基础上传递知识。

4.西方“学科”形态的课程与教学,以赫尔巴特的()课程与教学为典型代表。

A.社会主题B.历史主题C.活动主题D.科目主题【答案】D【解析】“学科”课程与教学,从15世纪发轫,一直持续至今,它最辉煌的年代是17~19世纪,以赫尔巴特的科目主题课程与教学为典型代表,形成了以分科为形式和以历史、文学加神学为中心的课程中心整合法。

5.中国“原始”课程与教学形态,以尧舜实施的()课程与教学为典型代表。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教学方法)【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教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21章教学方法一、单选题1.学生中心取向有效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情境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答案】B【解析】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指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调节等中介过程起作用,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与应用的过程。

2.教学观念的核心成分是()。

A.教学效能感B.教学监控C.教学行为D.教学策略【答案】A【解析】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育观念的核心成分,教育观念是教学监控能力的心理背景,教学策略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水平的指标,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师素质盼客观指标。

3.教师在制订和运用教学策略时,除考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

A.教学技能B.教学技巧C.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D.学生的学习策略【答案】D【解析】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要考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策略等各种因素。

4.技术性教学方法的特点是()。

A.抽象与具体相统一B.有固定程序C.适用于各种内容和各种形式D.无固定程序【答案】A【解析】技术性教学方法,是在教育思想与学校课程实施之间发挥技术中介作用的教学方法。

它具有技术性特点,上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与学校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5.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有()。

A.讨论法B.演示法C.实验法D.谈话法【答案】C【解析】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练习、实验和实习等实际活动,巩固并完善所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6.从教学方法的媒体特征及其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看,讨论法属于()。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答案】A【解析】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一类通过教师应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教学策略)【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教学策略)【圣才出品】
4.有关教学怎样进行,呈现什么内容以及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的策略是( )。 A.传递策略 B.管理策略 C.组织策略 D.问题教学策略 【答案】C 【解析】组织策略,是有关教学怎样进行,呈现什么内容以及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的策略, 主要包括导言、主体、结论和评价四个组成部分。
5.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授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为目的的教学策略是( )。 A.间接教学策略 B.问题教学策略
3.按照学习的进程,学习策略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答案】信息选择策略 高效记忆策略 信息编码策略 思维策略 元认知学习策略 【解析】根据学习的进程,刘电芝把学习策略依次分为信息选择策略、高效记忆策略、 信息编码策略、思维策略和元认知学习策略。
5.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开小差 扰乱 违规 【解析】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有开小差、扰乱和违规。
6.在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指导行为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强化有_________ 和_________两种。按照强化物的不同,课堂强化技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 / 17
圣才电子书

C.讲授性策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直接教学策略
【答案】D
【解析】直接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授事实、规则和动作顺序为目的的教
学策略,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得。
6.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和核心的是( )。 A.教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学习策略 D.反思教学策略 【答案】C 【解析】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学习策略作为教学策略的基 础和核心,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学习策略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经验范畴加强学习策略的研究与 教学,鼓励学生成为一个策略使用者和策略学习者,对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来说十分重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学艺术【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学艺术【圣才出品】

第26章教学艺术26.1复习笔记一、教学艺术概述(一)教学艺术的含义1.指教师力求达到的审美化、艺术化的教学境界,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2.指教师运用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艺术化教学活动,它关注教学艺术的过程层面。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1.教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结构(1)教学艺术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教学艺术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3)教学艺术的客体是教学;(4)教学艺术的创作手法与众不同,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2.教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的教学境界(1)教学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教学境界,具有审美性;(2)教学艺术是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境界,具有独创性;(3)教学艺术是一种充满教育感化力的教学境界,具有教育性;(4)教学艺术是一种追求科学性的教学境界,具有科学性。

(三)教学艺术的分类1.从教学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分(1)教学环境艺术强调教师创设艺术性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2)教学技术艺术强调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术,并达到教学目标;(3)教学态度艺术强调教师以艺术家的审美态度对待教学,创造艺术性的教学;2.从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角度来分(1)备课的艺术;(2)教学过程艺术;(3)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艺术;(4)课外辅导的艺术;(5)教学的语言艺术;(6)教学的非语言艺术;(7)板书的艺术。

3.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分(1)情境美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内容所产生的美;(2)机智美指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智慧所产生的美;(3)风格美指教师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所产生的美。

二、常用的课堂教学艺术(一)导课艺术1.导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明确导课的具体目的,使导入语的设计以及各种手段的使用与具体目的相配合。

(2)简洁明了,恰到好处教师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颖有趣,引人注目教师应该运用新异有趣的导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导课的艺术方式(1)温故导课温故导课,是指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课程与教学美术)【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课程与教学美术)【圣才出品】

第25章课程与教学美术一、单选题1.课程与教学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的学问。

A.教学艺术B.课程与教学审美性问题C.课程与教学审美建构D.教学科学问题【答案】B【解析】课程与教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问题。

具体地说,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包含“引入审美因素”“挖掘审美存在”和“表现审美潜能”三方面的含义。

2.课程与教学的(),构成了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客观基础。

A.真和善B.真、善、美C.真、善、美及其统一的价值目标D.伦理道德【答案】C【解析】课程与教学的“真”“善”“美”以及“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构成了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客观基础。

3.美能使人(),是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法则。

A.深沉B.痛苦C.欢乐D.愉悦【答案】D【解析】美能使人愉悦,这是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法则。

对美的体验,所得到的不是一种平庸趣味,而是一种涤荡耳目、净化心灵、催人上进的“极乐享受”。

4.()和以美扬善,是课程与教学审美的基本原则。

A.科学求真B.以美启真C.愉悦师生D.促进美育【答案】B【解析】课程与教学审美需要明确和遵循以美启真的原则和以美扬善的原则。

以美启真,是指通过丰富课程与教学中的审美因素,使审美因素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让审美感受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刻体验,令审美活动成为学生获取真知的一种有效方式。

以美扬善,是指通过积极创造并利用课程与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从而借助审美的途径去完成课程与教学所承担的教育性任务。

5.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课程时,必须让学生对其中的()产生深切的感受。

A.实验美B.理论美C.色彩美D.实验美和理论美【答案】D【解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对科学课程中的实验美和理论美等产生深切的感受。

学生对科学美的感受,会使他们获得审美上的满足,这是科学中客观存在的美投射到人的主观心理上而产生的结果。

6.课程审美包括()的审美性两个维度。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教学系统结构
第11章课程研 2
制过程
3 第12章课程规
划与设计
4 第13章课程与
教学目标
5 第14章课程结

第15章课程资源
第16章课程实施与组 织
第17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18章教学媒体
第19章教学组 1
织形式
第20章教学过 2

3 第21章教学方

4 第22章教学策

5 第23章学习方

第25章课程与教学 美学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16.1复习笔记 16.2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
就冲里面对“表现性评估”和“表现性评价”进行了“看似有模有样”“看似非常有道理”的区分,我要给 差评。
目录分析
第1章绪论
第2章课程与教学基 础
第3章课程与教学本 质
第4章课程与教学理 论
1
第5章教育内容
2
第6章学生成长
3
第7章教师发展
4 第8章课程与教
学的协作参与
5
第9章环境开发
第10章课程与 1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20.1复习笔记 20.2课后习题详解
21.1复习笔记 21.2课后习题详解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 论【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含义(一)课程与教育的含义1.课程的含义(1)课程含义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里:①“课”的基本含义为,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并加以考核试用;②“程”的本义是一种长度单位,被人们引申为事物发展的经过或步骤;③“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努力地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同时伴随着严格的考核试用,并关乎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属于严肃神圣的事项。

(2)课程含义在西方的发展在西方,从中世纪起这一术语便一直是指学校时间表上科目内容的安排,后日本学者后来将它翻译成汉字“教育课程”。

(3)现代的课程含义①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②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育的含义(1)在中国传统里,教育指的是通过传授和效法使人至善。

(2)在西方,教育指的是引发人的善良本性。

(3)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含义:①在广义上,教育指人类开展的培养人的一切活动。

②在狭义上,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专门教育机构里教职人员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人们增进知识与技能、提升思想品德的活动。

3.课程与教育的联系(1)现代学校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专门化和制度化;(2)课程的“学校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典型特征也是专门化和制度化。

由此可见,“教育”与“课程”的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还有相同的地方。

(二)学习与教学的含义1.学习的含义(1)在广义上,学习包括动物和人的学习,指的是有机体通过效仿及练习而获得的潜在能力的较为持久的变化过程及结果。

(2)在狭义上,学习专指学校里的学习。

在这个层面上,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道德品质,从而促进经验与行为获得比较持久的变化和提升的活动。

2.教学的含义(1)西方的教学在西方,有“teaching”所表达的“教学”和“instruction”所表达的“教学”概念。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评价【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评价【圣才出品】
5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旨在评定成绩,作出结论。 4.以实施评价的规范程度为依据的分类 (1)正式评价 正式评价,是指根据明确的评价目标,通过规范的评价程序,使用经过设计的评价工具
1 / 4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价。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对教
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因素的全面评价。 2.课程与教学评价功能 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课程与教学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具有以下功能: (1)检查 课程与教学评价是检查课程与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衡量教学达到目标的程度。 (2)反馈 通过评价活动,可以获得有效地反馈信息。 (3)激励 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成就动机。 (4)研究 通过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利于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5)定向 适时而客观的评价,可以使师生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 (6)管理 通过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利于提高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水平。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 (1)古代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古代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口试、笔试或观察来主观判定效果,缺乏信度和效度。 (2)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评价
在当代,教育性功能逐渐受到了重视。它强调评价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自觉地服务于课程与教学目标,成为实现目标的促进性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
的成长。
c.重视评价对象的参与及其自我评价
当代课程与教学评价是把被评价者看做参与评价的主体,采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使之积
极参与评价过程。在许多评价中,自我评价都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缺点
a.缺乏外界参照体系,难以进行比较;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目标【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课程与教学目标【圣才出品】

第13章课程与教学目标13.1复习笔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1.泛义概念在泛指的意义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括面是全层次的。

包含“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等。

2.广义概念人们在使用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时,常常将其含义定位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宽阔而具体的视角,它的涵括面比较大,等同于“教育目标”。

在广义上,课程与教学目标,虽然不包含“教育方针或教育宗旨”,但是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3.特指概念课程与教学目标,特指权威教育部门或机构制订和颁布使用的主要课程文件里规定和阐述的“培养目标或课程目的”“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1)具体说来,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三方面的特指:①国家、地方或学校制订和使用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里规定和阐述的“培养目标”或“课程目的”;②国家、地方或学校制订使用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或课程实施方案里规定和阐述的“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③教师依据教材编写的教学计划、教案或学案、课外活动计划中规定和阐述的“教学目的”或“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特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殊结构对社会和儿童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它具有三大主要功能:激励、导向和标准功能。

其中,标准功能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均是标准功能的衍生物。

标准功能,就是课程与教学目标对课程检查、评估产生的标准作用。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标准体系,它规定了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达到的要求和水准。

(2)课程目标是对课程产品进行检查、评估的基本标准体系。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课程与教学目标)【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课程与教学目标)【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课后习题(课程与教学⽬标)【圣才出品】第13章课程与教学⽬标⼀、单选题l.最早提出“课程⽬标”的是()。

A.格朗伦B.塞勒C.博⽐特D.斯腾豪斯【答案】C【解析】课程与教学⽬标的提出及其定义,经过了长期的认识过程,⾄今仍然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美国学者博⽐特最早在其被誉为“课程论诞⽣的标志”的《课程论》著作中提出了“课程⽬标”。

2.课程与教学⽬标的主要功能是()。

A.激励、导向和标准B.激励C.标准D.导向【答案】A【解析】课程与教学⽬标的功能,是课程与教学⽬标的特殊结构对社会和⼉童的发展所产⽣的作⽤和影响。

它具有三⼤主要功能:激励、导向和标准功能。

3.布卢姆等⼈将认知领域的教育⽬标分为识记、领会、应⽤、()六个层次。

A.分析、综合和练习B.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和品格形成C.分析、综合和评价D.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作【答案】C【解析】布卢姆等将教育⽬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标有识记、领会、运⽤、分析、综合和评价。

4.布卢姆等将情感领域的教育⽬标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五个层次。

A.分析、综合和练习B.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和品格形成C.分析、综合和评价D.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作【答案】B【解析】布卢姆等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由低到⾼将情感领域的教育⽬标分为五个层次,包括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和品格形成。

5.⾟普森将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标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六个层次。

A.分析、综合和练习B.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和品格形成C.分析、综合和评价D.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作【答案】D【解析】⾟普森将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标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作。

6.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学会学习的核⼼成分是()。

A.智⼒技能B.动作技能C.认知策略D.⾔语信息【答案】C【解析】认知策略指是学⽣借以调节他们⾃⼰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是学⽣操纵管理⾃⼰学习过程的⽅式,是学⽣学会如何学习的核⼼成分。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内容【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教育内容【圣才出品】

第5章教育内容5.1复习笔记一、教育内容概述(一)教育内容的概念1.教育内容的定义教育内容,是伴随历史进程逐步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1)发展①原始社会,主要给儿童传授渔猎经验和群居生活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创造,学校的产生,老人代表成人社会在“庠”“序”“校”里,向新生一代传授生产知识、渔猎采摘经验和祭祀规范、风俗习惯,使得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并形成了体系。

③现代社会,人们创造出了把教育内容及其呈现形式和实施方式统一起来的课程。

(2)载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在我国:①古代使用的是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②20世纪上半叶,使用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③20世纪下半叶使用的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④现在开始改为使用“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课程资源”等。

(3)定义及性质①定义教育内容是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广义上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所有内容,狭义上它特指学校教育内容,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需要和文化发展需要等。

②性质教育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从人的发展结构看,它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从社会结构看,它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和宗教等方面。

2.课程内容的含义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区别: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上的教育内容,而学习经验则是教学层面上的教育内容。

(1)课程内容的含义在课程研究和研制领域,课程内容指的是“学习课程里包含的具体事实、观点、原则、问题等等”。

任何特定的内容项目都可以为不同的教学目的服务;反之,不同的内容项目也可以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

(2)课程内容范畴的主要课题在研制课程材料的过程中,课程内容范畴的主要课题是指一门具体课程或科目中的内容概念界定、内容项目选择并将其组织成一门具有连贯性的学习课程。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教学过程)【圣才出品】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章节题库(教学过程)【圣才出品】

第20章教学过程一、单选题1.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的基本矛盾是()。

A.认知矛盾B.情感矛盾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D.教师提出的认知任务与学生现有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答案】D【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是贯穿始终的矛盾,也是其他矛盾赖以依存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2.教学性教育包括()。

A.社会劳动B.课堂活动C.课外活动D.实践活动【答案】B【解析】教学性教育是指学校以教学为主并借助教学完成对学生的多方面教育任务,它包括课堂活动。

而社会劳动、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和游戏娱乐等进行的教育属于非教学性教育。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等阶段。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C.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D.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答案】A【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根据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去规定教学过程。

并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4.根据杜威的主张,教学过程可以分为()等环节。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C.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D.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答案】B【解析】杜威主张教学过程实质上包含着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继而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五个阶段:从情境中发现疑难(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结论)。

5.领会书本上的知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的教学环节是()。

A.运用知识经验B.感知教学材料C.激发学习动机D.理解教学材料【答案】D【解析】理解教学材料就是要领会书本上的理性知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理解教学材料是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教学方法
21.1复习笔记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1.定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采用适当措施提高教学效能,同时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从而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影响因素
有效教学取决于教师、学生及其使用的方法。

它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密切相关。

(1)教学效能感
①内涵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功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所具有的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

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变量,教师教学效能感一般包含两个成分:a.一般教学效能感
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学和教的关系、对教学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等一般性问题的主观判断。

b.个人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期待。

②影响因素
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以及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③培养的途径
教学中设法让教师多体验成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多进行积极有效的言语鼓励;提高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引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归因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④与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的区别
a.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监督;
b.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
c.教学行为是教学策略的外显;
d.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育观念的核心成分,教育观念是教学监控能力的心理背景,教学策略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水平的指标,教学行为是体现教师素质的客观指标。

(2)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
①定义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个人的态度、价值、个性、先前的经验以及资源的可用性相整合的结果。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②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关系
a.学习风格需适应教学风格
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b.教学风格需适用于学习风格
教师必须采取相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适应各个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c.教学风格需灵活化
在一个班级中,教师不可能兼顾所有学生。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注意学生的言行举
止,创设能促进学生最快进步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能够灵活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3.有效教学的发展
学习理论从行为取向到认知取向再到情境取向的变革,促使有效教学呈现出从“教师中心取向”到“学生中心取向”再到“生态化取向”的发展趋势。

这三种取向的有效教学,各有侧重,能够在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其独到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同时彼此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教师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
①研究基础
教师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和决定作用,强调学生的客观行为的建立与改善,使学习结果外显。

教师以相应的教学手段作为外部刺激,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②研究主张
教师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主张“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和“对知识与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建构。

(2)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
①研究基础
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指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调节等中介过程起作用,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与应用的过程,强调学生已有经验、学习策略和基本认知能力等在认知建构中的作用。

②研究主张
学生中心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主张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发展水平等进行扩展性和表现性的评估。

(3)生态化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
①研究基础
生态化取向的有效教学研究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情境认知,主张有效教学应该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置于开放性的、与外界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中来考虑。

②研究主张
a.主张情境是整个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b.主张学习在实质上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及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
c.主张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究、互动和社会化的实践环境,提供包含着活动参与方式和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对学生的探究和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进行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发展
1.教学方法观的演变
(1)教学方法观的历史演变
价值观的转变促进了教学观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教学方法观的嬗变。

①文艺复兴后
在人类的价值观从以神为本转到了以人为本,进而又从成人本位转到了儿童本位的背景
下,教学观念从以神为中心转到了以儿童为中心。

②中世纪
占支配地位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神的虔诚的信徒,以凌驾于现世之上的神为中心。

它实质上是一种世界的终极关怀。

③科技兴起后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工业生产不断扩大,教育教学目标转向使儿童有一技之长,掌握进工厂当工人必需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典型的社会经济价值取向。

(2)西方教学方法观的演变
①西方教育界在古代重视和提倡的是教法;
②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兴起,转到重视和倡导学法;
③为批判教法和倡导学法提出了教与学的方法;
④20世纪中期,人们更多的是使用教学,相应地在方法上强调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强调教学中的引导特性,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倡和使用教学方法。

(3)我国教学方法观的演变
①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进步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人们开始重视和提倡教学方法;
②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首倡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③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传统教学方法观开展了批判,在理论上开始重视和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内容、目标的关系
(1)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学生学习规律。

因此,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反之,教学方法一旦选定之后,却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它会对教学内容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2)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并非是线性关系
教学方法并非仅仅与内容具有线性关系,仅仅考虑内容(学科)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是不够的。

教学方法“必须在构成一切教育学现象的基本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之中加以研究”。

(3)目标范畴是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
一切教育现象、教学过程得以形成的基点就是目标,所以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不是内容的范畴,而是目标的范畴。

(4)方法、内容与目标是多向和多样的网络结构关系
同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实现,而同一种内容和同一种方法,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

所以在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之间,目标和内容分别地制约着方法,而“目标—内容”关系则决定着方法;而方法,只是传递内容和实现目标的可供选择的工具。

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1)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有效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法
教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
②学法
学法是指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发展个性过程中使用的方式;
③教与学方法
教与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式和学生在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