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断层解剖重点
断层解剖—头部断层(医学影像解剖学)
断面特征: 椎间盘前后左右均有椎体断面,钩椎关节位于
椎间盘两侧,椎间管明显,内可见脊神经走行,关 节突关节明显,棘突分叉。
关键结构: 钩椎关节、椎间管、关节突关节、脊髓
参考指南
一、中国解) 二、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中山大学解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五、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 刘树伟 山东科学技术 出版社
经第3、4颈椎间横断层
关椎 脊 第
节动 髓 3
突脉
颈
关
神
节
经
关 节 突
椎 动
脊 髓
脉
第 3 颈
关
神
节
经
经第3、4颈椎间横断层
下椎 棘蛛 上
关间 突网 关
节管
膜节
突
下突
隙
下 椎棘蛛
关 间突网
节管
膜
突
下
上 关 节 突
隙
经第3、4颈椎间横断层
椎椎钩 弓间椎 板盘关
节
椎椎 钩 弓间 椎 板盘 关
节
经第3、4颈椎间横断层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
断层解剖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
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
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
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横断层)
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内横断层面上呈半卵圆形的白质
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因横断层面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因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 是有髓纤维,故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MRIT1加权像上呈高 信号区。
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间部形成
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 索状的突起结构称髓突,髓突指向皮 质,其根部相连,似“菜花”样。各 特定脑回在大脑表面可有数个突起, 但髓突的根部常仅有1个,可根据髓突 根部来辨认脑回。
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长纤维,包括胼胝
体、前连合和穹隆连合。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 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 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 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向前、 后及两侧放射,分别形成 额(前)钳、枕(后)钳 和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 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 额叶、枕叶、顶叶和颞叶。
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 窄部分称扣带回峡。楔叶位于顶枕沟 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居距状沟的 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 的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外周、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 状回等形成一弧形结构称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缘有嗅沟,嗅球和嗅 束紧贴于嗅沟内。嗅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节围 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 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 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辐 射冠。投射纤维聚集成宽阔致 密的纤维带通过内囊,内囊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 之间,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 呈尖向内侧的“> <”形。内 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 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 内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
头部的冠状断层解剖应用
解剖教研室
讲授内容
观察1—15断层,重点1—13断层 认识MRI图像
头部的冠状断面的制作方法
基线:以两侧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为基线 断面:是垂直于矢状轴和水平面的平面 层厚:间隔1cm 每一个断面取其前面观进行观察
经额嵴
额嵴
额下沟
经筛骨鸡冠 /上颌窦中份
鸡冠 视神经
经大脑颞极 /上颌窦后 份
经胼胝体膝
经垂体
经乳头体
经红核及黑质
经小脑中脚
经松果体和四叠体
经胼胝体压部
经侧脑室后角
经小脑镰
经窦汇
小结
思考断面标本、扫描图像分析方法 绘制经筛骨鸡冠冠状断层线图 绘制 经垂体冠状断层线图
断层解剖学复习习题及答案
断层解剖学复习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头部复习一、名词解释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延髓上端与脑桥在腹面的横行分界,走行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脑桥小脑三角pontocerebellar trigone:在延髓脑桥沟的外侧部,延髓、脑桥和小脑的结合处,前庭蜗神经根恰位于此处。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顶的尖朝向小脑,顶前上壁为前髓帆和小脑上脚,后下壁为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底为菱形窝。
第四脑室上角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下角连脊髓中央管。
脑池brain cisterns: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虹吸部siphon:颈内动脉依其行程分为颈段、岩段、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
其中,海绵窦段和前床突上段合称虹吸部,多呈U形或V形弯曲,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
脑基底静脉环basal vein circle:由大脑、间脑和脑干多处汇集的静脉血管连接而成,位置较Willis动脉环略偏后,较深且范围较大,并可分为前、后两个静脉环。
脑底静脉前环anterior basal vein circle:该环又名Rosenthal环。
环的构成包括:前方的前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前静脉,后方的后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脚静脉,两侧连接基底静脉。
脑底静脉后环posterior basal vein circle:该环由前方的后交通静脉连接左、右大脑脚静脉、两侧的基底静脉和后方的大脑大静脉构成。
Reid基线Reid’s base line,RBL:为外耳门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颈部横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局部解剖学之头部断层解剖
23、直窦 24、窦汇
25、枕颞内侧回 26、大脑后动脉
27、海马 28、基底动脉
29、后交叉动脉 30、杏仁体
31、颈内动脉 32、大脑中动脉
33、嗅三角 34、颞肌
35、嗅束 36、大脑镰
37、泪腺 38、上睑板
44、枕颞外侧回
1、额窦 2、眼球 frontal sinus
eyeball
3、鸡冠
1、上矢状窦 2、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3、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4、大脑镰 5、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6、胼胝体膝 7、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8、壳 9、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10、岛叶 11、 12、13、丘脑前、内侧、 外侧核群
第八水平切面
1、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2、大脑镰cerebral falx
3、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4、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5、大脑外侧窝池
6、壳 putamen
7、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
8、颞上回
14、楔前叶
15、顶枕沟
16、楔叶
二、头中部水平断面:共7层,均可见脑室
第五水平断面
1、上矢状窦 2、大脑镰 3、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 4、额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 5、扣带沟 6、扣带回 7、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8、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 9、尾状核体body of caudate nucleus 10、中央沟 11、中央后回 12、侧脑室中央部 central part of
头部矢状断层解剖
断层一 右外侧沟层面
关键结构:外侧沟、中央沟 显示结构:
1、外侧沟、中央沟、中央前沟、中央前回、 额下沟、额中-下回、中央后沟、顶内沟、缘上 回、角回、颞上沟、颞上-中回、颞横回 2、额骨鳞、顶骨、枕鳞、额骨眶部、蝶骨大 翼、下颌头、颞骨岩部 3、外耳道、乙状窦、横窦 4、颞肌、咬肌、翼外肌、颧骨、下颌支
断层六 右丘脑内侧层面
关键结构:丘脑、豆状核、尾状核、脑干、
鼻甲
显示结构:
1、丘脑、丘脑枕、豆状核、尾状核、内囊后 肢、侧脑室、距状沟、舌回、楔叶、楔前叶、 扣带沟-缘支、中央旁小叶、扣带回、额上回、 眶回
2、大脑脚、黑质、四叠体、脑桥、延髓 3、小脑中脚、齿状核 4、额窦、筛窦、蝶窦、上-中-下鼻甲、椎管、 椎间孔、横窦
断层二 右岛叶层面
关键结构:外侧沟、岛叶、中央沟、眼球
显示结构:
1、外侧沟、岛叶、中央沟、中央前沟、中 央前-后回、额中-下回、缘上回、角回、颞 上-中-下回、颞横回 2、小脑水平裂、上-下半月小叶 3、眼球、泪腺、蝶嵴、中耳鼓室、横窦、 乙状窦
4、颞肌、翼外肌、颧骨、下颌支、下颌下 腺
断层三 右岛叶、侧脑室下角层面
断层五 右尾状核、豆状核、外侧膝状体层
面
关键结构: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距状沟 显示结构: 1、尾状核、豆状核(壳、苍白球)、内囊前-后肢、 内囊膝、丘脑、侧脑室三角区-下角、外侧膝状体、海 马旁回、钩 2、距状沟、舌回、枕叶、楔叶、顶枕沟、楔前叶、中 央沟、中央前-后回、额上回、眶回 3、小脑幕、水平裂、上-下半月小叶、方形叶、二腹 小叶 4、眼球、视神经、颈内动脉、椎动脉、上颌窦
关键结构:岛叶、侧脑室下角、中央沟
显示结构:
1、岛叶、外侧沟、侧脑室下角、中央沟、 中央前-后沟、中央前-后回、额上-中回、缘 上回、角回
断层解剖学_头部1PPT课件
(一)硬脑膜
(二)脑室
(三)蛛网膜下池
四、脑叶、脑回断层解剖 及CT、MRI
(一)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及识别方法
1、大脑外侧裂 前水平支 升支 后升支 后支 降支
2、中央沟叶
颞叶
顶叶 枕叶
(三)大脑半球各叶的沟回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一、概述
(一)头颈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1.Reid基线
2、眦耳线
3、上眶耳线
3、连合间线
(二)头颈部断层解剖学基本内容
1、颅骨 2、硬脑膜 3、蛛网膜下池 4、脑室
5、脑实质 6、脑血管 7、蝶鞍区 8、颅内钙斑
二、脑血管应用解剖 及影像特点
三、硬脑膜、脑室、脑池 应用解剖和断层解剖
颅脑横断层解剖与CT、MRI
目的要求
掌握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 脑室、脑池、蝶鞍区)的连续横断层解剖, 熟悉其CT、MRI图像。
熟悉颅脑(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 脑室、脑池、蝶鞍区)的矢、冠状断层解 剖及CT、MRI图像。
熟悉脑血供特点及脑血管的来源、分支、 行径和分布;了解脑血管的断面区域配布。
盖部 三角部
眶部
中央后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上沟 颞下沟
扣带沟缘支 楔前叶 顶枕沟 楔叶 距状沟
舌回
海马旁回
中央旁小叶
扣带沟
额内 侧回 海马钩
脑岛
穹窿体 穹窿柱 乳头体 海马
海马伞
直回
眶回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胼胝体干层面
胼胝体压部层面
松果体层面
前连合层面
乳头体层面
鞍上池层面
垂体层面
视交叉层面
视神经、小脑中脚层面
桥小脑三角层面 通过眶耳线
四、脑及其被膜的横断层面解剖特点
(一)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
1.中央沟
沟的深度和方向 有1或2条伴行的沟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 沟的位置,上外侧面 前2/5与后3/5交界处
顶内沟下份横断层面
2.外侧沟
与岛叶皮质相垂直的脑沟 与蝶骨大翼突起相对应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 前连合层面
3.顶枕沟
脑干正常解剖
中脑、桥脑和延髓的合称 中脑:上界是间脑的视束, 下界为桥脑上缘。 桥脑:上缘与中脑的大脑 脚相接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 脑分界 延脑:腹侧面分解标志-延脑桥脑沟 背侧面分界标志—髓皱 下界平齐枕骨大孔与脊 髓直接相连
脑干腹侧面
脑干背侧面
小脑正常解剖
位于颅后窝,在延脑和桥脑的背侧,后上方隔着小脑幕与端脑枕叶底面相对, 前下方借小脑三对脚分别与中脑、桥脑及延脑相连。 小脑半球:包括绒球小结叶、小脑前叶及小脑后叶 小脑蚓:为小脑中间狭窄的部分 小脑扁桃体:位于蚓垂两旁、延脑背侧面,靠近枕骨大孔
(七)脑池正常解剖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延髓 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蛛网膜下 腔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 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 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脑桥小脑三角池:其前外侧界为颞骨岩部的内侧面, 后界为小脑中脚和小脑半球,内侧界为桥脑基底部 下部和延髓上外侧部。池内有面神经和前庭窝神经。
断层重点资料名词解释
断层解剖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部分1.Reid基线为外耳门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颈部横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断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CML(眦耳线)/OML(眶耳线)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面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3.SML(上眶耳线)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沿此线进行颅脑扫描,有利于减少颅骨所致伪影及颅后窝结构的显示。
4.半卵圆中心在大脑半球胼胝体上方的层面,皮层深面的髓质可见白质呈半卵圆形。
5.基底核区指基底核及其邻近区域的结构。
6.松果体区指松果体及其邻近结构。
7.脑室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有的个体还出现第五脑室及第六脑室。
8.侧脑室位于大脑两半球内,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四部,前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9.第三脑室是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间的狭窄腔隙,可分顶、底、前壁、后壁及两侧壁。
顶为脉络组织。
底为下丘脑。
前壁为前连合、穹窿柱。
后壁自上而下依次为缰连合、松果体、后连合。
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10.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
顶的尖朝向小脑,顶前上壁为前髓帆和小脑上脚,后下壁为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底为菱形窝。
第四脑室上角借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下角连脊髓中央管。
11.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腔隙,称侧脑室三角区。
12.透明隔腔第五脑室即透明隔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
其前界为胼胝体膝,后界为穹窿柱,上界为胼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
13.威革氏腔第六脑室又称Verga腔(威革氏腔)、穹窿脑室或三角脑室,位于穹窿连合与胼胝体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不恒定,位于胼胝体后半部。
14.脑池蛛网膜下隙在脑的沟、裂等处扩大,形成蛛网膜下池,亦称脑池。
15.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前方,池内有视交叉。
16.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包含交叉池、脚间池和桥池前部。
断层解剖重点总结
断层解剖重点填空1. 中央前回位于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中央后沟位于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
2. 大脑半球上有中央沟、顶枕沟、外侧沟,据此将大脑半球分为五个叶,即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3. 岛盖由额盖、顶盖、颞盖构成。
4. 基底核包括纹状体、屏状核、杏仁体。
5. 联合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穹窿连合等6. 内囊分为前肢、后肢、膝三部。
7. 侧脑室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下角四部。
8. 颈内动脉分为颈段、岩段、海绵窦段、前床突上段四段。
9. 营养内囊的主要动脉是中央支,来自大脑中动脉。
10. 常用的头部断面基线有上眶耳线、眦耳线、下眶耳线。
11. 主动脉弓的分支有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头臂干。
12. 肺尖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
13. 右肺上叶有3个肺裂断,即尖段、后段、前段。
14. 右肺动脉进经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后方,奇静脉弓下方进入右肺。
15. 肝的膈面有镰状韧带附着,将肝分为左右叶。
16. 肝的左纵沟前部为肝圆韧带裂,其前方为肝圆韧带切迹,后部为静脉韧带裂。
17. 肝门静脉在第二腰椎体右侧、胰颈的后面,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汇合而成。
18. 胰位于第1—2腰椎水平,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
19. 腹膜后间隙包括肾前间隙、肾周间隙、肾后间隙三个间隙。
20. 肝门静脉左支较细长与附脐静脉、肝圆韧带相连,并以静脉韧带连下腔静脉。
名词解释1. 第五脑室:即透明隔间腔,是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的间隙,其前界为胼胝体膝,后界为穹窿柱,上界为胼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只有当它与侧脑室想通时才能称之为第五脑室,该脑室有时形成囊肿阻塞室间孔而使脑脊液循环受阻,导致颅内压升高。
2. 第六脑室:又称verga腔,穹窿室或三角脑室位于穹窿室连合与胼胝体间的一个水平裂隙,不恒定,位于胼胝体后半部,当它与侧脑室想通时,可称为第六脑室,若该室腔扩大,出现脑脊液循环受阻,也可发生颅内压升高。
3. 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后角三者汇合处,是三角形腔隙,称侧脑室三角区,为立体三角形空间,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部位。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 相交处。
颏孔:位于下颌体的外侧面,正对 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下颌 体上、下缘连线中点略上,距正中线 约2.5CM,内有颏神经和血管通过。
眉弓: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男性明显,正对大脑额叶的 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位于眉毛的底下。
颧弓:位于外耳门前方的水平线上,全长约三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
乳突: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 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最凸的隆起, 其内面是窦汇。
乳突囟
前囟 后囟
第三部分
脑及其被膜
一、脑的应用解剖(熟悉)
1、端脑 Telencephalon
概述: 左右半球胼胝连, 两裂三面又三端; 三沟五叶藏脑室, 基底内囊半卵圆。 中枢皮质运动感, 视听说写四语言。
端脑外形:
(1)端脑外侧面的脑沟、脑回和功能定位
(2)端脑内侧面的脑沟、脑回和边缘系统
1.新生儿由于脑和感觉器官比咀嚼器官发育早而快, 故脑颅远大于面颅(8:1)。 2.顶结节、额结节和枕鳞都是骨化的中心部位,故 发育较明显,使颅顶呈五角形。 3.新生儿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间隙较 大,由膜弥补,形成前囟(生后1-2岁闭合)、后 囟、蝶囟、乳突囟(生后半年闭合)。
颅囟
蝶囟
C. 下角:最大,呈弓形裂隙状,冠状层面上呈半月形。经背 侧丘脑后下方弯向前下方,伸入颞叶。
顶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体; 外侧壁为胼胝体; 底壁为海马、海马伞和侧副隆起。
断层解剖学重点
七、上腹部
1.结肠左曲左侧分:结肠左曲、胃底、脾
2.结肠左曲右侧分:胃底、脾、脾裸区、脾周间隙
3.左肾外侧:左肾、脾裸区、脾周间隙
4.胰尾:胰尾、脾周间隙、网膜囊
5.肝左上角:肝胃脾、网膜囊、左肾、胰体
6.左肾窦层:左三角韧带、胰体、网膜囊、左肾
2.额嵴层:额叶、眶、鼻腔
3.筛骨鸡冠层:额叶、眶、鼻腔、上额窦、口腔
4.上颌窦中分层:额叶、眶、鼻腔、鼻旁窦、口腔
5.上颌窦后分层面?前额区,扣带回、眶、鼻腔、上颌窦、口腔
6:大脑颞极层:前额区、扣带回、眶、颞极、翼腭窝
7.胼胝体膝层:胼胝体膝、侧脑室前角、前床突、翼外肌
6.垂体层面:垂体、borca区、隔区、伏隔核、内囊
7:半卵圆中心层:半卵圆中心、大脑镰
8:胼胝体干层:胼胝体干、侧脑室、尾状核
9:第三脑室上部层:基底核、内囊、侧脑室、第三脑室
10:松果体层面:基底核、内囊、松果体
11:前连和层面:前连和、中脑、小脑
12:乳头体层:乳头体、中脑、小脑
13:视交叉层:视交叉、漏斗、第四脑室
14:垂体层:垂体、海绵窦、脑桥、小脑
15:颈动脉层:颈动脉管、蝶窦、额窦、筛窦
16:下颌头层:下颌头、延髓、筛窦
二、头部连续失状 ຫໍສະໝຸດ 1.正中失状面右面观:胼胝体、大脑半球、第三、第四脑室、垂体
2.正中矢状面左面观:胼胝体、扣带沟缘支、穹窿、中央沟
3.内囊膝层面:大脑沟、回、内囊、小脑镰、海绵窦
4.苍白球层:大脑沟、回、内囊、小脑
11.脑的动脉供应?
答:脑血管: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头颅CT断层解剖
38/46
关于优势半球:
左右半球发育呈不对称性,各有优势,左 侧半球以语言、意识、数学分析等活动为 主;右侧半球以非语言信息,如音乐、图 形、时空概念等为主。
头颅CT断层解剖
39/46
颈内动脉 椎动脉
脑血供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
头颅CT断层解剖
40/46
头颅CT断层解剖
41/46
侧脑室中央部 侧脑室脉络丛
胼胝体压部
头颅CT断层解剖
上矢状窦
23/46
侧脑室体部层面
头颅CT断层解剖
24/46
头颅CT断层解剖
25/46
侧脑室上部层面主要显示结构
1、侧脑室上方两侧脑白质组成 半卵园 中心,此层面脑灰质与白 质分界较清 楚。
2、前方为额叶部分,中部为顶 叶、后 方是枕叶。但顶叶是主要部分。
3、前颅窝:容纳额叶。
中颅窝:容纳颞叶。
后颅窝:容纳小脑半球和脑干。
头颅CT断层解剖
33/46
枕叶
额叶
顶叶
颞叶
头颅CT断层解剖
34/46
岛叶
头颅CT断层解剖
35/46
1、额叶(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额叶占大脑 半球表面前1/3,主躯体运动,高级认知功效, 比如学习、语言、决议、抽象思维、情绪等;自 主运动控制。
枕叶损害时引发视野缺损或视力障碍。
头颅CT断层解剖
36/46
4、顶叶(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顶叶位 于额叶之后,中央后回为躯体感觉接收区。空 间信息处理(数学、逻辑思维、发散思维)、 视觉信息、体感信息整合。
顶叶损害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感觉性癫痫, 肢体失认(不感觉到瘫痪肢体存在)、结构失用 (临摩画时钟、搭积木困难)、手指失认(不能区 分自己手指)、失写、失计算等。 5、脑干(生命中枢):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 包含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主要生 理功效。 6、岛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3叶 掩盖岛状皮质称为岛叶。内脏感觉和运动相关。 刺激人岛叶,引发内脏运动改变,如唾液分泌 增加,恶心、呃逆、胃肠蠕动增加和饱胀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横断层常用基线有:①眦耳线(听眦线):眼外眦与同侧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横断
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②Reid基线:眶下缘中点至同侧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又称为人类学
基线或下眶耳线,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常以此线的垂
线为基线;
③连合间线: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又称 AC-PC 线,现作为标准影像扫描基线。
↑↑↑↑↑↑为重点,经常考。
一、经大脑半球顶部的横断层
颅腔内可见左、右大脑半球顶部的断面,断面外侧由前向后有额上回、中央前沟、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
内侧面由前向后可见额内侧回、中央旁沟、中央旁小叶、扣
带沟缘支和楔前叶。
两大脑半球间是大脑纵裂,内有大脑镰,其前、后端可见三角形的上
矢状窦。
二、经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
此断面经胼胝体上方。
大脑镰位居左右半球之间,其前、后端仍可见上矢状窦的断面,大脑
半球断面内的髓质形成半卵圆中心,髓质和皮质分界明显。
半卵圆中心的髓质成自三种纤维:
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大部分纤维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②联络纤维:连接一侧半球各皮质区,联络纤维多而发达;
③连合纤维:连接两大脑半球的相应皮质区。
三、经胼胝体压部的横断层
侧脑室前角呈倒“八”形向前外伸展,两前角后半之间为透明隔,透明隔后连穹隆柱,第三脑
室呈纵向裂隙状,其后方为胼胝体压部。
侧脑室前角外侧的尾状核头,两前角前方为胼胝体膝。
背侧丘脑呈团块状位于第三脑室两侧,前端为丘脑前结节,后端为丘脑枕。
尾状核和背
侧丘脑外侧是“﹥﹤” 形的内囊,CT图像上基底核和内囊清晰可辨。
内囊外侧是豆状核壳,
壳外侧是屏状核和岛叶,岛叶外侧可见外侧沟,其内有大脑中动脉走行。
胼胝体压部后方的
小脑幕呈 V形,后连大脑镰。
大脑半球内侧面前部可见额内侧回和扣带回,后部可见扣带回和舌回。
大脑半球外侧面的脑
回由前向后依次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和枕外侧回。
←这一段内容里的部位一般在中级考试断层图上考,因为涉及的部位更细。
四、经前连合的横断层
大脑外侧沟分隔前方额叶及后方的颞叶,小脑在断面后方。
中脑位居断面中央,其后部左右
稍隆起者为上丘,中脑水管形似针孔样位于顶盖前方,黑质颜色较深位于前外,红核位于黑
质的后内(口诀:黑前中盖)。
前连合位于大脑纵裂和第三脑室之间,前连合中部纤维聚集
成束,两端分别向前、后发散,整体呈H形。
前连合在MRI图像上是最重要的标志性结构。
侧脑室前角外侧可见尾状核,尾状核和壳相连,其外侧可见屏状核和岛叶。
侧脑室下角位于
颞叶内,狭窄并略成弧形,前壁可见尾状核尾,底壁为海马。
小脑断面增大呈扇形,中间为
小脑蚓,两侧为小脑半球,小脑幕呈“八”形位于颞叶和小脑之间。
补充扩展内容:中脑背侧有两对圆形隆起,即上方一对上丘,下方一对下丘,合称四叠体,
又称顶盖。
五、经视交叉的横断层
此断层中部可见五角形的鞍上池,由交叉池和桥池组成。
池内有视交叉、垂体柄、鞍背、基
底动脉末端和动眼神经,视交叉两侧为颈内动脉。
额叶的断面进一步缩小,可见内侧的直回
和外侧的眶回。
鞍上池两侧可见颞叶,颞叶与额叶间隔以蝶骨小翼和外侧沟。
颞叶内可见杏
仁体位于钩的深面和侧脑室下角的前方。
鞍上池后方为脑桥,脑桥后方为小脑,二者间连以
粗大的小脑中脚,其间可见第四脑室断面。
小脑和颞叶之间隔以三角形颞骨岩部和伸向前内
的小脑幕。
拓展阅读:
五角形的鞍上池由纵裂池、外侧窝池、交叉池和桥池组成。
杏仁体:大脑颞叶内侧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形似杏仁的神经元聚集组织,是基底核的一部分,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马旁回沟的深面,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
六、经垂体的横断层
垂体位于断面前份中部,其前方有蝶窦,垂体两侧是海绵窦,海绵窦外侧为颞叶,两者之间
隔以海绵窦外侧壁。
垂体后方为鞍背,鞍背后方是脑桥。
颅后窝内的小脑借小脑中脚连于脑桥,其间是不规则的第四脑室,小脑半球内有齿状核;外
侧为连于横窦与颈内静脉之间的乙状窦,是颅内血液回流的重要途径。
七、经下颌颈的横断层
鼻咽居断面中央,前方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
鼻咽后方依次可见咽后间隙、椎前筋膜、椎前
间隙和椎前肌的断面;后外侧为咽隐窝。
咽侧方的咽旁间隙较宽大,呈三角形,位于翼内肌、腮腺、脊椎与咽侧壁之间,上至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呈潜在性漏斗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区域。
以茎突及茎突周围肌为界分为咽旁前、后间隙,咽旁后间隙内有颈内动、静脉及第Ⅸ~Ⅻ对
脑神经等。
鼻腔两侧为上颌骨、上颌窦。
上颌窦后内侧与鼻腔、蝶骨大翼之间为翼腭间隙,后外侧有颧弓、颞肌和翼外肌。
翼外肌内侧出现翼内肌和咽鼓管软骨的断面;后外侧有椭圆形的下颌颈和腮腺。
颅后窝断面接近枕骨大孔,可见延髓和小脑扁桃体。
八、经枢椎体上份的横断层
鼻咽居断面中央,其前部为固有口腔、舌和牙龈;固有口腔与鼻咽之间可见软腭、腭垂和扁桃体窝及其内的腭扁桃体。
颊肌紧贴于固有口腔两侧,其后方的面侧区仍可见下颌支和其外侧的咬肌及咬肌间隙,内侧的翼内肌及翼下颌间隙,后方的腮腺及“腮腺床”。
咽后间隙位于咽后壁与椎前筋膜之间,上至颅底,向下通食管后间隙,外侧是咽旁间隙及其内的颈动脉鞘等。
枢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为椎前间隙,上至颅底,下达胸部,为一潜在性间隙,颈椎结核的寒性脓肿可进入此间隙向下蔓延。
九、经下颌角的横断层此断层经第 3颈椎,下颌体、下颌角和下颌下腺的断面出现。
口咽居断面中央,其前方为固有口腔。
舌的两侧是下颌体和下颌角;其外侧的咬肌和咬肌间隙、内侧的翼内肌和翼下颌间隙断面均明显缩小。
下颌骨内侧出现封闭口腔底部的下颌舌骨肌、下颌下腺和二腹肌后腹;在下颌骨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有颌下间隙及其内的下颌下腺。
十、正中矢状面
由于左、右侧大脑发育的不对称性,大脑镰很少处于正中位置,故该断层大脑镰不完整。
胼胝体居脑部中份。
胼胝体的嘴、膝、干及穹隆之间为透明隔。
胼胝体压部的前下方,右侧大脑内静脉位于帆间池内,向后汇入大脑大静脉。
此处的蛛网膜下隙,自上而下形成了大脑大静脉池、松果体池、四叠体池。
胼胝体嘴下方是胼胝体下回和终板旁回。
向后为前连合和终板;向下依次是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与胼胝体沟平行的是扣带沟,侧脑室外侧壁上可见尾状核;在室间孔前方,穹隆柱向后上延续成为穹窿体。
脑干腹侧自上而下可见交叉池,池内有大脑前动脉(A1段);脚间池,含基底动脉末端和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位于桥池,紧贴脑桥有基底沟。
脑干背侧,菱形窝构成第四脑室底;上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下髓帆和小脑上脚组成第四脑室顶部。
原裂将小脑分隔成前、后叶;小脑扁桃体下方是宽阔的小脑延髓池。
小脑幕分隔了上方的大脑枕叶(幕上结构)和下方的小脑及脑干(幕下结构),直窦汇集了大脑大静脉的血液,向后流入窦汇。
垂体前、后叶分界明显,上方被鞍膈覆盖,由垂体柄连于漏斗。
垂体窝的下方是形态不规则的蝶窦。
上矢状窦直通窦汇;在颅顶部可见蛛网膜粒突入上矢状窦内。
小脑扁桃体位置变异较大,可突入枕骨大孔或其以下 3mm均属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