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共舞 为人民高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时代共舞为人民高歌

作者:王丹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年第12期

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队伍。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

从1957年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建立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队伍起,经过60年的发展壮大,如今我区的乌兰牧骑队伍已经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3000多人,每年演出超过了7000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11月21日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表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乌兰牧骑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与人民同甘苦,为人民歌与舞,把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把更多优秀的文艺演出送进千家万户,成为乌兰牧骑这支人民文艺工作队的职责和使命。

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观看过乌兰牧骑的演出,并表示十分赞赏。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你们要走向全国,到全国各地去巡回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把乌兰牧骑精神带到全国去!”

1965年,乌兰牧骑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巡回演出,历时7个多月,行程5万多公里,引发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之后,全国各地都成立了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为群众演出,有效拓展了基层文化服务的途径,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0年来,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鼓舞人民,始终是乌兰牧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代乌兰牧骑演员伊兰老人回忆说:“蓝天就是幕布,草原就是舞台。牧民非常欢迎,两个蒙古包有五六个人,附近十里八里的老乡们骑上马就来了,这就十几个牧民。我们也给一个牧民演出过。”

锡林郭勒乌兰牧骑团长孟玉珍回忆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演出场景:乌兰牧骑队员在农舍或蒙古包中间的空地上,拉块幕布,点着煤油灯、“火把灯”为农牧民演出。尽管条件艰苦,但观众热情高涨。乌兰牧骑为把文化送到农牧民家中,冒着风霜雨雪,酷暑严寒,走遍了内蒙古草原的每个苏木、浩特和嘎查。

不仅在我区的广大农村牧区,乌兰牧骑在区外巡回演出时同样深受人们喜爱。

去革命圣地延安巡演,参加演出的乌兰牧骑队员朱嘉庚和奇·达林泰在火车上满怀激动地创作出了歌曲《草原儿女爱延安》。一踏上延安的土地,《草原儿女爱延安》的歌声就在延安上空回荡……

在井冈山巡演时,观众多为当年的老红军和军烈属等老区人民。乌兰牧骑队员们在演出时不仅学唱当地流传的红军歌曲,还在演出之余为老区人民挑水、做饭、扫院子、打猪草……

在大庆油田茫茫荒原的井架下,乌兰牧骑为石油工人现场演出。队员牧兰为铁人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演唱《石油工人之歌》,工人们每鼓一次掌,牧兰就再唱一次,这首歌一共唱了十几次!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乌兰牧骑创作的丰富源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乌兰牧骑演出的不竭动力。

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不辞劳苦,不畏艰难,乌兰牧骑这支文艺工作队始终铭记: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之中,才能开出鲜艳的文艺之花、结出丰硕的文化之果!

始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才能永葆艺术生命常青

上个世纪50年代,内蒙古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通信落后,农村牧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为了丰富偏远牧区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全区首个试点地区,1957年苏尼特右旗建立了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队伍。很快,在翁牛特旗、正蓝旗和镶黄旗等地也纷纷建立了乌兰牧骑。当时的乌兰牧骑不仅是文化工作队,还兼具救助队、医疗队、宣传队、政治工作队等功能,突显了服务基层牧民群众的鲜明特色。

60年来,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深入农村牧区,与广大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编自演的各类文艺节目奉献给广大基层观众,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服务30多万场,各民族观众达2.12亿人次,创造了内蒙古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乌兰牧骑的队员大多出身农牧民家庭,与农牧民有着血浓于水的天然情感和密切联系。他们在深入基层演出的同时,也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

已为广大牧民表演和服务了40多年的乌兰牧骑老队员乌力吉图虽已临近退休,但仍坚守在基层一线。他说,乌兰牧骑队员们大多一专多能,吹拉弹唱以外还有服务农牧民的任务。下乡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带演出用具,还要带着理发的推子和一些书。有的老乡头发长了,我们就给他理发,拿出书来给他们看。演出之余我们还与牧民一起剪羊毛、盖羊圈、砸石头……

年轻的乌兰牧骑队员也在传承着老一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32岁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乌宁说:“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是因为我们扎根基层的初心从未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变。我觉得年轻人更应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不怕吃苦,扎根基层,走进群众,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艺术作品更接地气,真正被人们喜爱。”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乌兰牧骑不再是纯粹的‘马车上的文艺轻骑兵’,我们坐上了汽车,但扎根农牧民的精神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没变。”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团长那顺说。

乌兰牧骑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赢得了群众充分的信任,农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乌兰牧骑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文艺,只有植根基层沃土、紧跟现实生活,才能更加充满活力。

文艺,只有顺应群众意愿、反映百姓关切,才能更加发展繁荣。

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乌兰牧骑这支文艺工作队深深懂得:只有不断从基层的丰富实践和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和演出,才能提升文化魅力、永葆艺术青春!

60年栉风沐雨,60年砥砺前行; 60载光辉足迹,60载红色记忆。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是人民的文艺工作队,是党的文艺宣传队。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基层沃土,服务广大群众,迎风雪、冒寒暑,常年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把精彩的文艺演出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农牧民群众。

额济纳旗乌兰牧骑队长雷东香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乌兰牧骑必须跟着时代走、跟着生活走、跟着农牧民走,这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我们的方向。”

进入了新时代的乌兰牧骑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不断熔铸和传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和民族文化的鲜活血脉,努力创作和演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贡献更大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