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病虫害防治课件_1 昆虫基础知识2.PPT
合集下载
茶专《茶树病虫害防治》实验课件
坏死-粉状物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 ,纤细病毒属(Tenuuivirus)。
水稻条纹叶枯病(一)
水稻条纹叶枯病(二)
Rice stripe virus
坏死、畸形-无病症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小麦赤霉病(一)
小麦赤霉病(二)
棉花枯萎病原物为尖镰孢萎蔫专化型 半知菌亚门镰孢属。
图6-1 棉花枯萎病菌 1.小型分生孢子梗;2.大型分生孢子梗; 3.大型孢子; 4小型孢子
图6-2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2.干燥时分生孢 子着生状; 3.湿度大十分生孢子着生状(假头状着生) 4.膨胀菌丝; 5.厚垣孢子; 6.拟菌核
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半 知菌亚门 棉花黄萎病菌
图3-3 玉米丝黑穗病菌 (示冬孢子及冬孢子萌发)
丝黑穗病原为孢堆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 瘤黑粉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条锈病菌:条形柄锈菌 秆锈病菌:禾柄锈菌 柄锈菌 三种病菌均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叶锈病菌:隐匿
病原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二)病征类型
絮状物:观察茄绵疫病标本,病部有无蜘蛛网状或絮状物。 霉层:观察稻瘟病等标本。 霜霉:观察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标本,叶背面有无霜霉状产生? 白粉:观察瓜类白粉病标本,白粉状物着生在何部? 黑粉:观察麦类黑穗病。 锈病:观察麦类锈病或豇豆锈病标本。 颗粒状物:取茶轮斑病或黑痣标本观察,病部有无黑色小颗粒 状物? 菌核和菌素:观察紫纹羽病、毛发病、线腐病等标本,注意菌 核的形态、色泽、大小。 菌脓:植物病原细菌产生的脓状粘液。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课件
育种技术
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如杂交育 种、诱变育种等,以培育出具有 优良性状的茶树品种。
茶树保健与修剪
茶树保健
通过合理的施肥、修剪、采摘等措施,保持茶树的健康生长,提高茶树的抗病 能力。
修剪技术
采用科学的修剪技术,如定型修剪、轻修剪等,控制茶树的高度和形状,促进 茶树的分枝和发芽。
茶园生态环境的维护
栽培管理
施肥
不当的施肥可能导致茶叶生长不 良,并增加对病虫害的易感性。
修剪
适当的修剪可以促进茶叶的健康 生长,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采摘
采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卫生,可 能会传播病虫害。
病虫害传播
茶叶病虫害可以通过 风、雨、昆虫等媒介 传播。
远距离传播:病虫害 可以通过运输茶叶或 茶树苗传播到其他地 区。
THANKS
感谢观看
症状综合分析
对茶叶植株的病虫害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有病虫害的混 合发生。
害虫与病原菌的关系分析
分析害虫与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如共生、寄生、竞争等,以及病虫 害之间的相互影响。
诊断与识别技巧
掌握病虫害的诊断和识别技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04
茶叶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Chapter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茶树品种选育
选育抗病、抗虫、优质 、高产的茶树品种,提 高茶树的自身抗逆性。
茶园生态系统平衡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措 施,维护茶园生态系统 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 性,防止病虫害的大面 积发生。
可持续发展
将茶园建设与自然环境 相融合,实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统一,促进茶叶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
01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
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如杂交育 种、诱变育种等,以培育出具有 优良性状的茶树品种。
茶树保健与修剪
茶树保健
通过合理的施肥、修剪、采摘等措施,保持茶树的健康生长,提高茶树的抗病 能力。
修剪技术
采用科学的修剪技术,如定型修剪、轻修剪等,控制茶树的高度和形状,促进 茶树的分枝和发芽。
茶园生态环境的维护
栽培管理
施肥
不当的施肥可能导致茶叶生长不 良,并增加对病虫害的易感性。
修剪
适当的修剪可以促进茶叶的健康 生长,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采摘
采摘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卫生,可 能会传播病虫害。
病虫害传播
茶叶病虫害可以通过 风、雨、昆虫等媒介 传播。
远距离传播:病虫害 可以通过运输茶叶或 茶树苗传播到其他地 区。
THANKS
感谢观看
症状综合分析
对茶叶植株的病虫害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有病虫害的混 合发生。
害虫与病原菌的关系分析
分析害虫与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如共生、寄生、竞争等,以及病虫 害之间的相互影响。
诊断与识别技巧
掌握病虫害的诊断和识别技巧,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04
茶叶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Chapter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茶树品种选育
选育抗病、抗虫、优质 、高产的茶树品种,提 高茶树的自身抗逆性。
茶园生态系统平衡
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措 施,维护茶园生态系统 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 性,防止病虫害的大面 积发生。
可持续发展
将茶园建设与自然环境 相融合,实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统一,促进茶叶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
01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ppt课件
5
(3)茶炭疽病 • 症状:主要症状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 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 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 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 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 界明显。
6
• 防治方法:①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树抗病力 。②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 倍或百菌清5状:若虫聚集叶片背面刺吸汁液,排出“ 蜜露”引起煤烟病发生,叶片正面覆盖污霉 状霉层。虫体周围有一圈白色腊圈,形式黑 芝麻粒。
26
• 防治方法: •(1)剪除密集的虫害枝,使果园通风透光, 及时中耕、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虫能 力。 •(2)保护天敌。黑刺粉虱的天敌种类很多, 包括寄生蜂、捕食性瓢虫、寄生性真菌。 •(3)黑刺粉虱的防治指标为平均每张叶片有 虫2头,即应防治。当1龄幼虫占 80%、2龄幼 虫占20%时即为防治适期。可用20%甲氰菊酯 乳油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在5月中、 下旬-10月上旬施药。
20
(4)螨类
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2-0.2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转 淡黄至黄绿色,半透明。足4对,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 纤细长毛。 雄成螨近菱形,体稍小。体长约0.18毫米,呈菱形,淡黄至橙 黄色。 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上有纵向排列整齐细小的网状灰 白色圆形蜡质小点。 幼螨椭圆形,乳白色,足3对。背部有黄纹2道,将全体分为前 足体、后足体和末体3部。幼螨经一次静止期,脱皮后即变为成 螨。
11
2、虫害
•害虫种类:对茶树影响较大的害虫主要是 小绿叶蝉、螨类、蚜虫、黑刺粉虱等。 •防治措施:对这些害虫必须以农业防治为 主,农药防治为辅。
12
(1)绿叶蝉
成虫体长3~4毫米,黄 绿至绿色,头顶中央有 一个白纹,两侧各有一 个不明显的黑点,复眼 内侧和头部后绿也有白 纹,前翅绿色半透明, 后翅无色透明。雌成虫 腹面草绿色,雄成虫腹 面黄绿色。卵长约 0.8 毫米,香蕉形,头端略 大,浅黄绿色。若虫除 翅尚未形成外,体形和 体色与成虫相似。
(3)茶炭疽病 • 症状:主要症状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 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 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 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 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 界明显。
6
• 防治方法:①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树抗病力 。②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 倍或百菌清5状:若虫聚集叶片背面刺吸汁液,排出“ 蜜露”引起煤烟病发生,叶片正面覆盖污霉 状霉层。虫体周围有一圈白色腊圈,形式黑 芝麻粒。
26
• 防治方法: •(1)剪除密集的虫害枝,使果园通风透光, 及时中耕、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虫能 力。 •(2)保护天敌。黑刺粉虱的天敌种类很多, 包括寄生蜂、捕食性瓢虫、寄生性真菌。 •(3)黑刺粉虱的防治指标为平均每张叶片有 虫2头,即应防治。当1龄幼虫占 80%、2龄幼 虫占20%时即为防治适期。可用20%甲氰菊酯 乳油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在5月中、 下旬-10月上旬施药。
20
(4)螨类
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2-0.2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转 淡黄至黄绿色,半透明。足4对,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 纤细长毛。 雄成螨近菱形,体稍小。体长约0.18毫米,呈菱形,淡黄至橙 黄色。 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上有纵向排列整齐细小的网状灰 白色圆形蜡质小点。 幼螨椭圆形,乳白色,足3对。背部有黄纹2道,将全体分为前 足体、后足体和末体3部。幼螨经一次静止期,脱皮后即变为成 螨。
11
2、虫害
•害虫种类:对茶树影响较大的害虫主要是 小绿叶蝉、螨类、蚜虫、黑刺粉虱等。 •防治措施:对这些害虫必须以农业防治为 主,农药防治为辅。
12
(1)绿叶蝉
成虫体长3~4毫米,黄 绿至绿色,头顶中央有 一个白纹,两侧各有一 个不明显的黑点,复眼 内侧和头部后绿也有白 纹,前翅绿色半透明, 后翅无色透明。雌成虫 腹面草绿色,雄成虫腹 面黄绿色。卵长约 0.8 毫米,香蕉形,头端略 大,浅黄绿色。若虫除 翅尚未形成外,体形和 体色与成虫相似。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PPT参考课件
7
(2)轻修剪:
•目的:刺激茶芽萌发, 调整树冠,培养良好的 采摘面。 •时期:每年或隔年进行 一次,在早春(2月下旬 至3月上旬)进行为适宜。 •方法:轻修剪的程度, 以剪去蓬面上3―5cm的 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 上的小桩头、无用新梢 等。
8
(3)深修剪:
目的:使茶树重新抽发新枝,提高茶树发 芽能力,延长茶树高产稳产的年限。 对象:经过多年的采摘和轻修剪的树。 方法:应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树冠上部 10-15cm的一层枝叶。
12
5、锄草
生产茶园每年在非采摘季节进行2-3次 10-15cm的浅耕和去除杂草,10月中旬 深耕20-25cm进行松土。 •除草剂:尽燃(42%草甘膦异丙胺盐) 亩用本品200—400g,兑水15—30公 斤均匀喷洒。
13
6 、采摘 采摘时:开采期宜早不宜迟,以略早为好。春茶 当蓬面有5%—1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就可 开采。春茶每隔3—5天采一次,夏、秋茶每隔5— 7天采一次。 方法:一般采用手工分批采摘手,工采茶要求提 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 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掐采 。 机器采茶因没有选择性,很难分批采摘,一般每 季茶只采1-2批。
15
二、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茶白星病: 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
后渐扩大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 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 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16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 早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人 嫩梢芽叶,2~5天后即产生新病斑,进而产生分生孢 子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易造成病害流行。每年4~5 月发生最重。高山茶区荫湿多雾最适于病害发生。此 外土壤瘠薄、采摘过度、施肥不足都易诱发此病。
(2)轻修剪:
•目的:刺激茶芽萌发, 调整树冠,培养良好的 采摘面。 •时期:每年或隔年进行 一次,在早春(2月下旬 至3月上旬)进行为适宜。 •方法:轻修剪的程度, 以剪去蓬面上3―5cm的 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 上的小桩头、无用新梢 等。
8
(3)深修剪:
目的:使茶树重新抽发新枝,提高茶树发 芽能力,延长茶树高产稳产的年限。 对象:经过多年的采摘和轻修剪的树。 方法:应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树冠上部 10-15cm的一层枝叶。
12
5、锄草
生产茶园每年在非采摘季节进行2-3次 10-15cm的浅耕和去除杂草,10月中旬 深耕20-25cm进行松土。 •除草剂:尽燃(42%草甘膦异丙胺盐) 亩用本品200—400g,兑水15—30公 斤均匀喷洒。
13
6 、采摘 采摘时:开采期宜早不宜迟,以略早为好。春茶 当蓬面有5%—10%的新梢达到采摘标准时,就可 开采。春茶每隔3—5天采一次,夏、秋茶每隔5— 7天采一次。 方法:一般采用手工分批采摘手,工采茶要求提 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 鱼叶,茶果与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掐采 。 机器采茶因没有选择性,很难分批采摘,一般每 季茶只采1-2批。
15
二、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茶白星病: 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
后渐扩大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 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 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16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 早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人 嫩梢芽叶,2~5天后即产生新病斑,进而产生分生孢 子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易造成病害流行。每年4~5 月发生最重。高山茶区荫湿多雾最适于病害发生。此 外土壤瘠薄、采摘过度、施肥不足都易诱发此病。
茶树害虫PPT课件
.
26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第五章 茶树害虫
第一节 茶树 茶树害虫的类别:嚼叶性害虫;吸汁害虫; 枝杆害虫;钻蛀害虫;地下害虫;
• 危害:全国有400多种,常发生的50-60种。 不同地区不同年份造成的损失不同,一般 达15%左右,同时对品质产生影响。
• 依据害虫分类地位分:鳞翅目、同翅目、 鞘翅目及螨类等
• 田间悬挂性引诱剂诱虫器控制茶毛虫、茶 毒蛾、茶小卷叶蛾等
• 喷施生物农药如控制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 如B.t制剂、鱼藤酮乳油等,安全间隔期4-5 天
.
6
夏茶期防治
• 夏茶期主要害虫: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丽纹象
甲、叶甲等 • 浅耕除草:消灭害虫的蛹 • 强采茶叶:在小绿叶蝉盛发期进行 • 药剂防治:有机茶园只能施用生物农药如白疆菌、病毒制
.
24
茶尺蠖的生物防治
• 防治茶尺蠖高效生物制剂 • 1 茶尺蠖NPV (EoNPV) :核型多角体病毒 • 对茶尺蠖第1、2代和第5、6代的1~2龄幼虫期防治效
果达98 %以上。茶尺蠖于夜间取食,因此在应用病毒杀 虫剂时,采用下午、傍晚或阴天喷施,可以缩短当天喷药 后至幼虫取食的时间或减少紫外光的照射,减轻日照对多 角体的杀伤力,从而提高防治效果。使用在7.5亿~15.0 亿PIB/hm2 。Bt 与 EoNPV 混用具有增效作用,加速了杀 虫速度,并且明显减少茶尺蠖的进食量。
.
2
2 发生特点
• 管理粗放的茶园:害虫种类多,以食叶害 虫、枝杆害虫发生重 如茶毛虫
• 管理精细茶园:主要以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发生重,如假眼小绿叶蝉
• 高山区茶园一般发生轻,低山茶园害虫发 生重。
.
3
3 防治技术
茶树病虫害防治课件_1 昆虫基础知识.ppt
重足纲(Diplopoda) 一般同唇足纲,故也有 将此纲与唇足纲合称为多足纲(Myriapoda) 的。但重足纲的体节,除前方3-4节及腹末12节外,其它各由2节合并而成,所以各节有 2对行动足。马陆为本纲常见的代表。
结合纲(Symphyla) 很像唇足纲,但第一 对足不特化成颚状的毒爪。此外,每一 体节上通常还有1对刺突和1对能翻缩的泡。 这同昆虫纲的双尾目极为相似。
4、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的昆虫(害虫):危害农林植物及 产品,传播人畜疾病,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构成严重威胁的昆虫(叶蝉、蚊子)。 (2)有益的昆虫(益虫):帮助人类消灭害 虫的昆虫(螳螂、草蛉);为人类创造财富 的昆虫(蜜蜂、家蚕);帮助植物传花授粉 的昆虫(蜜蜂)。 总之,昆虫对人类既存在大害,也为人类创 造无以胜计的益处,我们责任在于掌握规律, 控制昆虫,“使之有害不害,有益更益”。
第一章 昆虫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昆虫 昆虫是一种小型动物,属于动物界中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其体躯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有 口器和一对触角,通常还有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 胸部为三个体节组成,具有三对分节的足和两对 翅膀;腹部由9~11体节组成,有生殖器和一对尾 须;整个身体被一层坚韧的体壁所包围,称为外 骨骼;其两侧具气门。
二、昆虫头部及附器
头部是昆虫身体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不同昆 虫的头部有不同的型式,现在先讲头式。 一、头式 按口器位臵不同分为三种:前口式、下口式、 后口式。 1、前口式:口器向前即口器在头的前端,头 的纵轴与身体纵轴几乎平行。例如,蝼蛄、 步甲。
2、下口式:口器向下即头的纵轴与身体的纵 轴大致成直角。例如,蝗虫、蟋蟀、鳞翅目幼 虫。
二、头壳
茶叶病虫害及绿色防技术-PPT课件
• 增施钾肥与茶白星病发病关系
钾肥用量 (斤/亩) 对照 0 5 发病率(%) 84.0 71.0 病情指数 32.4 29.9
10
20
66.5
38.4
17.08.7Fra bibliotek•(3) 对衰老病重茶园,有计划地实施台刈更新措 施,使茶树复壮,增强抗病能力。 • (4)及时采摘,减少病原。
第二节 茶饼病
• 一、病原 • 茶饼病的病原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菌丝体在病 斑的叶肉细胞间生长,子实体生于叶片下表皮, 呈白色绒毛壮突起。寄生茶叶表面的子实层在高 湿条件下可形成大量的担孢子;1个病斑上(疱斑) 可形成200万个担孢子。担孢子的生活力较弱, 环境条件对其影响较大,光线是影响该担孢子萌 发的重要因素,也是该病是否构成流行的一个决 定性条件。该菌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萌发,最理想 的光源是柔和的散射光。强光下担孢子萌发率显 著下降。担孢子的萌发和相对湿度有密切的关系, 担孢子萌发必须有水膜或100%的饱和湿度。据研 究,叶片保湿11小时是实现侵染的临界条件,以 保湿13小时发病率最高。
1、叶部病害:茶白星病、茶饼病、茶轮 斑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等。 2、茶树茎病:茶胴枯病、茶树溃疡病、 茶枝梢黑点病、茶枝癌肿病。 3、茶树根病:茶白绢病、茶紫纹羽病、 茶苗根结线虫病等。
第一节 茶白星病
• 一、病原 • 茶白星病最早于1887年在日本静冈县被发 现,当时误认为是一种由于气温冷暖剧变 引起的生理病。在病叶组织上散生的小黑 点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球 形,分生孢子椭 圆 形、薄 壁、无色、单孢, 大小为3~5 x 2~3微米。
健康芽叶 感病芽叶 病健比下降
5.34 3.61 33.5%
33.1 22.6 31.7%
茶叶病虫害防治PPT
茶叶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及效果评估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 具有环保、可持续的特点,但效果相对较慢 ,需要一定时间验证。
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具有见效快、使 用方便等优点,但容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 成负面影响。
物理防治
综合防治
采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杀、人工捕捉等防治 病虫害,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方法进行优 化组合,综合施策,能够提高防治效果,降 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茶叶病虫害防治的难点与挑战
病虫害抗药性
01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使得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
,需要不断更换或升级农药。
环保要求提高
02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对茶叶病虫害防治的要
求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更加环保、安全的防治方法。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茶农提供 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包括技术咨询 、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
产业联盟
组建产业联盟,加强企业与科研机 构之间的合作,推动茶叶产业的升 级和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茶叶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经验
01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具有环保、可持续的
现代防治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茶叶病虫害防治采用了生物防治、化 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 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和安全性。
02
茶叶病虫害的症状识别
常见茶叶病虫害的症状及特点
炭疽病
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 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后期病斑 上出现许多小黑点。
对未来茶叶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设性建议和展望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课件
13
学习交流PPT
症状: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嫩枝汁
液,芽叶萎缩或卷曲、硬化,芽节间缩短, 新芽减少,芽尖、叶缘变红褐色焦枯,严重 的新叶脱落。
14
学习交流PPT
防治方法:预测虫情,及时防治。经常检查,每 百叶有虫(夏茶达6头、秋茶达12头),开始用
药,分期分批及时采茶,减少虫卵量,清除杂草, 减低虫源。
9
学习交流PPT
(5)茶轮斑病
• 症状:以成叶和老叶上发生较多,先从叶尖 、叶缘产生黄绿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 、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有明显 的同心圆状轮纹,后期中央变灰白色,上生浓 黑色较粗的小粒点,沿轮纹排成环状。
10
学习交流PPT
•发病规律:该病菌从伤口侵入茶树组织产生新病斑 ,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参照茶炭疽病。
➢茶尺蠖药剂防治 该虫1、2代发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 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为害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 视7、8月防治。该虫喜在清晨和傍晚取食,最好安排在4~9 时及15~20时喷洒效果好。药剂用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
20
学习交流PPT
(4)螨类
➢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2-0.2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转 淡黄至黄绿色,半透明。足4对,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 纤细长毛。 ➢雄成螨近菱形,体稍小。体长约0.18毫米,呈菱形,淡黄至 橙黄色。
➢茶尺蠖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26~30mm,体圆筒形,头部褐色。 初孵幼虫黑色,体长1.5mm,头大,胸腹部各节均 具白纵线及环列白色小点。
➢茶尺蠖蛹 长10~14mm,长椭圆形,雄蛹较小。赭褐色,头 部色较暗。
➢茶尺蠖卵 长1mm,椭圆形。初绿色,后变灰褐色,孵化前为 黑色。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上覆白色絮状物。
学习交流PPT
症状: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嫩枝汁
液,芽叶萎缩或卷曲、硬化,芽节间缩短, 新芽减少,芽尖、叶缘变红褐色焦枯,严重 的新叶脱落。
14
学习交流PPT
防治方法:预测虫情,及时防治。经常检查,每 百叶有虫(夏茶达6头、秋茶达12头),开始用
药,分期分批及时采茶,减少虫卵量,清除杂草, 减低虫源。
9
学习交流PPT
(5)茶轮斑病
• 症状:以成叶和老叶上发生较多,先从叶尖 、叶缘产生黄绿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 、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有明显 的同心圆状轮纹,后期中央变灰白色,上生浓 黑色较粗的小粒点,沿轮纹排成环状。
10
学习交流PPT
•发病规律:该病菌从伤口侵入茶树组织产生新病斑 ,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发病较多。 •防治方法:参照茶炭疽病。
➢茶尺蠖药剂防治 该虫1、2代发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 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为害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 视7、8月防治。该虫喜在清晨和傍晚取食,最好安排在4~9 时及15~20时喷洒效果好。药剂用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
20
学习交流PPT
(4)螨类
➢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2-0.2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转 淡黄至黄绿色,半透明。足4对,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 纤细长毛。 ➢雄成螨近菱形,体稍小。体长约0.18毫米,呈菱形,淡黄至 橙黄色。
➢茶尺蠖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26~30mm,体圆筒形,头部褐色。 初孵幼虫黑色,体长1.5mm,头大,胸腹部各节均 具白纵线及环列白色小点。
➢茶尺蠖蛹 长10~14mm,长椭圆形,雄蛹较小。赭褐色,头 部色较暗。
➢茶尺蠖卵 长1mm,椭圆形。初绿色,后变灰褐色,孵化前为 黑色。常数十粒至百余粒成堆,上覆白色絮状物。
茶树病虫害防治课件_2 昆虫的内部结构.PPT
三、昆虫的排泄系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昆虫的排泄器官 主要有着生于中、后肠交界处 的马氏管。 其他如体壁、消化道壁、脂肪 体、围心细胞等在不同昆虫中 也起着不同的排泄作用。
马氏管
三、昆虫的排泄系统
• (二)排泄系统的功能
• 排泄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含氮废物;
• 具有调节体液中水分和离子平衡的作用; • 使昆虫体内保持正常的生理环境。
•后肠一般无分化,没有直肠垫
•常形成一些特殊构造,如滤室,贮菌 器等
•咽肌发达,形成食窦唧筒和咽喉唧筒
(二)消化特征与治虫的关系
各类昆虫因其摄取食物和消化机能不同,肠内的酸碱度也
不同。 昆虫的消化吸收在中肠中,消化道中能否吸收,与消化道 中酶有关,而酶要在一定PH值时才能有活性。 很多蛾、蝶类幼虫的中肠液 PH 为 7.2 ~ 10 ,而甲虫,中肠 呈酸性, PH值为 5~7。中肠的酸碱度关系到一些杀虫剂的 效果。 一般说,酸性的胃毒剂在碱性的中肠内易分解,溶解度大 ,发挥的毒效高。如用敌百虫防治鳞翅目害虫比对其他害 虫更好,敌百虫可在碱性胃液的作用下,形成毒性更强的 敌敌畏。 又如苏云金杆菌使昆虫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产生的伴孢晶 体蛋白,在碱性条件下被分解成具杀虫活性的小肽,因而 对害虫表现毒性。 因此,要发挥一种杀虫剂的有效毒力,除了解其性能外, 还应了解害虫的消化生理。
2.中肠的结构和机能
•中肠亦称胃,是消化食 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部 位。 •短而均匀的管状构造, 前端外方有胃盲囊,内 方有贲门瓣。
胃盲囊
围食膜 •结构- 由中肠的肠壁向外突出成囊状或管状的构造 •通常2-6个,位于中肠最前端。
•功能
•胃盲囊可增加中肠分泌和吸收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树病虫害防治
第一章
农业昆虫的基础知识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的内部结构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昆虫的分类
昆虫发生与环境关系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二、昆虫的头部
三、昆虫的胸部 四、昆虫的腹部 五、昆虫的体壁
三、昆虫的胸部及附器
(一)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二个体段,由颈膜与头 部相连。是由三个体节组成的,从前到后依次 为: 前胸、 中胸、 后胸 前翅 前足 中足 后翅 后足
由于胸部有足与翅(运动器官),故为昆虫运动中 心。胸部由于要支撑足与翅的运动,所以胸节高 度骨化。
胸部为正方形,由背板、腹板、侧板组成。
三 昆虫的胸部 胸部的构造
胸部三节肌肉发达,体壁较坚硬,连接紧密,支持
着足和翅的活动。每个胸节均由四块骨板构成:背
面的称被背板,腹面的称腹板,两侧的称侧板.前
胸的构造一般较简单,无明显的特化现象。具翅腹 节较复杂,各骨板被若干沟、缝划分成一些骨片。
(三)翅膀
——各种翅
鞘翅 鞘翅 膜 翅
鳞翅
棒翅 复翅 脉 翅
半翅
(三)翅膀
2、翅脉 由气管伸入双层翅面形成。翅脉的与排列形式称脉序。为便 于分析比较, 人们抽象归纳出了假象脉序。此外,有的还 在翅面上形成翅痣和翅室。
前缘脉(Costa,C) 亚前缘脉(Subcosta,Sc) 径脉(Radius,R) 中脉(Media, M) 肘脉(Cubitus,Cu) 轭脉(Jugal veins, J) 臀脉(crossvein)
(二)胸足
2、胸足类型
各类昆虫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足也 特化成许多不同功能的类型。 ( 1 )步行足:各节细长,适于行走,无特化。如蝽象、瓢虫、 天牛、叶甲、蛾蝶、步甲等。 ( 2 )开掘足:通常为前足特化而成。胫节宽扁,边缘具坚硬 的齿,状似钉子,用于挖土。如蝼蛄、金龟甲的前足。 ( 3 )跳跃足:指后足特化而成,腿节特大,胫节细长,跳跃 时胫节折贴于腿节下然后突然伸直。如蝗虫、蟋蟀的后足。 ( 4 )捕捉足:指前足特化,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 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内,形似折刀,用以捕捉其它昆虫。如 螳螂、猎蝽等的前足。 ( 5 )携粉足:由后足特化,是蜜蜂类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 其胫节扁宽,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于携带花粉)构成 “花粉蓝”,基跗节很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 以梳刮附在身体上的花粉。 ( 6 )游泳足: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如龙虱的 后足。
步 行 足
跳 跃 足
捕 捉 足
开 掘 足
携 粉 足
游 泳 足
3、昆虫的步行运动
昆虫的步行运动一般不是三对足同时直线 前进,而是分为两组呈三角架似活动(两 组足呈三角架似交叉使用。
(三)翅膀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翔的动物, 也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翅的类群。翅的获 得不仅扩大了昆虫活动和分布范围,也加 快了昆虫活动的速度,便于它们觅食、求 偶、寻找产卵和越冬越夏场所以及逃避敌 害等,对其生活十分有利。
2、胸足类型
( 7 )抱握足:由前足特 化,跗节特别膨大,其 上还有吸盘状的构造, 在交配 时 用以挟 持 雌虫 。 如雄性龙虱的前足。 (8)净角足:前足特化, 起清洁触角的作用。主 要为第一跗节的基部有 一凹陷,胫节末端有一 个或两个瓣状距,可以 覆盖在第一跗节的凹陷 口上,形成一个闭合的 空隙,触角从中抽过, 即可以去掉粘附在触角 上的东西。如蜂类的前 足。
(三)翅膀
鳞翅:翅质地为膜质, 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复盖。 如蛾、蝶类。 毛翅:质地为膜质,其 翅上长有密毛。如石蛾。 缨翅:质地膜质,翅脉 退化,翅狭长,边缘长 出许多长毛(缨毛)。 如蓟马。 双翅:前翅膜质,后翅 退化成平衡棒,这样仅 留一对前翅。如蚊、蝇 类。 翅的类型是昆虫分类的 主要依据。
(二)胸足
胸足着生于胸部侧下方,是 昆虫的典型附肢,有 3 对, 着生在三个胸节的腹侧。 1 、构造:由五节组成(如 图1-9) 基节:粗而短。 转节:最短,有的为两节。 腿节:长而粗大,善跳的昆 虫特别大。 胫节:细而长,有刺与距。 跗节:2-5个亚节组成,常 用于分类用。 前跗节:在跗节前端通常还 有最后一对侧爪和一个中垫。 中垫皮较薄,且多感觉器, 易为多种药物通过引起神经 中毒。
(三)翅膀
பைடு நூலகம்
(3)翅的质地和被复物 大多数昆虫的翅为膜质透明,但演化过程中,翅 在质地和被复物上发生了种种适应性的变化,因 而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如图1-13) 膜翅:翅膜质透明,脉明显可见。蜂类、蜻蜓前 后翅,蝗虫、甲虫、蝽象的后翅。 覆翅或革翅:前翅革质,栖息时覆于后翅之上。 如蝗虫的前翅。 鞘翅:前翅角质坚硬,用于保护后翅及体躯。如 甲虫的前翅。 半鞘翅:前翅端半部为膜质,基半部为革质。如 蝽象前翅。
(三)翅膀
2、翅的变化 各类昆虫中,翅的变化很大,包括翅的有无,对数, 发达程度,质地和被复物等。不同的昆虫不同。 (1)翅的有无 原始无翅————→无翅亚纲:衣鱼。 后生无翅 ————→雌性个体无翅:介壳虫、蓑蛾 等;社会性昆虫 :白蚁、蚁科等非生殖蚁;某些世 代无翅:蚜虫。 (2)翅的对数 昆虫的翅通常为二对,但发达程度不尽相同。如白 蚁、蜻蜓,前后翅都发达,大小相似;而甲虫和蝗 虫的前后翅相差较大(后翅>前翅)。
(三)翅膀
3、翅的连锁
在鳞翅目、同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中,前后 翅借一些连锁器连接起来,使前后翅在飞行 时互相配合,协调动作。
这些连锁器主要有:
A、翅轭连锁:低等蛾类前翅轭区的基部,有一 指状突起,称翅轭。翅轭伸在后翅前缘下面, 象一个夹子把两翅连结在一起。
(三)翅膀
1.翅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翅通常为三角形,具 三角和三边。翅面上由几 条皱褶将翅分为几个区: 臀前区、臀区、轭区、腋 区。有的昆虫翅的前缘有 色深加厚的小区为翅痣。 (如图1-11) 昆虫的翅是双层表皮 粘在一起而形成的,开始 翅内有活细胞,而后渐渐 退化,这样表皮变成薄膜, 中间分布有许多支撑作用 的翅脉。
第一章
农业昆虫的基础知识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的内部结构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昆虫的分类
昆虫发生与环境关系
第一节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二、昆虫的头部
三、昆虫的胸部 四、昆虫的腹部 五、昆虫的体壁
三、昆虫的胸部及附器
(一)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二个体段,由颈膜与头 部相连。是由三个体节组成的,从前到后依次 为: 前胸、 中胸、 后胸 前翅 前足 中足 后翅 后足
由于胸部有足与翅(运动器官),故为昆虫运动中 心。胸部由于要支撑足与翅的运动,所以胸节高 度骨化。
胸部为正方形,由背板、腹板、侧板组成。
三 昆虫的胸部 胸部的构造
胸部三节肌肉发达,体壁较坚硬,连接紧密,支持
着足和翅的活动。每个胸节均由四块骨板构成:背
面的称被背板,腹面的称腹板,两侧的称侧板.前
胸的构造一般较简单,无明显的特化现象。具翅腹 节较复杂,各骨板被若干沟、缝划分成一些骨片。
(三)翅膀
——各种翅
鞘翅 鞘翅 膜 翅
鳞翅
棒翅 复翅 脉 翅
半翅
(三)翅膀
2、翅脉 由气管伸入双层翅面形成。翅脉的与排列形式称脉序。为便 于分析比较, 人们抽象归纳出了假象脉序。此外,有的还 在翅面上形成翅痣和翅室。
前缘脉(Costa,C) 亚前缘脉(Subcosta,Sc) 径脉(Radius,R) 中脉(Media, M) 肘脉(Cubitus,Cu) 轭脉(Jugal veins, J) 臀脉(crossvein)
(二)胸足
2、胸足类型
各类昆虫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足也 特化成许多不同功能的类型。 ( 1 )步行足:各节细长,适于行走,无特化。如蝽象、瓢虫、 天牛、叶甲、蛾蝶、步甲等。 ( 2 )开掘足:通常为前足特化而成。胫节宽扁,边缘具坚硬 的齿,状似钉子,用于挖土。如蝼蛄、金龟甲的前足。 ( 3 )跳跃足:指后足特化而成,腿节特大,胫节细长,跳跃 时胫节折贴于腿节下然后突然伸直。如蝗虫、蟋蟀的后足。 ( 4 )捕捉足:指前足特化,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槽,胫节 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内,形似折刀,用以捕捉其它昆虫。如 螳螂、猎蝽等的前足。 ( 5 )携粉足:由后足特化,是蜜蜂类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 其胫节扁宽,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用于携带花粉)构成 “花粉蓝”,基跗节很大,内面有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 以梳刮附在身体上的花粉。 ( 6 )游泳足: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如龙虱的 后足。
步 行 足
跳 跃 足
捕 捉 足
开 掘 足
携 粉 足
游 泳 足
3、昆虫的步行运动
昆虫的步行运动一般不是三对足同时直线 前进,而是分为两组呈三角架似活动(两 组足呈三角架似交叉使用。
(三)翅膀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翔的动物, 也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翅的类群。翅的获 得不仅扩大了昆虫活动和分布范围,也加 快了昆虫活动的速度,便于它们觅食、求 偶、寻找产卵和越冬越夏场所以及逃避敌 害等,对其生活十分有利。
2、胸足类型
( 7 )抱握足:由前足特 化,跗节特别膨大,其 上还有吸盘状的构造, 在交配 时 用以挟 持 雌虫 。 如雄性龙虱的前足。 (8)净角足:前足特化, 起清洁触角的作用。主 要为第一跗节的基部有 一凹陷,胫节末端有一 个或两个瓣状距,可以 覆盖在第一跗节的凹陷 口上,形成一个闭合的 空隙,触角从中抽过, 即可以去掉粘附在触角 上的东西。如蜂类的前 足。
(三)翅膀
鳞翅:翅质地为膜质, 但翅上有许多鳞片复盖。 如蛾、蝶类。 毛翅:质地为膜质,其 翅上长有密毛。如石蛾。 缨翅:质地膜质,翅脉 退化,翅狭长,边缘长 出许多长毛(缨毛)。 如蓟马。 双翅:前翅膜质,后翅 退化成平衡棒,这样仅 留一对前翅。如蚊、蝇 类。 翅的类型是昆虫分类的 主要依据。
(二)胸足
胸足着生于胸部侧下方,是 昆虫的典型附肢,有 3 对, 着生在三个胸节的腹侧。 1 、构造:由五节组成(如 图1-9) 基节:粗而短。 转节:最短,有的为两节。 腿节:长而粗大,善跳的昆 虫特别大。 胫节:细而长,有刺与距。 跗节:2-5个亚节组成,常 用于分类用。 前跗节:在跗节前端通常还 有最后一对侧爪和一个中垫。 中垫皮较薄,且多感觉器, 易为多种药物通过引起神经 中毒。
(三)翅膀
பைடு நூலகம்
(3)翅的质地和被复物 大多数昆虫的翅为膜质透明,但演化过程中,翅 在质地和被复物上发生了种种适应性的变化,因 而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如图1-13) 膜翅:翅膜质透明,脉明显可见。蜂类、蜻蜓前 后翅,蝗虫、甲虫、蝽象的后翅。 覆翅或革翅:前翅革质,栖息时覆于后翅之上。 如蝗虫的前翅。 鞘翅:前翅角质坚硬,用于保护后翅及体躯。如 甲虫的前翅。 半鞘翅:前翅端半部为膜质,基半部为革质。如 蝽象前翅。
(三)翅膀
2、翅的变化 各类昆虫中,翅的变化很大,包括翅的有无,对数, 发达程度,质地和被复物等。不同的昆虫不同。 (1)翅的有无 原始无翅————→无翅亚纲:衣鱼。 后生无翅 ————→雌性个体无翅:介壳虫、蓑蛾 等;社会性昆虫 :白蚁、蚁科等非生殖蚁;某些世 代无翅:蚜虫。 (2)翅的对数 昆虫的翅通常为二对,但发达程度不尽相同。如白 蚁、蜻蜓,前后翅都发达,大小相似;而甲虫和蝗 虫的前后翅相差较大(后翅>前翅)。
(三)翅膀
3、翅的连锁
在鳞翅目、同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中,前后 翅借一些连锁器连接起来,使前后翅在飞行 时互相配合,协调动作。
这些连锁器主要有:
A、翅轭连锁:低等蛾类前翅轭区的基部,有一 指状突起,称翅轭。翅轭伸在后翅前缘下面, 象一个夹子把两翅连结在一起。
(三)翅膀
1.翅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翅通常为三角形,具 三角和三边。翅面上由几 条皱褶将翅分为几个区: 臀前区、臀区、轭区、腋 区。有的昆虫翅的前缘有 色深加厚的小区为翅痣。 (如图1-11) 昆虫的翅是双层表皮 粘在一起而形成的,开始 翅内有活细胞,而后渐渐 退化,这样表皮变成薄膜, 中间分布有许多支撑作用 的翅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