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2010-11-07 09:09:35)
心理健康,这个词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怎样才是健康的呢?我想结合咨询实践的经验尝试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进行描述,可能会更容易理解。
人们寻求心理咨询的目的,大多是希望有所变化,变得符合自己的需要,变得更舒适,总的来说,是希望能够变得更“好”。那么就从寻求改变的角度看看心理咨询到底让什么发生了变化。
一、与自我的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着更强的“我”的概念,或者说是有着更强的自我功能。他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他清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并且明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自己”而成为那样的人。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我”的概念。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无条件地顺从别人的要求,他们似乎没有自己的要求,或者是牺牲掉自己的要求而迎合别人,他们是没有“我”的人,虽然他们也觉得是“我自己”在做事,但他们完全不是出于真实的、自己的需要,他们做的事情是别人的事情,他们自己的需要不过是满足别人的需要。我们把这样的“我”称为“假我”。在“我”这个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如果成长环境存在问题,那么就会导致“我”的发展出现歪曲,而形成“假我”。“假我”的人会“感觉自己不像人”,“我不是我”。
在“与自我的关系”这个维度上,心理健康还体现在个体有稳定的自尊,他能够认识到“我不是最好的,但我是足够好的。”不会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或者说是,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当他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或是感觉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就希望把这个优点搬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打造成最优秀、最
完美的人。这样的人对自己总是不满意的,他们活的不是自己,而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他们感觉到自己像一件物品,时刻被别人审视着。这样的人,他们与自我的关系中,对自我就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就像另一个人在挑剔着自己,他们谈不上喜欢自己,更别说关爱自己了。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不是努力追求完美,而是认为自己就是完美的,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完美无缺,我们常用自恋这个词来描述这个类型的人。
与自我关系存在障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强迫症或许是最典型的例子。强迫状态,就好像是有两个我在打架。比如,我的一位来访者,他非常关注健康,他担心什么东西没弄干净,会导致自己生病,于是他要把所有的物品、食物清洗干净。久而久之,他清洁的范围越来越大,花在清洁上面的时间越来越多,反反复复地洗手或清洗各种他觉得“脏”的物品,但不管怎么洗,他心中总摆脱不了“脏”的感觉,同时心中有另一个声音告诉他:“已经洗干净了。”他感觉自己好像无法控制住自己,内心总是充满矛盾和冲突,他觉得是自己在和自己“过不去”,倍感痛苦,他来见我的时候,已经无法进行正常生活好学习了。
二、与他人的关系
健康的人,能够以现实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人,他不会对别人抱着理想化的期待,更不会完全依赖于别人的意见;他能够信任别人,能够对别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中,有些人对他身边的人,尤其是重要的人,比如父母或者恋人,抱有理想化的期待,他希望他们无所不能,希望他们可以解决一切麻烦,希望别人能够像他肚子里的蛔虫,在他没有开口的时候,就能实现他心中的愿望。有时,这种理想化的期待会转换成对周围人的要求,要求他们完完全全地明白自己,要求别人用他理想的方式对待自己。还有些人,自己不能做出抉择,面对选择,他们把一切交给别人,甚至是所谓的命运来决定,他们依赖于别人的意见,但如果结果不理想,则把责任推给替他做出决定的人。
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投射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投射是一种心理活动,就是把自己不认可或负面的心理内容,投射给别人,就好像这些负面内容存在于被投射的人身上。你也许遇到过这样的人,他觉得身边的人都对他不好,甚至在伤害他,他觉得没有什么人是可以信任的。这种人的内心其实与他们看到的别人一样,充满了敌意,但是,他们把敌意投射给别人之后,他们就不会为自己内心的敌意而痛苦了。不知道你是否听过苏东坡与佛印对话的故事,那个小故事就是投射的一个例子。
共情能力,也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能力,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的能力,是心理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重要能力,对任何人都一样。想想捉迷藏的游戏,一岁多的小孩子,把一块布盖在他的头上,然后再拿开,他会笑得很开心;三、四岁的孩子,他把头藏起来之后,就觉得别人已经看不见他了,哪怕屁股还暴露在别人的视线里……当孩子能够把自己藏好的时候,他就具备了共情能力——他能从寻找他的人的立场去考虑了。共情能力,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然而,现实中的很多人好像都很难做到共情,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把投射当成了共情。此处的投射,是以为他是跟我一样的人,把我的感受当成他的感受;共情,是认为他是一个与我完全不同的人,从他的立场去体验他的内心世界,如同我是他一样地去感受他的感受。这么看来,投射的确比共情要容易得多。
再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低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更倾向于控制他人。他们常用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我把它叫做“操纵性控制”,采用这种方式的人通常是为了维持高人一等的感觉。第二种方式,通过关心他人和慷慨付出、甚至是牺牲自身利益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采用这种“牺牲性控制”的人,往往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牺牲自己的时间、财产甚至是生活目标。他们这么做,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就是“你欠我的,所以你要听我的!”。无论哪种控制,都和“与自己的关系”的状况有联系,即自尊水平越低,越要控制他人。
三、弹性/适应性
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压力,心理健康的人并不等于说是不会遇到挫折和压力的人,面对挫折时,有弹性的人更容易适应各种挫折情境和压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应对现实的策略,这套策略如果能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就是弹性/适应性的表现。有些人是僵化地对现实进行反应,他们往往固执己见,在他们的头脑里有很多的规则,“应该”、“必须”是他们常用的表达方式,他们看到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这些规则的形成往往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累积的,这些规则曾经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了现实中的困境,但随着个人的发展,过去有用的规则对于目前遇到的情境可能是无效的,但他们会继续刻板地沿用以前的规则。许多人之所以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省事儿”。因为,“以不变应万变”似乎是最简便、最有效的策略,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真的一成不变,那我们可能会四处碰壁。
四、体验的深度
健康人的情绪体验是丰富而深刻的,他们能用很多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可以体验到更为丰富的情绪情感。我的一些来访者最初来见我的时候,他们很难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表达往往很简单,他们最常用的词是难受、很难受、难受得要死了。但他们体验不到“难受”的具体感受,就算感受得到,也很难表达出来。其实“难受”里面往往包含着愤怒、不满、失落、悲伤、委屈等等负面情绪。他们的感受好像变得单一而狭窄,就像生命失去了色彩。
在“体验的深度”这个维度,“活”在当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健康标志。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人总是深陷在过去无法自拔,过去的好,更多的是过去的坏,仿佛永远也“过不去”。他们总是在检讨过去哪里做得不好,常常为过去的错误自责后悔,为曾经的失去扼腕叹息,他们的口头禅是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似乎不愿相信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而另外一些人则忧心忡忡,眉头紧蹙。他们好像总在担心,担心事情的发展不能尽如人意,担心会有不好的结果,甚至是灾难或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