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的构建策略

合集下载

舞蹈鉴赏1

舞蹈鉴赏1

舞蹈鉴赏期末作业——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言文学三班陈梅芳20082410301 一、分析作品(1)作品名称:《胭脂扣》表现形式:独舞舞蹈种类:民族舞作品鉴赏分析:《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而来,由北京舞蹈学院刘岩同学进行表演。

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因父母百般阻挠,相约吞鸦片赴死。

但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决然离去。

该舞蹈把一个烟花女子在风月场上的一颦一笑与压抑以及全身心投入去爱后共赴生死的无怨无悔、死后望眼欲穿的企盼心态刻画得十分传神,整个舞蹈充斥着哀怨缠绵的气息,强调了这段悲剧性情缘的凄切情愫,诠释出一个女人对爱的独白。

舞蹈的情感表达,需要表演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刘岩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在舞蹈《胭脂扣》中,开场刘岩穿着一身火红的旗袍伴着轻快的音乐欢快地跑着,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喜悦之情,把她与十二少的爱情的甜蜜邂逅演绎得淋漓精致。

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浪漫的风花雪月却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女子要接受与所爱的人阴阳相隔是一件多么令人悲痛的事情。

因此,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刘岩动作也变得有些沉重与迟缓,而在此同时情人对自己不离不弃,她感到自己虽受到很多委屈但是为爱情的付出是值得的。

突然,音乐一转,音乐一转,那短促而有力的音乐暗示女子的抗争达到高潮,然后,音乐又一转,暗示女子的抗争取得胜利,然而胜利并没有带给她应有的喜悦,那凄美哀怨的音乐预示了她们的爱情终究是敌不过世俗,最终在苍白的生活中结束。

在舞蹈的最后,一曲百转千回的《客途秋恨》响起,似乎在向世人讲述一个女子那段悲戚万分的爱情故事。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

舞蹈胭脂扣观后感《舞蹈胭脂扣》观后感《舞蹈胭脂扣》是一部由中国优秀编剧创作的话剧作品,该剧以胭脂扣为背景,通过舞蹈和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与爱情故事。

我有幸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深受触动。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该剧在舞蹈表演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蹈演员们优雅动人的舞姿和精湛的技巧,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宫廷的盛世之中。

他们身着华丽的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将人们带入一个优美的梦境。

舞蹈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如扇子舞、绸缎舞等,使整个演出更具民族特色。

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舞者们将剧情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其次,剧中的音乐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

音乐伴随着舞蹈的起伏和变化,为整个表演注入了动力和情感。

剧中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宫廷乐曲的庄重和典雅,又有轻松愉悦的旋律,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也能随着音乐的流淌,沉浸在剧情中。

音乐对于舞蹈的衬托和点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整个演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此外,剧中的角色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胭脂扣作为剧中的主人公,勇敢、坚持、追求真爱的形象深深吸引着观众。

她不愿意顺从命运的安排,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

她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拘一格地生活着,她的坚定和善良让观众为之动容。

此外,剧中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他们个性鲜明,生动活泼,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喜剧效果。

剧中的情节发展也异常紧凑有趣。

从一开始的胭脂扣在宫廷中的命运之旅,到她与心上人相识相知,再到最后的幸福结局,每个环节都紧扣主线,让观众时刻保持紧张的观看状态。

剧情中穿插了一些悬念和戏剧冲突,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和快乐。

综上所述,《舞蹈胭脂扣》是一部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优秀话剧作品,通过优雅动人的舞蹈、多样化的音乐和紧凑有趣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一个美丽的宫廷世界,让人享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通过该剧,我不仅欣赏到了优秀的表演,也对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对剧中的演员们和创作团队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敬意,相信他们会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让观众们享受到更多美的享受。

舞蹈《胭脂扣》“美”的构成分析

舞蹈《胭脂扣》“美”的构成分析

舞蹈《胭脂扣》“美”的构成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7T16:13:49.26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7月下作者:李亚梅[导读] 当代女子独舞《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该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舞的动律舞姿来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以舞蹈中“悲剧美”的形态展现了女主人公如花的凄惨爱情故事。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李亚梅 730000摘要:当代女子独舞《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该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舞的动律舞姿来刻画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并以舞蹈中“悲剧美”的形态展现了女主人公如花的凄惨爱情故事。

舞蹈美的构成是舞蹈作品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而舞蹈美的形态区分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

这种古典舞蹈元素与旧社会时代背景的组合,为作品的本身增添了了更多的色彩与可能,也为作品中“美”的构成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碰撞。

关键词:《胭脂扣》;内容美;形式美;悲剧美当代女子独舞作品《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由张云峰编创,刘岩表演,该作品于200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古代市井社会各阶层按贵贱高低分为上下九流,由此可见,社会地位的高低会很大概率的影响一些人的命运走向,人生的悲喜错落也在生命的起点被埋下伏笔。

女主人公如花本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西塘的名妓,这种身份未来等待她的只有无尽孤独,但她却对美好的爱情产生了向往,爱上了富家子弟十二少,开始了如梦如幻的爱情。

在旧社会中,这两个地位悬殊的人之间萌生至纯至美爱情的同时,也注定了悲剧的开始。

一、内容美舞蹈美是舞蹈作品所具备的审美属性,是一种具体可感的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动态艺术美,是舞蹈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

舞蹈美的形态划分为五类十二型,其中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物与事件的正义的合理性质,而又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都可划分为悲剧美,而该作品则正好符合此定义。

在笔者看来,《胭脂扣》的悲剧美更多的体现在各种差距之中,人生成长脉络的差异、社会地位的差异、旧封建思想下对两人犯错的包容程度和彼此对爱情与生死的重视程度无一不推动着作品悲剧美的发展与外延。

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探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探析

73舞蹈艺术SONG OF YELLOW RIVER / 122020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灵感便是香港电影《胭脂扣》,舞蹈家刘岩在表现该舞蹈时,将古典舞元素充分融合在现代舞的编创过程之中,这种跨越物种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方式,为整个舞蹈带来了极为动人的魅力。

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对其创作思维进行分析,从动机、技法与环境三个角度着重探究其艺术性。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简介舞蹈作品《胭脂扣》是著名舞蹈家刘岩女士的作品,也是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的金奖作品。

《胭脂扣》是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单人舞舞蹈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最终成为行尸走肉的悲剧故事。

刘岩本身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以及内心把握的极为精准,她的舞蹈动作也和人物风尘女子的身份极为契合,她也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将其中蕴含的情感利用肢体动作传达给了观众,使这个有深度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了舞台之上。

该舞蹈主要塑造了“如花”这个风尘女子的人物形象,整个舞蹈动作将“如花”的回忆、对十二少以及爱情的憧憬、最终绝望的现实紧密连接,为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享受与心灵冲击。

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的创作思维(一)动机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的心理状态与思想意愿,而舞蹈的创作动机本身便来自己自然、来自于生活,来自与人世间的角角落落。

编导人员在对自然或生活中的某一物品、现象进行观察后发觉自身心理上的失衡,为了追求内在平衡而产生了创作的动力,一般情况下,舞蹈的创作动机便是编导本身,当然,有时也存在例外,而舞蹈作品《胭脂扣》便是例外之一。

从动机的角度对舞蹈作品《胭脂扣》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该舞蹈本身的动机性显得较为模糊。

这个舞蹈之所以会被纳入到创编进程之中,主要是因为舞蹈家刘岩为了参加比赛而找到了我国著名的舞蹈编导老师张云峰先生,在经过两人的商讨磨合与演员的刺激下,最终呈现出了这样一份美丽的答案。

这个例子说明,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外在动机的影响,最终将其转化成为内在动机,而间接的创作起因也会逐渐转化成为直接原因。

舞蹈编排中对感情与剧情的安排

舞蹈编排中对感情与剧情的安排

舞蹈编排中对感情与剧情的安排继《玉卿嫂》、《黄土地》在北京亮相后,舒巧又陆续为香港舞蹈团创编了舞剧《胭脂扣》、《红雪》和《停车暂借问》。

1991年5月,我与孙龙奎应舒巧之邀去做香港舞蹈团的客席编导,正赶上《胭脂扣》在港首演。

我当时便为港刊撰写了《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剧评,开篇便写道:“李碧华女士的‘一个意念繁衍’,衍生了《胭脂扣》的悲剧性姻缘;舒巧女士在午夜场与《胭脂扣》邂逅,那悲剧角儿如花竟无意再去搅扰袁永定和凌楚娟,认定舒巧能帮助她找到温馨老契。

于是舒巧不得不用舞剧来为如花登一出寻人启事。

”我的这篇剧评后来刊发在1991年第5期《舞蹈》杂志,其中提到的“李碧华”是同名小说的原作者,“袁永定和凌楚娟”是小说中引出故事的报社夜班编辑;已成为“女鬼”的如花请夜班编辑登一出“寻人启事”,这“启事”是一句只有当事人才可解的“十二少:老地方等你!”我在剧评中写道:“这种启事也值得去弄一个舞剧?‘老地方等’,既无新鲜感又无刺激性,只有永远改变不了的环境和永远期盼着的欲求。

谁知,舒巧自午夜场后拂之不去、思之愈深的就是这一点,用她的话来说,叫做‘明知到头来就是这样,但我们仍然追求’。

”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从《胭脂扣》看舒巧的舞剧追求,我认为:“她是坚持从准确、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出发,是强调细节编织在人物性格刻画中的重要作用。

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十二少大把甩钞和细觅毫钿的细节对比,没有十二少由车上宾而变为拉车夫的细节反转,没有十二少风流倜傥时的潇洒指轮扇的细节在老态龙钟时的无奈再现,我们如何能准确、细腻地把握十二少的人生之态?”在我看来,舞剧《胭脂扣》编舞的一个优长是:“角色的心态不必尽让角色起舞来诉说,而是充分运用群舞本身的动态效应构织一种情绪氛围来‘众星捧月’……比如那模拟机器人似的动态,能让你感受到现代工业社会使人机械化、程序化;又比如橱窗模特儿那些结构多样而功能单一的造型,能让你感受到现代都市的偶像是商品广告及其潜隐的金钱拜物教;还比如把舞台作为摄影棚来复现‘倚红楼’阿姑迎客,能让你感受到文化反诌竞成了现代人的一种解脱方式……”。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舞蹈《胭脂扣》看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经常借古讽今,我们从舞蹈作品《胭脂扣》的背景故事、创作过程、音乐特点以及动作设计等方面来分析香港作家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去探究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关键词:李碧华;女性形象;舞蹈形象;肢体语言;一、舞蹈《胭脂扣》的背景故事舞蹈《胭脂扣》是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编导家张云峰根据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作品改编而成的一个长达七分钟的女子独舞,这个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在“倚红楼”有一位容貌姣好的风尘女子如花,让许多男士都一见倾心,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是如花身为风尘女子,却也有自己的骄傲,她渴望真挚的爱情,直到一天他遇见了十二少的陈振邦,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从此十二少便日日买醉,眷恋如花,如花也钟情于十二少,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他和十二少的感情并不获得父母的支持,更因为十二少出身于名门,双方的家庭地位身份悬殊,如花与十二少的感情受到陈家父母的百般阻挠,如花却鼓起勇气到陈家恳求但却被认为是“邪花入宅”。

无奈之下,二人私定终身。

后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为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吞食鸦片殉情,但不曾想十二少途中退缩,被救了起来,在阴间的如花迟迟不见十二少的踪影便重返人间寻找十二少,但是时过境迁,但是现在已经是五十年之后,如花不知如何才能找到昔日的恋人十二少,最后因为机缘巧合认识了报社的记者,通过报社记者以及他女朋友的帮助,如花历经了各种磨难终于见到已经年老贫苦的爱人十二少。

舞者刘岩将如花的喜怒哀乐五味杂陈的风尘女子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观众们,将传统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相悖。

整个舞蹈从女性角度出发,讲述了女主如花爱而不得最终放弃的内心世界,探究了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如花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探究旧时代女性的爱情和命运。

二、李碧华作品的特点李碧华的作品风格诡异,与传统的文化所传达的思想相悖。

“舞与情相融,情与意相织”

“舞与情相融,情与意相织”

“舞与情相融,情与意相织”作者:张凯悦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3期摘要:任何艺术活动有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在其中。

而舞蹈更是如此。

对于舞蹈艺术来讲,如果缺乏了情感,那么作品就会失去灵魂。

在文中主要就对女子独舞《胭脂扣》的舞与情、情与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舞蹈艺术;情感;胭脂扣在舞蹈艺术中,情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要创作出一部能反映思想主题立意,有完整的作品故事情节和作品结构的舞蹈作品,就必须注重情感的变化。

情感是多元的、变化的,情感的性质就是事物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每一部舞蹈作品的起承转合都能够从情感中得以体现。

以女子独舞《胭脂扣》为例,窥探“舞”“情”“意”三者关系。

一、舞与情的融合女子独舞《胭脂扣》是根据香港电影《胭脂扣》的情节改编创作的作品,舞蹈的肢体语言,音乐节奏,流动路线,道具舞美以及情感就要随之发生变化。

舞蹈的第一部分,舞者身穿大红色旗袍出现在舞台的右后角区域,她以“之”字形的流动路线移动到舞台中心区,“寻找”“擦汗”“奔跑”这些生活动作,通过韵律化、美化加工后变成了优美的舞蹈动作。

从舞者优雅妩媚的姿态和动作的节奏、速度、力度中一目了然的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编排符合人物情绪情感的动作。

舞者的肢体动作间体现出慌张感,面部流露出焦急的情绪,神情忧郁、充满恐惧,形象的刻画出女主人公如花重返阳间寻找恋人的一幕,举手投足间体现出如花“寻不得”的失望以及无依无靠内心充斥着不安与恐慌的情感。

舞蹈的情感不仅体现在律动中,还可以通过律动所显示的环境来表现。

女子独舞《胭脂扣》中,如花回想起昔日與十二少在一起遭受百般阻难以及两人相约殉情的画面,通过下腰的动作来表现如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动作缓慢,步伐沉重,大红色的旗袍在风扇的作用下缓缓飘动。

舞蹈结束时,舞者的脚用力踮起,手臂上下摇摆,头用力后仰,像一具无头女尸,她的大红色旗袍缓缓飘动,这一舞台效果营造出了虚幻凄凉的感觉,渲染了悲凉的舞台氛围,此时舞者的情感再次升华,由失望转变为崩溃,预示着如花幻想中的爱情最终破灭,被残酷社会所抛弃、逼迫。

中国古典舞作品“悲”之“思”

中国古典舞作品“悲”之“思”

就 是 这样 具 有 传统 性 和 典范 性 的 中国古 典舞 ,它 悲 剧 性 的凄 凉情 愫 ,诠 释 出一个 女 人 对 于真 爱 的
的 当代 审美 追 求 ,是 建 立在 对 传统 文 化 继 承 的基 独 自。
础之 上 ,并 结 合 时代 赋 予 我们 的审美 要 求 ,具 有
“妓女 ”是人 类 社会 中存 在 的一个 弱 势群体 ,
者 )至臻至美的情感透析 ,他们让另一审美主体 的关系之上 ,没有选择爱情的权利 ,以 《胭脂扣 》
(观 众 )与 之 进行 情 感 的对 话 、心灵 的碰 撞 。爱 为 例 ,女 主 角不 顾 是 非 限制 ,勇敢 追 逐 爱情 。人
“凄” “惨” “怨” “殇”为特征 的 “悲剧 ”作 品创作热潮 。这其 中的一些代表 性作品有其独到之 处,能赢
得观众喝彩 ,但 其后 有更 多的编导屡屡 触及 此范式 , “悲剧”作 品的呈现变得屡见不鲜 ,观 赏之余 不由的会
考虑到 : “范式悲剧 性”的古典舞作品 岂能任 由其发展 ,在其创作之 时 ,我 们的创作者是否应对其做足 够的
Vo1.33 No.1 Feb.2018
中 国古 典 舞 作 品 “悲 ’’之 “思 "
王 魏 魏
(齐鲁 师范学院 教 师教 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摘 要 : 中 国 古 典 舞 自上 世 纪 90年 代 末 以 悲 怨 形 象为 代 表 的 诸 多作 品横 空 问世 以 来 ,即 掀 起 了
的呐 喊之 声 。悲 的情感 是 一种 独 具 特 色 的审 美形 描 写 、表 现此 题 材 ?现 代 人看 待 爱情 的观 点 自然
态 。它 所 倾 注 的是 原 作者 (或创 作 者 )对 于爱 、 在 于两 人 处 于平 等 地位 的 自由选 择 恋爱 ,两情 相

论舞蹈《胭脂扣》的人物塑造

论舞蹈《胭脂扣》的人物塑造

论舞蹈《胭脂扣》的人物塑造摘要:本文通过浅析舞蹈《胭脂扣》的人物塑造和编者的创作思路,帮助受众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体认。

就单凭“如花”这一角来说,活脱是一种最具代表的传统女性形象。

她柔弱、痴情、含羞,是一个可被消费的妓女。

这样的女性,楚楚可怜,惹人怜爱,命途多舛,是男性角度凝视下的典型女性。

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兼备具象与抽象的审美意境。

要想成功的把一个人物形象刻画的鲜活生动,又能使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内心深处达到一种意象化的效果,使整个舞蹈更添立体感和内蕴感着实不是一件易事。

作品《胭脂扣》,编导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象与现实巧妙组接到一起,带给观者一种视觉与心灵的冲击。

一、从服装道具上舞者着一身艳红的旗袍,玉步轻盈,行色匆匆,伴着熟悉的《花样年华》的旋律响起时,留声机的音乐质感把我们立刻带进了那个朦胧年代,情景再现似的,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那个欢场得意的女子真切的在眼前。

舞者的服装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颜色艳红,腰身合体,高叉无袖这样的旗袍,总能让人们回想起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生活气息和怅惘与躁动。

旗袍是30年代诉说忧伤离愁,浮华烟云的有力标志,更是一种象征时代的符号,编导运用旗袍作为舞蹈服装的用意在于让观众一眼看到旗袍时,便会不自觉地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缩短,形成流畅的代入感,使舞者与观众在心灵上达成共鸣,从而把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观众内心逐渐塑造起来。

二、从肢体语言和人物性格上第一段,舞者一开始足尖半立,双腿交替,快速地行走跑动;时而彷徨失措,时而痛苦压抑,时而迷醉妩媚,时而优雅骄傲……紧接着用几个优美的动作和恰到好处的平转,描述如花来到阳间寻找十二少时的焦急不堪以及触及伤怀,回忆起昔日的欢场得意,也嗟叹昔时的旧楼旧人已人去楼空不再还。

刻画出一个为爱情颠沛流离,痴情而柔弱,卑微而压抑形象。

第二段,舞者用几个高难度的控腿,快速的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以及下后腰的动作,传达出来的,是主人公在如此窘迫而昏暗的境况下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忠贞和顽强而坚定的立场,以及面对周遭世事的沉重打击,内心所产生的恐惧与慌乱。

电影《胭脂扣》中的痴情和悲剧意蕴

电影《胭脂扣》中的痴情和悲剧意蕴

电影《胭脂扣》中的痴情和悲剧意蕴
何跞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20
【摘要】戏剧家曹禺先生曾谈到《雷雨》的过程,他说,他当时不是要阐释个什么,也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上的批判意指,他只是突然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激荡着,头脑里出现了那些激动他心眼的画面,他不得不把它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样,作为影视作品的《胭脂扣》,它的初创过程中,可能也没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批判意向.所以,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不采取时下学界的主流话语体系去达到解剖作品的目的,而是针对作品本身,在自己生命体验和审美领悟的基础上,申述自己的观点.
【总页数】2页(P186-187)
【作者】何跞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5
【相关文献】
1.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浅析电影《胭脂扣》中的爱情
2.痴情·殉情·别情--观影片《胭脂扣》
3.爱·死亡·孤独——论电影《胭脂扣》中的多重叙事视角
4.论电影悲剧美学中悲剧主体的类型及特点(下)——电影《赎罪》《卧虎藏龙》《胭脂扣》赏析
5.顾长卫电影中的悲剧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参考文档】胭脂扣赏析-精选word文档 (10页)

【参考文档】胭脂扣赏析-精选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胭脂扣赏析篇一: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分析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分析【内容摘要】舞蹈《胭脂扣》是采用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民族舞作品。

它将跨舞种的表演形式和创作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的民族舞基础上加以改编,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这种新的创编方式令此作品非常新颖。

其中的主旨——“悲”的情绪表现在舞蹈独特的民族舞与当代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舞蹈强烈的音律情感变化、舞蹈夸张的行走动作、舞蹈强—弱—弱的音乐变化及舞蹈着装的旗袍服装等方面。

通过这样新的创编方式和表演形式使舞蹈《胭脂扣》中“悲”的色彩显得更加浓厚,耐人寻味。

【关键词】《胭脂扣》民族舞悲舞种创新舞蹈《胭脂扣》是根据电影情节创作的,获得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它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独舞,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是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醒目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

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篇二:《胭脂扣》赏析女性视角的叙写开头的三个如花与十二少相约自杀前化妆的特写镜头就注定了这是一个女人的独白,而并非对一段爱情故事的回顾。

在电影里故事的主要叙述者都是如花,旁白是如花,主观镜头是如花的视角,就连心理描写,特写镜头也多给如花。

十二少与如花的爱情过程,从相知、相识到相爱,镜头都是站在如花的角度上观看,对唱戏是如花主动,干煎石斑也是如花的二调二放,被姐妹簇拥着出去看对联也是如花抬眼看见十二少的笑,甚至于连铜床抬进去,也是随着如花回到怡红楼,观众才知晓。

传统服饰文化在舞蹈中的合理应用

传统服饰文化在舞蹈中的合理应用

DANCE FASHION 2021观点DANCE FASHION 1.传统服饰文化与舞蹈应用意义在关于传统服饰文化与舞蹈的社会大众的印象和合理应用中,服饰在舞蹈中的最大作用在于强化舞蹈的美感,提升视觉效果,突出人物的个性。

但是笔者认为,传统服饰文化作为舞蹈最基本的表层功能,在关于传统服饰文化与舞蹈文化的应用研究上应当更具有深度,深层次挖掘两者之间的文化素养。

本研究目的在于打破传统服饰文化应用的单一性,结合传统服饰文化与舞蹈,并以此为基础开创全新的舞蹈文化艺术,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推动舞蹈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使多领域艺术融合更具备文化价值与意义。

在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中,不同民族的服饰具有不同的特点。

甚至通过服饰便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一个国家,比如:日本的和服、伊斯兰女子的面纱以及我国藏族的哈达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使得自身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源远流长。

2.旗袍在舞蹈中的应用2.1旗袍的相关概念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旗袍的定义为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工艺品。

清代满族人在入关后称呼自己为旗人,并将自身穿着的服饰称之为旗装,妇女穿着的服饰为旗袍。

文献资料中对旗袍的解释最开始为满族妇女穿戴的服饰之一,自辛亥革命后受到汉族妇女的追捧。

关于旗袍的概念,不同专家给出不同的意见,从现有专家关于旗袍的叙述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解英教授认为,满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称之为旗装,满族又被称作“八旗”“旗人”,用满语解释旗装为衣介,其自西周开始延续,一直以来都以简单的直筒样式为主。

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认为,旗袍与旗人女子袍服应当有所区别。

清代女性穿着的袍子是旗人女子之袍,而旗袍则指的是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服饰,其受到满族袍服以及清代旗人袍服的影响。

2.2旗袍在舞蹈中的实际应用本文以《胭脂扣》为例,《胭脂扣》是李碧华撰写的经典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追捧与喜爱。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头牌妓女如花与贵族子弟十二少振邦之间的凄惨爱情故事。

解析影片《胭脂扣》——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

解析影片《胭脂扣》——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

解析影片《胭脂扣》——从性别社会学的角度从古至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和历史文化传统一直没有在人类心目中被完全消除。

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镌刻在人们“骨子里”的部分传统文化意识仍主导着大部分人的思想,社会上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胭脂扣》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男女因社会地位不平等而造成爱情悲剧的影片,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反映出了妇女地位低下、饱受性别歧视的状况。

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责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社会建构起来的,与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陈振邦、如花身世的巨大落差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点。

先从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说起。

男主人公叫陈振邦,女主人公叫如花。

两人各富性别色彩的姓名体现了其父母的性别期望和教养方式。

振邦,直译为振兴国家,直接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的厚望,希望他胸怀大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花,直译为像花一样温柔而甜美,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十分具有女性化气质。

再论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家庭背景。

陈振邦,“南北行三间中药海味铺的太子爷,排行第二,当时为了表示人丁旺,架势一点(财源广),每个公子爷都时兴加个十字,所以叫陈十二少。

”天生的豪门贵族也为十二少之后的放荡不羁埋下了伏笔。

如花,“十六岁作琵琶女,开包身价很高。

后来做了妓女,在倚红楼生意不错,是红牌姑娘,那个时候有倚红、欢得、咏乐和赛花,号称‘四大天王’。

”倚红楼,妓院,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被视为男子娱乐的对象,社会地位低下、饱受社会歧视。

对于如花来说,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因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以及社会普遍意义上对此现象的根本的不认同是造成此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

十二少父母坚决反对两人在一起就是这一观点的直接的体现。

这是一种社会性别文化的积淀。

在性别制度背后,有一套性别文化支撑,这一套性别文化长期地、稳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集体无意识,从而自然而然的按照对原来的性别文化的认同感来对事情做出判断。

浅析《胭脂扣》与《家·梅表姐》之异与同

浅析《胭脂扣》与《家·梅表姐》之异与同

114乔晨羽:浅析《胭脂扣》与《家·梅表姐》之异与同浅析《胭脂扣》与《家·梅表姐》之异与同乔晨羽(江南大学 江苏 无锡 214122)【摘 要】舞蹈和文学一样,是一个大的体系,大家在其中互相学习,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通过对舞蹈作品的创作原型,创作过程直至最终呈现的分析,体会在源和流之间、同和异之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变迁。

【关键词】异同;舞蹈作品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114-02舞蹈不同于文字,它的展现和表达与人的身体、所处环境、所在地点、当时的心情都有密切关联,所以在传承过程中缺失、中断、消失的概率要比其他文化形式高出很多,即它的记忆相对较弱。

舞蹈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当今舞蹈大繁荣的景象之中,将古典、民族、芭蕾、现代各个舞种相互打通,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交叉运用,使得舞蹈的审美更加多元,形式更加丰富,表达更加自由。

其实,舞蹈作品的研究与其说是探究动作缘由,寻找变化之处,不如说是让大家体会到在源和流之间、同和异之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变迁。

现试着从作品与背景、角色与人物、动作与意味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胭脂扣》与《家·梅表姐》两个舞蹈作品。

一、作品与背景《胭脂扣》依据关锦鹏导演的香港电影《胭脂扣》的情节所演化创作而来,由北京舞蹈学院张云峰作为编导,舞蹈演员刘岩进行演绎,作品在200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当代舞作品《胭脂扣》,在现代舞的编创中融入了古典舞元素,独具一格的编创手法使得作品亮眼新颖。

舞蹈作品《胭脂扣》是一段女子独舞,表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西塘名妓如花的魂魄从地狱来到人间寻觅旧爱十二少,在回忆、现实与憧憬之中来回穿梭,运用舞蹈肢体语言将人物内心各种纠结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台的渲染和舞者的表演,勾勒出了半个世纪前的一段悲情爱恋,观众好像回到了那个华丽缱绻的风月西塘,感受着悲欢离合带给人的心灵撞击。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摘要:舞蹈作品《胭脂扣》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女子独舞,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张云峰根据同名小说《胭脂扣》改编创作而成的,由北京舞蹈学院着名女演员刘岩进行表演,荣获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此作品是以一个旧社会中的一名烟花女子一生生活为题材并采用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民族舞作品,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关键词:《胭脂扣》悲民族舞蹈一、背景故事刘岩表演的舞蹈《胭脂扣》以富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刻画出一个挣扎在生活与感情中的风尘女子的形象,内心的酸楚、压抑与激情都掩盖在红粉胭脂之中。

欢场女子如花与富家子弟十二少相濡以沫,但应其二人身份地位悬殊,遭到陈家父母百般阻挠,两人同居时以胭脂匣定情,相约吞鸦片殉情,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在阴间等十二少五十年的如花一直没有等到郎君,于是决定到阳间来寻找他。

原来当初十二少未曾如誓相随,她从未想过她倾心的付出,最终结果却是“谁知负心,恩爱成灰”。

如花放下胭脂扣,伤心的回阴间转世去了...二、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

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大红色旗袍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

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这段为舞蹈高潮部分。

电影《胭脂扣》中的戏曲元素分析

电影《胭脂扣》中的戏曲元素分析

电影《胭脂扣》中的戏曲元素分析摘要:传统戏曲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电影中加入戏曲元素,不是简单的将两种艺术拼接,而是要在两者相加的基础上,将两者的元素融合转变,从而在表现手法、叙事方式等方面达到一个更美的呈现方式。

本文通过分析电影《胭脂扣》中的戏曲元素,来展现戏曲与电影融合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胭脂扣;电影;戏曲元素香港电影《胭脂扣》,由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同名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由关锦鹏执导,这部电影讲述了20世纪30代香港名妓如花与富家少爷十二少间的悲惨的爱情故事。

如花曾与十二少相约殉情,而如花死后在阴间却苦苦没有等到十二少,因此如花来到阳世查找十二少。

最终她找到了十二少,发现他仍偷生于世,且当年那个风流倜傥的情郎经过了50余年岁月变迁的洗礼,已经成为一个形容枯槁的落魄老人。

这部电影巧妙的融入了戏曲元素,给人一种伤感迷离的旧式凄美。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胭脂扣》中的戏曲元素,展现它们是如何在电影中呈现、转变去更好的去提升电影魅力的。

一、电影中的戏曲片段分析这部电影中,在很多地方有着戏曲元素。

其中,直接出现在影片中的戏曲片段占了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在影片中出现的粤剧唱词以及戏曲唱段,并不是简单选择的,它们的存在对于电影都是存在一定的意义的,有的是对主人公命运走向的预示,也有对影片中主人公命运的总结。

电影中的戏曲唱词和传统戏曲之中的自报家门有着相似含义。

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演员所唱的戏词一般就是戏曲角色自报家门的开场白,它用来展现戏曲中人物所在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

主要内容有人名、籍贯、生活经历以及一些人物状况和心理活动。

因此,这些唱词唱段都是戏曲中的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

《胭脂扣》中多次出现戏曲《客途秋恨》中的选段,这出戏对于这部电影的意义也最为重要。

《客途秋恨》是一出粤剧,电影中十二少因此剧与如花结缘,且贯穿始终。

在影片的2分10秒处,如花在妓院内唱此选段时,十二少与如花初次相遇,正如剧中自报家门的唱词一般,也是对如花与十二少的身份的展现,这出戏也为全片奠定了一个悲凉的情感基调;在影片的41分27秒处,拉二胡的盲女在唱此戏时,如花、十二少两人附声;91分58秒处,两人重逢时如花哼唱此戏。

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调的把握策略尹诗

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调的把握策略尹诗

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调的把握策略尹诗发布时间:2021-09-30T06:40:33.21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9期作者:尹诗[导读] 本文主要对舞蹈表演中把握情感基调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调的把握策略,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人们不仅要追求物质享受,同时还上升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彰显出精神艺术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舞蹈作为广大人们喜欢的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要把握情感基调,有利于舞蹈表演的完美呈现。

本文主要对舞蹈表演中把握情感基调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调的把握策略,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舞蹈表演;情感基调;情感把握情感作为舞蹈表演的基础部分,缺少情感的舞蹈肢体语言表演,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与感受,然而情感把握具有一定主观性,想要把握好情感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与难题。

当舞蹈演员把握好情感基调之后再进行表演,这样才会吸引观众,带领观众走进舞蹈世界,与舞蹈演员情感合一,感受与体验舞蹈的魅力。

舞蹈演员需要理解人物时代背景,明确情感基调掌握的重要性,从而寻找更加适合的情感基调把握方法,为舞蹈顺利演出奠定基础。

一、舞蹈表演中情感基调把握的意义分析舞蹈主要指舞蹈表演人员通过动作融入情感的方式将作品展示出来的艺术形式,运用肢体语言将社会现象呈现出来。

舞蹈表演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对自身情感进行了解与把握,不断对角色进行研究与揣摩,在动作编排与表演中融入人物情感,进而利用肢体动作为观众呈现出优秀作品。

舞蹈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就是将人物情感与表演动作及技巧的完美融合,借助舞蹈表达出七情六欲。

舞蹈具有抒情性特点,情感作为舞蹈表现的灵活所在,任何肢体动作都要融入情感元素。

因此,舞蹈工作人员要认真观察生活中细节,然后用心分析与研究,再通过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实现舞蹈动作与情感相结合,情感表现与身体相结合的目标。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舞蹈作品胭脂扣赏析
《胭脂扣》是一部中国古代舞蹈作品,以其精美的编舞、精湛的舞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该舞蹈作品通过根据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故事情节改编而成,将故事中的角色和场景通过舞蹈的表达形式展现给观众。

《胭脂扣》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与人性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潘金莲和西门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了整个舞蹈作品的核心。

舞者通过优美流畅的舞姿和精确的肢体语言,将潘金莲的妩媚和诱惑、西门庆的欲望和犹豫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舞蹈作品中的编舞和音乐也是其独特之处。

编舞师通过巧妙的舞蹈动作和组合,将故事情节表现得生动形象。

舞蹈中的各种动作,如旋转、跳跃和翻滚,都展现了舞者们卓越的身体控制能力和优秀的舞蹈技巧。

而音乐则选用了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乐曲,将舞蹈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增添了其艺术魅力。

此外,在舞蹈作品中,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舞台布景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道具,将观众带入了故事的背景中。

而服装则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和时尚,为舞蹈作品增添了一种古典美和文化底蕴。

总体来说,《胭脂扣》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的舞蹈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精髓,还通过故事情节和表演形式,传达了关于人性、欲望和情感的深层思考。

它的欣赏不仅是对舞蹈艺术的赞美,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的构建策略

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的构建策略

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的构建策略【关键词】《胭脂扣》民族舞悲舞种创新舞蹈《胭脂扣》是根据电影情节创作的,获得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它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独舞,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是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醒目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

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

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

这段为舞蹈高潮。

舞者在钢琴与小提琴沉重的演奏声中,一次次快速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用高难度的控腿和下后腰,舞出了对生活窘境的恐惧和挣扎,最后二人选择了双双殉情。

《胭脂扣》第三段舞蹈是结束段,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生活的失望与悲伤。

钢琴声之后,又是音乐的变化,一段流行于当时的爱情歌曲《葬心》响起。

舞者用伸手期盼和凝视远方的造型,以表现她回到阳间寻找到爱人的场面。

最后,以一个快步上前追赶和抚胸下胸腰的动作,表达出她无限的遗恨和悲伤,舞蹈结束定型在一个风格独特的“见人不见头”站立姿势造型上。

二、舞蹈《胭脂扣》的音乐及动作特点(一)舞蹈《胭脂扣》的音乐特点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

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

正是通过音乐节奏,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胭脂扣》“悲”之因素的构建策略【关键词】《胭脂扣》民族舞悲舞种创新舞蹈《胭脂扣》是根据电影情节创作的,获得第6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

它是一个长达7分钟的独舞,刻画了一个无助、有情的女人凄苦哀怨的悲剧命运。

该舞蹈把现在与过去、回忆与联想、幻觉和现实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塘西妓女如花、如梦、如幻的爱情,若即若离的过去,用肢体语言诉说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就在眼前。

一、舞蹈作品《胭脂扣》结构特点是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舞蹈《胭脂扣》是情绪舞,三段体结构。

《胭脂扣》第一段舞蹈表现出女主人的乱世浮华与忧郁人生。

在跳跃的3/4拍音乐中,一位神情忧郁、衣着醒目的艳丽女子踏着音乐的节拍姗姗走来。

她左手挽包,右手急不可耐地擦着额头上的香汗从舞台的四点走出,在舞台上绕场走“Z”字形,停在舞台七点上原地造型。

既而大胆夸张地运用迈步和旋转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在乱世浮华中的生活状态。

《胭脂扣》第二段舞蹈表现出世态炎凉和女主人公的生活窘迫及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意志。

这段为舞蹈高潮。

舞者在钢琴与小提琴沉重的演奏声中,一次次快速旋转和身体剧烈的颤动,用高难度的控腿和下后腰,舞出了对生活窘境的恐惧和挣扎,最后二人选择了双双殉情。

《胭脂扣》第三段舞蹈是结束段,表现出女主人公对生活的失望与悲伤。

钢琴声之后,又是音乐的变化,一段流行于当时的爱情歌曲《葬心》响起。

舞者用伸手期盼和凝视远方的造型,以表现她回到阳间寻找到爱人的场面。

最后,以一个快步上前追赶和抚胸下胸腰的动作,表达出她无限的遗恨和悲伤,舞蹈结束定型在一个风格独特的“见人不见头”站立姿势造型上。

二、舞蹈《胭脂扣》的音乐及动作特点(一)舞蹈《胭脂扣》的音乐特点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

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

正是通过音乐节奏,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这三个段落都选择不同的音乐做背景。

第一段是选自《花样年华》,这首曲子的特点是3/4拍,节奏明显富有“强—弱—弱”感觉,令舞蹈中的动作更加流畅,也能将一个风尘女子的娇媚和万千风情衬托得淋漓尽致,反映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无比渴望。

第二段是选自一段钢琴与小提琴演奏的音乐,通过开始的几个钢琴和弦强音,表现女主人公的命运开始转变,过去的繁华只是过眼云烟了,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和残酷。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钢琴爬音来表现如花与陈振邦双双选择殉情后,女主人公在黄泉焦急地寻找和等候爱人的场面。

第三段是选自歌曲《葬心》,这是一首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凄美爱情歌曲,歌曲的特点是带有浓厚的忧伤,能够把观众的情绪也一起带入30年代。

三段不同的音乐都有不同的节奏,节奏又直接制约着舞蹈的体动节奏。

但体动节奏并不一定直接对应音乐节奏,有时通过错位形成一种节奏落差;有时则身体各部的节奏在一种“交响”中达到和谐。

此作品是一个抒情性的舞蹈,表达女主人公的悲伤,要求舞者具有“表现力”,“表现力”与情感相关,但情感的变化其实是由体态节奏的改变来体现的。

(二)舞蹈《胭脂扣》的动作特点舞蹈《胭脂扣》中动作特点包括三种基本形态。

1.表情性动作(亦称抒情性动作),这类动作主要功能是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动作特点具有一定的类型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只能表达、描述人物的情绪、感情状态,而不能说明人物有什么样的行为目的。

2.表意性动作(亦称叙事性动作),这类动作是展示人物行为目的和事件具体内容的动作,具有模拟性和再现性的特点,具有现实生活中生活动作的明显痕迹。

3.装饰性动作(亦称陪衬性动作),这类动作是一种辅助性动作,类似于音乐中乐曲的伴奏部分或装饰音,在舞蹈中起烘托气氛、装饰陪衬、连接转换等作用。

舞蹈《胭脂扣》中的动作一反传统舞蹈的动作形态模式,大胆开掘,创造出更加挺拔、舒展、奔放的舞蹈动作,并在舞蹈中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

舞蹈动作特点追求简洁、舒展、对比、匀称、衬托、连贯、变化,舞蹈中更多的是让人始料不及的动作衔接转换,让人感觉是在节奏启发下,自由地产生舞蹈动作。

其中通过简单又极富有表现力的“寻找中的行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到的旋转也有别于以往旋转的标准模式,而是在里面加入了夸张的踢腿、甩手和跳跃等动作,从而让观众透过舞蹈看到剧中女主人公真实的内心宣泄。

舞蹈的高潮中,舞者用高难度的控腿动作造型亮相,恰恰是塑造人物的特殊手段,造型亮相的静正是“静中寓动”,带给观众对人物、情节的无限丰富的联想。

这样的表演不仅增强了作品艺术感染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视野。

三、舞蹈《胭脂扣》中“悲”之因素(一)舞蹈《胭脂扣》中女主人公的坎坷人生命运十里洋场,霞飞路,一派上世纪30年代时光与爱情的韵味。

如花与十二少的故事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在不得已的今生中,想要维系美满是进退两难的。

《胭脂扣》中女主人公如花的命运可谓是充满坎坷,悲凄交加。

首先两人的身份悬殊。

一个是头牌名妓,一个是富家少爷,封建传统的礼教是不允许一位风尘女子走进庄严的深墙大院的,这在当时是很受嘲笑和忌讳的。

如花诚心拜访陈家却被拒之千里,原因是如花出身卑微。

如花卑微的出身便为今后的悲剧种下苦果,这也是如何都挥之不去的影子,也注定了此故事的悲剧性。

如花和十二少同居后,本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

可经济拮据,眼看两人的好景不长了,于是如花选择殉情,希望能在阴间续写前缘。

这样极端的选择透露出如花对十二少深厚的爱,却注定要以沉重的代价来换取。

结果更是悲哀的,两人殉情后,如花死去十二少活着,两人阴阳相隔。

痴情的如花在阴间久候不见十二少,最后上阳间寻找,找到的却是淡忘了往事的衰老十二少。

如花用尽所有的爱和生命想换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结局只是她的所有付出变成枉费,所有的努力仍敌不过现实的大笔一挥。

如此悲惨的结局让如花的命运画上了悲伤的句号。

(二)舞蹈《胭脂扣》把民族舞与当代舞进行编创交融来表现“悲”,充分渲染了“悲”的情绪舞蹈《胭脂扣》是一个成功的民族舞作品,而又在舞蹈中又融入了一些非民族舞的元素,这些元素包含了一些当代舞的元素。

通过民族舞与当代舞的编创规律、表演规律相结合,从而产生出新的表演形式。

今天,各类舞蹈艺术在发展中必然要“博采众长”,吸取其他舞种的特点,相互包容渗透,取长补短,以丰富自身的艺术手段,达到扩展表现领域,形成以舞蹈为核心的综合艺术概括力和表现力。

舞蹈《胭脂扣》是吸收和借鉴了民族舞和当代舞的表演形式,把民族舞朴实无华、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与当代舞的动作形象、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相结合,最终展示出一个情感丰富、善于抒情、浪漫夸张的舞蹈作品。

这样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性是舞蹈审美的本质属性。

“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是舞蹈《胭脂扣》的情感表达依据,它将舞蹈的情感“悲”的情绪以浪漫、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变形、虚拟、写意等舞姿和造型手段来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

利用了舞蹈的抒情性手法,将一个出身卑微、又追崇理想爱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风尘女子形象,通过夸张、变形、升华等艺术方法转化为“艺术真实”的、特殊的舞蹈形象,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同身受地体验出女主人公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悲伤。

(三)舞蹈《胭脂扣》抒情性的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悲”主题性按风格来讲,舞蹈《胭脂扣》是属于民族舞与当代舞结合的产物。

作品具有民族舞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又具有当代舞的动作形象、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

这样的“舞种渗透”作品,更强调的是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抒情性。

该作品始终贯穿其中的主题是“悲”,有意淡化故事中的叙事性情节,突出抒情性舞蹈的形式美,力图将传统民族舞蹈和当代舞形式挖掘到极致。

创作中在展示传统民族舞动作特点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现当代建构的民族民间新舞蹈动态语汇。

该舞蹈在追求展示民族传统舞蹈语汇动作形式美的同时,也不忘它的时代走向与现代情感的表达。

例如《胭脂扣》舞蹈中大部分动作都是由在“寻找中的行走”这一动作基本舞步基础上衍变和发展而来的,打破了民族舞蹈动作的形态模式,把比民族舞更自由、连贯、始料不及的动作穿插在舞蹈里面,这更有利于表明女主人公对生活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又如,在舞蹈高潮女主人公痛苦矛盾的时刻,当代舞的“手舞”与“足蹈”已经是一种必须使用的言说方式,舞者用剧烈的身体颤动和脚下”欲乱不能”的步伐来表现她的痛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观众对“悲”的理解。

这样的舞蹈风格表现形式,更准确、生动、通俗地表现出了舞蹈的悲伤情感。

(四)舞蹈《胭脂扣》的服装表现具有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能扣动观众的心弦伴随着电影《胭脂扣》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走入观众视野的,是那隆重的、妩媚的、华丽而不张扬的、魅惑但不轻浮的东方旗袍,就像上世纪30年代的名曲《玫瑰三愿》:“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红颜常曾几何时。

”给人的感觉是一段难以忘却不断纠葛的心头之梦。

浓妆艳服、珠翠金饰,这一衣着特点是电影《胭脂扣》中女主人公的写照。

舞蹈《胭脂扣》中舞者所穿服装是精美的旗袍,颜色艳红、腰身合体,开衩较高、无袖。

这样的旗袍总能让人回想起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代所赋予的生活气息和怅惘与躁动。

旗袍是30年代诉说忧伤离愁、浮华烟云的有力标志,也只有旗袍才能代表那个时代特有的忧伤与情绪。

舞蹈《胭脂扣》中服装运用旗袍的目的亦是当观众第一眼看见旗袍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时间和空间概念缩短,陪同舞者一起回到故事发生的30年代,这样就能与舞蹈“悲”的主题情感发生共鸣。

(五)舞蹈《胭脂扣》中音律情感表现既悲伤又遗恨,充分说明了女主人公的悲惨人生舞蹈《胭脂扣》是一个三段体结构的情绪舞,为A—B—C的结构。

这个作品的音乐部分和舞蹈部分都是建筑在“同构”的节奏之上的。

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把空间运行的舞蹈和时间里流淌的旋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舞蹈中三段不同的音乐分别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

都是围绕舞蹈的主题“悲”呈逐次递进状态,层次清晰、结构紧密。

第一段音乐《花样年华》以平稳的3/4拍,把舞蹈有节奏、流动地推向舞台。

继续发展动作,在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融合下,舞蹈的体动节奏把“动与静”“刚与柔”“放与收”等动作对立统一。

身体各部的节奏在一种“交响”中达到和谐,叙述着女主人公的前半生浮华。

第二段音乐是钢琴与小提琴的合奏。

开始的几个钢琴强音就转变了第一段音乐的叙述风格,用强音表现舞蹈情感将要开始转变,这样的变奏展示舞蹈进一步发展有很好的对比效果。

在变奏后,借用流动的钢琴声和不协和的小提琴声,讲述着女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第三段音乐是歌曲《葬心》,用婉转的旋律、悲伤的唱腔和凄美的歌词诠释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最后挣扎,音乐渐弱时,带走的是无限的悲伤和遗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