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共10篇)

合集下载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策略论文摘要:开展学科建设既是社会发展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所作的调研表明:加强学科建设必须科学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基地和学科队伍建设,健全学科管理机制。

一、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为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律,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更好更快的发展,河北金融学院成立了“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课题组。

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课题组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研与实地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先后认真考察、调研了河北省15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对象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通过与老牌本科院校比较分析,课题组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基地、学科队伍、学科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基础薄弱的劣势,同时也具有地域特色明显等发展优势。

1.学科专业结构为多科型调研发现,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多科性本科院校。

如河北金融学院确立了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各学科交融互补,金融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华北科技学院确立了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学科专业涵盖工、理、文、法、经济、管理、教育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现代大学的办学定位。

2.专业设置本、专并存3.学科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本文所指学科基地,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承担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调研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建有实验室及研究中心(所),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等明显不足。

实验室建设多服务于单科性教学,缺乏综合利用和推进学科发展的前瞻性规划,教研室、实验室、课题组各自为战。

4.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11所新建本科院校中,10所院校高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已达标或略高出标准,约占总数的90%,只有1所院校高学历教师低于标准。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建设论文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建设论文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建设论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

因此,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可以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之所以需要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是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的统一。

在实践创新中,大学生需要通过探究、思考、实践、反思和创新等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

其次,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可以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的建设中,需要深入探讨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同时,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学科还能够通过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资源、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进一步推动教学现代化。

最后,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企业逐渐强调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就业竞争力。

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可以培养更多的即将踏入职场的大学生,在职场中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并能发挥更创新的作用。

总之,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学科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帮助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能推动教学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建设,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高校以优势学科促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论文

高校以优势学科促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论文

高校以优势学科促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论文•相关推荐关于高校以优势学科促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论文范文摘要学科建设始终是的核心和存在根本,在阐述了优势特色学科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应以优势特色学科促进交叉新兴学科建设发展的思路,并结合学校实际分析了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1 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本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高校间的竞争将会从规模竞争转变为更加激烈的学科之争。

高校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有一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其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和办学特色。

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就得不断地对学科进行调整、更新、改造,不断保持学科优势和特色,进而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交叉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 交叉新兴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发展的选择2.1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发展必然趋势人类很早就用交叉研究解决和探索问题,交叉研究是现代学科交叉研究快速发展并取得成就的基础。

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乃至新学科的产生,通常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之间交叉和渗透中形成。

随着大量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愈演愈烈,形成了大量由多种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

2.2 学科交叉是高校新学科生长点产生的源泉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与学科的交叉活动密切相关。

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是学科分化的产物。

正是基于学科的不断分化,使得解决问题往往要涉及到多个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使得科学研究需要对多个学科领域或同一学科内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相互借鉴。

从新兴学科的生长所需机制看,学科交叉能融合不同学科的范式,发现被单个学科所忽视的领域,从而增加各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形成独立的、跨越单一学科性的科学理论体系,最终发展为新兴的交叉学科。

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研究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

但是,我们的高校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仍需加强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从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两方面探讨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部学科领域的学科评估机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质量保障体系。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做的更好。

(一)合理分类与整合我国现阶段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的分类和分级存在较大分歧,同一个学科的不同学科门类间、不同学校之间评估标准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这对高校的学科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分类和分级制度,明确各学科的界限和内部层次,为高校的学科整合提供指导意义。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这是办好高水平大学的基础。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实践和创新。

要加强学生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

(三)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强化对国际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国际化教育的管理和评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二、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高校贯彻教育方针、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合理调整本科专业结构近年来,我国高校开设的本科专业种类逐渐增多,引发了专业板块化、分散化的趋势。

这给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调整本科专业结构,注重提高重点专业的办学质量和质量保障水平,减少一些冷门专业的开设。

(二)开设跨学科和综合性的专业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专业需要跨学科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跨学科和综合性专业的开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共10篇)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共10篇)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共10篇)第一篇:高校服务学科建设一、比较与分析比较主要从文献数量、文献作者分布、文献作者机构分布、文献期刊来源、基金资助情况和关键词分布等几方面进行。

(一)文献数量从文献数量上看,档案方面9篇,图书情报方面39篇。

档案方面的有关文献数量还不到图书情报方面文献量的1/4。

见图1。

档案方面在文献的总体规模上要小于图书馆方面。

(二)文献年度分布从年度分布上看:图书馆方面有关文献最早发表于1990年,档案方面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3年。

图书馆方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早于档案方面13年。

从研究的持续性看,图书馆方面2003年前时断时续,且断的时间多于续的时间;2003年后一直没有中断,有相当好的持续性。

档案方面2003年开始有文献发表以来,时断时续,连续性不强。

图书方面的持续性前期与档案方面相似,后期强于档案方面。

从研究的活跃程度上看,图书方面2003年前不是特别活跃,多数有文献发表的年份只有1篇文献发表,少数年份有3~4篇文献发表;2003年后,多数年份活跃度较之前要高,发表文献的数量在2~3篇的区间,个别年份有4、5篇。

档案方面的高峰值出现在2006年和2010年;图书方面的高峰值出现在1997年、2004年和2013年。

总体活跃度图书方面要高于档案方面。

图书方面的年均发表文献数为1.625篇,档案方面的年均发表文献量是1.727篇,档案方面年发表均值高于图书方面0.1。

(三)文献作者分布从作者分布上看,档案方面的9篇文献出自12位作者,图书方面的39篇文献出自51位作者,从作者绝对数上看,图书方面远多于档案方面,是档案方面的4.25倍。

档案方面独著6篇,两人合著3篇,合著率33.33%;图书方面独著23篇,合著15篇(两人合著9篇,三人合著4篇,四人合2著篇),合著率39.49%。

从文献的合作率上看图书方面略强于档案方面。

图书方面有10位作者发表2篇文献(丁会峰、刘建国、刘素刚、卢晓莉、秦惠基、王桂华、隗德民、吴雷、赵晓东、周艳),约占全部作者的20%;而档案方面没有1位作者发表2篇及2篇以上文献。

地方工科高校的学科建设研究论文

地方工科高校的学科建设研究论文

地方工科高校的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地方工科高校的学科建设研究论文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提升办学实力,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深入剖析学科建设对地方工科高校转型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准确认识和把握学科建设、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全面全方位落实学科建设等重要战略举措,为地方工科高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地方;产工科高校;工艺学科建设;策略一、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高校发展战略目标是一所高校在某个时期内生存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的思考,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战略布局。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元素,学科水平是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只有拥有一流的学科,才能建设一流的大学。

学科建设成为高校发展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

科学规划学科建设,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获取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在学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学科水平不仅成为一所高校的根本标志,也是高校所在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

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

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带动学校其他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

”[1]准确认识和把握学科建设是形成学校改革与发展措施的最终依据,是学校成员坚定的追求目标。

学科专业性成为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以师资队伍为核心教师是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学科建设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这就对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要依托师资队伍建设这一核心,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优化为指导,通过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实现师资队伍的积聚;通过培养人才、共享人才,实现师资力量的提升。

(二)以科学研究为平台科学研究是联系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核心,对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高校自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论文

关于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论文

关于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论文关于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论文一、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几个有效途径1.持续重视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强化分步实施大学要形成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观,选择不同的学科竞争力提升策略,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优化和完善学科布局,健全科学长效的学科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

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围绕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开展诊断式评估,厘清优势,找出短板,明确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和改善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2.集中力量孕育优势学科,精选学科方向要强化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优势特色学科,使之成为国内(际)高水平学科,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此外,任何一个一流学科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方向上居于领先地位,必须精选学科方向进行重点支持。

优势学科的水平和层次代表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3.孕育和造就大师级学科带头人领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所大学实力、地位、声望的象征。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高水平师资队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大师级学科带头人。

打造高水平的学科,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聘任制度,促进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引进和培养并重,推行符合学术规律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以大师级学科带头人的孕育为牵动,进而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学科队伍。

4.协调发展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历史原因,我国大学中的工科大学数量占绝大多数,而这些工科大学的基础学科水平相对较弱,不足以为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势必会影响学科的综合协调发展。

由于缺乏基础学科的有力支撑,国内大学缺少能体现大学学科综合水平的大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成果,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应用学科受到重视,进而影响了基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必须借鉴国外一流大学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理念,加强基础学科的发展,重视其对应用学科的带动作用。

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涉及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国家的创新能力。

对于高校来说,学科建设不仅需要持续投入,也需要寻求有效的对策来加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对策,以期帮助高校更好地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

一、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和挑战1.1 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学科分类体系已经逐渐建立,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逐步增加。

高校在基础学科、前沿交叉学科以及应用技术学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科建设投入仍然不足。

尽管中央政府每年都增加了高校的拨款,但高校的学科建设投入仍然很低。

其次,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

高校学科建设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但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需要更多的应用性研究学科。

此外,高校学科建设缺乏协同性。

学科之间、高校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合作共建、交叉融合较少出现。

1.2 挑战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学科建设应对国家战略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高校肩负着很大的使命,不仅要扎根于中国,还要拥抱世界。

因此,高校学科建设需要紧密联系国家战略,着力培养高级人才,支持国家创新发展。

第二,高校学科建设应对产业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发展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一些新兴产业研究及特定应用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仍待解决。

第三,高校学科建设应对世界科技前沿。

科学不是孤军奋战的,高校的学科建设要与世界连接,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接轨,要紧贴科技前沿。

二、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策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综合性的对策和措施。

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考虑学科分类体系、学科建设投入、应用性研究、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问题。

2.1 学科分类体系调整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分类体系。

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优秀论文

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优秀论文

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优秀论文一、特色学科建设的发展状况该学科从建立开始,就以研究我国,特别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渔业经济为基础,在渔业生产、贸易、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及理论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中的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水产品贸易与流通三个研究方向都有良好的进展和突破:在建立我国渔业经济与管理的全面研究上,突破了长期以来分隔研究的局面,完善了研究内容和体系,在国内形成了在这方面的制高点。

经过学校和老师们长期的研究而积淀,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不仅有很明显的提高,原有为产业服务的应用研究优势也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在渔业政策与法规、都市渔业和水产品贸易与流通等研究领域,优势明显、地位突出和特色显著。

同时,学校还积极扩大对外交往,与美国、韩国、挪威、日本等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联合国相关组织保持积极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树立该学科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特色学科建设的存在问题近几年来,学校加大了对该学科建设的资源投入力度,使该学科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管理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学科发展水平有很大提高。

但是,与国际上知名大学相比,其学科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对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特色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然而,学科定位不当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重点发展的学科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该学科的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急功近利。

如学科建设在服务社会中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被动适应市场,不能体现学科建设引导和前瞻性作用;热衷建设应用学科,忽视新兴学科、基础学科,导致学科发展缺乏活力。

二是盲目发展。

如“喊口号”,学校定位欠准确,发展战略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偏离实际,声称在几年内建成国内外知名大学,建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不安于现状,争当“大而全”的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等等。

(二)研究队伍薄弱学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队伍的建设。

如今,该学科团队也出现了“青黄不接”局面,主要表现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亟待解决;学科带头人研究水平还不够高,较难担此重任;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等等。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论文(4篇)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论文(4篇)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论文(4篇)第一篇:工科高校学科建设一、地方工科高校学科建设具体矛盾1.跟踪学科主流与确定学科主导之间的矛盾。

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往往是由该学科共同体中一批顶尖的学术群体所代表。

简来说之,是在一段时期内,学科前沿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的注重,他们预计这些研究的进展和突破将有助于学科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并通过科学地制订学科发展目标,解决前沿学科中的重大问题,探索学科发展方向,促动学科研究水平提升。

由此可见,理想化的学科发展目标于所有的学科发展均具有普适性。

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前提,但受办学定位、师资力量、办学资源、学科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地方工科高校不能完全跟踪学科主流方向。

同时考虑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也不能盲目地追求学科主流方向,轻视学科的全面发展,忽视本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并不是本学科发展的现实目标,所以,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就产生了跟踪学科主流与确定学科主导之间的矛盾。

2.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团队之间的矛盾。

展开学科建设,选择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是基本前提,是组建优秀的学科发展团队的重要保证。

学科带头人应该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且在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学科前沿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能够规划、引领学科建设方向。

学科团队的发展需要学科带头人的科学引领,但过度依赖学科带头人,或过于注重学科带头人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会导致学科团队发展失衡,很难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团队。

3.硬件环境建设与软件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

学术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硬件环境是指外在的,如教师自身素质、教学环境设置、科研仪器配置、图书资料等;软件环境是指无形的,如学术科研、人文环境等。

建设硬件环境,不但需要省内教育教学科研基地和平台,还需要持续地与国内乃至国外知名学府实行学术科研交流,掌握前沿科学发展,为本学校的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设置研究论文(共2篇)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设置研究论文(共2篇)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设置研究论文(共2篇)第一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高等教育事业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学问。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人才等因素的限制,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

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方向两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是学科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设置过于分散,且缺乏重点突出的学科。

其次是学科发展不够全面。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对于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

第三个问题是人才培养存在不足。

虽然高等教育学相应的硕、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基本健全,但现有的师资力量数量和结构上还不够理想,导致人才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以上问题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那么,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1. 增强学科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学应成为综合性学科,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含括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学科发展等诸多领域,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2. 加强实践研究目前,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还过于注重理论建设,实践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高等教育学学科应该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教务管理、校企合作等实践研究方面,使高等教育学与高校实际教学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形成学前预备、实践教学、实践研究、实践应用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

3. 积极引进外部经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将需要继续引进外部经验,并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

特别是,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理念、研究成果,分析和研究国际高等教育经验,从而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先进性和国际化程度。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大学学科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着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以期为大学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当前,大学学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建设模式。

例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局面;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则更注重在某一领域内的深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优势。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也逐渐成为学科建设的新热点。

然而,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部分学科的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此外,学科建设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科的实际情况。

三、大学学科建设的模式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大学学科建设的模式进行研究。

首先,应加强学科建设的规划和管理,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其次,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局面。

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资源优势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使其能够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学科建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科研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大学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然而,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上过于追求热门和短期效益,忽视了学科的长期发展和内在规律;同时,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够,导致学科发展缺乏创新性和竞争力。

三、大学学科建设的模式针对上述问题,大学学科建设应采取多元化的模式。

1. 特色化学科建设模式特色化学科建设模式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等条件,选择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这种模式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品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 交叉化学科建设模式交叉化学科建设模式是指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这种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发展,提高学科的创新性和竞争力。

3. 国际化学科建设模式国际化学科建设模式是指高校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进行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学科理念、技术和资源,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四、大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大学学科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 更加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因此,未来学科建设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2. 更加注重学科的实践应用。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校将更加注重学科的实践应用,加强与产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大学学科建设不仅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研究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

二、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

各高校纷纷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体系。

同时,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科建设同质化、资源分配不均等。

三、大学学科建设的模式类型1. 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综合性大学以多学科协调发展为特点,强调文、理、工、管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这种模式有利于形成学科优势,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

2. 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特色型大学以某一特定学科或领域为优势,集中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这种模式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学校,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3. 地方性高校学科建设模式地方性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根据地方需求设置专业和研究方向。

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地方急需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 学科建设同质化问题当前,部分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特色和差异化。

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定位,以及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和研究方向所致。

2. 资源分配不均问题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些强势学科和热门专业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而一些弱势学科和冷门专业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学科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的关键环节。

学科建设不仅是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研究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优化学科结构、增强学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大学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不仅要关注学科的内在发展,还要考虑学科的外部适应性,即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

因此,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学校综合实力: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声誉,吸引更多的优质师资和学生。

2. 促进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可以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3. 服务社会发展:学科建设要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针对大学学科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几种建设模式:1. 传统型学科建设模式传统型学科建设模式是指以传统学科为基础,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等手段,推动学科发展的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和系统性,适合于那些基础性学科和传统优势学科。

2. 交叉型学科建设模式交叉型学科建设模式是指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特点,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这种模式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创新性,适合于那些前沿性、跨学科的领域。

3. 应用型学科建设模式应用型学科建设模式是指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将学科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学科发展。

这种模式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和社会适应性,适合于那些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

四、大学学科建设的实施策略为了更好地推动大学学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策略: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范文

《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因此,对大学学科建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大学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大学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学科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学科建设是推动科研创新的关键。

强大的学科建设可以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促进科研项目的开展,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

最后,学科建设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分析1. 传统学科建设模式传统学科建设模式以学科为基础,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这种模式下,学科的发展主要依靠学校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学科发展过于依赖学校资源,缺乏灵活性等。

2. 跨学科交叉融合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

跨学科交叉融合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

3. 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大学与产业界、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学科建设的一种模式。

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同时,这种模式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四、优化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策略1. 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大学应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同时,应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

高校学科建设探析论文

高校学科建设探析论文

高校学科建设探析论文[摘要]原部委所属高校改变隶属关系后,其固有的行业属性与满足地方需求的矛盾,使这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在考虑其特殊性的基础上,至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什么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主要着力于建设什么;如何认识与对待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原部委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建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

”这一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要求改变中央业务部门的办学体制。

政府采取了共建、调整(划转、转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改革。

1990年的统计表明,在全国1075所普通高校中,国家教委直属36所,中央业务部门主管316所,其余为地方管理。

1998年、1999年这一改革达到高潮,1992年至1998年划转高校226所。

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属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国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卫生部1所、国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专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的海关总署等机构所属7所,其中专科1所;1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的中科院等机构所属2所,其中专科1所;6个国务院办事机构中的国务院侨办所属2所;另外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机构所属8所。

除教育部外,隶属其它部委及机构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见,部委所属的大部分高校已划归地方管理。

由于这些高校历史上归中央业务部门主管,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这些部委服务,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在改为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的规格就要处理好行业属性与地方发展需要的关系。

改变隶属关系的这些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保证这些高校的健康发展,做好学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一、什么是学科建设虽然学者们对学科的论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共10篇)第一篇:高校服务学科建设一、比较与分析比较主要从文献数量、文献作者分布、文献作者机构分布、文献期刊来源、基金资助情况和关键词分布等几方面进行。

(一)文献数量从文献数量上看,档案方面9篇,图书情报方面39篇。

档案方面的有关文献数量还不到图书情报方面文献量的1/4。

见图1。

档案方面在文献的总体规模上要小于图书馆方面。

(二)文献年度分布从年度分布上看:图书馆方面有关文献最早发表于1990年,档案方面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3年。

图书馆方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早于档案方面13年。

从研究的持续性看,图书馆方面2003年前时断时续,且断的时间多于续的时间;2003年后一直没有中断,有相当好的持续性。

档案方面2003年开始有文献发表以来,时断时续,连续性不强。

图书方面的持续性前期与档案方面相似,后期强于档案方面。

从研究的活跃程度上看,图书方面2003年前不是特别活跃,多数有文献发表的年份只有1篇文献发表,少数年份有3~4篇文献发表;2003年后,多数年份活跃度较之前要高,发表文献的数量在2~3篇的区间,个别年份有4、5篇。

档案方面的高峰值出现在2006年和2010年;图书方面的高峰值出现在1997年、2004年和2013年。

总体活跃度图书方面要高于档案方面。

图书方面的年均发表文献数为1.625篇,档案方面的年均发表文献量是1.727篇,档案方面年发表均值高于图书方面0.1。

(三)文献作者分布从作者分布上看,档案方面的9篇文献出自12位作者,图书方面的39篇文献出自51位作者,从作者绝对数上看,图书方面远多于档案方面,是档案方面的4.25倍。

档案方面独著6篇,两人合著3篇,合著率33.33%;图书方面独著23篇,合著15篇(两人合著9篇,三人合著4篇,四人合2著篇),合著率39.49%。

从文献的合作率上看图书方面略强于档案方面。

图书方面有10位作者发表2篇文献(丁会峰、刘建国、刘素刚、卢晓莉、秦惠基、王桂华、隗德民、吴雷、赵晓东、周艳),约占全部作者的20%;而档案方面没有1位作者发表2篇及2篇以上文献。

档案方面的人均发文数是0.75篇,图书方面的人均发文数量是0.77篇,基本相当。

(四)文献机构分布从文献机构分布看,图书方面署名单位文献36篇,涉及机构32个,机构平均发表文献1.125篇。

其中高校29个,占90.63%;其他单位3个,占9.37%。

档案方面9篇文献涉及9个机构,平均发文献1篇。

其中高校7个,占比77.77%;其他单位2个,占比22.23%。

专业机构占比情况是:图书方面有图书馆(室)11个,占34.38%,档案方面有档案馆(室)2个,占22.23%。

图书方面发表2篇以上的单位有7个,占22.88%;档案方面没有发表2篇以上的机构。

图书方面合作发表文献的有1篇,为2个单位合著,占比3.13%。

档案方面没有机构合作发表文献。

(五)文献期刊来源从期刊分布情况看:档案方面9篇文献来自8种期刊,刊均发表文献1.125篇。

图书方面39篇文献来自37种期刊,刊均发表文献1.05篇。

档案方面的8种期刊中,档案学期刊2种,占比25%,发表文献3篇,占比33.33%;高校校刊3种,占比37.5%,发表文献3篇,占比33.33%;其他期刊3种,占比37.5%,发表文献3篇,占比33.33%。

图书方面的37种期刊中,图书学期刊13种,占比35.14%,发表文献15篇,占比38.46%;高校校刊13种,占比35.14%,发表文献13篇,占比33.33%;其他期刊11种,占比29.73%,发表文献11篇,占比28.21%。

图书学期刊占比和发表文献占比均高于档案学期刊,高校期刊占比与发表文献占比基本相当,其他期刊占比与发表文献占比档案方面均略为占优。

档案方面的8种期刊中,核心期刊3种,占比33.33%;发表文献4篇,44.44%。

没有CSSCI期刊文献。

图书方面的37种期刊中,核心期刊8种,占比21.62%;发表文献11篇,占比28.21%。

CSSCI期刊4种,占比10.81%;发表文献4篇,占比10.26%。

核心期刊占比与档案期刊发表文献占比档案方面均高于图书方面,但文献总体质量上图书方面要比档案方面要高。

(六)基金资助情况从文献得到基金资助情况看,图书方面有2篇文献来自基金项目的资助,占全部文献的5.1%。

分别是海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和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基金。

档案方面没有文献等到基金资助。

二、结论(一)从研究的总体情况上看,档案方面要逊于图书方面从上述对比分析中的26个指标项中,有23个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

由此,我们可得出档案方面在相关研究的总体规模上逊于图书方面的初步结论。

具体表现在绝对量与相对量两个方面。

从绝对量来看:文献数量、研究时间跨度、研究持续性、研究活跃度、作者总数、高产作者数、署名文献机构数、机构平均发表文献数、CSSCI期刊发文数、基金资助文献数、基金资助文献率、关键词数、关键词使用频率、高频关键词数15个指标项,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

从相对量来看:年均发表文献量、合著率、人均发文数、专业机构占比数、高产机构比率、机构合作度、专业期刊发表文献比、CSSCI期刊发文比8个指标项,同样是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

只有刊均发表文献数、核心期刊比例、核心期刊发文数量比3个指标项是档案方面强于图书方面。

(二)从专业机构及人员参与研究的热情上看,档案方面不及图书方面从作者总数、高产作者数、署名文献机构数、机构平均发表文献数、合著率、人均发文数、专业机构占比数、高产机构比率、机构合作度、专业期刊发表文献比10个指标项上,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

特别是署名机构中,涉及图书方面的高校29个,占90.63%;档案方面高校7个,占比77.77%。

图书方面有图书馆(室)11个,占34.38%;档案方面有档案馆(室)2个,只占22.23%。

(三)从研究成果的质量上看,档案方面与图书方面各有所长在核心期刊比例、核心期刊发文数量比2个指标项是档案方面强于图书方面,在专业期刊发表文献比、CSSCI期刊发文数、基金资助文献数、基金资助文献率4个指标项是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

特别是CSSCI期刊发文数、基金资助文献数、基金资助文献率3个指标的空白,使档案方面在文献质量上比图书方面相差了一大截。

综上所述,档案方面在有关高校学科建设的关注与研究上,较图书方面要落后一些。

对档案工作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档案工作如何服务于学科建设、档案工作者在服务学科建设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

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者应当向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学习,更多地关注学科建设这一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更加主动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第二篇: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一、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中优势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优势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过度干预,大学缺乏自主性。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干预。

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其直接影响到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

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受到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的影响不同,就导致政府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以及发展的不同导向,最终形成了各异的发展现状。

高校培育优势学科的自主选择性十分低,致使高校自身对优势学科建设的认知不足,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

第二,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仅仅拥有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对于优势学科的建设时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的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够促进优势学科的建设。

但当前,我国高校往往具备了软硬件资源优势,却缺乏有效的资源管理机制,使得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第三,管理理念僵化。

在建设优势学科的过程中,高校往往对于教学环节予以较大的关注,却忽视了管理理念,以至于很多高校流于完成科研任务,拿的项目经费,使得科研项目与现实脱节。

第四,管理路径陈旧。

优势学科建设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重大科研成果。

所以,对优势学科建设管理路径而言,应从优势学科科研研管理机制的管理路径着眼。

而目前,优势学科建设管理路径的主要缺陷表现在对于学术研究自主创新的作用有限。

在科研项目管理层面,往往由科研项目、科研人力资源、科研经费、等各个部门组成,这些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往往呆板、机械,不利于优势学科的建设。

第五,缺乏激励措施。

在优势学科建设过程之中,激励措施对于优势学科学术氛围的构建尤为重要。

在现有的高校的激励措施中,激励评估机制通常只是侧重于教师的科研量化评价,久而久之,就使得学术研究蒙上了一种功利性外衣,最终抹煞了学术创新的的潜在动力。

第六,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优势学科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学术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几乎完全按照常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来进行,这种的管理机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通常会人力资源的浪费。

第七,优势学科自主创新性成果欠缺。

虽然我国高校每年都承担了相当多的科学研究课题,胆识科研成果的质量却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拥有自主创新的成果相当少。

二、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的措施(一)更新管理思想和理念在优势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和理念,顺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在管理机制中只有调动全体管理者以及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所有的人都参与到管理中来,才能使管理具有自主性、创新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是说思想理念的更新是构建管理机制最重要的前提。

思想理念的更新往往需要在先进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寻求合适的理论基础,确定合理的更新原则,才能够保证更新后的思想观念可以促进管理机制的完善。

(二)改变常规学科建设管理方法和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优势学科的建设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全方位的服务管理平台,充分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作用促成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对于优势学科培育来说,高校学科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学科培育管理的主要责任,充分运用系统内外的优势,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学科培育系统,最终推动优势学科建设。

(三)加强优势学科的研究队伍建设在高校教育改革中,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优势学科的建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建一支优秀的优势学科的科研队伍,可以使得优势学科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

加强优势学科人力资源建设,首要的是应变革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思想观念,在人才选拔以及培养的过程之中,要充分采取激励措施,完善人力资源机制,最终促进优势学科的建设。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中优势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制度,促进优势学科的建设。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策略1构建重点学科文献保障体系(1)加大电子资源采购力度.电子资源是图书馆传统馆藏的有效补充,在图书馆馆藏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馆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更全面、更广泛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网络技术部负责电子资源的使用、采购、宣传和推广.目前,图书馆拥有清华同方CNKI、读秀学术搜索等10个中外文数据库,开通维普数字资源、国道外文库等10余个试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将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出发点,加大对专门史(以高句丽历史和文化为主)、民俗学(以长白山非物质文化为主)和植物学(以长白山生物资源为主)等重点学科的中外文电子资源购买力度,注重学位论文、科技成果和电子图书的购买,基本满足重点学科师生对电子资源的需求.(2)建设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品质高、功能全的数据库能为重点学科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目前,图书馆围绕省级重点学科,紧密结合教学和科研需要,建立了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高句丽文献资源及研究成果电子数据库是以高句丽研究为主的专门史学科的特色数据库,内容包括:高句丽遗物遗迹、高句丽历史研究、高句丽考古研究、高句丽国际研究、高句丽研究学者和文献目录.民俗学科的自建数据库有满族民间美术文献资源库和通化白山地区地方特色文献库.长白山药用植物数据库、长白山食用植物资源库和长白山观赏植物资源库则是植物学重点学科的代表特色库.广大师生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登陆各个特色数据库,免费使用这些资源.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保存了重点学科的研究成果,满足了师生读者的特色文献需求.(3)利用共享补充馆藏.利用共享就是利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按照馆际间文献传递协议,进行文献传递,使读者获得本馆未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而弥补馆藏文献的不足,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馆际互借包括中文论文、外文论文、图书的部分章节等内容.目前,图书馆主要提供CASHL文献传递服务、CALIS联合目录查询和CALIS外文文献传递服务,为重点学科研究人员提供共享信息服务.(4)建设重点学科图书信息资料室.通过申请中央财政项目和省级财政项目建设重点学科图书信息资料室,可以为重点学科建设、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全面的、专业的、现代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建成的重点学科图书信息资料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能够处于省内、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为学校重点学科的研究保持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提供文献保障,使学校重点学科的专业优势、特色更加明显.2优化重点学科信息服务内容(1)学科馆员服务.图书馆学科馆员专门负责各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推送服务,主要为特色学科读者提供最新学术会议信息、国内外科研最新研究动态、同行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报告.(2)定题跟踪服务.图书馆围绕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发展需要,同科研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联系、沟通,获取与重点学科有关的科研、教研项目名单,根据项目需要主动提供相关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在图书馆网站主页上,设置QQ咨询台、读者留言版、重点学科读者的专用E-mail、重点学科研究生QQ群等.(3)读者培训服务.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使用图书馆现有各类电子资源,图书馆不定期对师生读者进行数据库使用培训,由资深馆员或邀请数据库研究专家进行培训.针对重点学科读者,图书馆专门派学科馆员深入相关学院,开展现场培训,着重宣传和推广现有服务系统.(4)信息导航服务.图书馆根据重点学科的特点建立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链接到国内外关于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相关机构、专业学会的学科专题网站、学科BBS论坛等,为特色学科研究人员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5)科技查新服务.科技查新工作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可以为重点学科的科研选题提供重要的依据.通过科技查新查询科研课题的重复率,可以减少科研经费浪费.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进行网上联机信息检索,为重点学科研究人员进行科研选题提供决策依据,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能保证科研课题选题的新颖性.除了上述五种服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加入图书馆联盟,共享各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为重点学科提供服务.图书馆联盟是各图书馆依据自愿原则,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并遵守一定的协议和合约而形成的图书馆联合体.加入图书馆联盟,可以免费利用成员馆的资源,弥补馆藏的不足.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加入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和通化市图书馆联盟,在数字资源联合采购、特色数据库建设、馆际互借和联合参考咨询方面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重点学科的建设带来实惠.高校图书馆主要围绕自身资源为重点学科提供服务,在参与重点学科建设中形成办馆特色和服务特色.未来图书馆的重点学科服务应该在技术服务保障和人员素质保障方面继续加强,高校图书馆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创造良好的重点学科读者信息交流平台和知识服务平台.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科专业素质,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第四篇:内涵式发展下学科建设一、内涵式发展下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