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第四章实践认识真理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社会历史性 (3)自觉能动性 (4)直接现实性
本次您浏览到是第四页,共四十四页。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实 践。
本次您浏览到是第十四页,共四十四页。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 A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 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 C 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 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本次您浏览到是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6.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 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 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这一观点说明( ) A 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 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
本次您浏览到是第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4.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普遍性 B 绝对性 C 客观实在性 D 直接现实性
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坚持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和前提。
反映就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在人脑中的摹写、摄影。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因为(一)它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
的消极被动反映论,因为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过程,阐明了由实践到认识,由感 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又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能动过程,从而创立了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第四章PPT课件
实践客体的历史性
客体是由人的历史活动历史 地规定的
古人问“ 古人问“天”
飞船上“ 飞船上“天”
人类登“ 人类登“天”
自然 形式 客体 类型 社会 形式 精神 形式
自然万物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比如 浙江省丽水市, 浙江省丽水市, 不是单指这块地
附着在物上 的精神价值
三、实践的中介
中介是指实践的工具、手段。 中介是指实践的工具、手段。
•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两者区别: 两者区别: 区别 异质性; 异质性;不完全同步性 两者联系: 两者联系: 内容同构;规律同一; 内容同构;规律同一;互相转化 派生
人的意识 活动之外 一切物质 运动的 总和
客 观 世 界
实践
主 观 世 界
人脑把握 物质世界 的精神活动 的总和
实践中介的形式
• 物质工具系统: 物质工具系统: • “肢体的延长” 肢体的延长”
• 语言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系统:
• (思维形式、交往中介) 思维形式、交往中介)
• 文字的出现 • 人工语言的出现 • 语言载体
实践中介的形式
物质中介
实践中介的形式
语言符号
t=
t′ V 1− 2 C
2
实践表现为双向运动
“实践是一种实 科学实验。 验、科学实验。” —— 培根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存基础 说明( 说明(第一个 前提) 前提) 人与动物区别说 明(意识活动基 础) 人的本质说明 (社会关系基 础)
二、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 能动地 类能动地 改造世界 的社会性 物质活 的物质活 动
客观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四、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ppt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人的精神具有主观性,外在的各种现实事物具有客观
性。由此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对立和统一
对立:主观世界是观念中的世界,客观世界是 观念之外的世界。
统一: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世 界的内容与客观世界相一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其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矛盾。 实践是人带着主观目的去改变外在世界的活动。 一方面,人是有目的的,目的具有主观性;另一方 面,外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主观 的目的和客观的规律可能不一致,由此导致实践的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矛盾。
其二,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实践是以一定理论为指导的具体活动。指导实 践的理论具有普遍性,该理论不是针对某一具体实 践提出来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具有个别性,每一个 实践活动都是独特的。于是,理论的普遍性和实践 的个别性构成为矛盾。
实践的三种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包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和 生产劳动资料的活动。这是人的首要的实践活动。 2、政治社会实践。指的是建立、维护、改变社会关 系的活动。交往是这种实践的主要形式。 3、科学文化实践。包括科学研究、思想探索、艺术 创作等活动。这种实践生产的是精神产品。
第二节 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是指人的活动尚未涉足的自然界。 属人世界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 目的和意志烙印的世界。
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的对立和统一
对立:自在世界在人的活动之外,由必然性所 支配。属人世界是人的活动改造过的世界,体现着 人的目的。
统一:自在世界是属人世界的基础。属人世界 在更大范围上属于自在世界。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 的分化和统一都以实践为基础。
马哲20389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
哲学是“最高的智慧”(双重性质):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形式,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特定的历史形态的愿望和要求;阶级统治的工具),属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完全是由认识发展的逻辑所决定的。
b)哲学基本问题自身有一个发展过程,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第一,一个“等同”:将精神(意识)等同于思维,将物质等同于存在;第二,两个“方面”:谁为第一性(本体论)和有无同一性(认识论):第三,两个“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四,两种“论断”:本体论和认识论;第五,五种“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一个关键词:问题两个“不等于”:思维≠意识≠精神(思维包括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存在≠物质(存在有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个“先在”:时间和逻辑(前提)三个统一: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哲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以主体与客体为基础的,它本身就表现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3.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分析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论转向”:“语言学转向”: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无效;科学主义思潮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提供关于科学的实证知识,哲学不过是对世界的“猜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a)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内部矛盾的暴露、人类历史从地域性向世界性的转变。
b)科学前提:自然科学【从“搜集”到“整理”材料,“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的创立】社会科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梯叶里、米涅和基佐的阶级斗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人和历史、人和自然、人和人本身的总体理解和把握。
2.哲学的基本问题(描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①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通常被称作“本体论”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用哲学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通常被称作“认识论”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派别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万物生于水,五行说等)特征:以自然原因去解释自然现象,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缺陷: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古代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猜测”性质。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人是机器)以近代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新的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确认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原则。
局限:一是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过程最终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规律加以解释;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三是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即自然观的唯物主义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④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把个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
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
二、谬误
1、谬误的定义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是 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歪曲的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对立统一
认识
真理
互 相依赖
互为条件
谬误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B
a
C
c b
A
a
C
c a b
A
B
c
b
A
C
a2+b2=c2
a2+b2=c2
真理 谬误 真理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 了高一级的程度。
第三节
真理
一、真理及其特点 二、谬误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特点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具客观性、价值性、绝对性、相对性。 正确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感性之中有理性, 理性之中有感性,人们不应当也不可
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 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需要理性认识再回到实 践中,实现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重要的飞跃。
再次,实践的发展还不断促进着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是否是真 理,认识本身不能直接回答,客观事物也不能直接回 答,而只能靠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列宁。
二、运动、时间、空间
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三、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物质存在
三、量变的复杂性与质变的多样性 量变的复杂性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量变的过程包含质变 质变的多样性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质变表现为飞跃。飞跃的形式必然不同 社会领域的飞跃不同于自然领域的飞跃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与否定相互统一 肯定与否定相互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各抒己见:自有哲学以来,不同的哲学对哲学及其 各抒己见:自有哲学以来, 功能做了不同的解答,同学们认为哲学是什么? 功能做了不同的解答,同学们认为哲学是什么?
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一、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 念、范畴和系统逻辑论 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 界的根本看法
第五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 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 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 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 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普遍联系与系统 事物及其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系统的特征: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
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意识的两种基本形式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 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 体现,是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本质 三、 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 实践的基本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中国哲学:“践行”、 “实行” 或 “行”,尤指道 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伦理和政治行为(亚里士多德) 生产劳动——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 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
性。
• 首先,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其次, 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 践活动, 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 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 最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 质概念
二、运 动、时 间和空
间
三、自 然存在 与社会
存在
一、物质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杂多与变化的现象中 是否有某种本原性的实在作为其统一的基础。 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
第三个环节:
从动物心理到
人类意识—— 决定性的环节。
意识固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意识的产生 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 生,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而且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 推动力。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第四章探究与实践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
孔子是公元前6至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 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 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子而兴建 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 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 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整 个孔宅包括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了152座殿堂。 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 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 的大力推崇。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
敦煌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 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 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 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 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 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 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 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 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 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 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87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宏村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国外世界文化遗产赏析
金字塔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 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 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 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 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 是实心,顶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 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 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 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4.促进经济发展与旅游业: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点和观光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保护好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吸引国内外游客, 提升旅游业的收入和知名度。 5.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很多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例如古建筑、遗 址等。保护文化遗产也就意味着保护着周边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 生态保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第4章 实践与世界
2.客体 何为客体? 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 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的领域,并 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 指向的客观事物。
客体要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 的客观性方面。 另一方面,客体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 的概念,客观事物只有在主体的对象性活 动中,作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对 立的东西时才成为客体。
第三,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
• 唯心主义哲学家从精神第一性、物质 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基本前提出发,把 “实践”看成精神的活动。
• 主观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看成是纯粹的主观精神 的活动。 • 如,中国儒家学派中唯心主义者把“修 身”“养气”“静坐”等说成是实践。中国明 代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 他所谓“知”和“行”就是认识和实践,他说 “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这就把“行”等 同于“知”,把“实践”完全看成是主观精神 的活动。
(二)实践活动的理性结构
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
• 反映内容:求真 • 活动方式: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 方式,重视规律的可重复性。 • 功能作用:展示外部世界的各种可能性, 提供活动选择的可能性空间。
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
• 反映内容:求善 • 活动方式:信念、计划、方案等方式,具 有一次性特征。 • 功能作用:追求客体的应然性,提供活动 选择的标准或依据。
三个特征的统一:
•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不排斥它的自觉能动性, 实践不是一般的客观活动,而是人有目的有意识 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 • 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不排斥实践的客观性,人有 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 是受着客观规律支配,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的活 动。
第04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社会政治实践 形成各种社会 关系的实践活 动。社会政治 实践是在物质 资料生产实践 的基础上发生 和发展的
科学文化实践 生产精神文化 产品的实践活 动。生产精神 文化产品的科 学文化实践构 成了人类实践 的一个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三者的关系: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 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 又密切相关。
含 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 义
一方面, 实践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 特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另一方面, 实践 征 客体是一种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 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
说明
客体与存在的事物不是相等的概念, 存在的 事物只是可能的客体, 只有当其被纳入主体 活动的范围之内, 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 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客体。
实践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的。存 在的事物有多方面的性质或功能, 它们并不 是同时完全地成为人的实践客体
分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自然客体和社会 客体
是否为实践所创造: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 客体
三、实践的中介
人类实践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中介。 实践中介不 仅使主客体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而且中介的性 质还决定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 实践的主 体、客体、 中介相互联系, 形成了实践的基本 结构。
其一, 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 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vs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其二, 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实践对象、活动的个别性vs客观事物规律的普遍性
其三,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人的无限性超越的目的vs实现目的手段中介的有限 性
研究生科学技术哲学复习笔记
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考试范围: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理论依照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3、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
认为,哲学探索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研究的世界观问题和普遍规律问题,都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假问题,因而必须悬置哲学的基本问题,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把哲学变为科学的“副产品”。
人本主义,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或以人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主要指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主要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等,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否认哲学理论的世界观性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要求哲学面向现实世界,要求理论深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要求在揭示现实世界真实性的同时,使革命的理论成为实践与行动的真正指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探究与实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探究与实践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探究与实践活动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探究,将地理学科与文化、历史等多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探究与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
(三)教材特点实践性强:通过探究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方法。
综合性强: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时代性强:关注当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如长城、故宫等。
在地理学习中,也对世界的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次探究与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学生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但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如观察地图、分析图表、收集资料等。
但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价值。
掌握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保护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备考知识)
名词解释1.运动: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他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从最简单的位移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杂的活动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2.物质的统一性:物质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就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3.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4.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既非现存的存在,也不是人们主观任意的产物,而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交往活动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整个结构就是通过人们之间不同形式的交互活动或交往活动及其制度化而形成的5.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
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7.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简答题1.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马克思主义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的意识只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可见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身,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①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②动物是在消极的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动物的生存方式是由其生理结构尤其是活动器官的结构决定的本能的活动。
而人是在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正是这种不同于动物的物质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构成了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③人类活动具有意识性目的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人的意识是在实践过程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发展出了意识能力,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2019年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纲
2019年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纲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考试范围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派别3、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3、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2、意识的本质及其功能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哲学意义第四章实践与世界1、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类型2、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环节3、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第五章世界的联系与发展1、联系与发展的概念及其特点2、联系与发展的诸基本环节及其诸对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3、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4、辩证法的实质第六章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1、矛盾概念及其基本属性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3、质、量、度概念和“适度原则”的意义4、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5、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第七章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1、历史的现实前提2、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3、历史规律的特点4、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第八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构成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国家、社会形态诸概念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5、阶级的概念和阶级斗争的作用6、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技革命的概念及其作用第九章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标准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十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历史人物及其作用4、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第十一章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文化的内涵与特征2、社会意识诸形式3、文化的社会功能第十二章认识活动及其规律1、认识的实践基础2、认识的本质3、认识的根本任务4、认识的辩证过程第十三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1、真理的本质和特性2、真理的检验标准3、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的关系第十四章价值与价值观1、价值的本质及其基本特性2、评价的科学性3、价值观及其功能4、价值与真理第十五章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2、自由与必然的关系3、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二、题型1、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2、简答题(5题,每题14分,共70分)3、材料分析题(1题,20分)4、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三、复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或参考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要点之间和各个原理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原理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
第四章实践观
二、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1、主体和客体形成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的工具和手段
的种类 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实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系统,具有三要素——主体、中
介、客体 1)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 2)客体是制约性因素 3)中介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条件
①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② 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3、与旧哲学的区别
A、苏格拉底的哲学实践
B、康德的伦理实践——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
配人的道德活动。
C、 黑格尔的实践理念——实践是抽象的理念活动 D、费尔巴哈——指出实践是论的来源,,但不能理解实 践与生活的正确关系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B、评价实践效能
C、评价实践效率
3)实践活动的继承性和选择性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 一、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应和
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和
成果。市知情意的统一体。 2、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 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合。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两个部分。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物质性 4、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体现出的崭新关系 (1)目的与手段 (2)创造者与被创造者 (3)能动者与受动者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 超越
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
(1)主体对象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
象物
(2)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 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然产生对世界个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运用世界观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包含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集中表达。
第三章: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直接感知或借助中介间接的感知的事物的共同体本质的抽象,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感知的,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所改变和确证。
运动:标志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一切变化和过程的本质,就是一般的变化。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物质运动节律性的表达。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事物运动的延展性和伸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像,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语言:是一种时间的,既为别人的存在也为自身的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相对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有特定条件下,事物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现变化。
第四章: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将原来浑然一体的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世界二重化。
实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由于人的存在及其实践活动,世界二重 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属人 世界。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 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 总和。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 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 总和。
四、实践的基本类型 毛泽东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 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 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 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 参加的。”
实践的三种类型 1、物质生产实践。包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 动和生产劳动资料的活动。这是人的首要的 实践活动。 2、政治社会实践。指的是建立、维护、改变社 会关系的活动。交往是这种实践的主要形式。 3、科学文化实践。包括科学研究、思想探索、 艺术创作等活动。这种实践生产的是精神产 品。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与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存在,人的存在 方式不同于动物的存在方式。动物只能被动 地适应环境,而人能够通过实践主动地改造 环境。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
人的存在以实践为基础 1、生存活动以物质生产为基础。 2、认识活动以物质生产和科学实验为基础。 3、社会生活以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为基础。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节选)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 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 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 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 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
第二节 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 种相互作用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即 中介。 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个要 素,三者的相互关系是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活动的结构
实践活动
中介
主体 中介 客体
认识活动
主体和客体
人与外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就是主客体关系。
人
外在世界 (对象世界)
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
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
在属于人的世界里,已经打上了人的意志的印记,人 已经获得了自由;在自在世界中必然性支配着一切,人暂 时不能认识和改造自在世界,人在此没有自由。
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
三、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人化自然和人类世界都是属人世界。 人化自然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 过的那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由人与人之 间的交往关系。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是相互统一的。
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必须是人
人未必是主体 人只有从事以实践或认识为内容的对象性活 动才成为主体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概念
人与主体
进行实践和认识活动
人
主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 自然能力:主要指人的体力。 精神能力:包括智力和非智力(情感和意 志)。 实践主体的社会构成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三种形态。
主客体关系是人与外在世界相互依赖关系
主体
客体
人 世界
外在世界
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工具
工具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介,主体通 过工具对客体进行认识和改造。
实践活动 主体 工具 认识活动 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中介 □ 物质工具 □ 语言符号
实践的过程 □ 实践目的的确立 □ 主体通过手段作用于客体 □ 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人的精神具有主观性,外在的各种现实事物具有客观 性。由此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
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是指人的活动尚未涉足的自然 界。 属人世界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 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世界。
属人世界与自在世界
世界的一部分受人所支配,属于人的世界;其他部分 暂时不能被人所支配,属于自在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客体是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可以是任何事物,包括人本身
客观存在的事物并非必然是客体 只有成为实践或认识对象的事物才是客体 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
客体与事物
实践和认识活为客体,既取决于这些事物本身 的性质,也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程度 和水平。 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 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 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二、实践的本质特征 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 质活动。 □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 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三、实践的内在矛盾 其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矛盾。
实践是人带着主观目的去改变外在世界的活 动。一方面,人是有目的的,目的具有主观性; 另一方面,外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 性。主观的目的和客观的规律可能不一致,由此 导致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矛盾。
其二,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实践是以一定理论为指导的具体活动。 指导实践的理论具有普遍性,该理论不是针 对某一具体实践提出来的;具体的实践活动 具有个别性,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是独特的。 于是,理论的普遍性和实践的个别性构成为 矛盾。
其三,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实践既是个体的活动,也是人类的活动。 从个体实践来看,实践是有限的;从人类实 践来看,实践是无限的。正是有限的个体实 践构成了无限的人类实践,形成了实践的有 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马克思的两种尺度思想
“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 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 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 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 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 需要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自 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 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 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 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 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 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 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 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实践批 判的”活动的意义。
实践客体的分类 □ 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 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 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主体和客体是关系范畴
主体和客体不是实体概念,而是关系概念。
主体并不等同于人本身,客体并不等同于事 物本事。
主体是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人,客体是处于 对象性关系中的事物。
主体指的是对象性关系中主动的方面,客体 指的是对象性关系中被动的方面。 主体和客体相互依存,是矛盾的统一体。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 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 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 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 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 学的问题。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 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 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 的解决。
——摘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
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必须遵循两个尺度:一是 物的尺度——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人的 尺度——需要和目的。 两种尺度就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两种要求, 前一个尺度体现为主观符合客观,后一个尺度体 现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坚持真理就是符合前一个尺度,追求价值就 是符合后一个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