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九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教案(打包35套)(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的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册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六个单元,涵盖了古代诗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
教材选文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既有古代文学巨匠的作品,也有现代文学名篇。
教材内容丰富,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2)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写作技巧;(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4)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2.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的鉴赏;(2)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3)小说、戏剧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进度安排本册教材共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4课时,共计24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单元:4课时2.第二单元:4课时3.第三单元:4课时4.第四单元:4课时5.第五单元:4课时6.第六单元:4课时五、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注重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第一单元1.《登鹳雀楼》: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2.《望岳》:分析诗歌结构,领悟作者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单元1.《背影》: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我的叔叔于勒》: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理解文章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单元1.《社戏》:通过阅读小说,理解小说主题,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2.《我的叔叔》: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单元1.《茶馆》(节选):通过阅读剧本,理解剧本主题,分析剧本的结构。
2.《雷雨》(节选):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精编整理
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 1诗两首第1课时我爱这土地第一单元 1诗两首第2课时乡愁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第1课时满怀激情诵诗歌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第2课时深入探究品诗歌第一单元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单元 4外国诗两首第二单元 5孔乙己第1课时咂摸带笑的泪第二单元 5孔乙己第2课时品味含笑的哀第二单元 6蒲柳人家(节选)第1课时梳理结构品形象第二单元 6蒲柳人家(节选)第2课时品味语言析特色第二单元 7变色龙第1课时梳理情节析形象第二单元 7变色龙第2课时品味语言悟写法第二单元 8热爱生命(节选)第二单元 8热爱生命(节选)第1课时梳理情节析形象第三单元 9谈生命第1课时理清思路寻美点第三单元 9谈生命第2课时品味语言悟美点第三单元 10那树第1课时感悟带泪的呐喊第三单元 10那树第2课时品味哭泣的代价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第三单元 12人生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节选)第1课时了解剧情看冲突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节选第2课时品味语言赏形象第四单元 14变脸(节选)第四单元 15枣儿第五单元 16公输第五单元 17孟子两章第五单元 18鱼我所欲也第五单元 19庄子故事两则第六单元 20曹刿论战第六单元 21邹忌讽齐王纳谏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第六单元 23诗经两首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1.诗两首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理解并积累优美词句和诗歌名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体味诗人的情感。
语言体味,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欣赏探究,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歌的主旨并赏析特色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沁园春·雪教学目标及重点:一、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板书课题)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1.正音:分娆逊数汗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二)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
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1.学习上阕。
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1.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整套
〔一〕书写书写标准、工整、美观,保持卷面整洁。
〔二〕语文知识累积与运用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
3.依据言语情境的需要精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
4.依据言语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做到言语精确、连贯、流畅。
5.辨识、修改常见的语病。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了解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8.正确默写课程标准附录中推举背诵的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9.对浅易的诗歌进行初步的鉴赏。
10.依据言语情境的需要精确、得体地进行口语交际;依据活动情境,发觉问题,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2.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言语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初步作出自己的评价。
5.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
6.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言语特色以及言语表达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根本内容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五〕写作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审察生活,发觉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写一般的记叙文,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生动,有真情实感;能按照肯定的顺序组织材料,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能依据需要,灵敏运用表达方法;不少于600字。
3.写简单的说明文,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言语通顺、明白,不少于600字。
4.写简单的议文章材料,能对议论的事情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会作简单的分析,观点正确,思路清楚,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600字。
5.初步具备修改文章的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编者意图介绍一、编排体例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最后一册,也是整个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课件(打包49套)(新版)新人教版30
参考答案 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 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 生长发展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 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这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因为有可能 人为地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 们可以揣摩其心理,应该能体会到上述意思。
三、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 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 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面对人类,你有什 么话要说? 答案示例 人类啊,不要以为你们有大智慧就可以高高在上,为所 欲为,屠戮生灵。你们用罪恶的双手要了我“兄弟姐妹”的命!看,那 荒芜的群山是他们惨遭屠戮的证明;听,那潺潺的江河还回荡着他 们凄惨的哀吟。你们杀戮越多,罪恶越大,会有报应的。警醒吧,人 类!停手吧,人类!你们不是这颗星球的唯一的主人,万物生而平等,没 有任何生灵需要匍匐在你们的脚下。唯有生态平衡,才能天下太平。
10
那
树
字词盘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家作品
主题思想
课文结构
1.读生字 倒坍 (tān) . 虬 须(qiú) . 哮 喘(xiào) . 旋涡 (wō) . 嚼 碎(jiá o) . 碾 进(niǎn) .
紊 乱(wěn) . 踝 骨(huái) . 引颈受戮 (lù) . 喃 喃(nán) . 泄 漏(xiè) . 呻 吟(shēn) .
2.“咬”表现出了人类的残忍,“骨粉”表现了大树的可怜,“呻吟”表现 了大树的无奈。这几个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 “咬”给人以触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 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 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借此表达对伐树人的 愤恨之情,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018-2019学年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九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课件(打包49套)(新版)新人教版35
二、仔细品味下面几段文字,体会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如词语 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 语段加以体会。 1.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 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 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2.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3.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 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 响。 4.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 貌。
字词盘点
作家作品
主题思想
写作背景
课文结构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3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的线索是怎样的? 本文主要有三个人物:何满子、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其中何 满子是贯串文章的线索人物,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则是本文的主 要描写对象。
问题探究1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3
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他的爷 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这样的外号表现了这两个人物怎样的性 格? 何满子的奶奶外号“一丈青大娘”,因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 豪爽,爱打抱不平,与《水浒传》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这个 女中豪杰的形象十分相似。如作者在记叙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的事件时,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 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 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 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 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等。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 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 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合集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乡愁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参考答案:1.yīnyǎ xiōng fǔ lí zhǎi2.嘶哑:声音沙哑;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3.(1)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余光中,台湾;家国之思.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5.结合语境,我们可知,“鸟”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6.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土地,万物生长的根基,所有生灵的母亲.曾有人掠夺它并百般蹂躏它,也曾有人捍卫它并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那人——初识作者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二)那时——了解背景1.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2.1972年,台湾的那个深秋.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整个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仅用20分钟就写下他一生流传最广的作品——《乡愁》. (三)听读诗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声地读.尽情地读吧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2.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重音.(艾ài 嘶sī哑yǎ)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想一想.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仔细思考,大胆交流吧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四)品读诗歌.(一).《我爱这土地》诗歌常常要用到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1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 诗中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对象分别是什么?核心是什么?3 这只鸟”歌唱至死,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对此应如何理解,与学过的古诗词中那些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4. 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了什么?“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黎明”象征:“温柔的黎明”:“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5.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第二节诗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二).《乡愁》1.析——内涵美1.细心默读这首诗,思考问题:(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用“ ”标出)(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位置做批注)(3)诗人把思乡之情分别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中?(用“△△”标出)2.诗歌各小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3.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是否削弱了浓厚乡愁的表达?2.赏——绘画美1.透过文字,你认为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呢?2.任意选择一幅画面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3.看动画展示的画面.4.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想象再次品味作者的乡愁.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时代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经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得主题.一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爱这土地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国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黑人谈河流》D .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小组评价,师生反思】教师寄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教学目标 1.知道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通过学习能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受意象,体悟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 学 过 程【资料链接】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孔乙己》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蒲柳人家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变色龙。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12.2.07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我所任教的 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教本分析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
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
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
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
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
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
三、教学目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材,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
教案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3)学会写作各类文体,提高写作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3)写作能力的提高;(4)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部分课文内容的理解;(2)写作技巧的运用;(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单元(第1-4课):2周2.第二单元(第5-8课):2周3.第三单元(第9-12课):2周4.第四单元(第13-16课):2周5.第五单元(第17-20课):2周6.第六单元(第21-24课):2周7.期末复习:2周五、具体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生字词;②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③学会概括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②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回顾上学期学过的鲁迅作品;②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②学生自主查找生字词,学习生字词。
人教版2018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18人教版语文九下教案全集(精品)
第一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相关资料]1.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整体感知]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艾ài嘶sī哑yǎ②词语积累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讨论解惑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12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本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二.目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三.教学策略1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 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采访,调查,演讲等。
4 提供写作的机会及其展示的平台。
5 开展课外阅读,举办读书交流会。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4班、5班,均是平行班,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一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
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比较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两首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理解并积累优美词句和诗歌名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体味诗人的情感。
语言体味,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欣赏探究,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歌的主旨并赏析特色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
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一、导入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背景助读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相关图片资料。
了解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
三、诵读,体会诗歌情感一读:学生熟悉课文生字词。
汹.涌(xiōnɡ)嘶.哑(sī) 怒.火(nù)嘶哑:声音深沉。
激怒:刺激使发怒。
二读: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初步引导朗读技巧。
自由体的新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读现代诗歌,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重音、抑扬顿挫、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三读:出示朗读设计,把握重音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深沉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四读:学生边读边认真体会。
“假如我是一只鸟”,仿佛是在月夜,“我”面对奔涌的滔滔江水,用缓慢又坚定的声音,向苍天、向大地、向江水倾吐心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以下三句,犹如眺望着远方战场上的硝烟,耳畔回想着乡亲们的呐喊声,所以声音满含悲愤,声音较前两句高亢。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我”的目光向着前方,那儿阳光明媚、鲜花盛开,人们安闲地走着、谈笑着……这对光明的憧憬要读得轻而缓,和前三句形成对比。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蓝天中一只大鸟缓缓坠落,坠落,终于,它跌落在地上,它合上了眼睛,嘴角挂着笑……与祖国生死相依,死而无憾,用平而缓的声调,读得字字清晰,读出平静执著的情感。
然后稍顿一顿,把诗节之间的间隔读出来。
最后一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四、品读,体会诗歌意蕴请同学们了解“土地”的含义: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请同学们明确诗中的意象: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
“土地”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河流”和“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请同学们概括“鸟”的形象: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的形象,所以用“嘶哑”一词。
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五、探究,理解诗歌主旨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请同学完成下面习题: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
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
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
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
再说,诗歌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小结: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
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
诗表现出的“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
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
“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
六、拓展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是那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民族情感,我们决不能丢掉。
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填”一首诗。
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交流】生甲: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当用嘹亮的喉咙歌唱:这牵动世界目光的北京奥运,这引领世界潮流的上海世博会……生乙: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会用响亮的喉咙歌唱:现代化大都市流光溢彩,社会主义新农村日新月异……生丙: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肯定会用悦耳的喉咙深情歌唱:新“社保”,百姓受益;新“农合”,惠及民生……七、板书设计八、作业1.背诵全诗,课外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课时乡愁一、导入新课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背景拓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主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返乡时已64岁。
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
70年代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
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二、朗读,整体感知1.熟悉课文生字词。
窄.(zhǎi)坟墓.(mù)2.配乐范读,读出诗的音乐美。
教师引导交流,体会诗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时间顺序排列。
第1节是生离,第3节是死别,死别更痛彻心扉,应读出递进感。
全诗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有参差之美。
全诗一唱三叹,由个人之思到家国之恋,形式上回环往复,有音乐之美。
3.自由品读,想象诗的画面美。
教师示范,如第一节,可边读边这样想象: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的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
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
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初步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
三、解读,深层领悟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是如何将抽象的“乡愁”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意象的?作者巧妙地将“乡愁”物化,找到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四种意象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这四个物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
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
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