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
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策略
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策略作者:张志耀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4期[摘要]近30年的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恢复、扩张、高速发展三个阶段。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设施规划、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和建设、创新建设融资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基础设施;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4-0006-06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指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用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是必然的长期趋势。
近20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化得到超常推进,但严重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引发灾难性事件,已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日常运行和长期发展,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从全国来说,城市化水平从1950年的11.18%经过近50年的发展达到1998年的30.4%,2002年提高到39.1%,2004年达到41.0%,2011年达到51.3%,每年以高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
q近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第一阶段,属于城市化恢复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的城市化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收缩政策,严重滞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恢复性建设,城市的辐射功能日益明显。
第二阶段为全面扩张时期。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成为90年代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出口和消费乏力,经济增长速度面临全面萎缩,中国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失时机地扩大投资需求,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促进城市化的基本框架形成。
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报告
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低空经济的定义、特点、产业范围及其发展意义,并详细分析了安徽省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主要产业、亮点与问题。
文章通过对比国际低空经济发展概况和国内其他省份低空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文章还深入分析了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社会、技术环境,并提出了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的策略,包括总体发展思路与目标、产业发展重点与方向、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整、创新驱动与人才支撑等。
此外,文章还提出了保障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政策支持与引导、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监管体系完善与风险防范等。
最后,文章对安徽省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结论与建议,为安徽省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
目录第一章低空经济概述 (1)一、低空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1)二、低空经济的产业范围 (2)三、低空经济的发展意义 (3)第二章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4)一、安徽省低空经济总体情况 (4)二、安徽省低空经济主要产业分析 (5)三、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亮点与问题 (6)第三章国内外低空经济发展经验与借鉴 (8)一、国际低空经济发展概况 (8)二、国内其他省份低空经济发展经验 (9)三、对安徽省的启示与借鉴 (10)第四章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1)一、经济环境分析 (11)二、政策环境分析 (12)三、社会环境分析 (14)四、技术环境分析 (15)第五章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策略 (16)一、总体发展思路与目标 (16)二、产业发展重点与方向 (17)三、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整 (18)四、创新驱动与人才支撑 (18)第六章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保障措施 (19)一、政策支持与引导 (19)二、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 (20)三、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 (21)四、监管体系完善与风险防范 (22)第七章安徽省低空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23)一、发展趋势分析 (23)二、市场前景预测 (24)三、社会效益评估 (25)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26)一、研究结论总结 (26)二、对策建议提出 (28)三、未来工作展望 (28)第一章低空经济概述一、低空经济的定义与特点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近年来在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战争后的社会城市规划重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策略
战争后的社会城市规划重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发展策略在战争的摧毁与破坏下,社会城市规划重建成为恢复和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当务之急。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战争后的社会城市规划重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城市发展策略的制定。
一、社会城市规划重建战争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不仅仅体现在人员伤亡和经济崩溃上,城市基础设施也成为战争的重灾区。
在战争后的社会城市规划重建中,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规划。
通过对城市现状的全面了解,可以确定建设的重点和优先级。
重建城市的社会规划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土地利用、交通流量等。
基于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提供充足的住房、商业区、公共设施和绿地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城市规划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带来的废墟中,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建将有效支持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规划重建的首要任务之一。
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等的修复或重建,以确保城市的交通畅通。
此外,还需要规划和建设停车场、公交站点等,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2. 水电排水设施建设水电排水设施的恢复和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
确保供水和供电的可靠性,同时完善排水系统,防止洪水和排污问题的发生,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3. 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战争后城市的社会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包括学校、医院、消防站、警察局、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重建和扩建,以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
三、城市发展策略的制定城市发展策略的制定对于战争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规划城市发展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1. 经济发展策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如何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可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培育本地产业等,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增长。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心提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环境分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城市基础设施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提供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专业编写: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申请报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环评报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商业计划书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咨询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批地,融资,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进入公司网站,了解详情,工程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上马、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
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
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发展
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发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窗口和发展的引擎,对于现代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策略。
一、城市建设对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例如,交通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方便市民出行和货物运输;电力、水务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此外,公共教育、医疗和文化等服务的提供也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发展密不可分的。
二、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发展策略在城市建设中,制定合理的现代化发展策略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化发展策略:1. 持续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
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定位,制定全面的城市规划,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网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品质。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现代化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应通过科学规划和土地管理,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发展集约型城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珍贵的土地资源。
3. 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城市应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
同时,鼓励吸引国内外人才的流动,促进人才的引进和集聚。
4. 发展先进的科技和产业。
城市现代化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和产业的支撑。
城市应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和孵化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通过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5. 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提升,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
城市公共交通优化策略及实施方案
城市公共交通优化策略及实施方案第一章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2)1.1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 (2)1.1.1 基础设施建设 (3)1.1.2 服务水平 (3)1.1.3 技术创新 (3)1.2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3)1.2.1 交通拥堵 (3)1.2.2 公共交通设施不足 (3)1.2.3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3)1.3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趋势 (4)1.3.1 绿色出行成为主流 (4)1.3.2 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4)1.3.3 多样化服务需求增加 (4)第二章公共交通规划与设计优化 (4)2.1 公共交通网络规划 (4)2.2 公共交通站点布局优化 (4)2.3 公共交通线路优化 (5)2.4 公共交通设施设计优化 (5)第三章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优化 (6)3.1 公共交通运营模式创新 (6)3.2 公共交通运营效率提升 (6)3.3 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改善 (6)3.4 公共交通安全管理 (6)第四章公共交通政策与法规优化 (7)4.1 公共交通政策制定与调整 (7)4.2 公共交通法规完善 (7)4.3 公共交通补贴与优惠政策 (8)4.4 公共交通市场监管 (8)第五章公共交通技术创新与应用 (8)5.1 公共交通智能化技术 (8)5.2 公共交通绿色环保技术 (9)5.3 公共交通安全监控技术 (9)5.4 公共交通数据分析与应用 (9)第六章公共交通服务设施优化 (9)6.1 公共交通候车设施优化 (10)6.1.1 候车亭优化 (10)6.1.2 候车信息显示优化 (10)6.2 公共交通车辆设施优化 (10)6.2.1 车辆类型优化 (10)6.2.2 车辆座椅优化 (10)6.2.3 车辆内部设施优化 (10)6.3 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优化 (10)6.3.1 信息发布渠道优化 (10)6.3.2 信息内容优化 (11)6.4 公共交通换乘设施优化 (11)6.4.1 换乘设施布局优化 (11)6.4.2 换乘设施功能优化 (11)第七章公共交通资源配置优化 (11)7.1 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原则 (11)7.2 公共交通资源配置策略 (11)7.3 公共交通资源配置评价 (12)7.4 公共交通资源配置调整 (12)第八章公共交通线网优化实施 (13)8.1 公共交通线网优化目标 (13)8.2 公共交通线网优化方法 (13)8.3 公共交通线网优化实施步骤 (13)8.4 公共交通线网优化效果评估 (14)第九章公共交通站点优化实施 (14)9.1 公共交通站点优化目标 (14)9.2 公共交通站点优化方法 (14)9.3 公共交通站点优化实施步骤 (15)9.4 公共交通站点优化效果评估 (15)第十章公共交通运营优化实施 (15)10.1 公共交通运营优化目标 (15)10.2 公共交通运营优化方法 (16)10.3 公共交通运营优化实施步骤 (16)10.4 公共交通运营优化效果评估 (16)第十一章公共交通政策与法规实施 (17)11.1 公共交通政策与法规实施原则 (17)11.2 公共交通政策与法规实施策略 (17)11.3 公共交通政策与法规实施步骤 (18)11.4 公共交通政策与法规实施效果评估 (18)第十二章公共交通优化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18)12.1 公共交通优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8)12.2 公共交通优化效果评价方法 (19)12.3 公共交通优化效果评价实施步骤 (19)12.4 公共交通持续改进策略与措施 (19)第一章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1.1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概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其解决策略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其解决策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经济结构差异: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更加注重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农村则以农业为主导。
这导致了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2.基础设施差异: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
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通信落后,限制了其经济发展。
3.人才流失:由于城市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更好,许多优秀的人才流向了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人才匮乏。
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策略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多的投资用于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电子商务和创新创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2.促进产业转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部分工业产能向农村地区转移,推动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要注重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3.培养人才: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优秀人才回归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4.实施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减轻农村地区的税收负担,鼓励农村企业的发展。
5.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促进城市与农村地区的互利共赢。
城市可以借助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与城市的合作,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附加值。
总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策略。
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
3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导 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市场 活力。
创新投融资模式和机制
推广PPP模式
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广泛推广政 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市 场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
国际成功案例分享
注重环保和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和清 洁能源。
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制定科学合理的 规划方案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制定 长期、科学、合理的规划方 案,确保建设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同时,规划方案需要 注重系统性和前瞻性,充分 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和 趋势。
稳定等,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规划不合理
部分城市规划缺乏长远考虑和科 学论证,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布局
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
投资不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 入,部分城市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 导致投资不足,影响设施建设进度 和质量。
管理不善
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不善,存在 维护不及时、运营不规范等问题, 影响设施使用效果和服务质量。
、监管等各环节的管理。
02
推进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提供便利。
03
强化监管和评估
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
。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对违规行为和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05
重点领域及关键项目推进计划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地域分布较广,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也较为复杂。
本文将从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
一、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1.城市化进程加快:江苏省各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集聚效应明显。
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发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城乡发展不平衡:虽然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城市经济发达,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不高。
3.城乡间流动问题:城乡间人口流动增加,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明显。
农村劳动力外出后,留守老人儿童问题日益凸显,社会治安隐患增加。
4.城乡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市场需求与农村产出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农民转产、转业难度较大,导致农村劳动力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二、推进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村电力、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3.强化农村人才培养: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发展。
4.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市和农村规划的协同与整合,建立城乡规划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减少农地占用,保护耕地资源。
5.加强城乡社会治理:加大对农村社会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和社区管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获得感。
6.创新金融支持机制: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产业发展。
结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较多挑战,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强化农村人才培养,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乡社会治理,创新金融支持机制等。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以青岛市城阳区城市基础设施为例
参 考 文 献
-] i 在 高举 中 为发展战略置于 国家战略 的高度 , 写进 党 的政治 报告 , 这充 [ -胡锦 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 次全 国代表 大会 上的报告 :
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 自觉, 是中
速增长
区城和 民营工业 园为中心 的集 中供热 系统 和各企 事业单 位 由邮政 、 电信和 广播 电视组 成的 城阳区在 19 年至 20 年 间 , 94 06 各项 市政 需求都 出现不 自备的分散供热 系统 组成 ,
同程度 的快速增 长。其 中, 电量年均增 长 1. %, 用 2 8 邮政总
(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 山东 青岛 260) 600
摘 要: 市基 础设施是 建设城 市物质文 明和精神 文 明的最重要 的物质基础 , 城 是保证 城 市生存 、 续发展 的 支撑 体 系, 持
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基 本要素 。以青 岛市城 阳区的城 市基础 设施 的现 状 为例 , 分析现 在城 市基础 设施 建设存 在 的不 足 , 出未来发展 的 目标和发展策 略。 提
中 , 电、 用 用水等的基本需求 较为平稳 , 通信需求 呈现蓬勃 发 展的态势。居 民燃 料 由高 污染 的燃 煤过 渡到使 用 瓶装液 化 石油气 ,03年 区城 开始使用 清洁安全的管输 天然 气。这些 20 情况表明该区的城 市基 础设施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
2 满足现 状需 求的 完整 的市政基 础设 施体 系
3 基 础设 施建设 水准较低 的主要表 现
功 能存 在薄弱之处 。燃气 仍 以分散 的瓶装 液化石 油气 供应为 主 , 中的管 道供 应普及率仅仅 才 1 。供热方 式仍 集 以分散 式为主 , 锅炉 容量 小 , 效率 低 , 成能 源 浪费 和环 热 造 境污染 。通信仍 以传统 业 务 为主 , 新技 术 紧密 结合 的新 与 业务普 及程度还非常低 , 网络整 体水 平相对 比较低 。 布局分散 , 系统小而全 。城 阳区城市空 间和产业空 间主 要是一种分散式 的发展模式 , 而城 市基础设施 一直是 以一种 跟进式 的方式配置 , 即先 有需 求 , 行配置 , 后 导致 了城市 基础 设施小 而全 的分散式布局 。 目 , 阳区除区城等 中部地 区 前 城 较集中、 规模较大外, 西部地区多是以各街道( 东、 或村) 为单 位形成 , 各子系统相对独 立 , 多未形成互联互通 。 专业发展不平 衡 。城 阳 区基 础设施 各 专业 中 , 水 、 给 电 力、 通信等专业系统得到了大的发展 , 排水、 燃气、 供热、 环卫、 防灾等专业则相 对滞 后。专业 间 的失衡 , 导致难 以形成 高效
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策略
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策略摘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策略是确保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性要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能力,涵盖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
环保方面,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是必要的,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社会可持续性则要求确保城市服务和资源对所有市民都是平等可及的,以降低社会不平等。
经济可持续性则通过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为城市节省资金。
为实现可持续性,城市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如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绿色交通系统、智能城市技术,以及采用可持续建筑设计原则。
此外,社会参与也是关键,政府、城市当局、企业和市民应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可持续性;绿色发展策略引言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活的重要支柱,它包括了道路、桥梁、水电供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交通系统等。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方式往往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包括资源浪费、污染和碳排放。
因此,探讨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策略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市政基础设施可持续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策略的关键要点。
一、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概念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应当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具体而言,市政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可持续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应最小化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这包括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和采用可再生能源等。
社会可持续性:市政基础设施应该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并确保对市民的公平和可及性。
这包括提供基本服务、改善城市居住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
经济可持续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应该是经济可行的,并能够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机会。
浅谈密云城区小微绿地的改造提升和发展策略
浅谈密云城区小微绿地的改造提升和发展策略池伯佳(北京市密云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北京101500)摘要:为解决城市小微绿地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党校路、密西花园一期智能公园小微绿地周边环境、空间情况等5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小微绿地拓展功能、合理分配空间、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管护4个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为小微绿地建设在推动城市更新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微绿地;密云城区;改造提升;城市更新中图分类号:TU9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08-0034-030引言密云区正处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城市中微小空间的优化与调整,坚持“留白增绿”是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基本条件。
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增加公园绿地、小微绿地、活动广场,在美化城区背街小巷的同时重塑街区的生态,让老街区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小微绿地在城区建设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对提升城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
与大中型公园相比,小微绿地具有更高的可达性和更为亲人的尺度,这使得小微绿地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建设小微绿地还可以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对日常休闲健身的需求和对户外生活的向往,在丰富城区空间的同时提升人们的幸福感[2-4]。
1密云区小微绿地总体概况1.1密云区小微绿地概况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区,总面积2229.45km2,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区。
实测建成区面积40.7km2。
密云区城区目前共有小微绿地54处(不含居民小区内、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内、道路绿化带),面积102.49万m2,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52%。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共建设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460处,共完成银河湾绿地、通用博园绿地、月季公园、七小绿地、党校路绿地、清水湾绿地、密西三期智能公园小微绿地唐源绿地等15处新建城市小微绿地。
1.2密云小微绿地分布密云城区大部分区域均有小微绿地分布,且分布较为分散。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途径探讨——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为例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途径探讨———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为例苏泽琳,傅娅*(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1756)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更新时期,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构建绿色基础设施能为城市更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且高质量的解决办法。
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城市更新中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与实践。
分析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含义和类型,提出建立绿色网络系统实现城市结构更新,营造多元空间功能、实现城市职能更新2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更新中的途径。
以成都市天府绿道为例,展示了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
总结思考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及其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建设提供绿色可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城市更新;绿色基础设施;绿道;天府绿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城市面貌得到提升和改善。
然而,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度开发和人口的集中增长,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社会结构明显失衡、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基础设施陈旧和严重缺乏等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在迈进新阶段,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模式向存量模式转变[1]。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一种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能有效控制城市的扩张和城市边界的蔓延,同时,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空间质量和公共卫生,抑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疾病”,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城市更新的目标[2]。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通过剖析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与类型,提出通过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更新,从而为我国城市更新建设提供新思路。
1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1999年,美国保护基金会和农业部森林管理局共同组织的“GI工作组”首次提出绿色基础设施概念,是指国家空间下的自然生命保障系统,即建立一个由水道、绿道、湿地、公园、森林、农场、荒野及其他自然区域组成的系统。
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
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和改革的重点。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关乎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适应社会和城市的发展要求,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本文对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标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能源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的辐射圈越来越大,人们的各项生活指标都在不断地上升,对物质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这就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人们生活的附加需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改革,完善城市市政基本设施的建设。
1 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与现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城市化的脚步逐渐加快,城市各项事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直观地看,当前基础建设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城市的园林绿化面积逐渐扩大,交通设施形式多样化,道路以及各种管道逐渐完善,公园、体育中心等公共设施也逐渐增多,污水、垃圾处理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地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了城市建设的脚步,同时也在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
通过扩大建设投资成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2 我国城市市政基础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改革发展速度之快,推行面积之广,必将存在很多被忽视的地方,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完善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市政基础建设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2.1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落后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但是总体上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
我国很早之前就提高了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各地方也在朝着目标发展,但是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一直影响着整体的进度,拉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
例如一直困扰城市建设的汽车尾气排放的问题,还有污水、垃圾的处理问题等等都是城市建设中对环境影响非常严重的问题。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简述
7
2014-4-14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五、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
LOGO
1
2 3 4 5
•
电力和能源供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
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突飞猛进。 通讯事业是我国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基础设施和公 用事业。 供水与排水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环境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工程在城市设施 建设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城市绿化日新月异。城市卫生设施建设加快,保 洁工作进一步强化。
2014-4-14
此处添加公司信息
三、基础设施的特征
LOGO
在社会济活动中,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 件。马克思曾把生产条件区分为共同的生产条件和特殊生产条件,与 此相对,把固定资本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机器的形式直接进入生产 过程的固定资本。另一类是具有铁路,建筑,农业改良,排水设备等 形式的固定资本
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策略
LOGO
(一)区域合作策略。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整 个城市的大局,故在研究自身需求的发展时,还需密切关注周边区 域的发展,同时在积极协助各类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争 取上级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得到更多的资源。 (二)集约与滚动发展策略。针对目前大部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 设分散、规模小、档次低的状态,各地区应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各自 为政的局面,打破行政界线,推行横向整合,建立组团式的整体配 置形式,形成统一的经营和管理体制,促进基础设施的高效集约化 开发利用。 (三)专业协作策略。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协作机制,通过高效合作, 既可增强各自的功能,又可强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的统一性和协调 性,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促进 水源、能源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工程施工部署
基础设施工程施工部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支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柱。
为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础设施工程施工部署进行探讨。
一、工程概况与目标1.1 工程概况本文以某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为例,主要包括道路、桥梁、排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
工程位于城市规划区域内,占地面积约XX平方米,总投资估算为XX亿元。
1.2 工程目标(1)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3)保障施工安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二、施工组织与管理2.1 施工组织建立健全施工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具体包括:(1)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整体策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工作。
(2)工程技术部门:负责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施工图纸的审查等工作。
(3)质量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4)采购与物流部门:负责工程材料的采购、运输及存储管理工作。
(5)施工队伍:负责现场施工,包括道路、桥梁、排水等工程的建设。
2.2 施工管理(1)施工进度管理: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各阶段工期目标,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
(2)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把控施工过程,加强质量检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3)施工安全管理: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4)施工环境保护:注重施工现场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施工技术策略3.1 工程技术根据工程特点,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及施工效率。
例如:(1)道路施工: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提高道路使用寿命。
(2)桥梁施工:采用预制构件施工技术,提高桥梁施工质量及安全性。
(3)排水施工:采用管道非开挖施工技术,减少对地面的破坏。
3.2 信息化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施工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城市地下管网建设项目概况
城市地下管网建设项目概况目录一、说明 (2)二、项目背景 (3)三、项目范围 (6)四、项目实施单位 (10)五、项目建设周期 (14)六、项目投资估算 (17)七、报告总结 (20)一、说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定期评估风险状况,跟踪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必须实现可持续性。
地下管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建设需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能源高效利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项目早期阶段,通过优化设计方案、调整施工计划等手段,尽量避免高风险因素的影响。
例如,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减少因技术原因导致的风险。
地下管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设计的首要目标。
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高强度材料,确保管道在长期使用中的耐久性。
设计中要考虑到管道的抗压能力和抗震性能,以应对地质变化和城市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
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推进地下管网建设,社会资本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公私合营(PPP)等创新的投资模式,可以有效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地下管网建设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二、项目背景(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1、城市化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预计到2050年,全球约68%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
这一趋势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加,其中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等多个领域的地下管网建设。
2、城市功能的复杂性现代城市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更是文化、经济、交通等多元化功能的集中体现。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提升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和效率,必须对地下管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规划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概况及发展策略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燃气、集中供热,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基础设施建设在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能源、基础原材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
一、近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我国政府重视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加大投资力度,有利的促进了市政公用及设施的发展。
据统计2000-2009 年全国城市公用市政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从1891 亿元,增加到9039 亿元,十年间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平均为5.86%,近年来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成就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得到了较好贯彻。
但总体而言,投资总量仍然偏少。
他介绍说,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10% 15%的比例,占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3% 5%。
但是,1994 年2006 年,我国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6%最高为8%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6%,最高为3.8%,均未达到合理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跟不上,城市很多应有的好功能无法得以充分体现,城市交通拥堵、内涝等情况比较明显。
各地已经意识到,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必须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十二五”期间,从国家和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看,今后 5 年,仍然是市政公用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无论是调整经济结构,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都会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1 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国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宏观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传递的强烈信号、各地普遍没有偿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都让人们可以看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孕育无限商机。
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规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规划内容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总额预计在7 万亿元左右。
继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效率,力争到2015 年,36 个大中城市的管网覆盖率达到100%,设市城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区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平均达到85%;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36 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大对市政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指导监管,全面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城镇人居生态环境改善,力争到2015 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 平方米。
全国铁路、公路、机场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在“十二五”期间也将继续加大。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增路网62 万公里,其中:铁路 3 万公里、城市轨道1600 公里、公路55 万公里、高速公路 3 万公里;沿海港口新增能力23 亿吨,万吨级深水泊位517 个;新建民用机场54 个,改扩建80 个;新建输油、气管道 3.3 万公里。
投资规模约14.5 万亿元。
据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安国栋透露,到2020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 万公里以上,建设客运专线 1.6 万公里以上。
住建部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7000 亿,可能仅次于高速公路和铁路投资。
不过,交通只是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一个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供水、燃气、热力管网等市政设施不能有效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处理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市政公用设施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十二五”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总额预计在7万亿元左右。
同时,除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外,全国铁路、公路、机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十二五”期间也将继续扩大。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投资课题组认为,尽管“十二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将由“十一五”的24.7%下降到16.2%左右,不过“十二五”期间政府出资的预算内投资仍需要快速增长,其占整个投资的比重有望从4%上升到 5.2%,约为9.57 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测算,“十二五”铁路投资将需要 3 万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也需要加快,2011-2020 ,需要投入 3.05 万亿元,其中 1 万亿需要政府出资。
因此,市政基础建设既是大机遇,也是大挑战。
挑战主要来自于 3 个方面:一是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在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工程的体量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二是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带来全新要求,如何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老百姓生活的干扰,减少对城市的空气、水、地面、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怎样在施工工艺和材料上更加生态、环保,这方面要做的文章很多;三是来自外部竞争的压力,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政公用行业,给传统的市政公用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就市政公用企业而言,面对当前形势,要想在“十二五”规划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着眼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过于依赖政府。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并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同时,企业之间要加强联系,发挥联合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现就市政系统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进行如下阐述。
三、当前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经过50 多年的投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建设,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一)电力和能源供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绝大多数城市能源主要是煤炭,有的城市还依靠薪柴和木炭;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许多城市缺电,由于缺电拉闸,不少工厂不得不停产,或一个星期只开工三四天工,生产遭到严重损失;缺电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现在电力和各种能源供应充足,能源结构日趋合理,洁净能源越来越成为城市的主要能源,煤炭及煤球已在不少城市绝迹。
目前,全国城镇居民都用上了燃气,用气普及率达到100%,天然气供应量也迅速增加。
(二)通讯事业是我国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中国电信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电话普及率由1979 年的0.38%提高到现在近乎全覆盖,2/3 以上的城市居民家庭拥有住宅电话。
东部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电话普及速度惊人。
目前在电话数量、质量上已迈入国际先进城市行列。
(三)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突飞猛进。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飞快发展。
1980 年全国实有铺装道路长度 3 万公里,按当时220 个城市计算,每个城市平均实有137 公里。
截止到2009 年底全国市政道路总长度26.7 万公里,道路面积48.2 亿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83 平方米,城市桥梁49840座。
到2 0 10年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 9 5万公里,5年新增6 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3万公里,五年新增3.2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
截止到2011 年底,我国内地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长春、大连、武汉、重庆、南京等十个城市建成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933 公里,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有25 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或国家批复,国家总里程2610 公里,除已建成线路外目前约有1400 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为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供水与排水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很大提高1、我国供排水行业发展概况和前景近20 多年来,我国城市供排水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即到2010 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共建有约4000 多座水厂,供水能力总计达2.76 亿立方米/ 日;供水管道长度近54 万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444 座,污水处理能力达 1.04 亿立方米/ 日,排水管道长度达到37 万公里。
我国水务行业以年均15%的速度和数以万亿计的市场空间成为投资人心目中发展速度最快和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 年、2030 年和2050 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0%、50%和60%,相应的城市需水量将分别增加到约900 亿立方米、1200 亿立方米和1500 亿立方米左右。
2010-2015 年期间,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投资需求为2200 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约360 亿元;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需求为7000 亿元(含污泥处理处置投资1500 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1100 亿元;污水再生利用投资为300 亿元。
“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落实国家部署,不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截至2010 年底,我国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处理能力已达到 1.25 亿立方米/ 日,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77.5%,设施建设超额完成“十一五”专项规划的要求,化学需氧量(COD污染减排贡献率占“ ^一五”期间全国COD新增削减总量的70%以上。
随着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实施,我国的供水行业还有约10万公里的旧管道需要更新改造,以满足供水管网对水质保障的需求;城市排水管网相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滞后,离“全收集、全处理”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一些城市的雨污分流系统需要改造,这些都说明我国城镇供排水管道工程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
今年,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开始,城镇供排水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建设任务。
“十二五”的重点任务是继续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快城镇供水厂、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步伐,加强城镇供水水质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全面实施、供水水质安全达标提供保障。
同时要通过全面推进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管网配套和污泥无害化处置、推进再生水利用和城市水系修复等措施,促进城镇水环境健康发展。
2 、供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水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水源水质不能完全达标,突发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现有水厂工艺不适应国家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要实现全面水质达标还有很大差距;•城市供水管网老化,运行管理水平低,漏损率偏高,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不到位,影响水质安全;•县镇和乡村供水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水平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企业水质监测能力落后,不适应国标的实施;•供水应急体系及应急供水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