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1季度)
1类切口手术抗菌素使用情况及分析.doc
1类切口手术抗菌素使用情况及分析.docxx中医院1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分析抗菌药物是我院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国内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的情况依然非常严重,给患者的医疗费用和耐药菌的发生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外科一类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标准:1)术前大于2小时用药2)术后持续使用抗菌药物大于48小时3)二联及以上的联合用药4)所选品种不符合规定者结果:(一)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过高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对于预防手术部门感染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污染手术和大型手术的应用价值不言而喻。
一般认为1类切口手术原则上无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因为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感染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1类切口手术一般认为属于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反应,无损伤,也不涉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通常无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时间长(大于三小时)、手术创面大时才会考虑使用。
如果患者为高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以及有植入性器械等情况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潜在感染时可以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但是现实是我院的1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很高,且大多患者术前、术后均无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迹象,术后也未出现切口感染。
结果(二):预防用药时间没有掌控好国内规范认为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能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血药浓度,预防用药最佳时间是术前0.5-2小时或在麻醉诱导开始前静脉给药,若手术时间长(大于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超过该药的2半衰期及术中失血过多(大于1500ml)时可在术中追加1剂抗菌药物。
在整个手术期间,血液和组织中的抗菌药物必须保持有效的杀菌浓度。
结果(三):用药品种的选择存在问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主要感染病原菌应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性葡萄球菌)。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2022年第一季度手术部位监测总结分析
2022年第一季度SSI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我院选定所有外科系统住院病人中Ⅰ类手术切口的病人作为目标性监测对象,根据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ASA等危险因素,计算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及调整感染专率。
现将第一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一、监测数据分析1、第一季度全院共监测一类切口手术141例,发现1例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7%,与上季度0.76%下降了0.06%,低于卫生部的相关规定(≤1.5%),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2。
表1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及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表2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及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由表1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性监测的手术141例,其中0级121 例,感染1例,感染率为0.8%;1级20例,感染0例,感染率为0%;无2、3级手术。
发生1例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7%,为骨科的张帅鹏,行右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血培养为未生长,平均危险指数为0,本季度共出现,1例切口感染,一类切口感染率低于部颁标准(≤1.5%),这1例感染病例感染危险指数并不高,可能与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观念及术中组织的损伤程度等相关;141例手术由27位医生完成,详细信息见表2。
二、控制措施1、加强监测,对危重、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诊疗措施,减少陪伴和探视,病房环境保持清洁,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2、对手术患者严格实施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3、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手术中要保证手术室门关闭,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手术人员和切口换药人员均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5、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的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感染严重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带来患者的痛苦。
因此,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特定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和改进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率、致病菌类型、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水平。
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致病菌的类型、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人员、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或纸质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项目、切口类型、手术人员等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4.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确定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污染手术器械、手术切口护理等。
进一步分析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手术操作规范、强化手术切口护理、优化手术环境和器械消毒等。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手卫生水平。
6.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将制定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是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为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根据我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从2015年4月1日起在我院开展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外科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完善了各项记录,院感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并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
现将监测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一、调查对象调查2015 年4月1日- 2015 年9月30日外骨科、妇产科45例手术病例的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二、结果1、外科手术按科室统计2015 年11月- 2011 年1月,外骨科42例,妇产科0例,两科室均无感染病例。
2、外骨科手术后感染按手术操作情况统计如下:手术操作危险等级监测台次数手术后感染例次数感染(%)1 2 0 0 阑尾切除术0,1, 2 0 0肌肉骨骼系统手术0,1,276疝缝术0, 2 0 0乳腺手术 其他术 0.1 5 0 0 合计423、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汇总情况如下表 三、讨 论结果显示,医院Ⅰ类切口39例次,Ⅱ类为3例,Ⅲ类0例,感染率为0. 00 %。
手术类型以其他肌肉骨骼系统手术例次最多,均无感染。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15%;术前麻醉诱导期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15%,术中使用率为0%;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率为35.71%。
根据手术患者的状态(ASA 评分)、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切口类型等危险因素,计算的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和调整专率均为0.00%。
科室切口等级例数术前(30-120分)用药例数术中用 药例数术后用药例数联 合 用 药感染 情况ⅠⅡ Ⅲ是否是否 是否一联二联 三联 四联 是 否外骨科 39 3 0 24 18 0 42 15 27 20 4 0 42 合计393241842 152720442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达到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的目的。
1类切口总结分析
1类切口总结分析简介切口分类是手术操作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手术切口的正确分类有助于评估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创伤的愈合情况。
在手术中,根据手术切口的深度和性质,国际上将手术切口分为不同的类别,其中1类切口是一种特定的切口类型。
本文将对1类切口进行总结分析,介绍其特点、应用范围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1类切口的特点1类切口也被称为清洁切口,是指在无感染或疾病状态下进行的手术切口。
一般来说,这类切口在手术过程中不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或生殖道直接相连,并且没有开放伤口或污染源。
1类切口术后创伤的愈合风险较低,预防术后感染的措施相对简单,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特点总结如下: - 无感染或疾病状态下进行的手术切口。
- 不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或生殖道直接相连。
- 没有开放伤口或污染源。
- 术后创伤愈合风险较低。
- 预防术后感染措施相对简单。
- 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1类切口的应用范围1类切口适用于大多数手术操作,特别是那些无感染或疾病状态的手术。
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性质的不同,1类切口可以用于各种手术,例如: - 心脏手术 - 胸腔手术 - 腹部手术 - 骨科手术 - 神经外科手术 - 妇科手术 - 眼科手术 - 整形外科手术等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特殊手术,如器官移植、烧伤手术、感染性疾病手术等,即使手术切口无感染,也可能不属于1类切口范畴。
在这些情况下,根据手术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切口的分类。
1类切口的注意事项尽管1类切口的术后创伤愈合风险较低,但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术后仍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创伤的愈合:手术前:•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源。
•确保手术器械、材料等符合无菌标准,并妥善保存。
•患者术前准备,如禁食、麻醉前评估等。
手术中:•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手术切口。
•避免拉伤或切伤手术切口边缘组织。
术后:•根据手术及个体情况制订合理的术后护理计划,包括创面处理和伤口护理。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监测总结分析
2018年第一季度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监测总结分析
监测结果总结:
(1)2018年第1季度切口感染共3例, 手术总台数275台, 感染率1.09%。
(2)2018年第1季度Ⅰ类手术118例, 切口感染2例(骨科1例老年女性患者因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在全麻下行腰椎滑脱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植骨术, 术后发生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妇产科1例中年女性患者因输卵管异位妊娠, 在全麻下行输卵管妊娠切开取胚术, 术后发生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感染率1.69%。
(3)2018年第1季度Ⅱ类手术110例, 无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率为0。
(4)2018年第1季度Ⅲ类手术47例, 切口感染1例(烧伤科1例老年男性患者因右下肢慢性溃疡, 在椎管内麻醉下行慢性溃疡修复术, 术后发生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感染率2.13%。
1、改进措施:
2、积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 术前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并加强营养, 纠正
贫血及电解质紊乱。
3、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 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先换清洁伤
口、再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隔离伤口。
4、术后严格管理引流管, 保证引流管接口牢固, 接口处消毒并进行无菌敷料包扎, 每
日更换引流袋, 更换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引流液逆流。
加强对患者和陪护人员的管理,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 针对手卫生加强宣教, 告知患者加强个人卫生, 做好基本的预防控制措施。
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 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 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 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避免使用刀片刮伤皮肤。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和分析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和分析【摘要】目的调查我院外科病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合理性。
方法随机抽取70例一类切口手术患者病例,对其用药类别、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为98.41%,平均用药时间为3.55 d,术前用药20例,术后用药49例,使用一种抗菌药物的56例,联合用药的10例,合理使用占20.84 %,不合理用药占52.28 %,基本合理占26.88%。
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用药种类不当及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急需加强监管。
【关键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能有效减少手术区域切口的感染率,但是过度应用或滥用抗菌药物,则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菌群失调,造成二重感染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的上升,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1]。
笔者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外科手术出院病例137份,并随机抽取7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其中甲状腺及乳腺25例,疝修补手术27例,其他18例。
1.2 调查方法统一标准,设计统计表。
手术切口按《手术学全集》中外科手术种类标准进行分类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参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
对其临床诊断,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切口类型,抗菌药物为手术期预防使用率,应用指征,用药时机,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的种类,合理性等内容进行统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预防性用药的使用情况70例患者中有69例预防性应用了抗菌药物,1例未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41% 见表1表1各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情况(例,%)科别例数预防用药术前术后未用药抗生素使用率外科一病区21614195.24外科二病区(神经)161060100.00外科三病区(普外)334290100.00合计702049198.412.1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术前和术中(30 min~2 h) 20 例,占28.57%,术前未使用而术后使用的49例,占70.00%。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不断加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推动抗菌药物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对一季度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二、数据分析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统计数据,一季度内,全国医疗机构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量为XXX 克,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传统抗菌药物仍然是主要使用药物。
2.不合理使用情况虽然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下降,但不合理使用仍然存在。
仍有部分医生在治疗病情不清的患者时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3.耐药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XXX季度内检测到的耐药菌株的百分比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
耐药菌株主要集中在医院感染等特定领域,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等是耐药程度较高的菌株。
三、问题分析1.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复杂多样,有三方面主要原因:(1)医生处方不规范,过度使用抗菌药物;(2)患者要求使用抗菌药物,医生往往会满足患者的要求;(3)缺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宣传教育。
2.耐药性产生的原因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使得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此外,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使用也会导致菌株的产生。
三、解决方案1.提高医生的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通过加强医生的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医生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处方评价制度,对医生的处方进行监督和评估。
2.加强患者的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推广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的知识,引导患者不滥用抗菌药物。
3.强化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建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控和控制。
四、结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遏制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加强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一种,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
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在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
因此,制定一套规范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进行总结。
二、Ⅰ类切口手术的定义及特点Ⅰ类切口手术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这类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通常在1%左右。
因此,对于一般的Ⅰ类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虽然Ⅰ类切口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这些情况包括: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选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对细菌敏感、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1.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2. 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3. 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4. 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如克林霉素、甲硝唑等。
五、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患者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通常的给药方案包括:1. 单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内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短、污染风险低的情况;2. 分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和手术后6-12小时各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污染风险较高的情况;3. 术后连续给药:在手术后连续给予抗菌药物,适用于手术后可能发生感染的情况。
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最新)
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精选5篇)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及《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结合我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现状,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一、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目标要求1、医院感染发病率≤8%2、医院感染漏报率≤20%3、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0.5%4、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5、环境卫生学监测总合格率1006、逐步提高手卫生依从率,洗手方法正确率≥95%7、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50%8、医院感染暴发为“0”二、具体实施措施(一)深化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的三级管理职能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对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进行部署、检查评估,对医院感染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形成决议,并监督执行。
在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的一切有关院感工作的决议,每月对临床医技科室进行检查、督导。
各临床医技科室的感染监控小组负责科室日常感控措施落实,每月进行一次科室自查,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完善医院感染监测,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进行汇总分析后通过院感通讯的形式向各科室反馈院感监测情况。
1、全面综合性监测(1)医院感染病例监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要求临床医师熟练掌握其诊断标准,改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意识。
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反馈给科室。
(2)利用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的方法,全年进行1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患率,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目标性监测(1)开展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根据我院制定的《多重耐药菌多部门联合管理制度》,要求临床科室及时送病原学标本,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按照《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方案》,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临床科室,院感科专职人员现场检查指导,提出干预措施,并检查监督执行情况。
I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该院2 0 1 1 年 医院感染 现患率为 2 . 4 2 %, 医院 感染例次率为 2 . 5 7 %, 低于卫生部规定 的标准和 国 内相关 文 献 报 道 ¨. 2 】 , 同 时也 与 院 区 E t 常 监 测 的 医
院感染 率 相符 。医 院感 染 率居前 三位 的科 室 依次 为
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 法 , 对某医 院外科 I 类手术切 口感染进行 目标性监 测 。结果
本次共 监测 I 类手术 患者
1 4 4 7 例, 发生手术切 口感染 9例 , 切 口感染率 0 . 6 2 %。I 类 清洁手术 患者 围手术期 抗菌药 物使用 率 1 1 . 1 3 %; 手术 时间 > 7 5百分位 , 显著影响切 口感染率 。乳腺 改 良根治术单侧 比乳 腺单纯 切除术单侧 感染率 高 , 差 异有统 计学意 义 。结论
【 医院感染控制】
I 类 手 术 切 口感 染 目标 性 监 测 结 果 分 析
刘文芹 , 李铭铭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温州 3 2 5 0 0 0 ;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摘要 目的 了解外科 I 类手术患者切 口感 染和抗茵药物使用情况 , 为加强 I 类 手术 切 口感染防控提供参 考依据 。
性用 药 中, 送 检病 原学 标本 1 0 2例 , 送 检 率 为
8 O . 95% 。
1 0 %, 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非发酵菌居多 , 与国内相关 文献统计数据一致¨ 。6 6 2例患者 中, 抗 菌药物使 用率 4 5 . 7 7 %, 低于该 院区 日常监测数据 , 符合卫生 部对抗菌药物使用率 < 6 0 %的标准。说明医院反复 强 调合 理使 用抗 菌 药 物 , 医师 合 理使 用 抗 菌 药 物 意 识有 所 提高 。在 抗 菌 药 物应 用 方 面 , 该 院 区预 防 性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监测与分析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监测与分析【摘要】目的监测并分析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合理性。
方法随机抽取12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程、药物联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达100%,使用抗菌药物频度居前3 位的为一代头孢(头孢唑啉29.1%)、其他β内酰胺类(头孢米诺及氨曲南15.8%)、二代头孢(头孢替安等15.2%)。
单一用药占83.3%,二联用药占16.7%,无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
用药时间主要在术后(45%),最短3 d,最长20 d,平均用药时间8 d;术前0.5~2 h用药病例为37.5%。
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单一用药率及初次给药时机的合理性明显上升,但仍然存在用药指征过宽、用药种类选择不当及疗程过长等问题,但仍需加强监管。
【关键词】Ⅰ类切口;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率,但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或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等问题。
为推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卫生部下发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号文)[1],以严格控制I 类切口手术预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
结合38号文及《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2]对我院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情况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如下。
7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20 份外科I 类切口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其中其中甲乳外科40例、创伤骨科34例、骨外科3例、关节外科9例、肝胆外科10 例、胃肠外科12例、血管外科12例。
男性患者78 例,女性患者42例。
年龄最大71岁,最小7 岁,平均41. 5 岁。
1.2 方法手术切口按手术学全集中的分类入选,均为甲级愈合。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参考38号文及《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监测内容包括临床诊断、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切口类型、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使用率、应用指征、用药时机、应用抗菌药物品种、合理性等内容进行统计,结合我院实际进行评价、分析。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普通外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SSI)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探讨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的方法,普外科负责感染控制的专职人员对普外科所有Ⅰ类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于手术后1个月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结果 348例次手术患者中,3例次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感染率为0.86%。
结论:对不同危险指数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主动干预,实施全程跟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控制和降低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关键词:Ⅰ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目标性监测[Abstract]through(SSI)of objective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general surgery type I incision infec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risk factors.Methods to use the method of prospective target monitoring,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is responsible for infection control of full-time staff to observe the incision of all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and 1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he telephone return visit,to understand the surgical wound healing.Results among the 348 cases,3 cases had infection,the infectionrate was 0.86%.Conclusion:in th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risk index patients with active interven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ll track,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for targeted monitoring,timely control and reduce risk factors,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ate of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Key words]of operation incision;infection;risk factor;objective monitoring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术后并发症之一,SSI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1],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部分。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性监测分析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性监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目标监测对降低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意义。
方法通过对本院2012 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进行的2337例全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监测,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并制定合适的感控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2337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6例,感染率1.11% 。
2012年8~12月Ⅰ类清洁切口感染率是1.42%,2013年1~7月Ⅰ类清洁切口感染率是0.86%,降低0.56%。
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论通过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Ⅰ类清洁切口;目标监测;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指继发于手术操作形成的伤口中的感染[1],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而Ⅰ类清洁切口感染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1%~5%[1],一旦发生感染,将影响患者的愈后,再次手术、再入院、住院天数延长、甚至病死率增加[1],为了预防与控制Ⅰ类清洁切口感染,对安徽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Ⅰ类清洁切口进行目标监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为2011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本院Ⅰ类清洁切口2337 例手术患者。
1. 2 诊断标准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
1. 3 监测方法①监测前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②制定监测方案,对手术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医生、护士的职责,以正确诊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如何采集标本的方法。
③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渗出物送检,并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每个手术患者监测信息。
1. 4 监测内容①患者资料:科室、入院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为资料分析比较提供信息。
第一季度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总结
第一季度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总结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我院感科于2013年1月1日—2013年3月31日对妇产科、外科、骨科手术切口进行了目标性监测,目的是依据监测数据,为有效预防切口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按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天对手术后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患者出院。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共计监测的271例手术患者,其中妇产科232例,外二科38例,骨科1例,无切口部位感染。
妇产科病人:术后用药232例。
外科病人:术后用药38例。
骨科病人:术后用药1例。
经过此次调查,提高了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加强管理;认真遵守外科手术无菌操作;加强责任心。
各类切口感染率(%)。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汇总(1季度)
个人收集整理-ZQ
年—月份例一类手术切口患者病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程、药物连用、切口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使用抗菌药物频率居第一位地为一代头孢(头孢替唑等).单一用药占,二联用药占,无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切口甲级愈合例,切口感染例,预防用药时间最短一天,最长七天.平均用药天.术前—小时用药比例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结论: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比较有所好转,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用药档次也相对降低,按规定术中给药比率上升,用药时间相对持平.但通过监测仍发现一些不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仍高于规定用药比率.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仍偏长,未按指导原则用药.
改进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是医院管理中地重点工作之一,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经常召开相关会议,感染科特别关注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医务科联合进行干预,指出存在地不足,通过主任会议,院周会议进行反馈,并进行督导检查,达到持续改进.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感染管理科
1 / 1。
2012年第一季度我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情况及分析
2012年第一季度我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情况及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的住院病历180例,对围手术期抗菌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180例手术病人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达45.56%,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占39.02%;术前2 小时内用药占90.24%;术后平均用药2.49天。
结论:我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日趋合理,但仍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品种选择欠妥、盲目联合用药、用药时机不当和用药时间长等问题,亟需加强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2-0351-02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积极响应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的管理规范。
为了解我院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对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18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规范我院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提出干预措施作为参考。
围手术期也称手术全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这段时期[1]。
围手术的合理用药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关键和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但若使用不合理,将会造成医院感染、耐药菌株增加和医疗费用增高[2]。
1 资料与方法调查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180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查阅患者病历,分别填写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诊断)及用药情况(有无用药指征、药品名称、起止时间、联合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关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3],结合本院实际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及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
总结分析:
2013年4—6月份19例一类手术切口患者病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疗程、药物连用、切口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89.5%,使用抗菌药物频率居第一位的为一代头孢(头孢替唑等78.9%)。
单一用药占84.2%,二联用药占5.2%,无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
切口甲级愈合19例,切口感染0例,预防用药时间最短一天,最长七天。
平均用药4天。
术前0.5—2小时用药比例为78.9%。
结论: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比较有所好转,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用药档次也相对降低,按规定术中给药比率上升,用药时间相对持平。
但通过监测仍发现一些不足:
1.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仍高于规定用药比率。
2.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仍偏长,未按指导原则用药。
改进措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是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经常召开相关会议,感染科特别关注一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医务科联合进行干预,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主任会议,院周会议进行反馈,并进行督导检查,达到持续改进。
感染管理科
2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