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的演变
困兽犹斗,生不逢时——德国战列舰发展史
困兽犹斗,生不逢时——德国战列舰发展史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
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39各邦国成立德意志邦联。
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此后普鲁士越发成为德意志统一的主导力量。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收回北方被丹麦占领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普鲁士又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德国南部多个邦脱离法国统治,1871年普法战争后,南德地区与联邦合并,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德意志帝国成立。
在历史上的德意志诸邦国只有普鲁士断断续续的维持着一支海军,在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基于种种原因开始组建自己的海军,但基本都是武装商船,到1848年为止,普鲁士海军只有唯一的一艘军舰亚马逊号。
亚马逊号为了在战时保卫其北部和波罗的海海岸,德国先前建造一系列小型铁甲舰,其中包括岸防舰和装甲巡防舰。
而随着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德意志帝国海军开始适合大国的海军扩张计划。
海军立即推动建造4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之后不久又建造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在1889到1902年期间,德意志帝国海军共建造了20艘战列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干舷具有明显的相内倾斜的特征,这是设计参考了法国海军战列舰的样式的结果。
装甲采用了克虏伯公司生产的新型装甲,防御能力显著提高。
与其他海军强国普遍采用12英寸级别口径的火炮相比,德国采用280毫米口径火炮的口径要小一些。
这源自于当时德国海军预想的交战环境,早年横跨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限制了德国战舰的排水量;而且北海气候视野长年不佳,波罗的海范围狭小,在这种水域的交战距离比较近,火炮射速相对口径与射程的重要性要高得多。
服役时间:1893-1919舰长:115.7米舰宽:19.5米排水量:10012吨航速:16节续航:4500海里/10节武器:3座280毫米口径双联装主炮(舰体前后部首尾主炮为40倍口径,舰体中部主炮为35倍口径),6门105毫米口径单装炮,8门88毫米单装炮;12座37毫米机关炮;6具450毫米水上鱼雷发射管装甲:水线处400毫米;甲板60毫米;主炮炮塔50毫米(前侧120毫米);司令塔300毫米服役:大选帝侯号、勃兰登堡号、威森堡号、伍尔斯号。
1889年前的英国战列舰
在战列舰发展的里程上-1889年前的英国战列舰图片:舰船知识2006.08李钢在1904年英、法签订友好协约,以及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击败之前,对已拥有百年海上霸权的英国来说,法国和俄国是其最大的潜在敌人,其海军的建设与战略方向也主要针对这两个国家。
1858年,法国订购了第一艘铁甲舰-"光荣"号(LaGloire)。
该舰实际上是一艘大型蒸汽铁甲巡航舰,其整体设计并无革命之处,只是在木质舰壳上包覆了一层铁甲。
英国海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就意识到这种铁甲舰的出现将使英国舰队更易受到攻击,木质战舰将很快过时。
于是,英国政府在1859年为皇家海军订购了第一艘铁甲舰-"勇士"号(HMSWarrior),1861年10月服役,从而开启了英国的铁甲舰时代。
1860-1890年间英国战列舰的发展,可以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61-1881年间,对英国战列舰来说是一个试验与探索的时期,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使舰船设计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试验期。
设计师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平衡点:1、最大化的重型装甲与重型火炮,但整体排水量不能太大,以保证船舶性能并使己方的目标成为最小;2、高航速需要一个狭长的舰体,而机动灵活却需要一个短肥的舰体;3、舰舷要低,火炮安装要低,以使其射击更稳定、目标更小;但火炮安装位置高可以更好地发挥火力,特别是在海况差的情况下;4、火炮的射界要宽广,而高大的挂帆桅杆以及全套风帆索具却是长时间巡航的动力源。
这一阶段的英国主力舰主要是舷侧齐射型铁甲舰,有明显的从风帆向蒸汽钢铁战舰过渡的特征。
不过当中仍有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试验型舰,如1869年6月服役的"君主"号(HMSMonarch)是第一艘采用炮塔的大型铁甲舰:1873年4月19日服役的"蹂躏"号(HMSDevastation)是海军战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设计来源于早期的铁甲浅水重炮舰,是最早的完全没有采用帆桅索具的大型战舰,完全依靠蒸汽动力进行航行与机动。
军舰发展史
军舰
• 军舰是在海上执行战斗任务的
船舶。直接执行战斗任务的叫 战斗舰艇,执行辅助战斗任务 的是辅助战斗舰艇。
军舰发展历经了数千年时期,从桨帆船的冷 兵器时代发展到核武器时代。军舰的造船材 料从木质到铁壳到钢铁装甲;动力从人工划 桨和风帆动力发展到蒸汽轮机和核动力;武 器装备则从冷兵器到火器,终至核武器。战 斗方式的变化从最早的撞击、接舷白刃战发 展到舰炮、鱼雷攻击,现代则使用导弹进行 超视距攻击,军舰之间的战斗已经不再需要 面对面的形式了。航空母舰的出现与发展则 让海上战斗的形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 海战已经从水面变成水下、水面、空间的三 维立体战争。
远古时代的战舰——著名战例
萨拉米海战
在萨拉米海战中由于是不懂海战的波斯 人作舰队司令,而且其制定的战术是不正 确的,在狭窄海湾与希腊人战斗,在战船 上又搭载了过多的士兵,使战船过重,不 灵活,而希腊人在战舰上也装载了重步兵、 标枪手和弓箭手,这场战斗可谓是一场陆 战,但希腊船只较为轻便,在战斗中充分 利用了撞击战术,使其击败了波斯人。
现代军舰
• 海上浮动机场——航空母舰
• 1913年,美国率先将一艘运煤船改装成能起降军用飞机的船,
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终于诞生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英国的航空母舰数量最多,已建成七艘,正在建的有六艘; 其次是日本,建成了六艘,正在建的有两艘;美国只有五艘; 法国也造出了一艘。 虽说航空母舰一艘接一艘地下水了,可不少国家海军领导人 的头脑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依旧认为海战的主力 是具有远程大炮的战列舰。直到 1941 年,从日本航空母舰上 起飞的轰炸机把一枚枚炸弹丢到珍珠港;不出三天,还是日 本的轰炸机在马来亚海面炸沉英国最大的战列舰“威尔士亲 王”号,各国海军领导人这才明白过来,海洋上的霸主已不 再是炮口朝天的战列舰,而已成了载着飞机到处巡洋的航空
日本战列舰发展史(一)
日本战列舰发展史(一)“萨摩"号日本海海战前两周即1905年5月15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06年11月15下水,1910年3月25日竣工。
“安艺”号1906年3月15日在吴海军工厂开工,1907年4月15日下水,1911年3月11竣工。
1923年9月20日除籍,1924年9月7日在东京湾外穗子总半岛野岛崎南方作为战列舰长门,陆奥的实弹射击靶舰被击中,最后沉没。
结束了短短12年的服役生涯“富士”于1894年8月1日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公司(Thames Iron Works)开工建造,1895年8月16日被命名为“富士”。
1896年3月31日下水,1897年8月17日建成,不过富士号的接受典礼提早到6月14日,因为要赶上参加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六十周年的阅舰典礼。
当时富士号临时挂上舰旗以代表日本海军参列。
正式竣工当天即离开英国,10月8日被列为常备舰队的旗舰,10月31日回到横须贺。
1948年解体。
“八岛”号八岛号于1893年向英国订购,1894年12月28日在英国埃尔斯维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工建造,1895年8月16日被命名为“八岛”。
1896年2月28日下水,1897年9月9日建成,11月30日回到日本。
1904年触雷沉没。
“敷岛”号1897年3月29日于英国泰晤士铁工所动工,1898年11月1日下水,1900年1月16日竣工。
1945年11月20日除籍,1947年于佐世保解体。
“初赖”号初濑号于1898年1月10日在英国埃尔斯维克开工建造,4月27日被命名为“初濑”。
1899年6月27日下水,1901年1月18日建成。
1904年5月15日午前在旅顺港外老铁山东南方向触雷,在2分钟内沉没。
1905年5月21日除籍。
“朝日”号于1897年8月18日在英国约翰·布朗造船厂(John Brown & Company)动工,1899年3月13日下水,1900年4月28日服役。
1942年5月26日被美国潜艇击沉,1942年6月15日除籍。
东瀛妖刀、天皇野望——日系战列舰发展史
东瀛妖刀、天皇野望——日系战列舰发展史海军一直被认为是最需要底蕴和时间积累的技术型军种。
也因此有了“百年海军”之说,意思是海军的建设需要漫长的积累,才能有符合预想的结果。
但近现代历史上的日本海军,却似乎是这个现象的异类。
从明治维新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海军力量从默默无闻一直急速发展到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势力。
其速度之快与力道之猛,都让观察者们大跌眼镜。
很多人都将日本近代海军发展,定义为弯道超车的典范。
即便是最后输给了美国,也不应由海军本身要负担主要责任的。
仅以截止1942年年初的90年时间来看,日本海军的发展是非常成功的。
但这恰恰不是日本人追求什么弯道超车的结果,而是他们非常明智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潮主流。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则以原来的萨摩海军人才为班底,组建大体上效仿英国皇家海军的近代军事力量。
与英国有竞争关系的法国人,是日本早期海军的影响人之一。
日本的首艘铁甲舰甲铁号就购自法国。
甲午战争中的旗舰松岛号也购自法国。
虽然初期的起点不高,但是日本海军却生活在一个技术大爆炸的时代。
很多海军技术在10年内就面临新技术的替代,军舰服役8年左右就开始落伍,超过10年则根本面临淘汰。
所以,日本海军在前期的规模不足,并不影响他们在下一次技术更新换代时再加速跟上。
英国从开始19世纪的80年代慢慢转向联合日本。
日本也非常果断的在外交上与之靠拢。
随即,就不断躺在皇家海军与英国银行业的大树下乘凉。
甲铁号铁甲舰:日本装备的第一艘铁甲舰甲鉄号的经历可谓波折,它原本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邦联政府为了打破海上封锁,在同情南方政府的法国秘密订购的两艘铁甲舰之一。
结果由于走漏了消息,在美国政府的抗议下,法国不得不终止了这笔交易,把这两艘铁甲舰分别转卖给了丹麦和普鲁士。
其中卖给丹麦的斯芬克斯号因为价格问题,交易再次搁置,最后经过协商,又被二次转卖,这次买家变成了美国政府,也就是当初订购者南方邦联政府的敌人。
斯芬克斯号抵达美国以后,被改名石墙号。
海上武器奇观—战列舰
海上武器奇观—战列舰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是能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军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开火其自风帆时代诞生,1860年代开始变革,在1870-1890年代之间一度断代,但是期间的实验探讨一直没有中断,由1890年代开始复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
战列舰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称为主力舰。
风帆时代的最大战列舰:西班牙圣三位一体号二战结束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不再是舰队中的主力,其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美国内华达级战列舰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承担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若干世纪里,战列舰曾经雄霸海洋世界,独领一代蓝色风骚,是海军舰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战列舰开火照片战列舰技术特点战列舰曾经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舰炮开火原理拜恩级战列舰炮塔炮塔内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0世纪60年代,除美国的“依阿华”级外,各国海军的战列舰基本退役或者除名而退出历史舞台。
“依阿华”级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仍从事对陆上炮击作战。
此后,该级舰于1981年—1988年从预备役重新启用并进行现代化改装,装备了“战斧”巡航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后,一时又成为水面打击部队的核心,并有两艘舰参加了海湾战争。
依阿华号上的主炮炮弹与水兵合影从空中俯视依阿华号战列舰开火20世纪90年代(最晚至1998年),全部战列舰均宣布退役。
除作为纪念舰保存下来的以外,战列舰的影子全部消失了。
退役的战列舰战列舰的动力首先,二战时期战列舰的动力系统通常是使用蒸汽轮机。
战列舰
海军舰种
01 作用介绍
03 技术特点
目录
02 发展沿革 04 服役历程
基本信息
战列舰(Battleship)是以大口径火炮攻击与厚重装甲防护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又称战斗舰、主力 舰。是“巨舰大炮主义”的象征。其自风帆时代诞生,1860年开始变革,在1870年-1890年之间一度断代,由 1890年开始复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战列舰曾长期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作为各国 海军的主力舰。
无畏号战列舰“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 安装蒸汽轮机的主力舰,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1节,而同时代的美国战列舰“罗得岛”号航速是19节;“无畏”号 的武备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当时的战列舰通常安装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罗 得岛”号装有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8门8英寸口径的和12门6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与“无畏”号同时完工的英 国“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和潜艇的成功运用,使参战国70余艘战列舰中的28艘被击沉、击毁,“大和” 号、“武藏”号、“俾斯麦”号、“提尔皮兹”号、“威尔士亲王”号、“加利福尼亚”号等著名的战列舰亦包 括在内。从此,战列舰丧失了主力舰的地位。
海湾战争中对地开火的衣阿华级战列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列舰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绝大多数战列舰都退 役并解体,有些则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对“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航速 增至35节,保留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加装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 置、4座四联装“捕鲸叉”导弹发射装置、4座6管20毫米“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搭载直升机3架,加装了 电子系统以及对空搜索雷达。该舰重新服役后,曾组成4个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突击群,独立遂行海上作战、支 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或协同航空母舰编队行动。
“新大陆”无畏舰时代的黎明:美国战列舰发展史
“新大陆”无畏舰时代的黎明:美国战列舰发展史“密歇根”号战列舰1906年英国“无畏”号战列舰的入役正式标志着世界海军进入无畏舰时代,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世界各海军强国间展开了建造无畏舰的海军军备竞赛。
作为当时的新兴海军强国,美国在这场造舰竞赛中也毫不示弱,建造了多型无畏舰,为日后成为世界头号海军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美国无畏舰的始祖便是两艘并不怎么起眼的南卡莱罗纳级战列舰。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海军新时代的开始。
整整一个世纪之前,两艘灰色的巨舰悄然加入了美国海军的战斗序列。
这两艘战舰就是“南卡罗来纳”号和“密歇根”号战列舰,这两艘常常被现代海军迷所忽视的战舰却是当时美国海军最大、最先进的主力舰。
两艘南卡罗来纳战列舰入役之时,英国海军划时代的“无畏”号战列舰已经加入现役,在不少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两舰的建成仅仅是象征着保守的美国海军终于跟上了英国海军的发展步伐。
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两艘“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实际是美国海军技术的一次飞跃式的进步,标志着美国战列舰设计思想大幅度领先于英国海军,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从性能数据上来看,“南卡罗来纳”号和“密歇根”号并不怎么出色,排水量、航速和主炮数量相比同时代无畏舰并无什么优势。
然而,南卡罗来纳舰却采用了将主炮塔以背负式方式布置在战舰的中轴线上这一突破性布局,结果这两艘8门主炮的南卡罗来纳战列舰在排水量比10门主炮的“无畏”号在主炮数量少两门、排水量少2000吨的情况下,仍与后者具有相同舷侧火力和舷侧装甲带。
而这种布局此后也成为世界各国主力舰的基本布局。
南卡莱罗纳级战列舰的设计思想虽然先进,但受制于当时美国船舶工业的能力,两艘战舰虽然早在1904年秋就开始策划设计方案,但直到近6年后才加入现役。
舰炮技术的革命性发展20世纪初,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为战列舰安装单一口径重型舰炮的趋势,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通常被视为这种变革的象征,而这种变革本身也是始于19世纪末的战列舰舰炮技术发展态势的必然结果。
美国战列舰
印第安纳级:1、BB-1印第安纳号1895年服役,1919年退役,1920年作为靶舰被击沉2、BB-2麻萨诸塞号1896年服役,1919年退役,1921年作为靶舰被击沉3、BB-3俄勒冈号1896年服役,1919年退役,1925年改成水上博物馆,1956年被解体4、BB-4衣阿华号1897年服役,后转用海岸警备,1910年重新服役,1919年退役,1923年作为靶舰被击沉奇尔沙治级:5、BB-5奇尔沙治号1900年服役,1909年退役,后重新服役,1920年再次退役并改装为工程船,1955年解体6、BB-6肯塔基号1900年服役,1920年退役,1924年被解体伊利诺伊级:7、BB-7伊利诺伊号1901年服役,1909年退役,1912年重新服役,1919年改装为训练舰,1956年退役并解体8、BB-8阿拉巴马号1900年服役,1919年退役,1921年作为靶舰被击沉,1924年打捞出水并被解体9、BB-9威斯康星号1901年服役,1920年退役,1922年被出售解体缅因级:10、BB-10缅因号1902年服役,1920年退役,1922年被解体11、BB-11密苏里号1903年服役,1919年退役,1922年被解体12、BB-12俄亥俄号1904年服役,1922年退役,1923年被解体弗吉尼亚级:13、BB-13弗吉尼亚号1906年服役,1920年退役,1923年作为靶舰被飞机炸沉14、BB-14内布拉斯加号1907年服役,1920年退役,1923年被解体15、BB-15佐治亚号1906年服役,1916年退役,1917年重新服役,1923年再次退役并解体16、BB-16新泽西号1906年服役,1920年退役,1923年作为靶舰被击沉17、BB-17罗得岛号1906年服役,1920年退役,1923年解体康涅狄格级:18、BB-18康涅狄格号1906年服役,1923年退役并解体19、BB-19路易斯安那号1906年服役,1920年退役,1923年被解体20、BB-20佛蒙特号1907年服役,1920年退役,1923年解体21、BB-21堪萨斯号1907年服役,1921年退役,1924年作为靶舰被击伤,后解体。
战列舰设计发展史
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 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一战、二战海军主力战舰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 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 程远等特点。
设计与发展史
设计与发展史
风帆时代 铁甲舰时代 前无畏型时代 无畏舰时代 超无畏级时代 条约时代 超级战列舰时代
大河级
“霸气外露——找死”
人类历史上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
1945年9月2日9时02分,停泊在日本东京湾中的“密苏里” 号成为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地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画 上了句号
时代结束
END
超无畏型时代代表舰——纳尔逊级
条约时代
条约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及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根据1918年 的停战协定,德国公海舰队向协约国投降,并集中在英国 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等待作为战争赔偿分配给战 胜国。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军舰在1919年6月21日被德国水 兵凿沉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 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 约),限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 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 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吨位比例为 10:10:6:3.5:3.5。1930年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
俾斯麦号
大河级——最高巅峰
大河级
排水:64,000t(轻载),69,100t(标准)72,808t(满载)
主尺度:263m×38.9m×10.8m
主炮:9[3xIII]x460mm; 副炮:12 [4xIII] x 155 mm (1943.4换 成6 [2xIII] x 155 mm ,另2座被拆除) 大口径高炮:12[6xII] x 127mm(1943.4为24[12xII] x 127mm]); 小口径高炮:24[3xIII]x 25mm . [1943.9]换为36 [12xIII]; 1944.4为 98[24xIII, 26xI], [1944.7]为113 [29xIII, 26xI]; [1945.1]为152[50xIII, 2xI](另有几 座[2xII]未被统计); 高射机枪:4 [2xII] x 13,2 mm .
战列舰的演变[详解]
战列舰的演变战列舰的演变投笔从戎 [战争研究]1. 帆船时代的战列舰2. 现代战列舰的诞生3. 一战中的战列舰4. 两次大战之间5. 二战中的战列舰——大西洋战场6. 二战中的战列舰——地中海战场7. 二战中的战列舰——太平洋战场8. 退出历史舞台参考文献战列舰的发展和演化是技术改进和战术需求相互影响的过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战舰的装备,增强了战舰的性能;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海战的战术发生变化;新的战术又在技术上提出新的需求。
这样的过程在五个世纪中不断循环,组成了战列舰的发展史。
1. 帆船时代的战列舰十五世纪末,主要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一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滑膛炮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
于是出现了装备许多火炮的大帆船,海战的战术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不再依靠原始的接舷肉搏,代之以远距离的炮击。
船的艏艉因为狭窄,一般只能安装一两门轻炮,主要的火炮一般装在战舰的两侧,通过两舷开设的炮孔射击,这种安排直接影响了海战战术:侧面对着敌人排成首尾相接的一列长队,比较利于一支舰队发扬火力,这样每条战舰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对敌射击。
较小的军舰从此不能投入主要的海上战斗,而只能担任巡逻和侦察这样的任务,因为舰队的威力在于战舰排成连贯的长队,就象一根链子,连接部分如果薄弱,整个链条的力量就不会太强。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
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战列舰的外观和战术都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舰队的行动完全依赖风力,机动能力有限,在交战双方实力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难,海战变成平行航向的两支舰队之间冗长的交火,往往不能出现决定性的战果。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那几年,纳尔逊给海军战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了在战列舰队作战中集中兵力。
战列舰发展史(一):铁甲舰时代!
战列舰发展史(一):铁甲舰时代!在航空母舰未成为制海主力之前人类曾有过一段疯狂建造战列舰的阶段,从铁甲舰到前无畏舰,从前无畏舰到无畏舰,最后再从无畏舰到现代战列舰用了几十年时间,航母登场后战列舰的地位被迅速取代。
但那个追求吨位、装甲、航速、口径的年代中国却几乎全程错过,这也是很多军迷怀念“大炮巨舰”的原因。
从今天开始武器小站将按照铁甲舰、前无畏舰、无畏舰、现代战列舰四个部分为大家详细介绍战列舰的发展史为大家补上这一课,敬请关注!钢铁产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19世纪初蒸汽机的发展极大刺激了欧洲工业化的步伐,冶金、交通等多个方面都实现了突飞猛进,这一切都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军事变革做着准备。
1853年土耳其和俄国围绕克里米亚半岛打了一场“锡诺普海战”,海战双方虽然用的都是风帆木制战舰,但俄军战舰用的是开花弹,土军战舰用的是实心弹,土军战舰面对新式的开花弹1天之内舰队全军覆没。
随后英国海军和法国海军组成的庞大的蒸汽舰队赶来支援,俄军陷入了被动局面,最后不得不在1856年主动求和。
锡诺普海战是最后一次木制蒸汽帆船之间的战斗“锡诺普海战”之后木制风帆战舰迅速失色,蒸汽铁甲舰开始走向成熟。
1866年意大利和奥匈帝国进行的“利萨海战”是人类第一次以蒸汽铁甲主力舰队之间的对决,在这次海战中奥匈帝国采用“V”字形舰队冲击意大利的“一”字形舰队并将其旗舰“意大利”号撞沉赢得了胜利。
英国看到这样的结果之后索性在1873年开始服役的“蹂躏”号铁甲舰上取消了风帆而完全依赖蒸汽机提供动力。
“蹂躏”号铁甲舰满载吨位9500吨、双轴推进最大航速13.8节,这艘军舰前后分别布置了2门带有炮塔保护的射界为280度的305毫米舰炮,这也说明当时英国海军已经开始将火炮重点放在主炮上面而非侧舷炮,同时为了提高军舰的撞击能力“蹂躏”号前部加装了撞角。
奥匈帝国海军采用V字形战术和撞击战术1881年英国“不屈”号铁甲舰服役,该型战舰的独特之处是将两座双联装406毫米主炮按照斜对角模式放置在了舰舯的两个烟囱之间,两座主炮可以同时向前或向后射击但依然存在一的射击死角。
军舰发展史(耿昊达)
军舰发展史(耿昊达)军舰发展史早期的军舰称为战船,是在桨帆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又称桨帆战船;接着是蒸汽船时代,英国人设计了用铁甲覆盖的战舰,并设计了可以旋转的主炮;此后,英国人又设计了无畏级战列舰,将战列舰的主炮口径统一,以便取得最好的射击效果,减少了副炮,加厚了装甲。
从古代战舰发展到现在军舰,经历过漫长的年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舰体材料、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发生了根本变化。
舰体材料从木壳到钢铁装甲;动力从人工划桨和风帆动力发展到蒸汽轮机和核动力;武器装备则从冷兵器到火器,终至核武器。
军舰发展历经了数千年时期,还在二千多年前,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代,吴国水军就曾在浩瀚的江湖水面上,摆开战场,与楚军舟师决战。
在古罗马时代,罗马帝国的双排桨战舰,在地中海同样显过威风。
早期的军舰发展主要有两种路线,一种是西班牙式,特点是船楼比较高,船艉高,适合进行接舷战,主要用于大宗的货运,代表是西班牙运金船(宝藏船)对于抵抗海盗效果比较好。
另一种是英国式,特点是没有船楼结构,船艉很低,火炮比较多,适合进行炮战,因为船艉低所以稳定性好,速度快,适合打劫西班牙的运金船(两者有点像坦克和坦克杀手的关系)后来到了后纳尔逊时代,英国人的战舰证明了他们比较适合进行国家级别的战争。
英国人按照他们的想法设计了巡洋舰,意为平时可以在殖民地海域巡视,战争时刻可以快速集结编组为舰队。
设计演变早期的军舰称为战船,是在桨帆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又称桨帆战船。
国外著名的桨帆战船有意大利“加利”型桨帆战船、西班牙“卡里翁” 型风帆战船、北欧的海盗战船、英国的火炮风帆战船。
接着是蒸汽船时代,英国人设计了用铁甲覆盖的战舰,并设计了可以旋转的主炮。
到了1890年,英国人又设计了君权级战列舰,一种基本具有现代战列舰性质的主力战舰,自此,海军设计进入了大炮巨舰时代。
此后,英国人又设计了无畏级战列舰,将战列舰的主炮口径统一,以便取得最好的射击效果,减少了副炮,加厚了装甲,无畏级战舰基本设计思路是自身装甲要能挡住同级舰主炮射击。
战列舰 大炮巨舰时代——从铁甲舰到无畏舰战列舰“三位一体”的变迁
虽 仍 为橡 木 桕 松 木 制造 ,水 线 以 下 位 闲 扰 。为 增 强 木 制 战 舰 在 对 抗 基 伊 萨 兜 一瓦 轶 计 f “ =卜”I (HMS
有 制皮 .邴分 较 有 探索 精 神 者 还试 验 忡 火 )Jlt ̄1佝,{i存 能 力 ,杜 酱伊 ·德 洛 美 存 Warrior)— — 这 艘 造 价 37.7 锈 的
l945年 4月6日,“大 和”号的 身影 在冲绳 以北海域 出lⅢ。美军第五舰 队司 令斯 普告恩 斯 上将 打算让 他麾下 的 4艘 “衣 阿华”级 和 2艘 “科罗拉 多”级 战列舰以 重炮迎接 对手 ,fn拥 有 l5艘航 母的 第 58特遣 舰队指 挥宵 马克 ·米切 尔主动提 出 :“我 来拿 下他们 。”“大 和”号 最终被 ll枚鱼雷和 6颗 炸弹命 中 .沉 入 345米深 的海 底 。而 它的炮 火没有打下 一架飞机 。
、 迷 汾 建 造 的 坚 棱 ,已 经 改
率 也 人 。口后 “光 ”I川K 足 20 就 告 废 弁 ,似 、 也验 J 这 lflf1批 评 的 中 肯忡 。 英 造 f 编 史
达 120门 的 32硝 前 膛 炮 。舟见体 卞 桅 装 上 簇 动 力 的 法 国 木 制 战 舰 备 受 中 ,“第 一 艘 铁 1{lJ眦 ”f 柞 j 、 于
是 工 业 革 命 的 产物 之 一 ,但 究 其 渊 源 , 舰 射 击 。直 至 对 手 被 击 毁 。为 执 行 战
蒸 汽 一 钢 铁 主 力 舰 的 诸 多 结 构 特 征 和 列 线 战 术 而 建 造 ,拥 有 安 装 于 多 层 甲
用 兵 思 路 早 在 风 帆 时 代 就 已 确 立 ,甚 板 之 上 的 强 大 舷 侧 火 力 的 风 帆 战 舰 ,
怒海狂涛-战列舰发展史(第二期)
怒海狂涛-战列舰发展史(第二期)【文前特述】本期内容为“战列舰篇的下半部分”,主要包括了由“前无畏舰时期”到“无畏舰时期”的一整条发展路线介绍,内容包括了“战列舰的性能和设计的变化”“战术的衍变”和“具体主导的海上战役解析”,观众姥爷可根据下方的“排序表”进行阅读。
【备注:此处特别备注一下,“无畏舰”是属于“当代对从前海上武器的统一划分称呼”之一,具体由“三种划时代的战列舰在“发展阶段”时的“代表性角色”“无畏级”战列舰的称呼演化而来;另外,此处的“级”字称呼指代的是“同一张图纸”产出的所有“单代号战舰”的总称。
】【19世纪末-前无畏型战列舰】19世纪末,广义上最早的前无畏型战列舰“君权级”诞生于此时的“英国”,该战列舰综合了从前许多“从未引用”和“之前未成熟”的技术,形成了新式的战列舰概念,并很快就因为“整体性能的大幅度提升”被各国争相模仿,成为当时的一股风潮,正式接替铁甲舰成为当时的主力武器,同时也是“现代战列舰时代”的开端。
此类的“前无畏型战列舰”之特性,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主炮布局的固定”“火力的提升”“三段彭炸式发动机的加入”“高干舷式的新式设计”“速射小口径火炮的继承”和“装甲材质的改善”等几个方向的进步。
这些“特性部分”的设计改良都属于“将运用的细化”和“对性能的提升”两种模式。
此类早的期型(前)无畏战舰在经历过之后的“日俄海战”和“对马海战”后吸取实战经验,由“英日军舰设计专家”改善了大部分缺陷,并在两三年之内就形成正式的“无畏型战列舰”,脱离未成形状态。
【前无畏舰的设计解析】那么这里回到正题,因为“前无畏型战舰”新增的“现代化理念设计”比较多,同时也并非“风帆战列舰时代”和“铁甲战列舰时代”哪有,只拥有“简单且混乱的结构”(鱼雷、冲角、各式各样的火炮),所以这里将这些部分从“布局、设计、装甲、动力”等四个方面剖析一下。
【备注:因为那个年代常有“功能性还未确认”却已经“安装在目标上”进行使用的“骚操作”,所以众多的“新式设计”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后”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最优战列舰模式”。
战列舰
战列舰的前世今生
英国“海上君王”号
拥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 她是史上第一艘可被称为战列舰的攻击型舰船 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代表性战列舰:
英国海军旗舰“胜利”号
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 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它装 有蒸汽机为主动力,但仍挂有作为辅助动力的风帆。 1853年至1856年 的克里米亚战争, 奠定了蒸汽装甲战 列舰在近装舰 : “阿尔贝王子”号
旋转炮塔
1906年,英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火
力最强的装甲舰“无畏”号下水,并恢复了战
列舰的名称。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无畏”舰就是战
列舰的同义词,战列舰的多少也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海军实力强弱的标准。
排水量17 900吨,最高航速21.6节
英国“无畏”号战列 舰
主要装备: 10门305毫米主炮 24门76毫米副炮 水下鱼雷发射器 等~~
英国“无畏”号战列 舰
两舷、炮塔、指挥塔的装甲厚达280毫米
火力比当时其它最大的装甲舰的还要强1倍以上 !
英国“无畏”号战列 舰
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下水的“大和”号战列舰和 “武藏”号战列舰
海上蛟龙
沟通 —— 战列舰
战列舰又称主力舰,战斗舰,它是以大口径舰 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突击威力, 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 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当时火力最强的战船不进行接 舷格斗,而是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与敌舰队平行行驶, 利用本舰队一侧的舷炮对敌集中火力齐射,因而得名 “战列舰”。
军舰的发展历史有哪些里程碑事件?
军舰的发展历史有哪些里程碑事件?一、古代军舰的出现和发展1. 早期的战船:古代文明的战船多以简单木结构为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船,使用桨手进行推进,重要作战时会配备弓箭手和海战士兵。
2. 希腊的三鼓:古希腊时期,希腊人引入了“三鼓”战术,即利用桨手的节奏控制战船的行动,使舰队行进速度得以增加,并能够协同进攻。
3. 罗马的战舰:罗马帝国时期的战舰以巨型桨手为特点,其设计能够容纳更多的士兵和装备,有效提升了海战的火力和登船能力。
二、中世纪的军舰革新和突破1. 帆船的普及:中世纪时期,帆船的广泛使用使得航行速度大大提升,海上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海战提供了重要的推进力。
2. 维京海盗舰队:维京海盗通过改良战船的设计,使得船体更加结实,航行速度更快,装备更加强大,成为北海地区的霸主,并对欧洲的航海探险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圣约翰骑士团的加里发战舰:圣约翰骑士团在中世纪时期研发了加里发战舰,该战舰以其强大的火力和装甲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为欧洲海洋贸易提供了有力的保护。
三、现代战舰的崛起和革新1. 19世纪的战列舰:19世纪初,战舰由帆船向蒸汽动力船转变,战列舰的出现以其巨大的舰体和强大的火力,成为海军主力战舰,引领了海战的新时代。
2. 美国航空母舰:20世纪初,美国海军研发了航空母舰,使得舰载机能够在海上起降,极大地扩展了海军的作战范围,成为20世纪海军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 核动力潜艇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核动力潜艇的出现使得海军战略发生了重大变革,潜艇作为一种隐形的战舰,具备战术核武器的威慑力和水下航行的持久力,成为现代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未来战舰的展望和创新1. 无人化和自动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战舰很有可能实现无人化和自动化,通过无人机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战舰作战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2. 高速高机动性:未来战舰很可能加强动力系统和船体设计,提升战舰的高速性和机动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海上战场环境。
战列舰发展的几个阶段
战列舰发展的几个阶段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主力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由于这种军舰自1860年代开始发展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在过去又曾经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战列舰发展简史】战列舰是19世纪6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的主力军舰舰种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
战列舰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庞大、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具有吨位大、火力强、装甲厚、航程远等特点。
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风帆时代】“战列舰”一词的英文原文为battleship,直译为“战斗舰”。
这个名字起源于帆船时代的“战列线战斗舰”lineofbattleships)。
战列舰名称是随着1655~1667年英国――荷兰战争中海军战术的改变而出现的。
当时海战方式为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
凡是其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此种战斗的舰船均被称作战列舰年建成的英舰“海上君王”号便是这种战舰的第一艘,它有3层舷炮甲板,102门火炮。
这时的战列舰都是木制的帆船。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
代表性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日本战列舰的发展历程
日本战列舰的发展历程日本战列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此之前,日本的海军力量相对较弱,对外战舰主要依赖于国外供应。
然而,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日本开始致力于建立强大的海军,以确保自身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首批日本战列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即明治维新后不久。
1885年,日本政府订购了两艘来自英国的战列舰,分别是"毛利"号和"八重山"号。
这两艘战舰的装备和设计主要基于英国的技术,标志着日本步入了建立自己海军力量的第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开始自行建造战列舰。
他们首次采用自行设计和建造战列舰的机会出现在20世纪初。
1904年,日本与俄罗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系列冲突,导致了俄日战争。
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历程,因为他们的战列舰在战争中发挥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著名的“日本海海战”中。
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成功击败了俄罗斯帝国,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尊重。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战争过程中,日本继续发展自己的战列舰。
他们从欧洲引进了一些新技术和设计理念,以提升自己的舰队实力。
此时,日本战列舰的设计也开始向更强大和先进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战争的需求。
例如,他们的战列舰开始采用更大的口径主炮和改进的装甲设计,以提高火力和防护能力。
然而,日本的战列舰发展并不一帆风顺。
在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日本的海军发展受到了限制。
按照该协议,日本只能拥有相对较小的舰队规模,这使得他们必须找到其他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舰队实力。
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其他类型的舰艇,如航空母舰和巡洋舰,以弥补战列舰的限制。
然而,到了二战期间,日本的战列舰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海战,如珍珠港海战和冲绳海战等。
尽管他们在一些战斗中表现出色,但日本战列舰逐渐成为空袭和潜艇攻击的目标,并在战争中受到了重大损失。
二战结束后,日本被迫放弃战列舰发展,转向其他类型的舰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帆船时代,除了另一艘战列舰,没有什么能威胁到一艘战列舰的安全,它们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王,最大的那些可以装载100门以上的火炮,美国在19世纪20年代建造的“宾夕法尼亚”号装载120门火炮,最后,人们设法给一些巨型战舰装上140门火炮。它们的任务就是在战斗中击败其他战列舰,如果在海上遇到其他种类的敌舰,对方只有两个选择:投降,或抛掉火炮在内的所有负重全速逃跑,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特别敏捷的狭长快速帆船有机会逃掉。
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战列舰的外观和战术都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舰队的行动完全依赖风力,机动能力有限,在交战双方实力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难,海战变成平行航向的两支舰队之间冗长的交火,往往不能出现决定性的战果。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那几年,纳尔逊给海军战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真正实现了在战列舰队作战中集中兵力。实际上纳尔逊的计划很简单,典型的做法是从上风位置进攻下风位置的敌舰队,集中打击敌舰队列中处于相对上风位置的那一部分,这时敌舰队列中处于相对下风位置的那一部分由于风向的牵制不能很快转向。要完成这样的战术机动至少要两个条件:一、攻击前抢占上风位置;二、被牵制的敌舰掉头增援之前,利用数量上的优势消灭敌舰队的一部分。纳尔逊凭借英国海军优秀的航海技术和炮术训练,不止一次的成功的完成了这样的战术动作——在1798年尼罗河战役中,攻击顶风锚泊的布吕埃斯舰队前部;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战役中,攻击下风行驶的维尔纳夫舰队后部——取得的辉煌胜利前所未见。
海军的理论也在同一时期飞速发展,历史学者和海军战略家马汉考察了几个世纪的海军历史,特别是追溯了英国使用海上霸权建立世界贸易和殖民帝国的历史,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制海权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因素重新阐述,进而鼓吹美国应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主力舰舰队掌握海上霸权。马汉的著作在海外——特别是英国、德国和日本——得到一致的赞扬,马汉为他们正从事的规模空前的建造主力舰竞争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在美国,马汉最早的追随者中有许多负责决策的政府高层官员,包括后来成为总统的海军部长助理西奥多·罗斯福。
战列舰的发展和演化是技术改进和战术需求相互影响的过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战舰的装备,增强了战舰的性能;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海战的战术发生变化;新的战术又在技术上提出新的需求。这样的过程在五个世纪中不断循环,组成了战列舰的发展史。
1. 帆船时代的战列舰
十五世纪末,主要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一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滑膛炮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于是出现了装备许多火炮的大帆船,海战的战术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不再依靠原始的接舷肉搏,代之以远距离的炮击。船的艏艉因为狭窄,一般只能安装一两门轻炮,主要的火炮一般装在战舰的两侧,通过两舷开设的炮孔射击,这种安排直接影响了海战战术:侧面对着敌人排成首尾相接的一列长队,比较利于一支舰队发扬火力,这样每条战舰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对敌射击。较小的军舰从此不能投入主要的海上战斗,而只能担任巡逻和侦察这样的任务,因为舰队的威力在于战舰排成连贯的长队,就象一根链子,连接部分如果薄弱,整个链条的力量就不会太强。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 来自2. 现代战列舰的诞生
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十九世纪最后50年迅速改变了海军的面貌,蒸汽动力、金属船体、装甲和新式火炮这几项重要的进展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武器——至少在外观上是全新的。往复式蒸汽机代替了风帆和索具,桅杆则为了火炮控制、观察和信号通信等工作的需要而保留下来;后装弹线膛火炮取代了原先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新式火炮重量重但数量少,配备在舰甲板的中心线上的装甲炮塔里;越来越厚的装甲覆盖了船身以抵御新式火炮的攻击;木制的船体已经无法负担沉重的新装备产生的应力,不得不用金属建造整个船体。1862年下水的英国的“勇士”号是第一艘铁壳军舰,这艘舰至今还在浮动,它是每一艘铁壳战列舰的先驱。
“勇士”号下水之后不到50年,这些新技术成果集中在一艘战舰上,成为海军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就是1906年2月下水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无畏”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列舰,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第一艘安装蒸汽轮机的主力舰,航速达到了惊人的21节,而同时代的美国战列舰“罗得岛”号航速是19节;“无畏”号的武备是它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当时的战列舰通常安装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罗得岛”号装有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8门8英寸口径的和12门6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与“无畏”号同时完工的英国“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而“无畏”号除了一些对付鱼雷艇的小口径速射炮以外,只装备了10门12英寸主炮,完全没有中等口径的火炮,这样“无畏”号的远程大口径火力比其他战列舰强一倍半;火炮射击指挥仪确保它的这些大口径火炮在最大射程上仍有较高的命中率;最后,在费希尔勋爵的主持下,这艘舰用了不到一年就完工,而不是一般所用的4年,创下了主力舰的建造时间最短记录。
现代战列舰的尺寸和所需的费用在飞速膨胀,以美国为例:1903年一艘一级战列舰(前无畏舰)耗资538.2万美元;而1907年建造的“特拉华”号和“北达科他”号(无畏舰)的标准排水量是2万吨,每艘耗资822.5万美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每艘战列舰的造价猛增至1500-2000万美元。本世纪初一艘典型的一级战列舰的长度不足400英尺,排水量为1.5万吨。到1914年,美国已开始建造排水量为3.2万吨的战列舰了。
现代战列舰的航行不再受风向的影响,战场机动能力比帆船时代有很大进步,“战列”的战术也略有不同,一般来说舰队指挥官尽力使自己的舰队在交火时排成一列纵队,并使自己的队形与敌舰的前进队形成直角,这时敌舰队仍以纵队形式航行,这样就可以集中全部的侧舷火力打击敌舰队的前导舰,而敌人却不能用全部炮火回击。这种战术被称为抢占T字横头的战术机动。
英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战列舰队不仅可以保卫不列颠群岛免遭入侵,而且使英国在与欧洲大陆诸强国的冲突中能有效的抑制对手的力量,采用的手段就是利用制海权扼杀敌方航运、占领敌国的海外殖民地、以及骚扰敌人的海岸线。七年战争(1756-1763)时期,威廉·皮特的大战略正是以制海权为核心,以达到建立和巩固一个全球性帝国的宏伟目标。以后的英国战时领袖无不从老皮特的思想和战略中寻找胜利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控制海洋成了英国民众和每一任政府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对制海权的信仰成为不列颠民族性的一部分。
战列舰同时也很昂贵,只有几个最强大富有,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的国家才能负担得起一支战列舰队,也只有它们才需要这样一支强大的力量保卫自己的海外利益。
一支战列舰队不论是在海上交火中击沉或俘获敌方的战列舰队,还是敌舰队由于害怕被它消灭而龟缩在港口里不敢出航,达到的效果都是相同的,胜利的一方控制了海洋,轻型舰只得以自由行动,可以封锁对方的航运、自由的选择地点登陆攻击,同时自己的海岸线和航运都得到保障。控制海洋本身并不能直接赢得战争,但是掌握控制权的一方往往能从中获得决定性的优势,奠定胜利的基础。
1907年,英国皇家海军向公众展示了最新服役的“无畏”号战列舰,英国人的确有理由感到骄傲,因为她的出现又一次显示英国海军在技术上遥遥领先,许多国家经过数十年努力建成的引以为自豪的战列舰队突然间都变成了古董。此后所有的海上强国都仿照“无畏”号建造自己的战列舰,“无畏”号成为了现代战列舰的代名词,所有这些后来建造的战舰——总共有150艘之多——都被冠以“无畏舰”的称呼(以前建造的则称为“前无畏舰”)。战列舰这一古老的舰种,就带着这个名字,走向它最后也是最辉煌的旅程。
技术的进步给古老的战舰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使其航速更快、火力更准、破坏力更强的同时,也给它带来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水雷、鱼雷、潜艇和飞机。水雷在南北战争(1861-1865)中已经广泛用于封锁和反封锁了。鱼雷在稍晚(1866年)出现,马上就被看成可怕的武器,因为由廉价的小船发射的鱼雷就有可能击沉昂贵的战列舰。潜艇和飞机进入海军的时间几乎与无畏舰同时:1903年莱特兄弟首次做了重航空器飞行,1910年美国海军开始做一系列在军舰上搭载飞机的试验;潜艇出现较早,但是20世纪前一直未达到实用阶段,1900年美国海军购买了第一艘潜艇“霍兰”号,德国人1906年才采用这一新式武器。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看清这两种武器的潜力,飞机仅被作为战列舰更快更远的观察哨,潜艇则被作为攻击敌方战列舰队的武器,和己方舰队一起行动,以期骚扰和打乱敌人的战斗队形。
20世纪初,人们赋予战列舰的任务与四个世纪前毫无差别。在更大、更复杂的舰队中,战列舰仍然是海上的终极武器,战略和战术的中心,一切重大的计划和行动都围绕着战列舰。尽管鱼雷的出现立即就被认为在战术和战略两方面对战列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纵观历史,实际上鱼雷不但没有降低战列舰的地位,反而增强了人们把战列舰看作海战主力的观念。围绕发射鱼雷攻击主力舰和保卫主力舰免遭鱼雷攻击,发展了一系列舰种:快速的鱼雷艇用于实施鱼雷攻击;驱逐舰用于打击鱼雷艇,自己除了装备速射火炮也携带鱼雷,因为吨位较大适于远航,不久就成为舰队中发射鱼雷的主要舰种;发展了吨位和火力不同的两种巡洋舰用于打击驱逐舰使主力舰免受鱼雷攻击,起先称为轻型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后来改称轻型巡洋舰和重型巡洋舰;在费希尔的领导下,英国海军开始建造一种新型的巡洋舰,吨位和火力都与战列舰相同,但是装甲很薄以换取高达26节的航速,这种被称为战列巡洋舰的新舰种专门用于对付前面两种巡洋舰,很快,眼睛一直紧盯着英国的德国人也开始建造战列巡洋舰。某种意义上说,所有这些军舰都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中的辅助舰只。人们期待的下一次大海战和特拉法尔加的交战模式并无很大差别,得到战列巡洋舰加强的巡洋舰侦察部队配合水上飞机在前方搜索,并与敌方的侦察部队交战,发现敌战列舰队后引导己方的战列舰队驶向交战水域,巡洋舰的另一个任务是在自己的驱逐舰队试图用鱼雷袭击敌主力舰的同时保护自己的主力舰免遭敌方驱逐舰的骚扰,然而最终的决战还是发生在双方的战列舰队之间的大口径炮战,战胜的一方将赢得制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