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_以狄金森_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伴侣_译本为例

合集下载

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

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

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作者:蒋萧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1期【摘要】艾米丽·迪金森及其作品是美国诗歌史上颇具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学者关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翻译研究也是历久弥热。

文章以时间为脉络,分析了国内外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状况,同时结合译介学知识,就国内研究者有关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研究的观点和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

【关键词】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艾米丽·迪金森是19世纪美国诗坛乃至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女诗人,她也是20世纪英美意向派诗歌的先驱。

艾米丽·迪金森一生离群索居,终身未嫁,因此她又被人们称为“艾默斯特修女”。

艾米丽·迪金森生前默默无闻,她生前发表的几首公开诗也未受到重视,但是她死后却人们誉为经典诗人,人们对她其人及其诗歌的研究热情是长盛不衰。

一个多世纪以来,艾米丽·迪金森研究及其诗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人们对她的诗歌作品的阐述和翻译研究可谓是非常多样化。

一、国外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综述国外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1890—1945年前后时期,研究以走向经典为主。

1890年,希金森和托德合编的艾米丽·迪金森诗选第一辑出版,其后,关于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研究日渐火热。

这一时期,人们对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研究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三点,分别是发布各种艾米丽·迪金森诗集、书信集和专辑,再就是各种版本的艾米丽·迪金森诗歌集推陈出新,关于迪金森诗歌的评价或积极或严肃,各种版本的诗集和各种声音成功激起了英美评论界对迪金森的关注和敬意,希金森称迪金森为“风格独到的天才”,康德拉.艾肯则称迪金森的诗歌极具“人格之美”,迪金森诗歌的经典地位也因此而奠定。

2. 1955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迪金森诗歌研究日渐学术化,研究态度趋于严肃。

狄金森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原文及赏析

狄金森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原文及赏析

狄金森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狄金森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原文及赏析【导语】:〔美国〕狄金森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将房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

“没有人认识这朵玫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没有人认识这朵玫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没有人认识这朵玫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女性主义解读作者:刘向朝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6期○刘向朝(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文法系,上海201399)[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女诗人。

她一生遁世绝俗,终身未嫁,沉浸于精神领域的探索,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其诗歌彰显着女性主义意识,崇尚自我和独立,是对传统、世俗的挑战和叛逆,是对男权和宗教的质疑和反抗。

她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及其自由率真的诗歌作品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女性主义;隐居;叛逆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6-0059-02艾米莉·狄金森(18301866)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女诗人,在美国文学史上,她与惠特曼齐名。

无论是作为女人还是诗人,艾米莉都不同寻常。

作为女人,她过着修女似的隐居遁世生活,十分低调而且一生未嫁,生活似异常平静不见波澜;作为诗人,她的作品却满怀激情,对生活、对爱情都充满着向往和热情。

读她的诗我们可以发现她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爱的拥有和追求绝不逊于任何人。

从二十五岁开始,她就潜心于写作,固执地坚守着自己内心那片神圣的土地。

尽管不被人理解,但她自得其乐。

事实上她选择的这种生活和写作方式正是她自由独立、个性精神和女性意识的体现。

这么多年来艾米莉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出色的诗歌作品一直像个谜团,引起无数读者和学者关注。

一、守住那一片绿色:一生的找寻和等待艾米莉·狄金森生活的十九世纪是美国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

当时的美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妇女根本谈不上拥有真正的独立地位,婚姻则使她们成为男人的附属品,爱情对于很多女人来说只是虚幻的童话。

在解放黑奴的运动中美国妇女才意识到自己和黑人一样处于无权地位,所以积极投入奴隶解放运动,并引爆了19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的女权运动,于1848年发表了类似法国女权宣言的《女性独立宣言》。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_以狄金森_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伴侣_译本为例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_以狄金森_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伴侣_译本为例

第25卷第6期2012年12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5No.6Dec.2012收稿日期:2011-10-14作者简介:孙幼萍(1962—),女,山东梁山人,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以狄金森《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伴侣》译本为例孙幼萍(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1167)摘要:译诗之道在于表现原诗韵节奏与意象:诗情画意。

诗歌翻译批评关注译诗与原诗在形·象·意上的等效度。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第303号作品(一部三幕性灵剧),以日常词语和三个诗节以一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视角,勾勒了一个独立自由永恒的性灵。

诗人以新的语言形式承载新的思想:词组、名词大写及破折号等超常的诗艺展示深刻的思想洞察———性灵的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三个著名译本,译诗之道在于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

诗篇的重新翻译呈现了一个动态过程,译者逐渐贴近作者,进而隐身。

好的译本应该穿越隐喻文字而再现诗人创作的性灵境界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诗歌翻译;批评;意象;隐喻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6-0059-06诗之道,非常道。

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以其相通的情感与形象思维,在不同语言与文化间流动交汇,促成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

译者各自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风格常参杂在译品中,或多或少地遮盖与扭曲原作者的意·图。

文学翻译的“失”“得”正是翻译批评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形式交换,也是译者与作者互动或译者与译者互动的过程。

好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重译本,更新的译本既包含了前译者的开拓创新成果,又会有向译本不断贴近的努力,在原诗的纵深处挖掘不曾被注意的内涵,更客观地再建原作意象。

美国大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以个性鲜明的思想方式和独特的文字表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精心刻画一幅幅生死生轮回画卷,留给世人一首首精彩而难解的诗谜。

艾米莉_狄金森的反_他者_女性主义思想

艾米莉_狄金森的反_他者_女性主义思想

第23卷 第2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3 No.2 2010年3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Mar. 2010——————————————收稿日期:2009 - 08 - 26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留学回国基金(2005540)。

作者简介:赵海萍(1977 -),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

艾米莉·狄金森的反“他者”女性主义思想赵海萍(宁波大学 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艾米莉·狄金森并未真正受到女性主义运动及其思想的影响,但从女性主义角度考察她的诗歌,可以发现,女性身份、女性自我意识等在其名誉、死亡、爱情、婚姻等主题中均有明显体现,其创作抛弃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早已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狄金森;女性主义;“他者”;诗歌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0)02 - 0020 - 05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大半生隐居,恐怕没有听说过女性主义这个概念。

女性主义虽然起源于19世纪末,但现代女性主义的开始却已是在20世纪60年代了,此时狄金森已去世半个多世纪。

然而,倘若将狄金森及其诗歌置于女性主义光照之下,就会发现,她具有非常鲜明的反“他者”思想,在现代女性主义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她的声音高唱女性自我觉醒的歌曲,而这也正是狄金森诗歌独具一格的原因之一。

一、“他者”与女性主义“他者”(the Other)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可以归因于主客体“二元论”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二元论认为,主体(the Subject)居于优势地位,而客体(the Object)则处于劣势地位。

许多哲学家对女性的看法没有脱离这一观点。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应该将女性本质看成带有天然缺陷的附属。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作者:孙幼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4期摘要:译诗之道在于表现原诗韵节奏与意象:诗情画意。

诗歌翻译批评关注译诗与原诗在形·象·意上的等效度。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第303号作品(一部三幕性灵剧),用日常词语和三个诗节,从一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视角,勾勒了一个独立自由永恒的性灵。

诗人以新的语言形式承载新的思想:词组、名词大写及破折号等超常的诗艺展示深刻的思想洞察——性灵的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三个著名译本,译诗之道在于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

诗篇的重新翻译呈现了一个动态过程,译者逐渐贴近作者,进而隐身。

好的译本应该穿越隐喻文字而再现诗人创作的性灵境界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诗歌翻译;批评;意象;隐喻[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79-02诗之道,非常道。

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以其相通的情感与形象思维,在不同语言与文化间流动交汇,促成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

译者各自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风格常掺杂在译品中,或多或少地遮盖与扭曲原作者的意-图。

文学翻译的“失”“得”正是翻译批评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形式交换,也是译者与作者互动、或译者与译者互动的过程。

好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重译本,更新的译本既包含了前译者的开拓创新成果,又会有向译本不断贴近的努力,在原诗的纵深处挖掘不曾被注意的内涵,更客观地再建原作意象。

美国大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个性鲜明的思想方式和独特的文字表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精心刻画一幅幅生死生轮回画卷,留给世人一首首精彩而难解的诗谜。

而解谜之钥匙不在别处就在文字隐喻中。

译诗之关键在于同诗人一起玩文字揭秘游戏,体验诗情灵视画意。

透过文字A是B的语言游戏,洞察诗人创作意图以及她对于世界所描述的哲学思想。

美国诗人在中文世界的知名度全仗翻译作品广泛地深入人心。

狄金森诗集编号为303作品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是她的重要作品之一,读懂这首诗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心灵。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译诗20首(中英文)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译诗20首(中英文)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译诗20首(中英文)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国隐士女诗人,写过一千七百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诗。

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

题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也不曾拜访过天堂--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一定会到那个地方。

I never saw a moorI never saw a Moor--I never saw the Sea--Yet know I how the Heather looksAnd what a Billow be.I never spoke with GodNor visited in Heaven--Yet certain am I of the spot As if the Checks were given--云暗天低又复云暗,飞过雪花一片。

穿越车辙马圈,去留择决艰难。

谁人这样待风,令其整天抱怨。

自然犹如我等,时常没戴皇冠。

BecloudedTHE sky is low, the clouds are mean, A travelling flake of snow Across a barn or through a rut Debates if it will go.A narrow wind complains all day How some one treated him; Nature, like us, is sometimes caught Without her diadem.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 (260)我是无名之辈! 你是谁?你也是无名之辈吗?那么我们为一对!别说! 他们会传开去-- 你知道!多无聊-- 是-- 某某名人!多招摇-- 象个青蛙—告诉你的名字-- 漫长的六月—给一片赞赏的沼泽!I'M Nobody! Who are you?I'M Nobody! Who are you?Are you--Nobody--too?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 they'd advertise--you know! How dreary--to be--Somebody!How public--like a Frog--To tell your name--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信念" 是个微妙的发明" 信念" 是个微妙的发明当绅士们能看见的时候—但显微镜却是谨慎的在紧急的时候。

评余光中和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评余光中和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

评余光中和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作者:周建新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01期摘要:余光中和江枫对艾米莉·狄金森一首诗歌的翻译风格各不相同,一则古雅而诗意盎然,另一则贴切到位,但均体现出名译风范,都是成功的译例。

关键词:余光中江枫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的诗歌,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曾翻译过多首,收在他1968年出版的译著《英美现代诗选》(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重印)中,他把作者译为“狄瑾荪”。

而1995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彩虹文学翻译终身成就奖的江枫先生(1929- )应是最先翻译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大陆学人。

早在1979年他就在《世界文学》上发表了几首艾米莉·狄金森译诗,他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的译名,把女诗人译为“狄更生”。

1982年,江枫先生又在《诗刊》上发表了两首艾米莉·狄金森译诗《暴风雨夜,暴风雨夜》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引起不小的轰动,并首次将作者改译为“艾米莉·狄金森”,从此这个名字被普遍接受至今。

1984年,江枫先生出版中国第一本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译本《狄金森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到2004年,江枫先生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译本已经出了五种,重印多次,依然供不应求,可见读者对江枫先生译文的欢迎。

余光中和江枫同是翻译名家和诗人,他们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译文风格差异很大却同获广大读者嘉许,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本文选取两人对一首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第303首)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两人翻译的各自特点,便于读者更好地领略译家风范。

这两个译文长期为读者激赏,评论颇多,都可称为名译。

原文如下: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Then-shuts the Door-To her divine Majority-Present no more-Unmoved-she notes the Chariots-pausing- At her low Gate-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Upon her Mat-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Choose One-Then-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Like Stone-余译:灵魂选择了她自己的朋友,然后将房门关死;请莫再闯进她那神圣的济济多士的圈子。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作者:孙幼萍来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6期摘要:译诗之道在于表现原诗韵节奏与意象:诗情画意。

诗歌翻译批评关注译诗与原诗在形·象·意上的等效度。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第303号作品(一部三幕性灵剧),以日常词语和三个诗节以一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视角,勾勒了一个独立自由永恒的性灵。

诗人以新的语言形式承载新的思想:词组、名词大写及破折号等超常的诗艺展示深刻的思想洞察——性灵的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三个著名译本,译诗之道在于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

诗篇的重新翻译呈现了一个动态过程,译者逐渐贴近作者,进而隐身。

好的译本应该穿越隐喻文字而再现诗人创作的性灵境界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诗歌翻译;批评;意象;隐喻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6-0059-06诗之道,非常道。

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以其相通的情感与形象思维,在不同语言与文化间流动交汇,促成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

译者各自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风格常参杂在译品中,或多或少地遮盖与扭曲原作者的意·图。

文学翻译的“失”“得”正是翻译批评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形式交换,也是译者与作者互动或译者与译者互动的过程。

好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重译本,更新的译本既包含了前译者的开拓创新成果,又会有向译本不断贴近的努力,在原诗的纵深处挖掘不曾被注意的内涵,更客观地再建原作意象。

美国大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以个性鲜明的思想方式和独特的文字表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精心刻画一幅幅生死生轮回画卷,留给世人一首首精彩而难解的诗谜。

而解谜之钥匙不在别处就在文字隐喻中。

译诗之关键在于同诗人一起玩文字揭秘游戏,体验诗情灵视画意。

透过文字A是B的语言游戏,洞察诗人创作意图以及她对于世界所描述的哲学思想。

美国诗人在中文世界的知名度全仗翻译作品的广泛深入人心。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
摘要:
一、王晋华简介
二、狄金森译本的重要性
三、王晋华狄金森译本的特色
四、译本的影响力与评价
五、总结
正文:
王晋华,我国著名翻译家,长期以来致力于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研究与翻译。

她的狄金森译本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晋华对狄金森诗歌的翻译,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感觉,忠实于原著,体现了原文的优美语言和深邃内涵。

她的译本不仅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狄金森的重要参考,还广泛应用于高校教材,对提高我国翻译界在国际上的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之所以受到广泛赞誉,在于她不仅忠实于原著,还原了诗歌的原貌,而且还深入挖掘了作品中的内涵。

她以优美的语言,将狄金森的诗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狄金森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对我国诗人和文学研究者的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的译本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狄金森这位杰出的诗人,激发了对
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翻译事业的追求。

总之,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她的译作不仅丰富了我国的翻译文化,也为我国翻译事业树立了典范。

女性主义视角下狄金森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视角下狄金森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女性主义视角下狄金森爱情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彭景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女性主义特征,标志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采用女性的叙事视角对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做了细致的描写。

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研究视角,对狄金森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予以解读。

狄金森的爱情诗歌中的女性看似温柔谦卑,实则向往平等的爱情。

通过对这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近一步了解到狄金森的爱情观在女性意识中的体现,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树立一种关爱女性主体的意识。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女性主义;爱情诗;女性形象作者简介:彭景,女,1992年生,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及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8-114-02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很有代表性的女诗人,逝世后为世人留下近1775首风格独特的诗歌。

狄金森的诗歌有不同的主题,她在诗歌中对死亡、自然、宗教、爱情等主题作了深刻的探讨。

其诗风凝练简洁、意象清新、思想深刻、凝聚力强以及极富创造性,因此被视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正是弗洛伊德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潮在文艺批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运用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来解读狄金森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成为该时期狄金森研究的主要潮流。

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研究视角,拟对狄金森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予以探究。

一、女性主义批评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背景下,最早出现在法国,意指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方面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高涨并逐渐深入文化、文学领域,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日益增多。

为了能以一种更加客观、准确的视角去解读女性文学作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与运用适应了时代的潮流,该理论有着较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批判倾向。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摘要:一、介绍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背景二、分析王晋华狄金森译本的翻译特点1.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2.语言简洁明了3.寓意深刻,具有哲理三、评价王晋华狄金森译本的贡献1.推动了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2.丰富了汉语诗歌翻译的实践3.为读者提供了珍贵的阅读体验正文: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作品。

它将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引入中国,为汉语读者呈现了这位神秘诗人的创作世界。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又使诗歌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首先,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狄金森的诗歌以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著称,王晋华在翻译时尽量保留了这一特点,使译文与原文神韵相符。

例如,狄金森的一首经典诗歌《我没有时间憎恨》:原文:“I"m too busy to hate.”译文:“我忙于爱,无暇憎。

”此译文简洁明了,既传达了原文的语气,也体现了狄金森诗歌的哲理。

其次,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在语言表达上追求简洁明了。

这使得译文更易于理解,让读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如,狄金森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原文:“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译文:“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个译文简练而有力,让读者一下子就能领略到诗歌的内涵。

最后,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哲理价值。

这使得译文不仅具有阅读价值,还能引发读者思考。

例如,狄金森的诗歌《你留给我两份遗产》:原文:“You left me two legacies.”译文:“你留给我两份遗产。

”这个译文简洁而富有内涵,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也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总的来说,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为推动我国翻译文学的发展,丰富汉语诗歌翻译的实践,以及为广大读者提供珍贵的阅读体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为美而死”——关于狄金森的诗歌沈浩波

“我为美而死”——关于狄金森的诗歌沈浩波

“我为美而死”——关于狄金森的诗歌沈浩波“我为美而死”——关于狄金森的诗歌沈浩波一、她的灵魂是她的伴侣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侣伴——然后——关上门——忠于内心神圣的选择——不再抛头露面——不为所动,她看见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不为所动,即使君王拜倒在她的石榴裙边——我了解她,于茫茫人海中——选择了唯一——从此——心无杂念——坚如磐石——这是艾米莉.狄金森写于1862年的一首诗,这一年她32岁,正处于创作欲望空前旺盛的时期,其写作风格也越来越坚实。

狄金森一生存世的作品约1800首,写于1862年的就多达366首。

狄金森诗歌的诸多重要元素,如创作风格、美学元素和精神特性,在这一年都已喷薄而出。

这首《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侣伴》(狄金森的原诗并无标题,本文引用的诗歌均为诗人翻译家苇欢的译本,她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代标题)就是她的一首典型作品,既体现了狄金森诗歌的精神特性,也展示了其代表性的形式特点和美学风格。

狄金森始终在“向内”写作,在内心世界“发生”诗歌。

她的诗歌与18世纪和19世纪占统治地位的那种表现对外部世界(历史、宗教、人物、爱情、自然)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浪漫主义诗歌有本质区别,也与19世纪后期法国诗人们通过通感、隐喻和暗示,融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最终以隐晦神秘的象征方式展现诗人内心隐秘情感的象征主义诗歌大相径庭,当然,与1920年以后开始大行其道的现代主义诗歌看起来也不一样(但从更本质的美学特点来说,狄金森提前60年进入了现代主义)。

狄金森的大部分诗歌,都是直接的、全然的、纯粹的“向内”写作,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部世界的象征物。

更为奇特的是,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象征主义,本质上都是高度抒情化的写作。

无论是对外部世界抒情,还是放大和展示内在情感,都是建立在情感、情绪层面上的诗歌。

但狄金森的写作不是,狄金森是在探索、在提问、在试图给出答案、在确认自我。

这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理性和一种直达本质的感性。

事实上,无论是象征主义的鼻祖波德莱尔[1],还是与狄金森共同被视为现代主义诗歌先驱的惠特曼[2],都没有也不可能摆脱浪漫主义风格的烙印。

从艾米莉_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看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的主体间性

从艾米莉_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看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的主体间性

从艾米莉•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看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的主体间性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和翻译的主体间性翻译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自古以来,对翻译的性质、原则和方法,就有多种观点,而对翻译中涉及的各个要素如作者、文本、译者、读者等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也不断变化,就译者的地位而言,就经历了从原作者的奴仆、文本的奴仆、到译者主体性凸显的变迁过程。

古典语言学译论认为作品是作者意图的体现,翻译就是译者尽最大努力在作品中追寻原作者蕴藏在作品中的意义,并完全的在译入语中再现出来。

为了达到再现作者意图的目的,译者须尽量返回或接近和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作者的生平和特性,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尽力拉近译者与原作者在眼界、知识、心境、智力等方面的距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忠实复制原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此时译者是以作者为中心,为作者服务的,其地位相当于作者的奴仆,正如17 世纪英国戏剧家德莱顿 (John Dryden ,1631-1700 )所言,译者是原文作者的奴隶( slave ),必须受到原作者意图的束缚,认为译者犹如“在别人的种植园里干活,我们收拾葡萄园,但葡萄酒却属于果园的主人”① ( Douglas 175);译者翻译的最佳效果应该如古罗马提倡直译的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波依修斯( 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 ,470-524 )主张的那样,要完全遵从原作,翻译时“一个希腊字母也不要漏掉”② (Douglas 35 )。

进入现代时期,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的崇高地位得以确立,因此,语言所赋予的作品本身的意义被无限追捧和重视,正如结构主义所主张,文本的意义来自语言结构内部,而非由作者的主观意图决定,语言符号及其所指与现实之间并无本质的直接联系,由此隔断了作者与作品的联系,提倡语言中心主义,强调语言能够完全表现思想和存在,此时的翻译理论注重研究语言和文本等客体要素,强调不同文本之间的客观性、规律性和普遍性(吕俊,2005:58-65 ),认为翻译就是不同语言间的语码转换,不需任何创造性,主张对文本意义进行客观分析,坚信只要找到两种语言转换的规律,就可以实现翻译的“等值”。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

关于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赏析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共创作诗稿一千七百余篇,生前仅发表诗文七篇,去世后深锁在箱子中的大量创作被看做是她留给后世的厚礼。

在她描写爱情与死亡的诗篇中常给人孤独昏暗消极之感,而本文赏析的作品展现作者生活的充实饱满和对爱情的坦然与决绝。

1 引言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的埃默斯特镇,1858后足不出户,被称作“阿姆斯特的女尼”。

狄金森自小受父亲宗教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明显体现清教思想。

虽然她从二十多岁起就过着孤寂隐居的生活,然而她并不孤独,她强大的精神世界让她在自己的空间里独立,简单,充实的生活。

狄金森的创作被世人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861年以前,作品传统、感情清新自然;第二时期是1861~1865年,是狄金森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高产期。

她在1862一年就创作诗歌366首,是最多作品的年份,本文此诗即为此阶段作品之一;1866年之后被视为第三时期。

据记载,狄金森的生命中出现过两次朦胧的浪漫情愫。

一次是与已婚的塞缪尔·鲍尔斯相恋,但由于他已婚,爱情还未开始就已然结束;一次是与她父亲的朋友,年长于她18岁的洛德法官。

本文赏析的诗歌是诗人为第一次恋爱所作。

2 诗歌赏析Ourselves were wed one summer-dear- Emily DickinsonOurselves were wed one summer-dear-/You Vision-was in June-/And when Your little Lifetime failed,/I wearied-too-of mine-And overtaken in the Dark-/Where You had put me down-/By Some one carrying a Light-/I-too-received the Sign.‘Tis true-Our Futures different lay-/Your Cottage-faced the sun-/While Oceans-and the North must be-/On every side of mine‘Tis true, Your Garden led the Bloom,/For mine- in Frosts- were sown-/And yet, one Summer, we were Queens-/But You- were crowned in June-《我们曾在一个夏季结婚—亲爱的》我们曾在一个夏季结婚,亲爱的—/你最美的时刻,在六月—/在你短促的寿命结束以后—/我对我的,也感到厌倦—在黑夜里被你赶上—/你让我躺下—/一旁有人手持烛火—/我,也接受超度亡魂的祝福—是的,我们的未来不同—/你的茅屋面向太阳—/我的四周,必然是—/海洋,和北方—是的,你的园花首先开放—/而我的,播种在严寒—/然而有一个夏季我们曾是女王——/但是你,在六月加冕2.1内容赏析这首诗的题目温婉动人,仿佛带领读者步入一段美好的回忆之中。

一个就是全部——浅析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一个就是全部——浅析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其 次分 析 了 《 灵魂选择 自 己 的 伴 侣 》 的

当家 里 有 人来访
,
只见墙 角有 白衣倏 忽 而 过
ph
r e
她与 社交
a
最后 分 别 从友 情

宗教
及 事 业 三 个角度 出
保 持 一 定 的 距离
w t o n
却 渴 望 与 志 同 道 合 的少 数 朋 友 B n e j
H
t
m
n i
2 2 13 9 2 01 [ 文章 编号 ] 门 0 0 ( 20 16卜 06 08-
有 些 人 过 安 息 日 到 教 堂 去 一一 / 我 过 安 息 日

家 里 / 让食 米 鸟充 当 唱 诗 班 领 唱 一一 /
地 一一 /
[ j 3
,
礼 拜堂 是 果 园 的 园

此处可 以看 出 艾米莉 有着 反 传 统 的宗 教 思 想
,
,
不愿让 自己 的


而 言更 多 了一

诗 迎合别 人 以 求 发表
竟将 发表 推 迟 到 了 身 后
,
诗 中所 说
,
个 辈




的 力度
更加密 闭 严 实 更表 明意 志 的 坚 定

车 他
” 的 伴 侣 即 是 作者 认定的诗 歌创 作事 业 及 自己 的 写 作 风 格
’ ,、
皇帝
,
与她

,
9 世 纪 最 伟大 的 诗 人之 一 艾米莉 迪 金 森 被誉 为 1
·



,
国 诗歌 的 一 座 里 程碑

英文诗译--Dickinson(狄金森)诗歌艺术技巧散谈

英文诗译--Dickinson(狄金森)诗歌艺术技巧散谈

诗·译诗·翻译--Dickinson(狄金森)诗歌艺术技巧散谈(参考《狄金森抒情诗选》江枫译.[ ].长沙市.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刘火内容提要:本文在江枫先生译诗的启发下,探寻了狄金森诗歌艺术技巧及她的诗意象的奇妙、惊险,通过对部分诗歌的重译,极力勾通汉诗、英诗的语言韵律,寻觅出各种诗歌独有的本质,指出“照搬西方现代主义”的死胡洞,让所谓先锋诗人看到自己只是站在十八世纪的后尾。

·韵律和情境·Through lane it lay - through bramble- Through clearing and through wood- Banditti often passed us-Upon the Lonely road-The wolf came peering curious-The owl looked puzzled down-The serpent’s satin figureGlid stealthily along-The tempests touched our garments-The lightning’s poniards gleamed-Fierce from the Crag above usThe hungry Vulture screamed-The satyr’s fingers beckoned-The valley murmured “Come”-These were the mates-This was the roadThese children fluttered home-p. 6此诗,从韵律上,也就是说朗读中,可以感觉到一种幽深凄历的情境氛围,也可以说,诗意有一部分就是由这种情境散发出的,但翻译成汉诗,很难还原原诗由韵律流动的情境。

江枫译:穿过小径,穿过荆棘-穿过丛林和林间空地-在寂静的路上,绿林好汉常在我们身边来去。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
摘要:
1.介绍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
2.王晋华翻译狄金森诗歌的特点
3.狄金森诗歌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4.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对狄金森诗歌传播的贡献
5.总结
正文: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部作品。

狄金森是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思考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的差异,狄金森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一直存在一定的难度。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则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晋华翻译狄金森诗歌的特点在于他深入理解狄金森诗歌的内涵,尊重原文的语言风格,同时注重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他的译文既保持了原文的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又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使得狄金森的诗歌在中国读者面前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狄金森诗歌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是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过去,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狄金森的诗歌在中国的传播一直面临诸多困难。

然而,随着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开始接触和欣赏狄金森的诗歌。

这不仅促进了中美诗歌交流,也为中国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对狄金森诗歌传播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正是由于他的努力,狄金森的诗歌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不仅丰富了中国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中美诗歌交流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桥梁。

总的来说,王晋华的狄金森译本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它不仅为狄金森诗歌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中国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狄金森婚姻定义诗之解读

狄金森婚姻定义诗之解读

狄金森婚姻定义诗之解读摘要:美国诗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对于许多研究者而言,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许多有关狄金森的书籍尤其传记都有意无意地强化其神秘隐者的形象。

本文拟从原文研究出发,选取狄金森婚姻定义诗“我把自己给了他(f gave myself to Him F426)”进行语义分析,通过对本诗的翻译和解读,力图呈现原诗意蕴,解读诗人眼中对婚姻的定义和字里行间折射的社会文化语境。

逐节审视这首诗,可见叙述者对婚姻的定位、买卖婚姻中自我价值缺失以及婚姻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狄金森婚姻定义诗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1830- 1886),对于许多研究者而言,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戴普曼( Jed Deppman)在2008年概括了英语世界学者们眼中的狄金森形象是“隐居、神秘、杰出的诗人”。

许多有关狄金森的书籍尤其传记都有意无意地强化其神秘隐者的形象。

由于狄金森终身未婚,生平也没什么惊人的事迹可书,研究者们对狄金森本人的恋情充满了想象,其根据是6封迪金森写给导师( Master)的信,并据此猜测诗人二十五岁以后即隐居是恋爱受挫的缘故。

据信她的恋爱对象的有三位:狄金森家的老朋友、《春田镇共和党报》发行人鲍尔斯( Samuel Bowles,1826-1878),费城的牧师华兹华斯(Charles Wadsworth,1814-1882),以及她父亲的朋友洛德法官( Otis Phillips Lord,1812-1884)。

也有人猜测她与她嫂子苏珊(Susan Huntington GilbertDickinson,1830-1913)是同性恋关系。

但猜测终归是猜测,并没有什么确凿证据证明所猜测的是事实。

本文拟从原诗研究出发,选取狄金森婚姻定义诗《我把自己给了他》(1 gave myself to Hin,F426)①进行语义分析,通过对本诗的翻译和解读,力图呈现原诗意蕴,解读诗人眼中对婚姻的定义和字里行间折射的社会文化语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6期2012年12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5No.6Dec.2012收稿日期:2011-10-14作者简介:孙幼萍(1962—),女,山东梁山人,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译诗之道与翻译批评———以狄金森《灵魂选择她自己的伴侣》译本为例孙幼萍(南京工程学院外语系,江苏南京211167)摘要:译诗之道在于表现原诗韵节奏与意象:诗情画意。

诗歌翻译批评关注译诗与原诗在形·象·意上的等效度。

艾米莉·狄金森诗集第303号作品(一部三幕性灵剧),以日常词语和三个诗节以一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视角,勾勒了一个独立自由永恒的性灵。

诗人以新的语言形式承载新的思想:词组、名词大写及破折号等超常的诗艺展示深刻的思想洞察———性灵的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三个著名译本,译诗之道在于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

诗篇的重新翻译呈现了一个动态过程,译者逐渐贴近作者,进而隐身。

好的译本应该穿越隐喻文字而再现诗人创作的性灵境界和创作风格。

关键词:诗歌翻译;批评;意象;隐喻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6-0059-06诗之道,非常道。

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以其相通的情感与形象思维,在不同语言与文化间流动交汇,促成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

译者各自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艺术风格常参杂在译品中,或多或少地遮盖与扭曲原作者的意·图。

文学翻译的“失”“得”正是翻译批评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形式交换,也是译者与作者互动或译者与译者互动的过程。

好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重译本,更新的译本既包含了前译者的开拓创新成果,又会有向译本不断贴近的努力,在原诗的纵深处挖掘不曾被注意的内涵,更客观地再建原作意象。

美国大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以个性鲜明的思想方式和独特的文字表达,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精心刻画一幅幅生死生轮回画卷,留给世人一首首精彩而难解的诗谜。

而解谜之钥匙不在别处就在文字隐喻中。

译诗之关键在于同诗人一起玩文字揭秘游戏,体验诗情灵视画意。

透过文字A 是B 的语言游戏,洞察诗人创作意图以及她对于世界所描述的哲学思想。

美国诗人在中文世界的知名度全仗翻译作品的广泛深入人心。

狄金森诗集编号为303作品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是她的重要作品之一,读懂这首诗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心灵。

有趣的是,尽管这首诗历经多次翻译,却未能真正解开谜诗,连研究狄金森的著名学者刘守兰也不那么自信:“我依然感到自己还是站在通向诗人心灵世界的幽微曲折小径的起点”[1],更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首宣言诗,是一个不关心国事的隐居诗人的自白[2]。

“谜一般的诗人”究竟呈现给世人怎样的灵性社会?“大诗人”伟大在哪里?诗言说什么?诗歌翻译究竟译出了怎样的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翻译批评(critical reading of transla-tion )因缘而生。

一、译诗之道:步·意·信诗歌,文字简洁,寓意丰盛,情感饱满,分行律动,以文字再现形象,构建精神境界,文字显现隐形思想的实相。

近代中国翻译史大体上是一个“百家释严复,严复释百家”的发展史[3],信达雅是翻译活动必不可少的指南,离开“信达雅”谈翻译之道,实属南辕北辙欲速不达。

诗歌形式决定诗歌翻译的形式。

译者有责任以诗译诗,使其译品类似原作,神与形具足。

译诗界最具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当属上个世纪的诗人学者卞之琳。

江枫总结了卞之琳译诗原则: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4]43。

中国是诗的王国,前辈们对鉴诗有许多的深刻见解。

诗,去文去理去意。

试想把文字去掉剩下的是什么?那恐怕是读者正在体验的诗情画意,萦绕在读者脑海挥之不去的画面感。

瓦尔特·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一种形式。

……如果译文是一种形式,那么,可译性就必然是某些作品的本质特征”[5]3-4。

纯诗,文字产生的画面感,或许就是某些作品的本质特征,一种诗质,诗歌翻译的核心。

为了移植画面感,诗译者所做的就是将凸显意象的原文形式转换为译语形式。

翻译中原有文字“丢失”(lost)而找到(found)对应文字的形式转换不是翻译终点,文字形象在新的语言中再生才是翻译终点。

译者的任务:解放束缚在原文中的精灵,将译语再现之。

因此,好的译诗须出“神”入“画”,再现诗情画意。

译诗之道在于雕“形”出“象”达“意”。

那么如何建构诗行节奏?亦步亦趋:卞之琳套用一个四字成语,幽默俏皮地在赋予旧词新意。

首先,亦“趋”,趋同原作,表明翻译者的工作姿态之“信”,翻译必依照原本再现意韵;其次,亦“步”,标明译者应该掌握的技术。

步,音步、音尺,表现英语诗行的音乐节奏。

一个音步(以一个重音带一、两个或不带轻音构成的节奏单位),对应于译诗节奏的顿、音组或单字。

顿或音组,白话诗里的节奏单位,多由二字、三字构成,用其替代原诗音步,获得相似的节奏感。

在翻译外国格律诗时,以音步建行的英语诗和以音节建行的法语诗找到的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物,而能够得心应手地以相应的格律去再现外国诗的格律。

亦步亦趋,明确了以诗译诗的技术,消解了散文译诗的问题。

[4]44刻意求似:刻“意”求似,刻画诗意。

原诗文辞烘托出的意象或境界,乃是诗体移植能否存活之根本。

译者仿着原来的韵律节奏,用中文顿(音组)或字建行,以求字字行行最终托起一个相似的鲜活意境,随译文律动的节奏,凸显意象,或生机勃勃,或宁静沉默。

然而,词义的多层面性排斥了译者的简单处理。

意义深邃的诗歌以一个或众多的隐喻构成。

借助隐喻,诗人以甲喻乙,指东说西。

多层次的蕴意烘托在语义场景中,敏锐的而明智的译者需刻意洞察。

以似致信:由于翻译本质上是语言形式转变的问题,是换一种文字的说法。

译者仿着诗人“如何说”来运词造句立意。

依照原文,求得类似的音韵节奏和诗画感,原诗得以在新的语言里重放智性光芒,获得来世的生命。

“在译文中,原作生命获得了最新的、继续更新的、最完整的展开”[5]5。

有趣的是,以成语表达新的思想,只能使思想陈旧。

比如“亦步亦趋”,日常生活中夹带贬义,令人想到表面上的模仿;“刻意求似”令人联想“刻舟求剑”而不得剑;“以似致信”,更带出“似是而非”的感叹。

在新思想需要新形式的文字艺术表现上,狄金森以极具个性的创作方式做出了榜样。

尽管如此,瑕不掩瑜,卞之琳的译诗观对于译事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在貌似缺乏美感的语言表述中,智者如果能撇去浮沫,就能真正了解译诗的真蒂了:步·意·信。

译家江枫认为,“译诗,而要译好,无论出发于何处,迟早都会走到这条道上来,这是一条正道,一条宽阔的大道”[4]52。

二、译诗批评:形·象·意诗歌是以文字创造形象的艺术活动,形象或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意象的非凡表达力决定了诗人的成就。

欣赏艺术品,是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诗歌翻译鉴赏是一种诗歌翻译批评,评判和借鉴译文是翻译批评的基本任务。

互动中,翻译活动健康理性有序地展开。

许钧将“翻译批评”界定为对诸如“信息再现活动、语言转变活动、符号转换活动和内容传达活动”合理程度和转换结果的等值程度做出评价。

具体评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译者感知的世界与作者表现的世界是否吻合或等值、译者与作者所使用的翻译或创作方法是否统一、译作与原作意图是否一致。

[6]简言之,相对于原作,译者是否保存原诗歌节奏、意象和风格,呈现相应的译语艺术形式。

本文以艾米莉·狄金森诗集第303号作品为例,依照卞之琳诗译原则,对三个译本进行评判和借鉴,讨论诗歌翻译活动遵循的基本要素:形·象·意。

1.狄金森诗集第303首的翻译比对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Then—shuts the Door—To her divine Majority—Present no more—Unmoved—she notes the Chariots—pausing —At her low Gate—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Upon her Mat—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Choose One—Then—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Like Stone—这首诗,狄金森创作于1862年,同年一共创作了366首。

而立之年的她,诗情迸发,思考并创作很多有关生与死诗篇,其意境开阔、文字简练、丰产丰收无人能比,其想象力与表达力超出她同时代编辑读者的审美规范。

超时空的诗歌表现艺术历经近一个半世纪,其魅力有增无减。

比较不同时期的译诗,应该具备一种历史发展的视角。

后来的译文较之前辈的译文更可读或更接近原文意境,可看作社会进步的结果。

诗歌翻译是动态的,不同的个人参与同一首诗的翻译过程,而最终合成某种共识,更深入原诗意境。

前辈的译作大体确定了基本的意境,他们具有开创力,使后者得以借鉴而更加贴近原作。

“翻译本质决定译诗应当准确反映原作,决定译者对准确的追求,因此,翻译的进步与发展应当表现为越来越接近原作”[7]。

2.三个译文与原诗的对等程度分析诗质,诗情画意。

韵律节奏表达情感,文字造型塑像。

译诗的根本在于亦步亦趋刻意求似地再现诗情画意,译者隐身其间。

由于不方便将三个译本同列,只好勉为其难地制表如下。

三个表格各展示一个原文诗节的不同译文,及其对照。

三种译文发表在不同的时段,从20世纪60年代(译文一)到80年代(译文二)[8]再到21世纪(译文三)[9]。

其间隔大约20年,约为一个成长代。

三译文具有类似风格,以诗译诗,直译中混杂着意译。

表1第一诗节的比较诗节1英文·中文亦“步”亦趋?刻“意”求似?诗行一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四音步Society–社会译文一灵魂选择了她自己的朋友,四顿朋友译文二灵魂挑择自己的侣伴—四顿伴侣译文三灵魂挑择自己的侣伴,四顿伴侣诗行2Then—shuts the Door—二音步shuts–关闭译文一然后将房门关死;三顿关死译文二然后,把门紧闭—三顿紧闭译文三然后,关上门;三顿关上诗行3To her divine Majority—四音步Majority–多数译文一请莫再闯进她那神圣的三顿济济多士的圈子译文二她神圣的决定—二顿决定译文三神圣的多数二顿多数诗行4Present no more—二音步Present–出现译文一济济多士的圈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