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访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做事预先准备,就有成功的可能;不做充分准备,往往就干不好这件事。有经验的记者,总是善于把采访的成功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笔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二十多年,多年的采访实践证明,采访之前有无准备,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不久前刘翔在大阪田径世锦赛上夺得大满贯,本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田径记者冬某的全球独家直播采访却遭到很多观众和网友的不满。冬某到底问了些什么问题让观众们“大扔板砖”?下面是冬某对刘翔的采访提问及网友的点评:
“你是不是在比赛前对自己特别有信心?”(点评:废话)
“你昨天的比赛是不是感觉很完美?”(点评:你说呢)
“你的教练是不是给了你很大的帮助?”(点评:没帮助要教练干嘛)
“如果将来有新人上来你是不是会更刻苦训练?”(点评:没新人就可以不刻苦吗)
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采访学教师张征看了冬某的采访直播后说,“冬某提的问题‘冷’得让人直起鸡皮疙瘩,她确实没有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由此看来,采访前的准备是如此之重要,那么采访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一、提前熟悉采访对象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应从采访之前就开始,这种认识来自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准备越充分,记者与对方的距离就越接近。比如采访对象的年龄、籍贯、经历、性恪、爱好、兴趣、成就等,都应该从有关资料或熟悉他的人作一些初步了解。这样采访起来,共同的语言就越多,对方也了解记者的意图,乐意与记者交谈、合作,这样采访的起点就高。1994年5月,中央电视台有一位年轻记者,到上海采访病榻上的周谷城。96岁的老人表示只能回答记者一句话。这位记者不慌不忙,他以叙旧似的口吻问道:“听说在五四运动的游行队伍里你曾经跑掉过一只皮鞋?”老人一听感到很吃惊,面对眼前这个如此了解自己的年轻人,他一下子来了谈兴,于是谈话整整持续了一个下午。
如果记者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对方当然会不高兴,不愿与你交谈,造成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中年女科学家,双方的交谈是这样的:
记者:解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学府培养了许多人才。请问你毕业于哪所大学?
科学家:对不起,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搞科研全靠自学,我认为自学也能成才。
记者:听说你又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科研项目。请问,你的新课题是什么?
科学家:看来你不了解我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的研究。目前只是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但远远没有成功,所以谈不上有什么新的课题。
记者:你的孩子在哪儿学习?
科学家: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精力贡献给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一直独身至今。请原谅,这个问题我不愿多谈。
这样毫无准备的采访,是不会受人欢迎的。若下次再上门,可能会被拒之门外。
如果采访对象不是人物而是事物,那么,对你要去的地方的政治情况、经济状况、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等等,在出发前,最好到资料室、图书馆、上网或到有关部门查阅和询问。这些资料是记者采访前了解事物的重要的辅助工具。
二、掌握采访对象有关的知识
笔者刚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常常对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或没有准备,一有采访任务就直奔现场,采访时没有条理性,弄得自己很被动。其实,无论你是资深的老记者,还是年轻的新记者,如果采访前准备不充分,采访时都会感到知识的不足。特别是采访专家、
教授、科学工作者,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这就要求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事先有所了解和熟悉。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做笔记。她说,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象学生准备大考一样。
记者要熟悉采访对象的专业特长,确实要花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了解,这样采访才能取得丰硕成果。这就是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善其器”。这一环节无论如何也少不了。著名记者徐迟在采写《哥德巴赫猜想》之前,对数学几乎一无所知。但是他为了采访陈景润,为了弄清“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一回事,他读了许多数学方面的书。如果不了解数学方面的知识,就很难接触陈景润。就算徐迟能妙笔生花,也是写不出《哥德巴赫猜想》这篇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来。又如有一次,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到中国举办新产品技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邀请了首都各大传媒的记者出席。主持人在发布了新闻之后,由记者自由提问。等了一阵子,没有一人举手提问;主持人再次邀请提问,还是没人响应。为什么记者提不出问题,理由很简单,就是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做必要的准备,对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在京举办的新产品交流会的背景和新产品,缺乏认识。所以,记者在采访前,掌握采访对象的有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一个记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积累。多读书,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注意收集和追踪新知识、新信息,还要时时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缩小采访前的准备时间,才能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即使遇到突发性采访任务也能应付自如。
三、搜集背景材料
在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后,记者要做的事是着手搜集采访对象有关的背景资料。
有的背景材料被写进新闻稿里,可充实内容,增强新闻的厚度和立体感,给听众以丰富的知识,增强新闻的可听性。有的背景材料不直接写进新闻里,只是供记者分析参考,明确某一事物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有经验的记者,都十分重视采访前对有关背景材料的掌握和搜集。
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青年时期读了《西行漫记》后,便想进行有关中国红军长征的报道。但一直未能如愿。中美建交后,他实现了访问中国的夙愿。当时周总理接见了他,他向周总理正式提出,想沿着长征路线实地采访。当时周总理只是对他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索尔兹以为自己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后来他才明白,他要采访红军走过的路,必须作背景的准备,也就是说他要事先采访参加长征的老干部、老战士。但是,当时许多参加长征的老干部被“四人帮”下放劳动,有的还在关押中。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当然不会同意他去采访。
打倒四人帮后,索尔兹被邀请访华并被同意去长征沿途采访。到中国后,他开出了一份与长征有关并希望能予以采访的人的名单。同时还阅读了《朱德传》、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警卫员写的回忆录。在前往长征路线采访前,还特地访问了二百多位长征老战士、历史学家和有关人员。最后,他写成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轰动世界。
四、制订采访提纲
在新闻采访中,向被采访者问什么?怎么问?也是需要我们事先准备的。这种准备,即是拟定采访提纲。它是采访准备工作中最核心的内容,上述各项准备内容都最终体现、落实在采访提纲之中。采访提纲总的要求是,要尽可能详细、具体、实在、简明扼要。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事实和细节,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提问、考证、挖掘。采访时不怕问题多,就怕问的问题少。若准备得少,几个问题一问完,就无话可谈,采访不能深入下去。
一般来说,采访提纲有这样几个主要内容:(1)明确采访的目的;(2)问什么问题;(3)事件和人物的特点是什么;(4)采访向什么方向深入;(5)采访的顺序和时间。采访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