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山西省晋城市下辖县)
山西晋城简介
气候优势
晋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许多珍贵动植 物的生长,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现有阳城 蟒河和沁水历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 内有种子植物1300余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1种;有 动物342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蟒河自然 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882种,动物285种。列为国家一级 重点保护的有黑鹳、金雕、金钱豹3种,二级有猕猴、水 獭等28种。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 蘑菇等菌类微生物。
新材料产业
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平台作用, 研发应用前沿技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实现“材料 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 依托兰花集团、鸿诺光电、融高太阳能等企业推进多 晶硅、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发展。 依托高平唐一新能源、皇城相府中道能源公司加快高 科技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 根据技术成熟度、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发展碳酸钙改 性环保新型材料产业。 大力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高端纳米材料。
自然气候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 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作物区,温和作物区, 温暖作物区。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少雨多风,干 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 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为“长日照 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 小时。年平均气温7.9-11.7°C,陵川最低7.9 °C,阳城最 高11.7°C其它地区均为10°C左右。无霜期一般在185天 左右,沁水最长,为198天,陵川最短,为165天。年降水 量在626-674毫米之间。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晋善晋美 尽在晋城(与“泽州”有关优秀PPT文档)
▪ 1958年7月陵川县分设 ▪ 1959年10月,沁水县从合并后的阳城县分出 ▪ 1961年5月高平县分设,晋城市恢复为5县。 ▪ 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 ▪ 1983年9月晋城县改设县级晋城市。 ▪ 1985年5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从晋东南地区分出,原晋城市(县级)分置为城、郊区。
第3页,共56页。
第4页,共56页。
▪
废内晋 曹 东西 战夏 南发 远自 晋
;
郡 ,
朝 ,
魏 时
汉 属
汉 分
国 时
、 商
屏 翰
祥 地
流 长
宿 凤
城 古
泫端 , 并属 属、 ”之 ,高 称
二
氏氏 分 州河 韩西 、一 文台 泽 、、 属 郡东 国周 “。 化、 州
、
高获 平 ,、 ;属 冀史 遗有 府 都泽 阳 置并 后冀 南称 产凤 、
第15页,共56页。
特产小吃
▪ 高平十大碗:高平的传统宴席,主菜有十碗,故名十大 碗,传说为洛阳宫廷水席传入晋城结合本地特色而形 成的一道菜系,又传说为长平之战后祭奠赵国士兵的 贡品所形成,晋城各地的十大碗菜类稍有差别,其中 以高平的十大碗最为保存完整,故也名高平十大碗。
▪ 高平烧豆腐:又名“白起肉”,传说为长平之战时, 白起坑杀赵国40万士兵,后世百姓出于对白起的憎恨, 把豆腐比作白起的肉,火烧、水煮而吃。
还 有 肉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习 惯 , 豆 角 , 豆
在 选 材 上 也 遵 循 晋
晋 城 人 做 卤 面 的 传
法 , 做 法 也 基 本 保
“ 卤 面 ” 是 晋 城
山西省晋城市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报告
第一章晋城地区概况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节地理位置及概况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
太焦、侯月铁路纵贯本境,晋焦高速、二广高速、晋阳高速、207国道、省道与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晋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
图1-1晋城市行政区划图晋城市下辖城区、泽州、高平市、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
总耕地面积为283.38万亩,人均耕地1.42亩。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3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3.33%)。
2007年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为112.02万人,占总人口的50.38%;女性为1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2%,性别比为101.55。
全市人口中有22个民族。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城区。
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儿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暧作物区。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委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
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年平均气温7.9-11.7°C,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
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
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第三节矿产资源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
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
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生态体育旅游现状的研究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生态体育旅游现状的研究左建中【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阐述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特点、分类,并对阳城县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城县在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方面具有资源、经济、时间和政策扶持的优势,市场潜力很大,值得开发和研究.但是该地的生态体育旅游还处于萌芽阶段,城乡之间生态体育旅游发展不平衡,没有专门的机构引导、开发和保护,导致在发展体育旅游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在此基础上对阳城县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提出可行性建议.【期刊名称】《体育科技》【年(卷),期】2018(039)002【总页数】2页(P104-105)【关键词】生态体育旅游;体育经济;阳城县【作者】左建中【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正文语种】中文生态体育旅游是指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为主要目的, 以生态和自然环境为取向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 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育旅游活动。
阳城拥有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也为推动阳城县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阳城县皇城相府文化旅游区、蟒河生态观光旅游区、析城山旅游度假区、九女湖旅游区和城市森林公园。
1.2.1文献资料法对各大门户网站检索系统进行查阅以及研究学习各类学术期刊中有关生态旅游、生态体育、体育旅游、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刊物、书籍和研究论文等。
整合、借鉴地质学、体育学、旅游学、林业学等各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整理关于生态体育旅游的相关资料。
1.2.2实地调研法对调查所涉及到的的体育旅游景点、自然生态保护区和农家乐景点进行实地考察,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调取数据,拍摄影像资料,做好调研记录。
皇城相府文化旅游区是阳城县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的主体。
它以明清古堡文化为主要特点,包括皇城相府、郭峪城、砥洎城、东岳庙、海会寺、天官王府等旅游景点。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地信1201班规划1201班成员:李萱、李俊兴、陈丽雅、林佳亮指导老师:何晓蓉时间:2015/4/201自然生态环境特征1.1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山东与山西交界处,西与运城、临汾衔接、北与长治交界,东、南与河南省的新乡、济源、焦作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2′-35度42′,东经112度31′-113度14′,南北长约58.85公里,东西宽约62.75公里,面积约为9490平方里。
晋城市区位图1.2地貌环境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晋城市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盆地中央,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境内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其中丘陵面积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16.7平方公里。
盆地及宽谷平原占总面积的12.9%。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米。
最高的中条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是丹河、沁河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基本风压0.45kN/m2。
1.3地质环境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东部和西南部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零星分布有太古界,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分布有元古界。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以变质岩和片岩为主;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市区东部和南部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带状分布,奥陶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工程地质条件
⼭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程地质条件1.1、⼯程概况******⼯程****桥位于⼭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2、⾃然地理概况2.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桥址位于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西北,距阳城县约20km,西北距沁⽔县约18km,附近区域交通有阳翼⾼速及乡间公路纵横成⽹,交通条件便利。
2.2、地形地貌桥址区位于晋东南⼭区,主要为芦苇河河床,两侧桥台为丘陵。
地形起伏较⼤,相对⾼差在10~30m之间,⼭坡⾃然坡度约为30°~40°。
2.3、⽔系本区属于黄河流域沁河⽔系,桥址区地表⽔为芦苇河河⽔。
2.4、⽓象特征根据我国⽓候区划图,该区⽓候属暖温带亚湿润⼤区晋陕⽢区。
根据阳城县⽓象站历年⽓象资料统计(1957~1980年),年平均⽓温11.7℃,绝对最⾼⽓温40.2℃,绝对最低⽓温-19.7℃,年平均降⽔量627.4mm,年最⼤降⽔量852.2mm,年平均蒸发量2055.1mm,蒸发量为降⽔量的3.3倍,属半⼲燥⼤陆性⽓候。
冬季寒冷,⾬雪稀少,夏季暖湿多⾬,春季多风少⾬。
主导风向为东南及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最⼤风⼒6~7级。
平均风速 2.0m/s。
最⼤风速24.0m/s,最⼤冻结深度0.7m。
2.5、地震动参数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的划分,桥址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程地质特征3.1、地层岩性及物理⼒学特征 3.1.1、地层岩性据调查和本次勘察揭⽰,桥址区地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堆积层(Q 4ml )素填⼟,全新统冲洪积层(Q 4al+pl )粉质黏⼟、碎⽯⼟,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 3dl+pl )黏质黄⼟,⼆叠系上统(P 2)泥岩、砂岩。
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详见地质柱状图和⼯程地质纵断⾯图,主要地层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堆积层(Q 4ml )①1素填⼟:以碎⽯⼟为主,灰黄⾊,稍密,潮湿,粒径⼀般为60-100mm ,含少量漂⽯,黏⼟、细砂充填,分布于河床局部表层,厚度为0~1.0m ;Ⅲ级硬⼟。
西晋行政区划
《晋书•地理志》郡县表州名州治郡名郡治县数下辖县名备注司州洛阳河南郡洛阳县12 洛阳县、河南县、巩县、河阴县、新安县、成皋县、缑氏县、阳城县、新城县、陆浑县、梁县、阳翟县荥阳郡荥阳县8 荥阳县、京县、密县、卷县、阳武县、苑陵县、中牟县、开封县泰始二年(266年),析河南郡复置荥阳郡弘农郡弘农县 6 弘农县、湖县、陕县、宜阳县、黾池县、华阴县上洛郡上洛县 3 上洛县、商县、卢氏县泰始二年(266年),析京兆郡置上洛郡平阳郡平阳县12 平阳县、杨县、端氏县、永安县、蒲子县、狐讘县、襄陵县、绛邑县、濩泽县、临汾县、北屈县、皮氏县河东郡安邑县9 安邑县、闻喜县、垣县、汾阳县、大阳县、猗氏县、解县、蒲坂县、河北县汲郡汲县 6 汲县、朝歌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泰始二年(266年),析河内郡置汲郡河内郡野王县9 野王县、州县、怀县、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广平郡广平县15 广平县、邯郸县、易阳县、武安县、涉县、襄国县、南和县、任县、曲梁县、列人县、肥乡县、临水县、广年县、斥漳县、平恩县阳平郡元城县7 元城县、馆陶县、清渊县、发干县、东武阳县、阳平县、乐平县“清渊”:《晋书·地理志》作“清泉”,此避唐讳更名魏郡邺县8 邺县、长乐县、魏县、斥丘县、安阳县、荡阴县、内黄县、黎阳县顿丘郡顿丘县 4 顿丘县、繁阳县、阴安县、卫县泰始二年(266年),析魏、阳平二郡置顿丘郡兖州廪丘陈留国小黄县10 小黄县、浚仪县、封丘县、酸枣县、济阳县、长垣县、雍丘县、尉氏县、襄邑县、外黄县濮阳国濮阳县 4 濮阳县、廪丘县、白马县、鄄城县咸宁三年(277年),析东郡置濮阳国济阴郡定陶县9 定陶县、乘氏县、句阳县、离狐县、宛句县、己氏县、成武县、单父县、城阳县“宛句”:《汉书》、《隋书》均作“冤句”高平国昌邑县7 昌邑县、巨野县、方与县、金乡县、湖陆县、高平县、南平阳县泰始元年(265年),改山阳郡置高平国“湖陆”:《晋书》作“陆湖”,今考,应从《汉书》、《后汉书》等作“湖陆”任城国任城县 3 任城县、亢父县、樊县东平国须昌县7 须昌县、寿张县、范县、无盐县、富城县、东平陆县、刚平县济北国卢县 5 卢县、临邑县、东阿县、谷城县、蛇丘县泰山郡奉高县11 奉高县、博县、嬴县、南城县、梁父县、山茌县、新泰县、南武阳县、莱芜县、牟县、巨平县“南城”:《晋书》作“南武城”,今考,应从《宋书》、《隋书》等作“南城”“牟”:《晋书》作“东牟”,今考,应从《汉书》、《宋书》等作“牟”豫州陈县颍川郡许昌县9 许昌县、长社县、颍阴县、临颍县、郾县、邵陵县、 县、新汲县、长平县汝南郡新息县15 新息县、南安阳县、安成县、慎阳县、北宜春县、朗陵县、阳安县、上蔡县、平舆县、定颍县、灈阳县、南顿县、汝阳县、吴房县、西平县惠帝年间,析汝南郡置南顿郡,治南顿襄城郡襄城县7 襄城县、繁昌县、郏县、定陵县、父城县、昆阳县、舞阳县《晋书》作泰始二年(266年)置,今考应为魏末所置汝阴郡汝阴县8 汝阴县、慎县、原鹿县、固始县、鲖阳县、新蔡县、宋县、褒信县泰始二年(266年),析汝南郡复置汝阴郡惠帝年间,析汝阴郡置新蔡郡,治新蔡梁国睢阳县12 睢阳县、蒙县、虞县、下邑县、宁陵县、谷熟县、陈县、项县、长平县、阳夏县、武平县、苦县惠帝年间,析梁国复置陈郡,治陈县长平县:前已见于颍川郡,疑重复沛国相县9 相县、沛县、丰县、竺邑县、符离县、杼秋县、洨县、虹县、萧县“竺邑”:《汉书》、《隋书》均作“竹邑”谯郡谯县7 谯县、城父县、酂县、山桑县、龙亢县、蕲县、铚县鲁郡鲁县7 鲁县、汶阳县、卞县、邹县、蕃县、薛县、公丘县“蕃”:《晋书》作“番”,今考,应从《汉书》、《后汉书》作“蕃”弋阳郡弋阳县7 弋阳县、西阳县、轪县、蕲春县、邾县、西陵县、期思县安丰郡安风县 5 安风县、雩娄县、安丰县、蓼县、松滋县冀州信都赵国房子县9 房子县、元氏县、平棘县、高邑县、中丘县、柏人县、平乡县、下曲阳县、鄡县巨鹿国廮陶县 2 廮陶县、巨鹿县安平国信都县8 信都县、下博县、武邑县、武遂县、观津县、扶柳县、广宗县、经县平原国平原县9 平原县、高唐县、茌平县、博平县、聊城县、安德县、西平昌县、般县、鬲县乐陵国厌次县 5 厌次县、阳信县、漯沃县、新乐县、乐陵县勃海郡南皮县10 南皮县、东光县、浮阳县、饶安县、高城县、重合县、东安陵县、蓨县、广川县、阜城县章武国东平舒县 4 东平舒县、文安县、章武县、束州县泰始元年(265年),析勃海、河间二郡置章武国河间国乐城县 6 乐城县、武垣县、鄚县、易城县、中水县、成平县“易城”:《汉书》、《后汉书》均作“易”,无“城”字高阳国博陆县 4 博陆县、高阳县、北新城县、蠡吾县泰始元年(265年),析中山、安平、河间三郡置高阳国博陵郡安平县 4 安平县、饶阳县、南深泽县、安国县清河国清河县 6 清河县、东武城县、绎幕县、贝丘县、灵县、鄃县中山国卢奴县8 卢奴县、魏昌县、新市县、安喜县、蒲阴县、望都县、唐县、北平县常山郡真定县8 真定县、石邑县、井陉县、上曲阳县、蒲吾县、南行唐县、灵寿县、九门县幽州涿县范阳国涿县8 涿县、良乡县、方城县、长乡县、遒县、故安县、范阳县、容城县燕国蓟县10 蓟县、安次县、昌平县、军都县、广阳县、潞县、安乐县、泉州县、雍奴县、狐奴县北平郡徐无县 4 徐无县、土垠县、俊靡县、无终县上谷郡沮阳县 2 沮阳县、居庸县广宁郡下洛县 3 下洛县、潘县、涿鹿县代郡代县 4 代县、广昌县、平舒县、当城县辽西郡阳乐县 3 阳乐县、肥如县、海阳县平州襄平咸宁二年(276年),析幽州之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置平州昌黎郡昌黎县 2 昌黎县、宾徒县辽东国襄平县8 襄平县、汶县、居就县、乐就县、安市县、西安平县、新昌县、力城县襄平县为东夷校尉所在地乐浪郡朝鲜县 6 朝鲜县、屯有县、浑弥县、遂城县、镂方县、驷望县玄菟郡高句丽县 3 高句丽县、望平县、高显县带方郡带方县7 带方县、列口县、南新县、长岑县、提奚县、含资县、海冥县并州晋阳太原国晋阳县13 晋阳县、阳曲县、榆次县、于离县、盂县、狼孟县、阳邑县、大陵县、祁县、平陶县、京陵县、中都县、邬县上党郡潞县10 潞县、屯留县、壶关县、长子县、泫氏县、高都县、铜鞮县、涅县、襄垣县、武乡县西河国离石县 4 离石县、隰城县、中阳县、介休县乐平郡沾县 5 沾县、上艾县、寿阳县、轑阳县、乐平县雁门郡广武县8 广武县、崞县、 县、平城县、葰人县、繁畤县、原平县、马邑县新兴郡(晋昌郡)九原县 5 九原县、定襄县、云中县、广牧县、晋昌县惠帝改新兴郡为晋昌郡,后复旧名雍州长安京兆郡长安县9 长安县、杜陵县、霸城县、蓝田县、高陆县、万年县、新丰县、阴般县、郑县冯翊郡临晋县8 临晋县、下邽县、重泉县、频阳县、粟邑县、莲芍县、郃阳县、夏阳县扶风郡(秦国)郿县 6 池阳县、郿县、雍县、汧县、陈仓县、美阳县惠帝改扶风郡置秦国安定郡临泾县7 临泾县、朝那县、乌氏县、都卢县、鹑觚县、阴密县、西川县北地郡泥阳县 2 泥阳县、富平县始平郡槐里县 5 槐里县、始平县、武功县、鄠县、蒯城县泰始二年(266年),析扶风郡置始平郡新平郡漆县 2 漆县、汾邑县凉州[1] 姑臧金城郡榆中县 5 榆中县、允街县、金城县、白土县、浩亹县泰始五年(269年),划金城郡入秦州;太康三年(282年),撤销秦州,金城郡还属凉州西平郡西都县 4 西都县、临羌县、长宁县、安夷县永嘉五年(311年),析西平郡置晋兴郡,领晋兴、枹罕、永固、临津、临鄣、广昌、大夏、遂兴、罕唐、左南等县,治晋兴武威郡姑臧县7 姑臧县、宣威县、揖次县、仓松县、显美县、骊靬县、番和县永宁元年(301年),析武威郡置武兴郡,领武兴、大城、乌支、襄武、晏然、新鄣、平狄、司监等县,治武兴张掖郡永平县 3 永平县、临泽县、屋兰县西郡日勒县 5 日勒县、删丹县、仙提县、万岁县、兰池县酒泉郡福禄县9 福禄县、会水县、安弥县、骍马县、乐涫县、表氏县、延寿县、玉门县、沙头县元康五年(295年),析酒泉郡之沙头县,敦煌郡之冥安、宜禾、伊吾、深泉、广至五县,再新设会稽、新乡二县,合共八县置晋昌郡,治冥安“冥安”:《晋书》作“宜安”,《元和郡县志》考,应作“冥安”“深泉”:应为“渊泉”,避唐讳更名敦煌郡敦煌县12 昌蒲县、敦煌县、龙勒县、阳关县、效谷县、广至县、宜禾县、冥安县、深泉县、伊吾县、新乡县、干齐县西海郡居延县 1 居延县秦州[2] 冀县上邽泰始五年(269年),以雍州陇右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合七郡置秦州,镇冀城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并入雍州;太康七年(286年),复置秦州(无金城郡),迁治上邽陇西郡襄武县 4 襄武县、首阳县、临洮县、狄道县惠帝年间析陇西郡之狄道、临洮、河关三县,又新设洮阳、遂平、武街、始兴、第五、真仇六县,合九县置狄道郡,治狄道南安郡獂道县 3 獂道县、新兴县、中陶县天水郡冀县 6 上邽县、冀县、始昌县、新阳县、显新县、成纪县略阳郡临渭县 4 临渭县、平襄县、略阳县、清水县泰始年间改广魏郡为略阳郡武都郡下辩县 5 下辩县、河池县、沮县、武都县、故道县阴平郡阴平县 2 阴平县、平广县“平广”:《宋书‧州郡志》:“平武,蜀立,本曰广武,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梁州沔阳南郑魏景元四年(263年),析益州北部置梁州,治沔阳;晋太康三年(282年)徙治南郑汉中郡南郑县8 南郑县、蒲池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西乡县、黄金县、兴道县梓潼郡梓潼县8 梓潼县、涪城县、武连县、黄安县、汉德县、晋寿县、剑阁县、白水县晋改汉寿县为晋寿县广汉郡广汉县 3 广汉县、德阳县、五城县新都郡雒县 4 雒县、什方县、绵竹县、新都县泰始二年(266年),析广汉郡置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省新都郡入广汉郡涪陵郡汉复县 5 汉复县、涪陵县、汉平县、汉葭县、万宁县巴郡江州县 4 江州县、垫江县、临江县、枳县巴西郡阆中县9 阆中县、西充国县、苍溪县、岐惬县、南充国县、汉昌县、宕渠县、安汉县、平州县元康六年(296年),析巴西郡置宕渠郡,辖宕渠、汉昌、宣汉三县,治宕渠巴东郡鱼复县 3 鱼复县、朐䏰县、南浦县益州成都蜀郡(成都国)成都县 6 成都县、广都县、繁县、江原县、临邛县、郫县太康十年(289年),改蜀郡置成都国,后复为蜀郡犍为郡武阳县 5 武阳县、南安县、僰道县、资中县、牛鞞县汶山郡汶山县8 汶山县、升迁县、都安县、广阳县、兴乐县、平康县、蚕陵县、广柔县汉嘉郡汉嘉县 4 汉嘉县、徙阳县、严道县、旄牛县江阳郡江阳县 3 江阳县、符县、汉安县朱提郡朱提县 5 朱提县、南广县、汉阳县、南秦县、堂狼县越巂郡邛都县 5 邛都县、会无县、卑水县、定苲县、台登县牂柯郡万寿县8 万寿县、且兰县、谈指县、夜郎县、毋敛县、并渠县、鄨县、平夷县永嘉五年(311年),析牂柯郡之平夷、鄨二县置平夷郡,治平夷建兴元年(313年),析牂柯郡置夜郎郡,领县不详[3]“谈指”、“毋敛”:《晋书》作“指谈”、“毋剑”,今考,应从《汉书》、《后汉书》等作“谈指”、“毋敛”宁州滇池泰始七年(271年),析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三郡,交州之永昌郡,合共四郡置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宁州并入益州,改设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复置宁州云南郡云南县9 云南县、云平县、梇栋县、青蛉县、姑复县、邪龙县、楪榆县、遂久县、永宁县兴古郡律高县11 律高县、句町县、宛温县、漏卧县、毋掇县、贲古县、滕休县、镡封县、汉兴县、进乘县、都篖县“毋掇”:《汉书》、《水经注》均作“毋棳”建宁郡味县17 味县、昆泽县、存䣖县、新定县、谈槁县、母单县、同濑县、漏江县、牧麻县、谷昌县、连然县、秦臧县、双柏县、俞元县、修云县、泠丘县、滇池县太安二年(303年),析建宁郡之滇池、谷昌、连然、秦臧、双柏、俞元、泠丘七县置益州郡,治滇池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为晋宁郡永昌郡不韦县8 不韦县、永寿县、比苏县、雍乡县、南涪县、巂唐县、哀牢县、博南县青州临淄齐国临淄县 5 临淄县、西安县、东安平县、广饶县、昌国县两汉及曹魏皆有北海郡,而《晋书‧地理志》原文为:“景帝以为北海郡”;今考,“齐国”之后应原列“北海”、“济南”二郡,疑“北海郡”原文及其属县缺载;《晋书》中多处皆有“北海郡”之记载,如《武帝纪》、《文六王传》等都可证明晋有北海郡济南郡平寿县 5 平寿县、下密县、胶东县、即墨县、祝阿县乐安国高苑县8 高苑县、临济县、博昌县、利益县、蓼城县、邹县、寿光县、东朝阳县城阳郡莒县10 莒县、姑幕县、诸县、淳于县、东武县、高密县、壮武县、黔陬县、平昌县、昌安县太康十年(289年),城阳郡之莒、姑幕、诸、东武四县改属东莞郡永康元年(300年),析城阳郡之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六县,东莞郡之营陵、安丘、广、剧、临朐五县,共十一县置高密国,治高密,属青州永康元年(300年),析城阳郡置平昌郡,治郚城,领县不详东莱国掖县 6 掖县、当利县、卢乡县、曲城县、黄县、㡉县长广郡不其县 3 不其县、长广县、挺县徐州彭城彭城国彭城县7 彭城县、留县、广戚县、傅阳县、武原县、吕县、梧县下邳国下邳县7 下邳县、凌县、良城县、睢陵县、夏丘县、取虑县、僮县东海郡郯县12 郯县、祝其县、朐县、襄贲县、利城县、赣榆县、厚丘县、兰陵县、承县、昌虑县、合乡县、戚县元康元年(291年),析东海郡之兰陵、承、昌虑、戚、合乡五县置兰陵郡,治承县琅邪国开阳县9 开阳县、临沂县、阳都县、缯县、即丘县、华县、费县、东安县、蒙阴县东莞郡东莞县8 东莞县、朱虚县、营陵县、安丘县、盖县、临朐县、剧县、广县太康十年(289年),城阳郡之莒、姑幕、诸、东武四县改属东莞郡元康七年(297年),析东莞郡复置东安郡,领县不详永康元年(300年),析城阳郡之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六县,东莞郡之营陵、安丘、广、剧、临朐五县,共十一县置高密国,治高密,属青州广陵郡淮阴县8 淮阴县、射阳县、舆县、海陵县、广陵县、盐渎县、淮浦县、江都县临淮郡盱眙县10 盱眙县、东阳县、高山县、赘其县、潘旌县、高邮县、淮陵县、司吾县、下相县、徐县太康元年(280年),析下邳、广陵二郡置临淮郡元康七年(297年),析临淮郡置淮陵、堂邑二郡扬州建邺丹杨郡建邺县11 建邺县、江宁县、丹杨县、于湖县、芜湖县、永世县、溧阳县、江乘县、句容县、湖熟县、秣陵县永嘉四年(310年),析丹杨、吴兴二郡置义兴郡,领阳羡、义乡、国山、临津、平陵、永世六县,治阳羡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司马邺即位,为避讳改“建邺”为“建康”宣城郡宛陵县11 宛陵县、宣城县、陵阳县、安吴县、临城县、石城县、泾县、春谷县、广德县、宁国县、怀安县太康二年(281年),析丹杨郡置宣城郡淮南郡寿春县16 寿春县、成德县、下蔡县、义城县、西曲阳县、平阿县、历阳县、全椒县、阜陵县、钟离县、合肥县、逡遒县、阴陵县、当涂县、东城县、乌江县永兴元年(304年),析淮南郡之乌江、历阳二县置历阳郡,治历阳庐江郡舒县10 舒县、阳泉县、灊县、皖县、寻阳县、居巢县、临湖县、襄安县、龙舒县、六县永兴元年(304年),析庐江郡之寻阳、武昌郡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治寻阳,属江州毗陵郡(晋陵郡)丹徒县7 丹徒县、曲阿县、武进县、延陵县、毗陵县、既阳县、无锡县太康二年(281年),改毗陵典农校尉为毗陵郡永嘉五年(311年),因避东海王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郡为晋陵郡吴郡吴县11 吴县、嘉兴县、海盐县、盐官县、钱唐县、富阳县、桐庐县、建德县、寿昌县、海虞县、娄县吴兴郡乌程县10 乌程县、临安县、余杭县、武康县、东迁县、於潜县、故鄣县、安吉县、原乡县、长城县永嘉四年(310年),析丹杨、吴兴二郡置义兴郡,领阳羡、义乡、国山、临津、平陵、永世六县,治阳羡会稽郡山阴县10 山阴县、上虞县、余姚县、句章县、鄞县、鄮县、始宁县、剡县、永兴县、诸暨县东阳郡长山县9 长山县、永康县、乌伤县、吴宁县、太末县、信安县、丰安县、定阳县、遂昌县新安郡始新县 6 始新县、遂安县、黝县、歙县、海宁县、黎阳县“黝”:《汉书》、《宋书》均作“黟”临海郡章安县8 章安县、临海县、始丰县、永宁县、宁海县、松阳县、安固县、横阳县元康元年(291年),析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三郡,共十郡设置江州,治九江建安郡建安县7 建安县、吴兴县、东平县、建阳县、将乐县、邵武县、延平县晋安郡侯官县8 原丰县、新罗县、宛平县、同安县、侯官县、罗江县、晋安县、温麻县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豫章郡南昌县16 南昌县、海昏县、新淦县、建城县、望蔡县、永修县、建昌县、吴平县、豫章县、彭泽县、艾县、康乐县、丰城县、新吴县、宜丰县、钟陵县永嘉元年(307年),豫章郡之彭泽县改属寻阳郡临川郡临汝县10 临汝县、西丰县、南城县、东兴县、南丰县、永成县、宜黄县、安浦县、西宁县、新建县鄱阳郡广晋县8 广晋县、鄱阳县、乐安县、余汗县、鄡阳县、历陵县、葛阳县、晋兴县庐陵郡石阳县10 石阳县、西昌县、高昌县、巴丘县、南野县、东昌县、遂兴县、吉阳县、兴平县、阳丰县南康郡雩都县 5 赣县、雩都县、平固县、南康县、揭阳县太康三年(282年),析庐陵郡置南康郡荆州江陵武昌郡武昌县7 武昌县、柴桑县、阳新县、沙羡县、沙阳县、鄂县、官陵县永兴元年(304年),析庐江郡之寻阳、武昌郡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治寻阳,属江州安成郡平都县7 平都县、宜春县、新谕县、永新县、安复县、萍乡县、广兴县江夏郡安陆县7 安陆县、云杜县、曲陵县、平春县、鄳县、竟陵县、南新市县元康九年(299年),析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南郡江陵县11 江陵县、编县、当阳县、华容县、鄀县、枝江县、旌阳县、州陵县、监利县、松滋县、石首县惠帝年间,析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再新设丰都县,共四县置成都郡,治华容;晋愍帝建兴年间省襄阳郡襄阳县8 襄阳县、中庐县、临沮县、邔县、宜城县、山都县、邓城县、鄾县南阳国宛县14 宛县、西鄂县、雉县、鲁阳县、犨县、淯阳县、博望县、堵阳县、叶县、舞阴县、比阳县、涅阳县、冠军县、郦县顺阳郡南乡县8 酂县、顺阳县、南乡县、丹水县、武当县、阴县、筑阳县、析县太康十年(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义阳郡新野县12 新野县、穰县、邓县、蔡阳县、随县、安昌县、棘阳县、厥西县、平氏县、义阳县、平林县、朝阳县太康九年(288年),析义阳郡之随、平林二县置随郡,治随县元康八年(298年),析义阳郡之新野、穰、棘阳、朝阳、安昌五县置新野郡,治新野建平郡巫县8 巫县、北井县、秦昌县、信陵县、兴山县、建始县、秭归县、沙渠县宜都郡夷陵县 3 夷陵县、夷道县、佷山县南平郡江安县 4 江安县、作唐县、孱陵县、南安县原为三国吴之南郡,太康元年(280年),改为南平郡武陵郡临沅县10 临沅县、龙阳县、汉寿县、沅陵县、黚阳县、酉阳县、镡城县、沅南县、迁陵县、舞阳县天门郡零阳县 5 零阳县、溇中县、充县、临澧县、澧阳县惠帝年间将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划归梁州新城郡房陵县 4 房陵县、绥阳县、昌魏县、沶乡县魏兴郡晋兴县 6 晋兴县、安康县、西城县、锡县、长利县、洵阳县“晋兴”:《宋书》作“兴晋”上庸郡上庸县 6 上庸县、安富县、北巫县、武陵县、上廉县、微阳县永嘉元年(307年),析荆州之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五郡,江州之桂阳,广州之始安、始兴、临贺三郡,共九郡设置湘州,治临湘长沙郡临湘县10 临湘县、攸县、下隽县、醴陵县、刘阳县、建宁县、吴昌县、罗县、蒲沂县、巴陵县衡阳郡湘南县9 湘南县、湘乡县、重安县、湘西县、烝阳县、衡山县、连道县、新康县、益阳县湘东郡酃县7 酃县、茶陵县、临烝县、利阳县、阴山县、新平县、新宁县零陵郡泉陵县11 泉陵县、祁阳县、零陵县、营浦县、洮阳县、永昌县、观阳县、营道县、舂陵县、泠道县、应阳县邵陵郡邵陵县 6 邵陵县、都梁县、夫夷县、建兴县、邵阳县、高平县桂阳郡郴县 6 郴县、耒阳县、便县、临武县、晋宁县、南平县广州番禺临贺郡临贺县 6 临贺县、谢沐县、冯乘县、封阳县、兴安县、富川县始安郡始安县7 始安县、始阳县、平乐县、荔浦县、常安县、熙平县、永丰县始兴郡曲江县7 曲江县、桂阳县、始兴县、含洭县、浈阳县、中宿县、阳山县南海郡番禺县 6 番禺县、四会县、增城县、博罗县、龙川县、平夷县苍梧郡广信县12 广信县、端溪县、高要县、建陵县、新宁县、猛陵县、鄣平县、农城县、元谿县、临允县、都罗县、武城县郁林郡布山县9 布山县、阿林县、新邑县、晋平县、始建县、郁平县、领方县、武熙县、安广县桂林郡潭中县8 潭中县、武丰县、粟平县、羊平县、龙刚县、夹阳县、武城县、军腾县高凉郡安宁县 3 安宁县、高凉县、思平县高兴郡广化县 5 广化县、海安县、化平县、莫阳县、西平县太康年间,省高兴郡入高凉郡“莫阳”:《晋书》作“黄阳”,今考,应从《元和郡县志》、《宋书》作“莫阳”宁浦郡宁浦县 5 宁浦县、连道县、吴安县、昌平县、平山县“连道”:《宋书》作“兴道”“昌平”:《宋书‧州郡志》引《太康地记》:“宁浦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宁浦、昌平即同一县;《南齐书》、《隋书》均有宁浦,无昌平交州龙编合浦郡合浦县 6 合浦县、南平县、荡昌县、徐闻县、毒质县、珠官县交趾郡龙编县14 龙编县、苟屚县、望海县、羸 、西于县、武宁县、朱鸢县、曲昜县、交兴县、北带县、稽徐县、安定县、南定县、海平县新昌郡麋泠县 6 麋泠县、嘉宁县、吴定县、封山县、临西县、西道县武平郡武宁县7 武宁县、武兴县、进山县、根宁县、安武县、扶安县、封溪县九真郡胥浦县7 胥浦县、移风县、津梧县、建初县、常乐县、扶乐县、松原县九德郡九德县8 九德县、咸驩县、南陵县、阳遂县、扶苓县、曲胥县、浦阳县、都洨县日南郡象林县 5 象林县、卢容县、朱吾县、西卷县、比景县。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工程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工程****桥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2、自然地理概况2.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桥址位于晋城市阳城县马寨镇西北,距阳城县约20km,西北距沁水县约18km,附近区域交通有阳翼高速及乡间公路纵横成网,交通条件便利。
2.2、地形地貌桥址区位于晋东南山区,主要为芦苇河河床,两侧桥台为丘陵。
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在10~30m之间,山坡自然坡度约为30°~40°。
2.3、水系本区属于黄河流域沁河水系,桥址区地表水为芦苇河河水。
2.4、气象特征根据我国气候区划图,该区气候属暖温带亚湿润大区晋陕甘区。
根据阳城县气象站历年气象资料统计(1957~1980年),年平均气温11.7℃,绝对最高气温40.2℃,绝对最低气温-19.7℃,年平均降水量627.4mm,年最大降水量852.2mm,年平均蒸发量2055.1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3倍,属半干燥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夏季暖湿多雨,春季多风少雨。
主导风向为东南及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最大风力6~7级。
平均风速 2.0m/s。
最大风速24.0m/s,最大冻结深度0.7m。
2.5、地震动参数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的划分,桥址所在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工程地质特征3.1、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 3.1.1、地层岩性据调查和本次勘察揭示,桥址区地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素填土,全新统冲洪积层(Q 4al+pl )粉质黏土、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Q 3dl+pl )黏质黄土,二叠系上统(P 2)泥岩、砂岩。
各地层岩性特征、厚度及分布情况详见地质柱状图和工程地质纵断面图,主要地层描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 4ml )①1素填土:以碎石土为主,灰黄色,稍密,潮湿,粒径一般为60-100mm ,含少量漂石,黏土、细砂充填,分布于河床局部表层,厚度为0~1.0m ;Ⅲ级硬土。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地信1201班规划1201班成员:李萱、李俊兴、陈丽雅、林佳亮指导老师:何晓蓉时间:2015/4/201 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山东与山西交界处,西与运城、临汾衔接、北与长治交界,东、南与河南省的新乡、济源、焦作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2′-35度42′,东经112度31′-113度14′,南北长约公里,东西宽约公里,面积约为9490平方里。
晋城市区位图地貌环境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其中山地占%,丘陵占%。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
晋城市地处晋豫交界的中央,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境内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其中面积平方公里,面积平方公里。
及宽谷占总面积的%。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米。
最高的中条山,海拔2358米,最低处是、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基本风压m2。
地质环境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东部和西南部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零星分布有太古界,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分布有元古界。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以变质岩和片岩为主;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市区东部和南部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带状分布,奥陶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中生界三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县城以北,高平市局部。
由岩性为红色、砖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沙质泥岩、页岩及灰绿色、黄绿色、灰白色长砂岩等组成。
新生界第三系主要分布于晋城市区以北至高平市区以南丘陵区,由岩性为土黄、灰绿、棕红式粘土及砂质粘土,含有锰铁质、钙质结核。
山西晋城市城区行政区划
山西晋城市城区行政区划城区是山西晋城市市辖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居晋城盆地南部,晋豫之交,是晋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晋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区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全区白水河、北石店河流经南北,丹河与沁河萦绕其左右。
城区是晋城市的历朝历代州府郡军驻地,清代泽州府府治(泽州府城)即在城区境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
城区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四周与原晋城市郊区接壤,全区下辖7个街道,1个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共88个社区,67个行政村。
区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温和适中。
2010年城区人口近50万人。
城区是为中原经济区、山西省新型能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泽州鼓书、泽州四弦书、上党梆子等。
行政单位下辖社区、行政村东街街道建设路社区康乐社区东关社区泽北路社区观巷社区凤台社区凤翔社区凤苑社区南环街社区东岭巷社区南大街社区 -西街街道前进路社区西大街社区北大街社区前书院社区景德桥社区泰森社区小西关社区上元社社区五龙河西社区苗孟庄社区晋钢社区太印社区泰康社区天府社区泰安社区后圪塔社区龙泉社区秀水苑社区南街街道西巷社区黄华街社区凤阳社区驿后社区万苑社区金华社区凤西社区泰昌社区 - - - -北街街道东大街社区古书院社区下东关社区东后河社区中后河社区太平仙社区古书院矿社区西后河社区 - - - -矿区街道凤凰山矿社区王台铺矿社区机电总厂社区煤矸石电厂社区晋煤集团机关社区宏圣社区金融街社区 - - - - -钟家庄街道晓庄社区西谢匠社区望川楼社区花园头社区上辇社区下辇社区钟家庄社区白水社区时家岭社区凤鸣社区凤庆社区泽州东街社区回军社区连川社区河东社区文峰社区圪塔社区中原街社区汇仟社区东上庄村陈岭村山门村苇匠村西武匠村东武匠村洞头村寺底村西田石村小白水村 -西上庄街道北岩矿社区金凤社区市水泥厂社区西马匠社区西上庄村道头村东掩村西掩村夏匠村南掩村山西底村五门村坡底村南畔村核桃窳村西吕匠村小后河村冯匠村北岩村苗匠村郜匠村岗头村窑坡村庞疙塔村叶家河村吴家沟村张岭村郭山村牛山村焦山村北闫庄村玉苑村屋厦村 - - -北石店镇北石店村王台铺村东王台村朝天宫村西王台村徐家岭村司徒村南石店村刘家川村临泽村丰安村太平村东上村大车渠村小车渠村窑头村鸿春村孙村七岭店村河东村前村大张村小张村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郝匠社区东吕匠社区二圣头社区东谢匠社区侯匠社区金匠社区东田石社区南田石社区茶元社区耿窑社区下庄社区东阳社区青杨掌社区苇元社区 - - - -。
晋城人文地理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观。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 美称。国家稀有动物猕猴、大鲵就生长在蟒河保护 区。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 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晋城还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 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 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晋城还是中 国北方重要的蚕茧产地和丝绸生产基地,所辖阳城 县为华北第一大蚕茧大县 ,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192 号文件向全国公告,对“阳城蚕茧”实施地理标志 产品保护。
煤炭资源极具优势。晋城地处“沁水煤田”南端,全市含煤 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 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占全国无烟煤的1/4多,占山西省 的1/2多。年产原煤达4000万吨。晋城块炭晶莹光亮,手摸 时不沾不涂,燃烧时无烟无味,工用民燃均为佳品,历史上 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它不仅可以代替焦炭直接用 于冶金,而且是理想的化工原料。1984年晋城被国家化工部 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用煤基地。目前,不仅畅销全国, 而且远销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日本、韩国、香港等 国家和地区。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晋城建设 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1997年8月开工建设的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阳城电厂是世界最大的燃烧无烟煤电站, 是全国第一座专厂、专线、专供跨大区域输电电厂,全国规 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2001年在沁水县发现一个大型煤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 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
水资源相对丰富。晋城为太行、太岳和中条诸山环 抱,沁河、丹河两大河流绿水环绕,降水、河川径 流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是中国华北地区相对的富 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 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 平. 晋城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 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 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牧坡草地资源也具有优 势。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本市沁水县境 内。
经典晋城》解说词之一-文明肇始
经典晋城》解说词之一文明肇始画外音: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带领着我的部落,沿着绛水而行,来到这个水草肥美、气候宜人的地方。
人们称我为神农氏,也称我为炎帝。
当然,对于以后的人来说,这将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解说:当您把目光投向中国北部和中部的交汇之地,您会发现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三条巨龙奔腾缠绕,沁河、丹河两条玉带蜿蜒贯通,这三山两河中镶嵌的这颗璀璨明珠,就是山西省晋城市。
晋城市位于太行山南端,山西省东南,地处津要,物产丰饶,下辖城区、高平、泽州、沁水、阳城、陵川六个县(市、区),面积9490平方公里,人口222万,既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又是一处历史悠久、适宜人居的福地。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局长刘金锋:八个特点,我们号称“八奇”。
一是太行山水,雄奇壮美;第二大特点就是原始生态,奇幽妙境,我们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蟒河自然保护区和历山自然保护区;第三个特点就是神话故乡,古老神奇;第四个特点就是围棋源地,石头传奇;第五个特点就是古建瑰宝,艺术奇葩;第六,沁河古堡,村落奇观;那么第七“奇”就是古战遗址,千古传奇;第八大特点就是当代创举,太行奇迹。
解说:山西,简称“晋”。
而在山西省诸多城市中,以“晋”冠名的城市唯有晋城,这是为什么呢?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韩、赵、魏三个势力庞大的卿大夫瓜分了曾经强盛的晋国,“置晋君于高都奉祀”。
在一个凄风苦雨的黄昏,晋国最后一名国君颠沛流离来到这里,勉强有了容身之地。
塔水河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两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
而高都遗址表明,早在七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较为成熟的农耕文化。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建军: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我市又涌现了许多古遗址。
原来的统计资料记载有七十多处,“三普”结束以后增加到三百多处。
这些古遗址分布在我市的丹河和沁河两大(黄河的)支流之间,从时间上来说,涵盖了仰韶文化以及春秋和战国文化。
解说:晋城曾称建兴、建州、泽州。
公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1985年4月,晋东南地区撤消,产生了新的晋城市。
阳城中蜂产业扶贫酿出乡村振兴之蜜
为实现乡村振兴,阳城县大力扶持贫困户推广应用格式蜂箱养殖中蜂先进技术,提高中蜂经济效益,帮助贫困户脱贫,巩固脱贫户脱贫成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取得了可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一、自然资源优势明显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总人口39.08万人。
全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7℃。
无霜期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一般为170天至18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659毫米。
全县辖区面积1930.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1082.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5%,森林覆盖率为36%,全县南北部高而中间低,构成了较为丰富的高中低山地和丘陵、河谷盆地等多元地貌。
县境森林面积广阔,植被好,蜜源植物分布广泛,品种多样,丰富的森林资源,湿润的季风气候,独特的自然条件,为阳城县中蜂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据调查,全县有蜜粉资源百余种,蜜源面积在110万亩左右,理论上计算,全县至少可养中蜂5万群以上,而目前统计全县仅有2.5万群蜂。
阳城县境内山大坡广,蜜源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南部山区很多农民素有养蜂习惯。
境内保存有大量的中蜂原生态蜂群,主要分布在灌木丛生的山区和半山区,在东冶镇的高石、孤山、窑头,横河镇的桑园、银河、愚公、马炼、水头,董封乡的人参埌、次滩等几个自然村的山谷里、房檐下、石岩下、草丛中,处处可见原始蜂桶饲养的中蜂蜂群,蔚为壮观,被专家考察组誉为“全国少见的原始中蜂资源保存库”。
阳城县贫困户分布在山区,而山区植物种类繁多、蜜源和蜂种资源丰富,贫困户在庭院、荒坡、房前屋后、楼道等都能饲养中蜂。
二、产业扶持政策到位2016年,阳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37户、2693人。
南部山区植被丰富多样,养殖中蜂条件得天独厚,贫困人口多集中于此。
阳城县委、县政府将中蜂养殖作为精准脱贫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之一。
阳城县政府制定了中蜂养殖扶贫项目扶持办法,每户贫困户养殖中蜂在10箱以内,给予每箱200元的补助政策,扶持办法连续5年。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基本情况介绍
3147.9
200
2002
216372.4
111933.5
86788.7
4262.6
80228.5
2295.5
3561.8
3361.8
200
2003
216372.4
111185.2
86240.4
4129.6
80033.8
2074.9
3623.6
3423.6
200
2004
216372.4
110697.1
山西晋城历史由来
山西晋城历史由来晋城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
晋城市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之一,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遗址、塔水河、下川等人类遗址。
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高僧慧远、名将陈龟、名医王叔和、天文学家刘羲叟、李俊民、郝经、荆浩、贾鲁、陈卜、孔三传、张慎言、王国光、陈廷敬等名人故里。
全市现有文物总量6767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66处。
包括冶底岱庙、青莲寺、崇寿寺、玉皇庙、阳阿古城、海会寺、开化寺、程颢书院、崇安寺、炎帝陵、柳氏民居以及湘峪古堡、天官王府、皇城相府、长平之战遗址群、羊头山石窟、中华名山析城山、太行至尊王莽岭等众多名胜古迹和自然遗产。
晋城市古为冶炼之都,有“九头十八匠”之称。
是战国“阳阿古剑”产地,境内泽州铁器、兰花炭曾名扬海内。
蟒河、历山等保护区,生长有猕猴、大鲵等惜有动物,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称。
晋城古称建兴、建州、泽州与泽州府。
高都、塔水河、下川、和村、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据今两万年前,今晋城市丹河与沁河流域即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
远古时期,中华人文始祖尧、舜、禹汤,均活动于今晋南一带,而晋城属“京畿之地”,由此产生了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尧封丹朱、蚩尤冶铁、舜“耕历山、渔于获泽”,禹凿石门、商汤桑林祈雨等一系列神话。
三皇五帝时,黄帝划分天下为九州,晋城全境属冀州。
尧舜时期,舜建虞朝,划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之域,帝都畿内。
《墨子》载:舜耕(沁水)历山,渔于获泽(今阳城)。
夏代时期,十二州复合为九州,此属冀州,《战国策》载:夏末汤伐桀,桀由安邑迁都于垂(今城区与郊区)。
商代时期,属冀州畿内陆,境内有商盖国(今高平境内)。
《吕氏春秋》载:商汤桑林筹雨,获雨遂作桑林之乐。
(桑林在今阳城境内)周代时期,属冀州畿内陆,境内有原、郤等国(今城区郊区、沁水境内)。
晋城阳城县海会寺旅游景点介绍
晋城阳城县海会寺旅游景点介绍(海会双塔作者:luqianxun)海会寺既是古刹名寺,又是书院学府,也是风景名胜。
曾专列条目向海内外游人推荐。
海会寺景区位于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所在地北留镇,北距皇城相府1公里,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
1965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景区级别: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晋城市阳城县东15公里门票:30元开放时间:夏季08:00-17:30,冬季07:30-18:30交通:晋城每天有到北留镇的车,20分钟一趟,车程1小时,票价10元/人。
到北留镇后可以坐当地的面的前往海会寺,两地相距约5公里,车费1-2元/人。
海会寺向北1公里处就是皇城相府。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相关服务设施北留镇上都有,或回到阳城县。
周边景区:皇城相府景点地图方位交通示意图一张旅游小贴士最佳旅游时间为3--10月份景区相关资料海会寺景区是一座唐宋帝王两赐名额的千年古刹。
整个景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九曲龙泉,绿水潺潺;擎天双塔,巍峨壮观;殿宇佛阁,古建丛集;池沼湖瀑,景观林立。
历来为古泽州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诵经拜佛、读书讲学的名胜地。
寺院创建于隋代,唐代已颇具规模。
唐昭宗李晔先赐"龙泉禅院",后宋太宗赵光义又"赦赐海会寺为额"。
明清是寺院的鼎盛时期。
景区内先存古建有建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舍利塔;建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65年--1568年)的如来塔。
有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的大雄宝殿。
另外还有钟鼓楼、四大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十阎王殿、卧佛殿、观音殿、文武圣神殿。
寺内先存古建体现了唐宋直到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建筑风格,特别是被古建专家赞誉为"国之瑰宝"的琉璃悬阁宝塔,是中国楼阁式塔中的佳例。
塔高五十多米高,八角十三层,在第十层向外在支出一圈琉璃悬阁,游人可登塔在此凭栏眺望,一览太行美景。
介绍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的作文
介绍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的作文示例范文第一篇:《我所知道的阳城县》嘿,咱今天来说说山西省晋城市的阳城县。
哇塞,那可是个好地方啊!我觉得阳城县啊,就像一个隐藏的宝藏。
你知道不,那里有好多古老的建筑,那感觉,就像穿越回到了古代似的。
我记得我有次去那,看到那些古建筑,心里就想,哇,这得有多少故事啊!也许每一块砖都有它的历史呢。
阳城县的自然风光也超美的!那山山水水,简直绝了。
就跟画儿一样,我都怀疑是不是神仙在那住过,留下了这么美的景色。
有次我去爬山,累得我呀,气喘吁吁的,心想我这是何苦呢,但是等爬到山顶,看到那美景,哎呀妈呀,值了!说到吃的,阳城县的美食也不少嘞!啥小米煎饼啊,那味道,绝了!咬一口,香得很嘞!还有那啥啥汤,我一下子想不起来名字了,反正就是好喝。
我有时候就想,阳城县的人咋这么会吃呢?不过,阳城县也不是完美的啦。
可能有些地方还需要再发展发展,但是那又咋样呢?它已经很棒了呀!咱不能要求太高,对吧?哎呀,我这说得也不一定全对,毕竟我了解得也有限。
阳城县那么大,我不可能啥都知道呀。
但我就是喜欢它,没道理的喜欢!你们要是有机会,也一定要去阳城县看看,说不定你们会比我还喜欢呢!嘿嘿。
示例范文第二篇:《嘿,咱来说说阳城县》哎呀呀,咱今儿个来唠唠山西省晋城市的阳城县。
阳城县啊,那可是个好地方!我觉得那里的风景简直绝了。
就说那蟒河吧,那山那水,哎呀妈呀,美滴很呐!就跟画儿似的,可能比画儿还美呢!我之前去那儿玩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仙境一样,哇塞,那感觉,真的没法形容。
还有那皇城相府,老气派了!那建筑,那规模,我去,真不是盖的。
每次想到那,我都忍不住想,以前的人咋那么厉害呢?咱现在的人可能都没那本事。
阳城县的美食也不少嘞!那烧肝,咬一口,满嘴留香,哎呀,现在想想都流口水。
还有那小米煎饼,薄得跟纸似的,可好吃啦!不过阳城县也不是啥都好,我觉得有些地方的交通可能不太方便。
但这也不能怪它啦,毕竟每个地方都有它的优缺点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城县(山西省晋城市下辖县)
阳城析城山阳城古称濩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古代留下了“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商汤桑林筹雨,等众多的古老传说。
古书《墨子》中即有“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的记载,《穆天子传》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述。
在传说中的尧舜夏时期,阳城属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
春秋属晋,战国时迭属韩、魏,为获泽邑。
秦置获泽县,治所在今阳城西15公里的泽城,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获泽城,置获泽侯国。
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获泽侯国复设获泽县,属平阳郡。
东晋太元中年(386年),获泽县改隶建兴郡。
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获泽县治由泽城迁往今阳城县城。
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属建州所辖的安平、泰宁二郡。
北齐天保七年(557年),濩泽和西濩泽复并为获泽县,属建州安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建州为泽州,安平郡省入泽州,获泽县属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
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属泽州(或称高平郡),隶河东道。
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县,属泽州,隶昭义节度使。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属泽州,隶昭义军、河阳节度使。
宋仍为阳城,属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金升阳城为
勋州,属忠昌军节度。
元中统元年(1260年),勋州复为阳城县,隶属泽州司侯司。
明、清时,阳城县属泽州(直隶州)和泽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属冀宁道。
民国十三年,直属山西省。
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
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合为阳城县。
抗战时期,属太岳四专抗日根据地领导,1938年3月,中共晋豫特委在阳城县成立。
1945年6月,阳城县解放。
1958年划归晋东南专区领导,1958年10月,合沁水县为阳城县。
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1971年划归晋东南地区领导,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直隶山西省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