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美文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是文化记忆的价值原点
乡愁是妈妈手里的饭香;乡愁是爸爸的谆谆教诲;乡愁是门前的卷卷溪流;乡愁是升起的袅袅炊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是文人笔下诗意栖居安放乡愁之所。而如今,那些承载着记忆与乡愁的老建筑正被拆除,乡村干净清澈的河流,正遭受污染……因此,唯有以城乡一体化推动乡村发展,才能破解逃离乡村的尴尬,唤醒内心乡愁的眷恋。破解逃离尴尬,唤醒内心眷恋,需要人们在乡村更有获得感。
长久以来,人们逃离乡村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发展迟滞,过去贫困落后的村庄,仿佛遭遇了诅咒一般。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市与乡村所拥有的资源、政策不一致,直接导致在乡村辛勤劳作一整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抵不过城市打工就能轻易获得的收入高。更有甚者,一句“寒门难出贵子”的心酸道出了乡村教育发展落后的惨痛现实。乡村与城市巨大的发展差距是导致人们逃离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乡村的发展也在逐渐突破,崭露头角,却从中衍生出新问题:唯金钱至上和亲情淡漠的现实,让人们再次心酸逃离。因此必须进一步推动一体化进程,让人们更有获得感,才能破解逃离的尴尬。破解逃离尴尬,唤醒内心眷恋,需要让人们在乡村更有归属感。
曾经的乡村很古朴也很简单,有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的乡村意境;有着“袅袅炊烟长,朗朗书声扬”的耕读传统;有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家国情怀。然而,如今的乡村,由于发展的迟滞,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成为人们逃离的对象。与此同时,又因为城市的种种问题,生发出无限眷恋。怎能不令人叹惋乡关何处?记忆中的“有机”村庄,伴随不正确的发展观而变成“无机”村庄,垃圾围城,这样乡村又怎能让人眷恋怎能让人不逃离呢?因此必须要让人们更有归属感,要大力加强文化古村落保护“修旧如旧”,让古村落被合理利用,让民族后代有家可回。
人类心灵的寄托,唤醒内心眷恋需要让人们在城市产生融入感。城市虽然发展快,但压力大,城市病问题严重,于是人们又重新眷恋着乡村,渴望乡村更有尊严和轻松的生活。逃离又眷恋,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后,涉及到的医保、教育等资源不均衡,人们越来越迷茫,扎根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从乡村流向城市的人们望而生畏,产生了距离感。因找不到情感依托。
人们在逃离乡村和城市间的犹豫徘回,其实质就是发展不均衡、不科学,才又显得乡愁渐。只有我们理清发展思路,推动城乡一体化解决发展困境后,才能重拾美好童年,建设美丽家园。
乡愁就是生长在血脉里、难以被割裂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坚守了几千年的诚信、勤俭、向善、感恩
乡愁唤起的不仅是当代人儿时的记忆,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寻根之思。但在浩浩荡荡的现代化大潮中,我们不断逃离凋敝的乡村,几近迷失在现代性的“灯红酒绿”中。显然,在现代人的价值判断中,乡村是原始的落后的甚至愚昧的,早已不再令人神往。在现代化背景下,“乡愁”成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字眼,不断掩饰着乡村真实的困顿。因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价值传承,更是一种现代人的心灵叩问。如何使乡愁成为支撑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价值源泉,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价值原点,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说到底,乡愁有根有灵魂,是记忆中家乡那淡远的山、清澈的河、年味的风俗、启蒙的仪式,抑或家乡的一棵树、一口井,甚至就是传承久远的家谱家风或者美食的飘香,它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现代化背景中展开的乡愁应当是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以及那些体现着敬畏之心的讲信修睦、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积善成德、远亲不如近邻、自尊自强、节义立家、诚信赢天下、以和为贵、同舟共济、仁义兴家、心怀感恩、读可修身、立德树人、无信不立、行善至乐、书声振家声等等生长于斯的本土本乡的绵延不绝的故事,它在价值上张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民族精神,是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今天
现代文明的滋养和补充,甚至是文化价值再造的原点。
因而,在行色匆匆的现代人的无根漂泊中,记住乡愁,就是记住原本延续的文化根脉,以及文化基因、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作为曾经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乡村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号角中衰落了,承载民族文化的根脉渐趋模糊了,随之逝去的还有“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行进在现代化途中的中国人,面对强势文化的侵蚀,还有多少文化自信?原本作为文化之根脉的乡村,被甩出了时代之轨,年轻人争先恐后地逃离乡村,曾经令人眷恋的乡村成了“空心村”,乡村文化成了耄耋老人的记忆和心灵的慰藉。
在代代传唱的故事中,乡愁是飞檐翘角的古建、潺潺流水的浣洗、袅袅炊烟的农家、悠悠小巷的青石板,一切似乎那么遥远。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乡愁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情绪,也不仅是一代人的共同情结,同时还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基因。那些淡远的乡土文化就隐藏在乡村家家户户的楹联上,隐藏在村民代代相传的故事中。每一个村落和村落中的故事所表现出的淋漓尽致的传统,和这种传统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追求,都让人动容。在信息泛滥、娱乐煽情的当下,“感动”是一种稀缺资源,它击中的是人的心田和日渐荒疏的精神家园。因而,乡愁就是生长在血脉里、难以被割裂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坚守了几千年的诚信、勤俭、向善、感恩……
对乡愁诗意的回望,让我们理解诸如晋商成功不全在经营里,徽商成功不全在谋略里,他们的成功说到底是做人的成功。乡村舞台
上年年上演的老剧目,戏里戏外诉说的都是人的故事——信守承诺、善待家人和乡邻、忠勇传家等等。其实,他们传的是人心,而人心就是最大的价值,正是人心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只有在返回传统中我们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记住了乡愁,就知道了我们是谁,我们将向哪里去,乡愁在根本上诠释着何谓中国和中国人,是当今时代实现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转化的价值之源。乡愁所弘扬的价值,在人文教化上是成人之德、成人之礼,它诉求的是做事先做人、成事先成人,做人是根本。以德成人、积善成德,只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人,在耳濡目染中完成立人的根本。
作为中华文化价值再生的原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再生的希望,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乡愁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根就在那源源不断的血脉中,在那土地所散发的气息与芳香中,在那屋上炊烟、埘里鸡鸣中,就在我们的心中。根不断,中华民族就会屹立于世界东方。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文化之根,记住属于心灵的家园。乡愁会让我们安心,它能安顿现代人日益焦虑的心灵,它是为民族铸魂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