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线段的长短》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合集下载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一、 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2、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线段的中点以及线段的和差的意义,并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线段的长。

5、通过小组学习过程,形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二、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尺规作图;线段中点的概念级表示方法。

三、 教学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线段中点的实际应用。

四、 教具准备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等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1、复习回顾:什么叫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创设情境情景一:绿地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为什么? 情景二: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 “从A 到C 的四条道路,哪条最短?”3、发现结论: (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图4-6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4、练一练:经过平面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 )A 、经过A 、B 两点的直线 B 、射线ABC 、A 、B 两点之间的线段D 、A 、B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C BA5、提出问题问题:观察图4-6,比较的是线段和曲线、折线的长短,两条线段之间怎么比较长短?板书课题:2.比较线段的长短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1、分组讨论:每个人画一条线段,另其他同学比较,讨论方法。

接着另外每人拿出不同的笔(可以看成线段),你又怎么比较它们的长短,互相交流。

2.通过刚才分组讨论,得出两条线段比较长短的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2)叠合法:把线段AB 、CD 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① 将线段AB 的端点A 与线段CD 的端点C 重合② 将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③ 若端点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记做:AB=CD (几何语言)若端点B 落在D 内,则得到线段AB 小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若端点B 落在D 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 如图1 A CD 3.“练一练”P 112习题 第1题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实际生活经验的小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东知道中间的路线最短,教师要提出疑问,你能用数学道理来解释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引出下一个问题)二、探究学习如右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那条路最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结论: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学以致用:刚才的视频说明的数学道理你知道了么?请同学回答。

三、合作学习:活动一:请两位学生比身高,让学生说明理由。

教师引入你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动动手,小组合作:各小组拿着你们手中的绳子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谁的长,谁的短?并且思考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学生思考并回答结论:1.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叠合法。

2.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度量法。

3.说明:如果两条线段相差很大,直接视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

学以致用:怎样比较下面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 ( ) ( )活动二:1.什么是尺规作图?2.小组合作交流,试一试用尺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直线。

尺规作图 :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图称为尺规作图教师引导学生: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作图规律如下:(1)作射线A′C′(如图所示);(2)用圆规在射线A ′C ′上截取A ′B ′=AB.线段A ′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活动三:想一想,折一折,怎样找到你手上绳子的中点位置?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表达式:如果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那么AM=BM= ( 21) AB. 或者AB=2AM=2BM 练习:如图示:点C 为AB 的中点,AC=3cm ,则BC=() cm ,AB=()cm 。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归纳出事实,两点间线段最短,给出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再学习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直接比较及借助标准单位比较,将生活经验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明确方法的数学表达。

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景使学生理解线段长度的概念,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

2、理解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加深理解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3、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4、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5、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6、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对几何语言的理解并转换为作图过程教学准备:长短不一的三根木条、圆规、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请2名高矮差别较大的男生站在台前,提问学生有什么感觉?教师拿3根木条让学生观看,问学生有什么感觉?(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物体有长度的感性认识。

学生的回答可能很多,但是只要学生回答出高矮、长短、一样长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便抓住这些回答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长度)2、提问如何把物体长度的问题用最简单的图形来说明?(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物体抽象成线段。

教师在学生对物体有长度认识的基础上,待学生回答出抽象用线段表示物体后,引导说明物体的长度借用线段的长度表示了。

因此如何确定线段的长度,如何比较线段的长度?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从而点题,板书本节课题:线段长度的比较)二、阅读思考,探究新知问题:教师布置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110页“议一议--------图4-10”,并用多媒体出示要阅读的部分。

阅读后思考、讨论、交流下了问题:1、“线段”、“线段的长度”、“线段的长短”是什么意思?有区别吗?2、比较线段长度有_______法和_______法。

用重合的方法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时,首先要让两条线段的一个端点_____。

《比较线段的长短》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比较线段的长短》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知道中点的定义,会用符号表示中点.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线段中点的概念.难点:比较线段的方法以及线段的中点理解和应用.三、教学准备圆规、直尺四、相关资源相关图片五、教学过程【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活动: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以上的图片,并回答问题:观察以上图片,谁的身高更高?哪棵树高?哪支铅笔长?窗框相邻的两条边哪条边长?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很容易的展开思维.利用姚明、李连杰的明星效应,把现实生活中的娱乐问题转化为数学活动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快乐数学”.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那么究竟可以概括为哪些方法,我们通过研究线段的长短进行探究.板书:4.2比较线段的长短【新知讲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探究一: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活动1.两名同学演示比较身高.活动2.归纳总结:方法一:目测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方法二:用度量法比较线段的长短: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方法三: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步骤:(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C,D之间,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归纳重叠比较法,进而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用度量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在此活动环节中,教师从数与形这两方面对线段长短的比较进行了说明,这样做既肯定了学生比较的方法,肯定了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同时又将生活中的方法科学化,实现了知识的抽象与升华.活动3.作图: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已知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方法(1)度量法:先量出线段a 的长度,再画出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AB .方法(2)尺规作图法:尺规作图就是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第一步:先用直尺画一条射线AC ; 第二步:用圆规在射线AC 上截取AB =a .; 线段AB 及为所求.注意:这里教材上给出了两种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一种是使用刻度尺测量解决,另一种尺规作图,要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并能准确掌握.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该问题不必要求学生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出结论.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作图,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向学生初步渗透圆规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尺规作图打基础.BA探究二:线段的和差与画法:活动1.如图,线段AB 和AC 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线段AC 与线段AB 的差是哪条线段?你还能从图中观察出其他线段间的和、差关系吗?师生活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关注学生是否认真讨论,能否找出其他线段间的和、差关系.小结:(1)AB <AC ; (2)AC -AB =BC ; AC -BC =AB ; BC +AB =AC .活动2.如图,已知线段a 和线段b ,怎样通过作图得到a 与b 的和、a 与b 的差呢?师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然后由一名学生上黑板解答该问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画图是否规范,纠正画错的学生,最后师生一起点评.小结:在直线上作线段AB =a ,再在AB 的延长线上作线段BC =b ,线段AC 就是a 与b 的和,记作AC =a +b .CB A ba在直线上作线段AB=a,再在AB上作线段AC=b,线段BC就是a与b的差,记作BC =a-b.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即可.探究三:线段的中点活动1.通过折纸,探索线段的中点.(1)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2)对折这张纸,使线段AB的两个端点重合;(3)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C.教师: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AB的中点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C呢?活动2.学生动手演示得到线段中点的方法:度量法、尺规截取法归纳总结:线段中点定义: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则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地,还有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关键点:线段的中点应满足的两个条件:①点M在线段AB上;②AM=BM.线段间的关系:用几何语言表示: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AM=BM=12AB;AB=2AM=2BM.设计意图:以折纸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发现中点问题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在教材中的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找中点的方法,从而对中点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有更好的理解.探究四:基本事实如图,从A地到B地有四条路.问题1:从A地到B地的四条道路中,哪条路最近?,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如果能,请你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图上画出最短路线.问题2:从这个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问题3: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归纳: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举例:从A到B架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等.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归纳出关于线段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典型例题】例1.(1)在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使AB=4cm,BC=3cm,点O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OB的长是( A )A. 0.5cmB. 1cmC. 1.5cmD. 2cm分析:由于是顺次取A,B,C三点,所以不用考虑多种情况.(2)如图,若AB=CD,则AC与BD的大小关系为( ).A.AC>BD B.AC<BD C.AC=BD D.不能确定解析:本题可用线段的和、差表示要比较的两条线段,从而判断两条线段的大小关系.因为AB=CD,所以AB+BC=CD+BC.又因为AB+BC=AC,CD+BC=BD,所以AC=BD.答案:C.例2.如图是A,B两地之间的公路,在公路工程改造时,为使A,B两地行程最短,请在图中画出改造后的公路,并说明你的理由.分析: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直接连接AB.解:如图,连接AB.理由是: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例3.已知线段a,b(2a>b).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这条线段等于2a-b.分析:先作出一条线段等于2a,再在这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b,则剩余线段就是所求作线段.作法:①作射线AM(如图);①在射线AM上依次截取AB=BC=a;①在线段AC上截取AD=b.线段DC就是所求作的线段.例4.已知三角形ABC,如图,试比较AC+BC与AB的大小关系.分析:方法一:用刻度尺直接度量三角形三条边,求出AC+BC的长度,就可以与AB比较大小了;方法二:如图,在AB上截取线段AD=AC,再比较BC与BD的大小关系即可.解:经过比较,可以得到:AC+BC>AB.例5.如图,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6 cm,BC=4 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度;(2)根据第(1)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B=a,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的长度吗?请表述你发现的规律.分析:(1)线段MN=MC+CN,可先利用已知条件和线段中点的定义分别求出线段MC和线段CN的长;(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知MC+CN=12AC+12BC=12(AC+BC)=12AB,代入后可得到MN的长度.解:(1)因为线段AC=6 cm,BC=4 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所以MC=1 2AC=12×6=3(cm),CN=12BC=12×4=2(cm),MN=MC+CN=3+2=5(cm).(2)MN=12 a.规律:一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线段,则这两条线段中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的一半.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来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解决,争取把问题反映在课堂上,在课堂上解决.【随堂练习】1.(1)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C).A.线段的中点B.线段最短C.两点间的距离D.线段(2)若点P是线段CD的中点,则(B).A.CP=CD B.CP=PD C.CD=PD D.CP>PD(3)在跳大绳比赛中,要在两条大绳中挑出一条最长的绳子参加比赛,选择的方法是(A).A.把两条大绳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大绳,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B .把两条大绳接在一起C .把两条大绳重合观察另一端情况D .没有办法挑选(4)下列图形中能比较大小的是( A ).A .两条线段B .两条直线C .直线与射线D .两条射线 2.在①ABC 中,BC ____AB +AC (填“>”“<”“=”),理由是____.<,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3.直线l 上依次有三点A ,B ,C ,AB ①BC =2①3,如果AB =2厘米,那么AC =___厘米.思路解析:根据比例的性质可得AB ①BC =2①3,BC =3厘米,所以AC =2+3=5厘米. 4.如图所示,已知AB =40,C 是AB 的中点,D 是CB 上的一点,E 是DB 的中点,CD =6,求ED 的长.解:①C 是AB 的中点,①AB =2BC .①AB =40,①BC =20.①BD =BC -CD ,CD =6,①BD =14. ①E 是DB 的中点, ①ED =7(厘米).5.已知线段AB =8 cm ,在直线AB 上有一点C ,且BC =4cm ,M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AM 的长.思路解析:本题是关于中点的计算以及分类讨论的问题,题中只说明A ,B ,C 三点共线,但无法判断点C 是在线段AB 上,还是在AB 的延长线上,所以要分情况讨论.(1)解:第(1)种情况,如图(1),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 因为M 是AC 的中点, 所以AM =21AC . 因为AC =AB -BC =8-4=4 cm ,所以AM =21AC =21×4=2 cm .(2)第(2)种情况,如图(2),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 因为点M 是AC 的中点, 所以AM =21AC . 因为AC =AB +BC =8+4=12 cm , 所以AM =21AC =21×12=6 cm . 所以AM 的长度为2 cm 或6 cm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 (2)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线段的和、差的概念及画法; (4)两点间距离的概念;(5)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线段最短”及应用; (6)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简单的应用.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先自述学会了什么,然后找几位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能力,学会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和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构建.七、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2 比较线段的长短●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识他们吗?我们目测一下他们的身高,发现姚明高一些.那要是让潘长江老师站到二楼上,姚明站在地面上呢? 如果我们用线段来表示人的身高,又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呢?从而引入课题.【教学与建议】教学:把现实生活中的比高矮问题抽象成线段比较长短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建议:重点让学生明白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置疑导入 师:如图,从A 村到B 村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你愿意选第几条道路?说出你的理由. 生:走第②条路.因为这条路是直路,感觉它最近.师: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都希望走条近路.那么怎样找出最近的路呢?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教学与建议】教学: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议: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命题角度1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根据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解决实际问题.【例1】在春季运动会上,七年级的同学想举行一次拔河比赛,他们想从两条大绳中挑出一条最长的绳子,请你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是(A)A .把两条大绳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大绳,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B .把两条绳子重合,观察另一端的情况C .把两条绳子接在一起D .没有办法挑选【例2】为抄近路践踏草坪是一种不文明现象,如图是学校花圃的一角,有的同学为了省时间图方便,在花圃中踩出了一条“捷径”,“捷径”的数学道理是(C)A.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B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C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D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例3】把一条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这样做的根据是__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 *命题角度2 比较线段的长短比较线段长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度量法;(2)叠合法. 【例4】用度量法可得下列线段中最长的是(B)A BC D *命题角度3 线段中点的概念辨析中点具备两个特点:①点在线段上;②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这两者缺一不可. 【例5】如图,B 是线段AD 的中点,C 是BD 上一点,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C)A .BC =AB -CD B .BC =AC -BDC .BC =12 (AD -CD ) D .BC =12AD -CD【例6】已知线段AB 和点P ,如果P A +PB =AB ,且P A =PB ,则(A) A .点P 为AB 中点 B .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C .点P 在线段AB 外D .无法确定 *命题角度4 求线段的长度求线段长度,通常借助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比进行线段长度的变换进行求解.【例7】如图,长度为12 cm 的线段AB 的中点为M ,C 为线段MB 上一点,且MC ∶CB =1∶2,则线段AC 的长度为(A)A .8 cmB .6 cmC .4 cmD .2 cm【例8】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长度比为2∶3∶4的三部分,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EC =2 cm ,求:(1)AD 的长; (2)AB ∶BE .解:(1)因为AB ∶BC ∶CD =2∶3∶4,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所以CD =49 AD ,ED =12AD ,所以EC =ED-CD =12 AD -49 AD =2,解得AD =36 cm ;(2)由(1)知,AD =36 cm ,易得AB =36×29 =8(cm),BC =36×39=12(cm),BE =BC -EC =12-2=10(cm).所以AB ∶BE =8∶10=4∶5.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借助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2.能借助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公园曲桥、河道改直的图片)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就可以缩短航程.在公园的河面上修建曲折的桥,就能增加观光的路程,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你有哪些方法?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 线段公理问题:(多媒体投影P 110图4-6)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容易得出线段AC 最短.【归纳】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把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探究2】 线段的比较多媒体展示P 110“议一议”【归纳】如果直接观察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一种方法是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即度量法;另一种方法是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即叠合法.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教材P 111例题)如图,已知线段AB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 . 【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操作,掌握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解:作图步骤如下:(1)作射线A ′C ′(如图所示);(2)用圆规在射线A ′C ′上截取A ′B ′=AB . 线段A ′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例2】(1)如图,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这时AM =BM =12 AB (或AB =2AM =2BM ).(2)在直线l 上顺次取A ,B ,C 三点,使得AB =4 cm ,BC =3 cm.如果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那么线段OB 的长度是多少?【方法指导】学生画图加以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 解:如图所示:OB =4-4+32=0.5(cm).活动四:随堂练习1.如图,在我国“西气东输”的过程中,从A 城市往B 城市架设管道,有三条路可供选择,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架设管道的最短路线是__①__,依据是__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2.已知线段AB =6 cm ,在直线AB 上取点C ,使BC =3 cm ,则线段AC 的长是__9或3__cm. 3.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解:可用刻度尺量出折线AB 各段线段的长度,再量出线段A ′B ′的长度.将折线AB 各段线段的长度和与A ′B ′的长度作比较,也可用尺规作图法将AB 的每段长度移到线段A ′B ′上,再做判断.4.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解:5.已知线段AB =6,点C 在直线AB 上,BC =4,D 是AC 的中点,那么A ,D 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5或1.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公理,线段的比较,线段的中点等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作业:课本P 112习题4.2中的T 2、T 3、T 4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涉及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是几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入课堂,从而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解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如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哪条路最近?
学习准备
1.(1)可表示为线段(或)或者线
段.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节《比较线段的长短》,并完成随堂练习和习题.
教材精读
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地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1)观察法;(2)叠合法;(3)度量法.
3.线段的中点
线段的中点是指在线段上且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线段的中点只有1个.
文字语言: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因为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所以AM=BM=1
AB(或AB=2AM=2BM).
2
教材拓展
已知线段AB=20 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6 cm,D是AC的中点,求
CD的长?
分析: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点C有两种可能:(1)点C在线段AB的延
长线上;(2)点C在线段AB上.
续表
是热点问题.
1.如图,直线上四点A,B,C,D,看图填空:
①AC=+BC;②CD=AD;③AC+BDBC=.
2.在直线AB上,有AB=5 cm,BC=3 cm,求AC的长.
(1)当C在线段AB上时,AC=.
(2)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AC=.
3.如图,AB=20 cm,C是AB上一点,且AC=12 cm,D是AC的中点,E是BC的
中点,求线段DE的长.
4.已知: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4∶3三部分,M是AD的中点,CD=6,
求线段MC的长.
5.如图所示:。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直线与线段》的第一节“比较线段的长短”。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线段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表示线段,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难点:如何准确地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教学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直尺等教具,现场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及这两个端点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

(2)线段的表示:用两个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

(3)比较线段的长短:通过观察、测量、折叠等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线段AB和CD的长短。

(2)分析:观察两条线段的长度,可通过直尺测量或折叠比较。

(3)解答:线段AB比线段CD长。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测量并比较给定线段的长短。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线段的表示方法3. 比较线段的长短方法七、作业设计(1)线段AB和线段CD(2)线段MN和线段PQ2. 答案:(1)线段AB比线段CD长,通过测量可得。

(2)线段MN和线段PQ等长,通过折叠可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三角板、圆规等工具,设计一些有关线段的题目,进行交流和分享。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1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1

《比较线段的长短》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于具体情景中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于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知识与技能)⒉通过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过程与方法)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情感与态度)【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与生生互动相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适时点题1.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动画人物美羊羊“抢红旗”比赛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的走法。

(学生自由发言)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2.创设生活情境:看图,数一数新县城与南口相距多远?3.思考:如果从你家到学校走了三公里,能否认为学校与你家的距离为三公里吗?4.区分:距离和线段,路程。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练习:(1)如图:这是A 、B 两地之间的公路,在公路工程改造计划时,为使A 、B 两地行程最短,应如何设计线路?在图中画出。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村庄A, B 之间有一条河流,要在河流上建造一座大桥P, 为了使村庄A, B 之间的距离最短,请问:这座大桥P 应建造在哪里。

为什么?请画出图形。

5.拓展:如图是一个四边形,在各边上任意取一点,并顺次连接它们,想一想你得到的图形周长与原四边形周长哪一个大?为什么?如果是一个五边形呢?六边形呢?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的四边形周长小于原来的的四边形周长。

同理可得,五边形六边形也是如此。

6.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同时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两条线段,让学生思考、讨论比较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较线段的长短》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几何图形》中的一个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的比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线段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层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线段的比较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的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线段的特点,发现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3.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线段比较方法的理解。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线段比较的方法和实际应用。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3.学具:为学生准备尺子、直线等工具,便于操作和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线段,如尺子、书桌、道路等,引导学生关注线段。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这些线段的长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线段,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比较它们的长短。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观察线段的形状、位置和度量工具来比较长短。

同时,介绍线段的度量方法,如用尺子量、用直角三角板比较等。

(完整版)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

(完整版)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

(完整版)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北师版教材《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测量、验证、比较线段的长短等活动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数学就在我身边的亲身感受;(2)经历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方法、线段的公理教学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

活动意图:本节是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第2节,属于几何入门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距离、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线段的长短及线段的中点,教学重点是线段公理及比较线段的长短。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新知识。

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中小学的衔接,从他们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出发,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时间,观察归纳,让他们了解几何学习的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习结论获得的策略,进一步去理解线段本质属性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相关都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

也有利于学生图形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适时点题活动内容:情景引入:大屏幕展现:故事人物哈里波特动画人物动画,渲染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哈里波特来到我们课堂,他将带来一份礼物送给在这节课表现最认真的同学,我们进行擂台大比拼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看谁表现最好。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比较线段的长短。

2. 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难点: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教学准备:纸、铅笔、直尺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提出问题:你是如何判断不同物体的大小的?3. 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可以通过直观观察来判断物体的大小。

4.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长短也可以通过直观观察来判断吗?Step 2 学习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段AB和CD,并比较它们的长短。

2.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AB的长度大于线段CD,可以表示为AB > CD。

3. 通过类似的比较,引导学生记住其他符号,如“小于”<、“等于”=等。

Step 3 练习巩固1. 让学生用纸和铅笔画出两条线段,并通过比较判断线段的长短关系。

2. 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自己画的线段的长短,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Step 4 拓展应用1. 张贴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2.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让学生用线段比较法判断图形的大小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观察线段的长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比较线段的方法,并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通过练习巩固和应用拓展,提高了学生对线段比较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长短》,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运用工具测量线段长度,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学重点:线段的概念及测量线段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图片:比较两条跑道长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线段的长度。

(2)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判断线段长短的方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特征。

(2)介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两条线段AB和CD的长短。

解答:先观察,无法直接判断时,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然后进行比较。

(2)题目:在三角形ABC中,比较AB、BC、AC三条边的大小。

解答:使用叠合法,将三条边相互重叠,观察重叠部分,判断大小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巩固测量方法。

(2)分组讨论:比较教室内的线段长短,如黑板的长度、桌子的宽度等。

(2)拓展:探讨如何比较弯曲的线段长短,引出后续课程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在三角形DEF中,比较DE、EF、DF三条边的大小。

2. 答案:(1)AB > BC > CD > DE(2)DE > EF > DF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概念和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分享。但也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扎实。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并在课后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帮助。
同时,我也注意到,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线段的定义、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动画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在三维空间中的形象。
-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房间内家具的长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物体长度的情况?”(如比较两支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比较线段长短的奥秘。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示范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示范课教学设计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教学目标1.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2.结合图形认识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能够用尺规作一条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3.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理解中点和等分点的含义.4.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能够用尺规作一条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难点: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理解中点和等分点的含义.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吧!【思考】教师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师:如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哪条路最近?预设答案:线段AC最近.小结: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容易发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可以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议一议】比较下图哪棵树高?哪支铅笔长?窗框相邻的两条边哪条边长?你是怎么比较的?预设答案:两棵树可以通过直观察比较;两支铅笔和窗框相邻两边的长短通过观察难以判断.可以将铅笔的一端重合,再进行比较;窗框无法移动,可以测量这两条边的长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用一根绳子作为中介去比较.师: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合作交流】想一想,该怎样去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与同伴相互交流.预设答案:度量法:用直尺测量,并比较.叠合法:将其中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使其一端点与另一条线段的一端点重合,然后观察两条线段另外两个端点的位置作比较.【归纳】线段AB与线段CD相等,记作AB=CD.线段AB大于线段CD,记作AB>CD.线段AB小于线段CD,记作AB<CD.【延伸】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可以将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作图步骤如下:第一步:作射线A'C';第二步: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A'B' =AB.线段A'B'就是所求作的线段.小结: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思考】在一张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处于线段的什么位置?预设答案:中间. 小结:如图,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 这时AM =BM =12AB 或AB =2AM =2BM .【做一做】在直线 l 上顺次取A ,B ,C 三点,使得AB=4 cm ,BC =3 cm ,如果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那么线段OB 的长度是多少?解:AC =AB +BC =7 (cm)因为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所以 AO =OC =12AC = 12×7=3.5 (cm)所以 OB =AB -AO =4-3.5=0.5 (cm).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分析:用圆规将折线段的每一小段卡住,将其依次移到线段A'B'上.答案:折线AB比较长.例2若AB=6 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线段AD的长是多少?解:因为C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C=CB=12AB=12×6=3 (cm).因为D是线段CB的中点,所以CD=12CB=12×3=1.5 (cm).所以AD=AC+CD=3+1.5=4.5 (cm).教师活动: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随堂练习】1.分别比较图(1)(2)(3)中各条线段的长短.答案:(1)线段AB比CD短;(2)线段AB比CD短;(3)线段CD<线段AD<线段BC<线段AB.2. 如图,已知线段AB,请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1)延长线段AB到C,使BC=AB;(2)延长线段BA到D,使AD=AC.如果AB=2 cm,那么AC=______cm,BD=_____cm,CD=____cm.答案:4,6,8.3.如图,已知线段a和b,直线AB和CD 相交于点O. 利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1)在射线OA,OB,OC上作线段OA',OB',OC' ,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相等;(2)在射线OD上作线段OD',使OD'与线段b相等;(3)连接A'C',C'B',B'D',D'A’.你得到了一个怎样的图形?答案:得到的是四边形.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北师大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线段的长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线段的长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引导、鼓励学 生通过观察实 例,后动手操
作。
别与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互相重合,圆规的两个
尖点之间有一条虚拟线段,这条虚拟线段恰好等

于已知线段.再把虚线段等量的移到先前所作的 射线上)
讨论交流
做一做:已知线段 a,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a. a

例题:已知线段 AB 与线段 CD,利用两种不同的 方法比较它们的长短
课题 课型
教学 目标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授课教师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新授课
授课日期
1、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让学生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一般方法,会用几何语言表示两线段之
间的大小关系;
3、理解线段中点的含义。
4、了解线段最短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2、进一 步学习的热情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
教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测量学案中线段 AB 与折线
AB 的长度)
学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线段的性质:
过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述为: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程 随之给出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通过上述过程自然过渡并讲解得到比较线段长度
法.
4.练习
五、小结 :学生谈收获.
教师总结: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比较线段的方法
3、利用尺规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
步骤和要求
4、中点的概念
习题 4.2 1,2 题
动手操作 思考回答
总结所学知识谈 收获
讲解中点概 念,为今后的 学习奠定基础
注重数学思想 方法、技巧等 方面的总结。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线段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掌握线段的中点的概念、画法,并会用线段的中点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线段公理,比较线段的长短。

难点:线段公理的应用、与线段相关的计算。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具准备:〗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Ⅰ. 讲授新课一、线段的基本性质。

引入:问:一个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线,请问走哪条路线最短?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线段公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图,点A、B表示两村庄,它们分别在小河两侧,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使A、B两村的人所走路程最短,桥应该造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二、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比较ACA(C)B结论:AB<CD练习:(练习一)(二)度量法分别量出各个线段的长度再比较它们的长度即可Ⅲ.做一做1、如图:(1)量出线段AB、BC的长度并比较大小。

(2)计算AC的长度。

(3)填空: ___+___=AC AC—___=BC AC—___=AB2、(1)量出线段AM 、BM 的长度并比较大小。

(2)填空: ___ = ___ = __ABⅣ.课时小结线段公理、比较线段的长短、中点及相关计算Ⅴ.课后作业P125 习题 1、2〖板书设计:〗A BM A CB。

新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2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2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3.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线段和、差的概念及画法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三、教学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四、教具准备四支筷子(三红一绿,长短不一)、圆规、直尺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老师手中有两只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先移动一根筷子,与另一根筷子一头对齐,两根棒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长。

教师: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必有一头对齐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的两种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二)新课教学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

(长短不一)1.“议一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叠合法: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①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②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③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做:AB=CD(几何语言)若端点B落在D内,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做: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做:AB>CD如图1CD C(注: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2.“做一做”P141随堂练习第1题(注意:可先让学生观察,再回答。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

比较线段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比较线段长短》,这是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直线与线段”中内容。

具体涉及到章节为2.2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线段特征,学会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掌握如何用工具测量线段长度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来判断线段长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线段概念,掌握线段两个基本要素:长度和端点。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准确测量线段长度。

3. 掌握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准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特别是在没有测量工具情况下。

教学重点:线段长度测量以及比较方法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直尺、卷尺、模型线段。

学具:学生用直尺、卷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将通过比较学生们跳远距离引入线段长短概念。

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线段长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线段基本定义,强调线段长度和端点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如何使用直尺和卷尺来测量线段长度,以及如何在纸上准确画出指定长度线段。

4. 随堂练习5. 知识巩固出示几组线段,让学生们不用工具,仅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来判断线段长短。

6. 互动提问针对比较线段长短几种方法进行提问,检查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将分为两部分:1. 线段定义和长度测量方法。

2. 比较线段长短几种常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测量并记录家中某一物品长度。

(3) 如果线段EF比线段GH长3厘米,而线段IJ比线段EF短2厘米,问线段IJ和GH哪个更长?2. 答案:(1) 学生需自己测量并记录真实数据。

(2) CD更长。

(3) 线段IJ和GH长度相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线段测量和比较方法,对于不用工具比较线段长短方法是否理解深刻。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优秀公开课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优秀公开课教案

课题: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2.能用圆规、直尺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4.认识中点,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难点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情景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那大家还记得线段的特点吗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二、讲授新知如图,从点A到点C有很多条路可以走,那么要想尽快到达目的地,大家会选择哪条道路呢?请说明理由学生:AC.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发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我们把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三、活动探究1.比较下图哪棵树高,哪只笔长,窗框相邻的两条边哪条边长?你是怎么比较的?2.怎么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四、讲授新知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方法如果直接观察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比较:(1)度量法:用刻度尺测量他们的长度,进行比较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2)叠合法:将其中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上去,将其中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

步骤:①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②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做:AB=CD若端点B落在D内,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做:AB <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做:AB >CD如图:线段AB与线段CD相等,记作AB=CD线段AB大于线段CD,记作AB>CD线段AB小于线段CD,记作AB<CD2.尺规作图法可以将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四、实例讲解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
4. 2 线段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讨论:A,B是两个点,以下有三种连接方式,你认为哪一种连线最短?
第一种:曲线
第二种:线段
第三种:折线
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写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你知道吗?
如图是一个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有这样一条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如AB+AC >BC),你能用现在所学知识作出解释吗?
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时候运用了这个性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议一议
怎样比较下面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教学过程
实质上就是: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方法: 1.度量法
2.尺规法
已知线段a,请用圆规、直尺作一条线段AB,使AB=a.
1. 作射线AN.
2. 用圆规量出已知线段a的长度.
3. 在射线AN上以点A为圆心,以a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N与点B,即截取AB=a.
比较两根笔的长短,你有哪些方法?
议一议
如果把笔抽象成线段,让你比较两条线段AB,CD的长短,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1. 观察法
2. 叠合法
3. 度量法
4. 借助于其它工具
做一做
在一张透明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重合在一起,你会有什么发现?
线段中点定义: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符号语言: AM=BM =1
2AB
或AB=2AM=2BM
三、巩固新知
1. 下面的线段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
2. 比较下列每组线段的长短
3. 如图AB=6cm,点C是AB的中点,点D是CB的中点,则AD=____cm
4.
如图,下列说法中,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的是( )
A. AC=CB
B. AB=2AC
C. AC+CB=AB
D. CB=
1
2AB
5. 如图,AD=AB—____=AC+ _____
6. 在直线l上顺次取A 、B、C 三点,使得AB = 4 cm,BC = 3 cm,如果O 是线段AC 的中点,求线段OB 的长度.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1. 线段的性质
2. 和线段有关的概念:
(1)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
(2)线段中点定义
3. 线段的尺规画法
4.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略.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